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照片攻略大皇宫泰国之美大皇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泰国照片攻略大皇宫泰国之美大皇宫,第1张

1泰国的大皇宫美景

曼谷大皇宫壁画的故事内容:描述是拉玛国王历险记,根据印度古典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改编,以壁画的形式展现,配以泰语翻译的诗歌。

755-79000年故事情节:史诗以罗摩及其妻子悉达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古印度宫廷内部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斗争;这期间穿插了很多神话传说和短篇故事,描绘自然风光和战斗场面用了太多笔墨,所以篇幅巨大。剧情如下:大城府王腾澈有三个皇后,四个儿子,长子拉玛。罗摩赢得了比赛,并娶了密特拉的公主悉达多。十岁的车王决定立拉玛为王子,继承王位。然而,他的第二任王后吉盖在侍女的怂恿下,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流放罗摩14年,并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巴拉塔成为王子的狂妄要求。由于十车国王先有承诺,他不得不遵从皇后的要求。为了让他的父亲忠诚,莫罗愿意流亡。为了夫妻s情,十车王小皇后的亲生儿子罗史玛娜,为了兄弟情,愿意和他一起流亡。他们三人离开首都后不久,十个车王死于抑郁症。那个时候,巴拉塔没有师不知内情,被父亲召回关押埋葬并继承王位。得知真相后,他痛斥母亲。在他父亲的葬礼,他去森林找到罗摩,让他继承他。但拉玛坚决拒绝,必须等到流放期满才回去。巴拉塔不得不带着拉玛作为摄政王重回王位。鲷科海鱼3人在森林里历尽艰辛。冷嘎岛的十大魔王罗波那抢劫了悉达多,罗摩与猴子王国结盟。当猴王坐下时,神猴哈奴曼异常勇敢。(它也是中国的原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神猴哈努曼和众猴的帮助下,终于打败了妖王,救出了悉达多。但是罗摩怀疑悉达多的贞操,这使她投入火焰。上帝把悉达多从烈火中显露出来,这证明了她的贞洁。夫妻团聚,流放期满。当罗摩回到中国,他成为国王,大城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然而,曲折又开始了,罗摩从民间听说悉达多不是处女,为了不违背民意,他忍痛将怀孕的悉达多遗弃在恒河岸边。得知自己被长生不老的蚂蚁解救后,他住进了一片干净的森林,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在罗摩举行了一次马的献祭后,蚂蚁们安排双胞胎去见罗摩,并向罗摩争论多斯但是罗摩仍然认为他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她知道自己是多么无助,于是向大地母亲求救,说如果她是贞洁无瑕的,请大地收留她。突然大地裂开了。懂得投入大地的怀抱。最后,罗摩兄弟全部升天,成为毗湿奴。它它讲述了罗摩和他的妻子悉达多的欢乐和悲伤。篇幅如此之大有两个原因:一是和印度其他古籍一样,插入了很多短篇故事;第二,描绘自然风光和战斗场面用的笔墨太多。曼谷大皇宫由一组布局分散的建筑群组成,集中体现了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的精髓。玉佛寺周围长廊的墙壁上有178幅壁画。

2泰国皇宫美景

泰国十大旅游景点TOP1:曼谷微笑之都

曼谷位于湄南河两岸和湄南河三角洲。它是泰国的首都,也是入境的第一站。它也是一个既有古老风味又有现代风格的东方大城市。这座城市由捷克王朝的皇帝于1782年建立,曼谷成为了今天泰国的宝库,以及它的精神、文化、政治、商业、教育和外交中心。因为曼谷的湄南河像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曼谷也被称为东方威尼斯。曼谷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佛寺数量最多,大大小小的寺庙超过400座,建筑之美堪称t之最

清迈是泰国第二大城市,泰国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1296年,有着辉煌的历史背景,以丰富完整的文化古迹闻名于世。这里曾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国家拉那泰王朝的首都。清迈风景优美,以花草闻名,尤其是玫瑰,素有北方玫瑰之称。清迈距离曼谷700公里,地处海拔300米的高原盆地,群山环绕,清澈的河畔流经市区,气候凉爽,树木葱郁,风景秀丽,古迹众多。它是东南亚著名的避暑胜地。

3泰国的大皇宫美景

泰国十大旅游景点TOP1:曼谷微笑之都

曼谷位于湄南河两岸和湄南河三角洲。它是泰国的首都,也是入境的第一站。它也是一个既有古老风味又有现代风格的东方大城市。这座城市由捷克王朝的皇帝于1782年建立,曼谷成为了今天泰国的宝库,以及它的精神、文化、政治、商业、教育和外交中心。因为曼谷的湄南河像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曼谷也被称为东方威尼斯。曼谷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佛寺数量最多,大小寺庙400多座,建筑之美全国第一。在曼谷的大街小巷,五彩缤纷的寺庙和寺院随处可见,因此也被称为佛教寺庙之都。

推荐景点:大皇宫和玉佛寺、四面佛、云石寺、国家博物馆、大圣殿山、卧佛寺。

泰国十大旅游景点TOP2:泰国北部的玫瑰,清迈

清迈是泰国第二大城市,泰国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1296年,有着辉煌的历史背景,以丰富完整的文化古迹闻名于世。这里曾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国家拉那泰王朝的首都。清迈风景优美,以花草闻名,尤其是玫瑰,素有北方玫瑰之称。清迈距离曼谷700公里,地处海拔300米的高原盆地,群山环绕,清澈的河畔流经市区,气候凉爽,树木葱郁,风景秀丽,古迹众多。它是东南亚著名的避暑胜地。

4泰国曼谷大皇宫介绍

大皇宫又称大皇宫,是泰国王室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汇集了建筑、装饰、雕塑、绘画等泰国民族特色的精华。位于湄南河东岸,始建于拉玛一世时期的1782年,曾是暹罗王国的皇家住所。现在王室已经搬到了奇特拉拉达宫,大皇宫只用于少数庆典。大皇宫的玉佛寺是泰国最神圣的寺庙,是历代皇室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

5泰国大皇宫游览路线图

需要500泰铢。

吸引力等级:无评级

门票价格:500泰铢(套餐包含玉佛寺、大皇宫、阿难宫、柚木宫)。

开放时间:8:30-16:30(15:20停止售票)

地址:泰国曼谷大皇宫

大皇宫

位于曼谷市中心,由一组布局分散的建筑群组成,汇集了绘画、雕塑、服饰艺术的精华,大皇宫是泰国众多皇家宫殿之一。是历代保存最完善、规模最大、最具民族特色的王官。现在只用于加冕典礼、宫廷庆典等仪式。帝官对外开放,成为泰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总共有22栋建筑。主要建筑为四座各具特色的宫殿,自东向西一字排开,绿色瓷砖屋顶,紫色琉璃瓦屋顶,凤头飞檐。屋顶是典型的三屋顶结构在泰国,这是泰国数百年建筑艺术的顶峰。有些人称之为泰国艺术大全。

6泰国的大皇宫美景视频

有泰国大皇宫,位于曼谷市中心的湄南河东岸。它是曼谷王朝建立后建造的最早的宫殿

1大皇宫,又称大皇宫或紫禁城。毗邻湄南河,是曼谷市中心的大型古建筑群,是泰国众多皇家宫殿之一,也是历代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最具民族特色的宫殿。总面积2184万平方米。现在,大皇宫除了用于加冕典礼、宫廷庆典等仪式和活动外,还成为泰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2灵光寺,也是著名的白庙,是泰国独特的地标,位于泰国清莱。这座现代佛教寺庙的外部装饰着镜子的碎片,而山形的窗户装饰着Nagas(多头蛇和幽冥神)、大象和雨伞。除了佛教,灵思还看到了其他宗教的影子和身影,表现了佛教的包容和博大。

3郑王庙又称黎明庙,是纪念泰国第41任国王、民族英雄郑昭的寺庙。它是曼谷最具标志性的寺庙。79米排盘国王庙的佛塔建于1842年,属于大乘佛塔风格。佛塔外部装饰有复杂的雕刻,并镶嵌有各种彩色陶瓷片、玻璃和贝壳。它是泰国最大的大乘佛塔,周围有四座相伴的佛塔,形成一组巨大而美丽的佛塔,其规模仅次于曼谷的大皇宫和翡翠。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以京师首都,四方是瞻,文物典司,不容阙废”(《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发刊辞》,19 2 6年第1册),“而首都尚未有典守文物之专司,乃议先设博物馆于北京”。1912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元明清三代的太学——国子监筹建国立历史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筹办并直接管理的博物馆。

民国时期,因政局动荡,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名和隶属关系几经变更,经费严重短缺,事业屡遭挫折。但经过博物馆人的不懈努力和苦心经营,至1949年10月前,国立历史博物馆根据社会需要,共举办了十几个展览,展览题材广泛。除常年开放的十余个陈列室用于展览金、玉、刻石、明清档案、国子监旧存文物、兵、刑器,发掘品外,还根据社会需要,单独或与其它学术机构合作,举办了多次临时展览,开展社会教育。

一 基本展览

1924年8月1日,国立历史博物馆通过精心准备,将午门城楼开放,公开预展部分文物。在午门楼东厢展览信阳汉墓和钜鹿故城出土文物及明清档案等;在西厢陈列散氏盘拓片,天龙山石刻,汉魏石经拓片以及南明永历四年宁圣愍肃皇太后烈纳上罗马教皇书影片。展览期间,历史博物馆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馆参观,对展览进行“研求考证”(故宫博物院档案《古物陈列所收历史博物馆函研求考证定于八月一日(1924年7月25日)》)。

1926年春,“承国外学者之赞助,洪煨莲先生之斡旋”(《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十八年度报告》,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六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90页),历史博物馆募集到开办费一万元,用于添置设备,筹备开馆。同年10月10日,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开放10个陈列室供观众参观。“一为售品存贮;二为金、玉;三为刻石;四为教育博品;五为明清档案、国子监旧存文物、明器、模型;六为针灸铜人、杂器及寄陈文物;七为兵、刑器;八为发掘文物;九为模型图表;十为国际纪念品”(中国历史博物馆编《历史博物馆80年》)。

展览开放以后,各方人士前来参观、指导,络绎不绝。民国文人徐风陶曾在参观展览后赋诗一首,对展品进行了一一描述:

午门开博物,两阙耸巍巍。中藏历代宝,世人所见稀。

帝王貌赫奕,将相骨嵚奇。诏谕文诘屈,奏疏字珠玑。

玉玺托金绶,印纽绾阴龟。币值启秦汉,方孔以圆规。

服制盛周礼,博带而宽衣。战伐持弓箭,交易包贝皮。

度量观秤尺,礼器觇鼎彝。错杂殷商简,骈比晋魏碑。

一一入吾目,遍览靡孑遗。莫叹文献缺,应共史编垂。(雷梦水辑《北京风俗杂咏续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193页)

1929年8月13日,历史博物馆划归中央研究院后,将“各室原陈物品重新划分” ,“归并各项物品,分别门类,照常陈览” 。陈列室由10间改为7间,展品“二千九百五十八件,分置大小玻璃桌柜一百二十张” 。各室陈列状况,具体如下(《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十八年度报告》,《傅斯年全集》第六卷,91-100页):

特别陈列室:恭陈孙中山总理遗物,内有总理手制国旗、总理初次入殓西式木棺奉移开道旗行列牌、礼节牌以及碧云寺遗像、亭石台台垫、棺围、灵幛、桌帏、纱灯等49件。

第二陈列室:陈列发掘器物,共陈物品655件,分置玻璃桌柜27张,其中重要物品,可分四部分:

1.钜鹿宋城器物,有桌椅以及各种瓷器,如瓿、甀、瓶、罐、盘、盂、盆、碗、瓷、瓮、瓷枕、砖瓦、石硙、铜釜、铜鉴、铜镫、铁鼎、崇宁钱币等,连同发掘,共计214件。

2.信阳汉冢器物,如洗、瓷壶、瓦瓿、瓦罂、人骨、柩钉、五铢钱、四乳鉴、铁镰、铁斧、金环,又陶鼎、陶瓿、陶钟、陶瓶、永元十一年墓砖等,连同发掘,共计223件。

3.湖北枝江古冢器物,有墓砖、柩钉、铜鉴等35件。

4.中央地质调查所移赠物品,有上古石器、斧凿、刀镰及陶鬲残片、有色陶器残片等,共计183件。

第三室陈列室:陈列各种石刻写砖,共有石刻、写砖66种,其中刻石77方,写砖3方,其性质可分五种:

1.遗像,有北魏比丘僧智等造像碑,西魏巨始光造像碑,北魏洪懋册余人造像(残),北齐江阿欢夫妻造像(残),北齐光林寺尼静妃造像(残)五种计刻石五方。

2.墓志,有北魏元羽墓志,北魏元显儁墓志以及隋唐宋各墓志共46种,计刻石48方。

3.经幢,有唐佛说佛顶神妙章句幢,后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宋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幢3种。

4.国学旧存石刻共计刻石21方。

5.写砖,有墨书唐郭冲墓志并盖,朱书明常应登为常住银买地莂共2种,砖3方。

第四陈列室:陈列金、玉,共有物品955件,分置玻璃桌柜27张。重要物品计:

1.金类、周代戈、戚,有汉代铜洗、车器、弩机等件,唐犁、唐剑、银镯、银钗,西夏官印,历代泉币,汉唐各式古鉴铜、铁佛像,湖北舆地学会所制铜版地图,日本东亚考古所捐山东济南、山西太原等处出土矢、镞等,共计857件。

2.玉类,有琮、璜、圭、璧、珑琥等17件。

第五陈列室:分为东中西三部,陈列物品共计910件。

东部陈列明清档案、殿试策、官印。如明太祖实录、太宗实录、世宗实录,明神宗实训,大明会典,明仁宗御制集目录,宣宗御制集;清太祖实录、天聪实录、世祖实录,清文宗圣训、穆宗圣训,乾隆起居注、太上皇起居注等。还有清代历朝殿试策及博学鸿词试卷及各种官印等。

中部陈列周代彝器及国学旧有器物,如召仲簠、康侯鼎、内言卣、素洗、雷纹壶、牺首罍、子爵、师望簠、牺尊、雷纹觚;清高宗临雍所用各物,有御座、御案、围屏、炉鼎、笔墨、表章经学之宝以及祀孔所用玉、铜、锡、竹各项礼器,国子监图等。共计181件。

西部陈列明器及各种史地模型图表。除挂幅外,分置玻璃桌柜55张。其重要物品计:

1.明器土俑,洛阳出土汉唐明器,如瓦屋、瓦灶、车、井之属,以及唐三彩釉胡瓶、杯、盘、唐瓷尊等,汉魏唐宋各种土俑,又河南登封汉冢出土陶仓2件,共计247件。

2.模型,陈列历史博物馆罗庸模制的周代衣冠,历代尺度及罄制,算器沿革,《周礼·考工记》兵车、乘车模型,柩车模型等。

3.图表,陈列历史地理图表21帧。

第六陈列室:陈列各方移陈及捐赠物品,共计208件,除挂幅外,分置玻璃桌柜8张。其中重要物品计:

1.各处移陈物品:针灸铜人一具,各部署新印15方,勋章1批,共计42件

2.各方捐赠物品:如施景琛先生捐赠铜器,米和伯先生捐赠陶瓶漆盘,张庆瑞先生捐赠宋瓷碗,刘勉成先生捐赠影青瓷碗,周豫才先生捐赠明青花瓷碗,暹罗教育总长但尼亲王捐赠伯里文贝叶经等件。

第七陈列室:陈列兵、刑器物,共101件,其中重要物品有三种:

1.兵器甲胄,有明宣德元年金枪,清神机营、火器营及北平城垣旧存子母铁炮、劈山炮、牛腿炮、各式铁炮、鱼尾抬枪、长把抬枪、线枪、快枪,高丽刀、排刀、青龙刀、腰刀,弓矢、藤牌等,又明李国桢盔铠,清多尔衮甲胄等共计70件。

2.武试用品,清代武试所用弓、刀、石13件。

3.刑刀,司法部移拨前刑部决囚斩刀、五柄凌迟刀13柄,计18件。

对于这些陈列室的基本陈列,傅振伦先生后来总结:“今天看来,本馆文物杂然并陈,漫无统绪,无异于古玩店、挂货铺,但在当时而论,还是琳琅满目,洋洋大观。前人缔造首创之功,实不可没”

二 临时展览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除平日开馆供人参观外,遇有新集物品及寄陈物品,或为赞助社会公益事项,辄规定日期举行临时展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十年度报告》,《傅斯年全集》第六卷,352页)。其中有的展览是为了“售券筹款,充作慰劳前方将士之用”,有的是为激励国人,抗击日军而举办的,有的是为筹款救济难民而举办的。

古火器展览:1931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常务委员长朱希祖,委员陈寅恪、徐中舒、裘善元等人努力下,该馆共征集古炮1460余尊及 明代炮车、炮弹、火药碾钵等多件。应社会各界人士的要求,历史博物馆将“端门内东廊房全部及西廊房一部,为陈列地点,排垫炮位,标立说明,录悬款识,并分别修筑炮台,制备炮架,于二十年双十节起,公开展览三天”。

景教石刻展览:1931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征集到三盆山十字寺景教石刻两方,“颇为学术界人所忻羡”,原计划“即日公开展览,供众研究”。但“适值津沽变起,平市震惊,遂未举行”。1932年元旦,“始行公开展览,期间共为五日”

明清档案展览:为了慰劳抗日将士,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联合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自1932年3月18日起“联合开放三天,售券筹款,全数充作慰劳前方将士之用。”历史博物馆“除将各陈列室完全开放,并添陈物品外,更商同本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将二年来整理所得明清两代重要档案及馆藏史料,其重要者有明太祖神宗宝训、太宗、世宗、熹宗实录、清太祖、太宗、世祖实录、圣祖起居注等件,又金国汗致崇祯皇帝书、致袁崇焕书、致孔有德等书、致明众臣宰书,又与明边官生军民谕、清太宗致粗大寿书稿、袁崇焕致金国汗书毛文龙致金国汗书、吴三桂降清摄政郑王吉儿哈朗入关贺表、朝鲜国王李倧贺表奏本,苏禄国苏老丹奏疏对印居子国贺表、平定海寇方略、平定察哈尔方略以及康熙遗诏、昭圣太后遗诰等百余件,辟室陈列,以作慰劳筹款之展览”。

洪承畴遗物及史料展览:因“国难日亟,东北傀儡登场,洪氏人格事迹颇有其相当刺激性,为供国人鉴戒计”,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于1932年6月“特检集馆藏史料及历史语言研究所档案,作有系统之陈览,重要文件计顺治初年承畴为详察西南地势情形,预计三路进取云贵密揭,及刘泽清致承畴书札等件,清兵犯锦州杏山血战情形各题奏,吴三桂报及兵部奏松锦失守,洪承畴被掳不屈死难情形,以及承畴领受五省经略新印揭帖,擒杀明瑞昌王朱谊泐及黄道周等揭报进兵楚粤及滇黔题奏等六十余件,同时更将上项故宅洪庄冢墓等影片拓本分别装裱,改编洪氏年谱为年表,宗谱为世系表,一并悬陈,俾资参证。陈览期间计自二十一年六月十八日至二十六日共为九日,入览人士多为学术界人”。

圆明园遗物展览:圆明园“清季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之役,毁于西洋番达主义”,1932年8月,“北平学术界鉴于名园遗迹,日就摧败,设不早筹维护,并此劫后残余,亦将荡然,爰即商同市府共组‘圆明园遗址保管委员会’希冀掇拾残丛,以留世人凭吊研寻之迹”。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为唤起社会人士注意起见”,于1932年9月11日至17日“发起圆明园遗物之展览,藉以昭示国人”。“特别展览七天,供众参观,颇为一般人所注意”(《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十一年度报告》,《傅斯年全集》第六卷,404页)。

明代倭寇史料展览:1932年10月,“当国难日亟之际”,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特从事搜集关于明代倭寇史料,加以陈览,藉资警惕。其展览物品中,除借陈历史语言研究所有关明代倭寇事迹档案多通并倭书等件外,更仿绘平倭伟人戚继光肖像,翻印李宗城等影帧,连同万历年封平秀吉为日本国王诰命写真等一并悬陈。此外复向北平图书馆借到《皇明驭倭录》、《张水南文集》、《自知堂集》,参以《明史》本纪系统陈列,供人参观。于10月间特别展览一星期,来参观者甚伙,尤以学术界同人为多”(同上,408页)。

联合展览:1932年11月5日至14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古物保管委员会北平分会、北平研究院天文陈列馆、景山等八处联合开放。“所有收入全数购置寒衣,寄赠前方”,用于东北抗敌战士御寒抗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午门楼上特辟专室,展览殷墟出土龟版、鹿头、铜器、骨器、蚌器等珍贵物品”,中国营造学社亦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设室陈览蓟县之独乐寺、宝坻之广济寺实测图影帧等件,共襄盛举”。历史博物馆的展品“除发掘金石图表等十三大类一并陈列外,并将新增定兴汉冢陶马、土俑,易县燕下都陶器多件配置陈览”(同上,408页)。1934年5月15日至27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主持办理了“北京燕京大学百万基金运动”,“开放团城联合展览三天,售票所得,扫数捐赠该校”(《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十二年度报告》,《傅斯年全集》第六卷,446页)。

展览西北文物:1933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举办西北文物展,展览除将馆藏“甘肃兰州金天观敦煌千佛洞造像壁画等影帧,甘肃远古陶器,新疆石器及旧地图等件外”,还有苗长惠寄陈的大宗物品,“如敦煌泥佛澄泥比丘等造像,畏兀儿、西藏、印度梵文等各体文字经卷,莫高窟皇庆寺碑拓本等多件”,“入览人数达二千人,颇极一时之盛”(同上,446页)。

日伪统治北平初期,历史博物馆展览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39年以后,历史博物馆“酌渐恢复各项工作。除例常事务之外,首将各处外观及各外门炮台加以修整,库藏物品渐复提陈”,各项基本展览逐渐恢复。1938年8月,历史博物馆将北平研究院移交的西安出土器物整理后,在“第二室试行展览一部分”。1941年10月“又专辟东廊古器物陈列部,予以陈览,总计共达二万余件,尚称盛况”。同年,将山西万泉县出土陶骨器整理后,业检选一部归类陈列,余各古兵、旧炮、陶瓷、印章、牌匾、模型、洪承畴旧邸铁狮、康南海遗物、郑成功遗像等均分别整理存览(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历史博物馆沦陷期工作报告》) 。

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3月25日贺孔才捐赠历史博物馆文物5371件,受到北平军管会通令嘉奖,该馆为此举办了“贺孔才先生捐赠文物特展”。6月5日达古斋霍明志捐赠文物万余件,其后,个人捐赠文物的有:尹达、王冶秋、范文澜、徐悲鸿、沈从文、启功等,至此捐赠文物达16962件,为此,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新中国人民捐赠文物展览”和“新收文物展览”;1949年7月,举办《鲁迅之家照片特展》。

此外,民国期间,国立历史博物馆多次运送重要文物参加国际博览会,并多次获奖。如1913年,参加德国莱比锡万国文字印刷术展览会;1926年,参加美国费城赛会;1930年,参加比利时世博会;1933年,参加芝加哥世界博览会。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有学者研究,郑和使团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带一些中国货物在沿途进行交换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的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当时中国主要输出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丰厚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觉得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编辑本段]郑和七下西洋简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人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郑和下西洋与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肯定派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伊本•白图泰(ibnBattuta)(1304-1377年)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质疑派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四十四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郑和下西洋与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天文航海技术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2、地文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3、《郑和航海图》《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郑和航行前后达28年,他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郑和赠给各国国王厚礼,以示友好,船队带去丝绸、瓷器、铜铁器、金银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特产。随行官员随时记录见闻。回航时,各国派使同来,赠珍宝特产给明皇帝,并与中国商人交换。友好的交往,扩大了贸易,也增进了了解。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纪念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里,至今还保有纪念郑和的寺庙和胜迹。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这几个欧洲航海家。

[编辑本段]郑和七下西洋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过的城市和国家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

[编辑本段]郑和下西洋所涉及中外地名解释

1、西域

在古代,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广义的西域指越过狭义的西域向西所能到达的地主,包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直至欧洲东部、非洲东北部。“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指狭义西域,若与下文“迄北”对应,似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鲁谟斯国”中的“西域”指广义西域。在今印度洋。

2、占城国

亦称占婆,古国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国史籍上曾称之为林邑、环王。当地盛产稻谷,称“占城稻”,为稻谷良种之一,宋时传入我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我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大面积引种、推广。福建省福州长乐一带称此稻为“占谷”或“黄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当地高杆晚稻的一个优良品种。

3、爪哇国

亦即麻口若巴歇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 Island)。唐代以来的史籍称其地为“诃陵”“ 婆”。该岛北临爪哇海,南滨印度洋,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亿,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首都)、万隆、三宝垄、泗水苏拉卡尔塔)、泗水为华裔长乐人聚居地。

4、三佛齐国

亦即室利佛逝国,梵文Srivijaya的音译,在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的古国,当时都约在今日的巨港(巴邻旁,Balenbang),位于苏门答腊东南部慕西河畔。

5、暹罗国

泰国(Thailand)的旧称,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十四世纪中叶,由暹国与逻国合并而成,南临暹罗湾。现首都为曼谷,泰国的华侨 与华裔人数居世南亚首位。

6、南天竺

天竺为古印度别称,古籍又称天竺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岛的南部地区。

7、锡兰山国

亦即锡兰(Ceylan),或称狮子国,今称斯里兰卡(Srilangka)为亚洲南部岛国,隔保克海峡与印度东南部相望,面积65万平方公里,为佛教古国之一,主要民族为僧伽罗族与泰米尔族。首都科伧坡(Colombo),位于该岛西南。

8、古里国

又称“古里佛”,故地约在今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Koxhikode)一带,为海上交通要冲。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二次下西洋时曾到此访问并立碑纪念。

9、柯枝国

亦译作“国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Cochin)一带,是航道要冲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纪初与我国有友好往来。

10、忽鲁谟斯国

即霍乐木兹(Hormuz),又译作和尔木斯,地在今伊朗东南米纳布(Minab)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废址在霍尔木兹岛北岸,扼波斯湾出口处,为古代交通贸易要冲,今为对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1、木骨都束国

今译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称为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共和国首都,位于索马里东南,临印度洋。13世纪以前建有古城。郑和下西洋曾两度访此。

12、南京龙江

明初设“龙江船厂”于此。故址在今南京下关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带;水道旧称龙江,出龙江关通长江,龙江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造“宝船”,故又称“宝船厂”,造船的船坞叫“船作”,遗址犹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杆,长1107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舵杆之长,足证郑和宝船规模之大。据《龙江船厂志》载,1411年(永乐九年)该船厂“改、造海船247只,备使西洋诸国”。龙江之滨原有天妃宫,已圮。

13、长乐南山

因位于福建省长乐县县治之南而得名,今长乐县城区街道环绕此山。海拔仅约四十余米,又称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有塔,称三峰塔(圣寿宝塔);有寺称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宫”,祀妈祖,《天妃灵应之记》碑即立此宫内;宫旁有郑和所建“三清宝殿”,殿内“钟鼓供仪,靡不俱备”,钟即“郑和铜钟”,原件抗战期间移南平市。以上寺、宫 、殿均已圯,塔巍然存,近年加固整修,更为壮观。1935年,在原寺、宫、殿废址上建有郑和史迹陈列馆,《天妃灵应之记》碑系该主馆主要陈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为“郑和公园”。

14、兹港

指长乐太平港通闽江。位于长乐县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狭义指靠近长乐县城吴航头一带的下洞江水域;广义泛指整个下洞江水域,该港原来江面宽阔,水深可泊巨舟,有“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说;港东北、东南屏峙首石、六平诸山,可蔽阻台风袭击,为避风良港。《长乐县志》《长乐六里志》均载有;三宝太监郑和通西洋,驻舟师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等句。由于沦桑变化,今仅余一狭长水道,通小汽轮,原水道大部分成为沃野良田,部分辟为新居民区,该居民区主干道路称“太平港”路,与郑和路垂接。

15、苏门答腊国

又译作苏木都剌(Samud'ra)、苏文答剌、苏文达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今为全岛总称,该岛北临马六甲海峡,南濒印度洋,赤道横贯中部,为印尼西部大岛,面积434万平方公里,首府棉兰。

16、满刺加国

旧译亦作麻六甲,今译作马六甲(Malacca)14-16世纪马来亚半岛上的封建王国,位于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洲一带,居马六甲海峡要冲,1411年(永乐九年),该国国王拜里迷苏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来中国访问;郑和船队屡经其处,现马六甲州居民半数为华裔,其首府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为华裔;市内有三保庙、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迹。

佬族

佬族是东南亚的一个民族。大部分居住于老挝(约三百万)和泰国(约一千五百万)。泰国的佬族大部分聚居于东北地区,但也有很多出外打工者在其他地区,如曼谷工作。佬族使用老挝语或者是伊森语的各种方言。很多人认为这两种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语言。但是由于20世纪的泰国化运动,在泰国东北地区的人更愿意使用“伊森”这个词。但实际上佬族作为一个整体,仍有很多文化上的共通之处。

历史

早在中国西汉古籍中,就有“寮”族的记载,属骆越(雒越)族一支,分布在从广西、广东到中南半岛的广阔地区。

佬族的历史包含了老挝的历史以及伊森地区的历史。二者分殊始自十九世纪,1827年,万象(永珍)起兵反对暹罗(今泰国)遭到镇压之后,大批居民从现今老挝地区迁徙至伊森地区,使得老挝本土人烟稀少。两个地区的分裂被1893年及1904年的法暹条约确认,使得伊森和老挝两地区之间的分界成为暹罗和法属印度支那的边界。

此后,泰国及老挝逐渐向分别以泰族及佬族为中心的民族国家转型。在伊森地区,这意味着「泰国化」,即加强人民对泰国的忠诚度。这尤其导致了许多年轻人宁愿自认为伊森人而非佬族,因为「伊森」(原意为「东北部」)暗示隶属于泰国,而「佬族」则表示对老挝效忠。相对地,在老挝,同样的过程激发了提倡佬族语言及文化作为国家语言及文化的行动。

分布

老挝国的佬族人口是三百万左右,是该国人口的50%左右。(大部分的残余是山岳民族的人们)在老挝,种族学意义上的佬族主要指老龙族(低地佬族)。在泰国,佬族占全国人口约三分之一,主要聚居在伊森(约一千五百万)和曼谷(据估计至少有一百万自伊森移来的佬族),在中部泰国地区,也有种族学意义上的佬族存在,不过他们已经逐渐同化入占主体地位的泰族中了。在柬埔寨,也有小规模的佬族社区,主要是在原老挝国的属地上丁(老挝称为川登)。在越南和中国也有小规模的佬族分布。各国佬族侨民的人数不详,大约估计在五十万人左右,主要是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和巴特寮战争造成的难民。

值得注意的是,在暹罗(今泰国)最后的一次官方普查中,佬族作为单独的种族,占到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作为“泰国化”的一部分,“佬族”现已不作为单独的种族被统计,因此,究竟泰国人口中多少人有佬族血统,今日已经不再清楚。

语言

佬族说的语言是寮国语和伊森语。这两个语言都存在有许多不同的方言。其中万象方言已经被接受为寮国语的标准语言;伊森语当中并没有标准方言,不过大部分的伊森语方言都能够和万象方言相互沟通。寮国语和伊森语大部分的差异是在于伊森语中拥有大量借自泰语的字词,或者是因为19世纪后期寮国族和伊森族分隔开来之后,彼此采用了不同的新词来称呼外来的新概念(比如说「机车」在伊森语中是lot motorcy,而在寮国语中是lot jak)。

文化

伊森族与佬族在经济上都很贫穷,这是因为他们居住的土地相对而言比较贫瘠而且气候干燥。因此佬族最常见的生活方式就是自给农业(subsistence farming),另外拥有少数几个都市中心。

佬族和伊森族信仰的是小乘佛教。佬族和伊森族的饮食特色为鱼露、辣椒和糯米。不过它们的饮食也吸收了一些法国料理和相当多的越南料理元素。由于佬族所居住的乡村地区比较贫穷,这让他们的食物材料和伊森族比起来更为有限。

佬族和伊森族的民俗音乐是morlam风格。自从1980年代开始,来自于伊森族的mor lam音乐已经在文化上对佬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