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哪些是与应用化学专业相关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哪些是与应用化学专业相关的,第1张

化学文摘,ACS(美国化学会),百链。

 美国化学文摘社在SciFinder Client版的基础上推出了功能更强大,服务更完善的SciFinder

Web版,我校现已开通web版请大家积极使用,前期会保留1个并发数在client版上作为过渡让大家熟悉SciFinder

web版,自2012年9月1日起,将停止SciFinder Client版服务,全面启用SciFinder

Web版。请大家积极尝试体验Web版本的特色功能。

  SciFinder Web版是美国化学文摘社在桌面客户端版(client)基础上开发的一种使用浏览器来访问SciFinder的网络检索平台,无需下载软件。client版与Web版访问内容是一样的,Web版本比Client版本检索功能更加强大。

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为普通高校图书馆,始建于1946年,其前身是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图书馆。1949年

12月,由四川省三台县迁至南充市,先后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图书馆(1949年12月);公立川北大学图书馆(1950年7月);川北大学图书馆

(1950年9月);四川师范学院图书馆(1952年10月,其间,还合并了原川东教育学院图书馆,并接收原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图书馆部分图书);南充师

范专科学校图书馆(1956年8月);南充师范学院图书馆(1958年11月);四川师范学院图书馆(1989年1月);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2003年

4月)。

  本馆现有馆舍面积34000

平方米(新区图书馆24500平方米,老区图书馆9500平方米),阅览座位3500个。图书馆下设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科技情报室、自动化

部、文献信息检索课教研室、办公室,现有工作人员82名(正式职工69名,聘请临时工13名),正高5名(硕士生导师2名)、副高9名、中职34名、初职

及其他人员21名。本馆开设了2个图书借阅处和10多个阅览室,开展了流通、阅览、参考咨询、情报调研、用户教育、立题查新、定题跟踪、信息检索和文献复

制等服务工作,每年接待读者及用户200余万人次。

  经过60多年的发展,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已成为一所藏书丰富的综合型馆,是川北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我馆不仅藏书丰

富,具有特色,而且质量较高,对学校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尤为系统,经过长期努力,形成了以收藏中国史、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考古、动物学、植物学为重点并兼

顾其他学科的馆藏特色。馆藏大型丛书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宛委别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四库禁毁书丛刊》、

《四库未收书辑刊》、《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丛书集成》、《万有文库》、《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民国丛书》、《宋元明史料萃编》、《明实

录》、《石刻史料新编》、《宋集珍本丛刊》、《伪满洲国政府公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华民国史纪要》、《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古今图

书集成》、《古本小说集成》、《笔记小说大观》、《甲骨文合集》、《金文总集》、《中华大藏经》、《正统道藏》等。

  从1997年起,本馆开始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并陆续购置了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

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化学文摘(CA)、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数据库、CALIS西文

期刊目次数据库、方正APABI电子资源(教学参考系统);自建了中国珍稀哺乳动物数据库、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学科导航数据库、南充名人数据库等,各

项工作也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在大型丛书、类书、工具书方面,我馆也加大了建设力度。中外文大型工具书有:《Chemical

Abstracts》、《Physics Abstracts》、《Biological Abstracts》、《Psychological

Abstracts》、《Mathematical Reviews》、《Physical Reviews》、《Zoological

Record》、《Education

Digest》、《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和中国、美国、英国、前苏联的大型百科全书等。截止2010年底,我校图书馆共有各种印刷型图书、期刊327万册

(其中图书289万册,期刊、报纸共7000余种、38万册(合订本),线装书4540余册,善本书300余册)。同时,还拥有电子图书136万余册、电

子期刊2万余种,涵盖了理、工、文、史、哲、政、经、法等学科,丰富的馆藏资源不仅能够满足师生不同层次的文献信息需求,而且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有

力的支持。 

  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重视基础工作和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并在履行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信息服务职能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三等奖1次,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及三等奖2次;曾被评为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先进集体”、

“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图书馆”;在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44名,其中历史学与旅游学专任课教师40人,政治思想教育兼任课教师2人,办公室、资料室工作人员2人。其中35 岁以下教师19人,占43% 。36至50 岁教师17人,占39%。50岁以上教师8人,占18%。教授11 人,副教授15人,讲师1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4 人,硕士22 人,即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共36 人,占教师总数725% 。校外学历占49% ,校内学历占51% 。现任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趋于合理,基本形成了一支师资队伍结构全面优化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省级教学团队: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

一、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1教授:

蔡东洲(硕士) 文廷海(博士后) 金生杨(博士)

2副教授:

蒋晓春(博士) 赵炳清(在读博士) 王红梅(博士) 王雪梅(在站博士后) 胡宁(在读博士)

3讲师:

黎春林(硕士) 熊梅(硕士)

邓欢(硕士)

二、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1教授:

康大寿 潘家德

2副教授:

张祏元 朱华(在站博士后) 苟德仪(博士)

3讲师:

李茹(硕士) 刘扬 (硕士)

黄涓(硕士)

三、世界史教研室

1教授:

杨洪贵(博士)

2副教授:

张维(硕士) 涂荣娟 付有强 (博士)

3讲师:

张喜庆(硕士) 兰江(在读博士)

朱兵(在读博士)

四、师范技能教研室

1副教授:

刘立新(硕士) 周仕德(在读博士)

2讲师:

左平(硕士) 陈倩(硕士)

五、政工及办公室

1党总支书记:李敏(副教授、硕士)

2团总支书记:王伟伟(讲师、硕士)

3团总支副书记:祝秦(讲师、硕士)

4办公室主任:鲜纪勇

5资料室: 王红梅

六、业务关联教师

1教授:

王安平(博士) 李健(硕士) 杨和平 (硕士) 李纯蛟 陈国勇 吴佩林(在站博士后)

2讲师:

李先波 (硕士) 高思超(硕士)

学术队伍:

龙显昭 蔡东洲

李纯蛟 文廷海

金生杨 蒋晓春

赵炳清 吴佩林

苟德仪 胡 宁

黎春林 熊 梅

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建 设 目 标

按照“面向需求、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增强优势”的原则,经过四年的重点学科建设,形成创新能力较强、科研水平较高的学术团队,形成特色鲜明和研究实力雄厚的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学科群,建成四川省历史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力争使本学科的部分研究方向达到西部地区一流水平。培育所在研究的领域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在省内有较大学术影响、能独立主持或承担国家级项目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建 设 内 容

1、学术队伍

通过四年重点学科的建设,本学科将建成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以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专任教师40人,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50%,培育省级和校级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5名。

2、人才培养

建设期间,坚持研究生招生数量扩大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使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在校研究生达到160人,同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断加强研究生教学质量建设,修订、完善研究生培养计划,规范教学管理,注重采取具体措施,加强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或教学创新,积极引导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切实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科学研究

通过四年重点学科的建设,使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取得更大的成绩,力争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项左右,其中国家级项目争取获得1—2项;各类科研经费累计30万左右;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左右;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8项左右。

4、学术交流

学科组内部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保证学科内部各研究方向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有效性。通过参加或举办高层次的学术活动,加强国内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保持研究内容的先进性和互补性。通过聘请国内著名学者作为本学科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提高该校历史文献学与专门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加快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进程。

主 要 措 施 :

1.加强学术梯队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术队伍的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必须大力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建设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和专业更为合理,治学严谨,创新务实的学术队伍。具体措施有:

第一,鼓励、支持现有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计划每年支持3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选送优秀的青年教师以进修或出国访问的形式进一步深造,使他们尽快成为学术骨干。

第二,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每年引进该学科的优秀博士生1人、教授1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三,聘任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为本学科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导师,每年邀请2-4名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和指导学科建设。

2.发扬团队精神,开展群体科研

发扬团队精神, 集思广益,找准突破口,选准课题,分别以不同的团队形式,申请级别高、经费多的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共同攻关,产出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凸现地方特色研究。为了达到这一科研目标,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鼓励该校教师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计划每年投入重点学科建设经费6万元,资助重点学科建设梯队成员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完成、学术专著的出版、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发表。

3.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

建设期间,本学科将继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原则,加强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优势互补,继续扩大与省内外大学的交流,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举办一定数量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和省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该校作学术报告或讲学;继续做好每年的马列主义宣传周学术活动;支持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从而扩大本学科对外影响。

4.加强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本学科点现有的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为本学科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研究生查阅资料、撰写学术论文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与国内一流的学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建设期间,计划集中购买一批新型教学设备和相关图书资料,建立供本学科师生参观考察学习的社会实践基地等等,从而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5.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经费开支

加强对本学科建设的领导和投入,用好用足省教育厅和学校投入的经费,除省教育厅每年拨款7万元外,学校配套投入资金7万元用于本学科建设,建立专项经费帐目,严格执行专款专用;本学科所需设备的采购优先执行,经费开支实行项目负责人制,从各个方面保证建设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中国思想文化文献整理与研究、四川历史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巴蜀历史文化研究。

1中国思想文化文献整理与研究

主要代表为龙显昭、金生杨、文廷海、李纯蛟。主要形成巴蜀思想文化史和三国文化研究两个主要方向。

本方向依托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所和三国文化研究所,传承伍非白、李耀仙、赵吕甫、龙显昭等先贤长期积累、建设的研究成果,延续他们奠定的研究特色和优势,侧重于三国历史文化、佛道思想文化、儒家经学思想的研究,并在此三个方面皆取得了学界注目的成就,尤其是在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上阵容强大,成果斐然,使该校成为学界公认的三国文化研究基地。

本研究方向先后出版有《先秦儒学研究》《梅堂述儒》《巴蜀道教碑文集成》《巴蜀佛教碑文集成》《三国文化历史走向》《三国志研究》《三国伦理研究》《关羽崇拜研究》《清代春秋谷梁学研究》《科举制度下的应试教育》等学术专著,在《中国史研究》《文学遗产》《孔子研究》《宗教学研究》《史学月刊》《日本学刊》《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发表了《孔子论礼的思想》《从经学角度考察孟、荀思想的不同取向》《汉代儒学复兴论》《汉代易学与汉政盛衰》《陈寿思想刍论》《<三国志>称谓考》《<三国志>书法略论》《<三国志>的历史地位》《论明清“关羽现象”的历史演变》《历代四川文昌庙与文昌信仰研究》《学术与政治互动:汉代春秋谷梁学的命运演替》《多路并进,超越前代:清代春秋谷梁学研究》等学术论文100余篇,部分成果为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史学年鉴》、《国学通览》、《中国史研究动态》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

2四川历史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

主要代表为王安平、蔡东洲、吴佩林、朱华、苟德仪、左平等。主要研究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和川北行署档案两个主要方向。

四川现存清代档案丰富,自贡盐业博物馆的《盐业档案》、广安市档案馆的《商会档案》、四川省档案馆的《巴县档案》、南充市档案馆的《南部县衙档案》最为完备,是再现清代社会的珍贵文献资料,其中《南部县衙档案》为顺治十三年(1656)至宣统三年(1911)南部县衙履行职责、执法行政的官方文书,分吏、户、礼、兵、刑、工、盐七房,共计8万多件,内容涉及行政、农业、手工业、水利、教育、司法、宗教、民俗、医学、气象、军事、外交等许多方面,是清朝县级政权的行政管理活动的全方位记录,对于历史研究、文献研究、档案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清史专家据之以为,“《清朝南部县衙档案》填补了清代县衙档案断档、脱档的空白,极具文献价值和开发价值,它比《清代巴县档案》提前了整整一百年,是目前国内所存清朝档案中最完整、最系统、时间跨度最长的县级地方政权档案”。有人甚至称其为“21世纪的敦煌宝藏”, 现已正式列入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现存放于四川省南充市档案馆内。该校文史专家充分利用地利优势,率先进入这一文献宝库,并以之作为本学科点的稳定持久方向。四年来,与南充市档案局合作完成了“清史工程”的委托项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的摘要著录》,获准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启动了《清代南部县衙档案选集》(第01集)的编辑整理工作,在《文献》《历史档案》《史学月刊》《档案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首批6篇专题论文《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及其价值》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的差票考释》《论清代川省乡约职能的多元化》《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所载“虫月”等名称考释》《<清代南部县衙档案>著录中的几个问题》《从南部县衙档案看清代的县丞》。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已初步成为本学科点最富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

3巴蜀历史文化研究

主要代表为康大寿、蒋晓春、赵炳清。形成阆中历史文化名城和历代治蜀思想研究两个方向。

巴蜀地域的独特性造就了巴蜀文化的独特性,加上与周边各方文化系统的互动影响,巴蜀古迹众多、文献丰富、名家辈出,有着取之不竭的研究资源和研究价值。本方向依托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巴蜀地方史、巴蜀家族史、巴蜀文学史、巴蜀灾害史、巴蜀区域考古等方面的研究。现在集中力量从事阆中古城研究和胡耀邦主政川北研究。

西华师大文学院前身是伍非百先生创办于1943年的“西山书院”,其后经历了川北文学院、川北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学院(1952-1956)中文系、南充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师范学院(1989-2003)中文系、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发展阶段。在过去60余年负重自强、开拓进取的历史中,伍非百先生、汤炳正先生、 李炳英先生、 周虚白先生、郑临川先生、傅平骧先生、杨世明先生等先后做出了卓越贡献。文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求实敬业为基础,形成了师范与非师范协同、教学与科研并重、区域与全国结合的良好发展局面。

文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公关与文秘方向)、对外汉语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四川省首批品牌建设专业和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古代文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美学、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古代汉语”为校级精品课程。

文学院自1979年即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0年以来即有教授评审权,至今作为学校申博工程建设的两个重点学院之一。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教学论(语文)等硕士点,同时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

文学院教师秉承老一辈学者严谨求实的学风,注意吸收国内外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切实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在巴蜀文化研究、唐宋文学及边塞诗研究、古代词曲研究、古籍整理研究、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并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160余项。文学院教师编撰的《巴蜀文化大典》《巴蜀艺文五种》《巴蜀文学史》《中国分体文学史》《中国边塞诗史》《元散曲通论》《明清散曲史》《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新论》《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杨雄集校注》等著作,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赵义山教授的《明清散曲史》被选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二批10种优秀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在学术交流方面,学院曾多次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学院 “学术前沿系列讲座”活动已成传统,在近三年内邀请了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此讲学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文文学院现有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2800多人。办学六十多年来,为国家输送全日制毕业生和继续教育毕业生2万余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单位的领导和骨干力量,而且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中担任高级管理的人才不胜枚举,他们以骄人的业绩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多次承担国家级和省级教师教育培养项目。

嘉陵流碧,果城怀玉;博文约礼、励教泽人。

文学院坚持勤奋求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教育教学、育人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一直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至今,学院党政领导集体带领全院师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取得明显成绩。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前身为私立川北大学哲史系,始建于1949年。是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知名度高、规模较大的院系之一,也是四川省培养历史师资队伍的重要基地。其中历史学成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四川省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历史文献学被列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列为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世界近现代史》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历史学被批准为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质量工程项目。

历史文化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已有30余年的历史。1981年,获得国务院批准的历史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后,1996年获得专门史(文化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得世界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又获得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两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现已拥有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三个历史学专业硕士授权点和历史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历史学科教学论硕士授权方向。 本科专业:历史学(师范类,四年制本科,四川省特色专业、四川省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开设时间:1952年);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考古学、世界史;

硕士授权点: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同时还在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学科教学论)硕士授权方向、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教育硕士方向招收研究生。

四川省特色专业:历史学 ( 四川省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四川省重点学科:历史文献学

学科介绍:20世纪50年代初期,该校就组建了历史系,伍非白、吴天墀、唐国庆、李耀仙、吴景贤、江宗植等国内知名专家先后在这里从事教学与研究。60年代初,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龙显昭、王明元等知名专家从地处成都的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合并入本系,极大地充实了历史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队伍。这批知名专家学者一直把历史文献的的整理和研究作为历史学的教学基础课程和治学基础功夫。

1981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和学位制度,“中国古代史”成为该校最早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文献整理”即是两个研究方向之一。20世纪80年代,李耀仙教授、赵吕甫教授倡导创建了“古籍整理研究所”,率先对巴蜀重要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并推出了《廖平学术著作选集》《云南志校注》等颇有影响的成果。1996年,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国古代史”调整为“专门史”,而“历史文献整理”仍然是与“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三个鼎立的研究方向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2002年该校正式组建了“历史文献学”点,并获得国家学位办的批准,并于次年开始招生。

“历史文献学”学科点是在原“中国古代史”点和现“专门史”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托该校历史文化学院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而建。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人。现形成中国思想文化文献整理与研究、四川历史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巴蜀历史文化研究三个方向。

东华至真

出自《三教授神大全》卷一释曰: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

西华至妙

出自《道教大辞典》:西王母为先天仙圣,即西华金母。乃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焉。

而“西华至妙,洞阴极尊”出自:

网络小说《重生佛门二教主 》73昊天上帝,其他古籍和道教书籍并无见记载,所以这是网络写手们的脑洞,东华至真没有和其相对应的很正常。

云华夫人     云华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受徊风混合万景炼神飞化之道。尝东海游还,过江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至,崖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拜而求助。即敕侍女,授禹策召鬼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

禹拜而谢焉。禹尝诣之,崇轘之巅,顾盼之际,化而为石;或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止,聚为夕雨;或化游龙,或为翔鹤,千态万状,不可亲也。禹疑其狡狯怪诞,非真仙也,问诸童律。律曰:“天地之本者道也,运道之用者圣也,圣之品次,真人仙人也。其有禀气成真,不修而得道者,木公、金母是也。盖二气之祖宗、阴阳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光。

云华夫人,金母之女也。昔师三元道君,受上清宝经,受书于紫清阙下,为云华上宫夫人。主领教童真之士,理在玉英之台,隐见变化,盖其常也。亦由凝气成真,与道合体,非寓胎禀化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也。且气之弥纶天地,经营动植,大包造化,细入毫发。在人为人,在物为物,岂止于云雨龙鹤,飞鸿腾凤哉?”禹然之,后往诣焉,忽见云楼玉台,瑶宫琼阙森然,既灵官侍卫,不可名识。

狮子抱关,天马启涂,毒龙电兽,八威备轩,夫人宴坐于瑶台之上。禹稽首问道,召禹使前而言曰:“夫圣匠肇兴,剖大混之一朴,发为亿万之体。发大蕴之一苞,散为无穷之物。故步三光而立乎晷景,封九域而制乎邦国,刻漏以分昼夜,寒暑以成岁纪,兑离以正方位,山川以分阴阳,城廓以聚民,器械以卫众,舆服以表贵贱,禾黍以备凶歉。凡此之制,上禀乎星辰,而取法乎神真,以养有形之物也。是故日月有幽明,生杀有寒暑,雷震有出入之期,风雨有动静之常。清气浮乎上,而浊众散于下。废兴之数,治乱之运,贤愚之质,善恶之性,刚柔之气,寿夭之命,贵贱之位,尊卑之叙,吉凶之感,穷达之期,此皆禀之于道,悬之于天,而圣人为纪也。

性发乎天而命成乎人。立之者天,行之者道。道存则有,道去则非。道无物不可存也,非修不可致也。玄老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将自复。复谓归于道而常存也。道之用也,变化万端而不足其一,是故天参玄玄,地参混黄,人参道德。去此之外,非道也哉。

长久之要者,天保其玄,地守其物,人养其气,所以全也。则我命在我,非天地杀之,鬼神害之,失道而自逝也。志乎哉,勤乎哉,子之功及于物矣,勤逮于民矣,善格乎天矣,而未闻至道之要也。吾昔于紫清之阙受书,宝而勤之,我师三元道君曰,上真内经,天真所宝,封之金台。

佩入太微,则云轮上往,神武抱关,振衣瑶房,遨宴希林,左招仙公,右栖白山,而下眄太空。泛乎天津,则乘云骋龙,游此名山,则真人诣房,万人奉卫,山精伺迎。动有八景玉轮,静则宴处金堂。亦谓之“太上玉佩金珰”之妙文也。汝将欲越巨海而无飚轮,渡飞沙而无云轩,陟阨涂而无所举,涉泥波而无所乘,陆则困于远绝,水则惧于漂沦,将欲以导百谷而浚万川也。危乎悠哉,太上愍汝之至,亦将授以灵宝真文,陆策虎豹,水制蛟龙,断馘千邪,检驭群凶,以成汝之功也。其在乎阳明之天也。

吾所授宝书,亦可以出入水火,啸叱幽冥,收束虎豹,呼召六丁,隐瀹八地,颠倒五星,久视存身,与天相倾也。”因命侍女陵容华出丹玉之笈,开上清宝文以授,禹拜受而去,又得庚辰、虞余之助,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奠五岳,别九州,而天锡玄珪,以为紫庭真人。其后楚大夫宋玉,以其事言于襄王,王不能访道要以求长生,筑台于高唐之馆,作阳台之宫以祀之,宋玉作神仙赋以寓情,荒*秽芜。

高真上仙,岂可诬而降之也?有祠在山下,世谓之大仙,隔岸有神女之石,即所化也。复有石天尊神女坛,侧有竹,垂之若篲。有稿叶飞物着坛上者,竹则因风扫之,终莹洁不为所污。楚人世祀焉。(出《集仙录》) 云华夫人,是王母第二十三个女儿,太真王夫人的妹妹,名叫瑶姬。她接受的是“徊风混合万景炼神飞化”的道术。曾经从东海云游归来,经过长江之上,岸上有座巫山,那里峰岩挺拔,林壑幽美,巨石如坛,她在那里滞留很久。当时大禹治水,驻扎在山下。狂风突然刮来,崖谷震动山石滚落不可控制。因为与夫人相遇,大禹就拜见她向她求助。夫人就令侍女把用符策召鬼神的书交给他,同时命令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诸神,帮助大禹凿开山石疏通江水,把堵塞之处挖开,以顺通江流。禹下拜向她道谢。大禹曾到崇山峻岭之顶去拜访她,夫人在转眼之间就能变成石头,或突然飞腾在空中散为轻云,油然而止,凝聚成夕雨,有时变成游龙。有时化为翔鹤,状态万千,不可亲近。禹怀疑她狡猾奸诈离奇古怪不是真仙,就向童律询问。童律说:“天地的根本是道,运用道的人是圣,圣的品级,依次是真人仙人。其中有承气成真不修行而得道的。木公、金母就是这样的人。原来是二气的祖宗、阴阳的源本、仙真的主宰、造化元光。云华夫人是金母的女儿,从前以三元道君为师,接受上清宝经,在紫清阙下接受宝书,封为云华上宫夫人。她主管教化童真之士,在玉英台理事。时隐时现而变化,原来是她的常态。她也是由气凝聚成的真人,与道合为一体,不是禀承凡胎肉体而化成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而且气弥漫天空淹没大地,谋划营造动物植物,广泛包罗自然,细到毫毛头发。与人一起她就变成人,与物一起她就变作物,哪止于云雨龙鹤飞雁腾凤呢?”大禹认为他说得对,后来去拜见她,突然现出云楼玉台,瑶宫琼阙森然,又有灵官侍卫,不可指称记识。狮子守着关隘,天马在道路上启行,毒龙电兽,八方备为乘轩,夫人安坐于瑶台之上。禹行了稽首礼请教道术,夫人召禹让他坐下,说:“圣匠初兴,剖开广大混沌之一朴,发散为亿万之体。揭开蕴积广大之一苞,散布为无穷之物。又使日月星运行而确立时间,封九州之域而控制邦国,刻记漏壶而分昼夜,用寒暑来纪年,用兑离来正方位,用山川来分阴阳,用城廓来聚集百姓,用器械来保卫大众,用车马服饰来表示贵贱,用五谷来备荒年,所有这些制度,都是禀承于星辰,而取法于神仙其人,来养育有形之物啊。因此,日月有暗有明,生杀有寒有暑,雷震有开始和结束之期,风雨有动和静的规律。清气在上飘浮,而浊众散处于下。兴与废的气数,治与乱的命运,贤与愚的资质,善与恶的本性,刚与柔的气质,长寿与短命的命运,贵与贱的地位,尊与卑的次序,吉与凶的感应,不得志与得志的期限,这都禀承于道,掌握在天,而由圣人管理它。本性出于上天,命运多在于人为。本性形成于天,而处世要合于道义。道义存在则可,违背道义则不可,道义无处不在,无物不存,但需要一定的修养之功,才能达到。玄天老人说过,致虚到极点,守静到至诚,万物将自行恢复。恢复指的是回归于道而常存。道的运用,变化万端而不够其一,所以天参悟玄玄,地参悟混黄,人参悟道德。

除此之外,就不是道了。长久的要点是,天保护它的玄,地保护它的物,人保护他的气,这就是用来保全的办法。那么,我的命运在于我,不是天地杀我,鬼神害我,失去道就失去了自己。立志了,勤修了,您的功德达到物了,勤达到百姓了,善达到天了,然而没有听到至道的要诀。我从前在紫清之阙得到书,以之为宝而勤修,我的老师三元道君说,上真的内经,是天真当作宝贝的东西,把它封存在金台。

带它进入太微,就有云轮往上升,神武把关,在瑶房整饰衣装,去遨游希世之林,左招仙公,右卧白山,而向下斜视太空。在天河泛舟之后,就乘云跨龙游此名山,那么真人就登门拜访,万人都来侍奉护卫,山精也来伺候逢迎。动的时候有八景玉轮之车,静的时候就安处于金堂。这也称之为“太上玉佩金珰”之妙文。你将要越过大海而没有飚轮,要渡过飞沙而没有云轩,登险途而没有舆车,涉泥波而没有船可乘,在陆上就会困于远方绝地。在水中就恐怕会漂泊沉沦,将要疏导百谷万川,危难长远啊。

太上很怜惜你,也将把灵宝真文传给你,在陆地驱逐虎豹,在水中制服蛟龙,斩断千邪,约束驾驭群凶,用以成就你的功业。它在于阳明之天。我所传授的宝书,也可以出入水火,震摄幽寞,收束虎豹,呼召六丁,使八地隐沦,使五星颠倒,久视存身,与天相倾。”于是令侍女陵谷华拿出丹玉书箱,打开它拿出上清宝文交给他,禹拜谢受书而去,又得到庚辰、虞余的帮助,能够疏导波涛掘开河川,而成就治水之功,祭奠五岳,告别九州,天赐玄圭,用他作紫庭真人。

那以后楚大夫宋玉,把这件事说给襄王听,襄王不能访求道家之要诀而求得长生,就于高唐之馆筑坛台,作阳台之宫来祭祀她,宋玉作《神仙赋》来寄托心情,荒*秽芜。高真上仙,怎么可以捏造事实而使她们降临呢?有个祠庙在山下,世人称之为大仙,隔岸有块神女石,就是云华夫人所化。还有石天尊神女坛,旁边有竹子,叶子垂下象扫帚。有紫叶飞物落在坛上,竹子就凭风扫掉它,神女坛始终光净不被落物所污,楚人世代祭祀她。

因为职业的稳定性高,师范类高校一直是高考志愿填报的热门高校之一。不过,全国范围内的师范大学有很多,有哪些学校比较好呢?本期,我们就带大家走进西华师范大学,看看西华师范大学值得去吗?西华师范大学算名校吗?

一、西华师范大学算名校吗?

不算。我们常说的名校,一般是指“985”、“211”工程的学校,或者指“双一流”高校。但西华师范大学是双非院校,且没有进入“双一流”名单之中。

二、西华师范大学值得去吗?

一个学校值不值得去,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考虑。因此,我将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就业与升学、学校排名这5个方面带大家看一下西华师范大学是否值得报考。

1、办学条件

西华师范大学建有北湖、华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绿化面积70余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10余万平方米,学校的图书馆是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图书馆。此外,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南充市重点实验室6个。从这些硬件设施以及实验室数量来看,西华师范大学的办学实力是比较优秀的。

2、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3月,西华师范大学现有教职员工25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800余人。其中,有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5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此外,学校也不乏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比如 著名墨学家伍非百,著名古代文学专家郑临川、周虚白、傅平骧,历史学者李炳英,哲学家李耀仙都曾在这所学校任职过。

西华师范大学的教师硕士率过半,而且学校也经常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教学,因此,该校的师资力量也是不错的,能看出学校对师资方面的重视。

3、学科建设

西华师范大学的生态学与生态治理学科领域、政治学与社会治理学科群纳入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生态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天文学、中国史等学科在国内也有着重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的工程学与化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有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证明学校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说明了该校的学科建设水平还是非常不错的。

4、就业与升学

根据《西华师范大学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该校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02%,其中师范生的就业率为909%,908%师范毕业生就业于教育业;升学方面,本校 2020 届毕业生中,共有 2133 人选择升学,升学率为 203%。无论是就业率还是升学率,西华师范大学的表现都不错,而师范生绝大多数都进入了教育行业,也说明了教育界对该校的认可度比较高。

5、学校排名

在《2021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西华师范大学位居第248名;而在《校友会2021中国师范类大学排名》中,西华师范大学位居第36位。虽然在全国排名中,名次不算显眼,但是在121所师范类大学的排名中,我们可以发现,西华师范大学属于水平较高的院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从哪个方面考虑,西华师范大学都是水平比较高的,因此这是一所值得推荐的师范类大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