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明堂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明堂简介,第1张

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明堂明堂指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位于四围之中,凡朝会及各处祭祀、庆赏等大典皆于此进行。《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人体部位名·鼻·明堂明堂为人体部位名,指鼻。以其位居面部中央,故名。《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明堂者,鼻也。”人体部位名·鼻准·明堂明堂特指鼻准。为体表部位。又名准头、鼻尖、面王。是鼻前下端隆起之顶部。《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淮。”今解剖学名鼻尖。其色泽的改变可作为脾胃病变望诊的参考。针灸经 书·明堂明堂指针灸经 书。如《明堂图》《明堂经》等。古时谓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标志点·明堂明堂在古时谓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标志点为明堂。《医说》:“今医家记针灸之穴,为偶人点志其处,名明堂。”将人体经脉孔 称为“明堂图”或“明堂孔 ”。经穴别名·明堂明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穴。《太平圣惠方》:“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是穴。”上星为经穴名(ShàngxīngGV23,DU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属督脉。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上星穴的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出处《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穴名解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上,指头部。

详见百科词条:明堂 [ 最后修订于2017/2/16 22:44:56 共268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颞颥 5 经外奇穴名·颞颥 51 定位 52 主治病证 53 刺灸法 6 经穴别名·颞颥 61 脑空穴的别名 62 出处 63 穴名解 64 特异性 65 所属部位 66 脑空穴的定位 67 脑空穴的取法 68 脑空穴穴位解剖 681 层次解剖 682 穴区神经、血管 69 脑空穴的功效与作用 610 脑空穴主治病证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6112 灸法 612 脑空穴的配伍 613 文献摘要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颞颥 1 拼音

niè rú

2 英文参考

temple

tempora

tempus [朗道汉英字典]

Nǎokōng GB19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颞颥: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3经穴别名。[1]

4 人体部位名·颞颥

颞颥为人体部位名[1]。位于眉弓外侧,颧骨弓上方,为手、足少阳等经脉所过[1]。

5 经外奇穴名·颞颥

颞颥为经外奇穴名[1]。出《脉经》。位于眉毛外端与眼外眦角连线的中点[1]。主治时邪温病、伤寒、头痛、眩晕、眼疾、面神经麻痹等[1]。

51 定位

经外奇穴颞颥位于眉毛外端与眼外眦角连线的中点[1]。

52 主治病证

经外奇穴颞颥主治时邪温病、伤寒、头痛、眩晕、眼疾、面神经麻痹等[1]。

53 刺灸法

—般沿皮刺03~05寸[1]。

6 经穴别名·颞颥

颞颥为经穴别名,即脑空[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脑空 汉语拼音 Naokong 罗马拼音 Naokung 美国英译名 Empty Brain 各

号 中国 GB19 日本 19 法

国 莫兰特氏 VB19 富耶氏 德国 G19 英国 G19 美国 GB19

脑空为经穴名(Nǎokōng GB19)[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颞颥(《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2]。脑空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3]。脑即脑髓,空即空窍,此穴在枕骨外侧,内通脑窍,善治脑病,故名脑空[2]。脑空穴主治五官、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头面虚肿,耳鸣耳聋,心悸,癫狂,项强,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痫证,惊悸,现代又多用脑空穴治疗感冒,哮喘,鼻窦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耳鸣,感冒,精神病,鼻炎,肩颈部肌痉挛等。

61 脑空穴的别名

颞颥(《针灸甲乙经》)。

6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脑空,一名颞颥,在承灵后一寸五分,挟玉枕骨下陷者中。

63 穴名解

脑即脑髓,空即空窍,此穴在枕骨外侧,内通脑窍,善治脑病,故名脑空[2]。

64 特异性

脑空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3]。

65 所属部位

后头[4]

66 脑空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脑空穴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5]。

脑空穴位于头部,横平枕外隆凸的上缘,风池(GB20)直上。俯伏取穴[2]。

脑空穴位于后头部,风池穴直上,与枕骨粗隆上缘相平处(《针灸甲乙经》、《循经考穴编》、《针灸集成》等)[3]。

脑空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脑空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脑空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脑空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

脑空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67 脑空穴的取法

正坐或俯伏,在风池穴直上,与脑户穴(督脉)相平处取穴。

脑空穴位于头部,横平枕外隆凸的上缘,风池(GB20)直上。俯伏取穴[2]。

正坐或俯卧位,在风池穴直上,与脑户、玉枕相平处取穴[6]。

68 脑空穴穴位解剖

脑空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枕腹)、骨膜(枕骨)。有枕动、静脉分支。皮肤由颈神经后支枕大神经分布。枕额肌的后部,称为枕肌,该肌起于上项线的外侧半和乳突的上面,止于帽状腱膜的后缘,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参看目窗、正营穴)。

6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枕腹[2]。

皮肤→皮下组织→枕肌[7]。

6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深层有耳后神经分布[7]。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3]。

69 脑空穴的功效与作用

脑空穴具有醒脑宁神,散风清热的功效。

脑空穴有疏风泻火、清脑通窍的作用[2]。

脑空穴系胆经和阳维脉之会穴,有清热散风作用。俗云:胃常空,则病少;脑常空,则智多。吾人运用脑力,必先消除杂念,使脑海澄清,意念乃得专一。[8]

610 脑空穴主治病证

脑空穴主治五官、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头面虚肿,耳鸣耳聋,心悸,癫狂,项强,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痫证,惊悸,现代又多用脑空穴治疗感冒,哮喘,鼻窦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耳鸣,感冒,精神病,鼻炎,肩颈部肌痉挛等。

脑空穴主治五官、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头面虚肿、耳鸣耳聋、心悸、癫狂、项强等[2]。

脑空穴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7]。

脑空穴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证,惊悸[6]。

现代又多用脑空穴治疗感冒、哮喘、鼻窦炎、癫痫、精神分裂症等[2]。

脑空穴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心悸,耳鸣,癫痫等[3]。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哮喘;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头痛;

3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鼻炎,鼻衄;

4其它:心悸,肩颈部肌痉挛。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2][3][7]。

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周围扩散[6]。

6112 灸法

可灸[2][6][7]。

艾条灸5~10分钟[3]。

612 脑空穴的配伍

脑空配脑户、风池、昆仑,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后头痛。

脑空配脑户、风池、天柱、昆仑,治后头痛[6]。

脑空配风池、支沟,有通络祛寒湿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脑空配风池、支沟、后溪、悬钟,治颈项强痛[6]。

脑空配神门、内关,有安神宁心的作用。治惊悸[6]。

6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痛身热,引两颔急,脑空主之。脑风目瞑,头痛,风眩目痛,脑空主之。鼻管疽,发为立厉,脑空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脑风头痛不可忍,目瞑心悸,发即为癫,风引目眇,劳疾羸瘦,体热,颈项强,不得回顾。

神庭为经穴名(Shéntíng GV24,DU2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属督脉。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详见百科词条:神庭 [ 最后修订于2018/5/5 17:39:04 共250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鼻炎片的功效与主治 5 鼻炎片的药典标准 51 品名 52 处方 53 制法 54 性状 55 鉴别 56 含量测定 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64 测定法 57 功能与主治 58 用法与用量 59 规格 510 贮藏 511 版本 6 鼻炎片药品说明书 61 药品名称 62 药品汉语拼音 63 剂型 64 性状 65 鼻炎片的主要成份 66 鼻炎片的功能主治 67 鼻炎片的用法用量 68 注意事项 69 鼻炎片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610 备注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鼻炎片 鼻炎片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bí yán piàn

2 英文参考

biyan tablet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iyan pi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鼻炎片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苍耳子、辛夷、防风、连翘、野菊花、五味子、桔梗、白芷、知母、荆芥、甘草、黄柏、麻黄、细辛[1]。具有祛风宣肺,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急、慢性鼻炎风热蕴肺证,症见鼻塞、流涕、发热、头痛。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的药典标准。

4 鼻炎片的功效与主治

鼻炎片具有祛风宣肺,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急、慢性鼻炎风热蕴肺证,症见鼻塞、流涕、发热、头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鼻炎片具有祛风清热,宣肺通鼻窍的功效,主要用以治疗鼻炎[2]。

5 鼻炎片的药典标准 51 品名

鼻炎片

Biyan Pian

52 处方

苍耳子、辛夷、防风、连翘、野菊花、五味子、桔梗、白芷、知母、荆芥、甘草、黄柏、麻黄、细辛

53 制法

以上十四味,取白芷、桔梗和部分黄柏粉碎成细粉;辛夷、野菊花、细辛、荆芥用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麻黄、知母、五味子粉碎成粗粉,用60%乙醇为溶剂进行渗漉,收集漉液,回收乙醇;剩余黄柏及其余苍耳子等四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加入上述蒸馏后的水溶液及漉液,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25,喷雾干燥成细粉,加入上述白芷等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喷加上述挥发油,压制成片,小片包糖衣;大片包薄膜衣,即得。

54 性状

本品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色;气香,味苦。

5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复粒由8~12分粒组成(白芷)。联结乳管直径14~25μm,含淡**颗粒状物(桔梗)。

(2)取本品糖衣片20片或薄膜衣片12片,除去包衣,研细,加乙醚6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挥去乙醚,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芷对照药材05g,加乙醚2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醚(3: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

(3)取本品糖衣片20片或薄膜衣片12片,除去包衣,研细,加乙醚60ml,回流提取1小时,滤过,取滤液,先用5%碳酸钠溶液洗涤3次,每次15ml,弃去碳酸钠液,继用1%氢氧化钠溶液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氢氧化钠液,用稀盐酸调节pH至酸性,加乙醚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挥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连翘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2%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10: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取本品糖衣片10片或薄膜衣片6片,除去包衣,研细,加乙酸乙酯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适量使溶解,加在中性氧化铝柱(100~200目,3g,内径为1cm,湿法装柱,用甲醇预洗)上,用甲醇2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木兰脂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μ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醚(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9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

5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38:6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8nm。理论板数按木兰脂素峰计算应不低于7000。

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木兰脂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6μg的溶液,即得。

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10片,除去包衣,精密称定,研细,取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50W,频率25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加在中性氧化铝柱(100~200目,2g,内径为10mm,湿法装柱,用甲醇预洗)上,用甲醇适量洗脱,收集洗脱液至10ml量瓶中,收集至近10ml,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5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片含辛夷以木兰脂素(C23H28O7)计,糖衣片不得少于60μg;薄膜衣片不得少于010mg。

57 功能与主治

祛风宣肺,清热解毒。用于急、慢性鼻炎风热蕴肺证,症见鼻塞、流涕、发热、头痛。

5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3~4片(糖衣片)或2片(薄膜衣片),一日3次。

59 规格

薄膜衣片  每片重05g

510 贮藏

密封。

511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6 鼻炎片药品说明书 61 药品名称

鼻炎片

62 药品汉语拼音

Biyan Pian

63 剂型

薄膜衣片:每片重05g。

64 性状

鼻炎片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色;气香,味苦。

65 鼻炎片的主要成份

苍耳子、辛夷、防风、连翘、野菊花、五味子、桔梗、白芷、知母、荆芥、甘草、麻黄、细辛、黄柏。

66 鼻炎片的功能主治

祛风宣肺,清热解毒。用于急、慢性鼻炎风热蕴肺证,症见鼻塞、流涕、发热、头痛。

67 鼻炎片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4片(糖衣片)或2片(薄膜衣片),一日3次。

68 注意事项

1忌烟酒、辛辣、鱼腥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有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6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对鼻炎片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鼻炎片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69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610 备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鼻渊·胆腑郁热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鼻渊·胆腑郁热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药 62 饮食疗法 621 食疗方法 622 推荐食材 623 食疗方 63 外治法 64 针灸治疗 641 针刺 6411 方一 6412 方二 6413 方三 642 穴位注射 7 鼻渊患者日常保健 8 鼻渊患者饮食宜忌 9 关于鼻渊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鼻渊·胆腑郁热证的穴位 2 治疗鼻渊·胆腑郁热证的方剂 3 治疗鼻渊·胆腑郁热证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鼻渊·胆腑郁热证 1 拼音

bí yuān ·dǎn fǔ yù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sinusitis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fu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鼻渊·胆腑郁热证(sinusitis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fu)是指胆腑郁热,以鼻涕量多色黄,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眉棱骨或颌面部有压痛,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见脓性分泌物,伴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寐少梦多、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鼻渊证候[1]。

4 鼻渊·胆腑郁热证的症状

鼻渊·胆腑郁热证患者鼻涕黄浊粘稠如脓样,色黄或黄绿,量多,从鼻腔上方流下,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鼻粘膜肿胀,尤以红赤为甚,中鼻道、嗅沟见脓性分泌物。头痛剧烈,眉棱骨或颌面部有压痛。全身或伴有发热、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数。[1][2][3]

5 证候分析

胆腑郁热,循经上炎,攻犯脑窍,蕴结于鼻窦,燔灼气血,熏腐肌膜,故见涕黄粘稠如脓样,量多而有臭味[3]。

火热较盛,蒸灼鼻内肌膜,瘀阻脉络,故肿胀,红赤尤甚,鼻塞及嗅觉减退等症状也较甚[3]。

热毒灼伤窦壁,故叩压眉间或颧部,则疼痛剧烈[3]。

胆经火热,上攻头目,清窍不利,故头痛剧烈,发热,目赤,耳鸣,耳聋[3]。

火热蒸迫,胆汁外溢,故口苦、咽干[3]。

胆热内郁,扰乱神明,故失眠梦多,急躁易怒[3]。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皆为胆经火热之象[3]。

6 鼻渊·胆腑郁热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清泄胆热,利湿通窍[3]。

612 方药

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备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加减治疗:该方以龙胆草、黄芩、柴胡、山栀子清泄胆热,泽泻、车前子、木通利湿,引热下行,当归、生地黄活血凉血,益阴制火,甘草调和药性[3]。

若鼻塞甚者,加苍耳子、白芷、鹅不食草,以芳香通窍[3]。

若肝胆火热塞盛,头痛剧烈,急躁易怒,便秘尿赤者,可用当归龙荟丸加减,以清泻肝胆之火[3]。

也可用奇授藿香丸[备注]奇授藿香丸(《医宗金鉴》):藿香连枝叶研细束,雄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大。,以木通,茵陈煎水送服:奇授藿香丸中以藿香芳香行气,辟浊化湿,猪胆苦寒,入胆经除胆热,配以木通、茵陈以清利胆经湿热[3]。

62 饮食疗法 621 食疗方法

清泻胆热,利湿通窍[2]。

622 推荐食材

丝瓜、鱼腥草、猪胆、苦瓜等[2]。

623 食疗方

丝瓜饮:经霜丝瓜1条,切碎,沸水浸泡,代茶饮[2]。

丝瓜根蕺菜饮:丝瓜根30g,鱼腥草30g,煎水,加白糖调味,代茶饮[2]。

猪胆蜜:猪胆1个取汁,与蜂蜜60g共煎或蒸,代茶饮[2]。

苦瓜泥:生苦瓜1条捣烂如泥,加白糖60g捣匀,两小时后将水滤出,去渣,分2~3次服用[2]。

63 外治法

1)选用滴鼻灵[备注]滴鼻灵(经验方):鹅不食草650 g、辛夷花150g,煎水二次,药液混合,浓缩成1500 ml,加盐酸麻黄素粉375 g、葡萄糖粉15 g,过滤消毒,瓶装备用。、葱白滴鼻液或1%麻黄素液等滴鼻[3]。

或用冰连散[备注]冰连散(经验方):黄连3g、辛夷花3g、冰片06 g,共研细末。吹入鼻腔,每天3~4次,以疏风清热通窍,改善鼻腔通气,使鼻窦分泌物易于排出[3]。

2)上颌窦炎,可于穿刺冲洗后,注入鱼腥草液[备注]鱼腥草液(经验方):将鱼腥草干品切碎,置蒸馏器内加水过药面,加热蒸馏,以每3 ml相当原干药1g计算,收集第一次蒸馏液,再行蒸馏,以每1 ml相当于原干药3g计算,收集第二次蒸馏藏,每1000 ml加入08g氯化钠使溶解,再加入适量吐温80,使溶液澄清,用IG重焙玻璃漏斗过滤,滤液灌装,以流通蒸气灭菌30 min,备用。,以清热解毒[3]。

64 针灸治疗 641 针刺 6411 方一

选用迎香、印堂、太阳、合谷、风池、曲池、足三里等穴位,每次2~3穴,强 [3]。

6412 方二

取迎香、鼻通、列缺、合谷、印堂、通天、内庭、风池等穴为主[4]。头痛加上星、百会;眉棱骨痛加攒竹[4]。

6413 方三

治法:清热泻火,宣肺通窍

处方:列缺、合谷、迎香、上迎香、印堂穴。取列缺、合谷为远部表里配穴,以清泻肺热;迎香挟于鼻旁,印堂位于鼻根,上迎香居两侧,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郁热而通鼻窍之功效。

随证配穴:行间,头痛加风池、太阳。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642 穴位注射

取肺俞穴,进针3~5分,注入鱼腥草注射液05 ml,隔天1次[3]。

7 鼻渊患者日常保健

注意擤鼻方法,鼻塞甚者,不可强行擤鼻,以免邪毒逆入耳窍,导致耳窍疾病[3]。

急性者适当休息,注意营养[3]。

对本病应积极、及时地治疗,以免使急性转为慢性,迁延日久难愈,或变生它疾[3]。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的疾病[3]。

注意劳动保护,工作环境粉尘多者,应戴口罩[3]。

8 鼻渊患者饮食宜忌

饮食不当会使鼻渊患者病情加重或延长病程[2]。

鼻渊患者宜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以摄取足够的维生素C,如柑橘类水果、葡萄、黑莓等;多吃全谷类、豆类、坚果,以摄取B族维生素,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抵御外邪入侵[2]。

鼻渊患者需戒除烟酒,忌食辣椒、大蒜、煎炸等辛辣燥热食物[2][3]。

9 关于鼻渊

鼻渊(sinusitis)鼻渊为病名[5]。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俗称脑漏(见《景岳全书·鼻证》)、又称脑崩(见《外科大成》卷三)、脑渗(见《医学准绳六要》)、脑泻(《普济方》卷五十七)、历脑[3]、控脑痧[3]、控脑砂(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三)。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表现的鼻病[1]。因涕下不止如淌水而得名[5]。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3]。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继《黄帝内经素问》之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并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对其病机、病位、症状及“脑渗为涕”的论述,故又有“脑漏”、“脑渗”、“历脑”、“控脑痧”等病名[3]。

《外科正宗》卷四:“脑漏者,又名鼻渊。总由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

鼻渊与西医的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类似[3]。多见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急性副鼻窦炎、慢性副鼻窦炎,亦可见于重症慢性鼻膜炎。

鼻渊发病率高,影响工作、学习,甚至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不良后果,故应积极防治[3]。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天归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天归穴的定位 8 天归穴的取法 9 天归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天归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天归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天归穴的配伍 14 文献摘要 15 天归穴研究进展 151 针刺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52 治疗癫痫 153 治疗中风后小便失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归 1 拼音

tiān guī

2 概述

天归为经穴别名,即通天穴[1]。见《针灸学名解》。

穴位 通天 汉语拼音 Tongtian 罗马拼音 Tungtien 美国英译名 Reaching Heaven 各

号 中国 BL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V7 富耶氏 德国 B7 英国 B7 美国 BI7

通天为经穴名(Tōngtiān BL7)[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天臼、天伯[3]。属足太阳膀胱经。通即通达,天指头顶,穴在头部,上通巅顶,故名通天[2]。 通天穴主治头面,口鼻等疾患,如头痛,头重,眩晕,鼻塞,鼻渊,鼻衄,面肿,口,耳鸣,项强,瘿气,喘息,瘈疭,目眩,鼻痔,急,慢性鼻炎,头项痛,口㖞,衄血,狂走,瘛疭,恍惚,目盲,青光,内障等上窍不灵之症,现代又多用通天穴治疗鼻炎,高血压,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遗尿,足跟痛,脑血管病后遗症,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嗅觉障碍,鼻炎,副鼻窦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本穴是治疗各种鼻病的要穴[4]。

3 天归穴的别名

通天(《针灸甲乙经》),天白(《外台秘要》),天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天臼(《针灸甲乙经》)、天目(《普济方》) 。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头项痛重,暂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通天主之。

5 穴名解

通即通达,天指头顶,穴在头部,上通巅顶,故名通天[2]。

通,有通达、贯通之义;天,有巅义,至高无上[1]。《黄庭中景经》李注:“顶上中央名通天。”又曰:“入慢际一寸名通天,栖神之宅也。”通天之名,可能由道家而来[1]。功能开通肺窍,通乎天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五脏九窍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病能论》:“上经言,气之通天也…”天气通于肺,鼻为肺窍。是穴主治肺窍不利、鼻塞鼻衄、不闻香臭,因名通天[1]。

6 所属部位

头部[5]> 前头[6]

7 天归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通天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5][2]。

通天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发际4寸,再旁开1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

另说通天穴在头正中线入前发际45寸,再旁开15寸(《针灸甲乙经》);或在头正中线入前发际35寸,再旁开15寸处(《备急千金要方》)。

通天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通天穴在头部的位置

通天穴的位置(肌肉)

通天穴的位置(骨骼)

通天穴在头部的位置

8 天归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位,在承光后15寸,承光与络却之间取穴。

正坐仰靠位,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向前1寸与神庭和头维连线的内1/3与外2/3处垂线的交点处取穴[7]。

9 天归穴穴位解剖

通天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分布著枕大神经分支。皮肤由眶上神经分布。该神经为额神经的最在分支,行于眶顶壁和上睑提肌之间,经眶上切迹达额部,其终末支与眶上动脉伴行上升,分布于骨膜及颅顶部皮肤,包括额区,顶区直至人字缝。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2]。

92 穴区神经、血管

有颞浅动脉和耳颞神经的分支分布[8]。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

10 天归穴的功效与作用

通天穴有清头风、通鼻窍的作用[2]。

通天穴有清热祛风,通利鼻窍的功效。

人之全体,以头为天;在躯干,则以胸廓为天[1]。通天穴主要功能,在于通彻上窍[1]。

11 天归穴主治病证

通天穴主治头面,口鼻等疾患,如头痛,头重,眩晕,鼻塞,鼻渊,鼻衄,面肿,口,耳鸣,项强,瘿气,喘息,瘈疭,目眩,鼻痔,急,慢性鼻炎,头项痛,口㖞,衄血,狂走,瘛疭,恍惚,目盲,青光,内障等上窍不灵之症,现代又多用通天穴治疗鼻炎,高血压,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遗尿,足跟痛,脑血管病后遗症,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嗅觉障碍,鼻炎,副鼻窦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通天穴主治头痛、头重、眩晕、鼻塞、鼻渊[8]。

通天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头痛,眩晕,鼻塞,鼻渊,鼻衄[4]。

通天穴主治头面、口鼻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面肿、口、鼻塞、鼻衄、耳鸣、项强、瘿气、喘息、瘈疭等[2]。

现代又多用通天穴治疗鼻炎、高血压、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遗尿、足跟痛等[2]。

通天穴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鼻痔,以及急、慢性鼻炎等。

通天穴主治头项痛、鼻塞、口㖞、衄血、头重、耳鸣,狂走,以及瘛疭、恍惚、目盲、青光、内障等上窍不灵之症[1]。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嗅觉障碍;

2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副鼻窦炎;

3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2][3]。

平刺03~05寸[8][7],局部有酸胀感[7]。

122 灸法

可灸[2][8][7]。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条温灸5~10分钟。

本穴少用或不用灸法[7]。

13 天归穴的配伍

通天配风池、昆仑,有祛风清热镇痛的作用,主治头重眩晕。

通天配迎香、上星,有清热通利鼻窍的作用,主治鼻渊,鼻疮。

通天配人中、内关,有回阳固脱的作用,主治虚脱。

通天配风池、印堂、上星、迎香,治鼻炎[7]。

通天配迎香、合谷、四白,治鼻流清涕[7]。

通天配百会、风池、太阳、合谷,治头痛[7]。

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项痛重,通天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颈项转侧难,鼻塞闷。

《针灸大成·百症赋》:“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

《针灸大成》:主颈项转侧难,瘿气,鼻衄,鼻疮,鼻窒,鼻多清涕,头旋,尸厥,口㖞,喘息,头重,暂起僵仆,瘿瘤。

15 天归穴研究进展 151 针刺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针刺脑血栓患者的通天穴,可使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有所降低;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的脑电图趋于规则化[7]。

152 治疗癫痫

实验研究针刺通天穴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的患者脑电波节律紊乱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2]。

153 治疗中风后小便失禁

  鸡蛋煮冰糖蒜头没有治疗鼻炎的作用。给你提供鼻炎的彻底解决方法吧。实际上,鼻炎的问题可以通过自己好好调理逐步治好。治好后注意感冒的预防,避免因为反复感冒引发新的鼻炎就可以了。因为鼻炎是由长期或反复感冒、孕期激素水平增高、生活环境空气质量较差等,导致鼻纤毛大量死亡而降低鼻腔排毒能力,有害物停留鼻腔,造成鼻黏膜损伤而引发。  鼻炎的炎症部位会分泌大量脓性物质,即鼻涕。

  鼻涕里含有大量病菌和致炎物质,由于过于黏稠,鼻纤毛无法及时运送出去,鼻涕在鼻腔内堆积导致鼻腔炎症不断恶化,容易引发鼻窦炎。同时,也更容易引起感冒,形成鼻炎→感冒→鼻炎加重→更易感冒的恶性循环。            同时,这些含有大量致炎物质的鼻涕会被鼻纤毛运送到鼻咽处,由于过于黏稠,无法滑入胃中进行灭菌,就粘在鼻咽、咽喉处。里面的致炎物质刺激咽喉软组织,引发咽喉炎,严重时表现出咳嗽症状。这些分泌物如果从口中吐出,就成了我们所说的痰。所以,咽炎通常伴随鼻炎发病。这也是单独治疗咽炎效果差的原因。               要彻底治疗鼻炎,可直接用鼻舒乐  配合温热生理盐水温和浸洗鼻腔各个柔嫩组织,彻底清除组织表面鼻涕及鼻涕中的病毒和其它有害物质。

               一般早晚各洗一次即可。洗的时候一定要彻底洗干净鼻腔内的鼻涕,把鼻涕洗干净了,鼻咽处没有了刺激物,咽炎就会自然消失。同时,鼻腔内没有了鼻涕的刺激,各组织炎症将会慢慢消失。鼻纤毛的生理环境得到提高,负担减轻,鼻纤毛的排毒能力逐步恢复。            鼻腔内由先前的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病变组织细胞逐渐被新生的健康细胞替代,鼻炎也就治好了,人也就不容易感冒了。          要达到这个效果每次清洗一定要彻底、温和,这也是需要使用鼻舒乐的原因,(也注意别买到假的了)。如果清洗不彻底或洗鼻液不好,鼻腔仍将受到各种有害刺激物的损伤,会影响治疗效果。             刚开始洗如果想早点见效,也可以增加洗的次数,只要每次洗干净了,洗的次数越多,见效越快。这是理疗法,对身体非常安全,可以放心洗的。                恢复健康的鼻腔也会提高进入下呼吸道的空气质量,对整个呼吸系统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尤其在雾霾天使用可以提高鼻腔对雾霾颗粒的过滤能力,保护呼吸系统健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会远离你。早晚各清洁鼻腔一次,可预防感冒、流感、鼻炎、鼻窦炎等各种呼吸道疾病。所以,这个方法用好了,将受益终身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