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伸筋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什么是伸筋豆?,第1张

药 材 名伸筋草英 文 名Common Clubmoss Herb拉 丁 名Herba Lycopodii别名石松,过山龙,宽筋藤,火炭葛,金毛狮子草,金腰带,狮子草,狮子毛草,立筋草,舒筋草,铺筋草,抽筋草,分筋草,过筋草,地棚窝草,筋骨草,绿毛伸筋,小伸筋,凤尾伸筋,蜈蚣藤,大地毛公,缠身龙,猫藤草,通伸草,山猫儿,老虎垫坐,盘龙草,烂腰蛇,宽筋草,穿山龙名称考证伸筋草 (《分类草药性》) ,石松(《本草拾遗》)、过山龙(《滇南本草》)、宽筋藤(《生草药性备要》)、火炭葛(《本草求原》)、金毛狮子草、金腰带、狮子草(《中药志》)、狮子毛草(《中药材手册》)、立筋草、舒筋草(《四川中药志》)、铺筋草、抽筋草、分筋草、过筋草、地棚窝草(《重庆草药》)、筋骨草(《陕西中药志》)、绿毛伸筋、小伸筋、凤尾伸筋(《湖南药物志》)、蜈蚣藤、大地毛公、缠身龙、猫藤草、通伸草、山猫儿、老虎垫坐、盘龙草、烂腰蛇、宽筋草、穿山龙(《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科目来源石松科植物药用部位石松的带根全草。本植物的孢子(石松子)亦供药用。性味归经苦辛,温。①《本草拾遗》:“味苦辛,温,无毒。”②《本草求原》:“甘涩,平。”

《四川中药志》:“入肝、脾、肾三经。”功效分类祛风湿药 功效主治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血。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皮肤麻木,四肢软弱,水肿,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外用:捣敷。用药忌宜《四川中药志》:“孕妇及出血过多者忌服。”用药配伍配桑寄生:益肾壮骨、祛风除湿、通痹止痛;配防风: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炮制方法筛去灰屑,拣净杂质,切成小段。资源分布分布东北、华东、华南、西南及内蒙古、河南等地。药材鉴定干燥匍匐茎细长而弯曲,**或黄绿色,长30~120厘米,径粗1~3毫米。质柔韧,不易折断,折断面近白色,内有黄白色木心,常可见近直角生出的黄白色细根,外皮常脱落。直立茎2歧式分枝。鳞叶常皱而弯曲,密生于茎上,线形或线状钻形,黄绿色或**,无毛,略有光泽。叶端渐尖呈芒状,全缘,叶脉不明显。质薄,易碎。气无,味淡。以茎长、黄绿色者为佳。同属植物玉柏 Lycopodium obscurum L 和垂穗石松L Cernnum L 的全草在浙江、四川等地均称伸筋草,并同等使用。古籍考证出自《分类草药性》;

①《本草拾遗》:“石松,生天台山石上。如松,高一、二尺也。”

②《纲目》:“石松,即玉柏之长者也,名山皆有之。”化学成分全草含石松碱(Lycopodine)、棒石松碱(Clavatine)、棒石松洛宁碱(Clavolonine)、法氏石松碱(Fawcettiine)、石松灵碱(Lycodoline)等生物碱,香荚兰酸(VaniIl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壬二酸(杜鹃花酸 Azelaic acid)等酸性物质(占干品008 %),芒柄花醇(a一Onocerin)、伸筋草醇(Clavatol)石松醇(Lycocl-avanol)、石松宁(Lycoclavanin)、16一氧山芝烯二醇(16一Oxoserratenediol)等三萜化台物 。全草含生物碱鲁西地宁碱(lucidoline)、弗来马林碱(phlegmariurine)、玉柏碱(obscurine)、石松碱(lycopodine)、石松宁碱(clavalonine)、石松毒碱(clavatoxine)及菸碱(nicotine);三萜类化合物有α-芒柄花萜醇(α-onocerin)、伸筋草萜醇 (lycoclavanol)、伸筋草萜宁醇(lyclaninol)及千层塔萜烯二醇(serratenediol)、21-表千层塔萜烯二醇(21- episerratriol),尚含21-表千层塔萜烯三醇(21-episerratriol)等。另含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及其葡萄糖甙,尚含正三十烷烯、软脂酸、大黄素、大黄素-6-甲醚及其糖甙。相关选方①治风痹筋骨不舒:宽筋藤,每用三钱至一两,煎服。(《岭南采药录》)

②治关节酸痛:石松三钱,虎杖根五钱,大血藤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关节酸痛,手足麻痹:凤尾伸筋草一两,丝瓜络五钱,爬山虎五钱,大活血三钱。水、酒各半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④治小儿麻痹后遗症:凤尾伸筋、南蛇藤根、松节、寻骨风各五钱,威灵仙三钱,茜草二钱,杜蘅五分。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⑤消水肿:过山龙五分(研细末),糠瓢一钱五分(火煅存性),槟榔一钱。槟榔、糠瓢煨汤吃过山龙末,以泻为度。气实者用,虚者忌。(《滇南本草》)

⑥治带状疱疹:石松(焙)研粉,青油或麻油调成糊状,涂患处,一日数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原生形态石松多年生草本。匍匐茎蔓生,分枝有叶疏生。直立茎高15~30厘米,分枝;营养枝多回分叉,密生叶,叶针形,长3~4毫米,先端有易脱落的芒状长尾;孢子枝从第二、第三年营养枝上长出,远高出营养枝,叶疏生;孢子囊穗长25~5厘米,有柄,通常2~6个生于孢子枝的上部;孢子叶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而具尖尾,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孢子囊肾形,淡黄褐色,孢子同形。7、8月间孢子成熟。生于疏林下荫蔽处。参考出处《分类草药性》,《本草拾遗》,《纲目》功效分类祛风湿药 相关药材小伸筋草 关 键 词祛风散寒 除湿消肿 舒筋活血 风寒湿痹 关节酸痛 皮肤麻木 四肢软弱 水肿 跌打损伤 声明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医院诊断及医嘱为准,用药安全网不对患者因不当诊疗造成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关节炎单方验方

一、单方

单方1:

组成鲜嫩桑枝30g。

主治湿痹。

用法 用白酒将桑技炒后再用水煎服。

方解因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治宜除湿通络。桑枝苦、平,人肝经,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等功效。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肌肤风痒。

单方2:

组成虎杖100g。

主治周痹。

用法将虎杖用高粱酒1斤浸泡7日,每日服小酒杯,孕妇忌服。

方解因气虚风寒湿邪侵入血脉肌体,症见周身疼痛,沉重,麻木,项背拘紧,治宜益气和营,祛风利湿。虎杖苦、平,有祛风,利湿,破瘀,通络等功效,治风湿筋骨疼痛。

单方3:

组成独活20g。

主治风痹。

用法用水煎服。

访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

痛无定处。治宜祛风散寒利湿。独活辛、苦、温,人肾、膀胱经,有祛风,渗湿,散寒止痛等功效。

单方4:

组成*羊霍250g。

主治肾痹。

用法将*羊霍切细后,用白酒泡浸7天,适量服。

方解因房事过度伤肾,症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挛曲,腰痛遗精。治宜益肾祛邪。*羊藿辛、甘、温,人肝肾经,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作用,治风湿痹痛,四肢不红,腰膝无力等。

单方5:

组成柳枝2g。

主治湿痹。

用法将柳枝研细加酌量茶叶,泡汤代茶饮。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重着,肌肤顽麻,关节疼痛,痛有定处,遇阴雨发作,治宜除湿,祛风逐寒。柳枝苦、寒,太阳明、厥阴经,有祛风利水,止痛消肿等功效。治风湿痹痛,气血凝滞等症。

单方6:

组成白芥子15g。

主治寒痹。

用法将白芥子、生姜同研细末贴于痛处。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遇寒更甚,得热痛减,治宜温经散寒。白芥子辛、温,人肺胃经,有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等功效,可治中风不语,四肢痹痛麻木,跌扑肿痛等症。

单方7:

组成木瓜根250g。

主治痛痹。

用法将木瓜根泡白酒服,1日3次,剂量适度。

方解因风寒湿侵入关节,经络症见关节肌肉疼痛不止,治宜祛风散寒。木瓜根酸、涩、温,入肝、脾经,有祛湿舒筋等功效治湿痹、痛痹。

单方8:

组成丝瓜络500g。

主治全身筋骨痛(筋痹)。

用法将丝瓜络用火炼焦,研细末,加红糖冲服,1次3g。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于筋,症见筋脉拘挛,关节疼痛等,治宜通经活络。丝瓜络甘、平,有通经络,清热化痰等功效。

单方9:

组成透骨草60g。

主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将新鲜透骨草捣烂成泥状敷于患处。

方解因风湿侵袭经络关节,症见关节疼痛,遇天气变化更剧,治宜祛风除湿。透骨草辛、温,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功效。可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验方

1.熄风通络汤

组成桑枝12g,忍冬藤12g,白芍12g,萆薢12g,

秦艽10g,当归尾12g,蚕砂10g,豨莶草15g,薏苡仁15g,甘草15g。

功效活络祛湿,熄风缓痛。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

加减有恶风寒、无汗、身痛等症者,加苏叶、防风;关节肿大、屈伸不利者,加竹节;小指关节肿大僵硬者,加僵蚕、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热、关节肿胀热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气、自汗恶风者,加丹参、炙远志、黄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湖南省中医研究院欧阳清研究员(李宝顺.名医名方录.第一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1990:

318)。

2.泻下蠲痹汤

组成 猪苓6g,黄芩15g,广木香3g,厚朴15g,蜈蚣2条,黄柏6g,朴硝15g,山柰6g,小活血12g,大黄

15g,全蝎3g,藿香3g,生甘草3g。

功效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下。

主治痹证日久化热,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畅,色酱黄,苔黄,脉沉有力,形体壮实,用诸疏风散寒、燥湿清热之方无效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伍炳彩教授(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44)

3.通痹灵方

组成桂枝10g,麻黄10g,白芍15g,防风15g,制川乌12g,知母12g,白术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制马钱子06g,蕲蛇10g,全蝎6g,川断20g,黄精15g。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及补肝肾。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及颈椎病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广州中医学院副教授陈纪藩(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75)

4.乌蛇祛湿汤

组成破故纸5g,巴戟天5g,乌蛇肉6g,川桂枝24g,伸筋草10g,地龙肉6g。酒当归6g,嫩桑技15g,酒

川芎3g,赤白芍各5g,桑寄生15g,节菖蒲5g,桑螵蛸6g,生银杏10枚(连皮打),炙甘草5g,虎骨胶3g(另烊兑服现多用狗骨代替)。

功效散风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周身关节肿痛,发热,十指及肘部拘挛不伸,于阴雨时发作更甚,食睡尚好,夜间遗尿,苔白腻,脉沉滑。

来源施今墨(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53)

5.通痹汤

组成苍术10g,漏芦10g,鸡血藤10g,矮地茶10g,汉防已10g,寻骨风10g。

功效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主治风湿之邪所致之关节疼痛。

加减热痹加黄柏、虎杖、白石英;如伴全身高热,口苦口渴,便结尿黄者,加金银花、连翘、石膏;风寒湿痹加独活、防风、桂枝、姜黄;下肢疼痛加牛膝。

来源湖南中医学院张海青副教授(中国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451)

6.祛痹汤

组成桂枝3g,赤芍12g,威灵仙12g,忍冬藤15g,络石藤15g,生苡仁15g,乌梢蛇9g,泽兰叶12g,陈

皮45g,川牛膝9g,红花45g。

功效祛风清热,化湿通络。

主治风湿热。症见膝关节灼热肿胀,疼痛酸楚,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细弦。

用法水煎服。

来源上海中医学院黄文东教授(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1:111)。

7.疏风养血通络汤

组成秦艽15g,羌独活各10g,白芷10g,防风10g,生熟地各20g,川芎10g,白僵蚕10g,地龙15g,生

石膏50g,黄芩15g,甘草75g。

功效祛风清热,养血通络。

主治风痹,身痛走窜不定,或肉抽瘈;中风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而兼头痛、颈强,咽干口燥,恶风自汗脉滑或弦数,属血虚内热、风邪外袭者。

加减风邪不重减二活;内热不重去石膏;腑气不通加生大黄、瓜蒌;痰湿重者加半夏、苍术、胆星;气虚加黄芪;抽搐瘈疭加全蝎、蜈蚣。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

来源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教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56)

8.木耳舒筋散

组成黑木耳120g(放置砂锅内,慢火焙干,切勿焙焦),川续断10g,炒杜仲10g,川牛膝10g,木瓜10g,桂枝9g,羌活9g,制乳香6g,附子6g,透骨草6g,苍术6g,公丁香6g,母丁香6g,党参6g。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和营卫,除风寒湿痹,解挛缩抽搐。

主治由肝血不足,筋失所养,或产后血虚,营卫失和,风寒湿邪侵袭,痹阻脉络所致的肢体麻木,四肢抽搐,手足挛缩抽风,筋骨疼痛等症。

用法上药共焙干后,与黑木耳研极细末。注意:木耳冷却两小时就得辗轧,时间稍长,即回潮不易轧细。每服6克,1日2~3次,酒少许为引,白水送下。不饮酒者,也可不用酒。

来源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原明忠主任医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688)。

9.热痹汤Ⅱ号

组成当归12~15g,黄条9g,连翘12g,生甘草12~15g,生苡仁24g,防风12g,忍冬藤15g,海桐皮12~

15g。

功效祛风宣湿,化痰消瘀。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手指、足趾关节肿胀疼痛,甚则强硬变形,张口不利,或伴四肢关节肿痛,舌苔淡薄微腻,脉象弦细涩。

加减寒邪偏盛加用川乌、草乌等大辛大热之品以祛内在之汉寒病冷;热邪偏盛者加石膏、知母、虎杖等寒凉乏味以清络中之热;风胜游走合用白企、羌活;湿盛漫肿加苡仁、大腹皮;肢体肿而且胀者加人积壳、川朴等理气宣痹;久痹正虚者加人归蔑或地黄之类以补气血、养肝肾。此外,还应根据病变部位配合引经药,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黄;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钻地风;周身关节疼痛入千年 健、伸筋草、络石藤等。

用法水煎,每日1剂,每剂煎服2次,首剂煎煮时间不少于45分钟。

来源南京中医学院内科汪履秋教授(中国中医药报.1991,7:26)。

10.痹痛宁

组成鹿角霜12g,制附子10g,桂枝10g,细辛5g,羌活10g,独活10g,防己15g,生黄芪30g,当归15g,

赤芍10g,白芍10g,生地30g,生效仁30g,广地龙10g,蜈蚣3条,乌蛇肉10g,生甘草12g。

功效祛风胜湿,温经散寒,舒筋活络,通痹止痛,补益气血,强筋壮骨。

主治肢体肌肉关节冷痛,关节肿胀或变形,屈伸 不利,腰膝酸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

用法水煎服,每半月为1个疗程。可根据具体病情,服2~6个疗程。

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谢海州主任医师(李宝顺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5)。

11 鸡血藤汤

组成鸡血藤30g,秦艽30g,炒桑枝30g,海风藤30g,络石藤30g,伸筋草30g,丝瓜络15g,忍冬胶30g,

甘草5g。

功效养血祛风,除湿宣痹,通络止痛。

主治血虚风湿,肢节疼痛,游走不定,筋脉挛急,屈伸不利,四肢麻木痹痛,亦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筋脉损伤之拘急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成都中医学院陈恒教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07)。

12.中虚痹证汤

组成黄芪、威灵仙、寻骨风各30g,桂枝3~9g,白芍,防已,山药各15g,元胡20g,伸筋草12g,细辛6~9g,大枣7枚,生姜、炙甘草各6g。

功效补虚温中,祛风通络,除湿止痛。

主治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应用西药致胃气明显受损,或宿有胃疾不能受纳诸种西药而痹痛依然如故者。

加减血虚,加当归10g;寒痛,加制川、草乌各6g,熟附片10g,麻黄8g;热痛,加秦艽15g,忍冬藤、地龙、石膏各30g;湿重,加苡仁15g,苍白术各10g;关节变形,肌肉萎缩,加千年健、老鹳草、豨莶草各30g;顽痹加全蝎、僵蚕10g,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1疗程。

寻骨风是一种不太常见的中草药,寻骨风性平味苦,入药有祛风除湿的功效,还有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所以寻骨风被用于各种治疗风湿的药物当中,我们也可以在一些风湿药物中看到寻骨风的配方。那么,寻骨风入药有什么作用?寻骨风有哪些药用价值?

寻骨风寻骨风为马兜铃科植物绵毛马兜铃AristolochiamollissimaHance的根茎或全草。主产于河南、江苏、江西等地夏、秋二季采收,晒干。切段,生用。

药性辛,苦,平。归肝经。

功效_风湿,通络止痛。

应用

1风湿痹证。本品辛散苦燥,能_风湿,通络止痛,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可单用水煎、酒浸、制成浸膏服;亦可与威灵仙、羌活、防风、当归等_风湿、活血药同用。

2跌打损伤。本品辛以行散,能通经络、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可单用煎服或捣敷。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胃痛、牙痛、痈肿。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饮片新参》:“散风痹,通络。治骨节痛。”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生物碱,挥发油及内酯等。

2药理作用:寻骨风所含生物碱对大鼠关节炎有明显消肿作用;注射液有镇痛、抗炎、解热作用;有抑制艾氏腹水癌及抗早孕作用;煎剂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止痛、消肿、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

3临床研究:用寻骨风流浸膏、浸膏片、注射液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又据报道:用寻骨风全草每日30g煎服,或寻骨风浸膏片(每片025g,相当于生药2g)每次1g,每日4次,治疗多发性疖肿等化脓可爱染126例,总有效率99%(江苏中医杂志,1980,3:64);寻骨风500g,浸于50度高粱白酒中服用,治疗三叉神经痛5例,一般用药后1日后疼痛即可消失(浙江中医杂志,1992,1:22)。

风湿病要如何护理

1、避免身体出现创伤或劳损,因为它们可能诱发或加重风湿病病情。关节的急性损伤可以在受累关节造成创伤性关节炎。腰部的急性扭伤可以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

2、身体出现较轻的疾病时应该及时治疗,避免其诱发更严重的疾病。如常见的慢性下腰劳损、腱鞘炎等,受累部常有长期过劳的历史,这种慢性积累性损伤也可以造成受累组织的充血、水肿、粘连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损伤与劳损是风湿的病因,这是显而易见的。

3、风湿病患者还要注意饮食调节,尤其是老年患者。通常情况下,老年代谢是负氮平衡,再加得病,往往有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对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者,既要强调饮食的营养,又要重视进食品种的衡定性。因进食品种的突然改变,是使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加重或症状恶化的重要因素,而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重要的增恶因子。

4、治疗感染性病灶。老年免疫功能降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易发生各种感染,而感染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加重或症状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龋齿、扁桃腺炎、副鼻窦炎、慢性中耳炎等等虽不引人注目,但它们却是重要的感染源,必须及时治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小茅香 31 小茅香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小茅香的药理作用 4 《辞典》·小茅香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小茅香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生境分布 47 性状 48 性味 49 功能主治 410 小茅香的用法用量 411 附方 412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小茅香的方剂 2 古籍中的小茅香 1 拼音

xiǎo máo xiāng

2 英文参考

sheepear inula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小茅香

小茅香为中药名,出自《分类草药性》,为《湖南药物志》记载的羊耳菊之别名[1]。

31 小茅香的别名

白牛胆、毛老虎、白背风、山白芷、小茅香[2]

32 来源及产地

菊科植物羊耳菊Inula cappa (BUChHam) DC的根或全草。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2]

33 性味

辛、甘,微苦,温[2]。

34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利湿,行气止痛[2]。

1治风寒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痹痛,神经性头痛,胃痛,胸膈满闷,痢疾,泄泻,早期血吸虫病[2]。

2月经不调,痛经,白带。煎服:9~30g。[2]

3煎水洗痔疮,疥癣[2]。

35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百里香酚及其丁醚、异百里香酚、肌醇四当归酸酯等。根皮含羽扇豆醇、月桂酸、肉豆蔻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等。[2]

36 药理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煎剂有止咳作用[2]。

4 《辞典》·小茅香 41 出处

《分类草药性》

42 拼音名

Xiǎo Máo Xiānɡ

43 小茅香的别名

山白芷、土白芷(《生草药性备要》),黑骨风(《昆明药植调查报告》),寻骨风、铁杆香(《四川中药志》),白牛胆根(《泉州本草》)。

44 来源

为菊科植物羊耳菊的根。立夏后采挖。

45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白牛胆"条。

46 生境分布

产四川、广东、云南、福建、湖南等地。

47 性状

根长约10~30厘米,粗1厘米许,外表乌黑色。断面硬心,质脆,有香气。

48 性味

辛,温。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平。"

②《分类草药性》:"性热。"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

49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活血舒筋。治风寒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痹痛,月经不调。

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疾,散热毒,治哮喘。"

②《分类草药性》:"走表散寒,治咳嗽。"

③《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治筋骨酸痛。"

④《实用中草药》:"疏风解表,祛湿利水。治产后感冒,产后瘀血癌,妊娠小便不通。肝炎,胃痛,消化不良,腹痛,感冒咳嗽,齿漏,颈淋巴结肿。"

410 小茅香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浸酒。

411 附方

①治伤风头痛,风湿骨痛:白牛胆根五钱至一两,合鸡蛋煮食。(《泉州本草》)

②治黄疸肿胀:白牛胆鲜根二至四两。合猪肉煮食。(《泉州本草》)

③治小儿疳积:白牛胆根一两。清水煎服。(《泉州本草》)

④治牙痛:白牛胆根一两。煮精猪肉食。(《湖南药物志》)

412 摘录

关节炎单方验方

一、单方

单方1:

组成鲜嫩桑枝30g。

主治湿痹。

用法 用白酒将桑技炒后再用水煎服。

方解因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治宜除湿通络。桑枝苦、平,人肝经,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等功效。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肌肤风痒。

单方2:

组成虎杖100g。

主治周痹。

用法将虎杖用高粱酒1斤浸泡7日,每日服小酒杯,孕妇忌服。

方解因气虚风寒湿邪侵入血脉肌体,症见周身疼痛,沉重,麻木,项背拘紧,治宜益气和营,祛风利湿。虎杖苦、平,有祛风,利湿,破瘀,通络等功效,治风湿筋骨疼痛。

单方3:

组成独活20g。

主治风痹。

用法用水煎服。

访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

痛无定处。治宜祛风散寒利湿。独活辛、苦、温,人肾、膀胱经,有祛风,渗湿,散寒止痛等功效。

单方4:

组成*羊霍250g。

主治肾痹。

用法将*羊霍切细后,用白酒泡浸7天,适量服。

方解因房事过度伤肾,症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挛曲,腰痛遗精。治宜益肾祛邪。*羊藿辛、甘、温,人肝肾经,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作用,治风湿痹痛,四肢不红,腰膝无力等。

单方5:

组成柳枝2g。

主治湿痹。

用法将柳枝研细加酌量茶叶,泡汤代茶饮。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重着,肌肤顽麻,关节疼痛,痛有定处,遇阴雨发作,治宜除湿,祛风逐寒。柳枝苦、寒,太阳明、厥阴经,有祛风利水,止痛消肿等功效。治风湿痹痛,气血凝滞等症。

单方6:

组成白芥子15g。

主治寒痹。

用法将白芥子、生姜同研细末贴于痛处。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遇寒更甚,得热痛减,治宜温经散寒。白芥子辛、温,人肺胃经,有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等功效,可治中风不语,四肢痹痛麻木,跌扑肿痛等症。

单方7:

组成木瓜根250g。

主治痛痹。

用法将木瓜根泡白酒服,1日3次,剂量适度。

方解因风寒湿侵入关节,经络症见关节肌肉疼痛不止,治宜祛风散寒。木瓜根酸、涩、温,入肝、脾经,有祛湿舒筋等功效治湿痹、痛痹。

单方8:

组成丝瓜络500g。

主治全身筋骨痛(筋痹)。

用法将丝瓜络用火炼焦,研细末,加红糖冲服,1次3g。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于筋,症见筋脉拘挛,关节疼痛等,治宜通经活络。丝瓜络甘、平,有通经络,清热化痰等功效。

单方9:

组成透骨草60g。

主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将新鲜透骨草捣烂成泥状敷于患处。

方解因风湿侵袭经络关节,症见关节疼痛,遇天气变化更剧,治宜祛风除湿。透骨草辛、温,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功效。可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验方

1.熄风通络汤

组成桑枝12g,忍冬藤12g,白芍12g,萆薢12g,

秦艽10g,当归尾12g,蚕砂10g,豨莶草15g,薏苡仁15g,甘草15g。

功效活络祛湿,熄风缓痛。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

加减有恶风寒、无汗、身痛等症者,加苏叶、防风;关节肿大、屈伸不利者,加竹节;小指关节肿大僵硬者,加僵蚕、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热、关节肿胀热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气、自汗恶风者,加丹参、炙远志、黄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湖南省中医研究院欧阳清研究员(李宝顺.名医名方录.第一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1990:

318)。

2.泻下蠲痹汤

组成 猪苓6g,黄芩15g,广木香3g,厚朴15g,蜈蚣2条,黄柏6g,朴硝15g,山柰6g,小活血12g,大黄

15g,全蝎3g,藿香3g,生甘草3g。

功效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下。

主治痹证日久化热,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畅,色酱黄,苔黄,脉沉有力,形体壮实,用诸疏风散寒、燥湿清热之方无效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伍炳彩教授(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44)

3.通痹灵方

组成桂枝10g,麻黄10g,白芍15g,防风15g,制川乌12g,知母12g,白术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制马钱子06g,蕲蛇10g,全蝎6g,川断20g,黄精15g。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及补肝肾。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及颈椎病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广州中医学院副教授陈纪藩(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75)

4.乌蛇祛湿汤

组成破故纸5g,巴戟天5g,乌蛇肉6g,川桂枝24g,伸筋草10g,地龙肉6g。酒当归6g,嫩桑技15g,酒

川芎3g,赤白芍各5g,桑寄生15g,节菖蒲5g,桑螵蛸6g,生银杏10枚(连皮打),炙甘草5g,虎骨胶3g(另烊兑服现多用狗骨代替)。

功效散风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周身关节肿痛,发热,十指及肘部拘挛不伸,于阴雨时发作更甚,食睡尚好,夜间遗尿,苔白腻,脉沉滑。

来源施今墨(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53)

5.通痹汤

组成苍术10g,漏芦10g,鸡血藤10g,矮地茶10g,汉防已10g,寻骨风10g。

功效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主治风湿之邪所致之关节疼痛。

加减热痹加黄柏、虎杖、白石英;如伴全身高热,口苦口渴,便结尿黄者,加金银花、连翘、石膏;风寒湿痹加独活、防风、桂枝、姜黄;下肢疼痛加牛膝。

来源湖南中医学院张海青副教授(中国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451)

6.祛痹汤

组成桂枝3g,赤芍12g,威灵仙12g,忍冬藤15g,络石藤15g,生苡仁15g,乌梢蛇9g,泽兰叶12g,陈

皮45g,川牛膝9g,红花45g。

功效祛风清热,化湿通络。

主治风湿热。症见膝关节灼热肿胀,疼痛酸楚,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细弦。

用法水煎服。

来源上海中医学院黄文东教授(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1:111)。

7.疏风养血通络汤

组成秦艽15g,羌独活各10g,白芷10g,防风10g,生熟地各20g,川芎10g,白僵蚕10g,地龙15g,生

石膏50g,黄芩15g,甘草75g。

功效祛风清热,养血通络。

主治风痹,身痛走窜不定,或肉抽瘈;中风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而兼头痛、颈强,咽干口燥,恶风自汗脉滑或弦数,属血虚内热、风邪外袭者。

加减风邪不重减二活;内热不重去石膏;腑气不通加生大黄、瓜蒌;痰湿重者加半夏、苍术、胆星;气虚加黄芪;抽搐瘈疭加全蝎、蜈蚣。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

来源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教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56)

8.木耳舒筋散

组成黑木耳120g(放置砂锅内,慢火焙干,切勿焙焦),川续断10g,炒杜仲10g,川牛膝10g,木瓜10g,桂枝9g,羌活9g,制乳香6g,附子6g,透骨草6g,苍术6g,公丁香6g,母丁香6g,党参6g。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和营卫,除风寒湿痹,解挛缩抽搐。

主治由肝血不足,筋失所养,或产后血虚,营卫失和,风寒湿邪侵袭,痹阻脉络所致的肢体麻木,四肢抽搐,手足挛缩抽风,筋骨疼痛等症。

用法上药共焙干后,与黑木耳研极细末。注意:木耳冷却两小时就得辗轧,时间稍长,即回潮不易轧细。每服6克,1日2~3次,酒少许为引,白水送下。不饮酒者,也可不用酒。

来源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原明忠主任医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688)。

9.热痹汤Ⅱ号

组成当归12~15g,黄条9g,连翘12g,生甘草12~15g,生苡仁24g,防风12g,忍冬藤15g,海桐皮12~

15g。

功效祛风宣湿,化痰消瘀。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手指、足趾关节肿胀疼痛,甚则强硬变形,张口不利,或伴四肢关节肿痛,舌苔淡薄微腻,脉象弦细涩。

加减寒邪偏盛加用川乌、草乌等大辛大热之品以祛内在之汉寒病冷;热邪偏盛者加石膏、知母、虎杖等寒凉乏味以清络中之热;风胜游走合用白企、羌活;湿盛漫肿加苡仁、大腹皮;肢体肿而且胀者加人积壳、川朴等理气宣痹;久痹正虚者加人归蔑或地黄之类以补气血、养肝肾。此外,还应根据病变部位配合引经药,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黄;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钻地风;周身关节疼痛入千年 健、伸筋草、络石藤等。

用法水煎,每日1剂,每剂煎服2次,首剂煎煮时间不少于45分钟。

来源南京中医学院内科汪履秋教授(中国中医药报.1991,7:26)。

10.痹痛宁

组成鹿角霜12g,制附子10g,桂枝10g,细辛5g,羌活10g,独活10g,防己15g,生黄芪30g,当归15g,

赤芍10g,白芍10g,生地30g,生效仁30g,广地龙10g,蜈蚣3条,乌蛇肉10g,生甘草12g。

功效祛风胜湿,温经散寒,舒筋活络,通痹止痛,补益气血,强筋壮骨。

主治肢体肌肉关节冷痛,关节肿胀或变形,屈伸 不利,腰膝酸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

用法水煎服,每半月为1个疗程。可根据具体病情,服2~6个疗程。

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谢海州主任医师(李宝顺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5)。

11 鸡血藤汤

组成鸡血藤30g,秦艽30g,炒桑枝30g,海风藤30g,络石藤30g,伸筋草30g,丝瓜络15g,忍冬胶30g,

甘草5g。

功效养血祛风,除湿宣痹,通络止痛。

主治血虚风湿,肢节疼痛,游走不定,筋脉挛急,屈伸不利,四肢麻木痹痛,亦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筋脉损伤之拘急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成都中医学院陈恒教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07)。

12.中虚痹证汤

组成黄芪、威灵仙、寻骨风各30g,桂枝3~9g,白芍,防已,山药各15g,元胡20g,伸筋草12g,细辛6~9g,大枣7枚,生姜、炙甘草各6g。

功效补虚温中,祛风通络,除湿止痛。

主治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应用西药致胃气明显受损,或宿有胃疾不能受纳诸种西药而痹痛依然如故者。

加减血虚,加当归10g;寒痛,加制川、草乌各6g,熟附片10g,麻黄8g;热痛,加秦艽15g,忍冬藤、地龙、石膏各30g;湿重,加苡仁15g,苍白术各10g;关节变形,肌肉萎缩,加千年健、老鹳草、豨莶草各30g;顽痹加全蝎、僵蚕10g,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1疗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