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咸传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6收藏

陈咸传文言文,第1张

1 辜榷 的 读音 是

[gū què]

辜榷 [gū què]

生词本

基本释义

1 亦作“ 辜搉 ”。搜括;聚敛。《汉书·陈咸传》:“少府多宝物,属官 咸 皆钩校,发其奸臧,没入辜榷财物。”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十六》:“今案辜榷双声字也。《广雅》曰:‘嫴榷,都凡也。’故总括财利谓之辜榷。”《后汉书·灵帝纪》:“四年春正月,初置 騄骥厩 丞,领受郡国调马。豪右辜搉,马一匹至二百万。” 李贤 注引《前书音义》:“辜,障也。搉,专也。谓障馀人卖买而自取其利。”

2大略,梗概。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十六》“连语”:“略陈旨趣,亦谓之辜榷。”

3查对;计点。 清 昭连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曰:‘某所收别置一所,请覆之。’王辜榷良久,无丝毫盈绌,如衡而止;王大奇之。”

详细释义

亦作“ 辜搉 ”。搜括;聚敛。

大略,梗概。

百科释义

垄断,侵占,搜刮,聚敛。是商业交易中的一种包揽 买卖场独占行为,出现于西汉末年,东汉大为流行。

2 次韵翰林金侍讲大阅诗

次韵翰林金侍讲大阅诗明夏原吉永乐辛卯,将用兵于沙漠。

二月,大阅于北京城东。时翰林金侍讲有诗,因次其韵。

羽书飞召四方兵,百万貔貅集帝城。赫赫气横鱼丽阵,桓桓威称虎贲名。

銮舆晓阅霜凝盖,铁骑云屯风飏旌。此去烽烟应尽扫,薇垣长见泰阶平。

注释1、夏原吉(1367-1430):明初重臣。字维喆,湖南省湘阴人。

祖籍德兴,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省制诰,以诚笃干济为明太祖朱元璋所重。

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任内政治清明,百姓皆悦服。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即位,委以重任,与蹇义并称于世。明成祖后,相继辅佐仁宣之治,政绩卓越。

明宣宗宣德五年卒,年六十五岁,赠太师,谥忠靖。著有《万乘肇基集》《东归稿》《夏忠靖公集》等。

2、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称步韵。

世传次韵始于白居易、元稹,称“元和体”。唐元稹《酬乐天馀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次韵千言曾报答,直词三道共经纶。”

原注:“乐天曾寄予千字律诗数首,予皆次用本韵酬和,后来遂以成风耳。”一说始于南北朝。

明焦竑《焦氏笔乘·次韵非始唐人》:“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载王肃入魏,舍江南故妻谢氏,而娶元魏帝女,故其妻赠之诗曰:‘本为薄上蚕,今为机上丝。得路遂腾去,颇忆缠绵时。

’继室代答,亦用丝时两韵。是次韵非始元、白也。”

3、羽书:犹羽檄。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1)犹羽檄。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汉陆贾 《楚汉春秋》:“黥布反,羽书至,上大怒。”《后汉书·西羌传论》:“伤败踵系,羽书日闻。”

李贤注:“羽书即檄书也。”《文选·虞羲〈咏霍将军北伐〉》:“羽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

张铣注:“羽书,徵兵檄也。”唐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清钮琇《觚賸·圆圆》:“烽火羽书,相望于道。”陈毅《过太行山书怀》诗:“敌后三战场,驰骋羽书疾。”

亦称“羽毛书”。唐杜甫《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

(2)泛指书信。4、貔貅(pí xiū):也作“豼貅”。

古籍、传说中的两种猛兽。这里比喻勇猛的战士或骁勇的部队。

(1)古籍、传说中的两种猛兽。《逸周书·周祝》:“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礼记·曲礼》:“前有挚兽,则载貔貅。”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司马贞索隐:“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

清徐珂《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

(2)多连用以比喻勇猛的战士或骁勇的部队。《晋书·熊远传》:“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

唐张说《王氏神道碑》:“赳赳将军,豼貅绝群。”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羡威统百万貔貅,坐安边境。”

清毕著《纪事》诗:“乘贼不及防,夜进千貔貅。”柳亚子《读史》诗之七:“绿林家世拥貔貅,乳臭儿郎据上流。”

5、帝城:京都;皇城。《汉书·陈咸传》:“即蒙子公力,得入帝城,死不恨。”

唐王维《奉和圣制春望之作应制》:“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明陈束《都下秋雨夜饮王子长宅》诗:“安知非梦寐,相对帝城阴。”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 昨宵家书到,催君迎看帝城花。”6、赫赫:显赫盛大的样子;显著的样子。

(1)显赫盛大的样子;显著的样子。《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国语·楚语上》:“赫赫楚国,而君临之。”韦昭注:“赫赫,显盛也。”

《汉书·陈汤传》:“(汤)以言事为罪,无赫赫之恶。”唐韩愈《送杨少尹序》:“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明刘基《卖柑者言》:“赫赫乎可象也。”(2)形容炎热炽盛。

《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成玄英疏:“赫赫,阳气热也。”

唐丘为《省试夏日可畏》诗:“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清徐夔《苦热》诗:“朅来炎官执柄令,赫赫火繖高嵯峩。”

(3)光明炫耀的样子。汉扬雄《法言·五百》:“赫赫乎日之光,群目之用也。”

唐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宋梅尧臣《日蚀》诗:“赫赫初出咸池中,浴光洗迹生天东。”

鲁迅《故事新编·补天》:“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4)形容声音洪大。

《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音赫赫,就似撞八荒之鼓,音闻天地。”(5)拟声词,模拟笑声。

《全唐诗》卷八八○载《占年》:“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7、鱼丽阵:也作“鱼丽陈”。

即鱼鳞阵,古代战阵名。《左传·桓公五年》“为鱼丽之陈”晋杜预注:“《司马法》:‘车战二十五乘为偏。

’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五人为伍。

此盖鱼丽陈法。”南朝梁吴均《战城南》诗:“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文苑英华》卷一九六引作“鱼丽陈”。唐贺朝《从军行》:“鱼丽阵接塞云平,雁翼营通海月明。”

《东周列国志》第9回:“庄公(郑。

3 榷的读音是什么

拼 音

què

部 首 木

笔 画 14

五 行 木

五 笔 SPWY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渡水的横木。

2专卖:~货。~场(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场所)。~税(专卖业的税)。

3商讨:商~。

相关组词

商榷 扬榷 收榷 榷率 榷货 茶榷 榷厘 榷政 榷税 大榷榷铁 榷务 榷利 拘榷 更多

百科释义

榷字属于隺字族。在隺字族里,隺字都是声符兼义符。隺字族汉字都与“长颈”之义有关。榷的本义是“一种外形似鹤颈的城门吊桥”。

4 古代"司空"职务中"空"是指什么

空:工程。

窍也。今俗语所谓孔也。天地之闲亦一孔耳。古者司空主土。尙书大传曰。城郭不缮。沟池不修。水泉不修。水为民害。责於地公。司马彪曰。司空公一人。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是则司空以治水土为职。禹作司空。治水而后晋百揆也。治水者必通其渎。故曰司空犹司孔也。从穴。工声。形声包会意也。苦红切。九部。

司空:古代中央 中掌管工程的长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书·舜典》伯禹作司空。

《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现存《周礼》已失去“冬官司空”部分,仅存《考工记》一篇,故司空之职守未详。《后汉书·百官志》在“司空”条下,原注说:“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这虽是东汉的制度,但也可大体了解司空之职掌。春秋战国时各国亦多置之,用以掌管工程。宋国因武公名司空,曾改名为“司城”,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性质已与前司空不同。哀帝恢复御史大夫之名,不久又复为大司空。东汉光武帝置大司空,旋去“大”字称司空。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罢司空,改设御史大夫,其职掌一如司空。晋有司空,为“八公”之一,地位特高,但往往作为权臣之加官。南北朝沿设。隋唐虽设司空,为三公之一,但仅是一种崇高的虚衔。宋代亦以司空为大官之加衔。辽、金相沿,元以后废。又习惯常以大司空之衔尊称工部尚书。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周代属冬官事,秦汉属少府。曹魏自少府分置水部曹,隶尚书台,掌水利工程,兼领航运之政。晋置屯田曹、起部曹,掌农垦(军垦由屯田中郎将领之)和水利事业。南北朝时期,南朝沿置不改,北朝损益不定。隋朝将前述诸曹合并置为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沿用北周工部的名称,列为尚书省六部之一。工部下设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工部司为工部头司,掌营建之政令与工部庶务;屯田司掌天下田垦;虞部司掌山川水泽之利;水部司掌水利。长官称工部尚书,置工部侍郎一人,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工部职务为诸使所夺。明朝初,工部下设总部、屯部、虞部和水部四属部,洪武二十六年,改尚书二十四部为二十四清吏司,工部各属部分别改为营缮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和屯田清吏司,职掌、设官仍前。

1 官名。相传少昊时所置, 周为六卿之一,即冬官大司空,掌管工程。 汉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大司徒并列为三公,后去大字为司空,历代因之,明废。清时别称工部尚书为大司空,侍郎为少司空。 清 无名氏 《王氏复仇记》:“祝孝廉者,姓 顾 名 化雍 ……其先常隶属於 陈司空 必谦 ,以故人轻之。”按, 陈必谦 ,明万历进士,官工部侍郎。 清 龚自珍 《题兰汀郎中园居三十五韵郎中故尚书苏楞额之孙》:“ 兰汀司空孙,华年擅朝誉。”按,苏额嘉庆时曾任工部右侍郎。参阅《通典·职官二》、《续通典·职官二》。

2 官名。主管囚徒之官。《汉书·陈咸传》:“﹝ 陈咸 ﹞为 南阳 太守。所居以杀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辄论输府,以律程作司空,为地臼木杵,舂不中程,或私解脱钳釱,衣服不如法,辄加罪笞。” 颜师古 注:“司空,主行役之官。”

3 战国 魏 牢狱名。《礼记·月令》“命有司。省囹圄” 唐 孔颖达 疏:“ 崇精 问曰:‘……囹圄何代之狱?’ 焦氏 答曰:‘《月令》 秦书,则秦狱名也。汉曰若卢,魏曰司空是也。’”

4 金 僧官判录的别称。 宋 洪皓 《松漠纪闻》:“僧职有正副判録,或呼司空。”原注:“ 辽 代僧有兼官至检校司空者,故名称尚存。”

5 相术家语。指额之前部。《人伦大统赋》“欲察人伦先从额相” 元 薛延年 注:“额中连天中,下及司空,有理及肉如环者名天城,周匝无缺,有缺若门者三公,门僻者方伯。” 明 李廷湘 《神相全编·十三部位总歌》:“第三司空额角前,上卿少府更相连。交友道中空额好,眉重山林看圣贤。”

6 星名。《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张守节 正义:“危东两两相比者,是司命等星也。司空唯一星耳,又不在危东,恐‘命’字误为‘空’也。” 唐 曹唐 《勖剑》诗:“垂情不用将闲气,恼乱司空犯斗牛。”

7 复姓。 唐有司空曙、司空图 。

5 华夏龙脉的传说

远古时期远古时期总体分为前段(盘古开天),中端(太极海纹),后端(河图洛书)。

雕塑群以中国神话"盘古开天"为开端,盘古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是世上万物之灵,他打开了混沌的宇宙撑起了天地,而后盘古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农田;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象征了华夏大地的形成。远古时期的中端是一组旋转的"海纹",表现在远古时期,秦岭地区还是在海面以下。

在距今375亿年加里东运动中,秦岭南部露出海面。直至距今8千年燕山运动使秦岭在形成以断块活动为主的南北褶皱带构造格架后,在喜马拉雅山运动改造下形成现今秦岭地貌。

雕塑中的"海纹"以易经中的太极回旋形式出现,即"天右旋","地左旋",象征了变化的含义。在雕塑远古时期的后端,以"河图洛书"的形式出现。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宇宙万物始于"象",一切图象皆源于河图洛书。

作者以此象征了时空的转变,大地形成,万物诞生。原始时期汉中地区、安康地区和商洛地区很早就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址。

可推断100-20万年前,陕南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为华夏文明的源头。雕塑群在这一段落上,通过马家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进行表现。

其中表现有原始部落族居,狩猎,原始建筑,甲骨文和原始器物,纹样。这一段落以浮雕和圆雕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其中有四个在山洞中的原始人,象征了当时生产力低下,人类被自然压迫。春秋时期据史料记载栈道的发明试凿始于春秋时期。

这一段落以两名正在开凿栈道的圆雕人物为主体,表现栈道开凿的开端。其中还融入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艺术的元素进行表现,包含有青铜器,文字,编钟,在下方还有蹲坐在洞中的奴隶。

秦秦汉两段是整个雕塑群的重点部分。秦代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代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一页,秦代的秦岭在华夏文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此段雕塑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表现:前端(五丁开道),中端前部(石牛粪金),中端后部(秦代文化),后端(石门栈道)。在此段雕塑前部分中运用了"五丁开道,石牛粪金"的历史故事进行表现。

《蜀王本纪》记载: "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襃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恵王遇,恵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恵王怒,羣臣贺曰,天奉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恵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粪金其后,曰牛便金,有飬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恵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败绩,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於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雕塑群前段用浮雕形式表现"蜀王五丁开道,石牛粪金"的场面,紧接着是圆雕与浮雕结合形式表现秦惠王带领秦军,大兵压境的场面。此段落中端后部表现秦代对华夏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影响。

其中包含有:秦始皇修建宫殿,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等。此段后端是以"石门栈道"的形象出现,表现了中国最早的隧道。

汉代汉代部分为此雕塑群最长的部分。以两组圆雕形式和几部分浮雕组成。

立意上分为六部分:一、楚汉相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刘邦,项羽两组大型圆雕相对,两个肖像下分别是龙虎形式的圆雕,象征龙虎争斗。

两个圆雕中间表现的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情节。二、以浮雕形式表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三、以浮雕形式表现"萧何运兵粮"的故事。《华阳国志》述:汉高祖出秦三伐 华夏龙脉 汉代楚,肖何发蜀,汉米万船而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

"萧何走的是故道,嘉陵水道,嘉陵栈道,万船蜀米通过嘉陵江运往关中。雕塑群中有一块龙纹立石,表现的是朝天明月峡老虎口岩下的"萧何岩"。

四、后面部分表现的是汉代武帝,在秦岭北坡东至蓝田、西到周至一线训练骑兵,演练军阵的场景。上部表现的"上林苑"是帝王贵族避暑休闲之处。

五、然后这部分表现的是上林苑中骑猎的情景。《三辅黄图》中记载:"上林苑中天子秋冬射猎,取禽兽无数实其中,离宫惯七十所,皆容千乘马骑……"六、穿插汉代文化部分进行点缀。

三国时期此段雕塑分"诸葛亮圆雕"、"诸葛亮木牛流马计"、"筹笔驿"、"定军山之战"、"六出祁山"进行表现。其中黄忠老将刀劈夏侯渊的历史典故,运用圆雕的手法进行表现,犹如画中冲出的两位勇士。

唐代这部分雕塑中的唐代武士为整个雕塑群的最高点,显示出唐代鼎盛时期,华夏民族的强大国力和自信心,表现了唐代的强盛,安国定邦不可侵犯,决胜千里之外的气势。圆雕旁边的几组浮雕表现的是盛唐时期,民族融合的场。

6 龙脉的传说

传说如下:

1 风水学把起伏的山脉称为龙脉,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龙就是地理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寻龙首先应该先寻祖宗父母山脉,审气脉别生气,分阴阳。

2 龙脉指如龙般妖娇翔,飘忽隘显的地脉。地脉以山川走向为其标志,故风水家称之为龙脉,即是随山川行走的气脉。

3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至少24个王朝,如果按照每一个王朝就有一条龙脉来计算的话,那么中国至少就有24条龙脉。

4 汤的龙脉在黄河流域;周朝的龙脉在岐山;秦朝的龙脉在咸阳;汉朝的龙脉在沛县;西晋的龙脉在河内;隋朝的龙脉在弘农;唐朝的龙脉在长安、陇西、太原;宋朝的龙脉在开封、巩义、洛阳一带;元朝的龙脉在内蒙古草原;明朝的龙脉在安徽凤阳;清朝的龙脉在东北。

7 什么叫大姓,什么叫小姓

说白了,就是按所姓比例区分的,大姓就是某个姓人比较多,小姓就是比较稀少 中国的19大姓是以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汉族人口的大姓,2004年排名如下: 1、李姓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

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2、王姓 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分布全国各地,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65%,尤以山西、河北、河南最多! 3、张姓 张姓是我国分布很广、人口众多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707%,中国人口第三大姓。

尤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为最多。 4、刘姓 刘姓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538%,为中国人口第四大姓。

北方地区的河北、内蒙古、辽宁、京津地区中刘姓比率较高,约占该地区汉族人口的8%以上。 5、陈姓 陈姓是人口列全国第五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南方地区多陈姓。

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本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 6、杨姓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在全国分布极广,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多杨姓。

7、赵姓 赵姓是分布很广、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29%,为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七大姓。 8、黄姓 黄姓分布极为广泛,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23%,在中国最多的十个姓中排第八位。

黄姓在要集中于工江以南地区,广东省的黄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黄姓人口也比较多,以上五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56%。

9、周姓 周姓是当今常见姓氏之一,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12%,在中国姓氏人口中占第九位。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其他地区要高。

10、吴姓 吴姓是当今较常见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05%,位居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第十位。江南各省吴姓均占省人口总数的2%以上,尤以福建为高,约占该省人口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姓。

11、徐姓 徐姓是当今较常见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173%,位居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第十一位。尤以河南、山东、浙江最多! 12、孙姓 孙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52%,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居第十二位。

尤以福建、广东、湖南最多! 13、胡姓 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

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14、朱姓 朱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6%,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居第十四位。

尤以安徽、江苏、山东最多。 15、高姓 高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1%,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居第十五位。

尤以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为多。 16、林姓 林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18%,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居第十六位。

尤以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多此姓,三省林姓约占全国汉族林姓人口60%。 17、何姓 何姓是中华民族姓氏中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17%,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居第十七位。

以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多此姓。 18、郭姓 郭姓是当今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1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氏之一,居第十八位。

尤其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 19、马姓 马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尤以我国西北地区最为集中,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总数的10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居第十九位,同时也是我国回族大姓。

8 大姓的词典释义

⑴姓氏。

⑵指世家大族。《汉书·陈咸传》:“所居以杀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辄论输府。”《新唐书·冯盎传》:“子寳,聘越大姓洗氏女为妻,遂为首领。” [宋]叶适《终论五》:“欲结合北方大姓、契丹遗种,相率响应以谋大功。”

⑶世界人口最多的五大姓氏,全球有8000万人以上的姓氏,如:王、李、张、刘、陈等。

⑷在某范围内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家族。

向左转|向右转

1 情外史陈子高古文翻译

陈子高

陈子高,会稽山阴人也。世微贱,业织履为生。侯景乱,子高从

父寓都下。是时子高年十六,尚总角,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

人。螓首膏发,自然娥眉,见者靡不啧啧。即乱卒挥白刃,纵挥间,

噤不忍下,更引而出之数矣。陈司空霸先,时平景乱,其从子茜,以

将军出镇吴兴,子高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求还乡。茜见而大惊,问曰:

“若不欲求富贵乎?盍从我!”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茜嫌其俗,

改名之。茜颇伟于器,子高不胜,啮被,被尽裂。茜欲且止,曰:“得

无创巨汝邪?”子高曰:“身是公身也,死耳,亦安敢爱?”茜益爱

怜之。子高肤理色泽,柔靡都曼,而猿臂善骑射,上下若风。性恭谨,

恒执佩刀及侍酒炙。茜性急,有所恚,目若虎,焰焰欲啖人,见子

高则立解。子高亦曲意傅会,得其次。茜常为诗,赠之曰:“昔闻周

小史,今歌白下童。玉尘手不别,羊车市若空。谁愁两雄并,金貂应

让侬。”且曰:“人言吾有帝王相,审尔,当册汝为后,但恐同姓致

嫌耳。”子高叩头曰:“古有女主,当亦有男后。明公果垂异恩,奴

亦何辞作吴孟子耶!”茜大笑,日与狎,未尝离左右。既渐长,子高

之具尤伟,茜尝抚而笑曰:“吾为大将,君副之,天下女子兵不足平

也。”子高对曰:“政虑粉阵饶孙吴,非奴铁缠稍,王江州不免落坑

堑耳。”其善酬对若此。茜梦骑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将

任用之,亦愿为将,乃配以宝刀,备心腹。王大司马僧辨下京师,功

为天下第一,陈司空次之。僧辨留守石头城,命司空守京口,推以赤

心,结廉蔺之分,且为第三子颜约娶司空女。颜有才貌,尝入谢,司

空女从隙窗窥之,感想形于梦寐,谓其侍婢曰:“世宁有胜王郎子者

乎?”婢曰:“昨见吴兴东阁日直陈某,且数倍王郎子。”盖是时茜

解部,佐司空在镇。女果见而悦之,唤欲与通。子高初惧罪,谢不可,

不得已,遂与私焉。女绝爱子高,尝盗其母阁中珠宝与之,价值万计。

又书一诗于白团扇,画比翼鸟其上,以遗子高曰:“人道团扇如圆月,

侬道圆月不长圆。愿得炎州无霜色,出入欢袖千百年。”事渐泄,所

不知者,司空而已。会王僧辨有母丧,未及为颜礼娶。子高尝恃宠凌

其侣,因为窃团扇与颜,且告之故。颜忿恨,以语僧辨,用他事停司

空女婚。司空怒,且谓僧辨之见图也。遂发兵袭僧辨,并其子缢杀之。

茜率子高实为军锋焉。自是子高引避,不敢入。茜知之,仍领子高之

镇。女以念极结气死。司空为武帝,崩后,茜以犹子入嗣大统,子高

为右卫将军、散骑常侍,称功封文招县子。废帝时,坐诬谋反诛,人

以为隐报焉。

:“九”字旁作“虎”字。

2 文言文 节选自《明史》陈九畴,字禹学,曹州人

陈九畴,字禹学,曹州人。风流倜傥,多有权谋韬略。自从作为诸生,就练习武事。弘治十五年(1502)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有重罪囚徒越狱,无人敢捉,陈九畴手执长矛追赶并抓到犯人,于是以武健出名。

正德初年,他审查囚犯记录于南畿,忤逆刘瑾,被贬为阳山知县。刘瑾败落,陈九畴恢复旧职,历任郎中,调迁肃州兵备使。总督彭泽决定贿赂吐鲁番方面,他派遣哈密都督写亦虎仙前往实行。陈九畴激动地说:“彭公受天子之命,节制边疆,不能身当利害,为何这般没有原则啊!”于是操练队伍士兵,修缮营垒,经常如临大敌。写亦虎仙果然暗通敌贼。番酋速檀满速儿侵犯嘉谷关,游击芮宁败死。不久吐鲁番方面又派遣斩巴思等人用骆驼马匹求和,但暗中派人给写亦虎仙和他的同党阿刺思罕儿、失拜烟答等人送信,让他们作为内应。陈九畴知道乱贼的计谋,抓住阿刺思罕儿和斩巴思送进监狱。命通事毛鉴等人看守他们。毛鉴等人过去与他们有联系,想放他们离去,众番都伺隙谋变。陈九畴发现了这些情况,杀了毛鉴等人。敌贼失去内应,于是拔帐逃走。兵部尚书王琼厌恶彭泽,并且追究陈九畴的失事罪,逮捕拘囚于法司监狱。以失拜烟答死于狱中为罪名,在官籍中除去了他的名字。

世宗即位后,以原职起用陈九畴。不久升为陕西按察使。过了数月,甘肃总兵官李隆怂恿部下殴打杀死巡抚许铭,并焚烧他的尸体。于是升陈九畴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按验许铭之事,诛李隆和乱兵生事的头头。陈九畴抵达甘肃镇,说额定军兵七万多人,现在有的不到一半,并且多是老弱之人,请求允许下令招募。皇帝下诏批准。

嘉靖三年(1524),速檀满速儿又用二万多骑兵围攻肃州。陈九畴从甘州昼夜奔驰入城,射击敌贼,敌贼死伤甚多。之后,又出兵追击。攻掠甘州的部分敌贼,也被总兵官姜打败。根据战功,陈九畴升职为副都御史,并赐给他金币。陈九畴向皇帝上奏说“:番贼敢入犯我边境,是因为我们收纳他们的朝贡,任其商贩,使得他们熟悉我们的虚实。写亦虎仙的逆谋已经暴露,但他贿赂权贵,反而能蒙宠幸,以犯边之寇,为来贡宾客。边臣因利害方面的恐惧,拱手听命,致使内属与番人勾连接应,以至于今。现在即使不能像汉武帝那样兴大宛之师,也应当效法光武帝那样隔绝西域的计谋。先后入贡没有归去的人有两百多,应该将他们安置到两粤,对其中有谋逆迹象的或加刑或杀戮,那么敌贼就没有内应作为依靠,必然不再有侵略袭击。倘若再包含隐忍,恐怕河西十五个卫所,将永远没有安宁的日子。”奏事下达之后,总督杨一清颇采纳他的建议。四年春天,退职归乡。

开始,吐鲁番失败逃遁,都指挥王辅说速檀满速儿和牙木兰都被炮打死,陈九畴以此上报。后来他们二人上表请求进贡。皇帝感到奇怪并且怀疑他们。而番人先在京师散布流言蜚语,说肃州的围困,是由陈九畴激发的,皇帝更加相信。正巧百户王邦奇揭发杨廷和、彭泽的短处,言词牵连到陈九畴。吏部尚书桂萼等人想利用陈九畴来排挤彭泽,因而请允许通贡,从而追究整治陈九畴激发变乱之事。大学士杨一清说事情在前已有决定。皇帝不听,逮捕陈九畴下诏狱。刑部尚书胡世宁在朝廷上说“:世宁掌管刑法而杀忠臣,宁可杀世宁。”于是上疏为陈九畴鸣冤说:“番人诈变,妄图传递诽谤怨言,想加害我方的谋臣。他们畜谋内寇,为日已久。一旦拥兵深入,诸番约定为内应,不是陈九畴先机奋身而起,并且近派属下夷民退却他们的营帐,远交瓦刺扰乱他们的巢窟,使他们内顾而返,那么肃州这座孤城怎么又能保得住呢?臣认为文臣里面的有勇知兵忘身殉国的人,无人能比得上陈九畴,无怪番人很惧怕而想杀他呢。只是他听信部下兵卒的妄报,以为满速儿已死,那么他才有其不免之罪。”之后,法司陈述案件也像胡世宁所说的一样。皇帝终于还是听信桂萼等人的话,将陈九畴贬戍于远边。在那里生活了十年,陈九畴才遇赦返回内地。

3 《明史·孙燧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明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进士。

宁王宸濠有逆谋,结中官幸臣,日夜诇中朝事,幸有变。 恶巡抚王哲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

董杰代哲,仅八月亦死。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为幸。

燧以才节著治声,廷臣推之代。 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时宸濠逆状已大露,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暮得天子。 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

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燧念讼言于朝无益,乃托御他寇预为备。先城进贤,次城南康、瑞州。

又恐宸濠劫兵器,假讨贼,尽出之他所。 宸濠瞷燧图己,使人赂朝中幸臣去燧,而遗燧枣梨姜芥以示意,燧笑却之。

十三年,江西大水,宸濠素所蓄贼凌十一、吴十三等出没鄱阳湖,燧与副使许逵谋捕之。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于是密疏白其状,且言宸濠必反。

章七上,辄为宸濠遮狱,不得达。明年,宸濠胁镇巡官奏其孝行。

朝议方降旨责燧等,会御史萧淮尽发宸濠不轨状,诏重臣宣谕,宸濠闻,遂决计反。 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镇巡三司。

明日,燧及诸大吏入谢,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孝宗为李广所误,抱民间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 今太后有诏,令我起兵讨贼,亦知之乎?”众相顾愕眙,燧直前曰:“安得此言!请出诏示我。”

宸濠曰:“毋多言,我往南京,汝当扈驾。”燧大怒曰:“汝速死耳。

天无二日,吾岂从汝为逆哉!”宸濠怒叱燧,麾兵缚燧。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

二人且缚且骂,不绝口,贼击燧,折左臂,与逵同曳出。逵谓燧曰:“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

燧、逵同遇害惠民门外。 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

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走收两人尸,尸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

明年,守臣上其事于朝,未报。世宗即位,赠礼部尚书,谥忠烈,与逵并祀南昌,赐祠名旌忠。

(节选自《明史·列传·忠义一》)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日夜诇中朝事 诇:窥探,打探 B。我往南京,汝当扈驾 扈:随从 C。

乃托御他寇预为备 托:推卸 D。燧笑却之 却:拒绝 7。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来源:学。

科。 网] B。

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C。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D。

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副使胡世宁因为报告宁王的逆谋而获罪离开,孙燧认为再向朝廷上奏也无济于事,于是开始修筑城池防范宁王。 B。

得知孙燧谋划对付自己后,宁王一方面贿赂朝中宠臣排挤孙燧,一方面送“枣梨姜芥”暗示孙燧离去,却遭到了孙燧的拒绝。 C。

在追捕逆贼凌十一等人过程中,孙燧发现了他们与宁王勾结,于是多次上奏朝廷揭发宁王,却因朝廷的不够重视,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 D。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孙燧没有听从副使许逵先发制人的建议,最终在与宁王的斗争中失败被杀。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 于是密疏白其状。

(5分) (2)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 (5分) 答案 4。

C 5。D 6。

C 7。 (1)盗贼逃跑到沙井,孙燧从江边乘其不备围捕过来,盗贼逃跑藏匿在朱宸濠的祖墓墓地里,在这时孙燧秘密写了奏章,报告了这里的情况。

(“遁”1分、“掩捕”1分、“白”1分,句意2分) (2)许逵奋不顾身说:“你们怎么敢侮辱天子的大臣!”于是用肢体像鸟的翅膀一样掩护孙燧,叛贼将许逵一并绑了。 (“汝曹”、“因”、“翼蔽”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4。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词义。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C项“乃托御他寇预为备”中的“托”如解释为“推卸”与语境不合;联系语境可以知道,前面说学科网向朝廷投诉没有什么用,后面说预先作应付朱宸濠叛逆的准备,由此可以知道中间应是假托要抵御其他贼寇,来做后面的准备,故此处的“托”应解释为“假托,以……为借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技巧。

一抓句末语气词,二抓句首发语词,三抓表对话的词,四抓专有名词,五抓句式,六抓顶真修辞。 本题中,先抓人名,“燧”“宸濠”“许逵”“胡世宁”;再抓代词,。

4 窦泰古文翻译

窦泰,字世宁,是大安地捍殊人氏。

其远祖是清河观津的后裔。祖父宝罗,北魏统万镇将,因而安家于北边。

父亲宝乐,北魏末年破六韩拔陵作乱,与镇将杨钩固守,遇害。窦泰贵宠之后,追赠为司徒。

当初,窦泰之母梦见突起风雷,好像要下雨,便出屋到庭院中观看,见电闪雷鸣,雨点飘洒,忽然惊醒,一身冷汗,于是怀孕。到时候却不能分娩,很惊怕,有巫婆说:“你渡河让河水打湿裙子,就容易产子了。”

便走到河边,忽见一人对她说:“你该生贵子,但要迁居到南方去。”宝泰之母听从了。

不久便生下宝泰。及至长大成人,擅长骑射,有勇有谋。

窦泰父兄都战死在镇上,他便自己背着父兄骸骨投奔尔朱荣。因为随军讨伐邢呆的功劳,赐爵为广阿子。

高祖在晋州经营时,请求让窦泰来任镇城都督,参与谋划军事。不断升迁任侍中、京畿大都督,不久又兼御史中尉。

宝泰以功臣贵戚身份居此要职,虽然没有纠弹几个人,但百官都畏惧他。 束魏天平三年,高祖西征,令窦泰从潼关进入关内。

四年,宝泰行至小关,被周文帝偷袭,全军覆没,宝泰自杀。遣以前,寅泰将从邺城出师时,当地有个惠化尼编了个顺口溜说:“实行台,去不回。”

未出发前一夜,三更天时,忽然有穿着红色衣帽敷千人进入台中,声称“捉拿宣主慰”,连宿值人员都受了惊,他们进入好几间房子,不久又离去了。天亮后发现门镇没什么异常,知道是仙人来指点了,都知道此战必败。

死后赠大司马、太尉、录尚书事,谧号为武贞。宝泰之妻,是武明皇后娄氏之妹。

窦泰虽是以亲戚关系而被重视,但他的功勋却是自己建立的。北齐受禅建国后,派人致祭于墓。

皇建初年,将他陪祭于高祖庙中。其子实孝敬嗣其爵位,位至仪同三司。

5 学习唐诗、宋词看哪些书籍好

《全唐诗》,清彭定求、杨中讷等奉敕编。

计900卷,收2200余人48900首诗,搜罗广博,虽零星篇章单句也莫不收入,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诗面貌,对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有极大参考价值。编排略依唐史序例,世次以登第、入仕、卒岁为主或以赠答唱和之人先后附入,无爵里世次可考者另编。

郊庙乐章及乐府歌诗、释道、外国、名媛、仙鬼、联句、填词、谣谚、酒令、蒙求另编。诗前小传但略序其人历官始末。

诗集有善本可校者详加校定,一诗而互见数集者,止于题下注一作某诗。因仓促成书,有误收、漏收、重出、小传舛误、编次不当等失误。

河南大学唐诗研究室编《全唐诗重编索引》和杨建国编《全唐诗“一作”校证集稿》可为参考。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了王仲闻等人的点校本,并附日本河世宁纂辑的《全唐诗逸》三卷(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概以卷分,全书前加卷次、作者目录,每一分册前编加诗篇目录,以便查检。

1992年,中华书局曾将王重民的《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孙望的《全唐诗补逸》,童养年的《全唐诗续补遗》、陈尚君的《全唐诗续拾》合为《全唐诗补编》一书出版。 推荐版本:中华书局1960年点校本 《唐诗三百首》,清孙洙(别号蘅塘居士)以清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为底本选汰编成的唐诗选集。

六卷(或作八卷)。选75位诗人(不包括无名氏二人)三百一十首诗。

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乐府编排,突出盛唐,兼顾初、中、晚唐,多为名家名作,简要而有代表性,方便习诵,流传极广。注本较多,以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清人陈婉俊的补注为简明切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于每诗有说明,并附作者简介。 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诗别裁》,清沈德潜编选。

二十卷,选诗一千九百余首,包含各家重要作品。初名《唐诗宗》,后以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别裁伪体亲风雅”句改现名,表示编者已经剔除“伪体”。

书前凡例详细论及各种体制、流派,分体编排,于诗人均有概括评价,并有按语、眉批、注释,简要精当。是旧时很有影响的唐诗选本。

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校订本 《宋诗钞》,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106卷,录百家,实首八十四家,本无专集及有集而所选不满五首者皆摈斥在外,采掇英华,删除冗赘,集首冠以小传,详加品评考证。

康熙十年(1671)刊行,但刻本缺文断句,错综互出。商务印书馆1914年影印,又排印清管庭芬、蒋光熙编《宋诗钞补》,不分卷。

中华书局1986年合二为一,删除重复,统一异名,改正讹误,校点出版,统称《宋诗钞》。《四库全书》有清陈焯编《宋元诗会》100卷,可补遗漏。

推荐版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全宋词》,唐圭璋辑。采用词集为底本,以善本、足本为主,虽零篇断句也加以搜集,计1330余家19900余首词、残篇530余首,考订作者时代和作品真伪,按时代先后编次,有小传、校勘和断句。

书前列引用书目,书后有作者索引。之后,辑者又纂成《〈全宋词〉补遗》,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孔凡礼从明抄本《诗渊》中辑得400余首,编为《全宋词补辑》,由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推荐版本:中华书局1965年修订增补本 《魏武帝集》,三国魏曹操(谥号武帝)作。

原作早佚。明张溥、近人黄节、丁福保分别辑有一卷本和四卷本。

曹操的诗歌反映现实深刻,多直抒胸臆,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昂慷慨,气韵沈雄,语言质朴,形象鲜明。1959年,中华书局以丁本为底本点校出版《曹操集》最为完备,包括诗、文、《孙子注》、裴松之注、江耦《曹操年表》和《曹操著作考》。

推荐版本: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增补本 《曹子建集》,三国魏曹植作。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故又题为《陈思王集》。

原集早佚。宋人辑为十卷。

清丁晏《曹集诠评》附逸文一卷、本传、年谱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黄节《曹子建诗注》二卷,汇集各家评释,征引繁富,辨伪严谨。

曹植诗成就最高,辞赋、散文也不乏佳作。以曹操之死为界,其诗前期多抒发拯世济物的胸襟抱负,后期作品多揭露、抒写所遭受的迫害不幸,在艺术方面以汉乐府民歌为基础,更加辞藻华美,注重对仗和警句。

推荐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阮嗣宗集》,三国魏阮籍作,籍字嗣宗,曾官步兵校尉,后世多题《阮步兵集》。原集早佚。

现行各本均后人搜辑,通行一卷,有诗、赋百余篇,其中最著名者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多为不满现实和忧生之嗟。籍本有济世之志,但世情险恶,不得有为,故慷慨悲歌,使气命诗,艺术上又善用比兴,归趣难求,委婉曲折,难以情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一卷,结合史实说诗,材料丰富,剖析仔细,时有新见。 推荐版本:《阮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点校本 《嵇中散集》,三国魏嵇康作。

康曾官中散大夫,故名。原书十五卷,至宋仅存十卷。

针对司马氏集团的虚伪礼教,嵇康公开“非汤武而薄周孔”而实则笃信力行。

6 明史八十七胡世宁传全文翻译

胡世宁传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

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

开始他做德州推官。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后来歧王又请求给他湖泊周围的良田,世宁坚决不允准。后来,他升官做了南京刑部主事。

曾应诏写了十篇有关边备问题的策论,又上书极论当 时政事的不足和过失。当时孝宗皇帝已重病在身,对他的奏章还点头称赞。

后来他又升任郎中。他和李承勋、魏校、余三人相友好,当时人们称他们四个为“南都四君子”。

以后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

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捕捉了他。思明地方黄文昌一族人四代反叛,杀害知府,占据三州二十七村土地。

副总兵康泰和世宁一齐进入思明,拘捕了黄文昌的三个弟兄。可是康泰害怕文昌夜间逃跑生事,把世宁丢在空城中自己走了,情况很危急,幸亏当地的民族首领们感激世宁发兵援救,世宁才免得一死,文昌害 怕了,归还他所侵占的地方向朝廷投降了。

当地土官接班时,上级官员常向他们索取贿赂,不肯按时替他们向朝廷上报,因此民族首领们时常怨恨并发动叛乱。世宁下令“:民族首领一生下儿子就在本府报上姓名。

应世袭为首领的,十岁以上,每月初一、十五到府里拜会知府。父兄亡故以后,知府根据文书替他们向朝廷申请补官。”

这下,土官很高兴。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

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经过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

世宁于是走马入城,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世宁这次补官,做了宝庆知府。期间,岷王和镇守的宦官王润都很怕他。

以后他升任江西副使,与都御史俞谏一齐定下计策捉拿强盗,讨平了王浩八。又利用闲暇修筑广昌、南丰、新城的城防。

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书说“:江西的盗贼,剿灭它还是招安它,两种主张相持不下,我个人以为这没什么难以决定的。

已接受招安的不杀他,再敢反叛的有杀无赦,刚刚起事的立刻剿除,大体如此而已。但是江西的祸患还不在于盗贼。

宁王府的势力一天天扩大,无赖之徒聚集那里,用非法的事情诱导宁王,上下各级官府对宁王的奉迎太过分了。致使他频频假借火灾之名鲸吞百姓宅舍地,王府采办骚扰到旁边的郡县,爪牙所及侵害到贫穷的乡村。

我真怕好百姓为此不能平安度日,都起来做强盗。一般大臣们害怕祸及自己,多怀着观望的态度,礼乐刑政渐渐不是出自朝廷了。

我请求从都御史俞谏、任汉二人中专门委派一人,或者另外选择公正、忠诚的大臣镇压、招安盗贼。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

他的奏章下发到兵部后,尚书陆完建议,派俞谏前去根据盗贼的实际情况商定招安或剿灭事宜,至于世宁说到的宁王违法乱民的事,恐怕出于坏人托名伪装,应当传令宁王管制他们。圣旨同意了陆完的建议。

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他的奏章下发都察院后,右都御史李士实是宸濠的党羽,他与左都御史石。

等上书说世宁狂妄、粗率,应予治罪。

命令还没下达,宸濠的奏章又递了上来,指责世宁制造妖言。于是朝廷传令锦衣官逮捕世宁。

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

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

世宁于是逃出,去到北京,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

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刑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杨一清又用危言说动钱宁,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 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起反来。

世宁从贬戍地被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抚四川。

路上得知世宗即位,贺表中拿司马光仁、明、武三字向世宗进言,借此举荐说魏校、何塘、邵锐可以担任讲官,林俊、杨一清、刘忠、林廷玉可以辅佐政事,知府刘莅、徐钰以前任谏官时声名正直应加提拔使用。当时人们都同意他的话。

松潘所辖的内属的少数族人,将领、官吏都管他们不住,经常得向他们交纳财货借路通行。番人杀害军人,官方怕他们不敢追究。

官军杀死番人,就必须抵命。世宁上书陈说方略,请求选将增兵,规定赏罚的标准,严办隐匿罪犯的罪行,修建烽火台,经常派人巡逻,以振兴官兵的军威,疏通四川的道路。

朝廷下诏准予实行。他又上书弹劾并罢免了副总兵张杰、宦官赵钦。

上任才两个月,朝廷召他回京任吏部右侍郎。还没到任,因为父亲去世回乡去了。

服丧完后在家闲住,朝廷里正在议论“大礼”,持不同意见者很多人被问了罪。世宁心里肯定张璁等,写奏章请求及早确定追崇献王的“大礼”。

奏章还没递出,其中的话传布到京城去了。以后有人建议把显陵迁到天寿山去,世宁极力说不行,于是连同以前撰写的奏章一同递了上去。

世。

  书在古代中国有三种含义:作为文字的“书”(包括铭刻、书籍),作为档案的“书”(文书),以及作为典籍的“书”(古书)。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秦、秦汉简帛古书的大量出土,为反思此前先秦、秦汉学术史的研究提供契机,也使重新审视古代的知识系统和知识结构成为可能。> > 作为典籍的“书”并非自古有之,约在之际突然出现,并成为十分显著的现象。官学是它的源头。所谓官学,是官师政教合一的王官之学,是商周时代贵族政治的产物。在官学系统下,并无自由学术(即私学),学术由官府掌控。官学大致包括以下方面:(一)古代大部分官文书,即所谓的“典册”,由祝、宗、卜、史系统的官员掌守。其中祝、宗掌祭祀神祖,有相应仪文祀典;卜掌占卜,史掌天文历法、记录史事和官爵册命,有相应的占卜记录和史册谱牒。当时的学术主要集中于这一系统,特别是史官手中。(二)古代学术除集中于上述官守,主要集中于学校。当时贵族子弟所习课业有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书、数是读写、计算技能的训练,属于“小学”;礼、乐、射、御,是“大学”的核心内容。(三)古代养生、烹调等技术主要是由宰、膳夫系统的宫廷内官掌守。(四)古代成文法的前身可能是某些王命。司士(负责刑狱之事)、司寇(掌管刑徒役作)掌法律,但法律由史官典藏。(五)古代的各种簿籍和图册可能由分管各级行政事务的官员,特别是司徒系统的官员(掌管土地民人)来掌守。(六)古代的农艺知识可能与司徒系统的农官有关。(七)古代的工艺知识可能与司工(即司空)系统的农官有关。> > 上述七种官学,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以天文、历算和各种占卜为中心的数术之学,以医药养生为中心的方技之学,还有工艺学和农艺学的知识,主要与今天所说的科学技术、宗教迷信有关;一类是以礼制法度和各种簿籍档案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知识。> > 在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春秋战国时代,官学下替就成为各种私学兴起的背景。比如,所传“六艺”之书包括筮占(《易》)、典谟训诰(《书》)、诗歌(《诗》)、礼仪(《礼》)、春秋(《春秋》),大体出于王官之学的第(一)、(二)类;墨家重视技巧,可能与第(七)类有关;阴阳家与数术有关,出自第(一)类的史卜系统;道家强调合天道、养性命,与第(三)类有关。实际上,春秋战国之时的诸子之学,从知识背景上讲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诗、书、礼、乐等贵族教育为背景或围绕这一背景而争论的儒、墨两家,一类是以数术、方技等实用技术为背景的阴阳、道两家以及从道家派生的法、名两家。如将视野向后延伸,会发现秦汉以降的中国本土文化,也可分儒家、道家文化两大系统:儒家文化不仅以保存、阐扬诗书礼乐为职任,还杂糅刑名法术,与上层政治紧密结合;道家文化是以数术方技之学为知识体系,阴阳家和道家为哲学,民间信仰为社会基础,结合三者而形成,在民间有较大影响。> > 在了解官学下替及诸子学兴起背景后,我们会发现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往往只注意到从百家争鸣到儒家定于一尊的过程,很少考虑在先秦诸子之外还有以数术方技之学为核心的各种实用文化。就出土简帛古书的数量及覆盖面而言,数术类与方技类是其中最突出的类别。这对我们反思旧有知识体系大有帮助。> > 这里以数术类、方技类简帛古书为例,略述其价值。一则,数术类、方技类简帛古书的出土,极大丰富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特别是对各种实用文化的认识,使我们直观感触中国文化的两条线索。二则,对哲学史的研究。在厘清诸子书的来源后,要跳出诸子看诸子:既要参考六艺之书以挹经注子,也要以数术、方技和兵书为解读线索。三则,对科技史的研究。数术涉及天文、历算、地学、物候学等,方技涉及医学、药剂学、养生术等,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源泉(也是中国古代迷信的渊薮)。比如,“四大发明”的指南针源于式占,是数术家的工具;火药源于炼丹,炼丹又是方技家所为。四则,对宗教史的研究。关注点在于数术、方技与早期巫术的关系,以及道教产生的背景。道教不仅以数术方技作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把老、庄之学当作其哲学表述。它与阴阳家及道家都有一定关系,但与道家,特别是道家的养生思想关系更密切。比如,道教所说的“神仙”,其实就是一种养生境界,推其源仍出于方技之学。> > 对简帛古书体例、分类的研究,是认识其意义、价值的前提。体例是对古书创作、阅读方式的理解,分类是以这种理解为基础建立的类型概念。> > 读古书当知古人著述之体例,对此余嘉锡的叙述最为精简。第一,古书的作者。用余嘉锡的话说,“周秦古书,皆不题撰人”余嘉锡:《古书通例》(含《目录学发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按:凡援引余嘉锡论断,不特意标注者,均源自此书。。出土简帛古书证明了这一点:迄今尚未发现有题写撰人的。古书普遍书写撰人(即作者),开始于《隋书·经籍志》。第二,古书的年代。古书的作者既然难以确定,古书的年代自然也成问题。古书有“作者”(是创造发明者)、“述者”(继承保存者)、“撰著之人”(撰人是将古书选定、编定之人,著者是写书的人,他们比较接近今天所说的“作者”)之别,故古书(尤其是先秦、秦汉古书)的写作年代势必模糊不清。第三,古书的书名。古书有书名(大题)和篇名(小题)。书籍普遍书写大题可能是隋唐以来的习惯。余嘉锡说“古书之命名,多后人所追题,不皆出于作者之手”。现已发现的简帛古书皆无大题,只有小题。官方藏书则有大题。今天所见简帛古书的书名,除一部分标明外,多是整理者依据古书命名原则(即多取首句二字以为书名)所后加。第四,古书的结构。古人著书,往往随作数篇,即以行世,所以多单篇别行。出土简帛书籍,很多是单篇,数术、方技类书尤其如此。与单篇别行相对应,是古书往往分合无定:即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可出现在不同典籍中,有时会形成分合无定的许多种书。第五,古书的真伪。古书真伪之辩,自古有之,至近现代而蔚为大观。真伪概念是相对“作者”而言,而“作者”实际又有不同含义,故真伪概念也势必大乱。余嘉锡说道,“不知古人著述之体例,而欲论古书之真伪”,往往会造成不少“冤假错案”。比如,《尉缭子》、《六韬》(或称《太公》)等古书多被视为伪书,但从银雀山汉简及八家廊汉简可知,这两部古书不仅不是伪书且成书年代较早。> > 李学勤主张参照《汉书·艺文志》对简帛古书进行分类。此处依循史书类入六艺的旧法,据李零研究将之归纳六类如下《汉书·艺文志》中《国语》、《战国策》、《太史公书》(《史记》)等史书归入“春秋”经下,是因为秦汉时代史学以经学附庸的面目出现,尚无独立地位;西晋荀勖作《中经新簿》(图书分类目录),将书籍分为四部,史学著作作为独立一类出现,至《隋志》始称之为史部。将史书类独立的作法,未能反映史部的发展历程。,简帛所见古书亦附入类目之中。> > (一)六艺类(相当《汉志》“六艺”、《隋志》“经部”)。“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本来是教授贵族子弟的六门课,这些课是讲道德修养和技能训练。的“六艺”也是六门课:“诗”、“书”、“礼”、“乐”、“易”、“春秋”。不论“六艺”内容为何,它们原先都非书名,也不涉及读什么书,仅是某类书的类名。后人多将之视为书名,如《诗经》、《春秋》等,实际上是这类书的选本。六艺类又可分为三小类:经典类,如《诗》、《书》、《礼》、《易》、《春秋》等。简帛所见“诗”类有阜阳汉简《诗经》,“礼”类有武威汉简《仪礼》,“易”类有马王堆帛书《周易》等。关于“六艺类”典籍,新近简帛中有新发现。2008年10月22日,清华大学正式对外宣布,由校友捐赠,约2 100枚战国竹简入藏清华。这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期,属书籍类,内容大多与历史相关。这批简中有《尚书》,且是秦焚书前写本。《金》、《康诰》、《顾命》等篇目,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都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之佚篇。清华简中还有一种编年体的史书,体裁和部分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