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器具读法(三)
你知道他们怎么读吗?
4、簋guǐ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
5、甗yan
甗读yan(第三声),是蒸食器,分上下两部分甑和鬲,有的是连体,有的是分开的。如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妇好分体甗,通高355厘米。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高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渐高式。商代的甗一般甗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甗,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大多数的甗为联体铸造。最独特的是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甑鬲分体,鬲体长方案形,六只方足,腹底平,中空可以盛水,其下可以焚火。案面上有三个灶孔,分置三甑,可以同时炊煮几种食物。
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多元码)输入 exa 即见𠒋字。参见如下截图:
这是个国际标准万国码超大字符集汉字,不是GBK字符集汉字。且可迅速查出其不是通用规范汉字。网上搜索知:
𠒋〖凶〗的异体字。《康熙字典》《唐韵》《集韵》《正韵》:许容切《韵会》:虚容切,𠀤音胷。《说文》:扰恐也。从人在凶下。《左传·僖二十八年》:曹人凶惧。《玉篇》:惧声也。又《增韵》:凶,通作凶。《唐诗》:除凶报千古。又《集韵》:或作汹汹。又《唐韵》《正韵》:许拱切《集韵》《韵会》:诩拱切,𠀤胷上声。义同。
〖友情提醒〗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受国家发明专利保护,未委托任何网站提供下载。现已发现某些网站提供假冒“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的软件下载,并没有多元输入法的任一先进功能,且纯属侵权和欺骗行为,提请网友注意,以免受骗上当!
本文2023-08-06 10:11: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