中国古代关于典故查询的书,如世说新语之类的,尽量多
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有唐至明十七种类书之大成的〈渊鉴类函〉最浩博的〈佩文韵府〉填空:1世界上最早的书目要推古希腊目录学家、诗人卡里马科斯编的《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一览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书目的国家之一。2班固编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有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群书目录。3官修书目中最出色的代表要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4宋代产生的三部重要私家书目是晁公武的《群斋读书志》、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5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它开创了我国类书的编撰体例,被誉为“千古类书的权舆”。6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平广记〉〈文苑英华〉。7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8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概念:1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查阅需要,系统汇集有关知识材料,并按易于检索的方法排检,以便迅速提供知识信息的图书。2文摘:则是摘录有关的报刊论文或图书的主要内容。3字典:主要是解释字的形、音、义及其用法。4词典:主要说明词语的概念、意义和用法。5类书:是辑录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资料。功能:1)查找词藻典故和诗词文句出处。2)查考史实和事物掌故。3)辑佚和校勘古籍。6政书:是专门记载历代或某一朝代的典章制度资料。7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总汇各个学科或某一学科的知识,提供人类有关知识领域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8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有关事物或学科的进展情况、重要文献及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出版物。9手册:是汇集某方面经常需要查考的基本知识和资料。10名录:是汇集机构名、人名、地名等专名的基本情况和资料。11统计资料:是系统汇集有关身会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统计数字和资料。数据集和数学用表;则是系统汇集有关科学和生产方面的数据、公式等资料。12年表:是汇集历史年代和历史大事资料。13历表:是汇集不同历法的年月日资料。14书目:也称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的工具。15索引:是著录书刊中的题名、语词、主题、人名、地名、事件及其它事物名称,按照一定的方式编排,并指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16丛书:又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合刻,是辑汇有关著作,并冠以总名的一种著作集。重要的丛书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诸子集成〉。17总集:汇集多人作品为一书,称为总集。重要的总集有<诗经>《楚辞》《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词》《全上古三代秦汉三过六朝文》《昭明文选》《文苑英华》《全唐文》《全宋文》〈全明文〉〈清文汇〉等。18汇编:通常称作资料汇编,是一种围绕某一学科、专题汇辑各种文献资料的著作。重要的汇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古典文学资料汇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中国技术成果大全〉〈实用科技信息汇编〉等。
简答;1工具书的功能用途:指示读书门径、解释疑难问题、指引资料线索、提供参考资料、辅助辑佚校勘、传播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用途。2工具书的排检方法:一字顺排检法(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汉语拼音字母排列法)。二分类排检法。(学科体系排列法、事物性质排列法)三时、地排检法(时序法、地序法)3部首法的优缺点:优点:它把结构形态复杂而又极不规则的庞大数量的汉字分别归纳在一、二百个部首里,基本上符合汉字的结构特点和人们查字的习惯。不认识的字,不能用音序检字时,可以用部首法查出来。缺点:主要是部首位置不固定,或在做或在右,或在上或在下,有的还在中间,难以判定。以“年”字为例,有的字词典将其放在“/”部,有的放入“厂”部,有的放在“干”部。
4西汉刘歆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个类目。5书目的功能:检索功能、报道功能、导读功能。6古今重要的书目有哪些?《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目录》《书目答问》《贩书偶记》《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丛书总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7索引可分为哪几类?按照索引标引对象可分为篇目索引,内容索引又可分为语词索引、主题索引、关键词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分子式索引、引文索引等。8索引的作用:是揭示和检索文献的工具,它是以文献中的某一具体事项和内容作为和检索单元,主要为读者指引其所在位置,起指南、指向、示址的作用,能够提高文献检索的深度和检索效率,因而,为人们所重视。9重要的索引有哪些?《十三经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二十五史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全国报刊索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题索引》《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索引》《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索引》《中国现代史论文著作目录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室名别号索引》《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10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专就词典而言,又可分为哪几类?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以义为系的字、词典。二是以形体结构为系的字书。三是以韵为系的韵书。词典又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语文性词典(词表)。第二类是百科性词典。第三类是专科性或专门性词典、词表。11重要的语文性字、词典有哪些?以收录古代汉语词(字)为主的古汉语字书、词典。如《经籍篆诘》《辞源》(修订本)等;以收录现代汉语词(字)为主的现代汉语词典、词表等,如《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调查词汇》等,以及兼收古今词(字)的混合型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等。12查人名、地名重要的词典有哪些?《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词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等。13年鉴的分类,各类中重要的年鉴有哪些?:按收录的知识范围分,有综合性年鉴(如〈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及〈申报年鉴〉)和专门性年鉴(如〈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教育年鉴〉〈唐代文学研究年鉴〉〈自然科学年鉴〉〈中国农业年鉴〉等);按收录的地区范围分,有国际性年鉴(〈世界哲学年鉴〉)、国家性年鉴和地方性年鉴(如〈广东年鉴〉〈上海文化年鉴〉〈北京文艺年鉴〉〈广州经济年鉴〉等);按编撰特点分,有百科全书性年鉴和统计性年鉴等(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等)。14重要的年表、历表有哪些?年表部分,万过鼎〈中国历史纪年表〉,荣孟源〈中国历史纪年〉、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念表〉、汤有恩的〈公元干支推算表〉、剪伯赞〈中外历史年表〉、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央宣传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等。历表部分,陈垣〈中西回史日历〉、薛仲三〈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方诗铭〈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等。15查古书要利用哪些目录?查索古书,可利用史志目录,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等;也可利用官、私目录,如〈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还可以利用丛书目录,如〈中国丛书总录〉〈中国丛书广录〉等。16查现代图书要利用哪些目录?查索现代书,可利用〈民国时期总目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17查语言文学方面的论文资料,需要利用哪些索引?查语言学论文资料,利用〈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语文教学篇目索引〉等。查文学论文资料,利用在〈全国报刊文学论文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国现代当代文学论文索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索引〉等。18查冷僻字要利用哪些字典?利用收字较多的字典,如〈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中华大字典〉(收字48000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等。19查语文性词汇的词典有哪些?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词诠〉〈古书虚字集释〉〈汉语成语大词典〉等。20查诗文句出处要利用那些词典和索引?利用〈诗词名句辞典〉〈历代诗词名句辞典〉〈历代名句赏析辞典〉〈十三经索引〉〈全唐诗索引〉〈万首唐人绝句索引〉〈唐宋明诗索引〉〈唐宋明诗索引〉〈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21查古典要利用哪些辞典和类书?利用〈古书典故辞典〉〈中国历史典故辞典〉〈中外典故辞典〉〈全唐诗典故辞典〉〈全宋词典故辞典〉等;也可利用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古书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一般词典、成语词典也可以查典故。22查古人名号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在,<中国人名大辞典><室名别号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古代名人字号辞典><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中国现代作家笔名录>等23查古人传记资料应利用哪些工具书可利用人名辞典,如<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辞典>等;可利用传记索引,如<二十四史记传人名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宋代传记资料索引><元人传记资料索引><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三十三种清代传记引得>等;可利用年谱,如<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中国历代名人年谱综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等24查近现代人物资料应利用哪些工具书可利用人物传,如<民国人物传><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中国现代戏剧**艺术家传>等;可利用人名辞典,如<当代国际人物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革命史人物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演员辞典>等;可利用人名索引和传记资料索引,如<民国以来人名别号索引><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中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辛亥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等25查古代法规制度应利用哪些类型的工具书利用辞典,如<中国古代法学辞典><中国政治制度辞典><中国历代官制辞典><二十六史大辞典>(典章制度卷)等;利用职官表,如<历代职官表><清代职官表><历代管制\兵制\科学制度表释>等;利用法律汇编,如<九朝律考><历代刑法考><唐明律合编><大清律辑注>等;利用政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26查现代法规条约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中华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华民国法规汇编><中华民国法规辑要><外交法规汇编><教育法令汇编><财政法规汇编><国际条约集><中外旧约章汇编>等27新中国法规条约的查找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条约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多边条约集>等28地名辞典的查找:利用地名辞典,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国市县大辞典><中国名山大川辞典><世界地名辞典><世界历史地名辞典>等;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历代地理沿革表>以及各种地方志等
论述:1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例,谈谈类书是按什么分类的?清代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按分类排检法中的事物性质排列法分类的。它分为6汇编(即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经济汇编),下分32典(如经济汇编中分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再下分为6109部。同一部中,大体上就是同一性质的资料。2修订本《词源》与《词海》比较,二者在收词范围和用途上有何不同?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条目,,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收单字12890个。所收字按214部首排列。每字下首先用汉语拼音、注音字母注音,并加注《广韵》的反切、声调、韵部、声纽,《广韵》不收的字,采用《集韵》或其他的韵书、字书的反切。字下按笔画多少依次排列复词,共收词84134条。字、词的解释,用浅近的文言,并尽可能地征引最早的书证。引例注明书名、篇目或卷次,便于读者复案。书前有《部首目录》、《难检字表》,书末有四角号码《索引》。《辞海》收词有十万多条,包括单音词和复音词。全书按部首排列,略同《词源》。首字下注音反切、直音及韵部,复词不注音。释文先解意义,再引古书例句,都较《词源》有所改进。如《词源》引书不注篇名,常为论者所病,此书即加注篇名。另如增加新式标点,增收不少新词,这些都有益于读者。3唐宋明清四代各产生了那些重要类书?唐代以〈艺文类聚〉(欧阳询等奉编)〈文思博要〉(高士廉奉明编)〈三教珠英〉(张宗昌等编)〈初学记〉(徐坚等编)等较著名宋代类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出现了宋初的四大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而且出现了各种仿唐、续唐的类书,如祝穆的《事文类聚》、潘自牧的〈〈记纂渊海〉〉、刘应李的〈翰墨大全〉孙传的〈后六贴〉等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类书,如有为科举应试而编的〈玉海〉、(王应麟)〈文选双字类要〉(苏易简)、也有供乡塾诵习之用的〈两汉蒙求〉(刘班)和供民间充当顾问的〈事林广记〉(陈元倩)记载古农艺资料的〈全芳备祖〉(陈景沂),专门收录史令史实典故的〈岁时广记〉,专门供查考事物起源的〈事物纪原〉(高承),又有用书目分隶故实的〈小学绀珠〉(王应麟)。明代类书又有性的发展。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仿唐宋的〈类隽〉(郑若庸)、〈经济类编〉(冯琦、冯理)、〈群书备数〉(张九韶)集唐宋的〈唐类函〉(俞安期),〈文选锦字〉,专门纪录图谱资料的〈三才图会〉〈图书编〉,专门辑考事物称谓的〈艺林汇考〉和〈事物异名录〉。清代有我国现存及姐妹篇〈骈字类编〉等。4〈中国大百科全书〉收词多少条?按学科分了哪些卷?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全书约7万多条目,12亿字共74卷,1993年出齐。该书包括66个学科,分卷有:《天文学》《外国文学Ⅰ、Ⅱ》《体育》《戏曲艺术》《纺织》《环境文学》《法学》《教育》《矿治》《力学》《交通》《考古》《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民族》《电子与计算机Ⅰ、Ⅱ》《哲学》《航空 航天》《土木工程》《数学》《宗教》《中国文学Ⅰ、Ⅱ》《固体地球物理 测绘学 空间科学》《语言文学》《机械工程Ⅰ、Ⅱ》《化工》《音乐 舞蹈》《军事》《戏剧》《中国历史Ⅰ、Ⅱ、Ⅲ》《外国历史》《农业》《地理学》《新闻 出版》《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美术》《心理学》《生物学》《轻工》等和总索引。
四角号码查字方法:取角法。例 以
杨琳,1961年9月生,甘肃临夏市人。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杨琳 出生地 :甘肃临夏市 出生日期 :1961年9月 职业 :教师 毕业院校 :西北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 :为辞汇学、训诂学、文献学 人物经历,研究方向,主要贡献,著作,论文,文献研究,文化研究,获奖记录, 人物经历 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8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硕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辞汇学、训诂学、文献学、文字学、文化语言学、民俗学等。 主要贡献 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240多篇。 著作 1 新型古代汉语(副主编) 巴蜀书社1993 2 语言与文化探幽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汉语辞汇与华夏文化 语文出版社1996 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5 小尔雅今注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6 古典文献及其利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4;第2版,2010;第3版,2014 7 天津民俗(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8 重阳 北京:三联书店2009 9 训诂方法新探 商务印书馆2011 10古代汉语(与董志翘共同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第2版,2014 11汉字形义与文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 一 语言文字研究 1风马牛不相及又一解 语文学习1987:2 2 《说抱薪救火》商榷中国语文天地1987:5 3 “昭假”新解四川大学学报1988:4 4 论“唯S是(之)P”句型烟台大学学报1989:1 5 释“取与”“负”“论”中国语文天地1989:4 6 “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 古汉语研究1989:3 7 也谈人称代词“其”中国语文1990:1 8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题烟台大学学报1990:1 9 马王堆汉墓帛书重文号释例 文献1990:3 10 “疑问词及指示代词+其”释例烟台大学学报1991:1 11 论“V于(乎)O”结构烟台大学学报1992:2 12 古书的国语今读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36期(19926) 13 古汉语词语杂考古汉语研究1993:3 14 汉语系词研究评议烟台大学学报1993:4 15五笔号码检字法图书馆学研究1994:4 16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中国人文科学(韩国)13辑(199412) 17 成语另解二则 辞书研究1994:6 18 东州考 文献1995:2 19 建立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大可不必中国语文1996:1 20 汉语辞汇复音化新探烟台大学学报1995:4 21 成语正义二则 古汉语研究1995:4 22 《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清华学报(台湾)1995:2 23 万物何以称为“东西” 文史知识1997:7 24 辞汇规范应以从众和需要为根本原则 语文建设1997:5 25 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19987) 26 《金瓶梅》词语拾诂烟台大学学报1997:4 27 何为“垂天之云”?学语文1998:5 28 古汉语词语辨析三则 古籍研究1999:1 29 解释古籍须多方斟酌 古汉语研究1999:3 30 “画饼充饥”如何画?学语文1999:6 31 论训诂学的学术原则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20001) 32伍子胥事迹的新发现社会科学战线2000:4 33 “杜撰”语源考 古汉语研究2000:3 34 “子”为尊美之称探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200010) 35 “解手”与“胡豆”释名辞书研究2001:1 36 “二百五”与“不管三七二十一” 寻根2001:1 37 《语文学论集》阅读札记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20013) 38 《小尔雅》异文研究 文字学论丛第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8 39 《小尔雅》文字讹误辩正语言研究2002:1 40 《小尔雅》疑难义训溯源烟台大学学报2002:2 41 箭靶中心何以称“鹄”?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1 42 何为“偏讳”?烟台大学学报2003:3 43 论词例求证法语言研究2003:4 44 《汉语大词典》词义溯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6辑,巴蜀书社200311 45 从《说文》看《小尔雅》之本字 说文学研究第1辑,湖北:崇文书局20041 46《小尔雅》研究史纲清华学报(台湾)新33卷第1期,20044 47《说文》辨证五则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1 48“亚父”为古代楚方言称谓说刘叔新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2 49 释化 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6 50 谈义源研究的价值南开语言学刊2005:1 51 论语境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200512 52 论对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06:2 53 论异文求义法语言研究2006:3 54 龟鸭王八语源考中国文化研究2006:2 55《说文通训定声》评议 说文学研究第2辑,湖北:崇文书局20066 56 煤的词义演变与古代民俗文化学刊2006:2 57 枢之本义考汉语史学报第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58 《说文》小札中国文字学报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612 59 论文化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巴蜀书社20079 60“胡”的胡须义的由来及出现时代 南开语言学刊2007:2 61临夏话中叠音词的音变现象 金秋集——刘叔新先生南开执教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62 论因声求义法长江学术2008:3 63 汉语词源求证举例 民族语文2008:5 64“亚父”即“阿父”说——兼论词头 文字学论丛第四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阿”的出现时代 65论因形求义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十辑,大象出版社2008 66训诂方法的现代拓展:异语求义法 南开语言学刊2008:2 67《〈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献疑汉语史学报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 68析疑解惑求真务实——评《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文化学刊2009:6 69《史记》疑难词语解诂 古汉语研究2009:4 70词例求义法新论——兼谈相因生义说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09:2 71论名字求义法励耘学刊2010:1 72论方言求义法燕赵学术2010春之卷 73《汉语大词典》光碟版与纸质版的区别 辞书研究2010:4 73古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10:1 74“黄花闺女”与“露马脚”探源 民族艺术2010:4 75说“文”红树林(中学生版)2010:12 76说“年”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1-2 77论连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11:1 78说“天”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479说“案”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5
80论连文求义法 长江学术2011:1
81古代诗文中“车轴”的喻义, 古典文学知识2011:6
82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索隐 汉语史学报第1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
83为什么说“黄花菜都凉了” 咬文嚼字2012:3
84物品称“东西”探源 长江学术2012:3
85“也”有女阴义 寻根2012:3
86赤条条、光棍、吊儿郎当、二郎腿、吊膀子考源 励耘学刊2012:1
87释“字”“船”“盛” 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2
88辞汇生动化及其理论价值——以“抬杠”“敲竹杠”等词为例 南开语言学刊2012:1
89论文例求义法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0”棒“与”老板“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2:2 91谐声字以谐韵为原则说 中国文字研究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92“结裹”与“结果”的源流及纠葛 语言研究2013:1 93汉语新词语的规范问题 华夏文化论坛第9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94俗语词研究概说 文化学刊2013:5 95“烧包”考源 励耘学刊2013:1 96俗语词的流变规律 文化学刊2013:6 97“吹牛皮”“拍马屁”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3:2 98“骨董”考源 长江学术2014:1 99“华佗”之名来自外语吗?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1 100“调包、捣包、捣鬼、日鬼”等词考源 励耘语言学刊2014:1 101中古辞汇研究的坐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12 102《兰亭集序》:“怏然自足”还是“快然自足”? 古典文学知识2014:4 103文化语言学论纲 文化学刊2014:5 104二百五与二五眼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4:1 105“张致”与“失张失致”考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8辑,巴蜀书社2014 106“皮草”与“布草”考源 澳门语言学刊2014:1 107“草”之雌性义考源 燕赵学术2014年秋之卷 108《汉语复音词研究新探》序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109“野狐禅”非佛源考 文学与文化2015:1 110发昏章第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考源 文化学刊2015:6 111“扒灰”考源 文化学刊2015:7 112“马百六”与“拉皮条”考源 文化学刊2015:8 113“之乎者也”没有迷 文学与文化2015:2 114“猫腻”考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9辑,巴蜀书社2015 115“毛病”考源 文化学刊2015:9 116上当·卖当·打当考源 文化学刊2015:11 117方言词“尕”“玍”的由来 南开语言学刊2015:1 118论相邻引申 古汉语研究2015:4 119“抬杠”与“顶缸”考源 文化学刊2015:12 120楚简《老子》男阴之“鸟”考释 中国文字研究第22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121“侃大山”“摆龙门阵”考源 历史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 122半吊子·三脚猫考源 文化学刊2016:2 123“赧郎”新解 古典文学知识2016:2 124“露马脚”考源 文化学刊2016:3 125辞汇生动化与俗语词的理据考索 辞汇学理论与套用(八),商务印书馆2016 126拖油瓶考源寻根2016:2 127“装蒜”“一 债”考源 文化学刊2016:4 128《金瓶梅词话》中的三种“语言指纹”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2 129“盂兰盆”考源文化学刊2016:6 130“吃醋”考源励耘语言学刊2016:1 131倒霉·倒灶·刷子考源汉语历史语言学的传承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132俗语词“停烛·停灯”考源南开语言学刊2016:1 133“顶呱呱·呱呱叫”考源长江学术2016:3 134“铜斗、泼天、泼天閧、拨天关、泼家私”考释文献语言学第3辑,中华书局2016 135察只子·变复·偶语解证文化学刊2016:10 136悬橙·捉出·悬米·嬴胜辨正文化学刊2016:11 137“动弹”“动换”考源向熹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16 138《说文》段注辨证七则宏德学刊第5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139“跳槽”考源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秋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文献研究 1冯延巳还是冯延己 文献1989:4 2 《平水韵》的得名及成书时间考 文献1993:4 3 《东皇太一》与《东君》当为一篇考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4 4 《登徒子好色赋》的语文学证伪 文献1998:4 5 古代文献辨析二则 古籍研究2000:1 6 典籍书名及作者辨误 古籍研究2001:4 7 《小尔雅》考实 文史2002年2辑,总第59辑 8 胡世琦及其《小尔雅义证》考述 文献2003:2 9 典籍辨误五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2 10数位化古典文献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4 11道藏纂修简史 世界宗教文化2004:3 12两篇古代韵文的解读文学与文化第5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2 13《大唐类要》失传了吗?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1 14评《四库大辞典》的优点和缺点 辞书研究2005:1 16莫栻《小尔雅广注》考评 古籍研究2005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6 17从五杂组诗到杂俎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4 18《举秀才》民谣的复原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1 19文献字形讹误的判定原则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1 20大陆古籍数位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位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 21理想电子古籍的标准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4 22天下第一奇联之我见 寻根2010:1 23“黄河远上”与“黄沙直上”的是非 古典文学知识2010:6 24敦煌文献《春联》校释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1 25《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节候赏物第二》校证 敦煌研究2011:1 26古人名字辨正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3
27”金学“基础有待夯实——以《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校释为例 文学与文化2012:4 28藏书于山的传统与《史记》的藏之名山 文学与文化2014:1 29《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的两点疑惑 古典文学知识2015:2 30新发现的一册“永乐大典”述略 寻根2015:3 31《新刻增校切用正音乡谈杂字大全》考述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4 文化研究 1 “云雨”与原始生殖观 社会科学战线1991:1 2 龟由贵反贱的民俗心理民间文学论坛1992:1 3 仓颉的传说及索隐 民间文学论坛1993:1 4 履迹生子观念的解析东方丛刊1993:1 5 巫山神女原型新探 文艺研究1993:4 6 四方神名及风名与古人的四方观念中国民间文化1993:4 7 食色关系论 东方丛刊1993:4 8 耽耳习俗与猪神崇拜东方丛刊1994:1 9 《释名》“雨,羽也”的民俗内涵 民间文学论坛1994:4 10中国古代雕刻作品析疑二则 社会科学战线1995:5 11韩国采风当代韩国1995:4 12韩国印象记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1027第8版 13韩国教育观感当代韩国1996:2 14 清明节考源 寻根1996:2 15 左右尊卑文化现象的研究中国文化研究1996:2 16 《诗经》中马的比兴意蕴探析 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6 17 冥钱考 文献1997:3 18 漫话冥钱 世界宗教文化97年夏季号 19 中秋节的起源 寻根1997:4 20 社神的源流 文献1998:1 21 古代社主的类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3 22 诗歌赏析应关注民俗 文史知识1998:4 23 话说重阳糕 文史知识1998:11 24 七夕节的起源 学术集林第15卷( 1999) 25 《诗经》文化阐释中的泡沫现象东方丛刊1999:2 26 务实与创新的结晶(与叶明合作)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2 27 社之功用考述 文献1999:4—2000:1连载 28 古代袜子考述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3 29 社神与树林之关系考述 民族艺术1999:3 30 “数九”应从何日数起? 民俗研究1999;3 31 春联起源考 文博1999:6 32 爆竹二题 寻根1999:6 33马王堆帛画《社神护魂图》阐释 考古与文物2000:2 34 斗神的祭祀及演变 民族艺术2000;2 35 高丽松扇非摺叠扇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4 36 唐诗的民俗学解读 古典文学知识2001:2 37《山海经》“浴日”“浴月”神话的文化底蕴 民族艺术2002:3 38 漫说中国古代扇子 寻根2002:4 39 神话研究绝非神话新编——评何新《龙:神话与真相》,2002海峡两岸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台湾200312 40中国古代袒露礼俗研究 民族艺术2004:3 41驱鬼的桃板 世界宗教文化2004:1 42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贺年卡的国家 文博2004:5 43论古代社会的袒露礼俗中国文化研究2005:1 44天津民俗文化寻根 寻根2006:4 45扫帚的俗信及膜拜 民族艺术2006:3 46扫帚的起源及礼俗 文化学刊2006:1 47对中医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文化学刊2006:2 48中国古代的扇子文化学刊2007:1 49长寿面与寿星崇拜 寻根2007:6 50西安发现的“儿童玩具”不是“磨喝乐” 考古与文物2007年增刊 51重阳节应列为法定节日文化学刊2008:1 52剪纸艺术“扫晴娘”的源流 民族艺术2008:2 53为民俗语言学开疆拓土 理论界2008:7 54“二月二”风俗谈 寻根2009:1 55古代生日礼俗的沿革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1辑(2009) 56中国古代的冥寿礼俗文学与文化第9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57化生与摩侯罗的源流中国历史文物2009:2 58张大帝信仰的源起与流变 民族艺术2009:3 59宗教信仰与环境保护 The Journal Performative Humanities,Vol40 No1,2010,Hanyang University,Seoul 60战国楚墓神秘脚印的文化蕴涵 寻根2011:1
61金瓶梅民俗摭谈 文学与文化2012:1
62“落帽”龙山今何在 文史知识2012:5 63“落帽”龙山今何在 文史知识2012:5 64丹书铁券的左右问题 古典文学知识2013:2 65寿图源流 寻根2013:3 66姚黄魏紫各千秋 文化学刊2013:4 67亥为吉日文化之谜的破解 青海社会科学2013:5 68临夏砖雕 寻根2013:6 69中国古代的扫帚星信仰 [日]石冢晴通编:敦煌学·日本学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70文史札记三则 文化学刊2014:1 71论先秦一车驾三马之制 考古2014:5 72兵器殳的历史演变 南方文物2014:4 73勺形司南未可轻易否定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3 获奖记录 杨琳 曾获中宣部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励。
索引:将文献中具有检索意义的事项(可以是人名、地名、词语、概念、或其他事项)按照一定方式有序编排起来,以供检索的工具书。
正义:正义是注的注释,一般正义都有选定的注本,如清人焦循《孟子正义》是释赵氏《孟子注》而成。
解集:1亦作"雧解"。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2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
复制就复制 什么专业回答!
毛泽东喜欢读的书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伴随着毛泽东的一生,和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杂书。就哲学来说,不但读基本原理,也读中外哲学思想史,还读逻辑学、美学、宗教哲学等等。代表中国几个佛教宗派的经典如《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他都读过一些。基督教的《圣经》,他也读过。作为一位博览群书的革命家,毛泽东的个人藏书是相当丰富的。据长期给毛泽东管理图书报刊的逄先知回忆,一九六六年夏,毛泽东的藏书已达几万册。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鲁迅的全集以外,一些著名类书和丛书,如《永乐大典》(部分,影印本)、《四部备要》、《万有文库》(部分)、《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各种世界名著翻译丛书等等,基本上配齐了,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又适合他需要的个人藏书室。 毛泽东跟书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在他的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休息室里,北京郊外住过的地方……都放着书。每次外出也带着书,在外地还要借一些书。杭州、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庐山等地图书馆,都留下了毛泽东借书的记载。毛泽东的才能和智慧,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换取来的!它是毛泽东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的升华和结晶,也是毛泽东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结出的硕果。 毛泽东所读过的书籍浩瀚如星海,要涉及毛泽东读书的各个方面,不是区区一篇短文所能及的。这里着重谈谈毛泽东读马列著作和中国文史书的情况。 毛泽东从1920年读第一本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宣言》起,始终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地阅读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马恩列斯的基本著作和重要文章,他读了很多,有的不知读过多少遍。《***宣言》、《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毛泽东熟读成诵;他读马列著作的特点是,有重点地读,认真反复地读,密切联系中国实际地读。在马恩列斯的著作中,毛泽东尤其喜欢读列宁的著作。在列宁的著作中,《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以及后来出版的《哲学笔记》等著作,又是毛泽东读得最多的(当然不仅是这些)。根据在延安时期给毛泽东管理过图书的史敬棠回忆,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常读《两个策略》和《“左派”幼稚病》,在这两本书上写了很多批语,写有某年某月“初读”、某年某月“二读”、某年某月“三读”的字样。当年经毛泽东阅读、圈划并作批语的马列著作,现保存在毛泽东故居的还有,《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理论与策略》《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艺术》等。保存下来的虽然不多,但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如何把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运用到中国革命实际,如何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总结中国革命的某些思考。 全国解放后,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候,1954年,毛泽东又一次阅读《资本论》,以后又多次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列宁有关政治经济学论文十三篇》等经济学经典著作。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出现了一种否定商品生产的极左观点。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重大问题,说服持这种观点的人,毛泽东下功夫研究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个小册子,毛泽东读了许多遍,据逄先知回忆,他看到的经毛泽东批注的就有四个本子。 作为一位长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袖人物,毛泽东在身体力行地刻苦研读马列著作的同时,还非常重视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广大干部,大力提倡干部要读马列著作。在延安整风时期,为了清算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他亲自规定高极干部要学习《“左派”幼稚病》和其他几本马列主义的哲学和经济学著作。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上又特别提出要读五本马列著作:《***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和《联共党史》。1963年,毛泽东又提出学习三十本马列著作的意见。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读中国文史书可概括为“古籍新解,古为今用”。中国古书,从经史子集到俾官小说,几乎是无所不读。为了开启疯僧那种对中国古籍只知道《三字经》的人之心智,这里稍微列举一下毛泽东读过的古书(当然很不全面):《四部备要》、《二十四史》、《智囊》、《笑林广记》、《资治通鉴》、《容斋随笔》、《笔记小说大观》、、、、、、毛泽东从阅读的大量古籍中,批判地吸取和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毛泽东读古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阅读和解释中国古书的内容(古籍新解);二是吸取古书的精华,有的还赋予新的含义为现实服务(古为今用)。 毛泽东对于中国古书中一切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都是很有兴致阅读并加以肯定的。例如,他在读完白居易《琵琶行》之后,带着感情写下这样的评语:“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他对蒲松龄的《小谢》也写过类似评语:“一篇好文章。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人与人的关系应是民主的和平等的。”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和其他古籍,写了不少关于战略战术的评语。如对《智囊》中记载唐太宗用兵之道的评语:“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其他还有如“先退后进”、“中间突破”、“有强大的战斗后备队”、“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胡柳岥正面突破不成,乃从东向南打大迂回,乘虚而入,卒以成功”、“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侍机灭敌”,等等。在读中国古书中,毛泽东对凡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具有革新思想和革命精神的人物,都给以程度不同的肯定评价。他很推崇和赞赏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唐朝中期实行改革的“二王”、“八司马”明朝那位大胆揭露假道学的李卓吾、清朝地主阶级的改革派魏源、龚定庵、林则徐,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毛泽东都很爱读他们的著作和传记。据逄先知回忆,康有为的《新伪学考证》和《孔子改制考》,章太炎的《驳康有为书》,邹容的《革命军》,他是经常要看的。 通过长期的学习,毛泽东能够随时自如地引用古书中的文章、诗句和典故,或者说明一个政治思想原则问题,或者阐述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或者论证一个军事思想,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实事求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这无罪,闻者足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人唯贤”、“百家争鸣”等等,这些言简意赅的古语,被毛泽东发掘出来,为群众所掌握,有的成为我们党所遵循的思想路线,有些成为党内组织生活原则,有些则是党的某一方面的工作方针或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方法。 对于毛泽东通过博览群书积累的渊博学问和丰富知识,凡是与毛泽东作过长谈的人,包括外国的一些学者、记者和政界人士,都是表示钦佩的。 通过对毛泽东读书生活的粗浅了解,回过头来再看看疯疯颠颠僧的言论——“不知数学有没有去中南海参观过毛泽东的住处?那满屋半床堆的是马列的书呢还是堆满了中国古代帝皇的书籍?”、“数学说中国古代皇帝没有著作理论,那毛主席看的是什么古籍呢?不可能是三字经吧”、“我一个小百姓家的马、恩、列的书,比他的多。”是不是无知、狂妄而阴森?是不是叫人笑掉大牙?毛泽东读不读马列的书?古书是不是只有《三字经》?“中国古代帝王的理论著作”又在哪里?疯僧的马、恩、列的书是不是比毛泽东多?够了,相信各位会有自己一个正确的判断。轻松一刻,就让我们在此和疯僧这个家伙告别吧。 附记: 这里有一个书目,是1959年12月30日毛泽东外出前指名要带走的书籍。是从逄先知的笔记本里照录下来的,网友可以从中见毛泽东博览群书之一斑。 10月23日 主席今天外出,要带走一大批书,种类很多,包括的范围很广。他指示要以下一些: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主要著作,诸如:《资本论》、《马恩文选》(两卷集)、《工资、价格和利润》、《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马恩通信集》、《列宁文选》(两卷集)、《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国家与革命》、《“左派”幼稚病》、《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推两步》《做什么》、《什么是“人民之友?》、《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列宁主义基础》、《列宁主义基础》、《列宁主义问题》、《联共党史》。 《毛泽东选集》全部。 普列汉诺夫:《史的一元论》、《艺术论》。 黑格尔的著作。费尔巴哈的著作。 欧文、傅立叶、圣西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科学部份)》。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荀子》、《韩非子》、《论衡》、《张氏全书》(张载)、关于《老子》的书十种。 《逻辑学论文选集》(科学院编)。 耶方斯和穆勒的名学(严译从书本)。 米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尤金等:《辩证法唯物论概要》。 艾思奇:《大众哲学》及其他著作。 杨献珍的哲学著作。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 河上肇:《政治经济学大纲》。 从古典经济学家到庸俗经济学家的一些主要著作。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论文选集。 《六祖坛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法华经》、《大涅盘经》。 《二十四史》(大字本,全部)。 标点本《史记》、《资治通鉴》。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 赵翼:《二十四史札记》。 西洋史(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日本史。 《昭明文选》、《古诗源》、《元人小令集》、唐宋元明清《五朝诗别裁》、《词律》、笔记小说(自宋以来主要著作,如《容斋随笔》、《梦溪笔谈》等)。 朱熹:《楚词集注》、《屈宋古音义》。 王夫之关于哲学和历史方面的著作。 《古文辞类籑》、《六朝文 》。 《鲁迅全集》(包括鲁迅译文集)、《海上述林》。 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 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书籍。 技术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书籍(如讲透平、锅炉等)。 苏联一学者给主席的信(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 郭沫若:《十批判书》、《青铜时代》、《金文丛考》。 字帖和字画。 中国地图、世界地图。 ······························· 说行天下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 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哦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邶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卫人来。(《左传·成公八年》)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庄十九年《公羊传》曰:‘~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传曰:‘同姓~之,异姓则否。’是夫人与~皆同姓之国也,鲁卫同姓,故来~之。”
2、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3、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墙篱落于粪溷之侧。(《梁书·范缜传》)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周南·汝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二、古注发展概述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发展演变 ②政府提倡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邢 昺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奭 《孟子疏》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 《荀子注》
尹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史记》三家注)
裴 骃 《史记集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 《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三、旧注的体例
毛传:毛亨对《诗经》注释,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讲解书中所引的《十三经注疏》中《诗经·相鼠》的正文与注疏。
四、旧注的常用术语
学习旧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如:
《汉书·高帝纪》:“公巨能入乎?”颜师古注:“巨读曰讵。”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1、曰、为、为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③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④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⑤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诗·魏风·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诗经·魏风·硕鼠》:“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囷。”
《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毛传:“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2、谓
与“谓之”的差别: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楚辞·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枚乘《七发》:“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李善注:“沌沌浑浑,波相随之貌也。”
4、犹
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涯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诗经·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郑笺:“室,犹巢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周礼·地官》:“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6、读曰、读为
一般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7、读若、读如
主要的作用是注音。
段玉裁《说文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8、衍文、脱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夫’字。案《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音 X Y 反”的说法,实际上是声母韵母的雏形。例如,“种”释义为“音朱用反”,即“朱”的声母“zh”和“用”的韵母“ong[带有第四声]”拼在一起,成为“zhong[同样带有第四声]”。
当然,在古代没有完整的拼音体系,不可能达到标准。例如下面的“度”字,用现代汉语拼音应为“duo[二声]”,表示“度量、丈量”的意思。在古注“度音徒洛反”,表示拼为“tuo[四声]”。
产生误差至少有三个原因:
1作注者的方言问题,导致注音不准确。
2被注释的字,由于时间推移,读音发生改变,当时确实那么读,现在演化的不一样罢了,发生了古今异音。
3在做注的时候,选取的“音X Y 反”中,X或者Y发生了古今异音。
清代解经典籍成就辉煌,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许多经学领域的研究超越了汉唐。择要而言,首先是在对经书的辨伪上意义重大。清代学者万斯同的《周礼辨非》、《仪礼商》,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惠栋的《古文尚书考》,胡渭的《易图明辨》,都是当时疑经辨伪的力作。特别是《古文尚书疏证》一书,引经据典,共列128条,一一陈述《古文尚书》的矛盾,彻底揭穿东晋梅颐对《古文尚书》和《尚书孔传》的伪造,使遗留千年的问题成为定案。其次,清儒的解经典籍几乎遍注群经,“十三经”中除《礼记》和《毂梁传》外,每部经书皆有数种新注新疏,这些著述对经文经义的考证和注释,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全新水平。清末学者章炳麟曾对清人解经典籍加以研究,从中选出一批著作定为“群经新疏”,颇有代表性意义。其所列举:《易经》有惠栋《周易述》,江藩、李松林《周易补述》,张惠言《周易侯氏义》;《尚书》有江声《尚书集注音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诗经》有陈奂《毛诗传疏》;《周礼》有孙诒让《周礼正义》;《仪礼》有胡培晕《仪礼正义》;《左传》有刘文淇《左传正义》;《公羊》有陈立《公羊义疏》;《论语》有刘宝楠《论语正义》;《孟子》有焦循《孟子正义》;《孝经》有皮锡瑞《孝经注疏》;《尔雅》有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这些著述可以大致反映清代经学研究的水平。此外,清人还对经书注释典籍作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康熙年间由纳兰性德刊刻的《通志堂经解》1860卷,由徐乾学、何烽主编,编者收集了唐、宋、元、明人关于《易》《书》《诗》《春秋》《三礼》《孝经》《论语》《孟子》等解经典籍146种,其中尤以宋元诸儒著述居多,收罗宏富,颇多罕见之本。此外,清儒还对当代的解经著作进行总结,如阮元所编《皇清经解》和王先谦所编《皇清经解续编》。
本文2023-08-06 09:28: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