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篆刻要注意哪些?篆刻有哪些方法?怎么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初学篆刻要注意哪些?篆刻有哪些方法?怎么刻?,第1张

新手玩篆刻首先是要注意自己的手,别被刻刀刻着喽。除了自己的手需要特别注意外,还需要提防着某宝上的各种新手篆刻套装和石料套装。这些个新手套装和石料套装不是说不好,如果你要是仅仅想体验一下这个篆刻的话,这些套装是个好选择,相对便宜,东西还全。但是想要认真玩下去的话,那这些套装就太鸡肋了。

在回答的最下面我推荐了一百多册篆刻书籍你可以看一下,在最上面这张篆刻图的右下角可获得这些所有篆刻书籍

刚开始学篆刻,你得配一把好刀。刀分钨钢和白钢。钨钢刀硬,不容易磨损,但是它也脆,一些磕碰就可能导致刀刃崩碎掉,刀刃坏了之后还不好磨,因为它太硬了。白钢刀相对较软,容易磨损,但它韧性好,磕碰大多也就是导致卷刃,而且白钢刀因为它软,所以好磨刀。还有就是白钢刀一般比钨钢刀便宜。我接触钨钢刀多一点,白钢刀接触少,不了解,所以我只能推荐钨钢刀。钨钢刀就选最普通的永字刀,不用那么花里胡哨的,一般买个八毫米的或者六毫米的就行,也可以配个三毫米或者两毫米的来清底或刻一些细朱文。一般永字刀两把最多七十块钱,不摔的话用几年没啥问题。

石头的话买青田石或者红石就行,我推荐青田石,因为青田石便宜好刻。店铺去淘宝搜“青田金石坊”(我没拿钱)。我经常在这个店买石头,价格便宜,石头质量也好。

然后就是印泥,印泥的话可以先买个便宜的,“双维”就可以,便宜实惠(我也没拿钱)。后期可以买点好的,比如上海西泠的印泥。

最后就是印谱,这是个重点,刚开始买个汉印印谱就行,淘宝上也就一二十块钱就能买到了。汉印入门要多临,后期深入学习也要临,有名的浙派,海派,皖派,京派都跟汉印脱不了干系。

最后的最后,就是记得多写篆字,毕竟“印从书出”,篆字写多了对于印面布局和篆字使用作用很大。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小东西,比如连史纸(盖印花用的),转印纸(把印文转到石头上用的),鬃毛刷(拓边款用的),小楷笔,墨汁啥的。

估计刚开始买工具大概需要一两百块钱,前期投入较多,但后期花费绝对很少,注意,千万别买淘宝上的各种新手套装,把所有工具分开买。(我没有拿钱宣传,也没有拿钱当水军)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提供帮助。

注意看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书籍资料均出自于此处

推荐篆刻工具书目录:

│  山西博物院藏历代玺印pdf

│  峄山碑pdf

│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pdf

│  峄山碑及其笔法pdf

│  张遴骏道德经pdf

│  影印古本篆刻学邓散木pdf

│  徐正濂谈刀法与线条pdf

│  战国文字编pdf

│  战国玺印字根研究ZIP

│  明清着名藏书家-藏书印pdf

│  明清着名藏书家[1]藏书印pdf

│  来一石先生篆刻pdf

│  来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  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一册]pdf

│  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二册]pdf

│  西泠四家印谱pdf

│  西泠秋拍陈巨来精品pdf

│  赵之谦印谱原印本pdf

│  边款知识和钤印法pdf

│  送给篆刻新手的礼物 临摹教程pdf

│  逍遥-武陵老井近作十数方pdf

│  邓散木原拓印稿pdf

│  金意庵篆刻pdf

│  汉玉印精选(正)jpg

│  汉瓦当精品doc

│  汉私印pdf

│  汪关印谱pdf

│  沉阳古籍:百体千字文pdf

│  沙孟海印学史pdf

│  沙村印话-沙孟海pdf

│  河南驻马店的新蔡地区出土的战国封泥pdf

│  古玺汇编pdf

│  古玺鉴赏150例pdf

│  古肖形印臆释pdf

│  古陶文汇编pdf

│  高清汉代私印印谱2pdf

│  方介堪精品鸟虫篆印pdf

│  施晓峰篆刻网络展pdf

│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  篆刻技法图典pdf

│  篆刻爱好者最易进入的四个误区pdf

│  篆刻病印评改200例_韩天衡pdf

│  篆刻病印评改摘要pdf

│  篆刻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另一面 边款pdf

│  篆刻针度pdf

│  罗福颐+汉印文字征补遗pdf

│    篆刻编 先秦玺印pdf

│   《古玺汇编》

│   《古鉨文编》罗福颐pdf

│    《古籀汇编》pdf

│      篆书的辨识与写法pdf

│      篆字印汇pdf

│      篆字汇pdf

│      集古印篆增补六书通pdf

│      鸟虫书通考pdf

│  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七篇pdf

│  战国鉩印分域编pdf

│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pdf

│  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pdf

│  方介堪《心经》原打印谱pdf

│  方介堪篆《心经》pdf

│  大千印留pdf

│  天津博物馆藏印pdf

│  安持精舍印冣djvu

│  宝子碑pdf

│  封泥汇编-福庵pdf

│  将军印100方rar

│  履盦三代朱迹pdf

│  篆刻印史编年txt

│  篆刻四大家印谱pdf

│  玉印集存pdf

│  玉印(反)jpg

│  玉印(正)jpg

│  王福庵pdf

│  王福庵印存pdf

│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  王福庵篆书千字文pdf

│  王福庵篆书说文部目pdf

│  古玺文编pdf

│  古玺汇编 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pdf

│  罗福颐印选pdf

│  虢季子白盘清末朱拓pdf

│  西夏官印汇考pdf

│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  西泠印社社员袁道厚作品欣赏pdf

│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  百扇斋主手拓悲鸿用印pdf

│  福庵印缀pdf

│  秦印文字汇编pdf

│  秦汉鸟虫篆印选pdf

│  简明中国文字学 [修订版]pdf

│  篆书技法百日通pdf

│  篆书的辨识与写法pdf

│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pdf

│  甘氏集古印正pdf

│  印面pdf

│  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篆书卷pdf

│  历代印风系列 汉印pdf

│  历代篆刻作品精选 doc

│  古图形玺印汇pdf

│  吴昌硕临石鼓文pdf

│  吴颐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  图释古汉字pdf

│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pdf

│  增补徐三庚印谱pdf

│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  金文大字典pdf

│  金文编(四版)pdf

│  陈巨来治印墨稿选pdf

│  青泥遗真-新出秦汉封泥特集pdf

│  篆书章法pdf

│  篆刻doc

│  篆刻五十讲_吴颐人pdf

│  篆刻入门pdf

│  篆刻刀法常识pdf

│  鲁迅美术学院藏《峄山碑》pdf

│  鸟虫印精选(反)jpg

│  齐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

1、潘世恩

潘世恩(1769-1854)清朝名臣。初名世辅,小字日麟,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晚号思补老人,室名有真意斋、思补堂、清颂。吴县潘氏先世为中原人,唐代有潘逢时为歙州刺史,因“居官有惠政,秩满,父老攀留,遂家于歙”。

潘世恩六世祖潘仲兰自明代起由歙县北迁,落籍素享“风土清嘉、人文彬蔚”之誉的苏州。先撰,嘉庆间历侍读、侍讲学士、户部尚书。

道光间至武英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子太傅。为官五十余年,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与堂兄潘世璜、孙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著有《恩补斋集》。

2、潘祖荫

潘祖荫(1830~1890)清代官员、书法家、藏书家。字在钟,小字凤笙,号伯寅,亦号少棠、郑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学士潘世恩之孙。

内阁侍读潘曾绶之子,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数掌文衡殿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3、潘焱

潘焱(1916年-1999年4月24日),河南省新县人,1916年出生贫农家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其重要事件: 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30年12月编入红4军10师29团,在该团特务连当传令兵 1932年加入中国***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叁、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4、潘世征

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宁乡县人。石河子大学首任校长。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四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军医处卫生队队长,红六军团卫生部医生,第十七师野战医院医务科科长,军团后方医院院长,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

5、潘寿才

潘寿才将军(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团政委、第四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之一。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潘世恩

-潘祖荫

-潘焱

-潘世征

-潘寿才

风水也叫堪舆,是用中国文化体系中抽象的易学法则研究生命与环境关系的一门自然学术,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天地人合一原理;阴阳平衡原理;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所涉及的学科有:宇宙星象、地球物理、人体生命、水文气侯、环境景观、生态建筑学、信息哲学学等。风水学的主要应用工具是罗经,俗称罗盘,唐代以前主要用日晷表。风水学从研究的具体方法可分为形象派与理气派两大派别,从研究的主体可分为阳宅(人居)风水与阴宅(墓葬)风水;目前应用形态有城市风水学,建筑风水学,家宅风水学,墓葬风水学, 符咒镇物改流风水学等等。“风水”二字最早出现于风水学鼻祖东晋郭璞《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意思是各种生气运行于天地之中,利用山水走向可以汇聚这些生气。

风水学的历史渊源比较久远。《诗经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是先周领袖公刘对迁居地环境进行观察的记录,说明风水意识很早就产生了。《葬书》清版《序》:“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职称皆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汉书。艺文志。形法家》始以宫宅地形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则其术自汉始萌,然尚未专言葬法也。”为风水学的发展做了大致勾画。经过数千年文化综合性的发展创新,风水学的发展也可谓洋洋大观。

《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后世之宗为其术者分为二宗。一日宗庙之法,始于闽中,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其学浙中传之,而用之者甚鲜。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人杨筠松,曾文迪及赖大有、谢子逸辈、尤精其学,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而其他拘泥在所不论,今大江以南无不遵之者。”这段话实际表明晋郭璞以后,中国风水学实际形成两个派别,一个是运用“宗庙之法”而“用之者甚鲜”的理气派;另一个则是大师云集的形势派。中国风水学虽然分形势与理气两大派别,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各有融合,形势派未尝不研究理气,理气派也未尝不研究形势。观形势派鼻祖杨筠松的专著《天玉经》《青囊奥语》等理气意象颇深,而“理气派代表玄空派祖师蒋大鸿曾言“形势为重中之重,理气尚在其次。”所以,近来有学者认为将风水学划分为形势派与理气派是不科学的,认为中国风水术是由形、理、法三大基本要素构成的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已破坏了中国风水学的完整性。此说甚是,尤其当今风水各派系,虽然都有形势派的影子,但基本不存在单纯的形势派风水家,其理论都对理气各有侧重。所以即使风水传统如此划分派系,后学者不可不注意风水整体性的实质,以免不如历史误区。风水学发展以唐为转折点,唐及唐以前的风水理论与应用以形势为主,属于风水学形成的感性发展过程;到唐以后尤其到宋一代,风水学家在形势派的基础上,将干支、五行、八卦、元运等易学抽象知识运用到风水学理论的构建中,理气派开始大行于世,而且逐步有压过形势派的气势,这是风水学的超理性发展过程,是风水学发展的巨大进步。唐宋时期,相对两派风水学家而言,形势派大家多博学鸿儒,其著作典丽华美,如杨筠松,他本是唐朝宫廷风水师;而理气派多是民间学者,粗通文墨,但在民间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也广受推崇。

唐作为风水学的转折点,实际是以风水学的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罗经的革新为标志的,所以了解中国风水学说,不可以不指导罗经的大概发展历史。罗经即被称为风水学大百科全书的风水罗盘,共50多层,但核心构成只是地盘、天盘、人盘三层,其它层都是对这三层的细微阐释。罗经的最初形式是没有天池中的指南针的,而是通过先天十二地支土圭为工具,先定东西方位后定南北方位的,这种方法据说东晋的郭璞仍在使用,其著作《葬书》,“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说明一直到东晋时期,十二地支方位构建着风水术的方位体系。

战国时期,工匠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最初的指南工具——司南,《韩非子》: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记载了现在称为指南针的原型——司南,但此司南具体形式不得考证,但从韩非子这句话可以的出司南最初用于辨别东西,但已经是先通过南北方向来确定东西方向了;

到汉代,罗经的形式为司南,东汉王充《论衡》中记述了司南的具体形制,近代出土汉代司南盘是当时流行的罗经形式。司南是在以磁铁勺体为中心的圆外围,依次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计二十四个方位,这一层组成罗经的地盘,是罗经的基础。地盘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完全重合,所以地盘指示的是地磁方向。地盘主要用于格龙定向,也有的风水师用地盘消砂纳水。据考证,这种罗经形式一直应用到公元八世纪。

到唐代,约中晚唐,工匠已经根据司南中心的磁勺指南的原理,研制出浮于水中的“指南鱼”,继而出现人工磁化的“钢针”——现代指南针的形制,而且磁针式的罗经也在此时已经出现,风水师杨筠松在此时罗经的地盘基础上制出天盘,又叫杨盘,实质就是罗盘外圈的二十四山向指示日景方位的缝针盘。用天盘开始用于消砂纳水,有些派系认为天盘只用于纳水,当然还有风水师认为罗经中的天盘是错误的。但罗经天盘的出现,意味着风水学中理气思想逐步在提升。

到宋代人工磁化的钢针形式的指南针被广泛普及,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提到他对指南针的用法做过四种试验,磁针的发展直接导致罗经在形式上也得到迅速革新,层面在不断增加,但典型的又被广泛接受的革新是赖布衣在杨筠松革新的罗盘基础上又增加了的人盘,也有风水学者对其创新不以为然。至此,罗经地天人三盘基本确立,形成了现在罗盘的格局。罗经体系的全面构建,标志着风水学中的理气派理论的构建的完成。

一、形势派

形势派风水学以注重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等辨方正位之法为主要理论,在风水学发展史上出现较早,如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运用方法就具有形势派的特征。形象派分峦头派、形象派、形法派:

1、峦头派。峦头表示自然界的山川形势,自然地理的峦头包括龙、砂、山。龙是指远处伸展而来的山脉;砂,是指穴场四周三百六十度范围之内的山丘;山,是指穴场外远处的山峰。其中“金锁玉关”派为改派代表,“金锁玉关”又名“过路阴阳”, 其方法是通过先天河图、后天洛书、《了凡四训》、《太上感应》(似附会语)等思想来推算阴阳宅的吉凶祸福,曾被邵伟华先生誉为“风水学王冠顶上的明珠”。 据传此派风水师只要你家的房子或祖坟周围游一下,就能一语道破你家的六亲兴衰,吉凶祸福,更能定准你一生,似乎过于夸张。改派风水思想渊源实自唐代杨筠松的风水理论,无关《了凡》与《太上》。

2、形象派。形象实际上是风水中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它是把山的形势生动地看做某一种动物或其他物体。例如某个山的形状象一只狮子。有关形象的名称很多,如美女照镜、七星伴月等不胜枚举。 

3、形法派。形法指的是在形象化派的基础上展开的峦头中的一些法则,主要是论述形象与穴场配合的法则。例如有一条道路与穴场对冲,在形法派中称为“一箭穿心“。

形势派虽然分峦头派、形象派、形法派这三派,但实际此三派互相关联发展,并没有完全独立分离。

形势派风水大家及其经典著作大致如下:

郭璞(pú)(公元276年—公元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历任宣城、丹阳参军著作佐郎,晋元帝时迁尚书郎,又任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324年,力阻驻守荆州的王敦谋逆被杀,时年49岁,被追赐为“弘农太守”。 曾注释《周易》、《尔雅》、《山海经》、《穆天子传》、《方言》和《楚辞》等古籍,其著作《葬书》、《宅经》是形势派早期经典。《葬书》之内篇、外篇、杂篇均为辨认龙脉及点穴之法,百尺为形、千尺为势。此时期形势派思想以勘选佳地为主,只注重龙脉的旺盛与否以及穴地的融结程度,并不注重水法和向法。

杨筠松(834年—公元900年),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是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其著作《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等书,是形势派的开山之作,也为理气派提供了理论雏形。

赵玉材,字九峰,清代直隶省磁州(今河北省磁县)人,生卒年月不详,能文善画,尤其擅长花鸟,是当时地理风水的宗工哲匠,是中国古代堪舆界彪炳千秋的人物。其著作《地理五诀》《阳宅三要》均被收录于《文渊阁四库全韦》,是古代堪舆风水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赵九峰先生在著述中自称《地理五诀》“遵郭景纯《葬经》、杨救贫《青囊经》、刘秉忠《玉尺经》、卜则巍《雪心赋》、刘青田《披肝露胆》、谭仲简《一粒粟》,或祖其语而为之发明,或直述其语。”并参阅了《玉髓经》、《天玉经》、《青乌经》、《黑囊经》、《仙婆集》、《孝思集》、《琢玉斧》、《顶门针》、《天机会元》、《人子须知》、《一贯堪舆》、《三才发秘》、《司马水法》、《地理正宗》、《地理大成》、《四弹子》等地理风水学书籍,“从流溯源”。 《地理五诀》遵循形势派的龙、穴、砂、水、向五大原则,同时强调立向的重要性,是风水堪舆学的重要教材,因此赵九峰常被归入风水学中的形势派,但另一部著作《阳宅三要》体现了峦头与理气并重的思想,提出城市与山谷看法各异,影响深远。

二、理气派。

理气派又名“宗庙派”和“屋宅派”,其核心思想主要是易学中的五行、八卦、十二支、九星元运渊源,理解起来远比形势派抽象神奥,尤其理气派中参合了传统道教符咒镇物的一派,其学说更是神乎其神。该派的风水理论特别是在无龙可觅、无砂可察、无水可观的平原地区以及无特殊地貌特征的城市环境中的应用极为普遍,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至今在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仍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

天津大学教授亢亮在其《风水与建筑》一书中将理气派的思想理论分为以下8种,比较全面,兹摘录参考:

1、 福元法:属于阳宅风水理论,是通过“野马跳涧法”或“排山掌法”(见《八宅十书》)或《九星三元气场速查表》推出人的三元卦来辨别并寻找风水吉向的一种理论,与之类似的还有东西四宅法。

2、 大游年法:也叫九宫飞星法或八门套九星法,属阳宅理论。思想特点是不涉及人的因素的“地气纳天光”理论,推演“生气、天医、延年、绝命、五鬼、六煞、祸害”等神煞以趋吉避凶,源自《青囊海角经》与《阳宅十书》。

3、 穿宫九星法:也叫九宫穿星法,五行穿宫法,贯井法。主要用易卦爻及五行思想对重叠院落进行开发的风水规划方法,属阳宅风水。

4、 截路分房法:实质是穿宫九星法在复杂院落尤其现在群楼林立的居民环境中的灵活应用。

5、 二十四山法:常与东西四宅法混用,以罗经二十四山与八卦卦变思想为主。

6、 九宫飞星法:在阳宅风水中沿用甚久。

7、 日法:实质是建筑开工择吉之法,与易学其它占测知识结合较紧密。

8、 符镇法:分方位符镇与时间符镇。

风水学中的理气派阵营非常庞大广泛,在民间影响较大的派系如下:

1、 三合派:“三合”的经典解释乃是指龙、水、向三者之间的配合,这种解释源自杨筠松的《天玉经》:“龙合水,水合向(实指坐度)”。三合的通俗解释乃是指十二地支的三合局,即申子辰三合水局,寅午戌三合火局,巳酉丑三合金局, 亥卯未三合木局。这实际是以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为理论依据的解释,符合理气派特征。五行长生十二宫理论是杨公风水术消砂纳水的主要理论根据之一。生旺墓三合,最早见于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也。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金生于巳,壮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

“坤壬乙,文曲从头出;艮丙辛,位位是廉贞;巽庚癸,俱是武曲位;乾甲丁,贪狼一路行”,就是说的天盘双山系统。坤申同宫,壬子同宫,乙辰同宫,文曲是水星,所以说坤壬乙,文曲从头出;艮寅同宫,丙午同宫,辛戌同宫,廉贞是火星,所以说,艮丙辛,位位是廉贞;巽巳同宫,庚酉同宫,癸丑同宫,武曲是金星,所以说,巽庚癸,俱是武曲位;乾亥同宫,甲卯同宫,丁未同宫,贪狼属木,所以说,乾甲丁,贪狼一路行。

三合派具体又分:

  ⑴、古三合风水术:采用二十四山阴阳龙量山步水的古老三合风水术。

  ⑵、杨公三合风水术:杨公风水术承继的是晋代郭璞“乘生气” 的理论精髓,对形势峦头特别重视,讲究“三年寻龙,十年点穴”的功夫。用“挨星”(七十二龙)的“颠颠倒”五行格龙,用天盘双山消砂纳水。在理气方法上,杨公风水术注重地支之气,重视龙水的阴阳交媾,以七十二龙为中心,以父母三般卦(即坎离震兑四大局)为重点,主张龙、水、向“三合”,即龙合水,水合向,要求龙、水、向三联珠。并强调龙和水必须来自生旺之方,水务必流归墓库。

  ⑶、大三元风水术:二十四山分为天元龙、地元龙、人元龙,分属于上元、中元、下元,讲究龙水向一卦纯清,基本上局限在三僚曾廖家族内流传。此法与玄空飞星风水之间是完全不同的体系。

  ⑷、杨公新派风水术:是由杨公徒裔创导的三合学派,典型代表为宋代的赖布衣。赖布衣在杨公天、地二盘的基础上,引入二十八宿天星五行,增设了人盘专用于消砂。中国的风水罗盘从此天地人“三才”皆备。地盘(挨星)格龙、立向,人盘消砂出煞,天盘双山纳水,各得其所。在立向方法上主张舍刃就禄,《催官篇》即其代表作。

  ⑸、正五行三合风水术:由明代的徐善继、徐世颜所创导。徐善继的《人子须知资孝书》和徐世颜的《地理要义》为该派的代表作。二徐在理气上也是用金、木、水、火四大局。在确定龙的阴阳上,徐善继主张按龙是左旋还是右旋来确定龙的阴阳。徐世颜则主张以入首龙的透地与坐山穿山论生克以定龙之生旺休囚死,立向以水口为主,与坐山论生克。

  ⑹、双山立向、以向纳水的三合风水术:代表人物是明代的王彻莹和清代的叶九升、赵九峰,以王彻莹的《地理直指原真》,赵九峰的《地理五诀》、叶九升的《地理指南》、《罗经拨雾集》为代表作。主张“万水俱从天上去”,使用地盘双山立向,主张从向上起长生,以向配水。现在世上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山水法就是该派的内容。

  三合理气有静态理气和动态理气之别。三合的动态理气,最典型的是六十甲子九宫吊替(飞白)。

二、卦理派

  2、以八卦理论为理论依据的风水学派——卦理派

  用卦理理气的风水术流派可简称为卦理派。

  ⑴八宅派:也叫八卦游年法,以汉代最为盛行,代表作是《黄帝宅经》。

可分为东西四宅法和八宅穿宫法两种。东西四宅法分别男女将人的年命和阳宅分成东、西两组,叫东四宅、西四宅。主张东西二宅不能相混,东四宅命人宜住东四宅,西四宅命人宜住西四宅。以伏位、生气、五鬼、延年、六煞、祸害、天医、绝命论吉凶,伏位、生气、延年、天医为吉,五鬼、六煞、祸害、绝命为凶。八宅穿宫是其最主要的方法。八宅穿宫法的主要部分风水书上未载,但在北方民间师徒传承流传。

  ⑵净阴净阳水法。也叫纳甲水法。乾纳甲,坤纳乙,艮纳丙,巽纳辛,离纳壬、寅、午、戌,坎纳子、癸、申、辰,震纳庚、亥、卯、未,兑纳丁、巳、酉、丑。乾坤离坎为阳,震兑艮巽为阴。主张向与水阴阳不混为吉,认为阴阳相混为凶。向上卦为辅弼,从中爻变起,依次为武曲、破军、廉贞、贪狼、巨门、禄存、文曲,辅弼、巨门、武曲、贪狼为吉水,破军、文曲、廉贞、禄存为凶水。该派以宋代的静道和尚为代表,代表作是南昌秀才万树华根据丰城的静道和尚口述整理而成的《入地眼全书》。

  ⑶玄空飞星法:有玄空大卦、玄空飞星及龙门八法(又名<乾坤国宝>)三个大的流派。其中玄空飞星派又分为若干个派别。清代的蒋大鸿被称为玄空派的祖师,主张用九宫飞星配合三元九运理气。影响比较大的流派有六家,既“无常派”、“滇南派”、“苏州派”、“上虞派”、“湘楚派”、“广东派”,此外,还有李虔虚、温明远、高冠中、戴锡伦、赵鲁源、吴师青等,也都自成一家,大小流派不下百十家。近代,谈养吾先生创导二元八运之说,被称为谈氏玄空。王庭之先生创造了“中州派”。还有骆氏玄空、妙派玄空等等。玄空学派的小流派总数多达一百多个,主要区别在于飞星顺逆和派龙方法之异。

  ⑷八卦风水术:有河洛水法、抽爻换象、六十四卦风水术(玄空大卦)、金锁玉关等等。

  八卦风水有静盘、动盘之分别。

天星风水术

  ⒊、天星风水术

  以天星理论为依据进行理气的风水术,比较典型是赖公的人盘消砂法和二十八宿天星在风水术上的应用。与上述两种风水术参合使用为多,极少单独使用者。

  风水术讲究天人合一,人天和谐,所以, 无论是三合风水还是卦理风水都使用北斗九星的名字与本派的理气方法相挂钩,称为九星水法、七星水法、挨星。

赖文俊是宋代相地术大师,他的生平颇难考证。他自号布衣子,世称赖布衣。其方位八卦和阴阳气说的原理使他成为福建“理气”学派的基础代表,与另一位福建学派的代表王伋即王赵卿属同一学派。

三、当代风水学特点

风水学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当今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及机构团体所认可,目前风水学动态呈现出理论思想的探析层面,如应用太极八卦思想,人体与环境科学、地质气候科学、磁场与信息科学等等方面的新发现在风水领域进行的探索。在社会应用方面,现在风水多以阳宅为主,以人与环境和谐、宜居舒适、健康长寿、运气改流方向为主。

刻章的收费一般叫润例,要看很多因素的,地区价格,作者水平名气,印章的大小,字的多少,一般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

如果是不重要的印,简单点就算了,如果是印在古籍善本或是名家字画上的印还是建议多花点银子,毕竟后人看到不会觉得是糟践东西

前几天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最早的七言绝句是什么时候有的?有怎样的历史?

前言

七言绝句就是四个七言句组成的诗,简称七绝。七绝和五绝一样,有近体诗有古体诗。

我们都知道七绝在唐朝达到了顶峰中的顶峰,但是如果说最早的七绝出现在什么时候,恐怕就不太好回答了。

我们可以先从唐朝一步步的看一看,七言绝句的特点。

一、 唐朝七绝的古体与近体

了解七绝的诞生与发展,首先要了解基本的旧体诗知识。

旧体诗中有近体诗和古体诗,符合格律诗的是近体诗,不符合格律的是古体诗,因此绝句也有古绝句和律绝句之分。

南北朝开始研究四声八病以后,诗的格律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到了初唐时,格律的规则渐渐确定,因此绝句中出现了大量的古绝句与律绝句并存的现象。

其中五绝中的古绝句非常多,例如李白《静夜思》、孟浩然《春晓》、贾岛《寻隐者不遇》等等名篇多不胜数。 在《唐诗三百首》中,五言古绝句和五言律绝句几乎分庭抗礼,这也基本反映了五言古绝句的生命力之旺盛。

但是七绝格律化非常明显,其中的近体七绝非常多,古体七绝极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唐诗三百首》中七绝一章,我们耳熟能详的七绝几乎都是律绝句(近体绝句)。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大多数绝句都是近体绝句。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了失黏折腰的韦应物《滁州西涧》外,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人”字出律,除此以外,似乎都是律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人”字出律。

虽然律绝句和律化特征明显的七绝(有人称为拗体七绝)占了唐朝七绝的大多数。不过七绝中仍然有一部分完全是古体的七绝,例如李白的《登庐山五老峰》特意使用古体诗的句式: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孟郊的《洛桥晚望 》 (仄韵)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平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仄。

七言绝句为什么古体这么少,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七言诗在唐朝以前不是主流,唐朝以前七言诗很少,而七言绝句就更少,所以不如五言古绝句那么有影响力。

七绝在唐朝开始发展的时候,正是格律规则越来越严格之时,所以作七言绝句的诗人,习惯于直接格律化。

可以看出,七绝不是唐朝才出现的,那么之前的七绝是什么样呢?

二、隋朝的七绝

《北史》 卷76列传第64记载了一段故事:

子十二人,楷通议大夫,弘金紫光禄大夫,整左光禄大夫。整尤骁勇,善抚御,讨击群盗,所向皆捷。诸贼歌曰: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千万众,只怕荣公第六郎。

隋朝名将荣国公来护儿有12个儿子,其中六儿子来整授左光禄大夫,作战时尤其骁勇,平定南方叛乱时所向披靡。因此有歌唱道,有多少官军也不怕,就怕荣国公的老六。

即使在唐朝,七言绝句也常常被当做歌辞演唱,可见这种风俗至少在隋朝就已经出现了。

这首七绝除了第二句以外,都是律句,也是一首律化的古体七言绝句。

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千万众,只怕荣公第六郎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为什么隋朝也有律化的七绝呢?再上溯到南北朝,看看当时是什么情况?

​三、南北朝齐梁以后七言绝句的特点

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出现了诗歌史上的重大事件,就是以沈约为主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把四声八病与诗歌创作结合起来。从此诗歌开始了格律化。

从此以后,诗人作诗开始注意隔句押韵,注意四声的区别,甚至出现了完全合律的格律诗。只是在南北朝时期的格律诗常常出现失黏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初盛唐仍然挺常见,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等。

在这以前的诗,常常有句句押韵的情况,在齐梁以后,可以看到单数句(首句可押可不押)大多是白脚。

体现在七绝上,就是第三句开始不押韵(白脚), 例如庾信的七绝《代人伤往 二首》:

杂树本唯金谷苑,诸花旧满洛阳城。正是古来歌舞处,今日看时无地行。

青田松上一黄鹤,相思树下两鸳鸯。无事交渠更相失,不及从来莫作双。

这两首七绝都是四句二韵,1、3句白脚,2、4韵脚。这种押韵和后来的绝句一样。

又如梁简文帝的《夜望单飞燕》是首句和2、4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

天霜河北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

我们从唐朝往前回溯,会觉得这样押韵呢很正常呀,因为后来的绝句押韵方式都是这样的。但是以前的诗人并不特别在意隔句押韵的问题。

熟悉格律的朋友都能看出来,这三首并不符合格律诗平仄、黏连的要求,当然都是古体诗。梁简文帝和庾信都生活在永明体诗人诞生之后,因此可以看出他们的诗句中都有律化的现象。

四、绝句和绝,最早出自何处

那么最早的七言绝句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先说说“绝”句的出现。

其实绝句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齐梁时期,我们都知道南朝梁、陈诗人徐陵《玉台新咏》中有古绝句四首: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古绝句其一》

另外更早一些,刘宋时期的诗人吴迈远传下来一首五绝:

伤歌入松路。斗酒望青山。谁非一丘土。参差前後间。

在《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记载了吴迈远这个人的狂傲:

又有吴迈远者,好为篇章,宋明帝闻而召之。及见曰:「此人连绝之外,无所复有。」迈远好自夸而蚩鄙他人,每作诗,得称意语,辄掷地呼曰:「曹子建何足数哉!」

这个吴迈远被宋明帝认为除了作诗以外,基本是个废物(判断基本正确,这个人替叛军写檄文,坐桂阳之乱诛死)。

这里用了“连、绝”二字来代表诗歌,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称为“绝”的文章。

五、最早的七绝

齐梁以前,在东晋时有一首《豫州耆老为祖逖歌》,《晋书》 列传第三十二中记载:

(祖逖)尝置酒大会,耆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乃歌曰:“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其得人心如此。

豫州刺史、奋威将军祖逖(就是闻鸡起舞的那个人)为当地百姓爱戴,在一次宴席上,老人们歌唱赞颂祖逖:

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思歌且舞。

再往前,又有东晋王嘉编写的《拾遗记》中,记录有曹魏时期有七言四句的歌谣《行者歌》:

文帝(曹丕)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帝以文车十乘迎之,车皆镂金为轮辋灵芸未至京师数十里,膏烛之光,相续不灭,车徒咽路,尘起蔽于星月,时人谓为“尘宵”。又筑土为台,基高三十丈,列烛于台下,名曰“烛台”故行者歌曰: “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 此七字是妖辞也。

魏文帝迎娶灵芸被认为不祥,当时有人唱了一首七绝:

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

从这两首可以看出来,一首押仄韵,一首押平韵,共同点是句句押韵,和后来第三句不押韵的绝句还是有区别的。

再往前上溯,春秋末年的《逸周书·周祝解》中,下面这一段隐藏了一首七言绝句:

故曰:文之美而以身剥,自谓智也者,故不足。角之美,杀其牛,荣华之言,后有茅。 凡彼济者必不怠。观彼圣人必趣时。石有玉而伤其山,万民之患故在言。 时之行也,勤以徙,辟召道者,福为祸。时之从也,勤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故曰:费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沈祖棻(1909-1977)先生认为,其中有28个字可以说是七言绝句的始祖:

凡彼济者必不怠。观彼圣人必趣时。石有玉而伤其山,万民之患故在言。

沈祖棻先生是近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有"当代李清照"美誉。和其丈夫程千帆先生合称"程沈",二人曾经合作著有《古诗今选》、《古典诗歌论丛》、《古诗今选》、《唐人七绝诗浅析》等。

结束语

七言诗在唐朝前并不受文人的重视。七言绝句真正的发展是在唐朝, 初盛唐时随着李白、王昌龄等人大量创作七绝,使得这种诗体越来越受到诗人的青睐,作品也越来越多,到了中唐和晚唐时,七绝数量比初盛唐又增加了数倍。

七绝在唐朝的发展,很大原因是七绝被唐人作为乐府歌辞使用,类似于当时的流行歌曲形式。王士祯在《唐人万首绝句选序》中特别指出:

考之开元、天宝已来,宫掖所传 、梨园弟子所歌 、旗亭所唱 、边将所进,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尔。故王之涣'黄河远上' 、王昌龄'昭阳日影'之句 ,至今艳称之。

@老街味道

观唐习律44 赠别诗怎样写?从卢纶诗可以看出送别诗的公式套路

观唐习律43 韦应物为何被纪晓岚批评 有些诗病作者不自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