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公司取名字大全集 运用优秀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开公司取名字大全集 运用优秀古籍,第1张

 对于有远大目标的人而言,他们自己内心也会想去体验各自当老板管理公司的滋味,而现在开公司的成本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庞大了。由此就可以看到每段时间都陆陆续续有新的公司崛起,公司多了,竞争就大了,要想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一个好的公司名字必不可少,下列是开公司取名字大全集,有哪些值得参考的内容呢?

 开公司取名字大全集

 公司的名字需要遵循一定的办法和原则,下文分别整理了些取公司名字的技巧、方法以及一些精选的公司名字内容,取公司名字不妨参考一二。

 1公司取名要点

 --公司名音律需顺畅

 公司的名字有一个字音的注意项,好听的公司名字便于公司宣传,也利于大众优先记住,给公司取名字的时候,音律上要考虑的就是公司名字的音律需要顺畅,即读起来要顺口要听。

 --公司名字形需简洁

 简单的东西往往更容易激发大家的兴趣,提高大家想要去了解的心思,根据消费者的这个现状,取公司名字的时候就要尽量有一些不复杂的词汇,勿用那些复杂、难懂且生僻的字取名。

 --公司名整体需美观

 以上两点简述的是取公司名字的字音和字形注意项,除了考虑这两点,取公司名字还有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公司名字的整体要美观。美观的公司名字可为公司塑造出好形象,提高魅力。

 2公司取名方法

 --运用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属于汉字的精华一类,取公司名字的时候,就可将四字成语加入进去,运用一些与公司产品有着共通点的成语作为公司的名字,比如熠熠生辉,服装公司就可以借其取名为“衣衣生辉”。

 --运用优秀古籍

 我们国家历史文化深厚,从过去到现在,产生了大批量的优秀古籍内容,这些都是很好的取公司名字的参考文献,给公司取名字的时候就可以引用其中优秀的文字内容作为公司名字。

 --运用高级哲理

 公司代表的公司的对外形象,而人们对于有文学气质的东西往往都有很大的宽容性,在给公司取名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于这一点,给公司取一个藏有优秀哲理的名字,提高公司的文化气息。

 --运用祥瑞之兽

 为了促进公司的发展,很多公司老板都会在公司摆放一些具有着祥瑞含义的物件,达到一个集聚福气的作用,其实也可以在公司名字中体现出吉祥、招领福气,比如加入一些祥瑞之兽的名称。

 --运用文雅植物

 公司由于经营范围的不同,释放的气质不同,若公司是经营与文化相关的产品,那么公司的名字相对而言,就要文雅些,这时候就可以利用一些文雅植物的名称加入公司的名字中。

 --运用老板之名

 取公司名字可以选择一个特色的方式,就是利用老板的名称来给公司取名字,这样取出来的公司名字比较有辨识度,也很有个性风采,也比较的有着新颖性。

 --运用特色产品

 现阶段,能够在短时间就发展壮大的公司,通常都是那些经营有特色产品的公司,这类公司取名字的时候,也就可以从公司经营的特色产品入手,这样既宣传了产品,又打响了公司知名度。

 3两字公司名字

 谦仁

 “谦”字与“仁”字都是体现有深刻哲理的字,“谦”指谦虚懂礼,放入公司名字中,体现出来的是公司真心诚信的文化理念,“仁”指仁爱善良,体现的是公司亲切热情的服务态度。

 东安

 “东”字是一个方向字,蕴有着“旭日东升”之典故,表述出来了公司会拥有蒸蒸日上的未来之意,含义张扬有字形,字体气质大气。“安”字表祥瑞,与“东”组合,平顺好听。

 如盈

 “如盈”两字作为公司名字,听起来很温柔,好似有着美丽女子画面,适合作为经营女性产品的公司。“如”字有表示顺利之意,“盈”指盈利,搭配为名,意表财源广进、事业顺利。

 辉久

 “辉久”二字,意表光辉灿烂、长长久久之意,含义吉利,直白的宣示出了公司的宏伟蓝图和野心,也从侧面显示出了公司能力的优秀。两字读音一个一声一个三声,听起来沉稳有力。

 4三字公司名字

 清禾轩

 “清禾轩”三字流露出来的气质古风又诗意,有一种古时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高雅,给人以清风明月般的享受。“清”指干净、清澈,显示公司绝不作假的态度,“禾”指谷物,意表丰收,象征财源滚滚。

 木瑾阁

 “木”字暗示公司类别,适合家具类公司名字,整个名字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氛,显示出了天然、无污染之意,很有绿色环保概念。“瑾”指美玉,美玉指富贵之物,意表财运亨通。

 麒漆升

 “麒”指麒麟,麒麟是瑞兽,传说中凡麒麟到达之处,必将有好事发生,以“麒”作为公司名字,代表繁荣昌盛、一帆风顺。“漆”显示公司类别,适合装饰建筑类公司名字。“升”指升高,象征如日中天、兴旺发达。

 5四字公司名字

 皓星阳红

 “皓星阳红”四字中,含有着多种景象,既有皓月当空之景,亦有星辰漫天之景,也有红日显现之景,蕴含多种祥瑞闪耀之景,作为公司名字,意表福气聚集、好运连连、福星高照、发展昌盛。

 欣欣相鑫

 “欣欣相鑫”四字,选自于成语“欣欣向荣”,意表兴旺发达、事事顺意,以“荣”替换“鑫”字,使得整个名字的气质更加的富贵,“鑫”字中带有三金,意表财源广进、财源滚滚。

 柏白百航

 “柏白百航”四个字中,前三个字用的是同一个拼音结构,看起来独特,听起来也独特,其“柏”字,代表不畏不屈的公司精神,其“白”字,意表公司的诚信作风,其“百”字,指公司会受人欢迎。最后的“航”字,则有着一帆风顺之意。

 6公司名字大全

 [01] 德旺 鹏圆益 美天无限

 [02] 巨利 旭诺亮 美华意界

 [03] 如伟 科隆利 广佰广艺

 [04] 世钟 瑞怀浩 鑫思胜联

 [05] 大有 腾龙喜 楚雄顺大

 [06] 太言 燕丰蓝 真旭凯羽

 [07] 飞捷 值乾美 银迅洋扬

 [08] 世晋 东宁旭 龙火嘉鹏

 [09] 文美 菲诗旭 联同蓝维

 [10] 宏康 新帝扬 跃翔力利

 [11] 致远 华茂麟 邦跃杰伦

 [12] 世兴 欧可忆 科启力利

 [13] 天骑 央恒扬 嘉锐立亚

 [14] 天相 双申华 方圆同创

 [15] 德光 创胤毅 凯全海浩

 [16] 发贵 万盛多 盛羽迅畅

 [17] 贵浩 利达博 天恒艾闻

 [18] 天畅 博若盛 利妙财风

 [19] 三麝 朴元麟 金门同创

 [20] 世金 梓辉宝 时顺旭维

 [21] 华禄 威廉海 西启鑫环

 [22] 进合 尚麒生 源铭创迪

 [23] 永泰 本源兴 宏隽享都

 [24] 文丰 胧泉朝 富润锐阳

 [25] 云舟 元洲威 傲梦思胜

 [26] 安利 速增元 珍火品源

 [27] 光和 优派克 云瑞西贝

 [28] 山区 奇笙芳 迪扬汇辰

 [29] 文化 百分百 鑫梦信讯

 [30] 天雅 宣和盈 隆恒贝瑞

 [31] 祥浩 随愿秀 龙羽特云

 [32] 隆公 聚世佳 源广达迅

 [33] 浩成 兴华恩 迪扬汇辰

 [34] 大鑫 中鑫信 驶仕戎欧

 [35] 生益 阔搏帝 诺贝利奥

 [36] 春康 力生川 和平视点

 [37] 宝兴 成泰昌 博达长兴

 [38] 太明 政远锦 诺润世源

 [39] 世先 鲸航锐 甲子万合

 [40] 文工 栗雅华 盘恒麟正

 [41] 皇广 佩创力 建锐天裕

 [42] 文童 迈萃振 锐森卓晶

 [43] 山大 东都腾 中均佳竹

 [44] 万宏 夯石捷 杰星尼竹

 [45] 大青 先悦大 凯财速诚

 [46] 三奇 寿星灿 科鼎崇德

 [47] 千广 松良超 奥蓝视线

 [48] 本恒 盛天泽 创铭景利

 [49] 天福 旭日荣 安跃迈科

 [50] 天骥 贤融泰 尚通环汇

 [51] 旺康 馨月佰 傲梦思胜

 [52] 富瑞 世纪特 鑫力元奥

 [53] 生林 国盛易 长荣佳世

 [54] 生达 江美索 科威奥成

 [55] 润寿 金潮杰 信庆福威

 [56] 广富 金基涛 智泽南福

 [57] 力发 崇融美 福赛梦扬

 [58] 弘长 岩辰德 京久恒业

 [59] 华弘 新路达 通森乐财

 [60] 浩满 新洲茂 铁鑫鼎德

 [61] 天翔 帅新众 润宝环硕

 [62] 大马 艺川江 鑫超金洋

 [63] 飞安 资邦财 清铭时翔

 [64] 玉利 众舜卓 超泰景贝

 [65] 天德 国赟宝 泰翔凌辉

 [66] 世新 运星美 新立德聚

 [67] 天月 尚品源 吉晶乐佩

 [68] 万大 广帆可 国采点睛

 [69] 巨鹏 志恩财 环鼎扬冠

 [70] 永志 金陇明 信欣丰成

作为观赏鱼,远在中国的晋朝时代(265~420年)已有红色鲫鱼的记录出现。在唐代的“放生池”里,开始出现红**鲫鱼,宋代开始出现金**鲫鱼,人们开始用池子养金鱼,金鱼的颜色出现白花和花斑两种。到明代金鱼搬进鱼盆。在动物分类学上是属于脊椎动物门、有头亚门、有颌部、鱼纲、真口亚纲、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鲫属的硬骨鱼类。金鱼和鲫鱼同属于一个物种,在科学上用同一个学名(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金鱼是由野生鲫鱼演变发展而成的。而野生鲫鱼原产于亚洲,它的分布只限于中国、日本、越南等国。现在欧洲和美洲一些河流中虽然也有鲫鱼,但都是从亚洲移植过去的。

主要起源于宫廷贵族,后流传到民间,成为雅俗共赏的观赏物。

最早的金鱼是饲养在皇宫和贵族花园的池塘中的,后来才慢慢的转变到养到鱼缸中,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人们不断的将这些金鱼杂交培育,让其遗传性稳定,才有了现在这么多金鱼品种,所以金鱼是许多代人精心培育的结晶,是国家的瑰宝。

金鱼是我国人民乐于饲养的观赏鱼类。它身姿奇异,色彩绚丽,可以说是一种天然的活的艺术品,因而为人们所喜爱。根据史料的记载和近代科学实验的资料,科学家已经查明,金鱼起源于我国普通食用的野生鲫鱼。它先由银灰色的野生鲫鱼变为红**的金鲫鱼,然后再经过不同时期的家养,由红**金鲫鱼逐渐变成为各个不同品种的金鱼。

在我国方言中,福州话不仅以其历史悠久而闻名,而且以语词丰富、语体多样、语流音变复杂而著称,使许多研究古汉语的专家为之神往。历史上由于中原文化数度入闽,因此福州方言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与当时方产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既保存着上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许多旧痕迹,又保存有不少中古汉语的一些特色,是保存中古音(或称唐音)最多的方言之一,许多古籍中可以看到的基本词汇一直为福州方言继续沿用至今。如“筷子”叫“箸”,“儿子”叫“囝”,“锅”叫“鼎”,“你”叫“汝“,“风筝”叫“纸鹞”等等。“其”作为量词,在秦以后的古汉语中已不多见,但却保留在福州话里,而且至今使用还十分广泛,如称“十个”为“十其”,称“十个八个人”为“十其八”。福州话说“下雨”为“桐雨”(或写成“遏雨”),“桐”字源于“掉”,掉从卓,卓福州话念“tok”,转成阳声韵则念成“tong”,俗写成“桐”。丢失福州话说“拍桐”,丢失的丢就是掉,“丢三落四”实是“掉三拉四”。迷路福州话说“趴拢落”,与广州话说“桐失路”是同一类的音理。

日语多用我国中古唐音,如“修理”一词,日语同福州话一样,都念成“锈里”。一会儿,福州话说“仂久”,福清、平潭说“一刻古”。“仂”实是蹑,眼睛一眨的意思。“一刻古”的“古”是闽南话的“久”,而“刻”不是指古代漏壶的一刻,不是计时的词,人死了合上眼了,叫“瞌目去”。“一刻古”也就是“一合眼之久”。一会儿的“会”又是什么意思呢?繁写“会”字底下是锅中间是蒸笼,上面是盖子,是指整套的炊具,会、合同意,故一会儿,也就是“一合眼之久”的意思。“才”福州话念“假”,福清、平潭说“灾”。才写成川字中心加一画,显出水道壅塞以成火灾的意思,既不像《说文》说的“草木之初”形状,也不似《甲骨金文字典》猜的是器具形状。上古的“才”与“在”、“灾”同源,可作伤害或灾害解释。如《屯南》甲骨文有“辛丑贞王甚狩无才”,这里的“才”就作伤害解释。

注:“”内为福州话,()内为翻译,(直接翻译/意思翻译) 。

附加成份的运用词尾拖个“囝”,其是对比较小级别或者迷你型的物体加以修饰,如“椅囝”(椅仔/凳子)、“儿囝”(小孩)、“厝囝”(小房子),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子)或(儿)的虚词作用。 所以就不对父母长辈等名词后加“囝”。

名词所有格 “其”(通常类化为li),如“汝其钱洽兹”(你的钱在这),一般形容词“XX其”(XX的)。

及其常用的程度副词“雅/野”(很),如经典的一句“汝生雅俊”(你长得很漂亮)。

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完成时态的在福州话中常见如:“我有收着汝其批”(我收到了你的信),

普通话“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式在福州方言中常加上一个介词“共”,例如“我共汝商量”(我和你商量),“我共汝真好哦”(我和你真好/我跟你关系好)。

动词“去”字在福州方言中常用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已成为结果。如“病已好去了”(病已痊愈),“走去了”(溜走了)。

现在进行时 用“礼lē/馁”(正)加在动词前表示,如:“依妈洽门口 礼/馁 绽衣裳”(妈妈在门口正缝衣服)、“依爹着礼做什乇”原句是“”(爸爸在(那儿)正做什么)

宾语提前的现象比较常见,如虾皮买两斤即买两斤虾皮,“碗买蜀副”就是买一副

表示猜测疑问词后置,如“汝应该故未食暝 啊” (你还没吃晚饭,可能吧/你可能还没吃晚饭)。就相当于语气词“吧”,即(你还没吃晚饭吧)。 福州话内部基本上是以七个声调作为主体或原型,但是部分地区喉塞字舒化后变为八个或九个声调。福州话内部声调类型差别大,可以分为闽县型(市区,闽侯大部分,长乐,连江大部分,永泰靠近闽侯部分),福清型(福清平潭),永泰型(内部分化严重,总体特色是保留有平话西片较古调值,既有与福清相似处,亦有与闽清古田相似处),闽清型,古田型(屏南与之较为相似),罗源型。以下是闽县型。 名称阴平上声阴去阴入阳平阳去阳入调值55 ˥˥33 ˧˧213 ˨˩˧24˨˦53 ˥˧242 ˨˦˨5 ˥例字君滚贡谷群郡掘上表的例字摘自成书于清朝的福州话韵书《戚林八音》。

《戚林八音》把福州话描述成八个声调,此书也由此得名“八音”。但事实上福州话中的上声无法区分阴阳。因此福州话只有七个声调。

阴入字和阳入字(即入声字)以[-k]或[-ʔ]结尾。

除了这七个初始声调,在连读变调中还产生两个新的调值:“21”(˨˩,半阴去)和“35”(˧˥,半阳去)。参见连读变调 同其他汉语方言相比,福州话的连读变调规则非常复杂。闽县型变调较为简单,后字不能变调(此点与漳泉话类似,但是规则较之复杂许多),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词语时,最后一个字永远不变调,而其他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要变调。譬如,“独”、“立”、“日”这三个字都是阳入字,调值都为“5”,分别读作[tuk5]、[lik5]和[nik5]。当它们组合成词语“独立日”后,“独”变调为“21”,“立”变调为“33”,因此整个词读作[du21 li33 nik5]。余下的类型不但前字能变调,后字也能变调,例如福清闽清上声调值都是33,但是上声做后字时可以变作53或42,例如米粉,单字调都是33,变调后是mi21 hung53以下是闽县型的变调规则。

双字连读变调规则见下表(竖列代表前字,横列代表后字):阴平, 55阳平, 53  阳入, 5 上声, 33阴去, 213  阳去, 242  阴入,24 阴平, 55  阴去, 213  阳去, 242  阴入乙,24 55555353阳平, 53  阳入, 5 55333321上声, 33  阴入甲,24 21213555阴入甲是以[-k]结尾的阴入字,阴入乙是以[-ʔ]结尾的阴入字。 福州话有十七个声母。双唇音齿龈音龈后音舌根音声门音塞音[pʰ](波),[p](边)[tʰ](他),[t](低)  [kʰ](气),[k](求)[ʔ](莺)擦音[β][s](时)[ʒ][h](喜)  塞擦音  [tsʰ](出),[ts](曾)      鼻音[m](蒙)[n](日)  [ŋ](语)  边音  [l](柳)      上表的例字也同样来自于《戚林八音》。

闽县型以及福清型的母语者一些中青年的使用者无法区别[n]声母和[l]声母。例如“老”和“闹”都可以读作[nau],也可以读作[lau]。多数人是将[l]并入[n],也有人二者皆可。

作为一门古老的语言,福州话不存在诸如[f]或[v]这样的唇齿音。

[β]和[ʒ]被添加斜体,因为它们只存在于连音中。参见下文。 在上表中,所有的韵母都是以松紧配套的形式出现的:左边的韵母叫做紧韵,右边的声母叫做松韵。松紧韵和声调联系紧密。阴平、上声、阳平和阳入字为紧韵字,而阴去、阴入和阳去字为松韵字。在连读变韵时,松韵字会伴随着变调而把它们的松韵转变为其相对应的紧韵。

例如,“福”是个阴入字,读作[houʔ],“州”是个阴平字,读作[tsiu]。当两个字组合成词语“福州”时,“福”的调值从“24”变为“21”,同时它的韵母也从[-ouʔ]变为[-uʔ],所以这个词读作[huʔtsiu]。而在“中国”一词中,“中”是个阴平字,因此尽管存在从“55”到“53”的变调,它的紧韵却不会再发生变化。

注意,福州话中的松紧变韵只是韵母元音音值上的变化,并非松喉元音与紧喉元音的交替。在正常语言环境中,福州话中所有的元音都是松喉元音。

松紧变韵是福州话独特的现象。这个性质使得福州话古奥难懂,甚至无法同其他闽语彼此交流。

杨良瑶是唐朝宦官。歴事唐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四朝皇帝,剔歴中外50余年,特别是奉命出使黑衣大食,在唐王朝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根据当时国际、国内政治局势来判断,杨良瑶出使的政治目的可能是与起源于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的黑衣大食帝国一道,共同遏制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试图彻底摆脱其对唐王朝西域的军事威胁。据笔者考证,杨良瑶很可能是中国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作为唐王朝的外交使节,杨良瑶官阶不高,但作用匪小。从碑文看,《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无疑是唐代后期的典型制作之一,足以反映所历王朝的兴衰脉络,尤其是在“借兵回纥”、“出使岭南”、“出使大食”、“平叛淮西”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皆能看出杨良瑶不遑宁居的奔走身影,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历史细节之一。

从形制看,该碑体形高大,额篆“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9个篆字,周正圆浑,苍遒大气。碑文以楷体书写,间以行书,结体活泼,字迹劲秀,线条华畅,文气通透,具有相当高的书法艺术水平,不失其为中晚唐书法中的佳品制作。据宋佚名《宣和书谱》卷一载:“唐代宗宵旰之暇,留心翰墨,于行书益工。大抵有唐自太宗以还,世相祖袭,至代宗家学未坠。”唐德宗时,“观其行书笔意,亦不愧前人云”(宋佚名《宣和书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1年12月第1版)。至宪宗初年,宫廷崇尚“集王圣教序”之风,仍不稍潜。足见中晚唐右军行楷书体之兴盛,当披靡于朝野上下。

从作者看,该碑由朝请郎、行虔州南康县丞、云骑尉、翰林待诏陆邳撰文;承务郎、守郴州司兵参军、云骑尉、翰林待诏赵良裔书丹;给事郎、守洪州都督府兵曹参军、云骑尉、翰林待诏汤陟篆额。唐朝官阶明确,“朝请郎”为文官第18阶、正七品上;“承务郎”为文官第25阶、从八品下;“给事郎”为文官第22阶、正八品上。均职阶不高,正史未载,但就撰文、书法而论,仍属非常可贵。

据当代学者考证,赵良裔,约当唐德宗、顺宗和宪宗时人。其书迹见于《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元和142《乘着志》(元和玄枵之岁)。该志署衔“朝议郎、权知处州司马、赐绯鱼袋、翰林待诏赵良裔”篆题,楷书。又,陆邳,约当唐宪宗、穆宗时人。书迹初见于《金石录》(宋赵明诚着)卷九,《金石录》第1738《唐平淮西碑》,署名段文昌撰,陆邳八分书,元和十四年十二月(820年)。别的书迹还有《唐邠国公梁守谦功德碑》,杨承和撰并书,陆邳篆额,篆书。长庆二年(822年)。清王昶《金石萃编》卷107。陈思《宝刻丛编》(中华书局,1995年)卷七有著录。另外,《唐左武卫将军刘德惠碑》,唐严绶撰,刘继元书,陆邳篆额,长庆二年;《唐兵部郎中郭晤碑》,唐陆邳隶书,长庆四年(824年);以上俱见《宝刻丛编》卷八。

从《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可知,陆邳、赵良裔两人在翰林院内均有升迁。陆邳从朝请郎、行南康县丞、云骑尉升职为朝议郎、权知抚州长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亦即由文官第18阶、正七品上晋升为文官第14阶、正六品上;赵良裔从承务郎、守郴州司兵参军、云骑尉晋升为朝议郎、权知处州司马、赐绯鱼袋,亦即由文官第25阶、从八品下晋升为文官第14阶、正六品上。两人初期官职悬殊,后来则臻于一致。尽管如此,却都不改其“翰林待诏”的御用角色。两人于元和元年为《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撰文、书丹,足以证明其由来已久的同事关系。陆邳擅长篆隶,却奉命撰文;赵良裔擅长楷书,故一仍旧贯。

至于翰林待诏汤陟,尚不见于著录,然其擅长篆隶,当时影响也不会低。刻字匠朱士良,吴郡(即苏州)人,刻工洒脱,颇见功力,亦不见著录。但刻家留其名,大约也是一种荣耀。

依据王海滨《唐代翰林书待诏制度综考》(2008年,吉林大学硕士论文)一文研究,“(唐代翰林书待诏)为皇家的御用书家,其书法技艺水平是非常高的,都是名重一时的书法好手,他们在朝野内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并认为,翰林书待诏的书法属“院体”书法,“直接代表了皇帝的书法,翰林书待诏奉敕所书的碑志,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个观点,洵非无识。

按:唐人墓葬勒石,向有“神道碑”和“墓志铭”两种。所谓“神道碑”,就是树立在死者墓道上的石碑。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立碑》一诗中写道:“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所谓“神道碑”,正是这种“路旁碑”的一种。就内容看,该碑蹈常袭故,不乏溢美之词,但就其深受信重、频繁出使而言,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其奉命出使黑衣大食,“使大食而声教旁畅”、“聘大食兮声教普”,也都成为出使获效的直接标志。

据碑文载:杨良瑶终于元和元年七月二十二日,葬于同年十月十四日。“元和”为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由此推断,杨良瑶当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杨良瑶之死,从明幡发丧到归里入葬,历时共83天。依照关中民间葬俗:树碑立石,通常在三周年之际完成,时当脱服之期。而此碑刻立的时间,则在丧葬期内。另外,神道碑为墓道用碑,均在地面之上,而墓葬内有墓志铭,也是唐代定制。

值得注意的是,该碑正文用过许多简笔字,与今日官方确定的《汉字简化字总表》有相似之处。譬如“请”写作“请”,“继”写作“继”,“万”写作“万”,“迩”写作“迩”,“尔”写作“尔”,“貌”写作“皃”,“辅”写作“辅”,“弥”写作“弥”,等等。这些汉字简化字的普遍使用,对于研究唐代文字史,有着相当重要的启迪和帮助。

早在1984年4月,泾阳县文物工作者从事田野文物调查时,在当时扫宋乡(2002年后并入云阳镇)大、小户杨村附近发现了一通晚唐石碑,此即《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笔者于上世纪90年代初偶然见及,震撼于该碑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遂决意加以整理、研究。1998年,笔者最先在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教授所主编的《唐史论丛》(第7辑)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当即受到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周伟洲教授的深切关注。2001年,新编《泾阳县志》(何平、李新荣、杨西安等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中第一次公布了该碑碑文,但差错太多,难以卒读。2005年,笔者又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刊发了《杨良瑶:中国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一文,再次公布了神道碑碑文并做了初步考释。因拓本欠精,辨识困难,仍有错讹。2012年冬,笔者赴北京出差,从文物出版社葛承雍总编辑处获悉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据此有了新的深入研究,在《文史》2012年第3期上发表了《唐朝与黑衣大食关系史新证——记贞元初年杨良瑶的聘使大食》一文,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研究员联系,得以获读,由此对碑文句读做了个别修正。对于诸位学人的支持和帮助,笔者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据查知,该碑身首相连,碑首高855厘米,碑头篆额“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9字,3行,每行3字。碑身高1895厘米;上部宽935厘米,下部宽1025厘米。正面镌刻行书碑文,记叙了“唐右三军僻仗、太中大夫、行内侍省内给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杨良瑶的家族渊源和生平事迹。该碑文弥足珍贵之处,正在于揭橥了这位不见于正史文献的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的出使生涯。

经整理,对碑文标点、划段如下(按:行文中的空格依照原碑格式处理,以示敬重):

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

唐故右三军僻仗、太中大夫、行内侍省内给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杨公神道碑铭并序

朝请郎、行虔州南康县丞、云骑尉、翰林待 诏陆邳撰

承务郎、守郴州司兵参军、云骑尉、翰林待 诏赵良裔书

给事郎、守洪州都督府兵曹参军、云骑尉、翰林待 诏汤陟篆额

公讳良瑶,字良瑶,其先周宣王子尚父,受封诸阳,寔曰杨侯。晋灭其国,因以为氏。厥后代济勋德,遂为名家。至若王孙以薄葬称,楼船以大功命,敞因谦畏为相,雄由辞赋荣名。洎乎伯起之慎“四知”,叔节之去“三惑”,大鸟集于葬墓,飞鳣降于讲堂。或朱轮十人,或太尉四代,光照两汉,裕垂后昆,氏族源流,远矣盛矣。于是根蒂旁薄,枝叶蕃昌,有望表弘农,有族居天水,则公之先代,本弘农人也。

及公曾祖, 为唐元功臣,官至云麾将军、右威卫中郎将,以功多赏厚,赐业云阳,至今家焉。遂为京兆人矣。

祖怀贞,皇许州别驾。

考彦昱,处士,高标世利,处士园林,公即处士之第四子也。

公质状殊观,心灵独立,气概感激,慑于时流。少以节义为志行,长以忠勇为己任,故得入为内养,侍玉墀以承恩;出使外方,将天命而布泽。累经试效,益着功劳;诚素既彰,委任方重。

当永泰中,慈、隰等州狼山部落首领塌实力,继章掠众,聚兵逼胁州县,不顾王命,恣行剽煞,虔刘晋郊之士庶,震骇虢略之封疆。于时两河初平,四远犹耸,朝廷难于动众,皇上姑务安人。遂遣中使刘崇进衔命招抚,以公为判官。崇进畏懦而莫前,公乃愤发而独往,口宣恩德,气激凶顽,遂使天威挫其铓,皇泽流其骨髓,莫不交臂屈膝,弃甲投弓,革面回心,稽颡受诏。既而复命,阙下大惬,圣衷有诏赐禄,仍授文林郎、行内侍省掖庭局监作。由是恩顾稠迭,委任频繁,奉使必适于所难,临事未尝有不当,是用东西南北,匪遑止宁;险阻艰危,备尝之矣。

大历六年,加朝议郎、宫闱局丞,守职不渝,在公无替;昼日三接,风雨一心;天颜不违,圣眷斯至。当信重之际,罔敢告劳;安梯航之心,何远不届。遂奉使安南宣慰,降雨露于荒外,委忠信于洪波。往返无疑,匪僭程度;复命至于广府,会叛军煞将,凶徒阻兵,哥舒晃因纵狼心,将邀王命,承公以剑求表,上闻公山立嶷然,不可夺志,事解归阙,时望翕然。至十二年,迁宫闱令。内官式叙,中禁肃清,由公是拜也。洎建中末,遇鸾舆顺动,随驾奉天,勤劳匪躬,始终一致。

兴元初,天未悔祸,蛇豕横途。皇上轸念于苍生,臣下未遑于定策。公乃感激出涕,请使西戎,乞师而旋,遮寇以进,覆武功之群盗,清盩厔之前途,风云奔从而遂多,山川指程而无拥。兴元既得以軴跸,渭桥因得以立功,再造寰区,不改旧物,繄我公乞师之力也。其年二月,迁内侍省内给事。六月,加朝散大夫。此例骤迁,盖赏劳矣。

贞元初,既清寇难,天下乂安,四海无波,九译入觐。昔使绝域,西汉难其选;今通区外,皇上思其人。比才类能,非公莫可。以贞元元年四月,赐绯鱼袋,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备判官、内傔,受国信、诏书。奉命遂行,不畏于远。届乎南海,舍陆登舟。邈尔无惮险之容,懔然有必济之色。义激左右,忠感鬼神。公于是剪髪祭波,指日誓众,遂得阳侯敛浪,屏翳调风,挂帆凌汗漫之空,举棹乘颢淼之气,黑夜则神灯表路,白昼乃仙兽前駈。星霜再周,经过万国,播皇风于异俗,被声教于无垠。往返如期,成命不坠,斯又我公扙忠信之明效也。

四年六月,转中大夫。七月,封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功绩既着,恩宠亦崇;若惊之心,日慎一日。

十二年,加太中大夫,余如故。

十四年春,德宗虔虔孝思,陵寝是恤,将复修葺,再难其人。必求恪恭,祗奉于事。唯公惬旨,受命而行,夙夜在公,日月匪懈。不改经制,惜费省劳。焕乎咸新,无乖睿约。及乎卒事,议功莫俦,以其年八月,赐紫金鱼袋、判、傔等,并加绿绶。非例也,特恩及之。其后贵主亲王,监护丧葬,圣情念切者,必委于公。至于以劳受赐,金帛纷纶,亦不可备纪矣。

十五年,陈、许节使云正,淮西承衅而动,剽掠阳翟,攻逼许昌,汝洛惊惶,关东大恐,天下激发二十万师,韩全义统之,且挠戎律。国家难于易帅,议者知必无功。时,德宗皇帝负扆兴叹,凝旒轸虑,思安东都宗庙,念济河洛苍生,是用命公监东都畿、汝州军事。闻命而三军增气,戾止而百姓咸宁。公知韩全义无才,乌合众难用,淮西城小而固,遐迩易动难安,遂思远图,独出奇策,使押衙东惟悟孙白身志和深觇寇情,观衅而返,乃具所谋画,遽献表章,请缓天诛,许其悔过。当皇威未霁,事寝莫行。及全义大崩,诏用前计。遂申恩舍罪,罢讨息人。公乃居安虑危,处否思泰,复请完城聚谷,缮甲理兵,用简易而渐谋,不日月而功就,化怯懦为勇健,变藩篱为金汤。于是远近获安,道路斯泰,皆公之尽力竭忠经略所致也。

至永贞元年,以事既宁辑,恋阙诚深,恳请归朝,供侍近密。夏五月,以本官领右三军僻仗。公素积威望,久着勋庸,警跸诫严,中外悦服。千官以之加敬,九重以之益深。日出彤庭而臣下朝萧,月闲清禁而天子夜安。国朝之环拱得人,于斯为盛。

公以躬勤之故,衰朽易侵,心神秏消,体皃癯瘠,疾生而医药不救,善积而命运奈何,寒热内攻,风露外迫,遂至不起,呜呼痛哉!以元和元年秋七月廿二日,终于辅兴里之私第,享年七十有一。

皇上轸悼,士庶同悲。以其年十月十四日,归葬于云阳县龙云乡之原,顺其先志。盖以公之仲弟忠武将军良彩、季弟游击将军光晖、夫人彭城郡君刘氏,皆先公而终,坟墓所在,则临终之日,思及平生,友爱念深,遗命不忘之故也。

公自至德年中,入为内养;永泰之岁,出使有功。恩渥日深,委信渐重。至若震忠义以清慈、隰,明勇决以伏哥舒,乞师护于南巡,宣化安于北户,使大食而声教旁畅,监东畿而汝洛小康,供奉四朝,五十余载,议勤劳而前后无比,论渥泽而流辈莫先。故得祚土分茅,纡金拖紫,名高史荣,庆传子孙。况公壮年以忠勇自负,长岁以尽瘁勤王。及乎晚途,归信释氏,修建塔庙,缮写藏经,布金买田,舍衣救病,可谓竭臣子人间之礼,尽生死区外之因,孜孜善心,没齿无倦矣。

长子升,嗣子承议郎、内侍省内谒者监,赐紫金鱼袋、华清宫使希旻,次子操,移孝为忠,光昭令德,祗奉前训,罔极是思。谓福善无征,风树不止,诚感未达,隙驹莫留,想象既难于攀追,德业实惧于堙没,愿琢贞石,纪勒芳猷,见托为文,敢不书实。

铭曰:

云从龙兮风从武,圣功出兮忠臣辅。天降公兮竭心府,歴四纪兮奉四主。

鸡常鸣兮忘风雨,躬尽瘁兮心神苦。伏哥舒兮刚不吐,抚慈隰兮慑戎虏。

西乞师兮清中宇,南奉使兮慰北户。聘大食兮声教普,监汝洛兮勋超古。

校切业兮无俦伍,赐赉繁兮莫得数。一命偻兮三命俯,恩弥崇兮孰敢侮。

垂金章兮结绶组,既分茅兮亦祚土。琢贞石兮表忠臣,昭令德兮示后人。

元和元年岁次景戌、十月庚申、朔十四日癸酉建

吴郡朱士良刻字

传统学术界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因而郑和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但是,上述唐代碑文的发现证明,中国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应是唐代中后叶的杨良瑶。

按:杨良瑶,字良瑶,原籍弘农郡人,后着籍唐京兆府云阳县龙云乡,即今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

据碑文记载,其先祖为周宣王之子尚父,因受封诸阳,寔称杨侯。“晋灭其国,因以为氏。厥后代济勋德,遂为名家。”自先秦以降,名流辈出,家业兴旺,“于是根蒂旁薄,枝叶蕃昌,有望表弘农,有族居天水,则公之先代,本弘农人也。”其实,由于唐人讲究郡望,攀比门第,故此所列举的杨氏名人,譬如杨王孙因首倡薄葬被称道,杨仆(楼船将军)因大功而有名,杨敞因谦虚敬畏作宰相,杨雄因撰写辞赋获殊荣(按:作为辞赋家的当是扬雄而非杨雄。历史上确有杨雄其人,但不以辞赋见长),杨震(伯起)所谓要慎行“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秉(叔节)所谓“酒、色、才”三不惑等等,其实都是历史附会,殊不足信。其曾祖为唐初功臣,官至云麾将军、右威卫中郎将。“以功多赏厚,赐业云阳。”唐代云阳县隶属京兆府,治所在今陕西省泾阳县城北。祖父怀贞,为许州别驾;父亲彦昱等,皆是处士。可见杨氏号称世代荣耀,但杨良瑶这一支其实并无显赫背景。

杨良瑶“少以节义为志行,长以忠勇为己任”,看来是个很有抱负、作为的人。曾娶妻刘氏(封赠彭城郡君,盖刘氏均以“彭城”为族源发祥地),生有长子升,次子操。唐肃宗至德年中(756年至758年),杨良瑶21岁至23岁时,入为内养,也就是成为服侍皇帝的近身宦官,后收宦者希旻(曾任承议郎、内侍省内谒者监,赐紫金鱼袋、华清宫使)为嗣子。他多次受命出使各地,久历疆场,功劳突出。唐代宗永泰年间(756年),慈(治今山西吉县)、隰(治今山西隰县)等州发生武装叛乱,狼山部落首领塌实力率众劫掠,威胁州县。这时,“西河初平,四野犹耸”,唐王朝无力兴师东征,遂派遣中使刘崇进衔命招抚,让杨良瑶充任判官。碑文称刘崇进畏懦不前,杨良瑶毅然孤身前往,当场宣布皇帝口谕,迫使狼山部众“交臂屈膝,弃甲投弓,革面回心,稽颡受诏”。此举得到了唐代宗的高度赏识,除褒奖赐禄外,还授予文林郎、行内侍省掖庭监作。此后他“奉使必适于所难,临事未尝有不当”,深蒙皇帝的信任。

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杨良瑶官升朝议郎、宫闱局丞。他守职不渝,风雨一心,先后奉诏宣慰安南(越南古称,包含广西一带),震慑广府(今广东广州)叛军首领哥舒晃,因大义凛然,不辱使命,归朝后备受赞誉。十二年(777年),迁官宫闱令,负责宫廷事务。顿时中禁肃清,秩序井然。

建中末年(783年),因京城颠危,唐德宗被迫西出奉天(今陕西乾县),杨良瑶随驾有功,被皇帝看重。兴元初年(784年),国内各地割据势力武装叛乱,唐王朝无力弹压,杨良瑶遂受命出使回纥,乞求援兵。因回纥援兵及时赶到,唐王朝才得以遏止叛乱,“再造寰区”。当年,杨良瑶因乞师有功,迁内侍省内给事。六月,加朝散大夫。

杨良瑶一生多次南北跋涉,东西奉使,但最为重要的一次重大出使活动,还是他作为唐王朝的外交使节航海下西洋,抵达远在中东地区的黑衣大食。碑文中记载:

贞元初,既清寇难,天下乂安,四海无波,九译入 觐。昔使绝域,西汉难其选;今通区外, 皇上思其人。比才类能,非公莫可。以贞元元年(785年)四月,赐绯鱼袋,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备判官、内傔,受国信、 诏书。奉 命遂行,不畏于远。届乎南海,舍陆登舟。邈尔无惮险之容,懔然有必济之色。义激左右,忠感鬼神。公于是剪髪祭波(至今广东沿海一带渔民出洋捕鱼时,仍有剪下头发,祭奠海神的习俗。宋代以后,逐步演变为妈祖朝拜),指日誓众,遂得阳侯敛浪,屏翳调风,挂帆凌汗漫之空,举棹乘颢淼之气,黑夜则神灯表路(可能指阿拉伯人在印度洋的海岸上所建的航海灯塔),白昼乃仙兽前駈(当指海豚之类海洋生物,常在船前飞泳跳跃)。星霜再周,经过万国,播 皇风于异俗,被声教于无垠。往返如期,成 命不坠,斯又我公扙忠信之明效也。

据碑文载,“(贞元)四年(788年)六月,转中大夫。七月,封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短期内连续封转,当是对其出使成功的褒奖。

原来,唐德宗登基时(779年),以安禄山、史思明为代表的分封割据势力,表面上算是暂时平息了,但在事实上,分封割据行为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唐德宗任用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因其迫害理财家刘晏遭到朝野抱怨。建中二年(781年),淄青镇(治青州,今山东益都)节度使李正己、成德镇(治恒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魏博镇(治魏州,今河北大名)节度使田悦联合反唐,假藉“清君侧”的名义,要求在本镇确立世袭传子制度。德宗连忙调兵遣将,大发各路兵马讨伐叛军,但因既无用兵策略,又未确定统帅,加之指挥失误,遂使战事扩大,屡战不获。后来唐德宗被迫出奔奉天,赖有浑瑊、李晟等中唐名将尽力反击叛军,唐王朝才得以绝处逢生,摆脱了当下覆亡的悲催命运。

兴元元年(784年),唐德宗重返京城长安;贞元元年(785年),三藩平叛算是大体上结束了。但此时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自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开始,乘机夺取了河西诸镇,虎视眈眈地垂涎唐都长安。德宗初期,吐蕃再攻陷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等地。建中四年(783年),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尚结赞在清水(今甘肃清水)会盟。不久,吐蕃又悍然进攻泾(今甘肃平凉)、陇(今陕西陇县)、豳(今陕西彬县)、宁(今甘肃宁县),陷落盐(今陕西定边)、夏(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银(今陕西榆林东南)、麟(今陕西神木北)等州。嗣后,唐蕃双方战和不定,相互关系时松时紧。

为了抵制强大的吐蕃政权给唐王朝西域边疆所造成的军事压力,唐德宗启用一代名相李泌,制定了“北和回纥,南通云南(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外交政策,并在国内政局基本上稳定下来后立即实施。同时,大食国与唐王朝长期保持着通使外交关系。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怛逻斯战役后,基本确定了两国在中亚地区的势力范围,所以海洋上的丝路贸易空前频繁。可以说,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八月大食国遣使节朝贡开始,至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九月最后一次外交使节离唐回国,前后148年间进入唐都长安的大食使节便有39次之多。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二月黑衣大食(即阿拔斯王朝)谢多诃蜜首次派遣使节来唐,唐王朝授其使节“左金吾卫员外大将军”勋位,到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以黑衣大食使含嵯、乌鸡(一作焉鸡)、莎比(一作莎北)三人并为中郎将,放还蕃”,亦有16次之多。但现存的唐代正史文献中,尚未发现唐王朝正式派遣使节航海下西洋的确切记录,故而该碑有关派遣杨良瑶一行航海出使黑衣大食的记载显得弥足珍贵。其时,年满50岁的杨良瑶亲率使团,以聘国使身份携带判官和国信、诏书,经过海路出使印度洋沿岸的南亚、中东国家,其政治目的显然是为了开辟与阿拉伯、印度列国之间建立的“国际统一战线”,以便共同对抗新崛起的吐蕃王朝。其出使结果,正如《新唐书·大食传》所记载的:“贞元中,(黑衣大食)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可见这次下西洋的外交活动还是颇见成效的。 据与杨良瑶同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贾耽(730年至805年。于贞元九年,曾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有关记载,经由海路前往黑衣大食国首都缚达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路线,应当先从广州南海登船,沿南中国海向南行,先至门毒国(今东西竺昆仑洋),再至古笪国(一说真腊),经海峡(今新加坡海峡),北岸为逻越(即暹罗,今柬埔寨国),南岸为佛逝(今苏门答腊岛南部),路过天竺(今印度国一带)等百数十个国家,抵达大食国弗剌利河(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改乘小船北行至末罗国(今伊拉克巴斯拉镇),再向西北陆行千里,便可到达茂门王所都缚达城(详见《新唐书·地理志》)。与此相近,公元9世纪中后叶阿拉伯地理学家依宾库达特拔(约820年或830年至912年)所著的《省道记》,亦详记了从大食国到广州(康府)的航程及贸易景况(参考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

应当指出的是,贾耽曾任鸿胪寺卿,负责接待蕃人宾客事务,稍后又担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职。据悉他十分喜欢国家地理知识,晚年常向四夷来使及出访四夷的使节询问道里民俗,并写入自家著作。其所记广州至大食一段海上路程十分详细,所取原始资料当来自杨良瑶一行的亲身经历。据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考证,贾耽所记通往大食海道的不少国名、水名,多与阿拉伯人的记载颇相一致,“足见其所见者,闻自阿拉伯人也。”依笔者拙见,阿拉伯人固然熟悉由大食至中国的海上航路,但贾耽在这里所记录的从南海通过印度洋抵达黑衣大食首都缚达的海上航行路线,更当来自杨良瑶作为聘国使西行黑衣大食的海上日志。照常例,杨良瑶归国后,应当向朝廷做出详尽的出使报告,贾耽因职务之便,获悉这一信息并写入著作,亦属情理中事。故而贾耽之于杨良瑶,恰如逻斯梯谢奴之于旅行家马可·波罗一样。

杨良瑶回国后,因功勋卓著,恩宠更渥,颇受德宗皇帝的青睐。贞元十二年(796年),加太中大夫,余如故。十四年(798年)春,特受命主持修葺先帝陵寝。杨良瑶“夙夜在公,日月匪懈。不改经制,惜费省劳。”受赐紫金鱼袋、判、傔等,并加绿绶。“非例也,特恩及之。”嗣后,举凡唐德宗圣情眷顾的贵主亲王,其丧葬事宜一律交委他筹划办理,因其功劳巨大,受赐“金帛纷纶,不可备纪矣。” 贞元十五年(799年),淮西吴少诚拥兵叛乱,“剽掠阳翟(今河南禹县),功逼许州(今河南许昌),汝(今河南临汝)、洛(今河南洛阳)惊惶,关东大恐”,唐德宗被迫派遣20万大军,由夏绥节度使韩全义率领平叛,但朝野上下,并不看好韩全义其人,而杨良瑶作为监军也就显得更加重要。果然,由于韩全义指挥失当,一败再败,杨良瑶于是奉命主持军事。他安抚民心,派人侦察敌情,“复请完城聚谷,缮甲理兵,用简易而渐谋,不日月而功就,化怯懦为勇健,变藩篱为金汤”。用了较短的时间,当即平息了藩镇叛乱。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取得了平藩战役的最后胜利。是年正月,杨良瑶以本官领右三军僻仗。至此,他因素积威望,久著功勋,已经成为唐顺宗非常倚重的掖庭重臣。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下面借助古籍诗画,分而述之。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二、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礼记 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旧唐书 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新唐书 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虽说这太平公主此举有些恃宠撒娇,但也说明了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倾向。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新唐书 李石传》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相当普遍。

  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所谓胡人,是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一种贬称,我们这里讲史,权且保留当时的称呼。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长安及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元稹诗:“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地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唐玄宗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另有浑脱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对汉族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门类都有较大影响。所记当时“臣妾人人学团转”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或见于石刻线画等古迹。较典型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腰靴。《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当为此种装束。

  四、冠服制度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常服具有时代的特征。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至 63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以上各类服装的配套方式和服用者对象及服用场合,《唐书·车服志》都有详细说明。凡是从祭的祭服和参加重大政事活动的朝服(又称具服)、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丽华美。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又称燕服),则吸收了南北朝以来在华夏地区已经流行的胡服、特别是西北鲜卑民族服装以及中亚地区国家服装的某些成分,使之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裆、半臂、〓衣、大口裤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开衩式的长袍,又称四〓(音撰,衣缘也)衫,它可以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窄紧直袖的称为〓衣,《释名》说它“言袖夹直,形如沟也。”这种款式便于活动。宽袖大裾的款式则可表现潇洒华贵的风度,称圆领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厮役都可以穿。幞头、圆领、革带、长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传到明代。

  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后,也在不断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汉传统,从服装配套、服装质料、纹饰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冠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以前,**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黄。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恐**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

  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