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对磁场的认识及其应用有哪些?以及给世界的航海带来了什么好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2收藏

我国古代对磁场的认识及其应用有哪些?以及给世界的航海带来了什么好处?,第1张

1 磁石的吸铁性及其应用

  我国是对磁现象认识最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4世纪左右成书的《管子》中就有“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的记载,这是关于磁的最早记载。类似的记载,在其后的《吕氏春秋》中也可以找到:“慈石召铁,或引之也”。东汉高诱在《吕氏春秋注》中谈到:“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在东汉以前的古籍中,一直将磁写作慈。相映成趣的是磁石在许多国家的语言中都含有慈爱之意。

  我国古代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磁石吸铁和同性相斥的应用事例。例如《史记·封禅书》说汉武帝命方士栾大用磁石做成的棋子“自相触击”;而《椎南万毕术》(西汉刘安)还有“取鸡血与针磨捣之,以和磁石,用涂棋头,曝干之,置局上则相拒不休”的详细记载。南北朝(512~518年)的《水经注》(郦道元)和另一本《三辅黄图》都有秦始皇用磁石建造阿房宫北阙门,“有隐甲怀刃人门”者就会被查出的记载晋书·马隆传》的故事可供参考:相传3世纪时智勇双全的马隆在一次战役中,命士兵将大批磁石堆垒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身穿铁甲的敌军个个都被磁石吸住,而马隆的兵将身穿犀甲,行动如常。敌军以为马隆的兵是神兵,故而大败(“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镗,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溜碍”)。

  古代,还常常将磁石用于医疗。《史记》中有用“五石散”内服治病的记载,磁石就是五石之一。晋代有用磁石吸出体内铁针的病案。到了宋代,有人把磁石放在耳内,口含铁块,因而治愈耳聋。

  磁石只能吸铁,而不能吸金、银、铜等其他金属,也早为我国古人所知。《淮南子》中有“慈石能吸铁,及其于铜则不通矣”,“慈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则难矣”。

2 磁石的指向性及其应用

  在我国很早就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并制出了指向仪器 司南。《鬼谷子》中有“郑子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的记载。稍后的《韩非子》中有“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记载。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记有“司南之杓(勺子),

投之于地(中央光滑的地盘),其柢(勺的长柄)指南”。

  不言而喻,司南的指向性较差。北宋时曾公亮与丁度(990~1053)编撰的《武经总要》(1044年)在前集卷十五记载了指南鱼的使用及其制作方法:“若遇天景噎(阴暗)霾,夜色瞑黑,又不能辨方向……出指南车或指南鱼,以辨所向……鱼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极为清晰地论述了热退磁现象的应用。当烧至通赤时,温度超过居里点,磁畴瓦解,这时成为顺磁体。再用水冷却,磁畴又重新恢复。这时鱼尾正对子位(北方),在地磁场作用下,磁畴排列具有方向性,因而被磁化。还应注意到,“钤鱼首出火”时“没尾数分”,鱼呈倾斜状,此举使鱼体更接近地磁场方向,磁化效果会更好。从司南到指南鱼,无疑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在使用上仍多有不便。

我国古籍中,关于指南针的最早记载,始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该书介绍了指南针的四种用法:水法,用指南针穿过灯芯草而浮于水面;指法,将指南针搁在指甲上;碗法,将指南针放在碗沿;丝悬法,将独股蚕丝用蜡粘于针腰处,在无风处悬挂。磁针的制作,采用了人工磁化方法。正是由于指南针的出现,沈括最先发现了磁偏现象,“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南宋时,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记述了将指南龟支在钉尖上。由水浮改为支撑,对于指南仪器这是在结构上的一次较大改进,为将指南针用于航海提供了方便条件。

  指南针用于航海的记录,最早见于宋代朱彧(yù)的《萍洲可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以后,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极丰。到了明代,遂有郑和下西洋,远洋航行到非洲东海岸之壮举。

  中国上古神话中,有一位化育万物、造福人类的女神,这就是女娲。据说天地开辟以后,大地上虽然有了山川、湖泊、花草鸟兽,可是还没有人类的踪迹。大母神女娲想创造一种新的生命,于是她抓起了地上的黄土,仿照自己映在水中的形貌,揉团捏成一个个小人的形状。这些泥人一放到地面上,就有了生命,活蹦乱跳,女娲给他们取名叫做“人”就这样,她用黄泥捏造了许多男男女女的人。但是用手捏人毕竟速度太慢,于是女娲顺利拿起一截草绳,搅拌上深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结果泥点溅落的地方,也都变成一个个话蹦乱跳的人。于是大地上到处都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女娲还使男女相配,叫他们自己生育后代,一代一代绵延。在神话中女娲不单是创造人类的始祖母,而且是最早的婚姻之神。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宇宙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半边天空坍塌下来,露出一个个可怕的大变动,半边天空坍塌下来,露出一个个可怕的黑窟窿,地上也也出现一道道巨大的裂口,山林燃起炎炎烈火,地底喷涌出滔滔洪水,各种猛兽、恶禽、怪蟒纷纷窜出来危害人类。女娲见人类遭受这样惨烈的灾祸,就全力补修天地。她先在灌河中挑选许许五彩石,熔炼成胶糊,把天上的窟窿一个个补好。又杀了一只大龟,砍下它的四只脚竖在大地四方,把天空支撑起来。接着杀了黑龙,赶走各种恶食禽猛兽,用芦苇灰阻塞了横流的洪水。从此灾难得以平息,人类得到拯救,人世间又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让人类更愉快地生活,女娲还造了一种名叫“笙簧”的乐器,使人们在劳作之余进行娱乐。

  女娲是产生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神话人物。这个神话,反映出当时人类对自身起源和自然现象的天真认识。至今在我国西南的苗族、侗族中还流传着女娲的神话传说,并把她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 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曾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的照顾我们免受灾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由此也就形成了 具有特色的女娲文化。今天我们在竹山这块女娲曾炼石补天的地方研讨女娲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古为今用,发挥女娲文化的现实作用。对此,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整合。通过整合进一步提高竹山是女娲炼石补天处的公信度与影响力,通过整合赋予女娲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通过整合使古老的文化力转化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女娲文化的作用。

  一、与区域文化相整合,提高竹山是女娲炼石处的公信度与影响力

  女娲文化是由女娲传说与民间女娲崇拜形成的社会现象。在当今学术界,对于女娲的真实性尚未异议,但对于传说的神话内容,认为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它所表达的是原始时代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力和支配自然力的愿望。譬如:袁珂先生在《古神话选择》中曾指出:“女娲补天神话,看似情景纷繁,实际上只是一个洪水为灾,女娲用这种方法,诛妖除怪,堙塞洪水的故事。女娲可说是神话中最早的一个治理洪水的英雄。”对于这类观点,从学理上讲无疑是正确的,但从民俗角度来看,却就值得商傕。女娲补天、造人的神话故事,在民间老百姓的心中它是真实存在的。茅盾先生曾指出:“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相互转述,却信以为真。”[1]其实不仅是古代人民就是现代人民同样是信以为真。正如,上帝之于西方人民,真武大帝之于中国人民一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从民俗意义上讲女娲传说是勿庸置疑的。然而,女娲故里何在、在何处炼石却众说纷纭,陕西省平利县声称他们是女娲故里;河北省涉县自2003年9月起开始举行对女娲的公祭仪式,举办女娲文化节;山西省平定浮山说他们那里是女娲补天遗址;辽宁牛河遗址有女娲炼石用的钳锅;四川省雅安街头树立着10多米高的女娲塑像;就连香港也来凑女娲的热闹,据传女娲用以补天的五彩石掉下一块,变成了今天的香港。虽说我们竹山有较为权威的《康熙字典》里“娲”字义释第三条:“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为证。笔者也从1964年1月上海古籍书店据陕西省图书馆藏明天顺刻本景印《襄阳郡志》中查到有关记载,即:“女娲山在(竹山)县西与金川燕子山相对正抵平利县界,俗云女娲炼石补天即此地也。”这条记载虽然涉及古地名与区划,但它确切无疑的说明女娲炼石处是在竹山县境内,且这个记载比《康熙字典》早了近200年,应是较有力的佐证。大家可能还会查到更多的有关古籍资料,既便如此,这些论证还显得单薄,仍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我们知道文化可分为书面层次、书面传承方式与口头层次、口头传承方式,我们上述的论证只是书面层次,还缺少口头层次、口头传承方面的论证;另一方面,任何文化的存在都必须有其生长的土壤,没有对文化环境加以阐述,是上述论证的另一不足。如果我们把女娲文化与区域文化相整合就可以弥补这两方面的缺失,从而提高竹山为女娲炼石补天处的公信度与影响力。

  考古学上一般认为,女娲神话与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相对应。因此,是否存在这一时期的遗址也是考量女娲是否在此活动的重要方面。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鄂西北地区不仅富集着大量的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而且还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先后发现了60多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有洞穴、旷野、汉江阶地等三种堆积类型,其中比较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10多处。涵盖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尤其是郧县学堂梁子先后发掘了两具距今年100万年人类头骨化石,被定名为“郧县人”。它的发现否定了非洲是人类唯一起源地的观点,证明了鄂西北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到了新石器时代,鄂西北地区原始文化更加繁荣,目前已查明该时期各类文化遗址近100处,分布非常密集。文化系除了仰韶、屈家岭、石家河三大文化主系之外,还有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等因素。其中仰韶文化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面貌。这一时期的遗址不仅数量多而时间跨度也很长,如,郧县清龙泉遗址、竹山霍山遗址、房县羊鼻岭遗址都同时包涵有仰韶、屈家岭、石家河三大文化系近3000年的文化遗存,足以反映出远古时期这里的文化环境之悠久与优秀,女娲文化在这种土壤中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从民间口传文化来看,在鄂西北广泛流传着女娲造人与补天的故事和民歌。且不说竹山,在郧县、房县、神农架等地方的山村不仅流传着女娲造人、补天的故事,而且在内容上比古籍中的记载还要详尽。书面中有关女娲的神话传说散见于不同的古籍中,《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记载有“抟土造人”的传说,女娲、伏羲兄妹婚配造人记载在《独异志》中,女娲补天的神话见于《淮南子·览冥训》,而鄂西北地区有关女娲的传说却是在一个故事里包括了这些古籍中有关记载的所有内容。讲述了女娲与伏羲兄妹在洪水过后为了人类的衍续不得已婚配,抟土造人与山崩天裂,女娲炼石补天等传说。其中在房县、郧县、竹山、保康、神农架等地流传的“待尸歌”“黑暗传”中讲述最为详细。在胡崇峻搜集整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黑暗传》中,详细讲述了女娲造人、补天的来龙去脉,长达26页540多行。由此可见女娲造人、炼石补天传说在鄂西北流传之广泛和详尽。不仅如此,鄂西北还是神农尝草采药、架木为屋、跨鹤升天的地方。伏羲、女娲、神农被称为三皇,《风俗通》云:“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潜夫论》载:“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曰女娲”。神农是女娲的接班人,神农活动的地区神农架是流经竹山县的堵河的发源地,女娲在堵河的中游地区炼石补天,神农到堵河的发源地尝草采药,巧合至此,难道不能为竹山是女娲炼石补天处提供佐证吗?

  还能为竹山是女娲炼石补天处提供旁证的是陕西省平利县有关女娲故里的论证。秦、汉时期竹山与平利曾同属汉中郡,在明朝成化十二年从竹山分设竹溪县前,竹山与平利是邻县。2003年10月平利县在安康市举办了首届中国女娲文化学术研讨会,到会的多位历史文化专家认为,陕西安康市平利县应是女娲文化的发祥地,这个县的女娲山就是传说中的“女娲治所”。他们的依据是古代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十道要录》《新唐书》《路史》《九域志》等有关女娲山的记载,认为这里是女娲“抟土为人”之处。在平利女娲山西北有伏羲山,两山之间有女娲庙、高皇庙、三皇庙等古代遗址。在互联网上他们还办有名为“女娲故里”的网站,平利县在女娲文化的研究上捷足先登了。然而,他们先行一步的研究对我们不仅没有妨碍,还为我们确立竹山是女娲炼石补天处提供了佐证。其一是他们的研究又为我们提供了古籍方面的依据。如他们所引唐五代的《录异记•卷八》记载“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自春秋战国时期楚灭庸后,上庸一直是竹山(包括置县前的竹溪)的古称。清·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对竹山县的沿革有明确的记载:竹山县“本周之庸国,秦为上庸县地,汉因之,属汉中郡,后汉亦为上庸县,建安末置上庸郡,魏晋因之,宋齐亦日上庸郡,皆治上庸县,梁析置安城县,西魏改为竹山,又置罗州于此,隋开皇十八年改日房州,大业初州废,县属房陵郡。唐武德初复置房州,治此,贞观十年,州移治房陵,以竹山县属焉。宋元因之,明洪武初省,十三年复置竹山县,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改今属。”[2]从引文可见唐五代时应称竹山县,《录异记》的作者可能惯于古称,无论如何

  上庸就是竹山而非平利。为进一步证明此说再引清·陈梦雷、蒋廷锡著《古今图书集成》的有关记载为证:“女娲山,去县(竹山)西九十里俗传女娲炼石补天处,下有女娲庙。”[3]虽然《录异记》说的是抟土为人处,但是造人、补天都是女娲所为,女娲庙之说是相同的。在此反复引证并非要否定平利是女娲抟土造人处,平利为证此事,也是经过多方面反复论证,不会因为一处引文有误,而全盘否定。其二是,为竹山是女娲炼石补天处提供了地理上的支持。竹山与平利古时是邻县,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他们强调是女娲造人之处,我们侧重是女娲炼石补天之处,在地理方面顺理成章,并可以相互佐证。

  二、与时代精神相整合,赋予女娲文化新的意涵

  女娲传说是远古时期的故事,在它看似荒诞的外表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我们应认真的发掘并与时代精神相整合,赋予它新的意涵,以发挥其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从时代需要角度分析,女娲传说起码包涵着以下三种精神,值得我们弘扬。

  一是,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勇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女娲当时遇到的真是天大的困难,天崩地陷、水火泛滥、猛兽肆虐,人类面临着一场浩劫。她挺身而出,补苍天、杀猛兽、堵洪水、救人民。表现出了天破可补、地陷可支、水可填、火可灭、一切猛禽怪兽都有可以擒除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如果我们今天具备了女娲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勇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险阻不能攻克,还有什么私利不能抛弃,还有什么功业不能成就。

  二是,勇于开拓,富于想象,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传说中女娲是一了不起的发明家、创造家。在洪水泡天,人类行将灭绝之时,她创新出用芦灰止水、黄土造人之法;在苍天破裂之后,她创新出炼石补天之举;在大地塌陷之际,她创新出断鳌足支天的措施。其想象之丰富,创造之大胆,值得后人效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动力。”当今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更需要创新精神,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依靠的都是创新精神。有了创新精神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创新成果。

  三是,修复自然生态的缺失,维护自然生态的完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传说中,女娲面对“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自然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积芦灰以止*水。修复了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维护了自然生态的完整,保证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当今,我们同样面临着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森林、草地和湿地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逐年消失,沙漠面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逐年增加,沙尘化天气蚕食着美好的春天;地下水、石油和各种矿藏被大量的开采,有些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被耗尽;工厂和家庭排出的废水和各种废弃物严重地污染着土壤和水源;农药越来越严重地污染地下水和食物;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被大量的排放到大气中,破坏着臭氧层,使气候逐渐变暖。地球上的生命维持系统正在被毁坏,并处于迅速退化之中。现在人们更迫切地需要女娲精神,来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与旅游产业相整合,将远古文化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景无文不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业的发展才会长盛不衰。而旅游业又是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因此,把女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整合,是发挥女娲文化作用的重要途径。如何将女娲文化与旅游业整合起来,笔者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其一,打造女娲文化的竹山平台。旅游需要景观,文化需要载体。据古籍记载并听竹山的同仁讲,在女娲山下原来有一座女娲庙,后来因种种原因被拆除了,现在应该复建一座较为雄伟的女娲庙,并将女娲在此炼石补天的传说立碑记载。一来为竹山的旅游业打造一处景点;二来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女神,并弘扬女娲精神。同时在竹山县城立一尊女娲补天的雕像与之呼应,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用县城的女娲雕像给宝丰女娲山的景点作宣传,并为构建旅游线路打基础。至于建设资金可以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法招商,把一定期限的门票收入作为投资回报。这是一件对两个文明建设都有利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其二,左挂右联构建富有引力的旅游线路。旅游线路是把几个景点以及其它各种旅游资源优化组合起来,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有机链条。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景点很难满足游客六大要素方面的需求,景点只有组合进线路里,才能获得最佳效益。女娲炼石补天景点建成后就要注重组合线路,其实这种线路组合有许多种选择,要根据游客的需要设计的丰富一些。可以把竹山县景点组合成短线的一日游,也可以与武当山—房县温泉—竹山女娲练石补天、施洋故居—十堰市区构建为2日游线路;还可以与平利、神农架构成远古神话线路。总之,要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增强吸引力为目的,来左挂右联组合成不同的线路,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其三,以女娲文化为核心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我们竹山的绿松石就是女娲用以补天的奇石,据我所知,竹山的绿松石产品比较注重借用文化力来提高商品的知名度,增强商品活力。但是其开发空间还很大,既使在运用女娲文化来开发产品上还大有文章可作。譬如: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它的原名叫《石头记》,对于这里所写的石头来历,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已有明确的交待,就是女娲补天剩余下的一块。后来它化为“通灵宝玉”与其投胎转世的贾宝玉一起来到人世,贾宝玉之名实际就是“假宝玉”,真石头。《红楼梦》写的就是这块真石头来到人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有《红楼梦》的一首偈为证:“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4]据此,我们可以根据《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故事,开发出一系列的旅游商品。如:可以按书中宝玉佩带的“通灵宝玉”的模样开发出专门带给儿童的纪念品:“通灵宝玉长命锁”,等等,只要认真研究就会引发出许许多多的新创意,开发出具有文化生命力的旅游商品。

鸡的成语

独鹤鸡群 打鸡骂狗 戴鸡佩豚 斗鸡养狗 斗鸡走狗

斗酒只鸡 斗鸡走马 斗鸡走犬 呆若木鸡 呆如木鸡

呆似木鸡 缚鸡之力 凤毛鸡胆 范张鸡黍 狗盗鸡鸣

狗盗鸡啼 割鸡焉用牛刀 鹤处鸡群 鹤发鸡皮 鹤骨鸡肤

鹤困鸡群 鹤立鸡群 淮南鸡犬 淮王鸡狗 鹤行鸡群

鸡不及凤 鸡虫得失 鸡虫得丧 鸡肠狗肚 鸡蛋里找骨头

鸡飞蛋打 鸡飞狗叫 鸡飞狗跳 鸡飞狗走 鸡肤鹤发

鸡骨支床 金鸡独立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金鸡消息 家鸡野鹜

家鸡野雉 嫁鸡逐鸡 鸡口牛后 鸡零狗碎 见卵求鸡

鸡烂嘴巴硬 鸡鸣而起 鸡鸣狗盗 鸡鸣狗吠 鸡鸣馌耕

鸡鸣候旦 鸡鸣戒旦 鸡鸣犬吠 鸡鸣起舞 鸡毛蒜皮

鸡皮鹤发 鸡犬不安 鸡犬不惊 鸡犬不留 鸡犬不宁

鸡犬不闻 鸡栖凤巢 鸡犬皆仙 鸡犬桑麻 鸡犬升天

鸡犬无惊 鸡犬相闻 鸡声鹅斗 鸡尸牛从 鸡头鱼刺

鸡豚之息 井蛙醯鸡 鸡鹜相争 鸡鹜争食 鸡胸龟背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鸡争鹅斗 菱角磨作鸡头 木鸡养到 牛刀割鸡

牛鼎烹鸡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牝鸡晨鸣

牝鸡牡鸣 牝鸡司晨 牝鸡司旦 认鸡作凤 汝南晨鸡

鼠肚鸡肠 鼠腹鸡肠 杀鸡哧猴 杀鸡骇猴 杀鸡儆猴

杀鸡抹脖 杀鸡取蛋 杀鸡取卵 山鸡舞镜 杀鸡为黍

杀鸡吓猴 杀鸡焉用牛刀 手无缚鸡之力 偷狗戏鸡 偷鸡不着蚀把米

偷鸡盗狗 偷鸡摸狗 土鸡瓦狗 土鸡瓦犬 陶犬瓦鸡

闻鸡起舞 瓮里醯鸡 味如鸡肋 小肚鸡肠 雄鸡断尾

雄鸡夜鸣 鬻鸡为凤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只鸡斗酒

宰鸡教猴 指鸡骂狗 捉鸡骂狗 争鸡失羊 只鸡絮酒

只鸡樽酒 炙鸡渍酒 卓立鸡群

兔的成语

兔角牛翼

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兔葵燕麦

形容景象荒凉

兔起凫举

喻行动快速

兔起鹘落

谓兔子刚出窝,鹘立即降落捕捉。极言动作敏捷。亦比喻作书画或写文章下笔迅捷

兔起乌沉

谓月出日落

兔缺乌沈

犹兔走乌飞

兔丝燕麦

喻有名无实

兔死狗烹

兔子死后,猎狗被烹食。多比喻统治者杀害功臣。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兔死狐悲

比喻因同类的灭亡感到悲伤

兔死犬饥

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兔头麞脑

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兔走鹘落

见“兔起鹘落”

兔走乌飞

谓日月运行,光阴流逝。兔,月中玉兔;乌,日中金乌

马的成语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之马 脱缰之马 铁马金戈

天马行空 童牛角马 土牛木马 天粟马角 铜围铁马

乌白马角 舞刀跃马 五花杀马 文君司马 万马奔腾

五马分尸 万马齐喑 问牛知马 乌头白马生角 乌头白,马生角

乌头马角 乌焉成马 问羊知马 洗兵牧马 选兵秣马

悬兵束马 香车宝马 鲜车健马 鲜车怒马 悬车束马

下马冯妇 下马看花 系马埋轮 下马威 信马由缰

休牛归马 休牛散马 效犬马力 朽索驭马 悬崖勒马

鲜衣良马 鲜衣怒马 心猿意马 以渴服马 以鹿为马

饮马长江 一马当先 倚马可待 一马平川 衣马轻肥

倚马千言 倚马七纸 饮马投钱 跃马弯弓 野马无缰

以毛相马 意马心猿 一马一鞍 跃马扬鞭 玉堂金马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燕昭好马 招兵买马 枕戈汗马 止戈散马

獐麇马鹿 招军买马 指鹿为马 指鹿作马 走马到任

阵马风樯 走马赴任 走马观花 仗马寒蝉 走马看花

走马上任 竹马之交 走马章台 竹马之友 蛛丝马迹

驽马十驾 驽马十舍 牛溲马勃 牛溲马渤 牛头不对马面

牛头不对马嘴 牛头马面 牛童马走 拿下马来 匹马单枪

匹马当先 跑马观花 拍马溜须 盘马弯弓 匹马一麾

匹马只轮 千兵万马 骑曹不记马 乞儿马医 秋高马肥

千军万马 犬马恋主 裘马轻肥 裘马轻狂 裘马清狂

裘马声色 求马唐肆 骑马寻马 雀马鱼龙 求马于唐市

求马于唐肆 犬马之报 犬马之诚 犬马之疾 犬马之决

犬马之劳 犬马之力 犬马之恋 骑马找马 青梅竹马

犬马之年 犬马之养 敲牛宰马 轻裘肥马 青丝白马

青衫司马 墙头马上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权移马鹿 人欢马叫

人荒马乱 人喊马嘶 人困马乏 戎马仓皇 戎马劻勷

戎马倥偬 戎马倥偬 戎马生郊 戎马生涯 软裘快马

人强马壮 人仰马翻 人语马嘶 束兵秣马 士饱马腾

素车白马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神龙马壮 驷马不追 司马称好

四马攒蹄 死马当活马医 驷马高车 驷马高盖 驷马高门

杀马毁车 食马留肝 驷马莫追 驷马难追 司马牛之叹

司马青衫 善马熟人 失马塞翁 三马同槽 束马悬车

束马县车 驷马轩车 散马休牛 率马以骥 驷马仰秣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 射人先射马 声色狗马 素丝良马

声色犬马 识途老马 识涂老马 塞翁得马 塞翁失马

襟裾马牛 裾马襟牛 金马玉堂 仅容旋马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尻轮神马 叩马而谏 快马加鞭 尻舆神马 厉兵秣马

历兵秣马 励兵秣马 练兵秣马 历兵粟马 厉兵粟马

驴唇不对马嘴 驴唇马觜 驴唇马嘴 砺戈秣马 露马脚

龙马精神 老马恋栈 老马识途 立马万言 六马仰秣

驴年马月 驴前马后 龙神马壮 驴头不对马嘴 溜须拍马

临崖勒马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马不解鞍 马勃牛溲 马浡牛溲

马不停蹄 马尘不及 马迟枚疾 马齿徒增 马齿徒长

马到成功 马到功成 马耳春风 马耳东风 马放南山

马翻人仰 马腹逃鞭 马革裹尸 马工枚速 枚速马工

马革盛尸 马后炮 马角乌白 马角乌头 马迹蛛丝

马空冀北 马龙车水 马鹿异形 马鹿易形 马马虎虎

秣马厉兵 马面牛头 马毛猬磔 马毛猬磔 买马招兵

买马招军 马牛襟裾 马牛其风 马去马归 马前泼水

马前卒 马入华山 马如流水 盲人骑瞎马 盲人瞎马

瞎马临池 马如游龙 马如游鱼 马水车龙 马上得天下

马上房子 马上功成 马上看花 马瘦毛长 马上墙头

马首是瞻 马首欲东 马咽车阗 马仰人翻 马足车尘

马中关五 马捉老鼠 马足龙沙 马壮人强 泥车瓦马

牛高马大 牛马襟裾 驽马恋栈豆 驽马恋栈 驽马铅刀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鞍马劳顿 鞍马劳倦 鞍马劳困

鞍马劳神 鞍马之劳 鞍前马后 鞭长不及马腹 弊车羸马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兵荒马乱 兵慌马乱 伯乐相马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班马文章 宝马香车 兵强马壮 避世金马

不食马肝 不识马肝 北叟失马 车尘马足 车驰马骤

车殆马烦 车怠马烦 车烦马毙 持戈试马 窗间过马

车马辐辏 策马飞舆 车马骈阗 驰马试剑 车马填门

车马盈门 吹牛拍马 车水马龙 车填马隘 车尘马迹

车辙马迹 车在马前 东风吹马耳 东风马耳 东风射马耳

斗鸡走马 打马虎眼 大马金刀 得马失马 得马生灾

得马折足 代马望北 代马依风 单枪独马 单枪匹马

丹书白马 短衣匹马 二童一马 风吹马耳 风车雨马

风车云马 非驴非马 风马不接 放马后炮 放马华阳

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牛 肥马轻裘 风马云车 服牛乘马

放牛归马 风牛马不相及 风樯阵马 飞鹰走马 光车骏马

膏车秣马 高车驷马 弓调马服 归马放牛 谷马砺兵

狗马声色 裹尸马革 高头大马 毁车杀马 寒蝉仗马

横刀跃马 横戈盘马 横戈跃马 汗马功劳 汗马之功

汗马之劳 呼牛呼马 猴年马月 呼牛作马 横枪跃马

害群之马 讳树数马 见鞍思马 鸠车竹马 金戈铁马

————————————————————————————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284459html

牛的成语

牛刀割鸡:

亦作“牛刀割鸡”。比喻大材小用

牛刀小试:

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显一下身手

牛高马大:

比喻人长得高大强壮

牛鬼蛇神:

①牛首之鬼和蛇身之神。形容作品虚幻怪诞。亦喻指虚幻怪诞的作品。②比喻歪门邪道之流

牛黄狗宝:

牛黄,牛胆囊中的结石;狗宝,狗脏器中的凝结物。两者都是内脏病变的产物,因以喻坏透了的心肠

牛骥同皂:

亦作“牛骥同槽”。谓牛与千里马同槽而食。比喻贤愚不分

牛角书生:

喻勤读之士

牛角之歌:

春秋时,宁戚很穷,想见齐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在车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闻而赞其为“非常人”,命后车载之,拜为上卿。见《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问下二》。汉刘向《说苑·尊贤》亦载此事。后以“牛角之歌”、“牛下歌”为穷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牛口之下:

《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后以“牛口之下”、“牛口”借指卑下的地位

牛郎织女:

①牵牛星(俗称牛郎星)和织女星。两星隔银河相对。神话传说:织女是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河西牛郎后,就不再织。天帝责令两人分离,每年只准于七月七日在天河上相会一次。俗称“七夕”。相会时,喜鹊为他们搭桥,谓之鹊桥。古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要穿针乞巧。见《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说》、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岁华纪丽》卷三引汉应劭《风俗通》。②今常喻指分居两地的夫妻

牛马襟裾:

犹言衣冠禽兽

牛溲马勃:

亦作“牛溲马渤”。①牛溲,即牛遗,车前草的别名。马勃,一名马牷,一名屎菰,生于湿地及腐木的菌类。两者皆至贱,均可入药。②借指卑贱而有用之材

牛蹄中鱼:

处在牛蹄踏出的小坑里的鱼。喻濒临绝境。语本汉刘向《说苑·善说》:“庄周贫者,往贷粟於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即求我枯鱼之肆矣。”’”《庄子·外物》有类似记载,作“车辙中有鲋鱼焉”

牛听弹琴:

比喻听不懂

牛童马走:

旧时泛指地位卑下的人。牛童,牧童;马走,犹仆役

牛头不对马嘴:

比喻答非所问或对不上号

牛星织女:

即牛郎织女

牛羊勿践:

勿使牛羊践踏。比喻爱护。语出《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郑玄笺:“草木方茂盛,以其终将为人用,故周之先王为此爱之,况於人乎?”

牛衣病卧:

形容贫病交迫

牛衣对泣:

汉代王章在出仕前家里很穷,没有被子盖,生大病也只得卧牛衣中,他自料必死,哭泣着与妻子诀别。妻子怒斥之,谓京师那些尊贵的人谁能比得上你呢,“今疾病困戹,不自激昂,乃反涕泣,何鄙也。”见《汉书·王章传》。后以“牛衣对泣”、“牛衣夜哭”谓因家境贫寒而伤心落泪

牛衣岁月:

谓贫困的生活

版筑饭牛:

版筑,造土墙;饭牛,喂牛。相传商代贤者傅说筑于傅岩,武丁用以为相。事见《书·说命上》。春秋时卫国贤者宁戚饭牛车下,扣牛角而歌,桓公异之,拜为上卿。事见《吕氏春秋·举难》。后以“版筑饭牛”为贤臣出身微贱之典

充栋汗牛:

谓书籍堆得高及栋梁,多至牛马运得出汗。形容藏书或著述之富。语出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老牛舐犊:

喻爱子之情。牛爱其犊,常舔之。舐,舔

笔误作牛:

《晋书·王献之传》:“桓温尝使扞王献之呴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牸牛,甚妙。”后因以“笔误作牛”喻随机应变,化拙成巧或持功补过

喘月吴牛:

相传吴地之牛畏热,见月亦疑为日,喘息不已。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后因以为典实。亦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惧其类似者

吹牛拍马:

吹嘘奉承

槌牛酾酒:

杀牛滤酒。谓备肴酒以燕享

对牛弹琴:

亦作“对牛鼓簧”。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语本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饭牛屠狗:

①喻指从事低贱之事。②指从事贱业者

放牛归马:

语本《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后以“放牛归马”比喻不再用兵

风马牛不相及:

《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孔颖达疏引服虔曰:“牝牡相诱谓之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一说:风,放逸,走失。谓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犀牛望月:

《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谓犀牛望月久,故感其影于角。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卷四:“吕东莱畜犀带一围,文理缜密,中有一月影,过望则见,盖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于角。”后因形容长久盼望

犀照牛渚:

《晋书·温峤传》:“扞温峤呴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后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

服牛乘马:

役使牛马驾车

割鸡焉用牛刀:

谓处理小事何用礼乐。后用以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鸡,也写作“鸡”

归马放牛:

谓战争止息,不再用兵。语出《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孔颖达疏:“此是战时牛马,故放之,示天下不复乘用。”

汗牛充栋:

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谓书籍存放时可堆至屋顶,运输时可使牛马累得出汗。后用“汗牛充栋”形容著作或藏书极多

呼牛呼马:

亦作“呼牛作马”。语本《庄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后以“呼牛呼马”、“呼牛作马”指毁誉由人,悉听自然

瘠牛偾豚:

谓瘦弱的牛覆压在小猪上,小猪必死。比喻强国虽德衰,兵临弱国,弱国亦亡。语本《左传·昭公十三年》:“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况其率道,其何敌之有!牛虽瘠,偾於豚上,其畏不死。”杜预注:“偾,仆也。”孔颖达疏:“前覆曰仆。言牛倒豚上,豚必死也。言牛虽瘠者,谓鲁以晋为无德轻之,故以瘦牛自喻。”

瘠牛羸豚:

瘦弱的牛和猪。比喻弱小民族或国家

茧丝牛毛:

形容细密

茧丝牛毛:

如蚕丝,如牛毛。比喻细密繁多

九牛一毛: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牵牛下井:

喻使不出力

牵牛织女:

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牛郎、织女

敲牛宰马:

谓宰杀牲畜

蛇神牛鬼:

比喻各色邪恶或各种歪人

犁牛之子:

比喻父虽不善却无损于其子的贤明

马勃牛溲:

马勃,菌类;牛溲,车前草。比喻至贱之物

马面牛头:

犹牛头马面

马牛襟裾:

穿衣服的马牛。讥人不明道理、不识礼仪

马牛其风:

谓马、牛奔逸。《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颖达疏:“僖四年《左传》云:‘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风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远去也。”后用以表示互不相干

买牛息戈:

犹言卖剑买牛

卖剑买牛:

谓卖掉武器,从事农业生产

目牛无全:

《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因以“目牛无全”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

目无全牛:

《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因以“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亦形容办事精明熟练

泥牛入海:

语本《景德传灯录·潭州龙山和尚》:“洞山又问和尚:‘见个什麽道理,便住此山?’师云:‘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后因以“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返,杳无消息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谓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庖丁解牛:

据《庄子·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赞叹其技艺之妙。庖丁释刀云:平生宰牛数千头,而今宰牛时全以神运,目“未尝见全牛”,刀入牛身若“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因此牛刀虽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锋利仍“若新发於硎”。后常用“庖丁解牛”作为神妙的技艺的典型

蹊田夺牛:

《左传·宣公十一年》:“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后以“蹊田夺牛”指罪轻罚重,从中谋利

齐王舍牛:

《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以“齐王舍牛”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

骑牛读汉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后以“骑牛读汉书”形容刻苦攻读

气冲牛斗:

形容怒气、冤气极盛。牛、斗,牵牛星和北斗星

气喘如牛:

形容大声喘气的模样

如牛负重:

比喻负担沉重

散马休牛:

《书·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传引《乐记》:“武王胜商,渡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后称不兴战事为“散马休牛”

杀鸡焉用牛刀:

喻不必大材小用或小题大做。语本《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鼠入牛角:

比喻势力愈来愈小

司马牛之叹:

《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后因以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童牛角马:

无角之牛与有角之马。喻绝无之事物

土牛木马:

土制的牛,木造的马。比喻徒有其名而无实用

兔角牛翼:

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吴牛喘月:

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日而气喘。《太平御览》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於日,见月怖,喘矣!”后遂用作典故。①比喻因疑似而惧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②形容酷热难当

休牛归马:

亦作“休牛散马”。放归军用的牛马,表示停止战事。语本《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一牛吼地:

谓牛鸣声可及之地。喻距离较近

以羊易牛: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以“以羊易牛”指用这个代替那个

椎牛发冢:

亦作“椎牛发�冢”。杀牛盗墓。谓为盗无所不为,穷凶极恶

椎牛歃血:

古时聚众盟誓,杀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表示诚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