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当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抵当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抵当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伤寒全生集》卷二:抵当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抵当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千金》卷四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抵当汤的用法用量 6 《伤寒论》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抵当汤的用法用量 66 抵当汤的临床应用 67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抵当汤 1 拼音
dǐ dāng tāng
2 英文参考Didang Tang
3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抵当汤31 处方
大黄(酒洗一两) 水蛭(十枚炒去子杵碎用石灰炒紫**去灰不用只宜多炒为妙) 虻虫(十枚去翅足炒)
32 功能主治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热在下焦,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而狂,大便黑色为有血也,当下淤血,宜服之。
33 抵当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钟,煎至七分,不拘时服。
34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4 《伤寒全生集》卷二:抵当汤41 处方
水蛭、大黄、桃仁、虻虫、枳实、当归。
42 功能主治下焦蓄血。
43 抵当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有热,加柴胡。
44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
5 《千金》卷四 51 方名
抵当汤
52 组成虎掌2两,大黄2两,桃仁30枚,水蛭20枚。
53 主治月经不利,腹中满,时自减;并男子膀胱满急。
54 抵当汤的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尽服之。当下恶血为度。
6 《伤寒论》 61 方名抵当汤
62 组成水蛭(熬)30个,虻虫30个(去翅足,熬),桃仁20个(去皮尖),大黄3两(酒洗)。
63 功效下瘀血。攻逐蓄血。
64 主治伤寒瘀热在里,血蓄下焦,不结胸而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硬而色黑易解,身黄有微热,脉沉结,或狂躁,或喜忘,或经水不利者。太阳病67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下血乃愈;血证谛也;阳明病,本有久瘀血,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病人无表里证,发热78日,下后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67日不大便者。妇人经水不利下。血结胸,漱水不欲咽。
65 抵当汤的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不下,更服。
66 抵当汤的临床应用1蓄血证:张意田治角口焦姓人,七月间患壮热舌赤,少腹闷满,小便自利,目赤发狂,已三十余日,初服解散,继则攻下,但得微汗,而病终不解。诊之,脉至沉微,重按疾急。夫表证仍在,脉反沉微者,邪陷于阴也,重按疾急者,阴不胜真阳,则脉流搏疾,并乃狂矣。此随经瘀血,结于少腹也,宜取抵当汤。乃自制虻虫、水蛭,加桃仁,大黄煎服。服后下血无算。随用熟地一味捣烂煎汁,时时饮之,以救阴液;候其畅通,用人参、附子、炙草,渐渐服之,以固真元。共服熟地二斤余,人参半斤,附子四两,渐得平复。
2闭经:周姓少女,年约十八九,经事三月未行,面色萎黄,少腹微胀,证似干血劳初起。因嘱其吞服大黄(庶虫)虫丸,每服三钱,日三次,尽月可愈。自是之后,遂不复来,意其愈矣。越三月再诊,面颊以下几瘦不成人,背驼腹胀,两手自按, 不绝。深悔前药之误。然病已奄奄,尤不能不一尽心力。第察其情状,皮骨仅存,少腹胀硬,重按痛益甚。此瘀积内结,不攻其瘀,病焉能除?又虑其元气已伤,恐不胜攻,思先补之,然补能恋邪,尤为不可。于是决以抵当汤予之。虻虫一钱,水蛭一钱,大黄五钱,桃仁五十粒。服药后下黑瘀甚多,胀减痛平。推脉虚甚,不宜再下,乃以生地、黄耆、当归、潞党、川芎、白芍、陈皮、茺蔚子活血行气,导其瘀积。一剂之后,遂不复来。
3发狂:程某某,男,53岁,教师。1973年8月12日诊治。患者有头痛眩晕病已十余年,血压经常持续在250180/150110毫米汞柱之间,头痛恶热,得凉稍减。久服清热祛风,潜阳养阴之剂,症情时轻时重。因炎夏感受暑热,加之情志不舒而晕倒,昏不知人。住院服中西药治疗无效,邀吾诊治。症见形体肥胖,面色晦暗,昏不知人,骂詈不休。舌黄少津,质有瘀斑,少腹便满,疼痛拒按,大便不通,脉象沉弦。血压220/120毫米汞柱。此素有血行不畅,又值暑热内侵,加之情志不舒,遂入血分,热与血结;瘀血攻心,致使神识昏迷。治宜通瘀破结;泻热通便。方用:酒大黄(后入)15g,水蛭12g,桃仁15g,虻虫45g,白芍15g。上方服后,泻下硬而黑晦如煤之便,腹痛减轻,神志清醒。续服2剂,又泻下4次,血压降至180/98毫米汞柱,诸症好转,继以它药调治而愈。
67 各家论述1《注解伤寒论》:苦走血,咸胜血,虻虫、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甘缓结,苦泄热,桃仁、大黄之苦以下结热。
2《金镜内台方议》:血在上则忘,血在下则狂。故与水蛭为君,能破结血;虻虫为臣辅之,此咸能胜血也;以桃仁之甘辛,破血散热为佐;以大黄之苦为使,而下结热也。且此四味之剂,乃破血之烈駃者也。
3《伤寒附翼》:歧伯曰,血清气涩,疾泻之,则气竭焉;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非得至峻之剂,不足以抵其巢穴,而当此重任矣。水蛭,虫之巧于饮血者也;虻,飞虫之猛于吮血者也;兹取水陆之善取血者攻之,同气相求耳;更佐桃仁之推陈致新,大黄之苦寒,以荡涤邪热。名之曰抵当者,谓直抵其当攻之所也。
古籍中的抵当汤 《证治准绳·伤寒》:[卷六]蓄血蓄血证可下瘀血其阳明病有蓄血而喜忘者证之甚也宜抵当汤太阳有热结膀胱如狂者证之轻也宜桃仁承气汤经云病
《伤寒证治准绳》:[卷六]蓄血蓄血证可下瘀血其阳明病有蓄血而喜忘者证之甚也宜抵当汤太阳有热结膀胱如狂者证之轻也宜桃仁承气汤经云病
《伤寒大白》:[卷二]蓄血,漱水不得下咽等症,即是蓄血,急以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之。若小腹绕脐硬痛,口渴消水,大便不通,时有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宜下之以抵当汤。注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者,脉当浮大。若
《伤寒论纲目》:[卷十]蓄血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土大黄 31 土大黄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4 《陜西中草药》·土大黄 41 土大黄的别名 42 来源及产地 43 性味 44 功能主治 45 土大黄的用法用量 46 化学成分 47 土大黄的药理作用 5 《滇南本草》·土大黄 51 土大黄的别名 52 来源及产地 53 性味归经 54 功能主治 55 化学成分 56 土大黄的药理作用 6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大黄 61 拼音名 62 土大黄的别名 63 来源 64 原形态 65 性味 66 功能主治 67 土大黄的用法用量 68 备注 69 摘录 7 《中华本草》·土大黄 71 出处 72 拼音名 73 土大黄的别名 74 来源 75 原形态 76 生境分布 77 性状 78 化学成份 79 土大黄的药理作用 710 性味 711 归经 712 功能主治 713 土大黄的用法用量 714 各家论述 715 摘录 8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土大黄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土大黄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土大黄 1 拼音
tǔ dà huáng
2 英文参考Nepal dock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土大黄
土大黄为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1]。
31 土大黄的别名金不换、吐血草、血三七、化血莲[1]
32 来源及产地
蓼科植物钝叶酸模Rumex obtusifolius L的根。分布山东、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地[1]。
33 性味苦、辛,凉[1]。
34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便,杀虫[1]。
①治咽喉肿痛,肺痈,大头瘟,大便秘结,肝炎[1]。
②治吐血,咯血,衄血。煎服:9~15g[1]。
③治痈疖肿毒,腮腺炎,疥癣,湿疹,皮炎,跌打损伤,汤火伤。捣汁涂或研末调敷。根含蒽醌类。如大黄素、尼泊尔羊蹄素等。以小鼠作试验,煎剂有止血作用。蒽醌类有抗菌作用[1]。
4 《陜西中草药》·土大黄土大黄为药名,出自《陜西中草药》。为《天津中草药》记载的牛西西之别名[1]。
41 土大黄的别名土大黄、牛耳大黄、金不换[2]
42 来源及产地蓼科植物巴天酸模Rumex patientia L等数种同属植物的根。分布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陜西、青海等地[2]。
43 性味苦、酸、寒,有小毒[2]。
44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通便杀虫[2]。
1治吐血,咯血,鼻衄,牙龈出血,溃疡病呕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紫癜[2]。
2治慢性肝炎,痢疾,热结便秘,阑尾炎。煎服:9~15g[2]。
3治疥癣,疮疖,脂溢性皮炎[2]。
45 土大黄的用法用量鲜根捣汁或干根研末加醋调敷[2]。
46 化学成分本品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等。还含蒽醌苷[2]。
47 土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酚灌胃或皮下注射能缩短小鼠血凝时间。牛西西缩短兔血凝时间的作用比仙鹤草素、维生素K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口服煎剂可使血小板数有所上升。此外,本品较大剂量有致泻作用,对动物尚有祛痰、镇咳及平喘、抗菌作用[2]。
5 《滇南本草》·土大黄土大黄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羊蹄之别名[1]。
51 土大黄的别名鬼目、土大黄、牛舌大黄、野菠菜[3]
52 来源及产地蓼科植物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等的根。分布华东、中南及四川等地[3]。
53 性味归经苦,寒。入心、肝、大肠经[3]。
54 功能主治清热通便,凉血止血,杀虫止痒[3]。
1治大便秘结,鼻衄,吐血,便血,功能性子官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
2治淋浊,黄疸, 周围炎。煎服:9~15g[3]。
3治急性乳腺炎,疖肿,外痔,捣烂敷或煎水洗头风白屑,研末羊胆汁调涂;白秃、顽癣、疥疮,醋磨汁涂敷;烧烫伤,研细末油调涂[3]。
55 化学成分本品含大黄酚、大黄素、酸模素(Nepodin)等。抗真菌的成分为2,乙酰1,8二羟基3甲基萘[3]。
56 土大黄的药理作用本品具抗白血病和止血作用[3]。
6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大黄 61 拼音名Tǔ Dài Huánɡ
62 土大黄的别名红筋大黄、金不换[江西、湖北]、血三七、化雪莲、鲜大青[江苏苏州]
63 来源为蓼科酸模属植物土大黄Rumex madaio Makino[R daiwoo Makino],以根和叶入药。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叶随用随采。
64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根肥厚而大,**。茎直立,紫绿色。基生叶具长柄;茎生叶卵状披针形,互生。夏季开淡绿色小花,花被6片。瘦果卵形,有三棱,茶褐色。
65 性味苦、辛,凉。
66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祛瘀,通便,杀虫。用于肺脓疡,肺结核咯血,衄血,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便秘;外用治跌打损伤,烧烫伤,痈疖肿毒,流行性腮腺炎,疥疮,湿疹,皮炎。
67 土大黄的用法用量根、叶3~5钱(鲜品05~1两);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68 备注(1)以土大黄为名的草药甚多,如同属植物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皱叶酸模Rumex crispus nepalensis Spreng 及大黄属植物华北大黄(山大黄)Rheum franzenbachii Munt 等,在不同地区也有称土大黄者。
69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7 《中华本草》·土大黄 71 出处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72 拼音名Tǔ Dài Huánɡ
73 土大黄的别名吐血草、箭头草、救命王、金不换、红筋大黄、野蒿荬、广角、铁蒲扇、大晕药、包金莲、止血草、牛大黄、土三七、血当归、萝卜奇、血三七、癣药、化血莲
74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土大黄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mex obtusifolius L[Rmadaio auctnon Makino
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挖其根,除去泥土及杂质,洗净切片,晾干或鲜用。
75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肥厚且大,**。茎粗壮直立,高约1m。根生叶大,有长柄;托叶膜质;叶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茎生叶互生,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椭圆形,茎上部叶渐小,变为苞叶圆锥花序,花小,紫绿色至绿色,两性,轮生而作疏总状排列;花被片6,淡绿色,2轮,宿存,外轮3片披针形,内轮3片,随果增 大为果被,缘有牙齿,背中肋上有瘤状突起;雄蕊6;子房1室,具棱,花柱3,柱头毛状。瘦果卵形,具3棱,茶褐色。种子1粒。花果期57月。
76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原野山坡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77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粗短,直径约3cm,有少数分枝,顶端有茎基与叶基残余呈棕色鳞片状及须毛纤维状,有的具侧芽及须状根,并有少数横纹。根粗长圆锥形,长约17cm,直径达18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上段具横纹,其下具多数纵皱纹,散有横长皮孔样疤痕及点状须根痕。质硬,断面**,可见棕色形成层环及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稍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薄。皮层为薄壁组织,有的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直径5060μm。韧皮部细胞压缩。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呈径向排列。无髓。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类梭形、类球形,长径532μm。根茎中央有髓部。
78 化学成份土大黄根及根茎含结合及游离的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酚(chrysophanol)衍生物其总量为1.14%,其中结合型0.87%,游离型0.27%,还含有酸模素(musizin)及大量鞣质[1]。根中还含6-O丙二酰基β甲基D吡喃葡萄糖甙(6-OmaloynylβmethylDglucopyranoside)及阿斯考巴拉酸(ascorbalamic acid)[2]。
79 土大黄的药理作用煎剂可使小鼠凝血时间显著缩短(毛细管法),应用肝素使凝血时间延长后,再用煎剂仍可使其缩短。小鼠静脉注射依文氏蓝,再于局部皮下注射组织胺,则于注射组织胺之局部不久出现蓝晕,如预先腹腔注射煎剂则可阻断或推迟蓝晕的发生,说明它能使毛细血管收缩,通透性降低。蟾蜍全身血管灌流试验,表明它可使血营收缩。
710 性味辛;苦;性凉
711 归经肺;脾;大肠经
712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祛瘀消肿;通便;杀虫。主肺痨咳血;肺痛;吐血;瘀滞腹痛;跌打损伤;大便秘结;痄腮;痈疮肿毒;烫伤;疥癣;湿疹
713 土大黄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磨汁涂。
714 各家论述1汪连仕《采药书》:治吐血。军中箭伤,置之。2《纲目抬遗》:破瘀生新。治跌打,消痈肿,止血;愈疥癣,和糖醋捣擦。治肺痈。3《植物名实图考》:治无名肿毒,消血热。4《贵州民间方药集》:开胃健脾,补体虚力弱。5《湖南药物志》:疏风祛湿,杀虫止痒,清热解毒。
715 摘录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北大黄的性状及产地 31 西宁大黄 32 铨水大黄 4 关于大黄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西宁大黄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西宁大黄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西宁大黄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北大黄的内容。 1 拼音
xī níng dà huáng
2 概述北大黄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有西宁大黄和铨水大黄两类。
3 北大黄的性状及产地北大黄商品有西宁大黄和铨水大黄两类。北大黄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31 西宁大黄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
32 铨水大黄
铨水大黄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
4 关于大黄大黄大黄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jfl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大黄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l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大黄饮片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2]。酒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偶有焦斑,折断面呈浅棕色,质坚实,略有酒香气[2]。酒熟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坚实,有特异芳香气,味微苦[2]。大黄炭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有焦香气,味微苦[2]。醋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断面浅棕色,略有醋香气[2]。清宁片为圆形厚片,表面乌黑色[2]。有香气,味微苦甘[2]。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青蒿煎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圣惠》卷三十一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青蒿煎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青蒿煎 1 拼音
qīng hāo jiān
2 处方青蒿汁600毫升 人参 麦门冬(去心)各30克
3 制法上药将后二味为末,用青蒿汁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
4 功能主治治潮热有时,五心烦热。
5 青蒿煎的用法用量食后服20丸。
6 摘录
《全生指迷方》卷四
7 《圣惠》卷三十一 71 方名
青蒿煎
72 组成青蒿(切)1斗,童便1斗,麝香1钱(细研),阿魏1两(面裹煨,令面熟为度,细研),桃仁5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细研),天灵盖2两(涂酥炙微黄,捣末)。
73 主治骨蒸劳气,四肢羸瘦疼痛。
74 青蒿煎的用法用量每服半匙,食前以清粥饮调下。
75 制备方法上件药,先将青蒿于小便中煮取5升,研绞去滓,即下诸药末熬成膏,瓷盒中收。
古籍中的青蒿煎 《医宗金鉴》:[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痨瘵治法嗽血者,宜用成方太平丸可也大黄虫丸 大黄青蒿煎 传尸将军丸3干血大黄虫治,积热蒿黄胆便
《杂病心法要诀》:[卷二]痨瘵治法治之。嗽血者,宜用成方太平丸可也。大黄虫丸大黄青蒿煎传尸将军丸干血大黄虫治,积热蒿黄胆便煎,癸亥腰
《医碥》:[卷之二·杂症]虚损痨瘵血,而积热不除,非下行无以折其势,亦当暂用大黄青蒿煎导之,(古方柴胡饮子、防风当归饮子、麦煎散,皆
《全生指迷方》:[卷四]咳嗽五心烦热,搏于营卫,不咳者易治,脉促涩者难治,青蒿煎、柴胡芍药汤主之。青蒿煎青蒿(汁,一升)人参麦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七草部上品之上]草之草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酒大黄的炮制方法 5 酒大黄的性状 6 大黄的性味归经 7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 8 酒大黄的炮制作用 9 大黄的炮制研究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93 工艺研究 10 酒大黄的贮存方法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酒大黄 1 拼音
jiǔ dà huáng
2 英文参考prepared RADIX ET RHIZOMA RHEI with w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酒大黄为大黄的炮制品,方法为酒炙。大黄的炮制汉代已有,见《金匮玉函经》等。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1]。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偶有焦斑,折断面呈浅棕色,质坚实,略有酒香气。酒炙大黄其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1]。
4 酒大黄的炮制方法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金匮玉函经》)、蒸制(《金贵要略方论》)等方法[1]。
唐代有炒制、制炭(《备急千金药方》)、醋煎制(《食疗本草》)、湿纸裹煨(《颅囟经》)等法[1]。
宋代有九蒸九 、酒浸炒、蜜焙、醋炒、姜制(《圣济总录》)、湿纸裹蒸(《普济本事方》)、酒蒸(《小儿药证直诀》)、醋蒸(《博济方》)、麸煨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童便制(《苏沈良方》)、米泔浸(《类证活人书》)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普济方》)、醋煨(《证治准绳》)、黄连吴萸制(《寿世保元》)等方法[1]。对其炮制目的阐述,如:“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过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下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入煎方服”(《蒙筌》)[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酒蒸、醋炙、炒炭、清蒸等[1]。
大 、大黄块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1]。
酒大黄的炮制方法为:取大 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每100kg大 或块,用黄酒10kg[1]。
5 酒大黄的性状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1]。
酒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偶有焦斑,折断面呈浅棕色,质坚实,略有酒香气[1]。
6 大黄的性味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中医大辞典》:苦,寒。入胃、大肠、肝经[2]。
《中药大辞典》:入胃、大肠、肝经。
《中华本草》:胃、大肠、肝、脾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
《药性论》:"味苦甘。"
《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本草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7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中医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的功效[2]。
1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停滞,腹痛泻痢,湿热黄疸,淋浊、溲赤,痈肿疮疡,暴眼赤痛[2]。
2治吐血,衄血,血瘀经闭,症瘕。煎服:3~12g[2]。
3治烧汤伤及热毒疮疖,研末调敷;宫颈糜烂,以大黄浸膏棉球浸透,涂擦局部[2]。
4急性肾衰高氮质血症,口服、静注或高位保留 [2]。
《中药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黄具有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主治:实热便秘,食积停滞,腹痛,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血瘀经闭,牙痛,衄血,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烧烫伤,化脓性皮肤病,痈肿疮疡。
《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名医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本草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8 酒大黄的炮制作用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1]。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痈肿疔毒;外治烧烫伤[1]。如治热结便秘,潮热谵语的大承气汤(《伤寒论》);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伤寒论》);治热毒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治疮痈肿毒,或烧伤、烫伤的金黄散(《外科精义》)[1]。
酒炙大黄其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1]。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1]。如治眼暴热痛,头肿起的大黄汤(《圣济总录》)[1]。
9 大黄的炮制研究大黄中含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还含鞣质类、二苯乙烯苷类、萘酚苷类和苯丁酮类成分等[1]。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对蒽醌类成分的影响: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蒽醌有所减少[1]。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1]。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被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苷已不存在[1]。实验证明,大黄炭中的大黄酚含量为生大黄的27倍左右,大黄素6甲醚为生大黄的41倍左右[1]。研究证明,炒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两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生大黄的27倍和34倍左右;大黄炭则分别为生大黄的19倍和28倍左右[1]。
(2)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大黄鞣质类成分含量较高,约为10%~30%,以缩合鞣质与水解鞣质两大类混合存在[1]。炮制过程中鞣质类成分变化亦较复杂[1]。研究结果表明,炒大黄总鞣质含量下降约18%,熟大黄降低50%,大黄炭减少近80%[1]。
(3)对多糖成分的影响:制大黄多糖含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六制大黄和九制大黄的含量相近[1]。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泻下作用:结合型蒽醌为大黄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酒炒大黄泻下效力比生品降低30%,熟大黄(酒炖)、清宁片降低95%,大黄炭无泻下作用[1]。
(2)解热作用: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无论动物解热实验还是临床某些病例均显示:服用大黄生品或制品后体温下降时间早于泻下出现时间[1]。说明起解热和泻下作用的不是同一种物质,而是不同成分在发挥作用[1]。解热成分似比泻下成分对热更稳定[1]。
(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1]。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大黄生品、制品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菌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1]。对金**葡萄球菌最敏感[1]。不同炮制品抑菌活性各有特点,酒炒与酒炖大黄保持了与生品相近的抑菌效力,特别是对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抑制作用较好[1]。为临床应用熟大黄等制品治疗肠伤寒、痢疾等细菌感染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选择治疗痢疾进行临床验证比较,生、熟大黄两组,大便常规转阴与大便培养转阴天数基本一致,但从副作用及机体一般情况恢复快慢来看,以熟大黄为优[1]。其他炮制品如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但对绿脓杆菌、金**葡萄球菌仍保持较好抑制作用[1]。这为临床外用石灰大黄、大黄炭治疗烧伤、烫伤提供了科学依据[1]。
(4)消炎作用:对大鼠关节肿、巴豆油诱发小鼠耳部炎症及棉球肉芽肿等模型,酒炒大黄消炎作用与生大黄近似,熟大黄、大黄炭消炎作用减弱[1]。但在临床应用中,熟大黄(酒炖)在治疗成人及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时,不仅有较好的解热抑菌作用,还显示了较好的消炎作用[1]。
(5)止血与应激作用:大黄酚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伤口渗出,改善血管脆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黄素6甲醚也有明显的促血凝作用[1]。大黄中鞣质成分也可能与其止血、止泻作用有关[1]。以大鼠应激性及幽门结扎法两种胃溃疡出血实验模型证明,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内服,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出血和出血灶的发生均有良好的止血和预防作用[1]。生大黄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验证中显示止血速度快、作用好等优点,在止血天数上明显优于熟大黄(酒炖),但熟大黄胃肠道副作用小,较生大黄更受患者欢迎[1]。
(6)免疫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生品、制品去鞣质煎剂,均对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原抗体血凝反应有明显的阻断作用[1]。熟大黄的阻断效力明显强于生品及其他制品,大黄炭作用最弱[1]。
(7)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生大黄水煎液仅对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低切、中切、血沉、RBC聚集)有一定作用,白酒炙后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作用,作用比生品显著增强,故认为酒制可增强大黄的活血作用[1]。
(8)其他:熟大黄尚具有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热压制品作用最显著),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镇痛、镇静作用,降尿素氮作用等[1]。
(9)毒性:炮制能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生大黄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熟大黄在应用中,则无上述消化道不适反应,说明适宜的炮制程度可消除这一副作用[1]。
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熟大黄和大黄炭的毒性显著减弱[1]。炮制可减弱生大黄抑制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的作用,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苦寒败胃”的副作用消失或缓和[1]。炮制能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对不需要攻下的大黄适应症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婴幼儿、孕妇及长期服药者,既可排除其肠内积滞,又可降低其“伤阴血”的副作用[1]。
93 工艺研究熟大黄酒热压制法新工艺:黄酒加适量水稀释,在一定的压力下蒸制即得[1]。
10 酒大黄的贮存方法本文2023-08-06 09:51: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