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识字忧患始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人生识字忧患始是什么意思,第1张

 意思: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该句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石苍舒醉墨堂》,这是苏轼早期的七古名篇。他后来的七古中常见辩口悬河、才华横溢的特色,这首即是这种特色早期成熟的表现。堂名“醉墨”就很出奇,诗也就在这名字上翻腾。

《石苍舒醉墨堂》原文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消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石苍舒醉墨堂》翻译

 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因此,只要能写能认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更何况用草书来夸耀书法的神奇和快速,让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发愁。我每每自笑曾经爱好草书,不想你也有这个“毛病”,不知道哪年才能病愈还说这里面有什么最大的快乐,非常称心合意,和庄子的逍遥游没有什么不同。最近,先生建造了醉墨堂,就像啜饮美酒能消愁消除烦恼一样。

 看先生这个样子,我才领会到柳宗元说得不错:嗜好土炭的病人吃起土炭就像美味佳肴一样。先生在书法艺术也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兴致来时,挥动笔墨多少纸都用得完,就好像骏马一转眼就踏遍九州大地。我的书法都是凭借想象力创造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章法,一点一画随手写来,也懒得去仔细推敲琢磨。

 为什么我的随口议论独独被先生所容纳,就连只字片纸也会收藏起来如果用“不低于钟繇、张芝”来评价先生,先生完全当得起;如果用“向下和罗晖、赵袭差不多”来评价我,我似乎还要好些。从今后,先生不用再像张芝那样临池苦学,池水尽黑了;那些未曾染色的白绢与其先写字后再染色做衣服,不如直接拿来做被褥床帐。

《石苍舒醉墨堂》注释

 1、忧患:忧愁,苦难。

 2、石苍舒:字才美,京兆(即长安)人,善草隶书。人称“草圣三昧”。

 3、惝恍(chǎng huǎng):模糊不清,这里形容草书变化无端。

 4、何能瘳(chōu):一作“何年瘳”。瘳,病愈。

 5、至乐、逍遥游:均为《庄子》篇名。这里用其字面含义。至乐,最大最高层次的快乐。

 6、“乃知”二句:柳子,柳宗元。不妄,不假。珍羞,同“珍馐”,珍美的菜肴。

 7、“骏马”句:形容石氏草书神速,放笔快意,自由无碍。倏(shū)忽,疾速,指极短的时间。九州,指全国各地。

 8、意造:以意为之,自由创造。

 9、推求:指研究笔法。

 10、胡为:何为、为何。假:宽容,这里是作者的自谦。

 11、方:比。罗赵:罗晖、赵袭,皆汉末书法家。

 12、完:完好。衾裯(qīn chóu):泛指被子。

《石苍舒醉墨堂》赏析

 诗中先以调侃戏谑的语气,称誉石氏草书的神妙,其间又融入对人生、政治生涯的感慨。诗中说明自己与对方同样是好书成癖,且以《庄子》篇名,表达进行书法创作时所感受到的无上快乐与精神自由。然后点出对方作堂起名“醉墨”深刻、美好的用意。

 再进一步具体而生动地称赞石氏通过“堆墙败笔如山丘”的苦练,书艺达到至精至粹的程度,以至获得创作的神功和喜悦。诗中提出了书法艺术崇尚自然的可贵观点:摆脱羁绊,放笔快意,追求创作的最大自由,是经由长期积累、艰苦劳动,终于水到渠成的境界。

 诗中还说明石氏是自己观点的支持者和自己书法作品的珍爱者。最后反用古人典实作结,与篇首调侃戏谑前后呼应。全诗信笔点染,脱略故常,纵横捭阖,无不如意,多使用书史典故,而无堆砌炫才之弊,但见议论风生之致。

《石苍舒醉墨堂》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仁宗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时年三十四岁。苏轼由开封至凤翔,往返经过长安,必定到石苍舒家。熙宁元年(1068年),苏轼凤翔任满还朝,在石家过年。他藏有褚遂良《圣教序》真迹,堂取名“醉墨”,邀苏轼作诗。苏轼回到汴京,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石苍舒醉墨堂》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文献:

1、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3、曾枣庄.苏诗汇评(一):四川文艺出版社

4、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中国的古籍中荔枝最初称作“离枝”。据考证,一般认为荔枝是源自中国南部的野生森林。广东、广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树。在灵山县伯劳镇有两棵野生荔枝,当地人叫山荔或酸枝,志书又称其为火山荔。从植株形态、果皮龟裂片形状、果实肉薄且包不过核、肉核难分离以及味酸等特征来看,它们是原生的,是栽培荔枝的原种。

又有史料记载,公元前二世纪汉朝刘邦称帝时,南海尉赵佗以荔枝进奉。公元一世纪的《民物志》、三世纪的《广志》中,荔枝都是作为岭南物产登录在册。由此可见,荔枝在中国南部的栽种和生产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在宋朝,灵山香荔在中国物产和文学史上曾两度闪射耀眼的光彩。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从海南岛的儋州流放地北归逗留合浦期间,品尝了从灵山送去的这一佳果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佳句。宋神宗皇帝吃过大理寺丞梁世基从西江南岸老家送去的这一珍品后,欣然赐诗:“横浦江南岸,梁家间世贤。一株连理木,五月荔枝天。”

粤语,又称白话、广东话、广府话、广州话、唐话等,是广府民系的母语、广府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乃广府民系最基本标志性的文化识别。粤语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保留较多古汉语特征。拥有完善的文字系列,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汉语。粤语在香港、澳门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是澳大利亚的第四大语言,美国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新西兰的第二大语言。

粤语,一说源自岭南古苍梧(广信)。另有一说源自北方中原(即河南一带)雅语,经过较长时间的语言交流融合与调适,在唐代日趋成熟,发展到宋代,与现代的粤语相差不远。“粤语”之名,来源于中国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汉书》作“南粤”)。“越”是一个泛称,古代“越”和“粤”是通假字,在秦汉古籍中,对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部族,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百粤、诸越,包括“吴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福建一带)、“扬越”(长江中下游、江淮之间)等。隋唐以后“越”、“粤”两个字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前者多用于江浙吴语地区,后者多用于岭南两广,并长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统称。粤语,两广民间俗称“白话”,海内外称为“广东话”、“广府话”等,在美洲华埠则被称为“唐话”。而“广府话”、“省城话”这两个名称则专门指旧广州府地区(今广州及周边南番顺地区);广府话狭义(原本)指广州府话,广义指粤语(文化泛指)。

距今五千年前后的岭南苍梧古国是岭南文化、珠江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粤语的发源地。两广之“广”字源于古地名“广信”,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信之西谓广西。 历史上两广别称“两粤”,广东为“粤东”,广西为“粤西”。直至民国时期,“粤”才逐渐收窄范围被用作广东省的简称。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粤”在地域词意思层面上有广义(岭南)和狭义(仅指广东省)之分;而在文化层面上仅指“广府”。自古以来两广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两广地区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为广东和广西,而粤语的形成远早于宋朝,正因如此,粤语在两广地区通行。粤语有九声六调,相传是由北方中原雅言(古代河南话)和岭南南越语(古代广东话)融合、重组而成。粤语英文作“Cantonese”、日文写成“広东语”,一般称为“广东话”。

粤语保留了大量的上古词汇和语法。如粤语中“利市”(利是)一词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粤语不仅保留了大量的上古词汇和语法,还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和声调,尤其是入声。而现在通行的普通话是没有入声的,所谓“入派三声”,入声都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去了。由于没有入声,所以用普通话来读中国古典诗词就分不清平仄,读不出韵脚,缺乏韵味。普通话地区的人写旧体诗词也很麻烦。而讲粤语的人就有这个优势,其入声是与生俱来的,因此用粤语来读中国古诗词就特别有韵味。 在客家话、潮汕话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尤其是中古语言。 

粤语声调亦大异于北,盖以六调,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浊平,五浊上,六浊去。复以促音清平为高入,促音清去为中入,促音浊去为低入。合为九声。现代粤语的语法,如“水大”、“菜干”、“人客”、“鸡公”、“鱼生”等,将形容词放在名词之后作修饰成分的语法结构普遍存在。

历史发展

粤语,是广府民系的母语,广府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粤语的形成,标志着广府民系和广府文化的形成。粤方言是汉语中的一支历史比较悠久的方言,其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古苍梧是粤语的发源地之一,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从粤语分布的格局来看,其传播过程跟西江水系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广信地处桂江、贺江与西江汇合之处,扼西江之要冲,沿江向东可抵番禺,溯江向西可抵交趾,向南则可溯南江、北流江等支流抵达髙凉、合浦、郁林等郡,在以水路为主的年代是个交通枢纽。粤语在这一带形成之后,便凭借西江水系而向东、西、南传播。

先秦

广东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古国时代,广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苍梧古国统治地域,而广东的东部和东北部则是闽越族系和扬越族系所建古国。广东地区,从古国时期开始,就是多种文化汇合并存的地方。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广西大部分地区,广东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据对古越地的现代汉语方言对比研究,发现其中有着众多的词语是相当一致的,因此从中可以看出,闽越、瓯越、南越、骆越语在古代大概可以互通,因为古越语的成分至今还十分明显。古越语的特点是:发音轻利急速,名词类的音缀有复辅音和连音成分;词序倒置,形容词或副词置于名词或动词之后。

秦汉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 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相传秦始皇凿通灵渠,征服岭南以后,战后剩余的士兵大多数留在岭南,以后又有15万青年女子移民从中原经桂江、贺江到西江各地繁衍生息,他们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河南一带)文化同时,也与岭南人渐渐融合。 秦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建立了短暂的南越国。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3年),汉朝派军灭亡南越国,自此古越人开始被吞并融合。汉代“以其故俗治”促进了广府人雏型的形成,南越大部分在与入粤的的中原(河南一带)人互动中被同化了。据说粤方言中既有先秦岭南南越语(古代广东话)的底蕴,又有中原雅语(古代河南话)的留存。粤语自秦朝起至今,约有2200多年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再次处于长年内战,相传“永嘉之乱”是引起河南一带的士民(古称中原人)南迁入广东第一次高潮 ,大量中原士民迁至岭南,北方中原语言不断对本地语言冲击,来自河南一带“衣冠望族”的士民,逐渐左右了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向。当时中原雅语与以前形成的古越语混合,进一步拉近了古越语和中原雅语的差别。据说这一时期是粤语的成长时期。 

唐宋

唐朝鼎盛时期,岭南地区人口进一步增加。据说自秦汉时期就被征服的岭南地区的古越人与北方中原人长期接触已融合同化,古越人与南迁中原(即河南一带)人的融合已基本完成。这一阶段粤语仍受中原语言影响,成为一种既对应中古汉语发音又有部分独立词汇的语言。宋代的粤方言,大概已与现代的粤方言相差无几,它所用的语音和词汇,可能已经奠定了现代粤方言的基础。故唐宋时期可被视为粤语的定型时期。因此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古汉语发音。 

元明清初

元朝,蒙古人迁都至位于燕云十六州内的大都(今北京地区),并以当地话作为官方语言。当时的中原语言与中古汉语和粤语的差别在此后不停变大:当时的中原语言急剧地向北京官话方向发展,北京官话的入声迅速消失(即是-p/-t/-k韵尾脱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都带有不同入声韵尾),又出现了不属于“平上去入”传统四声的轻声声调;已经定型的粤语则未元朝影响而独立发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尾合并)。又有连接i/u韵母的g/k/h声母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均带有g/k/h声母,现代官话则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18世纪到20世纪(即清初到民国初)出现一本叫《分韵撮要》的记录粤语的韵书。

清朝中末

清朝闭关自守,仅留下广州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口岸,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的汉语是粤语而非官话。不少京官为了与外国人经商议事也常常接触粤语,使得粤语首次逆向传播到中原。这一时期又有大量粤人迁移到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各地,粤语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最明显的不再分辨平翘舌(舌尖舌叶),西洋学者在清朝中后期见证粤语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的过程(现时香港带有sh/ch的粤语音译英文名词可被视为活化石,因为当时sh/ch未有混到s/ts之中,例如沙田的沙-sha),是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又按粤语韵母长短把阴入声派入上下两种阴入声(如“色锡”两个阴入声字分别带有短和长的韵母,前者被派入尖锐的上阴入声,后者被派入近似阳入声般低沉的下阴入声)。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有现代白话文取代旧式文言文正式书写的趋势,但粤语的实际使用没有多大限制。但建国后,国家规范官话普通话口音作为全国通用语,粤语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这种情况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

  关于南海诸岛主权及现状的调查报告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是不可争辩的。从60年代开始,特别是70年代迄今,我国南沙群岛露出水面的岛礁以及海域被周边国家侵占和分割,资源遭到大量掠夺。这些国家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其中越、菲、马3国还对岛礁进行军事占领,印度尼西亚则霸占部分海域。加上中国和台湾,目前6国7方在南沙群岛形成对峙和角逐局面。到1991年底,除我军控制的6个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其他44个岛瞧分别被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侵占。而越南是唯一提出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的国家,也是南沙争瑞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扩张野心最大,对我国构成的威胁也最大。

  ◆越南:

  越南对我国南沙群岛的侵略始于前南越西贡政权。西贡伪政权在1956至1971年期间多次派船入侵南沙群岛,并发表对南沙拥有主权的声明;1973年7月至1974年2月先后侵占南沙群岛的鸿庥岛、南子岛、敦谦沙洲(沙岛)、景宏岛、南威岛和安波沙洲,并派军驻守;1975年2月14日发表的白皮书,声称对西沙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

  越南与中国双万在南沙群岛的归属问题上本来并不存在争议,在1974年以前,越南方面无论在政府的声明、照会中,还是在报刊、地图和教科书中,都正式承认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可是自1974年后,越南自食其言,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1975年4月越南在解放西贡的同时,占领了原西贡政权占据的南沙6个岛屿;5月越南报纸刊登越南全国地图,把我国南沙群岛划人其版图,并改名为“长沙群岛”。1982年12月,成立“长沙县”,划归同奈省管辖;后又划归庆和省。越南还于1979年9月和1982年1月先后发表白皮书,声称对我国西沙和南沙两群岛拥有全部主权。其论据主要有两个:一是1933年以后法国殖民当局和南越西贡政权侵占中国南沙群岛的“国家继承”,二是一些越南“古籍资料”。

  从1975年4月至1991年11月,越南先后共侵占南沙岛礁27个。它声称拥有南沙全部海域。迄今,越南巳完成对南沙岛礁的军事控制部署;加强所占岛礁的基础建设,增强岛礁防御作战能力同时加紧对油气资源的掠夺。

  ◆菲律宾:

  早在1946年,菲律宾就对南沙群岛提出过主权要求。1956年菲“探险家”到南沙一些岛礁活动,将这些岛礁命名为“卡拉延群岛”。1978年6月11日,菲总统签发1596号总统法令,正式宣布“卡拉延群岛”归菲所有。其主要论据是:这部分岛屿原为“无主岛屿”;这些岛屿离菲最近,对菲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菲在1970年至1980年期间采取军事行动先后侵占了马欢岛、南钥岛、中亚岛、西月岛、北子岛、费信岛、草沙岛、司令礁8个岛礁。目前,菲已在所占岛礁上修建了两个小型空军基地,将3个岛礁建成陆军基地,并改善所占岛礁设施,提高岛礁的防御能力。菲政府还相继单方面宣布了一些海洋立法,规定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将我国南沙东部41万平方公里海域划入其领海.

  ◆马来西亚:

  1978年马来西亚派一支小型舰队到南沙群岛南端的部分岛礁活动,并树立“主权碑”。1979年马出版新地图,将上述岛礁和南沙2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入其版图。198O年马政府单方面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从1983年到1986年,马先后侵占了弹丸礁、南海礁和光星仔礁,还在6个岛礁上竖立了“主权碑”.

  马侵占和分割南沙岛礁和海域,主要借口是这些小岛位于马来西亚的大陆架上和领土内,其主权符合1958年日内瓦公约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文莱:

  文莱对南沙问题所持的观点和立场,主要是围绕马来西亚的主权要求展开的。1981年文莱对马来西亚1979年新版地图所确定的两国间的大陆架分界线提出了责问和抗议。文莱认为,两国间大陆架分界线的确定应采取“中线原则”。文莱已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发行了标明海域管辖范围的新地图。文莱声称对南沙群岛岛链西南端的路易莎(即我南通礁)拥有主权,并分割南沙海域3000平方公里。

  文莱是对我南沙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而唯一未派兵进占的国家,但对掠夺南沙油气资源不甘人后,目前已开油田 9个,气田5个,年产原油700多万吨,天然气90亿立方米,并拟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虽然没有侵占我国南沙岛礁,但从1966年以来在海上划分“协议开发区”,侵入南沙海域5万平方公里。1969年10月印尼与马来西亚签订大陆架协定,侵吞5万平方公里的南沙海域。198O年3月印尼单方面宣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企图进进一步侵占南沙海域和掠夺油气资源。

  ◆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南沙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语言。台湾当局认为.南沙和西沙群岛与东沙、中沙群岛一并,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只是30年代法国占领后,才出现主权争端。台湾主要从史料记载和当地的遗迹文物、南中国海本身的定名以及一些岛的的定名、官方声明拥有主权的先后、部队进驻的时间、管辖时间等方法论证南海诸岛属中国所有。

  近来,台湾舆论界发表社论,认为两岸今后要努力确保中国在南海诸岛的固有主权,还强调两岸合作开发海域石油资源,强化双方“对外的海权主张”。

  附:南沙群岛被侵占岛礁概揽(其中越南27个,菲律宾8个,马来西亚4个,分别如下)

  岛礁名 位置-北纬 位置-东经 侵占时间

  越南侵占 南威岛 08度39分 114度54分 1973年

  鸿麻岛 10度11分 114度21分 1973年

  南子岛 11度25分 114度19分 1973年

  景宏岛 10度22分 114度20分 1973年

  东礁 08度49分 112度36分 1988年

  西礁 08度52分 112度14分 1978年

  中礁 08度56分 112度22分 1978年

  柏礁 08度10分 113度18分 1978年

  琼礁 09度46分 114度20分 1989年

  毕生礁 08度58分 113度42分 1978年

  无乜礁 08度52分 113度42分 1988年

  日积礁 08度39分 111度40分 1988年

  大现礁 10度04分 114度52分 1988年

  六门礁 08度49分 114度00分 1988年

  南华礁 08度45分 114度13分 1988年

  舶兰礁 10度24分 114度34分 1988年

  奈罗礁 11度23分 114度18分 1988年

  鬼喊礁 09度46分 114度15分 1988年

  蓬勃堡 07度56分 111度42分 1989年

  广雅滩 08度08分 110度27分 1990年

  万安滩 07度32分 109度43分 1990年

  西卫滩 07度55分 109度58分 1991年

  人骏滩 08度02分 110度37分 1993年

  李淮滩 07度47分 110度28分 1993年

  郭谦沙洲 10度22分 114度28分 1973年

  安波沙洲 07度54分 112度54分 1973年

  染青沙洲 09度52分 114度34分 1978年

  菲律宾侵占 马欢岛 10度44分 115度48分 1970年

  费信岛 10度49分 115度49分 1970年

  中业岛 11度02分 114度16分 1971年

  南钥岛 10度40分 114度25分 1971年

  北子岛 11度27分 114度21分 1971年

  西月岛 11度05分 115度00分 1971年

  双黄沙洲 10度44分 114度21分 1978年

  司令礁 08度22分 115度13分 1980年

  马来西亚侵占 弹丸礁 07度24分 113度48分 1977年

  光星仔 07度37分 113度56分 1977年

  南海礁 07度58分 113度56分 1979年

  南通礁 06度20分 113度14分 1993年

  http://wwwjoyqforg/yzgs/806htm

  这里有具体占领国的地图:http://bbstiexuenet/post_2130265_1html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