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上有长生不老药药房,为什么从未被人成功配制?
古籍上的三大长生不老药,白纸黑字,为什么从未被人成功配制?
长生不死,一直以来是很多人都在追求的,或者说是全人类都在追求的一个美好的目标。而这一点在古代的帝王身上可以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了,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为了让自己的千秋大业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他痴迷于长生不死药的寻找,炼制。甚至不惜派遣徐福出海寻药,不过最后的结局也是很明显的。秦始皇并没有成功,甚至在巡游的半途就因病去世,而秦朝而因为胡亥的昏庸二世而亡,成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也许正是因为秦始皇满世界都没找到长生不死药的原因,所以我们后世人总认为长生不死的仙药是非常的神秘的。但是事实上,在葛洪的《抱朴子》中其实早已经记录了不少的长生不死药的配方。所以就这个方面来看,似乎也不是那么的神秘呀,毕竟方子都有了,对照着配制不就结了。不过看完药方后,想来会有重新的认识呢。因为,真的不好弄啊!
第一种:肉芝
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种仙药的秘方吧。这个方子是相当的简单了,就一个原材料,那就是肉芝。不过难就难在肉芝的身上了。传说中,如果你走在深山老林中,遇到有七八寸长的小人坐着车子,骑着马经过你的身边的话。那么,同志,你撞大运了,因为你遇到了千年难见的肉芝啊。这种时候,就应该小心翼翼的从后面跟上去,然后一把抓住。抓住后也不用做什么处理,直接生吃就行,吃了后就可以羽化登仙了。不过讲真,这样真的很残忍啊,小人的模样,怎么下得了口啊!
第二种:蟾蜍与蝙蝠
第二种比起肉芝的话,从模样上来说,虽然丑了点,但是好歹心理压力小一点。不过这种药也不好找啊。因为虽然原材料不过是蟾蜍和蝙蝠,看似不难寻。但是一旦加上了年份的话,那就稀少的不行了。毕竟一万年的蟾蜍和一千年的蝙蝠,那还是动物吗?妥妥的妖精啊,对比起战斗力的话,普通人类恐怕是不行的。
第三种:风生兽
最后一种要说的就是一种叫做风生兽的神奇生物了,传说中这是一种浑身青色,外形像豹子却只有狸猫大小的野兽。而且这货可以说是打不死的典型啊,想要捕获他,还有着一整套的流程。首先要用大网去捕捉他们,捉到以后,必须先用几车的柴火去烧他,烧完以后得拿刀死命的砍他的头,砍完以后他看起来是死了。但是也绝不能放松,因为这不过是假死,这个时候必须要赶紧拿石头上生长的菖蒲去塞他的鼻孔。做完这些,他才是真的死透了。待他死后,要取出他的脑髓,然后和上菊花,定时定量的吃上十斤,那么就可以活上五百岁啊!
以上就是《抱朴子》中记载的三个长生不死药的配方,一溜看下来,也算是彻底的明白了难处在哪里。这些原材料,简直是难找到爆炸啊,而且就算这些药不难找,恐怕一般人也不忍心下手什么的吧,毕竟看起来有些残忍啊。不过当长生不死摆在眼前,想来也是一个很难的选择题啊!(来自网络,侵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五淋散 31 方一 311 处方 312 炮制 313 功能主治 314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32 方二 321 组成 322 制法 32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324 功能主治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五淋散 41 组成 42 主治 4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44 制备方法 45 各家论述 5 《血证论》卷八方之五淋散 51 组成 52 功效主治 6 《脉因证治》卷二方之五淋散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加减 7 《普济方》卷三八八方之五淋散 71 组成 72 主治 7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8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之五淋散 81 组成 82 主治 8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良朋汇集》卷二方之五淋散 91 组成 92 主治 9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六方之五淋散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1 《丹台玉案》卷五方之五淋散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淋散 1 拼音
wǔ lín sǎn
2 概述五淋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首。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五淋散 31 方一 311 处方赤茯苓六两,当归、生甘草各五两,赤芍药、栀子仁各二十两[1]。
赤茯苓180克 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150克 赤芍药(去芦,锉)山栀子仁各600克
312 炮制上药为细末[1]。
31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五淋散主治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脐腹急痛,发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淋沥如膏,或热淋尿血[1]。
314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煎,空腹服[1]。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20毫升,空腹时服。
32 方二 321 组成木通、滑石、炙甘草各六两,炒栀子仁十四两,赤芍药、茯苓(去皮)各半斤,淡竹叶四两,茵陈二两[1]。
322 制法上药为细末[1]
32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煎,空腹服[1]。
324 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五淋散主治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脐腹急痛,发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淋沥如膏,或热淋尿血[1]。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五淋散 41 组成木通(去节)6两,滑石6两,甘草(炙)6两,山栀仁(炒)14两,赤芍药半斤,茯苓(去皮)半斤,淡竹叶4两,山茵陈(去根,晒干)2两。
42 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五淋散主治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便血。
4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至8分,空心服。
44 制备方法上为末。
45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热结膀胱,气化有伤而溺窍不利,故茎痛溺赤,淋沥不止焉。茵陈清湿热以治淋,滑石通窍门以利溲,生草泻火缓茎中之痛,木通降火利小肠之水,山栀清三焦之热,赤芍利膀胱之血,赤苓渗血分之湿以清水府,竹叶清膈上之热以快水道也。为散,灯心汤下,使热结顿开,则膀胱无不化之气,而水府无不清之液,何患淋沥不快,涩痛不痊哉。此通利之剂,为淋沥涩痛之专方。
5 《血证论》卷八方之五淋散 51 组成山栀子3钱,车前子3钱,当归尾3钱,甘草1钱。
52 功效主治《血证论》卷八方之五淋散功在清心平肝利水。主治心遗热于小肠,结而为淋。
6 《脉因证治》卷二方之五淋散 61 组成牛膝根、葵子、滑石、瞿麦。
62 主治《脉因证治》卷二方之五淋散主治五淋。
63 加减冷淋,加附子;热淋,加黄芩;血淋,加栀子;膏淋,加秋石、石韦;气淋,小腹满闭,加沉香、木香。
7 《普济方》卷三八八方之五淋散 71 组成赤茯苓、赤芍药、山栀子、生甘草、当归、黄芩、车前子、淡竹叶、灯心、木通、滑石、葵子、葶苈(炒)各等分。
72 主治《普济方》卷三八八方之五淋散主治五淋。
7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上为末,灯心、葱白煎,或入生车前草,擂水调五苓散服,或调消石末服。血淋,白茅根、灯心煎;气淋,小肠胀满,尿后有余沥,木通煎服;热淋,便赤而淋沥,脐下痛,新水调下,或黄芩汤下;石淋,茎内痛,尿涩有沙石,令人闷绝,消石(隔纸炒焦,研末),用葵子煎汤下。
8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之五淋散 81 组成赤茯苓6钱,赤芍药2钱,当归(去芦)2钱,甘草(生用)2钱。
82 主治《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之五淋散主治小儿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出,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便血。
8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至6分,空心服。
84 制备方法上锉碎。
9 《良朋汇集》卷二方之五淋散 91 组成赤茯苓6钱,当归5钱,生地1钱,泽泻1钱,条苓1钱,生甘草5钱,木通5钱,赤芍药1两,车前子1两,滑石1两,山栀1两。
92 主治《良朋汇集》卷二方之五淋散主治肺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出,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尿血。
9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空心服。滓再煎服。
94 制备方法上锉散,作5剂。
10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六方之五淋散 101 组成赤茯苓3分,赤芍药3分,山栀仁3分,生甘草3分,当归2分,黄芩2分。
102 主治《仁斋直指方论》卷十六方之五淋散主治诸淋,孕妇热结膀胱,小便淋沥。
10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半,水1盏,煎至8分,空腹服,或以五苓散和之,用竹园麦门冬草、葱头、灯心煎汤调下。
10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1 《丹台玉案》卷五方之五淋散 111 组成当归2钱,小蓟2钱,赤芍2钱,山栀仁(炒黑)2钱,赤茯苓2钱,甘草8分,灯心30茎。
112 主治《丹台玉案》卷五方之五淋散主治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断,或尿如豆汁,或出砂石,或下膏糊,或便鲜血。
11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秘方万应丸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秘方万应丸 1 拼音
mì fāng wàn yìng wán
2 处方三棱 莪术(各醋炒)陈皮(麸炒)橘红 使君子肉 麦蘗曲(炒)神曲(炒)雷丸 干漆(炒烟尽)各15克 槟榔30克 芜荑75克 鹤虱(略炒)胡黄连(炒)甘草(炙)各9克 木香 良姜(陈壁土炒)砂仁各6克
3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醋米糊为丸,如绿豆大。
4 功能主治消积杀虫,治腹内有虫及积气块痛,小儿疳病。
5 秘方万应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淡姜汤送下。
6 摘录
《赤水玄珠》卷四
古籍中的秘方万应丸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内伤腹痛
积牢固,其脉沉实。虫积腹痛之治腹中有块,秘方万应丸。时下长虫,追虫丸。平居调理,宜用健脾消秘方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虫服三四十丸,食前用陈皮汤下,妇人淡醋汤送下。秘方万应丸治大人小儿腹内有虫,及积气块痛,小儿疳病。三
《顾松园医镜》:[卷十四·数集]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饭丸米大,空心每服一钱至三钱,量人虚实用之。〕万应丸下虫积如神。雷丸〔醋煮。〕槟榔〔杀虫。〕黑丑〔
《中国医籍考》:[卷三十九]方论(十七)忌则脉急以下起。至第二十九篇。为一卷。卷下。自万应丸药方至末。为一卷。失其中卷。审是真迹。后归张太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七十八诸虫门]药方本草-古籍
南朝 本草经集注
唐 新修本草 食疗本草
元 汤液本草 饮膳正要 本草品汇精要
明 滇南本草 本草蒙筌 本草纲目 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征要 本草纲目别名录
清 神农本草经 本草易读 本草新编 本草备要 本经逢原 本草经解 本草从新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崇原 本草求真 神农本草经读 本草述钩元 本草思辨录 本草便读 本草撮要 本草问答 本草择要纲目 得配本草 本草害利 本草分经 吴普本草 海药本草 本草图经 本草衍义 食鉴本草 神农本草经赞 证类本草
方药-古籍
西汉 五十二病方
东晋 肘后备急方
齐 刘涓子鬼遗方
唐 千金翼方 孙真人海上方 外台秘要 千金宝要 备急千金要方
北宋 医心方 苏沈良方
南宋 普济本事方
元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瑞竹堂经验方 世医得效方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明 炮炙大法 雷公炮制药性解 药鉴 卫生易简方 奇效良方 医方集宜 医方考 普济方 仁术便览 祖剂 文堂集验方 证治准绳·类方
清 古今名医方论 种福堂公选良方 汤头歌诀 奇方类编 医方集解 绛雪园古方选注 医方论 串雅内外编 成方切用 时方妙用 时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金匮方歌括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验方新编 经验丹方汇编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大小诸证方论 惠直堂经验方 绛囊撮要 古方汇精 外治寿世方 回生集 增订医方歌诀 济世神验良方 医方歌括 医方简义 急救广生集 疯门全书 删补名医方论 雷公炮炙论 炮炙全书 濒湖炮炙法 要药分剂 药征 名医别录 太平圣惠方 博济方 史载之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圣济总录 鸡峰普济方 洪氏集验方 杨氏家藏方
全生指迷方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严氏济生方 药征续编 急救便方 十剂表 药性切用 华佗神方 集验方 奇效简便良方 神仙济世良方 是斋百一选方 小品方 经验奇方 本草简要方 急救良方 增订十药神书 食疗方
妇幼-古籍
东汉 颅囟经
唐 产宝
南宋 女科百问 妇人大全良方
元 活幼心书 活幼口议
明 婴童百问 女科证治准绳 幼科证治准绳 女科撮要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幼科折衷 幼科发挥 幼科类萃 保婴撮要 妇人规 慈幼新书 济阴纲目 邯郸遗稿 证治准绳·幼科 证治准绳·女科
清 女科切要 傅青主女科歌括 沈氏女科辑要 济生集 幼科切要 婴儿论 小儿推拿广意 女科旨要 女科折衷纂要 女科要旨 女科秘旨 女科经纶 幼幼集成 幼科推拿秘书 幼科铁镜 儿科醒 胎产心法 胎产指南 妇科心法要诀 麻科活人全书 麻疹备要方论 麻疹阐注 痘疹心法要诀 盘珠集胎产症治 原要论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民国 儿科萃精 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 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要略 痧疹辑要 女科指要
女科指掌 女科秘要 女科精要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幼幼新书 幼科心法要诀
幼科指南 幼科概论 竹泉生女科集要 保幼新编 胎产秘书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妇科秘方 妇科秘书 妇科问答 专治麻痧初编 张氏妇科 产鉴 陈氏幼科秘诀 评注产科心法 慈幼便览 毓麟验方 经验麻科 达生编 竹林女科证治 产后十八论 脚气治法总要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鬻婴提要说 婴童类萃
医论-古籍
东汉 华氏中藏经
齐 褚氏遗书
隋 诸病源候论
唐 千金食治
南宋 医说
金 内外伤辨 儒门事亲 医学启源 兰室秘藏 脾胃论
元 症因脉治 饮食须知 此事难知 金匮钩玄 卫生宝鉴 医垒元戎 丹溪手镜 医述
明 内科摘要 温疫论 寿世保元 广瘟疫论 养生导引法 养生导引秘籍 养生类要 瘴疟指南 明医指掌 明医杂着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丹溪心法 古今医鉴 医学入门 医学纲目 韩氏医通 医学正传 轩岐救正论 丹台玉案 古今医统大全 推求师意 医旨绪余 景岳全书 证治准绳·杂病 万病回春 续医说
清 医林改错 金匮翼 医门法律 笔花医镜 血证论 中风论 脉确 医学从众录 医门补要 痰疠法门 证治汇补 理瀹骈文 温热暑疫全书 疫疹一得 温病条辨 温热逢源时病论 温病指南 女丹合编选注 运气要诀 心医集 性命要旨 松峰说疫 寿世传真 陆地仙经 温热经纬 温热论 养生秘旨 重订广温热论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寿世青编 脉因证治 医宗金鉴 医学衷中参西录 石室秘录 古今名医汇粹 痧胀玉衡 医学三字经 辨证录 医学指归 医学实在易 冯氏锦囊秘录 医学心悟 类证治裁 医碥 医学真传 张氏医通 伤寒论纲目 幼科释谜 妇科玉尺 古今医彻 药症忌宜 医宗己任编 医学妙谛 顾松园医镜 医医小草 医学传灯 宜麟策 养老奉亲书 何氏虚劳心传 周慎斋遗书 订正太素脉秘诀 脉症治方 脉诀乳海 脉诀考证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推拿抉微 脉理求真 脉诀刊误 脉诀汇辨 西池集 宁坤秘笈 温病正宗 达摩洗髓易筋经 修昆仑证验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扁鹊心书 玉机微义 校注医醇剩义 杂病治例 医经国小 卫济宝书 三消论 医学摘粹 简明医彀 辨症玉函 中国医籍考 脉象统类 洗冤集录 格致余论 诸病主病诗 医学见能
伤科-古籍
唐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元 外科精义 阴证略例
明 立斋外科发挥 外科枢要 跌损妙方 外科集验方 外科正宗 外科启玄 外科理例 正体类要 理虚元鉴 慎柔五书 痰火点雪 解围元薮 疠疡机要 仙传外科集验方 证治准绳·疡医
清 杂病心法要诀 杂病广要 伤科大成 跌打损伤回生集 疡医大全 疡科心得集 外科大成 外科心法要诀 外科全生集 外科传薪集 外科选要 外科医镜 正骨心法要旨 伤科方书 伤科汇纂 伤科补要 外科十法
民国 疡科纲要 江氏伤科学 跌打秘方 跌打损伤方 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 发背对口治诀论 集验背疽方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方外奇方 外科精要 金疮秘传禁方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 青囊秘诀 秘传外科方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 接骨手法 救伤秘旨 虚损启微 诊脉三十二辨 杨成博先生遗留穴道秘书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外科证治全书
经络-古籍
唐 黄帝明堂灸经
元 西方子明堂灸经
明 奇经八脉考 经络全书 经络考 经络汇编 灵枢经脉翼
清 包氏喉证家宝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厘正按摩要术 -- 经穴汇解 炙膏肓腧穴法 广嗣语
五官-古籍
唐 银海精微
元 原机启微
明 口齿类要 神应经
清 审视瑶函 目经大成 尤氏喉科秘书 白喉全生集 白喉条辨 重楼玉钥 重楼玉钥续编 神灸经纶 眼科心法要诀 喉舌备要秘旨 喉科指掌 喉科集腋 眼科秘诀 尤氏喉症指南 重订囊秘喉书 秘传眼科龙木论 异授眼科 眼科阐微 喉科秘诀 焦氏喉科枕秘
针灸-古籍
南宋 针灸资生经
金 子午流注针经
元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针经节要 针经指南
明 针灸大全 针灸聚英 杨敬斋针灸全书 普济方·针灸 针灸素难要旨 针灸问对
清 针灸易学 针灸逢源 刺灸心法要诀 一草亭目科全书 银海指南 针灸集成 针灸大成 针灸甲乙经 宋本备急灸法 子午流注说难 灸法秘传 走马急疳真方 明目至宝 金针秘传 针灸神书
医案-古籍
元 丹溪治法心要
明 医贯 肯堂医论
清 友渔斋医话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吴鞠通医案 冷庐医话 柳洲医话 古今医案按 侣山堂类辩 临证指南医案 存存斋医话稿 医经溯洄集 三家医案合刻 客尘医话 王氏医案绎注 市隐庐医学杂着 未刻本叶氏医案 回春录 吴医汇讲 奇症汇 知医必辨 花韵楼医案 眉寿堂方案选存 凌临灵方 孙文垣医案 马培之医案 张聿青医案 张畹香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寓意草 程杏轩医案 慎疾刍言 对山医话 质疑录 丛桂草堂医案 归砚录 医学读书记 续名医类案 读医随笔 医学源流论 王旭高临证医案 邵兰荪医案
-- 叶天士医案精华 一得集 丁甘仁医案 上池杂说 也是山人医案 先哲医话 何澹安医案 证治心传 研经言 重订灵兰要览 重庆堂随笔 塘医话 叶选医衡 医原 医暇卮言 医学课儿策
医经-古籍
西汉 八十一难经
东汉 伤寒论
唐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太素
金 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素问要旨论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注解伤寒论 伤寒直格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河间伤寒心要
元 读素问钞 敖氏伤寒金镜录 刘河间伤寒医鉴
明 类经 类经图翼 难经集注 伤寒六书 伤寒论条辨 伤寒证治准绳 伤寒括要 证治准绳·伤寒
清 内经博议 医经读 医经原旨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六因条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黄帝素问直解 素问经注节解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内经评文 内经药瀹 医效秘传 古本难经阐注 难经正义 难经经释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伤寒捷诀 伤寒寻源 张卿子伤寒论 伤寒论注 重订通俗伤寒论 伤寒溯源集 伤寒缵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大白 伤寒悬解 伤寒论类方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审证表 伤寒补例 伤寒舌鉴 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 伤寒指掌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高注金匮要略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伤寒心法要诀
-- 内经知要 灵素节注类编 素问识 灵枢识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难经古义 伤寒总病论 类证活人书 伤寒九十论 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论 伤寒明理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 伤寒法祖 伤寒论辩证广注 伤寒论辑义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中寒论辩证广注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四诊-古籍
西晋 脉经
元 诊家枢要
明 濒湖脉学 诊家正眼
清 三指禅 形色外诊简摩 临症验舌法 望诊遵经 诊宗三昧 医灯续焰 察舌辨症新法
-- 脉诀 察病指南
医之国粹,药之典方。中医药经过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检验,凝聚无数先人智慧的结晶,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医药体系不强,中医药的阴阳五行学说难以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团队成员们被生命的神圣与伟大深深震撼,正如负责人介绍时所说,“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件最伟大的艺术品,我们一定要尊重、爱惜我们的身体。”医史馆再现了中医药文化从远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展示出中医药文化精华。在文物、景观、绘画、照片、文献资料等展示下,团队成员们流转在千百年的中医药历史长河中,感受着中华医药的神奇魅力。校史馆向团队成员们全面展示了辽宁中医药大学从建校发展至今的过程,记录了辽中医“厚德博学,继承创新”的学校精神,“不求最大,但求最强”的办学理念,队员们对辽中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秘方,奇秘或巧妙的方法。从严格意义上讲,祖传秘方不属于医药学上的名词和概念。但是在祖国中医医药史上,有古方和验方两种医药的概念,该两种概念基本上是以时间的先后界定的,前者的界定时间一般为清朝以前的药和方,主要是指以古籍医药书籍记载的处方和药方开发出来的制药和诊断疾病的方法,且在中成制药上有丸剂、撒剂;后者的时间界定为清朝以后的药和方,主要是指从事中医药学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制药药方、诊断疾病的方法和处方,且在中成制药上不但有丸剂和撒剂,还有胶囊。有一个人比魏振芳还伟大。这个人曾经在无意中研发出了一种伤药,后来他把秘方交给了国家。这张秘方就是云南白药的秘方,后来云南白药畅销全国。
我们药厂要使古籍一书寿世宝元石印版的药方需要以下手续:
1、把药方的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完善。药方应该要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因此要积极搜集整理好与祖传秘方有关的资料。
2、向有关国家机关申请专利或者进行商业秘密保护。真实的石印版的药方其实也是一种发明创造,所以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申请专利。
3、完善销售手续。销售药方,也是一种市场行为,所以要积极办好销售手续。
4、进行法律咨询加强秘方保护。为了避免药方被他人非法盗用,可以咨询司法机关,对寿世宝元石印版的药方进行依法保护。
本文2023-08-06 09:42: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