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宏的论著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0收藏

陈正宏的论著目录,第1张

著 作

《中国禁书简史》(二人合著 第一作者)

a收入大陆版《中国禁书大观》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b台湾版《中国禁书大观》第1册 台湾竹友轩出版公司1992年

c日文译本,名《中国の禁书》 日本新潮社 1994年

d单行本学林出版社 2004年

《漫话二十四孝》(独著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2年

《沈周年谱》(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本书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优秀奖(1995)。

《中国隐士文化》(韩文译本 中文本二人合著 第二作者) [韩国]东文选出版公司1997年

《明代诗文研究史1368-1911》(独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年版

《史记精读》(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记一百句》(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独著) 中西书局2014年版

《古书鉴藏入门》(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7年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文学卷》(第一主编兼主要撰稿人)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古籍印本鉴定概说》(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学习院大学所藏明刊本图录》(二人合编 第二编者) 日本学习院大学2015年版

论 文

1990年

李白诗歌与齐梁文风 《上海文论》1990年第1期

1994年

《奇石蜀葵图》与沈周早年的翰墨因缘 《朵云》1994年第2期

1995年

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上)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

《中西学术》第1辑 学林出版社1995年

1996年

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下)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

《中西学术》第2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蒋天枢先生与《陈寅恪文集》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1期

陈寅恪先生《广州赠别蒋秉南》诗试笺 《海上论丛》第1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从学术名著的版本变迁看二十世纪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6年第4期

1997年

明诗总集述要《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1期

陈寅恪先生与德国 《德国研究》1997年第3期

姑苏城外的明代四大画家墓《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1期

高丽本鉴定入门 收入《古书鉴藏入门》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

1998年

孙艾事迹考《朵云》总第49期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

1999年

《明文海》与黄宗羲明文研究中的两重性 《中国文学研究》第1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陈寅恪朱师辙往来唱和诗辑《中华文史论丛》第5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图引考——兼辨沈周《云水行窝图》的本事 《新美术》(中国美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000年

新发现的唐篔手书陈寅恪诗(二人合作第一作者并执笔)

《百年》第8期 日本东京《百年》杂志社2000年3月

沈周画壁传说考(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 《新美术》2000年第2期

2001年

《袁枚全集》校补 《中国文学研究》第3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重话《再生缘》 《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2002年

《万宝全书》杂考 ——兼与吴惠芳女士商榷

收入《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2003年

明代绘画中的“古典”和“今典”——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之一

《新美术》2003年第3期

2004年

诗画合璧と近世中国士绅の社交方式

《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第25号 2004年3月

明王谔等作《送源永春还国诗画卷》再探

《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第2卷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

2005年

域外汉籍及其版本鉴定概说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

美术世界中的文学文献——以一件明代诗画合璧卷子为例

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编《卿云集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006年

东亚汉籍版本学序说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2辑 中华书局2006年

越南本汉籍里的两种中国元素——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越南本《苇野合集》为例

收入《红河流域社会发展国际论坛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07年

新发现的陈三立早年诗稿及黄遵宪手书批语 《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题画诗与明代的绘画鉴定——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

《学林漫录》第16集 中华书局2007年4月

2008年

从写样到红印——《豫恕堂丛书》中所见的晚清书籍初刻试印程序及相关史料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

从单刻到全集:被粉饰的才子文本——《双柳轩诗文集》《袁枚全集》校读札记

《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009年

『芥舟学画编』套印书版零片考

《斯道文库论集》第43辑 庆应大学斯道文库2009年2月

琉球本と福建本―『二十四孝』『童子摭谈』を例にして―

《中国文学论集》第38号 九州岛大学中国文学会2009年

赵景深先生旧蔵秦腔戏本『安安送米』跋

《东洋文化研究》第11号 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09年3月

日本庆应大学图书馆藏朝鲜铜活字本《史记》初探

《中国文学研究》第38辑 韩国中文学会2009年6月

再说越南本汉籍里的中国元素——以新见两种越南本汉籍为例

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从周边看中国》 中华书局2009年

传统雅集中的诗画合璧及其在十六世纪的新变——以明人合作《药草山房图卷》为中心

收入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安南本入门 收入(日)佐藤道生编《庆应义塾図书馆の蔵书》 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9年

2010年

From Prototype to Red Print: A Study on thePrimary Source in Yushutang congshuof the Test Procedure of the New Woodblock Printed Books in the Late QingDynasty

The history and CulturalHeritage of Chinese Calligraphy,Printing and Library Work, Edited by Susan MAllen,De Gruyter Saur, 2010

近世中国绣像小说图文关系序说:以所见几种元明通俗小说刊本为例

《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10年第1期 台湾 中正大学 中文系2010年6月

套印与评点关系之再检讨 《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

书志学の実践と目録学 收入《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50周年书志学展》

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10年

2011年

红与黑:古籍套印本里的穿插之美 台湾《美育》2011年第1期

绣像小说:图文之间的历史 《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9期

越南汉籍里的中国代刻本 收入《印刷出版与知识环流——十六世纪以后的东亚》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012年

琉球本与福建本——以《二十四孝》《童子摭谈》为例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年第1期

十九世纪中叶日本画家田结庄邦光的上海游记及其与沪人笔谈资料

收入山田奖治、郭南燕编《江南文化と日本—资料、人的交流の再発掘—》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京都 2012年

宋本书根字纵题雑考 《复旦古籍所学报》第1期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线外之象:潘天寿《烟雨蛙声图》索隐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新美术》2012年第3期

越南燕行使者的清宫游历与戏曲观赏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5期

被大师遮蔽的画家——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

《苏州文博论丛》2012年(总第3辑) 文物出版社2012年

中国早期金属活字印本散考——以三种明弘治间无锡华氏会通馆印本为中心

收入Metal type,originated from East-Asia & Scientific nature of printing culture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2012年12月

蒋天枢、章培恒合作校点《诗义会通》纪事 《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26日

2013年

乾隆庚戌辛亥朝鲜燕贸活字考——兼探朝鲜著名活字“生生字”及《生生字谱》之来源

收入《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2013年7月

琉球人的汉文文献遗产 《文汇报》2013年8月12日

2014年

内藤湖南手批《困学纪闻注》批语辑录 《新宋学》第3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

字体、色彩与东亚印刷文化——朝鲜本和明清内府本的比较研究

收入East Asian Print Culture and Archives: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奎章阁第七届韩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2014年8月

琉球汉文尺牍小笺 《历史文献》第1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标题道家的美学思想与生态美学的关系如下:

自然生态美思想:道家的最高本体是道,而道又具有规律的意思。作为规律的道主要是指,本体之道或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属性或状态。在道家看来,不管从纵的时间的维度来看,还是从横的空间的维度来看,本体之道都是无,是非存在,“道以无有为体”,而这个无这个非存在的本体之道却又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万事万物都是由道生化出来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化生出万物,不管是从纵的时间的维度来看,还是从横的空间的维度来看,都使万物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和谐整体。

古籍引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道家道生万物的典型模式。其中的“一”,即是道,是原始的精气,“二”是由原始的精气分化出来的阴阳二气,“和”是由阴阳二气合在一块而形成的和气。

因此,由道生出的每一个事物都包含着道,包含着精气包含着阴阳二气,包含着和气,每个事物自身都是和谐的,每个事物和其他事物都是平等的,每个事物之间都有交感的关系。

秦汉胡同创办于2002年,主要提供国学及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包含国艺、国文、艺术人文通识教育三个方面。目前,秦汉胡同已在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南京、杭州、娄底、临汾等开设71家国学馆,其中在上海七宝老街、北京天鹅湾、南京夫子庙、湖南娄底、临汾古城公园等地设有旗舰馆。

围绕“国学”开展一系列课程,秦汉胡同对于“国学”的定义是:以“诗教”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包括国艺(书画琴棋戏曲)、国文(弟子规、千字文、经史子集、诗词写作)、艺术人文通识(金石书画、文博美育、古籍善本)三个大方面。

秦汉胡同是国内较早的国学与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品牌,线下课程包含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国学启蒙课、针对学龄后儿童的琴棋书画课、针对成人的插花茶艺课以及亲子国学素养课,班型从6-8人的小班到25-30人的中班不等,客单价在一万元/年左右;同时,秦汉胡同也根据企业需求定制相应的人文艺术培训课,客单价在十万元/年左右。

近两年,秦汉胡同在线下业务的基础上开始开拓线上市场,研发了一系列针对中小学生的线上音频课,包括品牌栏目“伍老师说历史”、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成语故事动画小视频等等,目前均为免费课、在微信公众号上持续更新。

王双强强调,不论是线下还是线上课程,秦汉胡同更注重在技艺的基础上,挖掘围棋、书法、诗教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插花、茶艺、香道带给人的人文陶冶,这些非标准化的内容都需要经过长期打磨,为此,秦汉胡同的线下国学馆还会通过木质家具、古琴音乐、焚香物件营造更富有“书斋”氛围的场景,给学员提供浸润式的体验。

下一步,秦汉胡同还将推出以女性白领为主的生活学习社群“好研社”,线下为女性提供人文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班课和社交活动,线上通过媒体和社群分享女性生活学习的内容。

根据团队提供的最新数据,秦汉胡同历史学员累计近10万人,在读学员数约4万人。团队共计1700人,教师近一千人,教研团队80人。线下国学馆71家,2020年计划将线下国学馆开到100家。

关于本轮投资逻辑,一村资本董事总经理刘晶表示,一村看好素质教育赛道,近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应试向素质转变的拐点,并且高度重视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教育的利好政策持续加码,行业迎来爆发性增长的机会;

秦汉胡同属于行业内的头部公司,从课程内容、收入规模、门店数量等多个维度均处于国学教育细分行业的领先水平,具备先发优势;目前,秦汉胡同已初步实现全国化布局,直营规模行业第一,区域管理架构逐渐成熟,后续有望形成全国性品牌,实现跨越式发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