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有鲍姓官员吗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又号通介叟,祖籍安徽歙县长塘,故世称“长塘鲍氏”,随父鲍思诩居杭州。
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诏求天下遗书,共收书3503种,廷博长子士恭以所藏精本626种进献,内多为宋元以来之孤本、善本,居私家进书之首。从此,知不足斋之名上达朝廷。次年,得褒奖,赏赐了内府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及《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等。
鲍廷博刻书,博采众长,广搜遗编,凡经史考订、算书、金石、地理、书画、诗文集、书目等皆择优收入。其中不少是海内孤本。每得一书,必广借善本,参互考订,不妄改一字,极受时人称道。 卢文弨《微刻古今名人著作疏》评论鲍廷博刻书说:"吾友鲍君以文者,生而笃好书籍,于人世一切宝贵利达之外,复不私以为枕秘,而欲公之。晨书暝写,句核字仇"。丛书每成一册,即以进献朝廷。又刻《销夏记》、《名医类案》、《聊斋志异》等行世。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所刻刊之青柯亭本《聊斋志异》,为该书现存最早刻本。
嘉庆十八年(1813),浙江巡抚方受畴向廷博传达仁宗皇帝旨意,询问《知不足斋丛书》刊刻情况,廷博续刊至26集呈受畴,受畴具疏呈仁宗皇帝,仁宗称赞廷博好古博学,老而不倦,加恩赏给举人。时廷博已86岁高龄。次年,第27集将成时病逝于杨树湾。其子鲍士恭秉父志,刊至30集。鲍廷博藏书特别值得称赞之处是他的"以散为聚"的藏书思想,所谓"以散为聚"主要表现为以刻书的方法把书存之于世。所以他在中国出版史上亦有一定地位。
鲍廷博博览群书,对古籍真伪、版本优劣及收藏钞刊之经历知之尤详。阮元任浙江巡抚时,曾从其访求古籍,探讨校雠,极赞其知识之渊博,说:“古人云读书破万卷,君所读破者奚翅数万卷哉”并赠诗称“当世应无未见书”。廷博天性宽厚,好交结,重情谊,时以珍本古籍投赠友人。遇贫而好学者,辄贻以全套丛书。
乾隆五十六年(1791),芳椒堂主人严元照过知不足斋,廷博赠以宋椠残本《周益公书稿》2册。其书纸墨古雅可喜,严氏如获至宝,即书跋语三则于书后。是年冬,知不足斋遭火灾,部分书籍被焚。受其赠书者,以黄氏士礼居、汪氏艺芸精舍为多。道光、咸丰年间,抄校诸本多归归安丁氏、仁和劳氏丹铅精舍及吴兴陆氏十万卷楼(皕宋楼)。
光绪六年(1880),其曾孙鲍寅以朝廷赐书之在杨树湾者,献呈西湖文澜阁宝藏。
个人作品
鲍廷博善诗文,其文稿大半散失,仅留有《花韵轩遗稿》、《花韵轩咏物诗存》(《花韵轩咏物诗存》收录于《清代稿钞本》中)。其夕阳诗30首尤脍炙人口,被称为“鲍夕阳”。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又号通介叟,祖籍安徽歙县长塘,故世称“长塘鲍氏”,随父鲍思诩居杭州。曾一度迁居桐乡县青镇(今乌镇)杨树湾,实际生活于杭州一带。家世经商,殷富好文,父鲍思诩,不惜巨金求购宋元书籍,筑室收藏,取“学然后知不足”义,名其室为“知不足斋”。
鲍廷博为歙县秀才,亦勤学好古,不求仕进,喜购藏秘籍,久之,藏书甚富。他与江浙一带著名藏书家频繁交往,互相借抄,并广录先人后哲所遗手稿,八十余岁仍往来于杭、湖、嘉、苏数郡之间,所抄书籍不计其数,仅流传至今有名可稽者即有140余种。浙江学政阮元每于按试嘉湖之便,乘小舟至杨树湾观所藏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诏求天下遗书,共收书3503种,廷博长子士恭以所藏精本626种进献,内多为宋元以来之孤本、善本,居私家进书之首。从此,知不足斋之名上达朝廷。次年,得褒奖,赏赐了内府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及《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等。
乾隆四十年,《四库全书》修成后归还其原书,乾隆皇帝在其《唐阙史》和《宋仁宗武经总要》二书上题诗,诗曰:“知不足斋奚不足,渴于书籍是贤乎。长编大部都庋阁,小说卮言亦入厨。”廷博非常高兴,深受鼓舞,遂立志刊刻《知不足斋丛书》,将家藏善本古书公诸海内,前后共30集,207种,781卷,其中后4集为其子鲍士恭、孙鲍正言续成。
廷博刻书,博采众长,广搜遗编,凡经史考订、算书、金石、地理、书画、诗文集、书目等皆择优收入。其中不少是海内孤本。刊刻态度严谨,校勘精细,每得一书,必广借善本,参互考订,不妄改一字,极受时人称道。 卢文弨《微刻古今名人著作疏》评论鲍廷博刻书说:吾友鲍君以文者,生而笃好书籍,于人世一切宝贵利达之外,复不私以为枕秘,而欲公之。晨书暝写,句核字仇。丛书每成一册,即以进献朝廷。又刻《销夏记》、《名医类案》、《聊斋志异》等行世。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所刻刊之青柯亭本《聊斋志异》,为该书现存最早刻本。
廷博不仅嗜书,而且博学,浙江学政阮元说廷博“家藏万卷,博极群书,虽隐僻罕见著录者,问之,无不知其原委”。善诗,作《夕阳诗》20韵、《咏物诗》1卷,另有《花韵轩小稿》2卷。
嘉庆十八年(1813),浙江巡抚方受畴向廷博传达仁宗皇帝旨意,询问《知不足斋丛书》刊刻情况,廷博续刊至26集呈受畴,受畴具疏呈仁宗皇帝,仁宗称赞廷博好古博学,老而不倦,加恩赏给举人。时廷博已86岁高龄。次年,第27集将成时病逝于杨树湾。其子鲍士恭秉父志,刊至30集。鲍廷博藏书特别值得称赞之处是他的以散为聚的藏书思想,所谓以散为聚主要表现为以刻书的方法把书存之于世。所以他在中国出版史上亦有一定地位。
鲍廷博博览群书,对古籍真伪、版本优劣及收藏钞刊之经历知之尤详。阮元任浙江巡抚时,曾从其访求古籍,探讨校雠,极赞其知识之渊博,说:“古人云读书破万卷,君所读破者奚翅数万卷哉”并赠诗称“当世应无未见书”。廷博天性宽厚,好交结,重情谊,时以珍本古籍投赠友人。遇贫而好学者,辄贻以全套丛书。
乾隆五十六年(1791),芳椒堂主人严元照过知不足斋,廷博赠以宋椠残本《周益公书稿》2册。其书纸墨古雅可喜,严氏如获至宝,即书跋语三则于书后。是年冬,知不足斋遭火灾,部分书籍被焚。受其赠书者,以黄氏士礼居、汪氏艺芸精舍为多。道光、咸丰年间,抄校诸本多归归安丁氏、仁和劳氏丹铅精舍及吴兴陆氏十万卷楼(皕宋楼)。
光绪六年(1880),其曾孙鲍寅以朝廷赐书之在杨树湾者,献呈西湖文澜阁宝藏。
和点石成金,化水成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经过一些打磨,修改使之更出众。
多指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现在有很都含义,不单指文章,还指其他。例如人或事等等
=============================================
个人理解,望采纳
本文2023-08-06 09:50: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