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集注的古籍简介
楚辞集注
八卷。附《楚辞辩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宋朱熹(详见《周易平义》)撰。《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荆湖南路安抚使时(1193年),或者有感于赵汝愚被罢相出朝之时(1195年)。《楚辞集注》书前题署的时间为庆元五年(1199),可知成书于1199年。《楚辞集注》一至五卷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依据,定屈原作品25篇,为《离骚》类,并将《离骚》以外各篇,冠以“离骚”二字。其编次为:卷一《离骚经》,卷二《九歌》,卷三《天问》,卷四《九章》,卷五《远游》、《卜居》、《渔父》。卷六至卷八为《续离骚》类,并于各篇之上冠以“续离骚”三字。其编次为:卷六《九辩》,卷七《招魂》(上宋玉)、《大招》(景差),卷八《惜誓》、《吊屈原》《鵩鸟赋》(上贾谊,《哀时命》(庄忌)、《招隐士》(淮南小山)。《续离骚》类的篇章取舍与《楚辞章句》不同,因朱熹认为“《七谏》、《九怀》、《九叹》、《九思》虽为骚体,然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楚辞辩证》上目录),故悉删而不录。并增补贾谊《吊屈原赋》与《鵩鸟赋》,又将扬雄的《反离骚》附录于后。《集注》注释体例,多以四句为一章(偶尔有六句、八句为章的),先释词之音义,再释章之大意。每篇题下有小序,属题解,对作者、题意、写作背景、作意等加以简明阐述。多取《楚辞章句》说法,又颇发挥己见。仿《毛诗》体例,于某些章下,以赋、比、兴手法加以诠释。《楚辞辩证》分上、下卷。上卷《离骚》、《九歌》,下卷《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列专条考证旧说得失。《楚辞后语》系据晁补之《续离骚》、《变离骚》补定而成。录自荀况至吕大临五十二篇作品。此为未完成稿,只有前十七篇有解题、注释,后三十五篇只有解题而无注释。录拟骚之作,意在说明《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朱熹注释《楚辞》,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南宋时期,宋金民族矛盾尖锐,在宋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主战、主和两派,朱熹属主战派,他借注《楚辞》发挥这一观点。极力颂扬屈原忠君爱国之心与高尚品质,以寄托自己的爱国之情;同时斥责扬雄失节,臣侍王莽为“屈原之罪人,而此文(《反离骚》)乃《离骚》之谗贼矣”(《反离骚》解题)。此实为对投降派及混在主战派阵营中的投机者的间接批判。《集注》是在汲取王逸《楚辞章句》与洪兴祖《楚辞补注》的成果基础上撰写的,既肯定了《章句》与《补注》在训诂方面的成就,也指出其在释义上的不足。其学术价值在于:一、对王、洪的误解加以辩证。如关于《九章》,王逸说:“《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九章》解题)。洪无异说。朱熹对王逸的某些望文生义之说,加以纠正:“《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楚辞集注·九章》解题)。从《九章》各篇诗的内容看,朱的说法颇符合实际,并广为后人认同。二、另立新说。如《招魂》,朱熹认为不但可招死人之魂,也可招生人之魂。“后世招魂之礼,有不专为死人者,如杜子美《彭衙行》云: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盖当时关、陕间风俗。道路劳苦之余,则皆为此礼,以祓除而慰安之也。”(《楚辞辩证·招魂》)。此说不失为创见。三、探求作者言外之意,阐发微词奥义。如释《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云:“言与世已不同矣,则但可屈心而抑志,虽或见尤于人,亦当一切隐忍而不与之校。虽所遭者或有耻辱,亦当以理解遣,若攘却之而不受于怀”。因此,《集注》为继《章句》、《补注》之后影响较大的一部《楚辞》注本,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并且流传极为广泛。但此书亦有一定缺点。朱熹从其理学观点出发,认为此书可“增夫三纲五典之重”(序);对表现手法极为丰富的《楚辞》,仅用赋、比、兴加以概括,未免迂腐;亦有望文生义之病,如将《怀沙》解为怀抱沙石自沉的意思;有的注也欠准确,这些都是应当抛弃的。《楚辞集注》曾先刊行,今存者有宋嘉定六年(1213)章贡郡斋刊本含《楚辞辩证》,《反离骚》附后,北京图书馆藏。《楚辞后语》是朱熹死后,由其子朱在于嘉定十年(1217)刻印,此本今已失传。宋端平三年(1235)朱熹之孙朱鉴才将三书合刊,在《楚辞集注》中删去复见于《楚辞后语》中的《反离骚》,在《楚辞后语》中删去了复见于《楚辞集注》中的《吊屈原赋》、《鵩赋》(即《鵩鸟赋》)。此本附有邹应龙、朱在、朱鉴的三篇跋文,为今存最早、最完整的《楚辞》刊本,北京图书馆藏。1953年人民出版社曾影印出版。尚有宋、元、明、清、民国各期刻本30余种。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竖排校点本。 原楚辞集注目录
离骚图
楚辞卷第一 集注
九歌图
楚辞卷第二 集注
天问图
楚辞卷第三 集注
九章图
楚辞卷第四 集注
远游图
渔父图
楚辞卷第五 集注
九辩图
楚辞卷第六 集注
招魂图
大招图
楚辞卷第七 集注
楚辞卷第八 集注
附录
七谏
九怀
九叹
九思
史记·屈原列传
离骚经第一 释文无经字 卷一
离骚九歌第二 一本此篇以便上皆有傅字 卷二
离骚天问第三 卷三
离骚九章第四 卷四
离骚速游第五 卷五
离骚卜居第六
离骚渔父第七
以上《离骚》,凡七题二十五篇,皆屈原作,今定为五卷。
续离骚九辩第八 宋玉·晁补之本此篇以下乃有傅字 卷六
续离骚招魂第九 卷七
续离骚大招第十 景差
1 世说新语笺疏 笺疏什么意思
意思是笺注,是对其它书籍作注解。
笺注一般是建立在对前人研究基础的深入了解之上,注释中常提到前人的意见,对其进行补充订正,分辨剖析,而且比较侧重对原文中典故、词语出处的考证。
《世说新语笺疏》内容极为广泛,但重点不在训解文字,而主要注重考案史实。对世说原作和刘孝标注所说的人物事迹,一一寻检史籍,考核异同;对原书不备的,略为增补,以广异闻;对事乖情理的,则有所评论,以明是非。
扩展资料:
古籍注解辨别
古籍的注解有很多种,名称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其大致区分如下:
1、注
对古籍经典、原典的直接注释;如《水经注》,是在《水经》的基础上直接作注;
2、疏
某部书古人已经有了注释,但注释中也有些不好理解的需要解释,这种“对前人注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侧重于疏通文意,阐明经典;如《庄子义疏》,是对《庄子》的文意疏通和展示。
3、集注或集解
把历代不同注释者的注释集合和到一起,成为“集注”或“集解”;如《论语集注》,则是把不同时代的学者对论语的注解集中到一起。
4、笺
对前人文意或注解补充、订正。
-笺注
2 《世说新语笺疏》和《世说新语》有什么区别《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
《世说新语笺疏》作者余嘉锡,目录学家、语言文字专家。字季豫。常德人。清末举人。任吏部文选司主事。科举废除后回常德师范学校任教。1927年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主讲目录学。1931年任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42年兼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其著作有《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笺疏》和《余嘉锡论学杂著》等。
区别:
《世说新语》的版本较多,《笺疏》专门列了校文一栏,把各本校文一一列举。作者遵循清人传统,不轻易改字,只在“校文”或“笺疏”中说明自己的看法。这种方法是很谨严的。另一方面,《笺疏》中关于《世说》的异文,颇多确切不易之见。如《排调篇》“简文在殿上行”条的“名客”一辞,《笺疏》据宋曾<SPS=0400>;《类说》所载殷芸《小说》引《世说》作“石客”,证明应作“石客”;又据同书载殷芸《小说》引《世说》“右军指简文语孙曰”句作“右军语孙曰”。这样不但文理通顺,颇近情理,足以正今本之误。
《世说新语》中所载魏晋人口头语言,由于时代久远,有许多已不可解。《笺疏》在这方面,也作了许多精当的诠释。如《德行篇》“吴道助、附子兄弟”条中的“料理”二字;《政事篇》“王丞相拜转扬州”条中的“兰”字;《文学篇》“殷中军见佛经云”条中的“阿堵”二字;《雅量篇》中的“伧”字;《贤媛篇》中的“方幅”二字;《黜免篇》中的“椅”字等,既旁征博引,又结合当代方言加以诠释,结论都令人信服,而且又纠正了前人一些误解。这在古汉语及文字学研究也是很突出的贡献。
《世说新语笺疏》对《世说》中的艺术特点,也有所论述。如《言语篇》中卫说的“见此芒芒”等语,《笺疏》从卫的处境和心理加以论述,颇为深刻。《贤媛篇》载济尼评谢道韫与张玄妹优劣,《笺疏》先引证材料说明两人之不同,然后说:“不言其优劣,而高下自见,此晋人措词妙处。”这种评语言简意赅,不但道出了作品的妙处,且指出了一代文风的特色。
3 文言文《世说新语·政事》翻译个方圆七十里的园囿,人们可以到那里去打柴、打猎译文王安期任东海郡内史时,有个小吏偷了池塘中的鱼,主簿要追查这件事王安期说:“周文王的猎场,是和百姓共同使用的池塘中的几条鱼又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10)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①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王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②”使吏送令归家注释①录:拘捕犯夜:触犯夜行禁令按:《晋律》禁止夜间通行②宁越:人名,这里指读书人《吕氏春秋》载,有人告诉宁越,要学习三十年才能学有所成,宁越说,我不休息,刻苦学习十五年就行十五年后,便成为周威公的老师致理:致治,招致太平;获得政绩“理”当作“治”,大概是唐代避唐高宗李治的讳而改动的译文王安期任东海郡内史时,一次,差役抓了一个犯宵禁的人来王安期审问他:“从哪里来的?”那个人回答说:“从老师家学完功课回来,没想到时间太晚了”王安期听后说:“处分一个读书人来树立威名,恐怕不是获得治绩的根本办法”便派差役送他出去,叫他回家(11)成帝在石头,任让在帝前戮侍中钟雅、右卫将军刘超①帝泣曰:“还我侍中!”让不奉诏,遂斩超、雅事平之后,陶公与让有旧,欲有之许柳儿思妣者至佳,诸公欲全之②若全思妣,则不得不为陶全让,于是欲并有之事奏,帝曰:“让是杀我侍中者,不可宥!”诸公以少主不可违,并斩二人③注释①“成帝”句: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 年),历阳内史苏峻起兵反帝室,咸和三年攻陷建康,并把晋成帝迁到石头城不久苏峻败死,其弟苏逸立为主咸和四年正月,侍卫着成帝的钟雅、刘超二人密谋把成帝救出,被发觉,苏逸便派部将任让领兵入宫杀了钟、刘二月苏逸败死②许柳:苏峻起兵反晋时,豫州刺史祖约派许柳率兵与苏峻会合苏峻攻陷建康后,任许柳为丹阳尹失败后,许柳被杀③少主:指晋成帝司马衍按:成帝即位时,年仅四岁,到这时也只七八岁译文晋成帝被迁到石头城,叛军任让在成帝面前要杀侍中钟雅和右卫将军刘超成帝哭着说:“把侍中还给我!”任让不听命令,终于斩了刘超和钟雅等到叛乱平定以后,陶侃因为和任让有老交情,就想赦兔他另外叛军许柳有个儿子叫思妣,很有才德,大臣们也想保全他可是要想保全思妣,就不得不为陶侃保全任让,于是就想两个人一起赦罪当把处理办法上奏成帝时,成帝说:“任让是杀我侍中的人,不能赦罪!”大臣们认为不能违抗成帝命令,就把两人都杀了(12)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①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②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闍,兰闍,!”③群胡同笑,四坐并欢注释①沾接:款待说色:悦色②胡人:此指胡憎,即外国和尚洽:指沾光,受到款待③弹指:搓手指出声在佛经中也用来表示欢喜、许诺等意思兰闍(shé):可能是梵语的音译,对它的同义有不同解释,解为褒誉之辞,寂静处,宣讲佛法的法师,请高兴些吧,尊美他人的敬称,等等译文丞相玉导出任扬州刺史,几百名来道贺的宾客都得到了款待,人人都很高兴只有临海郡一位任姓客人和几位外国和尚还没有接谈过王导便找机会转身走过任氏身边,对他说:“您出来了,临海就不再有人才了”任氏听了,非常高兴王导于是又走过胡僧面前,弹着手指说:“兰闍,兰闍!”胡僧们都笑了,四周的人都很高兴(13)陆太尉诣王丞相咨事,过后辄翻异①王公怪其如此后以问陆,陆曰:“公长民短②,临时不知所言,既后觉其不可耳”注释①陆太尉:陆玩,字上瑶,吴郡吴人,曾任尚书左仆射、司空,赠太尉在他任尚书午仆射时,王导为司徒、录尚书事,总揽朝政,所以他遇字要去请示王导②公长民短:您名位尊贵我名位卑微按:王导兼任扬州刺史,陆玩是扬州吴郡人,所以谦称为“民”译文太尉陆玩到丞相王导那里去请示,商量好了的事情,过后常常改变主意王导奇怪他怎么这样后来拿这事间陆玩,陆玩回答说:“公名高位尊,民职卑微,临时不知该说什么,过后觉得那样做不行罢了”(14)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庚公①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注释①庾公:庾亮参《德行》31 则注①公元322 年晋明帝嗣位,王导参辅朝政公元325 年晋成帝立,王导和庚亮参辅朝政这一则所叙之事大概就发生在此后几年内译文一年夏天,丞相王导曾经到石头城探望庚亮庾亮正在处理公事,王导说:“天气热,可以稍为简略一些”庾亮说:“如果您留下些公事不办,天下人也未必认为妥当!”(15)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篆诺之①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②”注释①“丞相”句:王导辅佐晋元帝、明帝、成帝三世,为政宽和得众,事从简易,晚年更是如此封篆,文书,指奏章、公文、簿籍等诺,画诺,签字②愦愦:糊涂;昏乱译文王导到了晚年,几乎不再处理政事,只是在文件上签字同意自己感叹他说:“人家说我老糊涂,后。
4 《世说新语笺疏》许允丑妻许允妇在原书 有三则,你说得不清楚,只能三则全部发上来。
6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魏略曰:“允字士宗,高阳人。少与清河崔赞,俱发名于冀州。
仕至领军将军。”陈留志名曰:“阮共字伯彦,尉氏人。
清真守道,动以礼让。仕魏,至卫尉卿。
少子侃,字德如,有俊才,而饬以名理。风仪雅润,与嵇康为友。
仕至河内太守。”奇丑。
〔一〕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
桓郎者,桓范也。魏略曰:“范字允明,沛郡人。
仕至大司农,为宣王所诛。”妇云:“无忧,桓必劝入。”
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二〕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
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三〕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周礼:“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郑注曰:“德谓贞顺,言谓辞令,容谓婉娩,功谓丝枲。”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
〔四〕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五〕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六〕笺疏〔一〕“奇丑”下残类书多“有德艺”三字。〔二〕“故当有意”下,残类书有“门承儒胄,必有德艺”二句。
〔三〕“便捉裾停之”,残类书作“捉衫裙停之”。〔四〕黄生义府下曰:“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
后汉何进传:‘张让向子妇叩头云:“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世说王浑妻钟氏云云,此自称新妇。
凉张骏时童谣云:‘刘新妇簸,石新妇炊。’北齐时童谣云:‘寄书与妇母,好看新妇子。
’盖必当时谓妇初来者为新妇,习之既久,遂不复改耳。”嘉锡案:后汉书列女传周郁妻阿传曰:“郁父伟谓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
郁之不改,新妇过也。’”此呼其子妇也。
本书文学篇王夫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又本篇本条许允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此自称也。
其他类此者尚多,姑举其显着者耳。〔五〕“何谓皆备”,残类书此下作“放衫,允不敢去,甚有愧惭,乃谢过”。
〔六〕嘉锡案:此事见初学记十九引郭子及魏志夏侯玄传注引魏氏春秋。残类书贞烈部于引羊皇后语四条之次引列女传鲁女师一事,即母仪传中之鲁母师。
复次引钟、郝两夫人、李势女、诸葛诞女各一事,许允妇阮三事,周宣王姜后一事,五言诗一首,列女传鲁漆室女一事。其钟、郝夫人以下至姜后凡七事,均不出书名。
而六事见于世说,惟钟、郝夫人及诸葛诞女两事与世说合。其余文字皆有异同。
罗振玉跋疑其即采自世说。今本经宋人改订,自不能无差异。
余考之,殊不然。试以唐写本及诸类书所引用者,与今本校,其于孝标之注固多所刊落,而正文则但有讹夺,绝无删改。
何以此数条为例独殊?不惟有溢出之句,乃至文词事迹亦颇不同,其非采自世说亦明矣。考周宣姜后事出刘向贤明传,余初以钟夫人等六事既杂厕于鲁母师及姜后之闲,颇疑其亦是六朝人列女续传之文,继思此等兔园策子,恐不可以体例求之。
其为果出何书,盖无可考。要之文辞尔雅,其必采自古书,则可断言也。
7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一〕“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二〕“‘举尔所知。
’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
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
作粟粥待,顷之允至。魏氏春秋曰:“初,允为吏部,选迁郡守。
明帝疑其所用非次,将加其罪。允妻阮氏跣出,谓曰:‘明主可以理夺,不可以情求。
’允颔之而入。帝怒诘之,允对曰:‘某郡太守虽限满,文书先至,年限在后,日限在前。
’帝前取事视之,乃释然。遣出,望其衣败,曰:‘清吏也。
’”〔三〕笺疏〔一〕“其妇出诫允”,残类书作“有人告明帝,明帝收之。其妇出合,隔纱帐诫允”。
〔二〕“允对曰”下残类书作“臣比奉诏,各令‘举尔所知’”。〔三〕嘉锡案:此事见类聚四十八引郭子,与魏氏春秋不同,世说则采自郭子也。
8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魏志曰:“初,领军与夏侯玄、李丰亲善,有诈作尺一诏书,以玄为大将军,允为太尉,共录尚书事。
无何,有人天未明乘马以诏版付允,门吏曰:‘有诏。’因便驱走。
允投书烧之,不以关呈景王。”魏略曰:“明年,李丰被收,允欲往见大将军。
已出门,允回遑不定,中道还取葱。大将军闻而怪之曰:‘我自收李丰,士大夫何为□□乎?’会镇北将军刘静卒,以允代静。
大将军与允书曰:‘镇北虽少事,而都典一方。念足下震华鼓,建朱节,历本州,此所谓着绣昼行也。
’会有司奏允前擅以厨钱谷,乞诸俳及其官属。减死徙边,道死。”
魏氏春秋曰:“允之为镇北,喜谓其妻曰:‘吾知免矣!’妻曰:‘祸见于此,何免之有?’”〔一〕晋诸公赞曰:“允有正情,与文帝不平,遂幽杀之。”妇人集载阮氏与允书,陈允祸患所起,辞甚酸怆,文多不。
5 世说新语的内容内容写写就OK了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世说新语》通行本为 6卷,36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於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上卷 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中卷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慧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下卷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崇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从《世说新语》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刘义庆编著此书时的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对其中的人与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态度;《任诞》、《简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则对所写人与事多持否定态度其他各篇,虽然从题目中看不出明显的态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倾向性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对魏晋的清谈家则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较赞赏的晋代乐广等人,尚清谈而又不违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视“名教”的人,则被斥之为“狂诞”对有些历史人物,他虽然并不赞成,但对他们某些行动,却又持欣赏的态度如对西晋末年“清谈误国”的王衍,有时也赞赏他不和人计较的“雅量”;对桓玄则称其早慧总的来说,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雅量》篇写祖约和阮孚两人的优劣,只通过祖约料理财物和阮孚为木屐上蜡的两个细节,显示出一个是吝啬的守财奴,一个只是出於对木屐的癖好淡淡几笔,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忿狷》篇写王述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壳就发怒,以至用脚踩,还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数语,把他当时暴怒的状况生动地表达出来在《世说新语》中,记言论的篇幅比记事的更多些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如《政事篇》记载王导对几个“胡人”弹著指头说“兰阇兰阇”,就是一句“胡语”;《排调篇》又记载他当著刘惔的面说“何乃渹”,“渹”是吴语冷的意思此外象“阿堵”、“宁馨”等当时的俗语也屡次出现它在记言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能通过几句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如《简傲篇》写桓冲问王徽之做什么官,他回答说:“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又问他有几匹马,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来,却用《论语》中的话来答对,活画出世族士大夫们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尤悔篇》载桓温自言自语地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晋文帝司马昭)景(晋景帝司马师)所笑”接著又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这几句话,也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的心理后一句话是内心自白,很可能出於传说和想象书中还有一些反映人物心理的语言,也很生动传神,如《忿狷》篇写王恬对王胡之发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说:“汝讵复足与老兄计耶?”王恬拨开他的手说:“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言语间表现出一个很冷静,一个在狂怒,都很形像《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世说新语》有梁刘孝标注本刘注的特点是收集许多其他古籍材料,与原文参证,这些材料多已亡佚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宋刊本国内影印的日本“金泽文库”藏宋刊本,附有日本所发现的唐写本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嘉趣堂刊本等近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是本书最好的笺释,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6 《世说新语笺疏》许允丑妻许允妇 在原书 有三则,你说得不清楚,只能三则全部发上来。
6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魏略曰:“允字士宗,高阳人。少与清河崔赞,俱发名于冀州。
仕至领军将军。”陈留志名曰:“阮共字伯彦,尉氏人。
清真守道,动以礼让。仕魏,至卫尉卿。
少子侃,字德如,有俊才,而饬以名理。风仪雅润,与嵇康为友。
仕至河内太守。”奇丑。
〔一〕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
桓郎者,桓范也。魏略曰:“范字允明,沛郡人。
仕至大司农,为宣王所诛。”妇云:“ 无忧,桓必劝入。”
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二〕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
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三〕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周礼:“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郑注曰:“德谓贞顺,言谓辞令,容谓婉娩,功谓丝枲。”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
〔四〕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五〕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六〕 笺疏 〔一〕“奇丑”下残类书多“有德艺”三字。〔二〕“故当有意”下,残类书有“门承儒胄,必有德艺”二句。
〔三〕“便捉裾停之”,残类书作“捉衫裙停之”。〔四〕黄生义府下曰:“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
后汉何进传:‘张让向子妇叩头云:“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世说王浑妻钟氏云云,此自称新妇。
凉张骏时童谣云:‘刘新妇簸,石新妇炊。’北齐时童谣云:‘寄书与妇母,好看新妇子。
’盖必当时谓妇初来者为新妇,习之既久,遂不复改耳。”嘉锡案:后汉书列女传周郁妻阿传曰:“郁父伟谓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
郁之不改,新妇过也。’”此呼其子妇也。
本书文学篇王夫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又本篇本条许允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此自称也。
其他类此者尚多,姑举其显着者耳。〔五〕“何谓皆备”,残类书此下作“放衫,允不敢去,甚有愧惭,乃谢过”。
〔六〕嘉锡案:此事见初学记十九引郭子及魏志夏侯玄传注引魏氏春秋。残类书贞烈部于引羊皇后语四条之次引列女传鲁女师一事,即母仪传中之鲁母师。
复次引钟、郝两夫人、李势女、诸葛诞女各一事,许允妇阮三事,周宣王姜后一事,五言诗一首,列女传鲁漆室女一事。其钟、郝夫人以下至姜后凡七事,均不出书名。
而六事见于世说,惟钟、郝夫人及诸葛诞女两事与世说合。其余文字皆有异同。
罗振玉跋疑其即采自世说。今本经宋人改订,自不能无差异。
余考之,殊不然。试以唐写本及诸类书所引用者,与今本校,其于孝标之注固多所刊落,而正文则但有讹夺,绝无删改。
何以此数条为例独殊?不惟有溢出之句,乃至文词事迹亦颇不同,其非采自世说亦明矣。考周宣姜后事出刘向贤明传,余初以钟夫人等六事既杂厕于鲁母师及姜后之闲,颇疑其亦是六朝人列女续传之文,继思此等兔园策子,恐不可以体例求之。
其为果出何书,盖无可考。要之文辞尔雅,其必采自古书,则可断言也。
7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一〕“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二〕“‘举尔所知。
’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
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
作粟粥待,顷之允至。魏氏春秋曰:“初,允为吏部,选迁郡守。
明帝疑其所用非次,将加其罪。允妻阮氏跣出,谓曰:‘明主可以理夺,不可以情求。
’允颔之而入。帝怒诘之,允对曰:‘某郡太守虽限满,文书先至,年限在后,日限在前。
’帝前取事视之,乃释然。遣出,望其衣败,曰:‘清吏也。
’”〔三〕 笺疏 〔一〕“其妇出诫允”,残类书作“有人告明帝,明帝收之。其妇出合,隔纱帐诫允”。
〔二〕“允对曰”下残类书作“臣比奉诏,各令‘举尔所知’”。〔三〕嘉锡案:此事见类聚四十八引郭子,与魏氏春秋不同,世说则采自郭子也。
8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魏志曰:“初,领军与夏侯玄、李丰亲善,有诈作尺一诏书,以玄为大将军,允为太尉,共录尚书事。
无何,有人天未明乘马以诏版付允,门吏曰:‘有诏。’因便驱走。
允投书烧之,不以关呈景王。”魏略曰:“明年,李丰被收,允欲往见大将军。
已出门,允回遑不定,中道还取葱。大将军闻而怪之曰:‘我自收李丰,士大夫何为□□乎?’会镇北将军刘静卒,以允代静。
大将军与允书曰:‘镇北虽少事,而都典一方。念足下震华鼓,建朱节,历本州,此所谓着绣昼行也。
’会有司奏允前擅以厨钱谷,乞诸俳及其官属。减死徙边,道死。”
魏氏春秋曰:“允之为镇北,喜谓其妻曰:‘吾知免矣!’妻曰:‘祸见于此,何免之有?’”〔一〕晋诸公赞曰:“允有正情,与文帝不平,遂幽杀之。”妇人集载阮氏与允书,陈允祸患所起,辞甚酸怆,文。
司马光勤学
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
“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既:已
“俟能讽诵乃已,……”俟:等到 讽诵:背诵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强志:记得牢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患:担心
参考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原文
张无垢谪①横浦,寓②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③辄④执⑤书立窗下,就⑥明⑦而读如是⑧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⑨之迹隐然,至今犹⑩存
注释: ①谪:把高级官员调到边远的地方去做官,这里指被贬官 ②寓:居住 ③昧爽:拂晓,破晓 ④辄:总是 ⑤执:拿 ⑥就:依靠 ⑦明:光亮 ⑧是:这样 ⑨趺:脚 ⑩犹:还
译文
张无垢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依靠着微弱的晨光读书他就像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隐约约可见,直到现在还存有
---------------------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穿壁:在墙上找洞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
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与:帮助
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
偿:值,指报酬
怪:感到奇怪
资:借
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
“感激”及其他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
译文:
皇甫谧年龄到了二十岁,不爱好读书学习,到处游荡,不守规矩,有人认为他憨痴不懂事曾经弄到瓜果,他总是进献给过继的母亲任氏任氏说:“《孝敬》上说:‘只给父母牛、羊、猪的奉养,尚且是不孝’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说到这里,任氏就叹息着又说:“唉,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对小孩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为什么你竟这样愚钝不开窍呢!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说着说着就对着皇甫谧涕泣起来皇甫谧于是被感动而振作起来,跟着同村人席坦读书接受教育,勤勉努力从不懈怠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为人沈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要务,自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之类论著
----------------------
孙权劝学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起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与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
七录
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毕朗读一遍,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钞:同“抄”
如是:如此
始:才
已:停止
管:泛指筒形、中空而细长的物体,这里指“笔管”
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裂开
沃:浸泡
汤:热水
斋:屋舍,常指书房、学舍、饭店或商店
录:抄写
译文: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要朗诵一遍,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都冻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
古籍标点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三国志•华佗传
华书局1959年版》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商务印书馆《韩昌黎集》下)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中华书局1954年《古文句读释例》)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仔《苕渔隐丛话》, 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资治通鉴》标点本)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中华书局1977年版《文选》本)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传•襄公三年》,中华书局1957年版《春秋左传读本》)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江淹《别赋》)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步骤:
1统揽原文,了解大意
快速扫描,在统揽原文的基础上掌握大意
2铅笔点断,不计符号
充分利用尾句 的语气词 ;韵文的韵尾;对句和古人的注疏等。
3细查文意,选择符号
对疑难之处要仔细分析,根据文意选择符号。
通览全文,最后确定。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那么,这位**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
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
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作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动词,往。起拼凑语气的作用。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
古今完全不同的虚词,我们只要掌握它们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国论》“而以六国破亡之颠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虚词,古今都用它,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颠覆”。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审阅,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如“而”,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表示偏正关系,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
4,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
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便的一大障碍。
三,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镜,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但这种情况较少。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中古以后就改变了读音,例如:“晋侯饮(yìn)赵盾酒”,这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但并不能一概而论。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3,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宴》)。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
4, 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在这里,我们提供两种区别方法:
第一,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第二,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二是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要鉴别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可以从它们的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下面举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谓语,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例如:“秦师遂东”。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师军于庆柳”。
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隆礼尊贤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属于两个词类。例如:我们不能说“晋师军于庆柳”中的“军”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四,注意掌握几种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
1,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语气。主要形式有:
⑴,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
⑵,只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
⑶,只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语气。
⑹,用“为”表示肯定判断。
⑺,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
2, 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⑵,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⑶,用助词“见”表示被动。
⑷,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⑸,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⑹,用“见……于……”的格式表示被动。
3, 省略句。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省略主语。包括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省。
②, 省略谓语动词。例如:“一股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 省略宾语。
④, 省略介词“于、“以”。
4, 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⑴, 用疑问代词提出问题。
⑵, 用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
5, 变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对应的句式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情况:
⑴,主谓倒装句。
⑵,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凝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⑶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语之后。
⑷,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五,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
第一,赠。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炼简洁,都有省略现象,而且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从省略的方式说,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从省略的内容来说,既可是主语、谓语、宾语,又可以是介词词根。我们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这种省略情况,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便正确理解文意。
在古代汉语中,量词较之临近的数词,是一种很不发达的词类,动量词在先秦不存在,物量词也不多见,现代汉语又是量词很丰富的一种语言。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找出相应的量词补充进去。
第二,调。古代汉语词序有些特殊的规律,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语倒装等。翻译这些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使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规律,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这就是“调”。
文言文,尤其是韵文中,常有一种“倒文”的语言现象。这种倒文或“语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协韵”。我们
本文2023-08-06 10:08: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