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指的是什么历史典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4收藏

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指的是什么历史典,第1张

根据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整理出以下内容,供您参考: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一事记载在众多古籍中,其中,《战国策》和《墨子》的描述得比较详细,比较像一个原始的故事,讲的是楚灵王喜欢苗条腰细的宫女,于是众宫女为了得到楚灵王的宠爱而纷纷节食,结果饿死不少。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35年,楚灵王游猎于周老嘴以北的隆兴垸中,看见了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山体秀雅,林丰茂盛,水清澄碧,鱼翔浅底;楚灵王以为是上天特别赐予他的一块宝地,便在此大兴土木,建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离宫;又在宫殿中央筑起一个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的高台——这就是著名的章华台。灵王喜好细腰的女子,就在楚国各地挑选数千名细腰女子送到章华台,供灵王享乐,因此章华台又名细腰宫。时间稍久,那些女子害怕自己的腰变粗,失宠于灵王,有的干脆勒紧裤带不吃不喝,竟然饿死。“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的诗句就是出自这里。灵王自筑章华台后,每日声色犬马,因此朝纲失修。5年后,山河破碎,灵王吊死在山村野人之家。而今踏访这里,只剩土堆一冢,让人不禁生出许多感慨。

以上列举若是对您有所帮助,请顺手点击采纳!

至忠逆于耳,倒于心,非贤主其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人主无不恶暴劫者,而日致之,恶之何益?今有树于此,而欲其美也,人时灌之,则恶之,而日伐其根,则必无活树矣。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1)者也。荆庄哀王猎于云梦,射随兕(2),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王曰:“何其暴(3)而不敬也?”命吏诛之。左右大夫皆进谏曰:“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愿察之也。”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荆兴师,战于两棠,大胜晋,归而赏有功者。申公子培之弟进请赏于吏曰:“人之有功也于军旅,臣兄之有功也于车下。”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触死亡之罪于王之侧,其愚心将以忠于君王之身,而持千岁之寿也。臣之兄尝读故记(4)曰:‘杀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王令人发平府(5)而视之,于故记果有,乃厚赏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6)行”矣。“穆行”之意:人知之不为劝,人不知不为沮,行无高乎此矣。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7),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8)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忠于治世易,忠于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

注释

(1)精:这里是尤甚的意思。(2)随兕:恶兽名。(3)暴:臣下侵凌君主称为暴。(4)故记:古书。(5)发:打开。平府:府名,当是楚国收藏古籍文书的地方。(6)穆:美。(7)不当者三:三次不如期前往。(8)爨(cuàn):烧,煮。

原文翻译

忠言逆耳,逆人心,如果不是贤明的君王,谁能听取它?因此,贤明君主喜欢的正是不肖君主要惩罚的。君主没有一个不痛恨侵略暴劫的行为,但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却天天招致这种行为,痛恨又有什么用呢?假如这里有棵树,希望它生长茂盛,可是别人按时浇灌它,自己却讨厌别人的行为,并且每天砍伐树根,照这样做,肯定不会有活树了。厌恶听取忠言,正是最严重的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楚庄王在云梦泽打猎,射中了一只恶兽随兕,申公子培抢在庄王之前把随兕夺走了。楚庄王说:“怎么这样犯上不敬啊!”于是命令官吏杀掉子培。左右的大夫都劝谏说:“子培是贤德之人,又是您最有才能的臣子,这里面一定有缘故,希望您能仔细了解这件事情。”不到三个月,子培生病死了。后来楚国起兵,与晋国军队在两棠交战,大胜晋军,回国后赏赐有功将士。申公子培的兄弟上前向主管官吏请赏说:“别人在行军打仗中有功,我的兄长在大王的车下有功。”庄王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对方回答说:“我的兄长在大王您身边冒着犯上不敬的恶名,遭获死罪,但他的本心是要效忠君王,让您享有千岁之寿啊!我的兄长曾读过古书,古书记载说:‘杀死随兕的人不出三月必死。’我的兄长见到您射杀随兕,十分惊恐,所以才抢在您之前夺走它,后来遭遇祸殃而死啊。”庄王命人打开平府查阅古籍,在古书上果然有这样的记载,于是厚赏了子培的兄弟。申公子培的忠诚可以称得上是“穆行”了。“穆行”的含义是:不因为别人了解自己就受到鼓励,也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感到沮丧,德行没有比这更高尚的了。齐王身上长了恶疮,于是派人到宋国接文挚去治病。文挚到了后,察看了齐王的病,对太子说:“大王的病肯定可以治好。虽然这样,大王的病一旦治好,一定会杀死我。”太子问:“为什么呢?”文挚说:“如果不激怒大王,大王的病就治不好,但如果大王真的被激怒,我就必死无疑了。”太子叩头下跪,极力请求说:“如果治好父王的病而父王真的要杀先生的话,我和我的母亲一定以死向父王为您争辩,父王一定哀怜我跟我的母亲,希望先生不要担忧。”文挚说:“好吧,我愿意拼死为大王治病。”文挚跟太子约定了看病的日期,三次都不如期前来。齐王本来已经生气了。文挚来了之后,不脱鞋就登上了齐王的床,踩着齐王的衣服,询问齐王的病情,齐王恼怒,不跟他说话。文挚便口出不逊来激怒齐王,齐王大声呵斥着站了起来,病于是就好了。齐王盛怒难消,要把文挚活活煮死。太子和王后为文挚激烈地跟齐王争辩,但没能改变齐王的决定。齐王最后用鼎把文挚活煮了。文挚被煮了三天三夜,容貌不毁。文挚说:“真要杀我,为什么不盖上盖子,隔断阴阳之气?”齐王让人把鼎盖上,文挚才死去。由此可见,在太平盛世做到忠容易,在乱世做到忠很难。文挚不是不知道治愈齐王那自己就得被杀,他是为了太子去做招致杀身的事,以便成全太子的孝义啊。

,楚灭邾究竟有无其亊?楚徙邾有无可靠证据?

关于楚灭邾、徙邾之事,《史记楚世家》失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5称:“江水又东迳邾县故城南,楚宣王灭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后代志书与至今论文几乎全沿袭郦注楚宣王(公元前340年去世)灭邾徙居之说!此说出自北魏人之口有嫌太晚。特别其号称楚宣王灭邾说与《史记》《战国策》对楚国扩疆史的记述并不相符,也与下引先秦至晋宋古史料言灭邾、徙邾者不一致,故自古不少史学家不予采信。其实“楚宣王灭邾”并非北魏郦道元原文而很可能是后世传抄时讹衍。因为郦注问世北魏时雕板印刷尚未出现,该书又非儒家经典,故长期以来靠抄本流传,手民之误盈篇,唐宋时已无善本。故笔者早指出宋本郦注言“楚宣王灭邾”中“宣”实为衍字 [2]!然而并非指楚宣王而言楚灭邾之说不仅见于正史,如《汉书·地理志》邹县条云“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汉代人赵歧的《孟子题辞》曰“邹,本春秋邾子之国…为楚所并。”汉人王符的《潜夫论》和应劭《风俗通》亦有楚灭邾的记载。三国至晋初人杜预(222-285年)在《春秋释例·世族谱》中亦称邾“春秋后八世而楚灭之”。以上五家去古未远,言楚灭邾必有据于当时尚存的先秦史料如世本、谍谱之类。清代秦家谟从宋《广韵·十虞》中辑出先秦时《世本·氏姓篇》言“朱氏本自高阳后,周封于邾,为楚所灭”[1] 即为明证。

至于楚徙邾之事,最早见于西晋史志。如晋《太康地记》称“楚灭邾,迁其人于江南(雄按:古人称淮水以南为江南),因名县也。”(见〈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续汉志·邾县》条梁人刘昭注引晋人王隐的《晋书·地道记》曰“楚灭邾徙其君此城”。加上北魏的《水经注》说,则自西晋至南北朝先后有四种地志主张楚徙邾之说。

二,楚国何年徙鲁、徙邾?

我市贺全斋老先生曾从史实上对宣王灭邾说公开质疑:以魏国召集“逢泽之会”邾君与会,“时在前344年,是楚宣王死后4年,可证楚宣王并未灭邾”[3]!可惜贺先生在推算公元前年代时发生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楚宣王死于340年,前344年“逢泽之会”开在楚宣王死前的4年而非死后4年,自然不能排除楚宣王在最后4年内灭邾的可能!贺先生又举证“另据史记田世家记载,齐湣王十五年(前286年)”因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而导至“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以证前286年邾国尚存[3]。然而史记的《田世家》与《六国年表》均把此霸业明明定在齐湣王38年并非15年。近代学者则认为由于战国史料匮乏,《史记》战国系年多误,尤以魏与田齐君主年世错漏为甚,现修订虽多但分歧甚大甚至有齐湣王在位仅六年之说注1。看来齐灭宋国后使“邹鲁之君皆称臣”发生在何年尚须进一步研究,暂不引据为宜。其实《史记·楚世家》明确记年为楚倾襄王十八年即前281年(比贺所欲证的前286年还晚5年),楚人言及泗上十二诸侯就特别提到驺、费、郯、邳四小国,同年又有周赧王使者进言楚王又提到泗上十二诸侯国的代表驺、鲁两国。此时距楚宣王去世近60年。注意:古邾国之邾在古籍中常写作邹、或驺注2,若主张邾改为邹或驺后就不是邾国,就有悖常识不值一提了!

楚究竟何时灭邾的呢?因邾本小国进入战国后影响甚微,不仅《史记楚世家》失载,《六国年表》也毫无反映,而鲁国大事尚附记入《史记·六国年表》楚栏中。鉴于邾国从西周至春秋早期一直为鲁国附庸且与鲁境犬牙交错,故今人大多以鲁国之灭来推断灭邾之年。何浩先生在《楚灭国考·楚灭国表》中列示:鲁国灭于楚考烈王七年(前256年),邾国则灭于楚考烈王2-7年即前261-256年[4]P12-13,何浩将灭邾时间界定在前261年楚取徐州与灭鲁之间是很有见地的!贺先生则认为“楚灭邾当在前261-前249年的12年之间”[3],却没有说明灭邾时段的上、下限的理由。其实贺文灭邾的上限与何浩同,下限似以楚绝鲁君祀年为断。二人均未确定灭鲁的具体年限。但据《六国年表》载:楚考烈王“八年取鲁,鲁君封于莒。…十四年楚灭鲁,倾公迁卞为家人,绝祀。”这就说楚考烈王灭鲁经历过两种形式:①占国驱君:该王八年即前255年“取鲁”夺得鲁国全境,迁封鲁君于莒;②绝鲁君祀:六年后即前249年将封于莒城的鲁倾公贬为庶民(所谓为家人)。古史料多以前者为鲁灭国之年,但也有以后者为灭鲁之年的。如《汉书·历律志》称秦庄襄王“元年,楚考烈王灭鲁,顷公为家人”,秦庄襄王元年正是楚考烈王14年,即废鲁君为庶民的前249年。笔者以为楚灭鲁当以前者即鲁国全境沦陷于楚为准,前249年只是取消了鲁倾公迁于莒地为封君的称号而与鲁国的实际存亡无关,更与灭邾、徙邾无涉!史记《六国年表》与《春申君列传》均载楚考烈元年以黄歇为相,后者还称“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是指考烈王八年北伐灭鲁即以《六国年表》的“取鲁”为楚灭鲁之年!《资治通鉴·周纪》亦称“楚人迁鲁于莒而取其地,胡三省注曰“鲁至是而亡”。由此可见楚灭鲁的时间不必用年区间段表示而可具体到前255年。

鲁国以至淮北泗上大片土地全被楚占领,邾国之亡则是战争地缘形势使然:一,从邾、鲁两国之境犬牙交错看:春秋哀公七年左传云“鲁击柝闻于邹”。那么楚考烈王八年灭鲁的同时灭掉与其柝声相闻的邾国势所必然;二,从楚占淮北泗上之地已连成一整片看:邾鲁东境的杞、莒两国早分别被楚惠王、楚简王所灭;其南境、西南境曾先后被宋国、齐国所占的淮北泗水之地(包括与鲁较近的滕、薛、曹在内)因宋亡和齐几被燕灭时被楚瓜分占据,甚至与邾国最邻近的其东费国、其南小邾国、其西南邳国,何浩先生考证它们均被楚考烈王即位七年中所灭[4],这就是说楚国在考烈王即位八年来新灭诸国及先王所灭诸国已与鲁、邾国连成了一整片了,鲁君既已迁走,岂能独容邾国仍立于楚新开辟的这一整片淮泗疆域之中?

另外,前引西晋南北朝时四家地志均有楚灭邾而徙封邾君于汉邾县地之说,恰与《六国年表》称楚考烈王八年取鲁徙封鲁君于莒的处置方式相同。故据此并结合上举楚北伐战争地缘形势可合理推断出邾、鲁同年为楚所灭、同年徙封。

三,邾城建于何时?极有可能是已被楚灭的弦国都城

至于邾城是邾君迁来后新筑的,还是原来就有旧城邑呢?本地学者有主张此地原本有城,邾君不过徙至此城居。这个问题关系到黄州城最早的前身是谁?值得研究。既然楚徙封邾君乃仿楚徙封鲁君于莒城之例,那么也应把邾君迁于某旧废之城居住,而不能置于荒野。然而邾君迁居前之城名何?在有关战国的史料中尚无明言。笔者推测它很可能为春秋时被楚灭的弦国之城!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考察:

⒈ 从楚徙封鲁君于莒,此莒即原被楚灭的莒国都城看,那么的楚徙封邾君之城亦应为某灭国的都城才是。邾城遗址正在江北岸边与楚所灭国弦正在江北岸边相合。故邾君极可能徙于原弦国都城中。

⒉ 从邾城正在弦国的地域内且弦灭国的时间与鄂东考古发掘出现楚文化的时间相吻合看。笔者曾考证出春秋弦子国境在黄冈市巴河中下游两岸[6],而楚徙邾之城西距巴河不足40里,正在原弦国境内。众多考古专家与楚史专家根据考古发掘一致认为:江北鄂东地区于西周时以越文化为主并受中原文化影响而不存在楚文化,到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在鄂东北才逐渐占有主导地位注3。春秋早期后段楚灭弦国,正好为楚文化在江北鄂东的发展打开了大门,而与鄂东考古发掘的楚墓年代相吻合。

⒊ 从弦灭国后其都为楚之弦邑,它的大致方位与邾城相符看。楚灭弦国140多年后,《左传·昭公31年》即前511年记载过吴军伐楚先“侵潜、六”、后“吴师围弦”即围楚国的弦城,以至楚军“救弦及豫章,吴师还”。可见:一弦国灭后的都城为楚之弦邑,就在古号豫章地区内,且距潜山(即霍山)、六邑不远。六之为国早被楚灭为邑在今六安县;二这年吴侵楚的进军路线很明显:吴伐楚均从淮水来,至颖水入淮口—淮汭南下不远即到潜、六,再越过大别山即至弦城。结合《左传·定公4年》言吴等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杜预注豫章曰“汉东江北扡名” 。可见古豫章地区尚在江北,且西距汉水及其入江口不太远。大致包括鄂东皖西地区即《汉书地理志》中江夏郡汉东江北诸县与庐江郡的淮南江北之地。其东北也许达大别山北麓,其西南必缘大江。弦邑则正在西南部江滨,与后来楚徙邾之邑的遗址今名禹王城的方位吻合!至于秦汉以来的豫章则移名于其东南部大江对岸。弦灭国至邾迁来前,古史料从未闻此地另筑新城或册立新封君之事。故弦城后来成为楚徙封邾君之所,当在情理之中。

黄州城北楚墓发掘了不少,可惜至今还没有对禹王城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这里究竟是邾迁来后所新筑之城?还是春秋时弦国之都被楚并为弦城到战国后期加从以修缮而为楚封邾君之邑?这有待于邾城正式的考古发掘报告来证实或否证。

一、数量庞大的诸侯国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的形成也是古代分封制的弊端,仅仅是在西周刚建立的时候,就对所有的诸侯国进行了一个规模上的划分。在《礼记》中曾记载着,整个九州之地有一千七百七十三个诸侯国。

周武王曾规定,天下分九州,一州疆域千里,其中一百里方圆的诸侯国只能有三十个,七十里疆域的诸侯国只能有六十个,五十里的诸侯国只能有一百二十个。

如此算下来,一个州里有大大小小二百一十个诸侯国,九州最多只能存在一千八百九十个诸侯国。也就是说,仅仅是西周刚刚建立,就已经将天下划分得差不多了。

虽说三十里的诸侯国并不算大,也不过就相当于现在一个乡镇而已,再加上古代生产材料匮乏,一个小小的诸侯也不会有多大的权力,所拥有的只不过是周天子封赏给他们的合法性而已。

在周天子的规定中,天下所有的诸侯国君主全都不能用王为称呼,王只专属于周天子,这和战国时期的所有诸侯国自立称王有很大差别。随着周天子势弱,对诸侯国渐渐失去了掌控能力,使得一些诸侯敢于称王,滥用礼仪,这也是孔子说“礼乐崩坏”的原因之一。

战国时期不可一世的楚国国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王的?

二、“出头鸟”楚国的来源

因为周朝时的诸侯国太多,除了战国七雄以外其余诸侯国很少有人知晓,再加上当时礼乐崩坏,也缺乏足够的资料记载,所以诸侯国中是哪个国家先称王就无从得知了。

各朝各代总有不安分的人,相信在周朝也不例外,我们此次所说的只是战国七雄中哪一个国家先进行称王,在这七个国家中,最早敢于直接挑衅周天子权威,成为天下所有诸侯国“榜样”的,便是当时被称为“蛮夷”的楚国。

楚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身上,郭沫若的书籍中曾说,楚本蛮夷,亦即淮夷。而在《金文丛考》中也曾将楚人定为熊盈族,他们的始祖是我们所说的“火神”祝融。

战国时期不可一世的楚国国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王的?

祝融名为陆终,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后代,如此看来楚人的出身还是十分高贵的。这些太过久远的关系网我们不去过多的追究了,毕竟上到三皇五帝时代也并没有任何意义,而且楚国也只奉季连为楚国始祖。

季连是陆终最小的儿子,芈姓,很多人看《芈月传》时不免对这个少见的姓氏感到好奇,那么现在应该知道了,芈姓便是楚国的贵族姓氏。

西周刚刚建立的时候,周天子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覆盖范围,于是就封赏季连的子嗣鬻熊子男的爵位,也是周朝所有爵位中最低的,并没有任何封地,这也就是楚国的来源了。

因为楚国的王族是芈姓中的熊氏,所以又称为熊盈诸族。在《史记》中记载:“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在楚国的起源中,季连是楚国的始祖,而鬻熊则是楚国真正的缔造者。

战国时期不可一世的楚国国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王的?

三、楚国的发展

楚国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封了一个最小的爵位,想要发展实在太难了,甚至连祭祀的牲畜都没有,只能去旁边的鄀国偷一头没有长角的小牛,然而楚国人唯恐小牛的主人找上门来,于是只能连夜将其宰杀,就连祭祀祖先的仪式都是在夜里进行的,这也是央视纪录片“楚人偷牛”的来源。

鬻熊死后,他的后代熊丽和熊狂也一直安稳的投靠周文王和周武王,直至熊绎接替之后,周成王觉得楚人十分忠诚,便赏赐熊绎在丹阳一块田地,也算拥有一块子男爵位大小的地盘了,自此之后,楚国人才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领地和族名。

战国时期不可一世的楚国国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王的?

楚人立国之后,便需要和其他诸侯国一样按时去向周天子述职、进贡,熊绎也是第一次携带地方特产跋山涉水前往天子身边。而到了岐阳会盟之地,熊绎竟然被要求和鲜卑族的首领一起在夜里看守火堆,防止火堆熄灭,根本没有任何资格进去参加诸侯之间的盟会。

此时楚国地位还是非常低的,拥有的也只是可以凭借着祖先祝融在这里守火堆而已。熊绎此时深刻感受到,如果自己的国家不能更好的发展的话,后人也依旧只能看守火堆,甚至于连火堆都没有资格看守。

战国时期不可一世的楚国国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王的?

于是在熊绎返回楚国之后,一方面对周王室卑躬屈膝,另一方面不辞辛劳的发展,从最简单最辛苦的事情开始做起,我们形容创业艰难的词语“荜露蓝蒌”也是从此而来的。

随着楚人一代代人的发展,楚国的国力不断攀升壮大的同时,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仅楚国,周遭的其他诸侯国也对脚下的矿产资源产生了欲望。

矿产资源在这个时代极其重要,周昭王也不能容忍被他人抢夺,于是率军南征,不曾想在汉水出事了,因为带的青铜太多,导致桥梁不堪重负断裂,周昭王也坠入汉水身亡。

战国时期不可一世的楚国国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王的?

四、楚国的崛起

熊绎往下又传承了四代,此时楚国被熊渠所掌控,此时的楚国已经拥有极其强悍的战斗力,也将统治的疆域管理得井井有条,不断向周围地区进行扩散。此时周天子权力势弱,各诸侯也都开始轻慢周天子,而熊渠也趁着这个机会,对周边的国家进行攻伐,并且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立为王。

到了周厉王接过周朝权力时,着重发展军队力量,并对战略资源进行严格管控,将身边那些不服从自己的诸侯国全部都打了个遍。此时熊渠为了保存楚国的实力,便主动去掉儿子的王位和分封。

熊渠的这一决策使得楚国得以保存足够的实力,到了周恒王时期,楚国的领导者熊通因为觉得自己的爵位太小,便效仿自己的先祖鬻熊,想和周天子讨要高一些的爵位,没想到却被周天子拒绝,一气之下便在公元前704年自立为王。

战国时期不可一世的楚国国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王的?

自此,楚国便开始了自己的征伐之路不断北上,直至三家分晋后,战国时代七雄争霸格局缓缓拉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