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物志(典籍)详细资料大全
《异物志》是汉唐间一类专门记载周边地区及国家新异物产的典籍。它产生于汉末,繁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开始衰变,宋以后消亡。
据笔者考察,见于史志著录和他书征引的《异物志》,共有二十二种之多。这些著作今已全部亡佚,后人辑本也只有有限的几种。在本文中,笔者对有线索可考的《异物志》做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历史文献研究关于这一领域的空白。
基本介绍 书名 :《异物志》 作者 :(东汉)杨孚 ISBN :753595071 类别 :自然科学 定价 :¥117元 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01日 著作概述,主要内容,各地版本, 著作概述 《异物志》是汉唐间一类专门记载周边地区及国家新异物产的典籍。它产生于汉末,繁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开始衰变,宋以后消亡。据笔者考察,见于史志著录和他书征引的《异物志》,共有二十二种之多。这些著作今已全部亡佚,后人辑本也只有有限的几种。在本文中,笔者对有线索可考的《异物志》做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历史文献研究关于这一领域的空白。 主要内容 《异物志》是汉唐时期一类特殊的典籍,主要记载当时周边地区及国家的物产风俗,内容涉及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社会生产、历史传说、风俗文化等许多方面。据笔者考证,从汉到唐,至少有二十二种以上以《异物志》命名的著作出现。《异物志》随着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及与其他国家交往的扩大而产生,并随这一过程的加深而繁荣,也同样因此而衰变消亡。这类著作初现于汉末,繁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开始衰变,宋以后退出历史舞台。它的产生和消亡,与该时期中华文明圈的内外交融拓展密切相关,从一个角度反映着该时期人们的世界认识水平和思想状况。宋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这类著作不再出现,原有各种也渐渐亡佚流散。一种历时久远、影响不小的文化现象就这样被历史的尘沙所掩埋,以致后来的人对它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只是在历史地理学和小说史的研究中,偶尔才能看到一点它的踪迹。它的种类、它的存佚情况、它的内容、它与其它文化现象的关系以及它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的完整历史意义,从未得到过认真的对待。人们目前所能看到的,也仅有清人有限的几种辑本和今人的些许钩沉之作。 各地版本 杨孚《异物志》 东汉杨孚撰。一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史部地理类着录。已佚。杨孚,字孝元,或作孝先,广东南海人。汉末曾为议郎。所撰《异物志》为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异物志》。《水经注》引作杨氏《南裔异物志》。《艺文类聚》所引,或作杨孝元《交趾异物志》,或作《交州异物志》。其书主要记载交州一带(包括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的物产和民族风俗,如锦鸟、麡狼、鲛鱼、桔、稻、猩猩、孔雀,以及狼□(月+荒)之民等。《艺文类聚》卷83所引云:“狼□(月+荒)之民与汉人交关,常夜为市,以鼻齅金,知其好恶。”佚文以散文为主,间有四言韵语。如《水经注》卷37引杨氏《南裔异物志》:“髯惟大蛇,既洪且长。采色驳荦,其文锦章。食豕吞鹿,腴成养创。宾享嘉宴,是豆是觞。”《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后汉书注》、《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海录碎事》、《事类赋注》等书均有佚文。今有清曾钊辑本,收佚文近百条。曾氏认为,《异物志》一类典籍乃杨孚首创,故只有杨孚可专其名,群书所引,凡不称人名,只称《异物志》者,皆当为杨氏书文。[2]所以他将很多非杨孚《异物志》的佚文都收入书中,仅笔者考知,就有《南州异物志》、陈祈畅《异物志》、《郁林异物志》的佚文混杂其中。此外,也有漏收的现象,如《北堂书钞》中的数条佚文就未收入。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亦收此书佚文。 朱应《扶南异物志》 三国吴朱应撰。一卷。朱应,三国吴时为宣化从事,与中郎将康泰奉命“南宣国化” [3],出使了扶南、林邑及南洋诸国,回来后写了《扶南异物志》一书,叙述其经历,介绍了扶南、林邑、西南大沙洲(今南洋群岛)及天竺、大秦等国的物产与地理知识。一同出使的康泰也著有《吴时外国传》一书,介绍其所见所闻,亦佚。朱应之书未见各类书及史注引用。向达举《北堂书钞》卷132“帐”条所引:“应志云:斯调国王作白珠交给帐,遣遗天竺之佛神”,疑此为朱应书之佚文[4]。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举《通典边防门注》、《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宋膺《异物志》,疑宋膺即为朱应之讹。其说有很大影响,连姚振宗、向达也不能否定它。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笔者曾对宋膺《异物志》佚 过全面考查,宋书佚文今存六条,全记大宛、大秦、渠搜、月氏等西域各地物产,未涉海南诸国[5]。宋膺《异物志》与朱应《扶南异物志》实为两种不同的书,章氏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清陈运溶《麓山精舍丛书》第二集《古海国遗书钞》中,辑有《扶南异物志》,所收数条皆宋膺佚文。 万震《南州异物志》 三国吴万震撰。一卷。万震,吴时曾为丹阳太守。向达说:“万震事迹不见吴书,只《隋书·经籍志》注其为吴丹阳太守,未言孙吴何时。今按孙吴黄武、黄初时屡耀兵海外,比之明代,约同成祖咏乐之时。又丹阳太守在黄武初为吕范,至嘉禾三年诸葛恪为丹阳太守。自吕范至诸葛恪中间相隔十余年,未闻他人继范为丹阳太守。疑万震之为丹阳太守,即在吕范之后诸葛恪之前,正当海外征伐甚盛之际。震在丹阳,接近国都,见闻较近,故有《南州异物志》之作,以志殊方异物。虽以异物名书,所述多海南诸国方物风俗,无异一地理书也。” [6]万震所记,并不限于海南诸国,于西方大秦等国亦多有涉及。书中所记如乌浒、扶南、斯调、林阳、典逊、无论、师汉、扈利、察牢、类人等国的地理风俗物产,多为前代史书所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太平御览》卷790引《南州异物志》云:“姑奴去歌营可八千里,民人万余户,皆乘四辕车,驾二马或四马。四会所集也。舶船常有百余艘,市会万人,昼夜作市,船皆鸣鼓吹角,人民衣被中国。”现存佚文多为散文,也有一些四言韵文。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散文为正文,韵文则为赞语;另一种可能是韵文为正文,散文则是中间的夹注。如《太平御览》卷788引“类人”条正文为韵文,中间以散文夹注。《艺文类聚》卷84宝玉部贝类引《南州异物志》云:“交趾北南海中有大文贝,质白而文紫,天姿自然,不假雕琢磨莹而光色焕灿。”《太平御览》卷807珍宝部贝类亦引《南州异物志》,云:“乃有大贝,奇姿难俦(注:大贝,文贝也,交趾以南海中皆有之)。素质紫饰,文若罗珠。不磨不莹,彩辉光浮。思雕莫加,欲琢靡逾。在昔姬伯,用免其拘。”散文与韵文所记内容一致,描述971比喻也都类似,只是文体不同。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异物志》中也有不少。大约同一时代的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当时通行的记述方式。今存的《南州异物志》佚文,多见于《齐民要术》、《初学记》、《北堂书钞》、《史记正义》、《一切经音义》、《法苑珠林》、《太平御览》、《事类赋注》等书。清陈运溶辑出佚文六十余条。刘纬毅书亦收。 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 三国吴沈莹撰。一卷。《隋志》等皆作《临海水土异物志》,《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作《临海异物志》。《后汉书注》引有沈莹《临海异物志》,又引《临海水土志》,疑二者为一书。沈莹,三国吴亦为丹阳太守,晋军破吴时为晋将王浑所斩[7]。沈莹为丹阳太守的时间较万震要晚。从《临海水土异物志》现存的佚文看,书中所记多为南部沿海地区物产风俗,像鱼类、鸟类、树木等动植物。《太平御览》卷939鳞介部引《临海异物志》云:“牛鱼,形如犊子,毛色青黄,好眠卧。人临上,及觉,声如大牛,闻一里。”又云:“鹿鱼,长二尺余,头上有角,腹下有脚如人足。”《艺文类聚》卷92鸟部引《临海异物志》:“□(氵+鸡)鶒,水鸟,毛有五色,食短狐。其在溪中,无毒气。”《齐民要术》、《初学记》、《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后汉书注》、《太平御览》、《事类赋注》、《海录碎事》等书引有佚文。又,《御览》卷946虫部引沈莹《临海异物志》云:“晋安南吴屿山吴公千万积聚,或云,长丈余者以作脯,味似大虾。”按晋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郡置,治所在今福建福州;晋安县,三国吴置东安县,晋改为晋安,治所在今福建泉州附近。所以,吴并未有晋安之名,而沈莹也未入晋,其文中不应有“晋安”一词出现,有可能为后人抄写时改动。今有辑本四种:明陶宗仪所辑,收在《说郛》中;清王仁俊所辑,收在《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中;民国杨恩所辑,收在《台州丛书后集》中;刘纬毅书亦收。 薛莹《荆扬已南异物志》 三国吴薛莹撰。史志未载,卷目不详。薛莹,薛综之子,三国吴为选曹尚书,光禄勋,入晋后拜散骑常侍。其事见《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薛综曾官合浦、交趾等地太守,薛莹随父常居岭南,对南方各地的物产风俗都相当熟悉,故有此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引作《荆扬巳物志》,引云:“(杨梅)其实外肉著核,熟时正赤,味甘酸。”《文选·吴都赋注》引《荆扬巴南异物志》云:“余甘如梅李,核有刺,初食之味苦,后口中更甜。高凉建安皆有之。”张澍在其所辑《凉州异物志》之《序》中说:“《一切经音义》引薛珝《异物志》,《隋志》作薛翊。”按薛珝,薛综长子,薛莹之兄,史书未载其有《异物志》之作[8]。亦未见《一切经音义》引其《异物志》,《隋书·经籍志》亦无。不知张氏何据。 谯周《异物志》 三国蜀谯周撰。不见史志著录,卷目不详。已佚。谯周,字允南,魏晋之际的著名学者。三国蜀为光禄大夫;入晋,拜骑都尉。著述甚丰,据《三国志·蜀书·谯周传》云:“凡所著述,撰写《法训》、《五经论》、《古史考》之属百余篇。”这些著作,包括《异物志》在内,已全部散佚。其所撰《异物志》,《史记集解》引作《巴蜀异物志》,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集解》引晋灼语:“《巴蜀异物志》谓头上巾为昌絮。”此《巴蜀异物志》即当是谯周《异物志》。《文选·蜀都赋注》引谯周《异物志》云:“涪陵多大龟,其甲可以卜,其缘中又似瑇瑁,俗名曰灵。”又引云:“滇池在建宁界,有大泽水周二百余里,水乍深广乍浅浃,似如倒池,故名滇池。” 续咸《异物志》 晋续咸撰。十卷。已佚。续咸,上党人,好学,师事京兆杜预。永嘉中为东安太守。后仕刘琨,任从事中郎。又事石勒,为理曹参军。《晋书·续咸传》:“著《远游志》、《异物志》、《汲冢古文释》,皆十卷,行于世。”根据其传所述生平来看,续咸一生都在北方活动,先仕西晋,西晋亡后仕刘琨,又仕石勒,未到南方去过。所著《异物志》,似当以记载北方物产为主。其书十卷,是诸种《异物志》中卷数最多的一种,但史志未载,亦未见引用。 宋膺《异物志》 宋膺撰。不见史志著录,卷目无考。已佚。宋膺,事迹不详。其《异物志》所存数条佚文分见《史记正义》、《通典注》、《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书,皆记月氏、大宛、大秦、渠搜等国异物。如《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羊羔自然产于土中,候其俗萌,筑墙绕之,恐为兽所食。其脐与地连,割绝则死,击物惊之,乃惊鸣,脐遂绝,则逐水草为群。”《太平御览》卷793引云:“大头痛小头痛山,皆在渠搜之东,疏勒之西,经之者身热头痛,夏不可行,行则致死,惟冬方可行,尚呕吐。山有毒,药气之所为也。冬乃枯歇,可行也。”根据佚文中的地名国名判断,其书大约成于汉晋之际。其时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西交流日盛,有关西方的种种异物风俗也随众多的商贾使节传入中原。宋膺书中所记,像“地生羊”、“头痛山”、“大秦金”、“月氏羊”等,在唐以前典籍中都很独特,未见他书有相同记载。从这些佚文来看,宋膺有可能亲历西域。清人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疑宋膺为朱应之讹,张澍疑《凉州异物志》即宋膺所撰[9],皆不确。笔者经过考证比较,已证实宋膺《异物志》非《凉州异物志》[10],亦非朱应之讹。张澍辑《凉州异物志》末附有宋膺书佚文。 《凉州异物志》 作者无考。一卷。已佚。《水经注》引作《凉土异物志》。佚文见《水经注》、《初学记》、《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续博物志》等书。从佚文看,所记内容并不仅限于凉州,也涉及到凉州以外的广大地区,如大秦、高昌、罗刹、丁零等。大约成书于汉晋之际。今存佚文多为四言韵语,如《太平御览》卷865引:“盐山二岳,三色为质。赤者如丹,黑者如漆。小大从意,镂之写物(注:赤与黑皆小,惟白大,或如箧箱,从人所为形也)。作兽辟恶,佩之为吉(注:或治为鸟兽以佩之)。是曰戎盐,可以疗疾(注:四方皆用白者作散,以除头风。以其出胡国,故言戎盐也)。”也有散文,如《太平寰宇记》卷153引:“县泉水,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水,广利乃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三军赖以获济。”今有张澍辑本,收在《二酉堂丛书》中。 陈祈畅《异物志》 陈祈畅撰。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史部地理类着录。已佚。陈祈畅,事迹无考。从其书引用情况看,大约是魏晋南北朝时人。最早引用此书的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只题《异物志》,未标作者,如卷10引《异物志》:“益智类薏苡,实长寸许,如枳梖子,味辛辣,饮酒食之佳。”此文《太平御览》卷972果部引作陈祈畅《异物志》。现存佚文多记益智、余甘、三廉、甘薯等南方物产。佚文既有散文,也有四言韵语,如《太平御览》卷972果部所引:“子之树,枝叶四布(注:枝叶满苏如车盖也)。名同种异,味实甜酢(注:与作纸谷同名,而实大异也)。果而无核,里面如素。析酒止酲,更为遗酪。”佚文主要见于《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等书。 曹叔雅《庐陵异物志》 曹叔雅撰。不见史志著录,卷目无考。已佚。曹叔雅,事迹无考。从其书引用情况看,当为唐以前人[11] 。《初学记》引作曹叔《异物志》,《太平寰宇记》引作叔雅《庐陵异物志》,《太平御览》作曹叔雅《异物志》。佚文多记庐陵一带物产。如《太平御览》卷52引:“豫章有石黄白色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加其上,炊足以熟。冷则灌之。雷焕以问张华,华曰:然石也。”《初学记》卷8、《太平寰宇记》卷109引:“庐陵大山之间,有山都,似人,裸身,见人便走。自有男女,可长四五尺,能□(口+丛)相唤,常在幽昧中,似魑魅鬼物。”佚文见《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书。 《南方异物志》 作者不详,卷目无考。已佚。根据佚文引用情况看,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早引用此书的是《齐民要术》。佚文多记甘蕉、棘竹、鹦鹉等南方物产,如《齐民要术》卷10引《南方异物志》云:“棘竹有刺,长七八尺,大如罋。”又如《初学记》卷30引《南方异物志》云:“鹦鹉有三种,青大如乌臼,一种白大如鸱,一种五色。大于青者,交州巴南尽有之,及五色,出杜薄州。凡鸟四指,三向前,一向后,此鸟两指向后。”《齐民要术》、《初学记》、《一切经音义》、《太平御览》等书均有引文。按此书与唐房千里《南方异物志》同名,但它早于房氏之书,应注意分别。 孙畅《异物志》 孙畅撰。史志未载,卷目不详。孙畅,事迹无考。其书佚文仅存一条,即《初学记》卷30所引:“鹦鹉,其毛色或苍绿,或紫赤,喙如鸮而目深。行如鸠雀而能效人言,故足见殊贵。”鹦鹉以南方为多,据此知孙畅《异物志》所记有南方物产。 《南中异物志》 作者、卷目不详,亦不见史志著录。已佚。《一切经音义》卷16引有一条佚文:“豫樟生七年方知。若作船,必与龙斗。”按南中,古代泛指川黔滇一带,也指岭南。豫樟生于南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张守节《正义》:“按,温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章乃可分别。” 《南中八郡异物志》 作者、卷目不详,史志亦未着录。已佚。《太平御览》卷924引有一条佚文:“翠大于燕,腹背纯赤。民捕食之,不知贵其毛羽也。”《后汉书注》、《太平御览》又引有《南中八郡志》,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注》引《南中八郡志》云:“貊大如驴,状颇似熊,多力,食铁,所触无不拉。”又引云:“邛河纵广岸二十里,深百余丈。多大鱼,长一二丈,头特大,遥视如戴铁釜状。”所记亦皆南方物产。古人引书,常常省称,此《南中八郡志》很有可能是《南中八郡异物志》的省称。 《郁林异物志》 作者、卷目不详,史志亦未着录。已佚。现存佚文两条。《太平御览》卷900引:“周留,牛,毛青大腹,锐头青尾,状似大猪。”《初学记》卷29引作《异物志》,牛作水牛,其余相同。亦未标作者姓名。《事类赋注》卷22引:“周留者何,其实水牛。苍毛豕身,角若担矛。卫护其犊,与虎为仇。”两条佚文同记一物,但文体却一韵一散,与前述《南州异物志》的情况相仿。 《广州异物志》 作者、卷目不详,史志未见著录,已佚。《太平御览》卷938鳞介部有佚文一条:“鳄鱼长者二丈余,有四足,喙长七尺,齿甚利。虎及鹿渡水,鳄击之,皆断喙去齿,旬日更生。” 郭氏《异物志》 作者、卷目不详,史志未见著录。已佚。《太平广记》卷210引有一条佚文:“后汉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郡人,高才过人,性聪,明天象,善书。累拜侍中,出为河间王相,年六十二。昔建州满城县山有兽名骇神,豕身人首,状貌丑恶,百鬼恶之。好出水边石上。平子往写之,兽入水中不出。或云,此兽畏写之,故不出。遂去纸笔,兽果出。平子拱手不动,潜以足指画之。今号巴兽潭。”此条所记在内容上与前面各种《异物志》已有不同,不是如实记述物产风俗,而是记述有关人物的奇闻佚事;记述的态度也有了变化。这是《异物志》逐渐由地理博物杂记向志怪小说转变的一个标志。 沈如筠《异物志》 唐沈如筠撰。《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子部小说类着录,作三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卷。已佚。沈如筠,初唐句容(今属江西)人,曾为横阳主簿。有诗名。据其《寄天台司马道士》诗,知为玄宗时人。其书入子部小说类,可推知其所记当是异事异闻,与早期《异物志》专记物产风俗不同。佚文未见引用。程毅中《古小说简目》说《太平广记》中引有沈书佚文,或作《异物志》。然查《广记》,并无沈书佚文,《太平广记》共引《异物志》文六条,这些佚文或为《南州异物志》文,或为宋膺《异物志》,或记大历时事,皆非沈氏之文。另,《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云《海录碎事》所引《异物志》为沈氏书文,经查,《海录碎事》共引《异物志》四条,卷22下引“桔官”条与卷15引“狼民金”条,《初学记》引作杨孚《异物志》;卷22上“木客鸟”条、“山都”条皆记庐陵事,似当作曹叔雅《异物志》文;同卷引作《异物志》的“牛鱼”条,实出《博物志》卷三。如此,则《海录碎事》并无沈如筠《异物志》文。 孟琯《岭南异物志》 唐孟琯撰。一卷。《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着录,《崇文总目》入子部小说类。已佚。孟,唐郴州人,元和进士。《太平御览》引有《岭南异物志》文十数条,未著作者姓名,当是孟氏书文。《太平广记》亦引作《异物志》。佚文所记,皆虾、蟹、梅等南方物产。多夸饰之词,类于小说。如《太平广记》卷977菜茹部引:“南土无霜雪,生物不复凋枯。种茄子十年不死。生子攀缘摘之。树高至二丈。”卷980又引:“唐孟尝于岭表买芥菜,置壁下忘食,数日,皆生四足,有首尾,能行走,大如螗蜋,但腰身细长。”《事类赋注》卷29引:“南方大鱼,声为雷,气为风,涎沫为雾。”《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事类赋注》等书存有佚文。[11] 房千里《南方异物志》唐房千里撰。一卷。《新唐书·艺文志》史部地理类、《宋史·艺文志》子部小说类、《崇文总目》史部地理类着录。已佚。房千里,河南人,大和进士,曾为端州别驾、高州刺史。按《太平御览》引有《南方异物志》佚文数条,皆记鹦鹉、玳瑁等物,与《初学记》、《一切经音义》所引相同。房千里为大和进士,其文不当载《初学记》和《一切经音义》等书,则《太平御览》所引,当为前述无名氏《南方异物志》佚文,而非房氏佚文。《本草纲目》卷34转引掌禹锡《嘉补注本草》引《南方异物志》“薰陆”条,其文与《太平御览》卷982引《南州异物志》文略同,亦非《南方异物志》文。从史志著录来看,《南方异物志》出入史、子两部,说明它的内容兼具地理杂记与小说的特点,既可看作地理杂记,又可看作小说,起码不是严肃的地理杂记,大约与孟琯《岭南异物志》相类。房氏佚文目前尚未见到。 《岭表异物志》 作者不详。一卷。《宋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着录。已佚。就其着录情况看,成书于宋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能排除为唐人所作的可能。从书名来看,内容当以记载岭南物产风俗为主。其书佚文尚未发现。 以上是对汉唐间已佚二十二种《异物志》的大概情况所作的一些初步考述,各书作者、成书年代、卷目、着录情况、主要内容、体例,以及佚文引录情况基本如上。由于材料零碎不全,在先381后顺序的编排上,只能依据作者年代及引用、着录的时间推断,大略按时代先后排列。倘有不当,敬请指正。 关于《异物志》类著作的历史文化及文献意义,笔者另有专文论及,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注: [1]清人张澍、曾钊、陈运溶等曾辑个别《异物志》佚文。今人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收录了十二种《异物志》佚文,是迄今辑录《异物志》佚文最多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2]曾钊辑、杨孚:《异物志》之《跋》。《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 [3]事见《南史·夷貊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 [4] [6]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古地理书叙录》。三联书店,1987年。 [5] [10] 拙文《〈凉州异物志〉佚文考辨》。《西北师大学报》1993,(4)。 [7] [8] 沈莹、薛翊事见《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及裴注。中华书局,1963年。 [9] 张澍辑:《凉州异物志序》。《二酉堂丛书》清道光元年刊。 [1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参考文献中列有《庐陵异物志》,云:“佚名,宋。”误以《庐陵异物志》为宋人所作。科学出版社,1975年。
门神目录[隐藏]
简介
唐太宗让秦琼和尉迟恭成了门神?
不同时期的门神
不同类别的门神
北京地区的门神
文官门神种种
[编辑本段]简介
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北京大康桃木工艺品-桃木浮雕门神神荼郁垒门神来源
门神系道教因袭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
1、门神信仰由来已久,据《山海经》说:在沧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有上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后来《山海经》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们承传了下来,如晋干宝《搜神记》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这中间,桃亦是人们崇拜久远的植物,人们认为桃多子多福,是长寿的象征,因此能够除灾避邪制鬼驱怪,《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而老虎为百兽之王,能够“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故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这种信仰一直流传至今,除夕之时人们常常在门上贴上画有二神与虎的画,并挂上桃枝或桃人和苇索,以驱鬼辟邪。与过去稍有不同的是,画中神人除了神荼郁垒外,还有唐代出现的钟馗,元代以后出现的秦琼尉迟恭,旧时苏州地区人们崇拜的温(或谓晋代之温峤,或谓东岳大帝属下之温将军)岳(岳飞)二元帅。道教崇奉的青龙白虎,一些地区信奉的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等。还有的地方将门神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这些门神虽出现的时间区域背景不尽相同,但至今都被人们普遍信仰,其中影响最深的要数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了。
2、源于远古时期的庶物崇拜,殷代天子祭五祀,门既为其一,周代祭五祀于宫「门」- 每日每时必经之处, 自然加以重视, 祭祀对于门神以形像化及人格化。相传为天神,奉黄帝之命统辖人间鬼怪。故逢农历十二月三十晚,用桃木雕两神置大门两边,以御鬼怪,消灾难。后画两神像于门上。逐为门神。
古代祀典中本有五祀(又说有七祀),所祀的都是小神。究其本源,乃原始的自然崇拜。原始的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五祀所奉供的,都是对人们居处、出入、饮食有用的事物,故祭之以乱报德。这是门神观念的最早来源。有的说门神阴气之神,或谓其居人间司察小过,以做谴告,则是门神职能社会化以后的事了。这种观念汉晋时较为流行。《玉烛宝典》及《荆楚发时记》等古书记载,尚是这种信仰的遗风。以后五祀仅作为国家祀典中的一部分仪式,民间所信仰的门神、灶神等,已与其原始形态风马牛不相及了。
古代门神的另一种职能,是驱鬼避邪,保障国家平安。这种门神,据说始于神荼、郁垒的称呼,有种种说法,我们且沿用习惯的说法,仍称之为神荼、郁垒。他们本是神话人物,汉代民间颇为流行,认为他们有捉魄力的神通。因为他们平时在度塑山大桃树下,所以人们于除夕时,悬挂挑人、苇索(二神用缚鬼),门上画二神和虎(二神执鬼以食虎)的形象,用此方法来驱鬼辟邪。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人们对于门神的要求,已不仅是辟邪免灾,还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功名利禄等。至迟在明代,武士门神像上,已常添画“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皆取美名,以迎祥址”。以后更取消门神的祛邪义务,专事祈福的,于是民间形成天官、状元、福禄寿星、和合、财神等为门神的风气。
[编辑本段]唐太宗让秦琼和尉迟恭成了门神?
1·《西游记》载:
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
2·《隋唐演义》载:
有一阶段唐太宗李世民情绪很不好,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卧房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他很害怕,将此事告诉君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同意。当夜果然无事。自此以后,便让二将夜夜守卫。后来李世民嫌二人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邪祟从此便绝迹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仿,于是门神就传到了民间,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编辑本段]不同时期的门神
1、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除《山海经》记载外,汉代诸书皆有记载。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括地象》中即说:桃都山有颗大桃树,枝干盘曲三千里,树上有一只金鸡,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叫鸣。树下有二神,一个名叫郁,一个名叫垒,均拿着苇索,看守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杀之。应劭《风俗通义》卷八则称荼与垒是兄弟二人,生性能够捉鬼,他们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树下,检查百鬼,凡发现有祸害人类的就逮之喂虎。于是县老爷常常在腊冬除夕,刻一个桃人拿着苇茭挂在门上,并在门上画一只虎,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如晋葛洪《枕中书》即将郁垒列入道教神谱,称为东方鬼帝之一,其《元始上真众仙记》中亦云:“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以雄鸡毛置索中,盖遣勇也。”此后,二神一直被人们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用桃木板做门,叫做仙木,画两位神贴在上面,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引《括地图》称神蒂、郁垒于桃都山大桃树下,为门神。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中还专门有《辩蒂垒》一条,称人们常于正旦书桃符,上刻郁垒、神荼。《北平风俗类征·岁考》亦称:元旦贵戚家悬神荼、郁垒,民间插芝梗、柏叶于户。《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所谓神荼郁垒者,乃《山海经》神话中之人物。……上述最古门神之意,迄今尚未全部遗忘,盖今人仍有书其名于门上者,以代较流行之将军肖像。”可见二神信仰广泛深入民间,祭祀的方法大致为:画二神肖像张贴于门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挂于门上,用朱砂笔在桃木板上写上二神尊名,挂在门上,并画上道符,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人们都认为可以用来驱鬼辟耶。 至于于二神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画,画中即有二神的肖像。二神位于桃树下,坦胸露乳,黑髯虬须,眉发耸互,头生两角,手执桃木剑与苇索,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难怪鬼见了都害怕。
2、唐代,又出现了一位门神钟馗(据古籍记载及考证,钟馗故里为陕西省秦岭中段终南山户县阿姑泉牡丹园下),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鬼。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崇恶。”其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著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模样。据说他捉鬼的本领及威望要比神蒂、郁垒高得多。至于其来历,据《补笔谈》卷三、《天中记》卷四、《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等书记载,钟馗原来是陕西终南山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618—627年)中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仅因为相貌丑陋没有中举,于是恼羞成怒撞死在殿阶上,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请了许多医生救牿,效果不佳,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忽然梦见一小鬼偷窃宫中财物沿着殿墙边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大丈夫跑上殿来,捉住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问他是什么人时,他回答说是“武举不中进士钟馗”。唐玄宗醒来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于是请来画匠吴道子将钟馗的像画了下来,所画之像与玄宗梦中所见一模一样,玄宗大悦,将之挂于宫门之上,作为门神。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此外,钟馗在民间亦广为流传,民间流传有钟馗嫁妹、钟馗捉鬼、钟馗夜猎的故事。
钟馗捉鬼的故事,在中国民间赫赫有名。中国民间自有在门户悬挂神怪之物,恐吓妖魔,驱鬼辟邪的习俗,神荼、郁垒由于会捉鬼喂虎,而被奉为门神,就是一例。又如《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予在陕西,闻秦川人家,收得一千蟹,士人饰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的病虐者,则借去挂门户,往往遂瘥。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3、秦琼、尉迟恭是门神中的武门神,大约元代以后,才祀之为门神,然二人确为唐人。据明《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二门神为唐代秦琼(秦叔宝)、(尉迟恭尉迟敬德)二将军。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寝宫门外有恶鬼耶魅号叫,六院三宫,夜无宁日。于是太宗将全部情况告诉众大臣,秦叔宝上奏说:“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如聚蚁,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准奏,夜晚让二人立于宫门两侧,一夜果然平安无事。太宗嘉奖二人后,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实在辛苦,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全装怒发,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一如平时,悬挂在两扇宫门上,从此耶祟得以平息。直到元代人们才沿袭这种做法,奉二人为门神。此前曾有过类似的记载,不过均未说明是此二人,如南宋佚名氏《枫窗小椟》曰:“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宋赵与时《宾退录》云:“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直到明清以后,书中记载才明确为秦琼尉迟恭二人,如清顾禄《清嘉录·门神》中云:“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清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今世惜相沿,正月元旦,或画文臣,或书神蒂郁垒,或画武将,以为唐太宗寝疾,令尉迟恭秦琼守门,疾连愈。”另据今人张振华常华《中国岁时节令礼俗》记载:“贴门神,历史悠久园地方不同,时代不同贴用的也不同。北京多用白脸儿的秦叔宝和黑脸儿的尉迟敬德。至今仍有住户这样做,以祈人安年丰。”表明二神从受祀岍,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祀奉。
4、明清至民国期间的武将门神在全国各地各有不同,和北京民居中的门神在人物上是有区别的。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门神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赵云和马超。河北人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哥俩,冀西北则供奉唐朝时期的薛仁贵和盖苏。陕西人供奉孙膑和庞涓,黄三太和杨香武。重庆人供奉明朝末期“白杆军”著名女帅秦良玉。而汉中一带张贴的多是孟良,焦赞这两条莽汉子。
5、除以上几个影响较大的门神外,旧时苏州地区又曾以温将军、岳元帅为门神。《吴县志》云:“门神彩画五色,多写温、岳二神之像。”此“温”神或谓晋代之温峤,或谓东岳大帝属清绵竹印本门神秦良玉下之温将军,“岳”神即指岳飞。又有所谓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著朝服的一般文官像;武门神除秦叔宝、尉迟敬德外,也有并不专指某武官者;祈福门神,即以福、禄、寿星三神像贴于门者。另外,又有一些地区以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为门神的。据清姚福均《铸鼎余闻》卷一载,道教则有专祀之门神,谓“宋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叙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应该指出,以上三个主要门神的相继出现,并不完全表现为新陈代谢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现后,就立即代替了旧门神的地位(只有部分情况如此),而更多的则是新的出现后,旧的仍然沿用不改,或新、旧同时供奉。如前所述,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宋高承《事物纪原》均说当时民间所奉的门神,仍为神荼、郁垒,而此时已是钟馗出现很久了。甚至到了清代,每逢元旦,贵戚家仍悬神荼、郁垒。此见《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七引《北京岁华记》,《清嘉录》亦有所记。
6、其他:
老少太监门神:
门神为老少太监,分辨老少太监的方法主要是从面貌的不同来区分:年长的太监脸上刻画出岁月的刻痕,年青的太监则面色圆润。在服饰方面,由上而下依序为圆「领衫」、「束玉带」、「蟒袍」,而脚穿的是「笏头履」。所执的侍器,两人亦有不同:年长的太监右手捧香炉,左手持拂尘;年轻的太监右手扶玉带,左手捧著瓶花。民间俗称二人所捧之侍器为「香、花」。
宫娥门神:
两位宫娥头上均作束发,且打双髻,髻下束有牡丹卷草花纹的「簪戴」,且耳下有垂珠的「耳坠」。在服饰方面,身披「披帛」飘带,给人有一种轻盈的感觉;身穿「直领袄」,上有菱形花纹;衣着大袍,腹有「围腰」加「束」,「束」下悬有「宫条」和玉佩流苏。在所执侍器方面,左侧的宫女左手捧桃果,右手执玉如意;右侧的宫女右手捧高足的灯具,左手亦执玉如意。二位宫娥和老少太监所捧的侍器加起来,正好是民间喜用的四祥器:香、花、灯、果。
哼哈二将门神:
左边门的门神伸出一指,嘴巴微张,像是在大声喝道:「哈」。右门的门神则是翘起两指,彷佛发出「哼」的一声。他们就是著名的守护神「哼哈二将」。
加官进禄门神:
门神一人持「冠」,一人捧「鹿」,「冠」与「官」谐音,「鹿」与「禄」谐音,组合起来便有了「加官进禄」的意思。
富贵进爵门神:
门神则一人捧「牡丹」,一人捧「爵」,「牡丹」比喻富贵,「爵」比喻「官爵」,结合起来,便有「富贵晋爵」的意思了。
字匾门神:
演变成只有字匾,通常穷人家用字匾门神。
此现象说明,一种习俗形成后,是很难加以改变的。另一种情形是新旧门神同时供奉,前引《清嘉录》卷十二所记最为典型。清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亦反映此情况,他说:
“今世俗相沿,正月元旦,或画文臣,或书神荼、郁垒,或画武将,以为唐太宗寝疾,令尉迟恭、秦琼守门,疾遂愈。”这些都反映出民间信仰的多样性,道教只是因袭民俗而崇奉之而已。
现今的门神
解放后,人们科学意识增强,迷信意识淡薄,有些地方,便把刘胡兰与赵一曼、董存瑞与黄继光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民族英雄的画像、逢年过节,贴在大门上。这样以来,门神便不为门神,而演变为门画儿了。
如今,门画儿的张贴内容,更为广泛。如彩绘福寿图、五谷丰登图,六畜兴旺图、工农建设图、儿童欢乐图、火箭腾空图、十帅跃马图、拥政爱民图、军民联欢图等。
现在过春节,在民户大门,还有不少张贴神荼、郁垒,秦琼与尉迟恭门神像和历代武将画像的,但与古时相比,其意义截然不同了,古贴门像,为敬神、拜佛、求福祈祷平安。今贴门像,表达的是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编辑本段]不同类别的门神
一、捉鬼门神 门神多为神荼和郁垒,金鸡和老虎。传说桃郁都山有大桃树,盘屈3000里。上有金鸡,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属。乃将旦,日照金鸡,鸡则大鸣。于是天下众鸡悉从而鸣,金鸡飞下,食诸恶鬼,鬼畏惧金鸡,皆走之,天下遂安。更有说者,郁垒二神捉到鬼后,缚以苇索,执以饴虎。北京人旧时在腊月二十三日后,便贴门神、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上,门左右置 二灯,象征虎眼,以祛不祥、镇邪驱鬼。
二、祈福门神 这种门神并非门户的保护者,专为祈福而用,中心人物为赐福天官。也有刘海戏金蟾,招财童子小财神。供奉、张贴者的家庭多为商界人物,希望从祈福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皆取其各、以迎祥祉。
三、 道界门神 北京民宅多不张贴,但在京道观中有之,山门两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道君。
四、 武将门神 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铛棍槊棒、拐子、流星等。汉朝云台将,马武,武艺高强,,人称“武瘟神”和“汉太岁”铫期,并为左右武门神。北京居民院门口的武将门神多为唐代名将秦琼与尉迟恭。秦琼又名秦叔宝,山东历城人,武艺高强,人称:赛专诸,似孟尝,神拳太保,双锏大将,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尉迟恭,隋唐大将,武艺高强,日占三城,夜夺八寨,功累封鄂国公。秦、尉迟二将帮助李世民打下天下建立大唐后,被封为开国元勋为什么会充当民间的门神呢
[编辑本段]北京地区的门神
北京民居中供奉的除秦琼,尉迟恭外,还有《水浒传》里的解珍、解宝、吕方、郭盛。因为北京的院落较大,占地面积往往延至后面的胡同。所以,在北京的住宅里,还有一种专贴在后门的门神。不过北京民居的后门门神只贴一位,为什么呢因为后门一般多为单扇门。贴谁呢多为捉鬼神钟馗和大唐丞相魏征。钟馗是捉鬼神,可谓人人皆知,而魏征之所以成为后门门神也有文字记载。小说《西游记》 中说:唐丞相魏征斩了泾河老龙王之后,老龙王的鬼魂自觉委屈,便每夜进入内宫找唐太宗李世民索命。无奈宫门外有秦琼,尉迟恭二将把守,老龙王冤魂自不敢从双锏双鞭下走过,便转至皇宫的后宰门,砸砖碎瓦。由于秦琼和尉迟恭已在前门,故丞相魏征只好亲自持诛龙宝剑夜守后宰门,时间一长,老龙王的冤魂渐渐地衰落下去,魏征手中那把诛龙宝剑便不再呈高扬之状而垂立一侧了。魏征在隋唐演义中本是一文臣,最早在潞城县二贤庄三清观内当道长,后被民间奉为门神后,其像也仗剑怒目,一派英武气概。
因为北京是座古老的城市和元明清数朝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所以全国各地的文人、商贾、官宦、旅游者纷纷来到北京,与他们的同时,他们家乡的门神也随至而到,以神佑他们平安。所以,在北京民宅的大门上,各地门神应有尽有。如:燃灯道人、赵公明,东汉的姚期、马武,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最可爱的是京北密云一带供奉的门神竟是夫妻二人——杨宗保与穆桂英。总之北京住宅院中所贴的门神多取自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英雄好汉,这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英雄,妇孺皆知,影响面广,备受民间的崇拜。
[编辑本段]文官门神种种
旧时,我国以文官作门神的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包公和文天祥。
包公:包公,即包拯,北宋庐州合肥人,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他以廉洁清正、执法严厉、不畏权贵而深受老百姓的崇拜,包公在民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主持正义、打击恶霸、为冤屈者平反昭雪、扶植弱小,是老百姓保护神的理想化身。包公虽为文官,却并非小白脸,戏台、以及有关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他都是以刚正不阿的大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而显得分外威严。因此,用包公作门神,能驱除恶鬼、镇压邪气,那些妖魔鬼魅必定是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
文天祥:文天祥,字宋端,号文山,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四年进士,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后为右宰相。他奋勇抗击侵略者,不幸被俘、英勇就义。文天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慷慨悲壮的诗篇,他视寇如仇、抗战到底、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作为门神,于国、于民都是十分贴切的。
祈福门神:古代门神,除了能驱除鬼魔、镇守家宅外,后来,也出现了能成就功名利禄、福寿延年的福运门神。人们把文、武财神分别贴在左、右门上,意为“左招财”、“右进宝”。祈福门神的画面,多是一些吉祥物。如:画中的寿星,手持仙桃,面带慈笑。
2020年5月1日早上八点,驱车前往官庄参加“嫩芽读书社”首次线下分享交流活动。会议地址在官庄小学,这片园区多年前本是沅陵六中旧址,我高中生涯的一千多个日夜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早上九点左右走进阔别二十八年之久的母校旧址,双脚踏上这块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心潮澎湃,恍若置身于若干年前的那段旧时光里,记忆的碎片在脑海中不断翻涌、串连,画面逐渐清晰,浓浓地同窗情谊撞击着心灵,心顿时柔软了下来,竟有了写一段文字的冲动。然会议在即,时间不许,故作罢。今日周末,无事,再次想起,遂提笔记之以文曰:那段时光那份情。
“巍巍雪山,茶乡官庄,辰龙高华,五溪名扬……”这是老沅陵六中校歌的开篇几句,简约明了地阐述出官庄的地貌、物产及其名胜古迹。官庄,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是大西南出入的咽喉要塞。歌词中所提及的“辰龙关”更是挟一夫当关、万夫难开之险峻成为要塞的天然防守屏障,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被清朝康熙帝敕封为“天下第一关”!境内之山虽不甚高,但山连着山地层峦叠嶂,常年云雾缭绕,恒温低湿,极宜茶树生长,自古以来盛产茶叶。名茶“官庄毛尖”每粒茶长约寸许,通体碧绿,清香外溢,明、清时期贵为朝庭贡品。故官庄素有“湘西门户”、“辰州茶乡”别称,是一座极具文化底韵的西南名镇。老六中就座落在名镇之中,地处街西,背倚湘西金矿(也称沃溪),右前方与官庄老车站、左前方与官庄老邮局相抵。车站与邮局之间一条宽约五米的水泥路,笔直向上约二十余米,便到了沅陵六中。
一九八九年的九月一日,我在家门口的319国道旁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在上午十点左右搭上了从沅陵县城开往官庄的唯一一趟班车,孤身一人到六中报名上学。当我肩扛薄膜包裹着的被子,手提着装有半袋大米及生活用具的蛇皮袋子,惶然孤立于喧嚣的官庄汽车站时,本就惊诧于往来旅客的川流不息,又有四五个小贩争先恐后地极力向前兜售叫卖着“瓜子、花生、姜……”,这阵仗竟弄得我无所适从,一时分不清东南西北了。畏缩上前咨询过车站售票窗口才知,原来我离目的地仅一步之遥。
我被分在高二十一(1)班,班上同学大多为官庄辖区内七乡一镇的学子,也有三两个麻洢洑区和凉水井区的“外地”生。当年的班主任,是现任沅陵一中副校长的刘勇飞老师。别看他文质彬彬,弱书生模样,却打得一手好篮球。我也是极爱打篮球的,于是他常领着我在课余时间操练球技,球技渐进中多出一份快乐,也衍生出深厚的师生情义。
逢周末无事,我也会同着本班极爱打球的谢SJ、李ZP、舒HY、向F、张J、孙Z、舒YH、张LQ等一众同学占领了学校当时唯一的一个靠车站后方的水泥球场,从起床后一直打到天抹黑,虽挥汗如雨而乐此不疲。至高一下学期,我们班的篮球实力便在包括高二高三在内的全校所有班级中首屈一指、所向披靡了,更具备了挑战全校联队的底蕴。在官庄,当时人称“篮坛三雄”的YY、WW、ZZ成名已久,且三十来岁正值当打之年。YY善跑攻,更有一手急停突施冷箭的三分绝技;WW脚步灵活,穿针引线中会不声不响地探囊取物般得分;体格健硕的ZZ则擅长篮下强攻,背身单打是他的得分利器。听闻我们厉害,也约齐队伍隔三差五地来六中找我们切磋。初生牛犊不畏虎!来者不拒,我们施展出十八般武艺同他们杀将起来。由于刚和成人球队过招,接触时的几场球,被他们把队形冲得七零八落,场面、比分都相当难看。慢慢地适应过来,相互之间便各有胜负难分伯仲了。随着我们心理、战术逐渐成熟,身体、球技亦迅猛上升,高二以后,他们总是乘兴而来铩羽而归,在与我们的交手中完全落于了下风。去年底,从官庄小校校长岗位上退下来的ZZ——杜军校长还专门到我工作的楠木铺九校找到我。酒桌上回忆起当年在篮球场上驰骋的飒爽英姿,不觉唏嘘、感叹岁月的无情,一晃,竟三十年过去了。
除了打球,已和同学熟络起来的我没了初到六中时的羞涩,积极参与每个团队的活动。
九一年孟夏的一个周末,我和张LL、邓YQ、冯LH、康FX、罗Y、李Y、吴Y、杨Z等十来位同学邀约去了高华山野炊。同行的李Y、吴Y二人家里条件好,于是李Y同学脖挂相机负责摄影,吴Y同学则提来一台双卡收录机渲染欢乐气氛,而女生自来属保护对象,因此苦差事就由我和杨Z分担了。提着馄饨皮、鲜肉馅,肩挑着一担锑罐等家伙什,我象极了西天取经路上的沙悟净。一行人就这样一路欢笑一路歌地向高华山进发了。
高华山,是完全独立于其他山体的一座石山,四周刀砍斧劈般陡峭,光溜无物,在群山之中如鹤立鸡群一样突兀醒目。据说山顶旧时建有寺庙,庙里供奉的菩萨异常灵验,引得求神拜佛者络绎不绝,当年的香火极度旺盛,被誉为“辰州第一神山”。至神山脚下,众人小心翼翼地沿崖边拉着铁索护住的极窄的石阶艰难鱼贯而上,及顶,豁然开朗,一块约两三亩大的坪地便展现眼前。只是不见了昔日香火兴盛的寺庙,西南角上残垣断壁地倒了一地。两块似楹联的木板上依稀能见"高华凌云,有志之士攀顶峰,一展洞庭八百里;仙庵灵念,无限慈航渡众生,佛光普照千万家"的痕迹。据知情的当地吴Y同学介绍,原来是在破“四旧”时,寺庙被蜂拥而至的各路红小兵砸了个稀巴烂,住持也被赶下山去还了俗。
我协助着杨Z同学支锑罐、生火,准备煮馄饨。同行中几个臭美的女生早拉上李Y同学、吴Y同学去选景拍照以及卡拉OK了。我们这边还没烧着火,那边一串串清脆如铃的笑声,以及似夜莺般好听的女高音和着极具磁性的男中音,却已奔涌着落入山谷,然后回旋着响了好久好久。其中吴Y与张LL的歌声最美妙,唱功也最了得,吴同学演唱的王杰的《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及张同学演唱的童安格的《忘不了》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听得如痴如醉。现在想来,旋律清晰在耳:“为何一转眼,时光飞逝如电,看不清的岁月,抹不去的从前……”倒象是特意为今天抹不去的回忆创作的一般,永远《忘不了》了。
不知是锑罐闷气效果差,还是高华山顶海拔太高,我和杨Z同学合力煮的那锅馄饨竟没煮熟!不过这并没影响到大家的食欲,你一碗我一碗地,全然不顾淑女与绅士的形象,也不顾半生不熟的东西会伤及肠胃,仿佛尝的是人间至美的味道,津津有味地将一大罐馄饨吃了个底儿朝天。
令人痛心的是,此行中那个阳光帅气、谦逊知性,已任官庄水厂厂长的吴Y同学在2001年腊月二十七遭遇车祸,高华山顶演唱的《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似冥冥中一语成谶,成了绝唱,永远地离我们去了。送别时,悲伤的场景令到场的我及时任大地保险公司老总的张L同学心碎了一地。然逝者已矣,唯愿天国美好宁静。
最不能忘记的还是我们的寝室生活。“打屁神功”及“寝室打击乐”是那样的令人啼笑皆非!现在想来仍忍俊不禁,清晰仿佛如眼前。
高二上学期开学来,精瘦精瘦的向KH同学不知从哪本古籍上习得绝世神功。每每下晚自习,男生便约好了似的飞奔进寝室,迫不及待地闩上门观看表演。向KH同学大大方方地象蛤蟆一样趴在床上,又用被子罩住全身,开始运功。半分钟后掀开被子,向同学厥得老高的屁股便“噗、噗”地响起来。“一!二!三!……”哄笑成一团的男生往往数到了三五十个时,见向同学仍趴在床上一本正经地“噗、噗”排气,无一不软软地东倒西歪在床上,揉着肚子眼噙热泪地笑岔了气……此情此景现在想来仍不觉幼稚荒唐,倒觉得,正是亲如兄弟的同窗情谊让彼此互不设防、真诚相待,全然没有成年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虚假与做作。
也是那时,寝室的打击乐盛行。已记不清是谁在哪儿弄来一份“鸡啄米”和“天干地支”的打击乐谱,于是寝室里“呛乞呛乞”的背诵声不绝于耳,比课堂读书的状态不知认真了好多倍!一段时间后,谱子已烂熟于心,觉技痒难耐,都急不可耐地想实际操作一番。又因有头钵、二钵、锣之分,需三人合奏才行。于是乎,张三拿桶子,李四拿盆子,王五拿饭钵地敲将起来。直敲得满寝室的锑桶这里凸一块,那里凹一块,所有的锑桶全敲没了底;陶瓷的脸盆和饭钵则陶瓷四溅,面目全非;全寝室男生无一人不能熟练地配合着打完整套曲谱!其中,尤以舒YH、向KH、向F三人的配合最为默契,堪称天衣无缝般完美。惊奇于桶子、盆子、钵子竟能敲出那般美妙的声音,以致于这些年来一直认为,“寝室打击乐团”合奏的曲子,是我到目前为止听到过的最美妙动听的打击乐了。
时光飞逝到2005年,“常吉”高速开建,官庄作为西南重镇被连接其中,修建了高速出入口,这一来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以辰龙关为中心,连接高华山等周边景区为一体的“辰龙关AAA景区”凭“北有山海关,南有辰龙关”而声名远播,每年三月始,慕名而来的游人如织,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挤爆了景区及官庄街头。与此同时,官庄合并了沃溪镇、荔枝溪乡、黄壤坪乡,成为沅陵县仅次于城关镇的大镇。两纵六横的街道上每天车水马龙,街道旁高楼林立、店铺遍地,商贾游人云集于此,常住人口已逾十万。而沅陵六中也搭乘并镇快车,整合了原龚家湾中学、荔枝溪中学并协同益阳高坪集团领办了金山中学及黄壤坪九校。受限于老六中的发展空间不足,于是搬离原校址,去了高速出口西侧的龚家湾中学处,迅猛发展、做大做强为仅次于沅陵一中、媲美沅陵二中的大格局新沅陵六中了。
老六中校址已变身成今天的官庄小学。漫步于十余米宽的校门大道,穿过高大豪华的官小大门,走进了修葺一新的校园,眼见的一切已陌生得没有半点儿记忆中的模样。只是脚下的这片土地,尚有一股熟悉的气息,想来应是三十年前,在此求学的那段时光那份情已牢牢地扎根心田,怎么也抹不去了。
2020年5月15日午于楠九
我国四大名镇指的是江西景德镇(瓷器)、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广东佛山镇(手工业)、河南朱仙镇(版画)并称全国四大名镇。
一、朱仙镇(河南)
河南开封县的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处,。相传战国为朱亥故里,亥居仙人庄,故名朱仙镇。朱亥本是一位屠夫,因勇武过人,被信陵君聘为食客,以后曾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信陵君的盖世英名也是与他发现和任用朱亥分不开的。朱仙镇的全盛时期是明末清初。当时全镇面积为25平方公里,人口二十多万,民商四万多户。镇内街道纵横、百货云集。贾鲁河将全镇分为东镇和西镇。明清两代东镇是重要市街。乾隆以后,因黄河决溢,镇中屡遭水患,东镇地势较低,商贾多由东镇移至西镇。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岳飞曾在这里大败金兵,取得朱仙镇大捷。岳飞曾有以五百精骑大破十万金兵的壮举,金兀术也不得不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二、景德镇(江西)
景德镇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以产瓷器闻名于世,生产瓷器已有1400多年历史。它是四大名镇中唯一不靠水运起家的城镇。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是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直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50万。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
本文2023-08-06 10:02: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