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记载的北宋年间三个规模较大的胆铜场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籍记载的北宋年间三个规模较大的胆铜场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第1张

信州铅山场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信州铅山县铜宝山……县治西南,石窍中胆泉涌出,浸铁成铜。天久晴有矾可拾。一名七宝山,宋建隆三年置铜场。”但该铜场还不是胆水浸铜场。北宋时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其所著《梦溪笔谈》中已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所以至迟在元祐年间那里已经试行浸铜法生产,大概已有了小型的作坊了。而在“绍圣元年,其利渐兴”。在绍圣三年或四年正式建成胆水浸铜场。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四之二五》记载:“崇宁元年户部言:游经申,白兴置信州铅山场胆铜以来,收及八十九万八千八十九斤八两。”于是在次年规定其岁额为三十八万斤。饶州兴利场在今江西东北,景德镇与上饶之间。《读史方舆纪要》谓:“饶州府德兴县大茅山……铜山在县北三十里,唐置铜场处。山麓有胆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煅炼成铜。”据《浸铜要略序》对当时兴利场的情况有过一些介绍,谓:“盖元祐元年或言取胆泉浸铁,取矿烹铜。其泉三十有二,五日一举洗者一,七日一举洗者十有四,十日一举洗者十有七。”说明了兴利场的泉数及各泉所含胆矾浓度的相对差异。据《皇宋中兴两朝圣政》记载:“元祐中始置饶州兴利场,岁额五万余斤。”它大概是兴建最早的胆水浸铜场。韶州岑水场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翁源县,岑水在县北,源出羊迳,一名铜水,可浸铁为铜,水极腥恶,两旁石色皆赭,不生鱼鳖、禾稼之属,与曲江县胆矾水同源异流。”故知岑水场在今翁源县。如前文所说,岑水场也是在张甲建议下,并依其父张潜推荐的浸铜法兴建的。建场亦当在元祐至绍圣年间,崇宁中岁产胆铜额为八十万斤。

首先,书籍从文物的角度看应鉴定是否为善本。所谓善本就是精校精注本,同时也是古本和孤本。从这个角度看,你的道经是通行印刷的,应该是经过校注的版本,但是否为名家校注则不得而知,估计不是。至于说光绪年间的铅印本子要卖到200万纯属无稽之谈。如果说这些书要有价值那就是自己收藏保存,算是对祖宗的一种尊重吧。真正值钱的古籍是宋元旧椠,要么至少是汲古阁的抄本和影宋本。就算拜经堂、嘉业堂的印书也不值多少钱了。更何况这种普通的印本呢。

中国最著名的大型古籍是《永乐大典》。大礼编于明朝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该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它被打包成11095卷,约37亿字。这是一本中国百科全书。

是收藏了七八千种古今图书。因为历史浩劫,大多死于战乱,现存不到800卷。

和姚是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两位大功臣。解缙生于明朝洪武二年。他的才华深受明太祖朱棣赏识,被任命主持《永乐大典》和《太祖实录》的编纂工作。姚生于元朝第三年,比大34岁。14岁出家,名字叫道衍。因为编的《列女传》要遵循道统,明太祖就请姚主持《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

的第一次编纂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由解缙、胡光、胡琰、杨土琦等人负责,次年召集147人完成编纂。然而,这部书当时并没有接受佛教和道教,所以在永乐三年(1405年,明太祖下令姚、等人重新编写。这次选书很多,参加的朝臣、文士、老学者达2169人。公元《永乐大典》年明朝建成后,在各地招募了两大群书法家,画柱、清抄、画点。

的规模远超前代编纂的所有书籍,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学。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型古籍。

据统计,《永乐大典》年收集保存的古籍典籍多达七八千种,数量是前代书籍的五六倍,如《永乐大典》、《永乐大典》,也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永乐大典》,仅收藏了3000余种。

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艺文类聚》相比,早了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阅读:原永乐大典下落之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