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梁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关梁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金门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关梁穴的定位 10 关梁穴的取法 11 关梁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关梁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关梁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关梁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关梁 1 拼音

guān liáng

2 英文参考

Jīnmén BL63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关梁为经穴别名,即金门[1]。出《针灸甲乙经》。《针灸聚英》作梁关。

穴位 金门 汉语拼音 Jingmen 罗马拼音 Chinmen 美国英译名 Golden Gate 各

号 中国 BL63 日本 63 法

国 莫兰特氏 V63 富耶氏 德国 B63 英国 B63 美国 BI63

金门为经穴名(Jīnmén BL63)[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关梁(《针灸甲乙经》)、金阙(《杨敬斋针灸全书》)、梁关(《针灸聚英》)。属足太阳膀胱经[2]。金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郄穴,阳维脉所别属[2][3]。金是水所从出,门即门户,此穴为太阳之郄,为寒水所生之门,故名金门[2]。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痹痛,头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眩晕,腰膝痛,外踝痛,现代又多用金门穴治疗小儿抽搐,耳鸣耳聋,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炎,踝扭伤,足底痛,疝气等。

4 金门穴的别名

关梁(《针灸甲乙经》),金阙(《杨敬斋针灸全书》),梁关(《针灸聚英》)。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尸厥暴死,金门主之。

6 穴名解

金是水所从出,门即门户,此穴为太阳之郄,为寒水所生之门,故名金门[2]。

金,为五行肺金之一,有肃杀之气,又兵象也。门,人所出入之处。本穴与金生水有关。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肃,膀胱之水气方可通调。金门者,肺金之气下通膀胱之门户,能助膀胱之气化也。对风木病有效,金可克木,所主多筋抽搐风木之病,意为熄风利水之门户也。此穴在申脉穴前下方,骰骨外侧凹陷中,为足太阳之郄穴,阳维脉所别属之门,太阳经至此,临于垂末,将与少阴之气交接,犹时届九秋,阳利之气受遏,金风肃起,遏化阴和之气也。一变而为萧瑟之阴,故曰“金门”。[4]

7 特异性

金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郄穴,阳维脉所别属[2][3]。

金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5]。

8 所属部位

足部[6]

9 关梁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金门穴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3]。

金门穴位于足背,外踝前缘直下,第五跖骨粗隆后方,骰骨下缘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之[2]。

金门穴位于足外踝前下方,当骰骨外侧凹陷处[7]。

金门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金门穴在足部的位置

金门穴在足部的位置

金门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金门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10 关梁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申脉前下方,当骰骨外侧凹陷处取穴。

金门穴位于足背,外踝前缘直下,第五跖骨粗隆后方,骰骨下缘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之[2]。

垂足着地或仰卧位,申脉穴前下方05寸,骰骨外侧凹陷中取穴[8]。

11 关梁穴穴位解剖

金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跟骨膜。皮肤坚厚致密,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有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形成。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纤维束,连于皮肤与足底深筋膜。足底深筋膜外侧厚于内侧,覆盖于小趾展肌表面。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侧,在腓骨长、短肌腱的下方,达跟骨和骰骨之间,刺入足底外侧的小趾展肌,该肌由足底外侧动脉伴行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腱及小趾展肌[2]。

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9]。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足底外侧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9]。

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并有足底外侧动、静脉通过[7]。

12 关梁穴的功效与作用

金门穴具有安神开窍,通经活络的功效。

金门穴有安神志、舒筋脉的作用[2]。

金门穴系足太阳膀胱经之郄穴,阳维脉之所生,有清热散风之功。主治癫狂,痫证,小儿惊风,腰痛,外踝痛,下肢痹痛。其所治症,为霍乱转筋、癫痫、尸厥、膝髓酸,兼取申脉可治头风、头痛,均取金之肃令之力也。所治与太白略同,太白亦金气也。[4]

13 关梁穴主治病证

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痹痛,头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眩晕,腰膝痛,外踝痛,现代又多用金门穴治疗小儿抽搐,耳鸣耳聋,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炎,踝扭伤,足底痛,疝气等。

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等[2]。

金门穴主治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痹痛[9]。

金门穴主治头痛,耳聋;腰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8]。

金门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痫,腰膝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等[7]。

现代又多用金门穴治疗小儿抽搐、耳鸣耳聋、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2]。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小儿惊风,头痛;

2 其它:膝关节炎, 踝扭伤,足底痛,疝气。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3~05寸[8][9][7][2],局部有酸胀感[8],可向足背放散[8]。

142 灸法

可灸[2][8][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15 关梁穴的配伍

金门配人中、中冲,有醒神镇惊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痫,惊风。

金门配大椎、申脉、水沟、百会,治癫痫[8]。

金门配合谷、太冲、百会,治急性头痛[8]。

金门配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治下肢痿痹[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尸厥暴死、霍乱转筋。

《针灸甲乙经》:小儿马痫,仆参及金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霍乱转筋,尸厥癫痫,暴疝,膝胻酸,身战不能久立,小儿张口摇头,身反折。

《外台秘要》:主尸厥暴死,霍乱转筋,癫疾不呕沫,马痫。

《席弘赋》: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薜荔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薜荔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化学成份 29 性味 210 功能主治 211 薜荔的用法用量 212 附方 213 备注 214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薜荔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薜荔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薜荔 1 拼音

bì lì

2 《辞典》:薜荔

21 出处

《本草拾遗》

22 拼音名

Bì Lì

23 薜荔的别名

木莲藤(《日华子本草》),辟萼(《质问本草》),石壁莲(《植物名汇》),木瓜藤、膨泡树、饼泡树、壁石虎、木壁莲(《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墙虎、风不动(《中国药植志》),彭蜂藤(《福建民间草药》),石龙藤(《中药志》),常春藤(《广西中药志》),石壁藤、补血王、追骨风、爬巖风(《湖南药物志》),墙脚柱、红墙套、烟筒丕(《闽东本草》),田螺掩、爬山虎、大鼓藤(《广东中药》Ⅱ),石绷藤(《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薛荔络石藤、老鸦馒头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粉藤、爬墙藤、牛屎藤(《江西草药》)

24 来源

为桑科植物薜荔的茎、叶。4~6月间采取带叶的茎枝,晒干,除去气根。

25 原形态

常绿攀援灌木,有乳汁。茎灰褐色,多分枝;幼枝有细柔毛,幼时作匍匐状,节上生气生根。不育幼枝的叶小,互生,卵形,长06~25厘米,基部偏斜,近于无柄;至成长后,枝硬而直立,叶大而厚,叶柄长05~15厘米;托叶卵状三角形,长05~1厘米,外面被细柔毛,革质;叶片椭四形,长25~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稍心脏形,全缘,上面近于无毛,下面密生细柔毛,侧脉和网状脉在下面隆起,呈小蜂窝状。隐头花序;花单性,小花多数,着生在肉质花托的内壁上,花托单生于叶腋,有短柄;雄花托长椭圆形,长达5厘米,直径3厘米;雌花托稍大,倒卵形,表面紫绿色。瘦果细小,棕褐色,果皮薄膜质,表面富粘液。花期5~6月。隐花果成熟期10月。

26 生境分布

野生于山坡树木间或断墙破壁上。分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江苏、浙江、山东。此外,贵州、江西、湖北、广东、安徽等地亦产。

27 性状

干燥茎枝呈圆柱形,细长而弯曲,直径1~4毫米,表面棕褐色,常散生有攀援根或点状突起的根痕;质坚韧或脆,折断面**或黄褐色,髓部圆点状,黄白色,偏于一侧。茎枝上的叶互生,叶片椭圆形,先端钝圆,通常卷折,棕绿色或黄褐色,革质。气弱,味淡。以茎细、均匀、带叶者为佳。

28 化学成份

本植物乙醇浸出液中分离得5种晶体:内消旋肌醇、芸香甙、β谷甾醇、蒲公英赛醇乙酸酯和β香树脂醇乙酸酯。本植物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种子中含一种凝胶质样物质约13%,水解生成葡萄糖、果糖及阿拉伯糖。

29 性味

酸,平。

①《纲目》:"酸,平,无毒。"

②《广东中药》Ⅱ:"味淡,微凉。"

③《福建中草药》:"苦,平。"

210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活血,解毒。治凤湿痹痛,泻痢,淋病,跌打损伤,痈肿疮疖。

①《本草拾遗》:"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

②《日华子本草》:"藤汁敷白癜疬疡及风恶疥癣。"

③《本草图经》:"叶治背痈,干末服之,下利即效。"

④《国药的药理学》:"藤汁为激性药,有壮阳固精之效。又为消炎药,治肿物,肠痔及恶疮痈疽,一切疥癣。"

⑤《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治丝虫病,跌打损伤,腰痛,热痢,水泻,热淋,肚胀气坠。"

⑥《广东中药》Ⅱ:"利水去湿,散毒,滑肠通便。治痔疮,天泡疮,酒湿患疮。"

⑦《江西草药》:"治血尿,砂淋,梦遗,早泄,咽喉肿痛等症。"

⑧《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湿,通经活络,清热消肿,利尿,止血。治风湿痛,手足关节不利。"

211 薜荔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品2~3两);捣汁、浸酒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煎水熏洗。

212 附方

①洽风湿痛,手脚关节不利:薜荔藤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②治腰痛、关节痛:薜荔藤二两。洒水各半同煎,红糖调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③治疝气:薜荔藤(用结果的主藤)一两,三叶木通根二两。水煎去渣,加鸡蛋一个煮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④治血淋痛涩:木莲藤叶一握,甘草(炙)一分。日煎服之。(《纲目》)

⑤治尿血、小便不利、尿道刺痛:薜荔一两,甘草一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⑥治病后虚弱:薜荔藤三两,煮猪肉食。(《湖南药物志》)

⑦治先兆流产:薜荔鲜枝叶(不结果的幼枝)一两,荷叶蒂七个,苎麻根一钱。水煎去滓,加鸡蛋三个,同煮服。或单用薜荔枝叶亦可。(《江西草药》)

⑧治小儿瘦弱:薜荔藤二两,蒸鸡食。(《湖南药物志》)

⑨治婴儿湿疹:鲜薛荔叶二两,黄连三钱。加米汤适量擂烂,以汁搽患处;或同时服汁二、三匙,一日二次。(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⑩治疮疖痈肿:薛荔一两,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⑾治痈肿:鲜薛荔叶、鲜爵床各等量,酒水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213 备注

本品的不育幼拄,有些地区作络石藤用。参见"络石藤"条。

214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薜荔的方剂 花藤薜荔汤

拼音:huāténgbìlìtāng处方:薜荔2两,金银花3两,生黄耆1两,生甘草2钱。功能主治:发

荔花鼻窦炎片

3B273897处方:角花胡颓子5000g薜荔5000g制法:以上二味,加水煎煮三次,滤过,合

秘元丹

(浆水浸7日,切作半破),斑蝥49枚(去翅足),薜荔叶2两,糯米1分。功效:固守三田,接养真气。用法

夺命丸

卷四方之夺命丸:处方:半夏(大者,各4破之,用石薜荔1握锉碎,同半夏炒令**,去石薜荔,只用半夏)4

摄风酒

钱)甘草节(五钱)苏木(五钱)南木香(二钱半)石薜荔(一两石上生者佳)生姜(一两半)川乌头(一只

更多用到中药薜荔的方剂

用到中药薜荔的中成药 荔花鼻窦炎片

3B273897处方:角花胡颓子5000g薜荔5000g制法:以上二味,加水煎煮三次,滤过,合

前列通片

45日为一疗程。贮藏:密封。注:前列通干浸膏系取薜荔5份,黄芪58份,车前子33份,黄柏、两头尖

更多用到中药薜荔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薜荔 《证类本草》:[卷第七]络石

变白宜老。在石者良,在木者随木有功。生山之阴,与薜荔相似。更有木莲、石血、地锦等十余种藤,并是其类,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木莲

(《拾遗》)释名薜荔(《拾遗》)、木馒头(《纲目》)、鬼馒头。时珍曰∶木莲、馒头,象其实形也。薜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八草部上品之中]草之走

无毒附地锦扶芳土鼓石血薜荔木莲丽生络石(出神农本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不通水浆不下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九痈疽门]发背

斗。浸硝待冷。取故青布两片。更渍浸拓。日三五度。薜荔散治发背神效用薜荔叶一味。不拘多少。阴干。捣罗为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二(外科)]发背

……

降脂作用

对于喂饲料所致高脂血症大鼠,相当于生药30g/kg剂量的沙苑子总黄酮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能使计高的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P<001),并可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计高(P<005)。

降压作用

增加脑血流。沙苑子水煎醇沉液0125g/kg或025g/kg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压显著降低(P<005)。持续30min,且心率减慢,脑血流量显著增强(P<005)。

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用Born光密度法发现沙苑子总黄酮在终浓度125、25和5mg/ml时,均能显著地抑制ADP和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P<001、P<005)。

保肝作用

沙苑子煎剂和提取的黄酮类部位、水溶性部位、总氨基酸部位对正常小鼠及四氯化碳(CCl4)肝损伤大鼠分别灌胃,5g/kg的煎剂能量显著降低肝糖元(P<001)、甘油三酯(P<001)和肝总蛋白(P<001),也可使CCl4肝损伤大鼠SGPT及肝中固醇含量显著下降(P<00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沙苑子煎剂5g/kg或10g/kg灌服,可显著提高小鼠脾细胞或血清溶菌酶的活力,明显促进正常及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小鼠脾脏对3H-TdR的掺入,但不影响胸腺对3H-TdR的摄取,不增加脾脏重量。

具有镇痛、抗疲劳作用

沙苑子在所用剂量下均可显著地延长小鼠痛反应潜伏期。游泳试验证明在所用剂量下。沙苑子可显著延长小鼠游泳时间。

(一)古籍摘要

《本草纲目》:“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古方补肾祛风,皆用刺端黎。后世补肾多山沙苑痰葱,或以熬膏和药,恐其功亦不甚相远也。”

《本草汇言》:“沙苑蒺藜,补肾涩精之药也。……能养肝明目,润泽瞳人,能补肾固精,强阳有子,不烈不燥,兼止小便遗沥,乃和平柔润之剂也。”

(二)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本品含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酚类、鞣质、甾醇和三萜类成分、生物碱、黄酮类成分。

药理作用:沙苑子能显著延长小鼠游泳时间,显示沙苑子有抗疲劳作用。沙苑子总黄酮有降压作用和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并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临床研究:沙苑蒺藜、五味子等,炼蜜为丸,治疗小儿遗尿症有效。

(三)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

(四)附方

治精滑不禁:沙苑蒺藜(炒)、芡实(蒸)、莲须各二两,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一两。共为末,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医方集解》金锁固精丸)

治肾虚腰疼:沙苑子一两。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治脾胃虚,饮食不消,湿热成臌胀者:沙苑蒺藜二两(酒拌炒),苍术八两(米泔水浸一日,晒干,炒)。共研为末。每服三钱,米汤调服。(《本草汇言》)

治目昏不明:沙苑子三钱,茺蔚子二钱,青葙子三钱。共研细末。每次一钱,日报二次。(《吉林中草药》)

沙苑子25克,枸杞子、补骨脂、杜仲各15克,菟丝子25克。水煎服,每日1剂,能治遗精。或用沙苑子300克,肉苁蓉、*羊藿、菟丝子各150克,鹿茸30克,用米酒浸,然后慢火焙干,研成细末,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对肾虚阳痿、早泄,多收良效。  

沙苑子30克,水煎服,每日2次。或用沙苑子110克,捣碎,沸水冲泡,代茶饮。或用沙苑子9克,杜仲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对肾虚腰痛、腿软虚损者有良效。  

沙苑子、补骨脂、覆盆子各9克,生山药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用沙苑子15克,熟地10克,团鱼1个(750克),蒸服。可治遗尿。  

目暗不明沙苑子、枸杞子、熟地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以治久病体虚,视力减退。或用沙苑子、芜蔚子、青箱子各60克。共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2次,治目昏不明。

沙苑杜仲酒:沙苑子30g,韭子10g,杜仲15g,白酒500g。浸酒。每次饮一小杯。本方以沙苑子补肾固精,韭子补肾固精、壮阳,以杜仲补肾强腰。用于肾虚阳痿,腰痛,小便余沥不尽。  

沙苑菟丝茶:沙苑子、菟丝子各15g。沸水浸泡饮。本方以沙苑子、菟丝子补肝肾,明目。用于肝肾不足,视物昏花。

沙苑子的食疗方法

含黄酮类、生物碱、三萜类成分、酚类、鞣质、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能保护肝糖元积累,降血脂、降酶;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增加脑血流量;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血小板凝聚;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抗疲劳、增加体重、耐寒等作用;有镇痛、镇静、解热、抗炎、抗利尿等作用。

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尿频,或白带过多,腰膝酸软,腰痛;肝肾不足,目昏目暗,视力减退。能煎汤,浸酒,煎膏滋,入菜肴,煮粥等。

沙苑子蒺藜菟丝甲鱼汤

主料:沙苑子30克,菟丝子30克,鳖肉1000克。

制作:将沙苑子、菟丝子洗净、滤干备用。

再将鳖活杀,剖腹留肝、蛋,去肠杂,切成大块。将菜籽油放入锅中,用武火烧热,先入生姜片,随即倒入鳖肉块,翻炒5分钟后,加入冷水少许,再焖炒5分钟,盛入砂锅内。沙苑子、菟丝子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沙锅,加冷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炖60分钟,放入精盐,再炖30分钟即成。喝汤,吃鳖肉。

功用:补肾阳,益精液。可治肾虚精衰,性欲减退,阳萎,遗精,失眠,多梦。

沙苑猪肝汤

原料:鲜猪肝300克,枸杞10克,葱姜,沙苑子、料酒、干豆粉各30克,蛋鸡一个,上汤2000克。

制作:沙苑子用水煎煮两次,每次20分钟,取其浓汁;猪肝洗净,去筋膜切片;取蛋清与豆粉调成蛋糊,将猪肝浆好;其它原料分别洗净待用;起锅赞酒加汤,调味,注入砂锅中,同时落各种原料除猪肝,猛火烧开后落猪肝,待水再开,改文火,落药汁,再煲10分钟即可。

服法:食肉,饮汤。

功效:益肾养血,补肝明目。

益智仁止漏方

原料:益智仁30克,沙苑子30克,艾叶50克。

制法:

(1)艾叶切碎置砂锅内,加水5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再换小火煎30分钟,用纱布滤取药液。

(2)药渣加水400毫升,煮法同前。

(3)合并两次药液,置于砂锅内,用大火煎,浓缩至50毫升。

(4)益智仁、沙苑子烘干研成细末,用艾叶汁调成泥状。

功用:可以益肾固冲,调经止血。治疗肝肾不足所至的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血淋漓不尽,血色暗黑无光泽,质稀有块等。

沙苑子性味归经

性味 甘,温。

《纲目》:甘,温,无毒。

《本草汇言》:味甘兼苦。

归经 入肝、肾经。

《本草通玄》:走肾、肝二经。

《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沙苑子的副作用

腹腔给予小鼠以沙苑子100%水煎醇沉剂,用寇氏法测得LD50为3775±1048g/kg。薛振芳等灌胃给予wisrar大鼠以沙苑子500、25、10g/kg剂量,每日一次,连续60d进行长期毒性试验,结果各剂量组大鼠的血象、肝功、肾功化验值与对照组比较,均在正常范围内;心、肝、脾、肺、肾未见明显病理变化。

注意

相火炽盛,阳强易举者忌服。《本经逢原》:肾与膀胱偏于热者禁用。 一日用量以10~15克为宜。

上一页 全文完(共 14871 字) 展开全部内容

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LR。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再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中线上行,进入 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挟胃旁边,属肝,络胆,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足厥阴肝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原穴为太冲穴,络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光明穴。首穴大敦,末穴期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足厥阴肝经以里症虚症为主。足厥阴肝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患、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如:呕吐、泄泻、遗尿或癃闭、小便色黄、腰痛、胁肋胀满疼痛、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头痛、眩晕。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

足厥阴肝经以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详见百科词条:足厥阴肝经 [ 最后修订于2017/2/13 17:57:11 共539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出处 4 阳光穴的定位 5 阳光穴的发现 6 阳光穴取穴方法 7 阳光穴主治病证 8 刺灸法 9 医案 91 一般性腰痛 92 多年性腰痛 93 腰肌劳损 94 腰痛急性发作 95 腰背部寒凉性疾病 96 突发性颈痛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光 1 拼音

yáng guāng

2 概述

阳光穴为经外奇穴名。出《万一针:老中医万方琴五十年针灸心得》。在在手背侧,位于第3、4掌骨衔接的凹陷处,一侧一穴。阳光穴由万方琴发现,用来代替腰痛点穴,减少病人痛苦。因其能给病人带来喜悦的心情,故名。阳光穴主治腰痛。

3 出处

《万一针:老中医万方琴五十年针灸心得》

4 阳光穴的定位

阳光穴在在手背侧,位于第3、4掌骨衔接的凹陷处[1]。

5 阳光穴的发现

在手背靠近腕部有两个治疗腰痛的穴(腰痛点),万方琴想如果能够用一针一穴治病,肯定优于两针两穴,于是试着在两穴之间取穴,没想到效果非常好,而且治病非常方便,伸手就能治病。此穴能给病人带来喜悦的心情,所以给它起名叫“阳光穴”。[1]

6 阳光穴取穴方法

阳光穴在在手背侧,位于第3、4掌骨衔接的凹陷处[1]。

7 阳光穴主治病证

阳光穴主治腰痛[1]。

8 刺灸法

以35°向腕关节方向进针,刺入5分左右[1]。手法以补为主。

9 医案

以下医案选自《万一针:老中医万方琴五十年针灸心得》。

91 一般性腰痛

美国一中年男教师,43岁。诊断为一般性腰痛。

患者自述:两年以来腰部经常疼痛,不舒服,向前、后、左、右弯腰时都会疼痛。向前弯腰时腰部会有牵拉感,很痛。总之两年以来腰部活动功能受限,久治不愈。患者还患有左肩背部疼痛1年余,左上肢活动的时候疼痛较明显,在美国曾多次求医未愈。

针刺治疗:取双侧阳光穴,进针以后得气,再提插捻转,以补为主,留针20分钟左右。

疗效:进针以后,腰部疼痛消失,功能完全恢复,腰向左、右、前、后活动,都不觉疼痛,活动自如。在治疗腰痛的同时,兼顾了一下左肩背部的疼痛,略施手法,皆愈。

92 多年性腰痛

刘某,男,43岁,汽车司机。

患者自述:腰痛20多年了,开车坐久了,腰就不舒服、疼痛。每天下班就叫家人给揉一揉。也曾经多次到医院治疗,但 、针灸、吃药等均无效。一直疼到现在,最近疼痛加重。经朋友介绍到万大夫家中求医。万大夫只在我两手背上各扎一针,片刻后腰就轻松好多,后又施行手法治疗,我的腰就能活动自如,向前弯腰时手能摸到地,腰部疼痛基本消失。我20多年来从没有感到腰这样舒服、轻松。仅此一次针灸治疗就结束了我腰疼的历史。

针刺治疗:取双侧阳光穴,常规针刺,留针20分钟左右,手法补。

疗效:只一次当场治愈,后再没疼过。

93 腰肌劳损

吴某,女,63岁,退休人员,腰肌劳损30多年。

患者自述:30多年以来,腰总是疼痛,平时总感觉不舒服,活动受限,劳累过后疼痛加剧。经常跑医院,医院诊断为腰肌劳损,但是一直未治愈。

针刺治疗:取双侧阳光穴,常规针刺,留针30多分钟,手法补。

疗效:起针后,腰部感觉轻松、舒服,活动自如,远期疗效很好。

94 腰痛急性发作

美国刘某,男,42岁,干部。

患者自述:一天,我的腰突然越来越疼。身体不能活动两天多,坐不下也起不来,更不能上班。请万大夫针灸医治,在两手的阳光穴上扎了两针,10分钟后,万大夫说:“你站起来吧!”我心想我怎么能站起来呢?两天都没敢动弹,结果我一站就真的站起来了。腰部疼痛已经消失,前后左右活动都能较自如,当时我的心情豁然开朗。针灸可真行啊,从那以后,直到今天已经20多年了,我的腰再没疼过。今天见到万大夫,想起当年的情况,仍然记忆犹新。

针刺治疗:取阳光穴,常规针刺治疗,留针20分钟左右,手法补。

疗效:当场治愈。

95 腰背部寒凉性疾病

吴某,男,54岁。

患者自述:背部寒凉2年。两年以来后背总感觉凉飕飕的,像有风吹似的,穿衣多时也不行,还是很冷,就算在炎热的夏天也是如此,很难受,多次到医院就医,拔罐或服用中、西药均无效。

针刺治疗:取双侧阳光穴,常规针刺,留针20多分钟,以补为主。

疗效:针刺后,背部先感觉凉,然后逐渐温暖、发热,很舒服,一次治愈。

96 突发性颈痛

吴女士,65岁,干部。

患者自述:某天早上,我起床后突然感到右脖子连着肩胛骨处的筋很疼,头不能后仰,不能左右转动,到了晚上疼得更厉害了,怎么躺脖子都疼,晚上都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早上问题更严重了,头一点也不能动了,于是赶紧请万大夫给我扎针,她用两根又小又细的针分别扎在我的两手背上,只一会儿的工夫我的脖子就可以左右转动了。第二天又扎了一次,我的脖子就完全好了。小小的银针真是太神了!

针刺治疗:取阳光穴。

组成阿胶(炙)3两,艾叶(熬)3两,芍药3两,干地黄3两,当归2两,干姜2两,芎藭2两,甘草(炙)2两。

来源《千金翼》卷二十。

主治男子绝伤,或从高堕下,伤损五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疮伤经内绝;妇人产后及崩中伤下血多,虚喘欲死,腹痛下血不止。

用法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纳胶令烊,分再服;羸人3服。

胶艾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

组成熟地黄 艾叶(炒) 当归 甘草(炙) 芍药川芎阿胶(炙) 黄耆各30克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治妊娠不问月数深浅,因顿仆胎动不安,腰腹痛。

加减胸中逆冷,加生姜5片,大枣3枚。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小品方》。

组成阿胶6克 艾叶6克

用法上二味,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功用养血安胎。

主治妊娠受伤,下血腹痛。 处方 阿胶(碎炒燥)、川芎、甘草(炙),各二两;当归、艾叶(微炒),各三两;白芍药、熟干地黄,各四两。

炮制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沥漏下,连日不断,脐腹疼痛,及妊娠将摄失宜,胎动不安,腹痛下坠。或劳伤胞络,胞阻漏血,腰痛闷乱,或因损动,胎上抢心,奔冲短气,及因产乳,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淋沥不断,延引日月,渐成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六分,煎至八分,滤去渣,稍热服,空心,食前,日三服。甚者连夜并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干地黄3钱,阿胶1钱,川芎1钱,艾叶1钱。

功能主治 妇人经脉不通。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大盏,酒半盏,煎至8分,不拘时候温服。后服鳖甲散。

摘录 《理伤续断方》 处方 阿胶1钱,白芍1钱,熟地黄1钱,艾叶3钱,川芎8分,大枣3枚。

功能主治 妇人经来几点而止,过5-6日或10日又来几点,1月之内常行2-3次,面色青黄。

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服1-2剂,次服紫金丸

摘录 《竹林女科》卷一 处方 当归5钱,芍药(炒)1钱,地榆(炒)1钱,熟地8钱,川芎2钱,阿胶(炒)3钱,艾叶5分,甘草4分。

功能主治 孕妇胎动不安兼漏血。

摘录 《灵验良方汇编》卷上 处方 阿胶、艾绒、川芎、甘草、当归、白芍、熟地、赤石脂、地榆、菖蒲(一用蒲黄)、小蓟(一用苏木)。

功能主治 妇人冲任虚损,崩伤淋沥,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 水1钟,酒半钟,煎服。

摘录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别名 胶艾芎归汤、胶艾当归散

处方 阿胶2两,川芎2两,甘草(炙)2两,艾叶3两,当归3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妊娠胞阻。胎动下血在8-9月内,及半产后因续下血不绝。

用法用量 胶艾芎归汤(《医学入门》)卷八)、胶艾当归散(《医学正印》卷下)。冷痛,加干姜2两。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三七引《指南方》 别名 地黄汤、胶艾芎归汤

处方 川当归2两,熟地黄2两,艾叶2两,阿胶(炒)3两,川芎3两(1方无地黄有甘草;1方加人参、白茯苓)。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妇人妊娠顿仆伤胎,腰腹疼痛,或胎上抢心,或下血不止,或短气欲死。

用法用量 地黄汤(《圣济总录》卷一五八)、胶艾芎归汤(《济阴纲目》卷八)。一方腹痛甚者,加杜仲、地骨皮。

摘录 《胎产救急方》引《杨氏产乳方》(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 出处:《金匮要略》

备注:又名:芎归胶艾汤

总 结:半产漏下

组 成:阿胶、芎藭、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

条文: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着,有妊娠下血着,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 之。

主 治:1治妇人漏下,或半产后下血不绝。

2或妊娠下血,腹痛为胞阻。

3亦治损伤冲任,月水过多,淋沥不断。

加 减:(1)严氏治胎动经漏,腰痛腹满,抢心短气,加黄耆。

(2)千金翼治从高坠下,损伤五脏吐血,及金疮经肉绝者,加干姜。

归 经:此足太阴厥阴药也。

方 义:(1)四物:以养其血。

(2)阿胶:以益其阴。

(3)艾叶:以补其阳。

(4)和以甘草,行以酒势,使血能循经养胎,则无漏下之患矣。

又附方:(1)一方加干姜三两。

(2)阿胶一斤,蛤粉炒,艾叶数茎,亦名胶艾汤,治胎动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抢

心,去血腹痛。

(3)指迷方加秦艽。

煎服法:水五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内阿胶烊化,服。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肾虚腰痛 5 血虚腰痛 6 沥血腰痛 7 食积腰痛 8 痰注腰痛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内伤腰痛的方剂 2 治疗内伤腰痛的穴位 3 治疗内伤腰痛的中成药 4 内伤腰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内伤腰痛 1 拼音

nèi shāng yāo tòng

2 英文参考

lumbago caused by internal damage

lumbago with internal inju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内伤腰痛为病证名[1]。因血瘀、气滞、痰注、阳虚、阴虚等所致腰痛[1]。见《症因脉治·腰痛总论》。《症因脉治·腰痛总论》:“内伤腰痛之症,日轻夜重,痛定一处,不能转侧,此沥血停蓄之症;胁肋气胀,遇怒愈甚,此怒气郁结之症;腰间重滞一片如冰,得热则减,得寒愈甚,此痰注作痛之症;时常怕冷,手足不暖,凡遇寒气,腰背即痛,此真火不足,阳虚之症也;五心烦热,足心如火,痛如锥刺,此阴虚火旺之症也。内伤腰痛之因,挫闪跌仆,劳动损伤,则腰腹作痛;七情恼怒,忧思郁结,则腰胁疼痛;脾湿不运,水饮凝结,则为痰注腰痛;先天不足,真阳亏损,则为阳虚腰痛;真水不足,复损 ,则肾虚火旺而腰痛。”

4 肾虚腰痛

肾虚腰痛为病证名[2]。腰痛之一[2]。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又称肾经腰痛[2]。因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肾脏精气所致[2]。《金匮翼·腰痛》:“肾虚腰痛者,精气不足,足少阴气衰也。……其症形羸气少,行立不支,而卧息少可。无甚大痛,而悠悠戚戚,屡发不已。”又有阳虚与阴虚之不同[2]。肾阳虚者,症见腰间冷痛,手足不温,面色苍白,便溏溺清,舌淡,脉沉细或虚软无力[2]。治宜温阳补肾[2]。可用八味丸、二至丸、右归丸、补髓丹等方[2]。肾阴虚者,症见腰痛绵绵,面色黧黑,头晕耳鸣,咽干口燥[2]。阴虚而火旺者,更见面红升火,内热心烦,小便黄赤,舌质红,脉细数或洪而无力[2]。治宜滋阴补肾[2]。可用左归丸、当归地黄饮、大补阴丸等方[2]。本证可见于慢性肾炎、肾下垂、腰肌劳损、脊椎结核等病[2]。

5 血虚腰痛

血虚腰痛为病证名[3]。因血虚筋脉失养所致[3]。《证治要诀·诸痛门》:“妇人失血过多,及素患血虚致腰痛者。当益其血。”宜用四物汤加减[3]。

6 沥血腰痛

沥血腰痛为病证名[4]。腰痛之一[4]。又名瘀血腰痛、血瘀腰痛[4]。《证治要诀·诸痛门》:“腰痛如锯刀所刺,大便黑,小便赤黄或黑,由血滞腰间,名沥血腰痛。”症见痛有定处,日轻夜重[4]。脉涩[4]。治宜化瘀行气[4]。可用调营活络饮(大黄、当归、川牛膝酒洗、杏仁、赤芍药、红花、羌活、生地黄酒洗、川芎、桂枝)、桃红四物汤、复元通气散等方,或用桃仁酒调黑神散[4]。

7 食积腰痛

食积腰痛为病证名[5]。腰痛之一[5]。因饮食停积不化所致[5]。《金匮翼·腰痛》:“食积腰痛者,食滞于脾而气传于肾也。夫肾受脾之精而藏焉者也。若食不消则所输于肾者,非精微之气,为陈腐之气矣,而肾受之,乱气伤精,能无痛乎?”宜用神曲酒吞服青娥丸[5]。

8 痰注腰痛

痰注腰痛为病机[6]。腰痛之一[6]。又称湿痰腰痛[6]。《症因脉治·内伤腰痛》:“脾湿不运,水饮凝结,则为痰注腰痛。”症见腰间重滞,牵引背脊,一块冷痛,得寒更甚,得热稍减,或兼见大便泄泻,或见腰间肿而按之濡软不痛,皮色不变,脉滑或沉伏[6]。治宜涤痰化湿[6]。可选用南星二陈汤、导痰汤、龟樗丸、控涎丹等方[6]。兼虚者,可并用六君子汤、八味丸[6]。

9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