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古籍《山海经》有哪些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神秘古籍《山海经》有哪些山?,第1张

是我国一部非常神秘的古籍。它色彩多样,气候宜人,有巨大的包装容量,有潜力横跨亚洲和欧洲。但没有明确的史实,所以有各种解读。

《山海经》中的《山海经》占据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内容凌乱,充满奇诡,远离现实。当然很难解读,以至于有人认为里面写的《西山经》讲的是美洲大陆西海岸的科迪勒拉山脉,包括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节所触及的山脉可谓数不胜数,绝大部分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如果要完全解读它们,那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所了解的山川、河流、湖泊、湖泊来做一个大概的判断。

由五部分组成,即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其中《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包含了我们所知道的最多的信息。

《西山经》指的是华山、阴山、天山、昆仑山等山,渭河也多次提到。其他人也触及到水镜河和汉水,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年《西山经》讲的是黄河以西、陕西之间秦岭以北的山脉。

《西山经》讲一座大石山,说山南有水,注入汉江,山北有清水,流入渭河。显然,大石山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水岭的一部分,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山脉的一段。

《北山经》中的名山有北岳、太行山、吴王和燕山,著名的河流有黄河、汾河、滹沱河、清漳河和河等,这一时期的河流最后都流入渤海。很明显《北山经》与山西省关系密切。具体来说,这一部分

《东山经》中所呈现的山脉鲜为人知,其间却有著名的泰山,而且在此期间,传说五皋山可以俯瞰东面的扶桑。因此,作者推测《东山经》写的是黄河以东、长江以北的山脉。

《东山经》之所以讲长江以北的山,是因为《南山经》呈现的是太湖。《南山经》和《东山经》包含了很多我们都不知道的信息。中间的山脉没有一座为人们所熟知,但这部分提到的河流大多流入南海,有一条河名叫左水,与广西西南部的左江十分相似。所以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南山经》主要写的是

《中山经》中的山,分散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重庆江北,如冀东的首阳山、河南的少室山、太史山、青瑶山和熊耳山、湖北的京山、湖南的洞庭。此外,《中山经》明确指出,中岳山是中国中部第六大山系。作为依据,这部分也有一些河流,比如黄河、长江、洛河、沂水。

嵩山是一座名山,众所周知,但《中山经》中的另一座山属于河南省年的青瑶山。笔者是通过豫剧《山经》了解到的。这座山位于河南省新安县,是当地的名山。因此,作者大胆地估计《山经》中的大部分山是当地的名山,而作者在《山经》中记录的山名可能主要来自当地的方言,我

虽然《情系青要山》中有很多难以解读的古怪和谜题,但这本书讲的应该是我国的大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其间的《山海经》,确实有横跨亚欧,覆盖全球的趋势,那就更难解读了。

同州,即今渭南市大荔县,周初,为古同国。

“二华关渭水,三城朝郃阳”是对同州区域包含的大抵概括,其中二华指华阴、华县,关即潼关,水为白水。三城指韩城、澄城、蒲城,朝为当时的朝邑县,余郃阳县用全名,恰到好处。

同州府历史上也曾称左冯翊。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同州 今称 :渭南市大荔县 创立时间 :公元554年 类型 :古行政区划地名 方言 :中原官话关中片及汾河片(秦语) 别名 :东府 历史沿革,同州命名,文化背景, 在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长河中,同州(今大荔)曾长期作为陕西东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连线上都长安与山东诸州的交通要冲以及东西南北商贸往来、物资汇集的绝对区域性中心枢纽。 明清时作为府治,曾统辖著今渭南市的十个县市。 据说大荔县城门上有一幅楹联,上写:“二华关渭水,三城朝郃阳”,因其工整、简洁而又包容丰富深为世人赞誉。其中二华指华阴、华县,关即潼关,水为白水。三城指韩城、澄城、蒲城,朝为当时的朝邑县,余郃阳县用全名,恰到好处。因为是府治所在,所以当时大荔城的规模、格局都领导著“时代的潮流”,宽敞通达。澄城、白水山区的农民,穷一生的憧憬,也许只是走一趟同州府。又称左冯翊。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 同州也是大荔在国内外影响最久远的名称,在大荔县以外的渭南一些地方,素享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之誉,有大量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为证,如丰图义仓、岱祠、大兴国寺、同州圣教序等。许多人依传统仍称自己是“府里人”、“同州人”。也难怪在众多民国前文献资料中常常看到的是同州西岳庙、同州杜康酒、同州椽头蒸馍、同州西瓜、同州花馍、同州带把肘子、同州枣模糊、同州鹣鹣馍、同州司马迁祠、同州大红袍花椒等。 历史沿革 同州的名称和设定从南北朝始,中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直至中华民国初年,已有1300多年。 同州 周初之同国 今渭南市 大荔县 早在商周时期,大荔为古芮国及同国所在地,春秋时少数民族沿洛河进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国。 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伐大荔,设临晋县。 汉武帝改为左冯翊,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左冯翊为冯翊郡。 北魏置华州,西魏改曰同州,置武乡郡。 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冯翊郡。 唐武德元年为同州,天宝三载(公元742年)以州为郡曰冯翊郡,乾元元年(公元760年)复以郡为州。 宋为同州,定国军节度。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直隶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府,置附郭大荔县。耀、白水还隶,又降华州暨所属之华阴、蒲城、潼关来隶。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潼关升厅。 民国废府。 同州命名 同州的历史有3000年之久,命名则始于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得名说法有三: 一是大荔古为国(约在公元前720年左右),西魏时省去“ ”的耳旁,改为同州; “大荔”一词追溯于先秦时期(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前221年)的游牧民族—大荔戎,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年)建大荔戎国,族群之名派生为地名。西晋太熙元年(290年),大荔县名始。 二是大荔城南九龙村有九龙泉(又名九龙池、鹅鸭池),史载“九穴同流,同州所繇得名也。” 三是夏禹时期,得到治理的洛河流到此处注入渭河,州也因此得名。 这三种说法是站在不同的历史层面,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的,怎样看都确切,都是一个真正的同州。 文化背景 古籍史册载同州虽命名于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但它的辖属历史实际从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到左冯翊时开始。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改左冯翊为冯翊郡,隶雍州。 前秦建元六年(公元370年),省雍州入司隶。 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废冯翊郡,道华州治。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武乡郡,道同州。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冯翊郡为同州。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同州改属陕西路。 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省冯翊县直辖同州。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同州为府。 1913年,废同州府制。 经历几废几兴,至此同州的名字不复存在,但同州的衣钵却被大荔完整地承袭下来。 纵观泱泱同州三千年岁月,这片多情的土地演绎了韩信黄河战魏王、高欢宇文泰沙苑大战、大庆关马超箭伤曹操、梁晋同州之战、蒙金角逐同州、李闯王克同州、黄河沿线抗日、朝邑“九三起义”、荔北战役…… 一幕幕悲壮、激烈、扣人心弦、可歌可泣的爱恨情仇。时代造英雄,英雄创历史,于是也就留下了结草衔环、万春打虎、子推卿避、神医赐药、寿昌寻母、白蛇飞刃扁担、黄姑惩治贪腐、八仙女挖井……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不朽传说。 庙会文化、戏曲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年节文化、民俗文化等众多文化符号,让你随时都能闻得到同州文化的黄土清香,领略这片广漠广远的黄土地上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同州犹如点缀在秦东大地上的耀眼明珠,她头枕铁镰山,脚蹬渭河,处于八百里秦川最开阔地段。绵延50多公里的铁镰山形似一条沉睡的蛟龙,更似一条长长的历史画卷和地域风情录。 西起龙首泉,东至金水口,铁镰山上有过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有过大喜大悲的离合故事,有过魂牵梦绕的苦涩怀念,也有过人与自然的失衡,但那都是昔日的遗恨;今日的塬上结束了水比油贵的日子,阡陌纵横,沟渠交错,笔直的水泥大道,别具一格的楼房,“农家乐”里的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耍社火的龙灯、猴顶杆,震天价响的“地雷”、三眼铳,喊破子嗓的秦腔,甚至带有些许酸味的调侃,充满了改革开放的新气象、新面貌、新精神、新变化。 黄河、渭河、洛河在同州交汇绽出壮丽浪花。由此天设地造沃野千顷,平坦、肥沃,沿老崖一字摆开湿地种植、湿地养殖、湿地休闲和湿地旅游开发,百鸟朝阳,百草丛生,好一幅白鹤翔天,野鸭嬉水,渔歌对唱,“鞋儿船”漂流的原生态风光。渭河横穿中国内陆独有的沙苑地带,所经之处枣林遮天蔽日,黄花遍地缤纷,秦川牛、同羊、鸵鸟,或哞哞吹暖,或咩咩低吟,或展翅飞舞,还有那迷人的莲藕池、洋槐林、杂果园……沙堆底部自然涌流出潺潺清泉,浇灌和滋润的绿色果蔬往往使人流连忘返,为美食垂涎三尺。 洛河西北东南走向渭河挺进,相传当年大禹治水遭遇困境,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大禹依此书所教之法治水成功,挽救了万千生灵。久远的历史就此一代代传承下来,后来在洛河流域发现了“大荔人”,魏长城,八鱼清代李氏望族石墓群等遗迹,那一桩那一件都称得上弥足珍贵。 同州昔日的辉煌和今日的振兴,与同州人活泛的习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同州人实诚,你来大荔做客,无论老少都担心你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他们恨不得把自家身上的肉割给你吃。一进门,香菸、清茶、笑脸迎你上坐,一桌子凉的——水磨丝、油炸豆腐丝、乳瓜蘸酱,热的——睁眼辣子鱿鱼、带把肘子、酸辣肚丝、蜜汁轱辘,十三花大餐样样齐全,烤馄饨、老鸹sa、滋卷、凉皮,一道道小吃让你眼馋、嘴馋、胃更馋,非让你菜吃够、酒喝高。同州人豁达,自古汉、满、蒙、回、羌多民族聚居,生活习俗的相互渗透造就了豪迈豁达的个性。或相貌堂堂,气宇轩昂;或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他们做人大气,曾经迁一家、保万家,移民到边远省份受尽艰难困苦而从不计较。人人虚怀若谷,他们一脸的虔诚,也一脸的自豪,从不得理不饶人,心如黄河般伟岸和流长。同州人憨快,君不见同州人肩扛手拉修水库、筑铁路、挖水渠,硬是凭著“憨”劲儿改造了大自然,同时也改造了自己。 20世纪60年代平沙造田,挖壕平地,修梯田整渠道,硬是夺得了粮、棉、油样样高产,涌现出了马廷海、郏腊香、张有耀……一大批全国劳动模范,他们同 吃过饭,照过相,个个都是憨快的实干家,个个都是致富带路人。同州人儒雅,饱蘸黄土文化养料的他们或写得一手好文章,或画得一副好画作,或拍得一幅好照片,或唱得一嗓子好秦腔,党永庵、张蒲生、马天宝、员安民……哪一位不是各自领域里的大家,哪一位不德艺双馨为事大雅,著文大彩。同州人敢咥大事,清东阁大学士阎敬铭直谏犯上,拒付慈禧太后修颐和园的银两,告老还乡建起了丰图义仓。张奚若在民国参政会上言辞犀利批驳孔祥熙,硬是惹火了蒋介石。改革开放初期,王继寿勇闯生命禁区,组织民营车队首赴西藏运输物资,受到 陕西省委的高度评价。后来大荔人的胆量越来越大,大旗一举哗啦啦成百上千辆载重汽车把个渭南市、陕西省震得天摇地动,弄得新疆、青海、十堰、南京的人不知是西安大还是大荔大。脚沾黄土,身沾圣贤灵气的同州人,设施生产让果蔬反季节上市,心口速算让以秒为计算单位的电子计算机甘拜下风,就连一名残疾人教师也成长为“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这些咥大事的同州人,要一一叙来,怕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同州居晋、陕要冲,黄、洛、渭三水环流,依托土地肥沃,日照充足,灌溉条件好等优势,同州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把坡梁梁、沟壑壑、土塬塬、旱疙瘩变成绿色宝库,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称著于世的“1008”(黄花菜、红枣、西瓜、花生)一直是畅销品,声名远扬欧美各国。短短十几年时光,黄河水抽上高原,洛河水引入平川,还绿于野,换绿于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已再不是他们的追求。广袤的原野上密布苹果园,冬枣林,葡萄园,桃树林,一排排一行行的塑胶大棚既耀眼更撩心;黄河老崖下一畦一畦渔池熠熠闪光,夹在其间的农家乐或是色形兼备的红烧黄河鲤鱼,或是清香扑鼻的黄河鲶鱼汤,或是一老碗裤频宽窄的油泼面,或是一碟绿莹莹的野菜……让你尽赏田园风光,尽尝野味山珍。真的是:片片良田掀绿浪,漫漫黄沙笼绿云,千亩鱼塘濯绿水,十里长堤绕绿林。再要喝上几杯清酒,一时兴起吼段秦腔,那个爽快,那个惬意,那个淋漓尽致,不入其境是绝对品味不来的。 话说同州,不是为了怀旧,不是由于伤逝,更不是迷恋于抒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从“说”中了解同州,从中获取智慧,汲取力量,以便张扬同州的个性风情,深刻了解同州的过去现在,正确从容地走向未来。

  《康熙字典》

  《午集下》《石字部》 ·砚

  《唐韵》吾甸切《集韵》《韵会》《正韵》倪甸切音。《释名》砚,硏也,硏墨使和濡也。《说文》石滑也。《长笺》滑训利,利犹厉也,与硏摩同义。《文房四谱》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篆,曰帝鸿氏之砚。《周武王·砚铭》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无得污白。 又姓。《元文类》国子监司业砚弥坚。 又《字汇补》古典切,音蹇。濡石也。 《正字通》说文硏砚音义俱分,今俗合为一。[2]

  砚,俗称砚台,是汉族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汉代时砚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古代汉族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

  砚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 砚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因为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最常见的砚台的制作材料是石材,有来自广东端溪的端砚,来自安徽歙县的歙砚,来自甘肃南部的洮砚,来自河南洛阳的澄泥砚等等,这四种砚台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端砚又称作端溪石砚,位列四大名砚之首。另有“南端北易”之说,“易”指河北易水砚。 歙砚(王耀作品)此外唐开始使用铜雀台遗迹上的砖所做砖砚流行一时。

  苏轼藏有唐代许敬宗砚,在黄州沙湖民家时得吕道人沉泥砚,苏轼说:“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馀事也。”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写信给黄庭坚:“或谓居士:‘吾当往端溪,可为公购砚。’居士曰:‘吾两手,其一解写字,而有三砚,何以多为?’”苏轼有诗纪念亡友石昌言:“非人磨墨墨磨人!”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北宋末何蘧《春渚纪闻》记载宋徽宗召米芾写字,米芾看到皇帝桌上有名砚,一写完字,就抱上砚台跪请曰:“此砚经臣濡染,不可复以进御,取进止。”让皇帝把砚台赐给他,皇帝答应他,米芾舞蹈以谢,又恐皇上后悔,便急着把砚台抱回,连衣服都染黑了。徽宗叹气说:“颠名不虚得也。”

  明末吕留良有嗜砚之癖,自言“予幼嗜砚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黄宗羲曾赠给他一方八角砚,这砚台是梅朗中从传教士手中得到的龙尾砚。康熙时林佶、余甸皆嗜砚,余甸题有〈中洞活眼砚铭〉:“莫精于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于眸子,然者晓星之当空。”。

  明清时士子曾以燕子石制砚,所谓的燕子石其实是寒武纪时期的三叶虫化石,风韵别致,且易于发墨,深为书家所珍爱。王渔洋《池北偶谈》载:“邹平张尚书崇祯间游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滨,水中得石,作多蝠(福)砚。”张延登死后,其砚落入浙抚张勄手中。孔尚任对多蝠砚咏赞不绝:“张家两中丞,得失如轮转;一砚供二贤,前后荷殊眷”。

  台湾浊水溪所产之“螺溪石”,经琢磨而成的砚,称“螺溪砚”,由于色泽雅美,发墨佳良,而且严冬不冻,贮水不干,亦为稀世之宝。

  编辑本段

  历史

  砚  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产石之处,必然有石工,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

  七十年代末,在陕西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套绘画工具,其中有石砚、研棒及砚盖,距今约7000年左右。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墨砚,是用鹅卵石打磨制成。不过,那时的墨为天然矿石,因而砚还需用研棒辅助,才能将墨磨至细。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著名的有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端州(肇庆市)东郊端溪,唐代就极出名,李贺有诗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岩石来制砚。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光润。石上且有鸲鹆眼等自然纹理,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砚与徽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艺术大砚出产。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不是石砚,而是用绢袋沉到汾河里,一年后取出,袋里装满细泥沙,用来制砚。另有鲁砚,产于山东;盘谷砚,产于河南;罗纹砚,产于江西。一般说,凡石质细密,能保持湿润,磨墨无声,发墨光润的,都是较好的砚台。种类

  砚,按材质来分,可有石类、陶瓦类、金属类、漆砂类等,而砚的主要材质是各种砚石。砚石一般以产地命名,我国出产有200多种砚石,其中最的当属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红丝砚(另一说法为澄泥砚)。

1有关平遥古城的诗句

1,《送王子寿之平遥 其一》 金朝 段成己

卜筑谋南迈,回辕遽北之。有情惭见厚,无语只空悲。

译文:南行寻找定居之地,调转车头匆忙的往北走。心中的感情越来越压抑不住,默默无语只能在心里哀伤。

2,《归平遥》 宋代 颜奎

少年湖上风日,问天何处觅。 湖山画屏晴碧,梦华知夙昔。

译文:少年在湖面上风吹日晒,问着天何处寻觅去处。湖光水色像画屏一样晴空万里,梦中年华回想着前夕。

3,《平遥夜坐》 明代 韩邦奇

漠漠荒城暮,飘飘旅笛哀。坐看寒烛尽,愁绝夜更催。

译文:广漠的荒城的晚上,飘来阵阵旅客哀鸣的笛声。独坐着看着寒烛燃尽,满心惆怅夜色更是漫长。

4,《游平遥城》 近代 朱帆

县小城墙固,千年今尚存。新风观闹市,旧迹见衙门。

译文:平遥城很小但城墙坚固,有千年的历史如今还存续。新的风景是观看闹市,遗迹可以看见衙门。

5,《与斗全、时新登平遥古城》 当代 熊盛元

古愁莽莽集平遥,雁断虚空梦寂寥。风满吟襟尘满面,不因醉酒也魂销。

译文:无边无际的古代惆怅聚集在平遥古城,大雁的踪迹消失在天空梦中寂寞无聊。大风吹着衣襟尘土满面,不是因为醉酒但是也很销魂。

2赞美山西或平遥古城的诗句,求求

历代咏平遥古城诗词

咏周卿士将台

[明]任良弼

山城周室六军台,世远星移紫雾埋。

将垒四围无铁马,女墙半落有苍苔。

殿廊重建人安在?草木成林鸟复来。

从今谁主争雄地?明月清风任往回。

将台

[明]梁槚

薄伐遗踪今尚在,千秋感慨系人思。

不庭每动三边燧,大将谁兴六月师?

异代如闻新剑(王佩),荒台却想旧旌旗。

圣朝莫道无张仲,辅国谟猷在此时。

将台怀古

[清]朱宗元

一望平台落日中,当年曾此驻元戎。

貔貅簇拥兵戈肃,鸟雀喧呼壁垒空。

断碣古台零夜雨,颓垣衰草到秋风。

肤功不与沧桑改,六月雄图歌未穷。

帝尧庙

[清]刘兴朴

古帝初封处,巍巍庙貌存。

花城千万载,允矣百王尊。

尧庙

[清]雷仁育

神尧功峻极,庙貌郁苍苍。

旷矣天无外,遐哉泽未忘。

依阶怀古淡,入殿想洪荒。

于穆陶唐境,城隅有凤翔。

市楼金井

[清]王绶

卤沉火举异难同,潜蓄金波养不穷。

官舍移阑思甄济,故墙无恙号韩公。

五行气正民生遂,百尺楼高物象雄。

愁向景阳陈琐事,仲宣宅在万山东。

凤鸟栖台

[清]王绶

城闉突兀凤栖台,节节何年傍此隈。

凡鸟从王协律至,飞龙偕子命官来。

苍凉彩翼孤云影,寂寞光仪宿草荄。

盛世颍川符上端,文章应不靳昭回。

凤凰台

[清]雷河清

凤鸟云仪处,岿然见古台。

苍茫侵碧落,突兀傍城隅。

羽忆当年集,桐传旧尹栽。

文明今有象,翘望九苞来。

贺兰仙桥

[清]王绶

杖作清风覆作云,侧欹桥畔水成文。

丹还大鼎仍游世,鹤唳中霄却溷群。

瀛海药蓝归绝峤,陶成花气醉微醺。

何时馈到胡麻饭,问我神仙骨几分。

书院弦歌

[清]陆豹雯

沨沨四境读书声,为政宜民教与耕。

黍稷环闾思雨润,范模比屋待陶成。

宵灯壁火同藜照,问字传经看负赢。

化际轩虞应致此,慎终如始在贤明。

书院弦歌

[清]冀步云

盛世崇文治,弦歌续古风。

三余勤诵读,午夜亟研穷。

继晷宵灯永,谈经俗虑空。

琴音流院宇,书韵彻西东。

地接汾河胜,师承卜岭宗。

幸参诸子列,学道有深衷。

河桥野望

[清]陆豹雯

山明水秀绝纤埃,四顾云天画作堆。

殿阁玲珑空翠接,凫鸥出没软沙开。

行人历历长虹外,短笛萧萧暮雨来。

珍重万行宫柳路,待成荫后好登台。

3许昌古代史

“许昌人”古人类遗址,位于许昌县灵井镇。

“许昌人”的发现,是继北京猿人之后中国古人类研究的关键考古发现,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中的重要一环,并有望打破人类“非洲起源说”的观点。 [编辑本段]中原城市群副中心的发展定位 许昌的发展必须适应国家中部崛起的部署,并且必须从这个战略部署的高度去观察、分析、实践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

中部崛起是国家区域总体协调发展的四大构成板块之一,而实现中部崛起必然要走城市群带动的路子。 许昌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曹公曾在此“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以蓄军资”、“扬鞭驰骋长江水,挥戈饮马黄河边,政基许昌定中原”成就了一番霸业。

神垕古镇 神垕镇位于禹州市西南。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积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神垕古镇”之名历史上曾被四次皇封。因至今仍盛产各种陶瓷,“神垕古镇”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

悠久的历史给神垕镇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目前,神垕镇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各种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等40余处,大多数分布于以老街为核心,面积达3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

[编辑本段]文化四乡 中国三国文化之乡 中国大禹文化之乡 中国钧瓷文化之乡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面积1461平方公里,人口11692万人,是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禹州市钧瓷文化丰富多彩,古朴典雅,产生这些钧瓷文化之源自然来自钧瓷艺术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该市古瓷窑、古钧窑遗址有260多处,为全国古瓷窑遗址县级之最,而且出土的钧瓷、钧瓷器皿及残片,残片上的装饰图案、文字都在证明该市为钧瓷文化的发源地。时代相传的民谣都在传递着钧瓷文化产于该市。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黄金有价钧无价”。 “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欢”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云天”。

“客商走天下,日进斗金钱”。 “要要穷,烧钧红,十窑九不成”。

这些民谣流传至今,妇孺皆知,从钧瓷文化的地域特点上看,从故事开始,繁衍出许多门类,诗歌、散文、对联、歌谣、戏剧等,因文化特色浓厚,神垕也因此成为全国历史名镇,位于城区古钧台附近的钧官窑遗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该市申报钧瓷全国原产地保护获得成功。

从民俗上讲,以神后为中心涉及禹州全境。每月的十五敬火神爷,凡有窑的人家这一天都要烧香,祈求火神爷保护窑炉安全,窑工安全,能烧制出传说故事中的精品钧瓷。

而禹州人猜枚行令时是不许喊“五”的,因为“五”与“捂”谐音,为窑家的不详语,外地到禹作客的人,如果喊五,便罚酒,不受罚就过不了关。这一民俗在神垕犹为认真。

上世纪的1999年全国钧瓷邮票首发式在禹州举行,一次仪式盛会,咫尺方寸之间,进一步佐证了千古绝唱,世界瑰宝,优秀文化源于该市。2003年以来该市每年举办一次钧瓷文化艺术节,多次举办全国性的高品位,高规格的钧瓷文化艺术研讨会。

一座上万平方米的陶瓷文化博物馆将于今年九月份破土动工,禹州为独一无二的钧瓷艺术文化之乡,该市的古钧官窑遗址成为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中国腊梅文化之乡 河南省鄢陵县腊梅栽培历史十分悠久,品种繁多,是我国重要的腊梅栽培中心。

鄢陵腊梅种植遍及全县的12个乡镇,350余个行政村都有腊梅种植。现全县腊梅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共有腊梅苗圃20余个,品种多达50余种。

以柏梁镇姚家村为中心,方圆五公里为腊梅栽培集散地也是鄢陵腊梅落户的原生地。现有以生产腊梅为主的“鄢陵腊梅园”、“鄢陵花木盆景园”、“鄢陵六和花木生产基地”、“陈化店刘庄生产基地”等,全县年产120万株。

鄢陵腊梅民俗特色有腊梅避邪之说,腊梅喜庆之说,腊梅友情之说,腊梅风骨之说。 20世纪80年代初,编纂出有关腊梅生产,栽培技术性书籍20余部,整理腊梅文化故事传说30余篇,创作出《花魂》、《花乡清韵》、《花乡宴》、《金梅争艳 》 等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并分别获得 “五个一”工程奖和省戏曲大赛奖;鄢陵腊梅文化已成为中原文化宝库中最显著、最抢眼的文化。

[编辑本段]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发源地 启,大飨诸侯于钧台”(钧台在今禹州市三峰山东麓),许地成为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并建都于夏邑,为华夏第一都,这里成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发源地。 [编辑本段]古钧台和“钧台之飨” 古钧台又名夏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

是夏启大宴诸侯、举行开国典礼的地方,又因“夏桀囚商汤于钧台”,所以古钧台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座监狱”。古钧台是历史上著名的“钧台之飨”的发生地,古钧台成为夏代诸帝践位、中央施政、与诸侯商议国事的地方,成为夏“皇宫帝苑”的重要组成部分。

4许昌古代史

许昌之名始于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而考其沿革,则更为悠久。相传,“许”源于尧时,因许由牧耕此地而得名。夏王朝建立后许地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启建都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钧台在今禹州市三峰山东麓)。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禹州市境内),有熊氏(今长葛市境内),昆吾(今许昌县境内),康(今禹州市境内)。

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分属韩、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置颍川郡,治阳翟(音狄,今禹州市)。颍川郡辖12县,许县(今许昌县)、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属之。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治今魏都区)。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治今长葛市老城)、鄢陵县(治今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均属颍川郡。

三国时期,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魏五都之一。魏黄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许昌郡(治今许昌县张潘故城)。景平元年(423年),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其地为北魏所据。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长葛市老城)。西魏置许昌郡(今长葛市老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改为颍州。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魏都区)。

隋时改许州为颍川郡,辖14县,颍川(今禹州市)、长葛、许昌、氵〖KG- 2〗隐强(今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诸县属之。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鄢陵、长葛、阳翟、许昌诸县属许州。天宝元年(742年),许州改称颍川郡,属河南道。长社(今魏都区)、长葛、阳翟、许昌、鄢陵诸县属颍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许州。北宋初,许州,隶京西路。元丰三年(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大观四年(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北路。到了元代许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万历三年(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清初,许州、禹州属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新密市)、新郑属之。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

5形容小镇风光诗句

夜渡吴松江怀古 宋之问

宿帆震泽口,晓渡松江濆棹发鱼龙气,舟冲鸿雁群

寒潮顿觉满,暗浦稍将分气出海生日,光清湖起云

水乡尽天卫,叹息为吴君谋士伏剑死,至今悲所闻

登东阳沈隐侯八咏楼 崔融

旦登西北楼,楼峻石墉厚宛生长定□,俯压三江口

排阶衔鸟衡,交疏过牛斗左右会稽镇,出入具区薮

越岩森其前,浙江漫其后此地实东阳,由来山水乡

隐侯有遗咏,落简尚馀芳具物昔未改,斯人今已亡

粤余忝藩左,束发事文场怅不见夫子,神期遥相望

寻龙湍 孙逖

仙穴寻遗迹,轻舟爱水乡溪流一曲尽,山路九峰长

渔父歌金洞,江妃舞翠房遥怜葛仙宅,真气共微茫

别弟妹二首(一作卢象诗) 王维

两妹日成长,双鬟将及人已能持宝瑟,自解掩罗巾

念昔别时小,未知疏与亲今来始离恨,拭泪方殷勤

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同居虽渐惯,见人犹未觅

宛作越人语,殊甘水乡食别此最为难,泪尽有馀忆

上巳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耶溪 刘长卿

兰桡缦转傍汀沙,应接云峰到若耶旧浦满来移渡口,

垂杨深处有人家永和春色千年在,曲水乡心万里赊

君见渔船时借问,前洲几路入烟花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孟浩然

大江分九流,淼淼成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赠刘都使 李白

东平刘公干,南国秀馀芳一鸣即朱绂,五十佩银章

饮冰事戎幕,衣锦华水乡铜官几万人,诤讼清玉堂

吐言贵珠玉,落笔回风霜而我谢明主,衔哀投夜郎

归家酒债多,门客粲成行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

所求竟无绪,裘马欲摧藏主人若不顾,明发钓沧浪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

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

6关于桐城的诗句

第一首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

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

第二首

山河壮丽,景凝芳华。

雄恢千仞,积土为龙眠之山;

渺旷万顷,荡水成嬉子之湖。

岳娇川媚,坤震崔嵬而耸秀;

物美风醇,明月颠连而联娟。

层峰逶迤,百岭延绵。

域厚势重,宛若屏峦。

天赋其秀,熔山川之形胜;

地倚其丽,得自然之真趣。

旅游景区繁集,名胜古迹纷呈。

重峦叠翠,龙眠秀色,

映紫来桥,之风月;

深壑绝涧,鲁谼胜境,

笼望母岭,之云烟。

小龙景区,雄伟险奇。

神工疑似,鬼斧,

诧世界,之少见;

人文,融入自然,

惟中国,之独有。

桐梓雄踞,呈绝巘峭拔之势;

藻青俏立,露巉岩突兀之状。

岩如金鸡,姿势逼真,

迎旭日而高啼;

洞若羊角,形貌神似,

送夕阳,而轻咩。

佳木葱郁,展玉峡之清幽;

幽邃莫测,三道崖之神奇。

崖高九丈,陡峭乎如利剑擎天;

壁立千寻,峨冠者若雄狮踞地。

山势峥嵘,野山和乱岩争秀;

琼岭狰狞,石猴与凤凰竞幽。

投子寺金碧璀璨,佛门圣地;

谷林寺古柏参天,禅学渊源。

静听仙子,哦嘀嘀,

暮闻禅音,呻嗡嗡。

大龙井瀑布,飘飘若雾;

菜子湖风光,悠悠诗情。

山花烂漫,如璎珞缀满长河;

屿岛并立,疑珠矶落于九天。

孔城古镇,日新月异;

双港新街,蜚声华夏。

茂林修竹,黄甲山区葳蕤翠;

莺飞燕舞,大沙河畔鲤鱼跃。

浮山青,枞水长,

白云秀水,出枞阳;

桐子青,桐子黄,

桐子树下,望婆娘。

听湖际天边,鸥鸣阵阵;

望波谷浪尖,白帆点点。

松林似海,清风激荡于人心;

美景如诗,白云传歌于庐江。

晴光霭霭兮,俯朝晖而流色;

雾色氲氲兮,羡峦澹而凝晖。

白兔澄水,碧波万顷而荡漾;

万峰巍簇,自然屏卷而溢彩。

灵风披樾,长松舒啸而茵茵;

山湖相应,川流有声而淙淙。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夏无酷暑,雨量充沛;

冬无严寒,阳光充足。

平川百里,绣埌绮错;

绿野青畴,山腴原沃。

物产丰富,“羽绒王国”,

“桐城小花”,屡获殊荣;

“龙眠翠春”,榜上有名。

日出东方,春风浩荡。

风起雨落,晴后彩虹。

河清海晏,乃蕴文武之才;

地灵人杰,方育智勇之士。

胜地之繁荣,百年依然,

盛景之美,奂古今仍同。

龙眠山之灵,造就百代俊彦;

龙眠河之水,滋养一方子民。

人文与地理,并进,

政治共经济,同新。

改革伴开放,共吟,

工商捽农贸,齐驱。

崛起文都,追赶苏沪。

吐艳竞芳,七彩飘逸。

鲲鹏翱翔,苍龙舒鳞。

借旅游促发展,英明之举;

以文化树品牌,正确之策。

发展才是,硬道理;

创业方显,真英雄。

看今朝,商贸四通经济兴;

展未来,文化八达遍全球。

试看明日,之桐城,

定当,锦绣辉煌!

遐忖将来,之文都,

必然,兴旺发达!

7有没有关于“平遥古城”的诗句

1、《平遥夜坐》[明]韩邦奇。漠漠荒城暮,飘飘旅笛哀。坐看寒烛尽,愁绝夜更催。

译文:广漠的荒城的晚上,飘来阵阵旅客哀鸣的笛声。独坐着看着寒烛燃尽,满心惆怅夜色更是漫长。

2、《平遥古城》[当代]谢虹。一本典藏的古籍。吹动了历史。一百零八年的是非恩怨。谁来诠释。光阴阻滞。收拢于风雨之后的古城。被喧哗惊扰了。打磨得又黑又亮的漆器。端坐在货架上。睁着眼睛。找不到自己的出处。

3、《平遥古城》[当代]范国栋。平心凡人走春秋, 遥征远途记初心。古圣前贤留遗产, 今才后杰营新城。

4、《沁园春平遥古城》[当代]李生荣。三晋大地,百花飘香。看太、吕二山,生机勃勃。汾河两岸,春意滔滔。商道先驱,文明故里,历史名城声誉高。

迎友人, 赏文化遗产,无不妖娆。风水宝地藏娇,激千年寿龟舞身腰。历六朝五代,诉说文明;千秋百世,引领风骚。一睹芳容,为之倾倒,大笔如椽恣意雕。好去处,赞平遥古城,能有今朝。

5、《吟平遥市楼》[当代]李生荣。镇城之宝井上楼,历经沧桑岁月稠。每当回忆峥嵘史,早有印记刻上头。今日雄姿重抖擞,继往开来写春秋。无限风光填新意,笑迎宾客到此游。巍峨秀挺拱北斗,大名兆起四海酬。绝好胜景长看取,彪炳青史千古留。

6、《平遥三宝》[当代]范国栋。推光漆器,传承千年,描金彩绘,独具匠心。平遥牛肉,古法炮制,色香味美,誉满华夏。古陶山药,地方小参,滋补圣品,传世佳肴。美哉!平遥古城,晋商之心,世界遗产,中外驰名。叹哉!三晋大地,晋善晋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壮哉!盛世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安康,雄于地球。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第二个资料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 一经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 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 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它随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 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 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 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 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

《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摘自《黄河颂》

与尔同消万古愁

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渡黄河

〔明〕谢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过黄河

〔明〕李东阳

清口驿前初放船,

长淮东下水如弦。

劲催双橹渡河急,

一夜狂风到海边。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唐 柳中庸《征人怨》)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唐 李白《古风》)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唐 李白《寄远》)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唐 杜甫《黄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