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里的通假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愚公移山文言文里的通假字,第1张

1 愚公移山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

《愚公移山》古今异义: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2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1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2惩 古义:苦于,被。

所苦 今义:惩罚 词性活用: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2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一词多义: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 聚室而谋表承接 通假字: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2 《愚公移山》(文言文的)中的通假字和多义词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jì)州——古地名,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水南岸。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君——称呼“您”。

21损:——削减。

22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4丘——土堆。

25置——安放。

26且——连词,况且。

27焉——疑问代词,哪里。

3 愚公移山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

1、“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没有。

2、“甚矣,汝之不惠。”中“惠”通“慧”,聪慧。

3、“ 始一反焉。”中“反”通“返”,往返。

4、“一厝朔东。”中“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中“指”通“直”,直达。

6、“无陇断焉。”中“陇”通“垄”,高地。

二、一词多义

1、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

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4、亡: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方: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6、之: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聚室而谋(表承接)

三、古今异义

1、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4、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5、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7、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四、词类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者简介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

文言文中常用的通假字

1、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5、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6、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7、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9、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10、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2、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1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4 《愚公移山》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

四、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5 愚公移山文中的通假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指”通“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二、“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三、“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

四、“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五、“厝”通“措”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6 愚公移山的翻译和通假字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 聚室而谋表承接

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全文翻译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愚公(这个人),年纪快到90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怎么搁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和箩筐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刚开始换牙,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得不通事理,竟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担心什么挖不平?”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7 《愚公移山》 的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 是什么

一、一词多意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其:其土石如何(加强反问语气那么多)惧其不已(代词,他) 之:跳往助之(代词,他)虽我之死(的)以君之力(助词,的) 焉:且焉之土石(哪里)始反一焉(语气助词) 固:汝心之固(顽固)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亡:今亡亦死(逃走)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而:面山而居(表修饰)聚室而谋(表承接) 二、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一般“面”是名词,在此用作动词。

意为:面向着。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般“箕畚”是名词,在此作状语。

意为: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一般“险”是形容词,在此用作名词。

意为:险阻。 三、通假字 “指”通“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厝”通“措”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古今异义词 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扩展资料:

《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同时,本文通过神话的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南唐有买地券称“卖地主神仙张坚固,知见神仙李定度"各则买地券中的土地买卖中证人,除1号买地券外,均为“李定度”、“张坚固”,1号买地券中的“王侨”、“赤松子”是道家中的著名神仙,经常出现在东汉的神人画像镜上。“李定”、“张故”实际上就是“李定度”、“张坚固”。各则买地券出土地点不同,丧葬时间不同,在实际买地过程中“李定度”、“张坚固”不可能跨越这么宽的地域和这么长的时间做买地的中证人,而且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买地券中的中证人依然是“李定度”、“张坚固”,如广东清远市明徐弘德买地券、广宁县清雍正五年程氏买地券。由此可见,“李定度”、“张坚固”两位中证人也是虚构的。至于6号、7号买地券中的卖地者“地下先人、豪里父老、墓乡右秩、左右冢候、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安都丞、武夷王,均为虚构的冥府官吏、侯伯、山神等

张是保人,李是见人

作为买地券法律的见证人

买地券,又称冥契、幽契、地莂、冥券、墓券、幽券、铁业券、石契、买墓地券等(间有称“阳券”者[②]),最初属于斩草破土或埋葬尸骨时墓穴所藏明器之一,即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土地契约文书,让生人或死者同各类神只进行象征性“交易”,来表示亡灵(或寿主)领有墓地(或寿冢)居所的合法产权,并藉以压胜镇鬼、护卫阴界亡灵乃至阳界生人(或寿主)。

在早期的买地券中,中保人署名和酒礼银情况与人间契约无大差异。可是随着社会上迷信思想的加重和道教的盛传,中保人日益神仙化,酒礼银的内容形式也在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从三国时期开始,以吴国的江南地区最为明显。如《三国吴(225)浩宗券》:“任知卷(券)者:雒阳金僮子③,鶮与鱼④。鶮飞上[天],[鱼]入渊⑤。郭师、吴信,券书为明⑥。”《南朝梁(519)覃华券》:“时任知:李定度、张坚固,以钱半百,分券为明。”东晋南朝时期,部分买地券罗列大小鬼神名称,多者达50余,似是证人,又像监神,也像原业主。

  广义的上古神话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狭义的上古神话则包括夏朝至两汉时期的神话。因为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上古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上古神话在后世仍然具有文学魅力,同时也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编辑本段]产生和记录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话也就由此产生。神话对于原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中国在远古时代曾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在已出土的远古资料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神形刻绘,如辽宁牛河梁红

  阴山岩画

  山文化“女神庙”遗址中的彩绘女神头像;阴山岩画中“有巫师祈祷娱神的形象,也有拜日的形象”;在连云港市将军崖岩画中,“天神表现为各式各样的人面画,……包括太阳神、月神、星神等”。又如随县擂鼓墩1号墓内棺上“有一些手执双戈戟守卫的神像,有的长须有角,有的背生羽翼,富于神话色彩”,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上的十二月神形象,“或三首,或珥蛇,或鸟身,不一而足,有的骤视不可名状。”此外,出土的大部分动物形的刻绘也与神话有关。由此可知,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思维相当发达,已经产生众多的神灵和相应的传说故事。由于时代的久远,再加上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致使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甚少,资料零散不全,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被完整而有系统地保留下来。中国古代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之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这些材料往往只是片段,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不多。

  《诗经》、《楚辞》是两部诗歌总集,其中多有取材于神话的诗篇,如《诗经》中的《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就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契和周部族始祖后稷诞生的神奇经历。《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较多,尤其是《天问》这一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作为素材,其中有些材料较他书所载更接近于神话的原始面貌,因此很有价值。但由于作者采用了问句的形式,提及某个神话时往往只是只言片语,过于零碎,有些难以理解。还有一些神话保留在一些史书之中,比如《左传》、《国语》、《逸周书》等,这些史书中的神话大多数经过史家的改造,借以说明古代的史实,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出原始神话的蛛丝马迹来。如《左传》中一段文字谈到高辛氏的两个儿子因为不能和睦相处,被高辛氏迁往两处,分别掌管商星和参星。这则神话实际上是初民对商星和参星永不见面的自然现象所作的神话解释。《穆天子传》中关于穆天子见西王母的故事,神话色彩最为浓厚。由于神话本身具有深刻而简明的寓意,它也受到先秦诸子的重视。诸子中以《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庄子》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另一些则往往是古神话的改造,如鲲鹏之变、黄帝失玄珠、倏忽凿浑沌等。《孟子》、《墨子》、《韩非子》等书中也保留了一些神话材料。《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分别成书于秦汉两代,由众人编纂而成,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神话。尤其是《淮南子》一书,对神话的搜罗相当宏富,如《地形训》就有关于海外三十六国、昆仑山、禹、以及九州八极等神话。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是保留在《淮南子》中的。西汉及此后的其他文献中仍不断有新的神话出现,或是对旧有神话进行补充。

  山海经

  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是相当古老的,但严格地说来还是神多于神话。《山海经》中有大量的对山神形貌的描述,它们往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的形体特征,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这里或许含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是全书中最浓的,记录了一些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入人心,流传广远。《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也是片断的,但不少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如夸父逐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总之,《山海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编辑本段]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盘古开天浮雕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这种看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卵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先民们由此设想宇宙也是破壳而生的。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同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也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坚定信念。

  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另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神话还有多种表达形态,如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个月亮等。《山海经》中所记录的烛龙之神,他的生理行为就直接引发了昼夜、四季等自然现象。这些都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通常立碑高100cm,宽60cm,厚8cm。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河北元氏_西北二十里封龙山一带(古常山郡),历史悠久,文脉深厚,古籍记载此地先后立有六块汉碑。除了列入汉隶一流名碑的《封龙山颂》、《祀三公山碑》外,还有《三公山神碑》、《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八都神坛碑》。此文主要聊一聊带有“三公山”名称的三块碑,按年代久远排序,即《祀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三公山碑》。

1、滑鱼:鱼,其状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

2、 水马:兽,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3、 雚疏:兽,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可以辟火。

4、 囗鱼: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5、 何罗之鱼: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6、 孟槐:兽,其状如貆而赤毫,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7、 耳鼠:兽,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食之不采,又可以御百毒。

扩展资料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参考资料:

山海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