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与文言文
1 如何利用史料教学推进高中历史有效课堂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也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了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
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本之木。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广,高中历史试题更加突出了对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高考试题不断增加,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史料运用的有效性也就备受关注。
因此,本文试图从史料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以此更好地推进高中历史有效课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适当、准确的选取史料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教的有效性和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成功的教学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效课堂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
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适当、准确地指导学生选取史料尤为关键。 一般来说,教学史料形式上大多以文字史料为主,、数字史料、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辅,实物史料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课堂教学中基本不常见。
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在于为历史事实提供例证,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1鼓励学生尝试独立搜集、选取史料 在历史学习中,史料的选择和搜集是提高历史认知水平必不可少的。
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学生尝试独立的搜集资料、探究资料则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途径。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从搜集资料出发,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学生自己独立搜集时,究竟该如何展开?而且在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学生最重要的角色是历史知识的学习者,并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程度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学会查找、辨析史料的方法。
例如,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文献资料的书目、索引?如何利用网络查找和检索史料?如何判断作者的立场和时代性?如何把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如何判断所选史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和素养。 2充分使用教材中补充的史料 从文字史料角度来看,在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中,本身就带有思考题的“学思之窗”部分,共有74处(其中必修一26处,必修二24处,必修三24处),还有很多史料直接在“历史纵横”、“资料回放”以及课后“探究学习总结”中的“学习延伸”部分给出。
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与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 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分析这些史料,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
除了以此对书中现成史学观点进行解释和论证,还可以开发其更多的价值。在具体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逐渐学会学习、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鉴别、处理史料的基本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
如果能把不同章节的应用史料重新组合,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如把人教版必修一中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史料和必修三中苏格拉底思想、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结合起来,则可以更好地认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与发展的整体历程。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的史料的种类十分丰富,除了一般常用的文字资料外,还有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数据表格等。虽然这些插图只是辅助资料,但也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因此,也不能忽视这些历史地图、插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挖掘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3有针对性地适当补充教材外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有限,但有些重点内容艰深难懂,或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过程,使学生难以接受,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课外史料,相应地培养学生分析阅读史料的各项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
补充史料,关键是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史料重点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 不过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史料也不能无原则地堆砌。
教材外的补充史料,一定要反复筛选,紧扣课程目标、教学目的,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史料;同时要确保史料真实可信、长短适宜,难易度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如果学生不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即使材料很典型,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材料本身,也就很难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内涵,更别提用史料来分析问题了,效果当然也会大打折扣。
节选加工材料时,可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为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不过要注意材料所属的前后语境,以保证其原意的完整性。
如人教版必修二的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节,为了更好地解读“中国入世的利弊”,可相应补充如下材料: 材料一。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你好,我是速读协会会员,很高心为你解答。
1、阅读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阅读包含阅读速度、阅读理解力、整理归纳分析能力等,学生阅读在阅读速度、归纳提取重点两个方面表现得更明显。
2、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也就是练习快速阅读(速读),其次养成阅读的习惯,多读多练。阅读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快速阅读是一种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它激活我们的“眼、脑”潜能,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最终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的飞跃。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站》,《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安装软件即可进行试用训练,我自己练习过的,用正式软件坚持每天练习一个多小时,15-30个小时,阅读速度差不多能提高5-10倍的。 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读书兴趣,让阅读成为习惯,对于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思考不无裨益。
3、如果是正在考试或者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特别是阅读能力和记忆差的同学,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精英特速读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
希望你早日进步! 望好评采纳。
3 跪求一篇初中的教学读书笔记(关于历史的)在线等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具体方案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一)基于时代发展的思考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递工作的劳动者。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从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非常必要的。(二)基于国内外史料教学的研究的思考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学校历史教育为摆脱教育危机进行改革,其表现之一是十分重视史料教学,即把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及探究历史的证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取得很好的效果。
20世纪末,英国的课程标准以能力目标为主体,能力目标有五项,每一项都离不开史料的作用,其中“历史探究和组织交流”要求学生自己运用史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交流。 目前,我国课程标准在“内容与要求”中提到通过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来培养学生能力,但没有具体实施的方法指导,国内的教科书也没有史料教学的专题内容,没有对教师的备课进行指导,没有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三)基于现在我校历史教学的思考 长期以来,我校历史教学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方法教学,而学生坐在教室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忆再现,以便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对历史课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课改以来,这种现象或多或少依然存在,所以我们需要走出历史教学的困境。
(四)基于目前高考中考的需要 现在历史高考和中考越来越注重通过提供材料和营造情景来命题,据不完全统计,高考中考题中,资料题占近一半。所以,教师在平时的上课中,利用史料教学,训练学生怎样分析、解答材料题 ,掌握作材料题的技巧,对提高学生的成绩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提出了《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二 理论支撑1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符合史证意识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一份证据说一分话的史证意识,不仅是历史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历史课程人文教育的基石。3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利用各种历史资源,包括影视资料、文物、遗址、史书等,在课堂上展现学生感兴趣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各种能力。
4符合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学生“智育”的理论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把智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发展智力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历史教师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如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搜集、综合信息资料的能力,归纳——演绎的推理能力,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等。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任务、新的挑战,铸就高素质人才。
三 基本概念界定1史料的概念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史料是历史研究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素材。
史料包括典籍、、文物、表格、影像、民谣等。2史料教学的概念论从史出 ,史由证来,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
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教师选取恰当的史料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讨论史料,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提高能力。3实践研究 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时,探索史料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指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出一套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案。
四 课题研究内容1九里区史料教学的现状。即通过问卷法了解九里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教学的情况,寻找原因,制定对策。
2研究史料教学的原则,即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教学的注意点。研读教育论著,借鉴国内外史料教学先进成果,根据本校教学、资源占有、学生素质等状况,依据每课教学目标,在课堂实践中总结史料教学原则。
3研究史料教学的方法,即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史料教学的操作步骤。(1)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利用语文文言文积累的古文字词解释,通读史料,初期,教师把史料中难懂的字词意思标出来,一个月训练后,学生独立阅读。
(2)指导学生分析史料,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把史料置于所学内容的背景中,分析史料所叙述的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材料说明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影响。 (3)指导学生提炼观点,联系所学内容和问题,教会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资料得出答案。
(4)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把学生按阅读理解能力分成小组,成员有优中差不等,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根据每个学生能力,每人负责一。
4 有没有什么古汉语的学科,研究古诗古文的,能1)历史学、(史料)
2)考古学、(物证)
3)民俗学、(区域)
4)古汉文学(语言) --古音韵学 古文字学 古籍注释 训诂学 诗律学 甲骨文等
之间的关系(你也问得不落俗套)
全可简叫"人类学"(专指地球人的学问,还有人类心理学(个人的)及社会学(多民俗&;地区性的)又可连"思上性的哲学类"+"宗教"。等等的广义)
当一"地区"(3)-->;留了"文史"(4)-->;经过时间(1)-->;存下证句(2包括"世传口头史记")=某地区内的"人类史记"
5 史料要遵循适切性原则,为此应该重点考虑哪些方面史料的适切性原则是史料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重点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根据课程标准,灵活调整教学的目标,并选取史料(更多选取第一手史料),有所偏重。
课程标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史料的运用要以课程标准为准则。 (2)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史料(不宜选取文字阅读量过大的史料)。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情感、行为变化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史料的选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即知识储备、学习习惯或学习方法、现阶段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水平)。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史料,除表现在课前的调查和跟踪,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针对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史料,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形式的史料。
难度偏大的文言文资料,有生僻字的,或是、地图或表格材料,要求教师进行解读梳理,或者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 (3)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史料。
选择史料的时候不能选择和本节课教学无关的史料,除了要符合课程标准外,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是一个重要考量的标准。如果偏离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会耽误课堂的进度,甚至使学生无所适从,被不相干的信息吸引。
(4)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史料。史料要真实、可靠,把历史全面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不是呈献给学生“断章取义”的史料。
史料要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和全面、客观的历史认知态度。
6 训诂方法和训诂原理对文言文的阅读有什么作用训诂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阅读和学习文言文时,如果能掌握训诂学知识,从分析句读、释词解句、讲解修辞等方面入手,将能更加深入地分析作品,理解文章的含义。训诂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训诂方法,就是利用汉语语言学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词义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1)训诂与文字学结合:以形索义;(2)训诂与音韵学结合:因声求义;(3)训诂与词汇学结合:寻规律以求词义;(4)训诂与语法学结合:明语法以求词义;(5)训诂与修辞学结合:由修辞以求词义;(6)训诂与历史学结合:据史料以求词义;(7)训诂与校勘学结合:考异文以求词义;(8)训诂与逻辑学结合:用逻辑以求词义。本文拟就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中的某些问题,结合上述八种训诂方法来谈谈训诂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形索义 以形索义,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运用以形索义的方法应遵循两条原则。
一是字形要能反映本义,本义要与字形切合,即要能证明造这个字时,是根据这一意义来构形的。为达此目的,我们所依据的字形应是较古的文字。
二是探求本义必须参证于文献语言,即本义不仅要与字形结合,还必须是在文献语言中有过用例。参证文献语言来探求词的本义,可以避免望形生训。
下面我们运用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来讨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注释。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
高中语文第二册注:“军,驻军,动词。”余行达主编《古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在非判断句中,名词如做谓语,活用成了动词。
如:‘沛公军霸上’,‘军’做谓语,意为驻军。” 中学语文和余行达主编的《古代汉语》都把“军”解释为“驻军”,但前者以为“驻军”是“军”的固定义项,而后者认为“驻军”是“军”的临时意义,即名词“军”活用为动词时所临时具有的意义。
孰是孰非?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军”字的形体结构分析来予以说明。 《说文》:“军,围也。
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
车,兵车也。”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字从车,从@①,会意。
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由此可见,“军”本为动词,本义是“包围”。
将兵车围成一圈时,当然是表示军队驻扎下来准备宿营,因此,“军”引申有“驻扎;驻军”义。是谁将兵车围成一圈呢?当然是军队,因此:“军”又引申有“军队”义。
由此可见,军的“驻军”义和“军队”义都是由本义“包围”引申出来的。既然“军”本为动词,那么“军”表示“驻军”义时当然就不是“名词活用成动词”了。
由此可知,语文课本的注释是正确的,而余行达主编的《古代汉语》的解释是不准确的。 二、因声求义 因声求义,是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它主要是用来推求语源、解释联绵词和解决文字上的通假问题。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以古音(即上古音)为依据,因为绝大多数的同源词在上古时已经形成了,训诂学里说某字与某字音同或音近,也是就上古音而言的;二是以文献语言为依据,以避免滥用声训而流于主观臆断。
下面我们运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来考证一条词义。 归有光《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高中语文第五册1984年版和1987年版皆未给其中的“借”字作注,其他古文选本亦不注。似乎“借”就是现在的“借进”。
其实不然。归有光为什么要把借来的书入满自己的书架呢?这合情理吗?按,“借”上古属铎部精纽,“藉”上古属铎部从纽,因此“借”可以通“藉”,为叠韵通假。
例如《诗·大雅·抑》:“借日未知。”《汉书·霍光传》引《诗》作“藉”;《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
《战国策·秦策》:“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粮者也。”“藉”本义是古代祭祀朝聘时陈列礼品的垫物。
《说文》:“藉,祭藉也。”既然是垫物,他物便可置之其上。
如《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李善注:“以草荐地而坐曰藉。”
由此可知,“借书满架”就是“藉书满架”,直译就是“置放的书排满了书架”。三、寻规律以求词义 寻规律以求词义,是通过探寻古代汉语里词的内部构造、词的产生与发展和词义演变等规律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通过探寻古汉语词汇的内部构造规律,我们可以避免把古文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的现象;通过探寻古今词汇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古语词的意义;通过探寻词义演变的规律,我们可以了解某个词在古代具有哪些意义,为什么会具有这些意义,可以了解同源词的孳乳情况,可以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情况。运用寻规律以求词义的方法来探求和诠释词义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以古训为依据,这是因为作古训的先代学者,尤其是“汉儒去古未远,经生们所说的故训往往是口口相传的,可信的程度较高”(注: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0年版,343页。)
;二是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因为“古代汉语”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
7 古人是怎么学习文言文的这个问题虽然我没有通过参考什么史料啊之类的东西得到最真实的答案。但是我想说一下我的观点
你想啊,你是怎么学现代文的?
要知道,文学形式乃至社会制度等等为什么在某个时代出现那就是因为那个时代适应这样的形式和制度。
也就是说,古人学习文言文(确切的说是语文)是和我们学习的方法几本一致的,要知道,他们平时说话都是用的相对我们来说叫做文言文的东西啊。
好的东西是要背,就像我们有些人背 诗词,散文,也很长啊。
但是长篇大论大家都是没必要被的,他们在看这些东西的时候和我们看现在的东西一样啊,直接就看的懂的,并不需要我们看文言文的时候的翻译啊什么的
一点小看法,见笑
前几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将目光聚焦在了1400多年前的《齐民要术》一书上,这部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也因此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齐民要术》的书名是什么意思呢?
《自序》说:“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顾名思义,书中的“齐民”,意思就是平民百姓,“要术”,是指谋生的重要方法,四字合起来说,就是民众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技术知识。
《齐民要术》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
《齐民要术》,全书共十卷,九十二篇,内容几乎囊括了古代农家经营活动的所有事项。除记述包括农、林、牧、渔、副“大农业”的全部,从农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到农副产品加工,诸如酿造酒、醋、酱、豆豉,制作饴糖,腌制咸菜,乃至文化用品(如笔墨)的制作,
但因其记述多用民间“土语”和生产“术语”,又兼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抄刻错误,其书世称难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齐民要术译注》,由著名农史学家缪启愉先生加以注释翻译,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2020年北京各个学校的寒假时间已经来临,众多学生都开始欢呼起来,在家里可以休息一个月的美好时光也来临了,诸多家长开始计划给孩子安排一系列的文娱社会扩展活动,其中旅游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北京的小朋友如果不出远门,有哪些博物馆和展览值得参观呢
东城区:让我们在历史和自然中感悟历史和生命的力量
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这三个位于东城区的博物馆,将为孩子们从历史、人文和自然三个方面讲述孩子们喜欢的故事。
故宫博物院作为这几年最大的文化IP,故宫博物院是目前中国各类博物馆中,藏品数量最多的。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达到1862690件/套。
故宫的几大常规展览如延禧宫的《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展》、寿康宫的《寿康宫原状陈列》以及慈宁宫的《慈宁宫雕塑馆常设展》,从中找到当年风云变幻的后宫生活。
喜欢中国古典家具的,位于南大库“南大库清代宫廷家具展”,共展出超过300件清代家具,集中呈现了康、雍、乾三代的家具之美。
特展推荐:
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
这个在午门展厅进行的展览,展出了280件文物,分别来自故宫馆藏和扎什伦布寺,大部分为首次公开,这是故宫建院以来首次举办一至九历代班禅额尔德尼和扎什伦布寺的主题展览。这个展览将于2月29日结束,正好贯穿整个假期。
大圣遗音:钟粹宫古琴艺术展:
展览地点在钟粹宫,整个展览从故宫藏琴和古琴与紫禁城两部分组成,展出了63件文物,这个展览的标题源自唐代至德元年的古琴“大圣遗音琴”,有空可以去看看,2月29日将结束本次展览。
中国国家博物馆每一个读过历史书的人,都可以从这个硕大的国家级博物馆中找到他的出处,无论是司母戊鼎还是四羊方尊都是耳熟能详。除了常规的展览外,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有几个有意思的特展在进行中,他们分别是: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
位于北8-北10展厅的这个展览,通过240套、700余件文物、古籍以及艺术品,为我们全面的、系统的展示孔子的思想形成、发展以及传承历史。也通过这个展览为孔子2570周年诞辰庆生。展览将在3月27日结束
红楼文化展
位于北2、北3展厅的这个展览,为红楼梦的爱好者带来了一场盛宴。以红楼为主题和核心,通过600件/套文物和艺术品,全面的普及红楼文化,也让我们更加熟悉这本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
3月1日之前,位于北16展厅将为喜欢考古和古代历史的朋友们带来这个展览,整个展览将展出从年度考古十大新发现的“刘家洼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礼乐器、车马器、兵器、金玉器、陶器等,大多数都是首次展出。共计300件文物。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天坛边上的这座博物馆,是许多孩子父母小时候就喜欢并且常去的博物馆,从恐龙、哺乳动物到植物,乃至当年走进人体展的标本都曾经是当年喜欢这里的地方。如今可以带着孩子一块来这里观摩,除了常规展览为,这里还在进行着一个与美相关的展览。
“会飞的花”世界珍惜蝴蝶展
这个展览更展出超过500件的蝴蝶标本,300多张。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展览全面解读蝴蝶的奥秘,并从千姿百态的蝴蝶世界中,欣赏五彩缤纷的会飞的花。整个展览将在3月1日结束,如果喜欢,趁着寒假来这里看一看。
另外,东城区还有以下几个展览,可以带着孩子来看一看。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恋恋银风:桂林博物馆藏南方少数民族银饰展》
嘉德艺术中心《Re-睿——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
光语美术馆《大道多岐——艺术品作品展》
西城区:到首都博物馆探寻老北京的秘密
首都博物馆作为北京市自己的博物馆,位于西城区的首都博物馆,是不得不去的地方。虽然在北京首博的光芒被不远处的故宫和国博所掩盖,但是当你进入大厅,无论是常规展览还是大厅的牌楼等带着扑面而来的京味。
“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
作为一个常设展览,即从历史书方面,通过一件件展品回顾北京从原始聚落到形成城市的过程,另外一方面走进胡同,从婚丧嫁娶到节庆娱乐来展现老北京的风俗和礼仪,是每一个北京人不可错过的内容。
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
地下一层的水景庭园,许多来首博的人都会忽略,但是目前这里举办的与北京相关的展览,绝对不能错过,而且这是一个定位于孩子的展览。有大量的互动体验式项目,以读城的理念,让参观者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和演变,通过15个建筑25道问题,将北京中轴线从南到北串联。
“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
如果,寒假实在没时间带孩子去旅游,那么到首博的3层来看看这个展览,足不出京的来领略浙江的历史和人文。从良渚文化到古越国、吴越国,乃至南宋都城四个高峰中的376件/套文物,找寻浙江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以及文化演进的源远流长。
除了首博,西城区的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值得一去的,这里面的《京津冀古代建筑文化展》是值得一去的展览。
朝阳区:艺术生的宝地
北京画院美术馆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画画,艺术细胞及其浓烈,那么朝阳区将会是首选。下面的这些与艺术有关的展览是值得一看的。
灼灼其华:北京画院藏写意花鸟画展:位于朝阳公园南路的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在展出吴昌硕、齐白石、陈半丁、汪慎生、李苦禅、王雪涛等11位大家的花鸟写意画,从大家的笔锋中探寻写意花鸟画的传承与革新,弘扬传统绘画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诗性意蕴。
“绵延”的寓言:陈文令个展:2月28日之前,当代艺术家陈文令的雕塑与绘画手稿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通过3组大型装置、50余件雕塑品以及绘画手稿80件,全面介绍艺术家的探索历程和成果。
潘世勋速写与油画展:潘世勋是中国现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本次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B展厅的展览,展出了艺术家超过300件速写、手稿和油画。如果你是个油画爱好者,从这些作品里了解艺术家在中国现实主义油画中的重要实践,以及新中国美术教育的时代特点。
闻一多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中学课本中不能缺少的一位认为,闻一多先生生于1899年,这次在高碑店中国油画院陈列馆的展览,从另外一方面让我们了解这位近代中国的大家。展览中包括速写、装帧、书法、篆刻、手记及文献等。
寒假期间,朝阳区还有如下展览可以加入,包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非常道——王秉复艺术求索六十载
中国科学技术馆做一天马可波罗:发现丝绸之路的智慧主题展览
北京市档案馆中国档案珍品展
海淀区:来自北大清华的顶级展览
北大和清华,海淀区的两个地标地点,除了让我们羡慕的学术氛围,这里的两座顶级博物馆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位于美院大楼北侧这座艺术博物馆,开放于2016年的博物馆,全年推出精品艺术展览以及馆藏精品,在清华大学里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推荐如下的几个展览:
瓦尔特博萨德与罗伯特卡帕在中国:来自瑞典和匈牙利的两位摄影家,利用手中的照相机,为我们带来了19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风貌,通过西方的视角观看中国的历史,探索新闻摄影中真理的问题以及战时摄影的力量。
昂托安莫蒂耶:墨行光影:比利时画家本次在中国展出了超过50件作品,兼具中国传统和现代水墨的首发,将比利时抽象艺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使得作品既形象又抽象,连接微小与宏大,内在与生存必需,展现出永恒的主题。
美育人生:吴冠中百年圣诞艺术展:本次展览共展出大师的111副作品,无论是油画还是彩墨,无一例外、一如既往的干净、澄澈,用画笔将世间的景象揉成一片纯粹的色彩,再让自然的或世俗中的食物成为点、化成线,变作混沌之中的声音,如划过夜空轨迹的流星。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去了清华不能不去北大,北大的诸多建筑中,位于鸣鹤园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不得不去,作为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藏品包括:石器、铜器、甲骨、陶器、瓷器、书画、碑帖等几大类。基本陈列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辽金元明时期七个部分。
除了常规展览外,目前在展馆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展览:
《十九世纪的“吟游诗人”:馆藏德拉克罗瓦版画展》:书画展品是赛克勒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展览通过48幅展品全面的为大家展现法国艺术家在版画艺术中领取的成就。这个展览对于校外观众仅限周末参观,需提前7天预约。
《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这个展览的展品主要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博物馆等11家收藏机构,比如小河公主木乃伊、战国铜武士像、营盘男子服饰、唐代托盏仕女图等等
海淀区除了这两个高校里的博物馆外,颐和园里还有两个展览值得关注
德和园扮戏楼
颐和园福寿文物展,展示99件/套文物,从3000年前商代到清光绪年间,超过30次为首次展出,展示颐和园深厚的福寿文化,传达祈福庆寿的美好祝愿。
文昌院舶来珍品:颐和园藏外国文物展
包括洋瓷、玻璃器、钟表、化妆用具、家具、七宝烧、乐器、洋车、轮船等,通过皇室收藏,让我们看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美国家科技与工艺水平。
听闻王二溪,源于我看到一个故事,写的是一位铁路退休工人在王二溪勤勉自律的生活日常,进而了解到王二溪是一个古老的小镇,镇上有一座建成于1952年的铁路石拱桥,乃是中国最长的铁路石拱桥,至今仍在使用。于是,我对王二溪产生了膜拜之情。
一日,我问及先生是否知晓王二溪,不料婆婆却答道“你说的是王二溪电站吧,我年轻的时候,还参与了建设呢!”原来,王二溪最为人们熟知的,乃是有关沱江运河的事迹,古时王二溪一度是十分繁荣的水码头,上至成都府,下经资州、汉安到重庆,众多商贾时常云集于此,十分热闹,新中国成立后,又于1982-1992年间修建了电站。查阅古籍,清光绪《资州志》记载:忠义场“去县五十里。即王二溪”,很近的地方,我们打算前去看看。
来到了王二溪,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令人叹服的铁路石拱桥,整座桥并不是普通的直线型,而是像圆规画出的半截曲线,高高地斜跨在镇子的上空,桥墩十分粗大,桥身则由十几个坚固的石拱组成,像是稳健的天地男儿,十分质朴。镇子很小,只有一条狭窄的主街道依势而建,街道两旁半是现代半是清代的房舍相互交合,见证着时代的兴衰变迁,街道地面的石梯和青石板已被磨砂得有些模糊了,颇具古朴之感。镇上的人不多,多为年长者,大都聚在茶馆里吃茶玩牌,不知道谁家的狗,低了头快步地跑过,而圈养的山鸡则昂首挺胸,伸直了脖子,警惕地踱着步。走出街道就是宽阔的沱江,水码头仍在,不过只作两岸渡客用途,有一只现代的渡船正在静静地候着,水面上不断吹来阵阵细风,撩动着河边的穗状紫花以及晾晒着的床被,看着很是悠然。而王二溪电站则位于上游的不远处,可看见挡水坝的水倾泄而出,形成一道白晃晃的水瀑。
已是初夏,天气有些热,我们遂去了王二溪电站前的一处废弃采石场。采石场背靠山坡,山坡不高,仍可看见铁路石拱桥的身影,有一条小溪沿着山脚流入沱江,溪岸水草葱郁、芳花一片,在山坡的遮蔽下,显得既美丽又清凉。采石场的左上方便是电站,通过一条带状的泥石埂可以靠近挡水坝,水瀑几乎伸手可得,有一位垂钓者正站在泥石埂的末端,等待着被冲刷下来的鱼儿,另有几条带状的泥石埂像爪子一样通向幽深不见底的沱江河里,吸引着人们想去探寻一番。而采石场的右下方则并入绵长的沱江河畔,河畔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卵石,其间青草丛生,间或几处平坦的沙地,留有野炊后的痕迹,想来在前一段春光明媚的时日里,来此处春游的人儿定有不少。婆婆摘了宽大的芋叶去到阴凉的山脚下乘凉,孩子们在溪水里建城堡、捉小青蛙,而先生则蹲在了泥石埂上,眺望着浩渺的沱江水面,除了“哗哗”的水瀑以及几声孩儿稚语“看!”“快,快!”“呀,捉住了吗?”,四周一片宁静,时间好似停止了一般,不禁令人感到心神超出尘外,并有非古亦非今的错觉。
返回家中后,先生拉过我的手,放入他从沱江河里拾来的一块青石和两块白石,青石纹路清晰,白石透亮纯粹,我心生欢喜,遂将它们放在了我们共同手植的前几日才抽发新芽的葡萄藤下,不禁又想起王二溪来,这青纹,不就是那青蔼的石拱桥和街道吗,这透白,不就是那水瀑和沱江水面吗,时间仿佛没有走过,但分明又已经离得好远了。
本文2023-08-06 09:41: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