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间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日本民间故事,第1张

日本鬼文化

在日本,立春的前一天叫做"节分"。这一天,不论在寺庙还是在每个家庭都举行一种叫做"撒豆驱鬼"的活动。它可能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追傩仪式,即一种过年活动。现在举行撒豆驱鬼活动时,在寺庙中,一般都是处于本命年的男人担当撒豆驱邪的任务。民间信仰认为,吃了和自己的年龄一样多的豆子就能在这一年平安无病,因此人们争先恐后地捡这种豆子。而在每个家庭里,没有专门规定撒豆子的人,往往由父亲戴上鬼的面具担当鬼的角色,孩子们向"鬼"撒豆子,这时候人们异口同声地喊"鬼出去,福进来!"场面显得很热闹。虽然这个时节屋外还很冷,但从这种喊声中人们还是能感受到春天即将到来的气氛。

在此所说的"鬼"与中国的"鬼"不同,它不是死人的灵魂,而是一种妖怪,念为ONI(日文作おに)。在日本,鬼是一种很普遍的妖怪。它们根据身体颜色的不同,有红鬼、蓝鬼、黑鬼等种类。它们的身躯比一般的人高大,头上有角,在很可怕的脸上还长着长长的虎牙,它们穿着老虎皮的兜裆布,手持带刺的铁棍。它们常常来到人间抢走公主或财宝,也吃人。因此,在日本的民间故事里它们担当的角色很像西方民间故事里的龙:一个英雄为了夺回公主需要进行斗争和惩办的对象。

妖怪一般住在深山里或海中的孤岛上。就是说,与人住的地方有一定的距离。这与日本人的异界观念有关系。日本人自古以来一直把山、海看作是异界,是由人类以外的秩序来统治的、神和妖怪住的地方。日本民俗学的奠基者柳田国男认为,妖怪是神衰落后的形象,从其根源来说它们二者是同一个东西。无论哪个民族,在对神的认识上都有这两重含意:神既能带给人们以富裕为代表的幸福,也有带来灾祸的力量。因此人们通过供奉神的方法来祈望除掉灾祸,得到丰收。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这些不相宜的东西不再害怕,它们就被看做是应该由人的力量来除掉的东西了。因此神也分为了好坏善恶的两个极端,好的仍然称为神,坏的就被称为妖怪。于是,妖怪就成了人们生活中总是应该被除掉的东西了。

日本的鬼,也是给人们带来灾祸的妖怪之一。所以,民间故事里的鬼也理所当然地向英雄们提供了发挥他们特殊能力的机会。在民间故事里,鬼一般都很凶恶,尽做坏事。但它们也带有过去当过神的痕迹,即在它们那里有很多财宝和宝贝。所以治服它们的英雄在救回公主的同时,也常常带回来很多财宝和宝贝。比如桃太郎带回来很多财宝后,尽力行孝,和父母过着幸福的日子。这样的例子也同样见于中国: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主人公也常常从异界带回来宝葫芦,这相当于日本的"万宝槌"。在日本,治服鬼的另外一个英雄一寸法师,也利用它(万宝槌)变成了很英俊的小伙子。

这里提到的桃太郎和一寸法师都是日本民间故事中有代表性的治服鬼的英雄。他们的出生都不同凡响。一寸法师是没有儿女的老夫妻通过祈祷而得到的天赐的孩子,他一出生只有一寸大,并且一直长不大,与中国的枣核娃一样。桃太郎则是从一对没有孩子的老夫妇,在河边捡回的一个顺水漂流下来的大桃子中出生的。但与一寸法师不同,他却生长得很快。柳田将这些具有特殊出生经历的英雄叫做"小小人儿",认为他们是古代日本人信仰的重要对象。就是说,只有这种具有神性的英雄,才能驱除可怕的鬼。

但日本人喜欢这些故事,不仅是由于古老的信仰原因,而且还在体味一种快感,即只有一寸的小小人儿或不到十岁的小孩子,治服比一般人还大还强的妖怪。日本人自古一直怀着一种心理:喜欢那些看似又小又弱的人打败又大又强的人,甚至创造了表现这种心理的专用词或典故(HOUGANN-BIIKI)。作为日本国技的相扑运动中没有规定体重级别也可能与此种心理有关。

关于鬼的俗语也不少。"碰到了鬼或者蛇"(前途吉凶莫测)、"连鬼都笑了"(预测遥远的将来)、"鬼得了铁棍"(因得了一件有用的东西,本来很强的人更强了。如虎添翼)、"鬼不在的空隙洗衣服"(阎王不在小鬼闹翻天,猫儿不在老鼠跳梁)、"鬼口边念佛"(猫哭老鼠,假慈悲)、"像砍掉鬼的头一样"(得意洋洋的样子,如立奇功)、"鬼也会流泪"(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流泪,顽石也会点头)、"鬼也有十八岁"(丑女妙龄也有相)等等不胜枚举。另外,学校里的学生们常常给特别严格的老师奉献的外号是"鬼某某",其反义词是"菩萨某某"。对河滩上扁平坚硬的大石头,一般都叫做

"鬼的搓板"。所有的日本人小时候都大概玩过"鬼追人游戏"就这样,鬼仍然活跃在日本人的现代生活里。

前面提到的"撒豆驱邪"活动中的鬼,学者们认为是中国的追傩传到日本的宫廷以后,再传到民间而形成的。因为走在游行队伍最前边的方相氏装扮得奇形怪状,人们误以为他就是应该被除掉的邪恶的妖怪,于是他慢慢地变成日本的鬼了。另外,在日本从平安时代以来一直流行的不动明王的画像形象上也与鬼很相似。再者,我们在中国古建筑物的门上常常见到的铺首,其形象也有点像鬼。职能上二者虽然不完全相同,但给人心理上的震慑感觉,大概也是一样的吧。这样说来,这种在日本已扎根很深的妖怪,也好像是个进口货。它在日本经过很多春秋,慢慢地进行本土化,到现在已经完全变成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了。日本文化有一个特征,即将外来文化吸收消化后,利用它形成自己的文化。从鬼的身上我们也能见到这一点。

中国鬼文化

一、中国鬼文化的成因

“鬼”泛指人死后与躯体相脱离而存在的各种“魂灵”。围绕“魂灵”问题,在中国历代社会的各阶层都 存在着大量的传闻和描述,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每每谈及鬼灵诉怨、冤厉索命等问题都津津乐道。 我们把这种围绕“魂灵”问题而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古籍、典章、礼仪、风俗统称为“鬼文化”。 探讨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机制构成了本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社会意识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都可从社会存在中求得其依据, 鬼文化的形成亦不例外。从本原意义上讲,鬼文化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当原始人还过着动物般的 生活,在意识上尚不能使自己和周围自然界分开时,就不可能产生鬼魂、精灵等表象。只有当人们为了谋取生 活资料,对自然界经过长期不断的斗争,逐步地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分开,有了清楚的自我意识,并认识了一 定的自然现象和过程,从而才有可能去寻找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寻找上述联系的过程中,原始人看到 有些自然现象给他们带来意外的享受,而有些自然现象却给他们带来祸害甚至伤亡。久而久之,人们对自然现 象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在生产斗争中获得的能驾驭自然力的知识,如两木摩擦可以生火,火可以燃 木,可以取暖、熟食等。另一种是人们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的各种错误的、幻想的观念,精灵、恶魔、善鬼等 表象就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他们把给人带来好处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当作善神、善鬼,反映了当时社会 物质生活的不安全性。把不利于人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当成恶魔,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以及人们在 自然现象面前所表现的软弱无力的恐惧心理。

鬼魂观念的形成除了上述社会经济的原因之外,还有其认识论的根源。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不知道自己身 体的构造,对梦现象的疑惑也直接导致了鬼魂观念的产生。人们在梦中会见别人或已死去的人,并和他们打交 道,做各种各样的事,醒来时却一无所见,这不但使原始人认为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一个实体,而且还从会见 已死的人的梦境中得出灵魂不死的结论。原始人还认为自己在梦中能飞翔、能入水,是离开肉体的灵魂比附于 肉体的灵魂具有更大的能力的表现。此外,梦中出现各种奇怪的似人非人的形象,也极易被原始人当作鬼怪存 在的证据。总之,原始人由于不能正确区别醒时的感觉与梦中的幻觉,以至把精神和肉体分离开来,视精神为 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实体,因而产生出鬼魂的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害怕黑暗、畏惧死亡也是鬼魂观念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害怕黑暗是人类的天性之一 ,当黑暗遮没一切的时候,人失去了所有的参照物,也就等于失去了自己,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人们需要设 想黑暗中有某种必然存在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对人具有威胁性,于是害人之鬼便有了产生的可能。畏惧死亡与 鬼的产生更是密切相关。一方面,生死是两种断然相异的状态,不久前还是精神十足的人,一死却变成了冰冷 僵硬的尸体。古人把两种状态相比较之后,认为死是人体内少了某种东西的结果,这种东西虽然摸不着,看不 见,却是使身体温暖、能活动、能说话的一种力量。我国古代的“三魂七魄”学说便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印证。 另一方面,古代任何人一旦想到总有一天要对自己生活过的世界告别,个人的喜怒哀乐、世界的沧桑荣枯,都 将随着死亡而消失,不能不深感畏惧。为了摆脱这种死亡大限,人们便渴望死后有知,鬼魂观念便由此产生出 来,灵魂托生转世,无疑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安慰。

由此可见鬼魂观念的产生,既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也有其重要的认识论、心理学依据。我国历史进 入阶级社会后,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一方面被统治阶级大肆宣传,他们利用各种鬼魂 素材来愚昧百姓,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维护本集团内部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广大的人民群众 也常藉此手段来抨击时政,警世自律,消遣娱乐。总之,鬼魂观念一经产生,便经过纵向的历史继承和横向的 人际舆论,逐步形成了一种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的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二、中国鬼文化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鬼文化在原始社会的土壤中萌生,同时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变异、更新的 过程。纵观整个过程,我们发现中国的鬼文化由于其形成背景的特殊性,在总体上也呈现出与其它地域的鬼文 化根本不同的突出特征。

(一)家族宗法制的长期存在使中国的鬼魂观念与祖灵观念紧密结合,从而给中国的鬼文化留下了鲜明的 宗法烙印。

家族宗法制在西周确立之后,作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以不变应万变,贯穿于中国社会三千多年, 对中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鬼魂观念受其影响,在西周前后曾发生过质的变化。从殷都废 墟中发掘的考古资料看,西周之前的殷人的鬼神观依然存在着多种崇拜的倾向,日月星晨、风雨雷电、山川河 流都有灵魂,均具备降灾降福、佑人害人的功能。不仅如此,在殷人看来,父母及祖先的亡灵和自然界的其它 神灵一样也经常无端做祟,危害后代。“贞祖辛祟我”[1]、“贞妣己祟帚好子”[2],这里亡故的考、妣和祖 考、祖妣无端做祟,和其它天灾人祸具有同等的意义。

周代以后,随着家族宗法制的确立,亲祖之灵作祟的提法逐步消失。因为在周人心目中,祖宗之灵是以“ 敬德保民”为己任的,他们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亲族子孙道德行为的监护者,绝不会无缘无故作祟,危害子 孙,干违背道德的事情。随着对祖宗亡灵作用的美化,祖先崇拜在各种崇拜中逐步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出现了 祠祭、家祭、墓祭等多种多样的对祖先的祭祀形式,特别是宗庙、祠堂作为祭祖的重要场所,其营建构造逐步 受到重视。《礼记·曲礼上》有所谓“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的说法,即诸侯、天子营建宫室,要 首先建宗庙。与之相适应,在宗庙、祠堂内逐步出现了各种复杂的祭祀活动,“月祭”、“四时之祭”等。除 此之外,对那些无主孤魂,以防其作祟,在郊外临时设坛进行“招魂致祭”。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与祖先崇拜 相连的祠庙建筑、墓地建筑广布于中国各地,组成一个文化传播的大系统。至今为止,我国有关鬼的小说、戏 曲、美术、舞蹈等所涉及到的人、景、物,大都与祖先亡灵、宗庙、祠堂、墓地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祭祖活 动的经常化、祭祖形式的多样化、祭祖意识的普遍化,使得中国鬼文化带上了浓厚的家庭宗法特色,使之显著 区别于西方及其它地域的鬼文化。

(二)道教的广泛流行,使中国的鬼文化呈现出道巫合一、鬼、神、仙相通的特点。道教是以老庄的哲学 为理论基础,以民间巫术、神仙方术为主要内容,并吸收部分儒学、佛学思想综合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 体系。它自东汉中叶产生,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古代社会 的许多方面发生过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中国鬼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我们知道,民间巫术作为道教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产生。巫是人与鬼神之间的中介者 ,能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占星等,是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职业。先民以为疾病是有鬼附体,需用 巫术加以祛除,由此有符咒驱鬼的法术。道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依仗巫术祈福禳灾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期 ,随着“巫”走向衰落,道士代替了巫的大部分职能,如主持丧葬仪式、驱鬼求平安、超度亡灵等,成为操纵 鬼文化活动的重要角色,由此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巫合一的局面。

此外,道教还吸收老庄哲学中“神人”、“至人”、“真人”轻举独往、逍遥世外的思想,迎合人们渴望 飞升成仙的心理,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据不完全统计,道教诸神共计430位之多。诸如:菩萨、玉皇 、玄女、财神、门神、灶神、海神、关帝、城隍等,还有众多行业神,如:铁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仙翁、乞 丐崇罗祖大仙等。至于鬼谷子、张天师、许真君以及人们常说的八仙更是妇孺皆知。通过对道教经典《道藏》 的研究,我们发现,道教的神仙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有名、有姓、有形、有质、有情、有欲,并有一部得道 成仙的生活史。道教的这种创造神仙的思维方法,极易给普通世人造成一种错觉,即人死本为鬼,但只要得道 便可由鬼或变神或变仙,由此导致了中国鬼文化的鬼、神、仙相通,混杂不分的特点。

(三)佛教的传入使中国固有的地狱观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至南北朝而隆盛,它对中国鬼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地狱观” 上。与中国固有的冥界观念相比,佛教的地狱突出“狱”的特点。即刑罚世间之人,无论生前贵贱贫富,死后 其鬼魂均要到阴间地狱接受冥王的审判,这无疑为进入阶级社会后,伸冤无门的中国百姓提供了一种心理解脱 的手段。佛教的地狱数目之多,为其它宗教所不可比拟,且极为混乱,大致有根本地狱、孤独地狱、十八层地 狱等。每类大的地狱又包括众多的小地狱。每种地狱内皆有多种多样的刑具,让亡灵在此以生前行为的善恶进 行或轻或重的制裁,而且还有以阎王为首,佐之判官、鬼吏、鬼卒的一整套管理地狱的官僚体系,所有这些是 我国上古幽冥世界观中不曾有过的。后来佛教的地狱观念吸收了中国早期幽冥观中“地下九层说”的某些因素 ,并与中国的官吏体制相结合,创造出汉化的“十殿阎王”。“第一殿: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历;第三 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王包;第六殿:卡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 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轮转王薛”[3]。各殿阎王职责分明,分管着阴间的各类事宜。可见佛 教地狱观与中国固有的冥界观念互为补充、互为依靠,共同构成了中古以后我国庞大复杂的幽冥世界体系。

(四)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因其推崇“忠孝仁义”的做人原则,受其影响,中国的鬼文化呈现出浓 厚的伦理至上性特点。

儒家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疏远的态度,孔子认为应当“敬鬼神而远之”[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但另一方面,儒家对与鬼文化有关的丧葬、祭祀活动又给于高度的重视。针对这一现象,有人认为,从 根本上讲,儒家承认鬼神的存在。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需要指出的是,儒家之所以对丧 葬、祭祀等鬼事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其目的不完全在于事鬼神,而在于以此为手段来增强人们的忠孝仁义观 念,巩固尊尊卑卑的等级制度。曾参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6]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表现。儒学创始者 及后世继承者正是以“民德归厚”为出发点,将“忠教仁义”的伦理观念注入纯属于巫术、仪式范畴的鬼文化 活动中。随着宗法制度的日益巩固,儒学对丧葬、祭祀的讲究更是到了繁文缛节、甚至不近人情的地步。历代 有关丧葬之礼的阐释、论著汗牛充栋,对孝子贤孙在丧、祭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推崇更是史不绝书。《礼记》 一书便是对丧祭活动进行完整归纳的代表作之一。这种把丧祭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义理化的做法,客观上极 大地推动了鬼文化的发展,同时又使中国的鬼文化带上了浓厚的伦理至上性的色彩,由此构成了中国鬼文化显 著区别于其它鬼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三、中国鬼文化的社会作用

由于中国鬼文化的上述突出特点,使得它一经产生,便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即使在当今社会,鬼文化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俯首可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 其作用的主要方面择其要而述之。

(一)鬼文化的发展,导致厚葬之风久盛不衰,使得大量财物被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

作为厚葬的标本,有陕西临潼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有咸阳北原和洛阳北邙山上那一座座栉比鳞次、气象 恢宏的汉代陵墓群,有北京的地下宫殿,有河北的东陵、西陵。人死了千方百计厚殓丰葬,把珍贵的金银珠宝 、绫罗绸缎,以至把陶俑、活马、活人塞进坟墓里陪葬的事,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在帝王厚葬之风的影响下 ,一般达官、显贵也相沿成习,竞相效仿。《潜夫论.浮侈篇》对东汉贵戚、豪门厚葬的情景作了生动的记载 :“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缕玉,儒梓梗楠,良田造茔,黄壤置葬,多埋珍 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植松柏”。与厚葬之风相适应,便是葬礼的隆重繁琐。西汉重臣孙光死后,送 葬时羽林孤儿诸生共400余人挽送,车辆达万余乘,道路皆举哀以送丧。霍去病死后,送丧时武帝发属国玄甲 军阵送行,从长安一直摆到茂陵。厚葬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构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之一。《晋书·索琳 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献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即新皇帝即位一 年后,要从每年所得的贡赋中拨出三分之一来修建皇陵。

(二)无论是上古神治、人治合一时期,还是后来人治、神治分离阶段,鬼文化的盛行都极大地影响了中 国古代的政治生活。

在上古人治、神治合一时期,“鬼”凌驾于一切政治之上,鬼神的意志直接体现在政治行为上。例如,黄 帝即是华夏部落集团的首领,同时又是部落中最大的巫师。传说他“合鬼神于西泰山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 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7]。后来他与蚩尤逐鹿大战,参战者除华夏部落集团各氏族外,还有四方的鬼神。在神治、人治分离的过渡 时期,鬼神对社会政治的裁决权仍然表现的十分重要,这从殷商社会可以清楚地看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 鬼,先鬼而后礼”[8]。国王事无大小,都必需请示鬼神而后决。

而代表鬼神发言的是巫史,巫偏重鬼神,代鬼神发言用筮法。史偏重人事,代鬼神发言用卜法。国王的行 为须征得巫史同意方可。到了神治、人治分离后,鬼文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虽然不再具有直接性、决定性特点 ,但它仍然从思想上、精神上间接地发挥着影响作用。如,历代统治者利用祖先崇拜来维护王族地位的神圣性 ,调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等。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因果报应的鬼文化观念作为政治的补充手段,更是有效地 钳制了下属劳动者的思想,起到了维护封建基层政权的作用。

(三)历代围绕鬼神有无问题所展开的争论,构成了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思想史上,形神关系 的争论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神灭即无鬼,构成了无鬼论。神不灭即有鬼,构成有鬼论。自春秋战国到汉代,围 绕形神关系问题曾有过长期的争论。墨子以杜伯鬼魂射杀周宣王、庄子仪鬼魂杖杀燕简公等历史记载为依据, 强调鬼神无所不在,主张敬祭鬼神。庄周用气的聚散来解释生死现象,强调“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 物以形相生”[9]。孔子则主张敬天法祖,敬鬼神而远之。稍后一些的荀况则直接否认人死为鬼。汉代桓谭、 王充借烛火之喻否定灵魂不死说。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传入,神不灭论广泛流行,神形关系的争论遂 掀起一高潮,无神论者范缜写出《神灭论》名作,提出“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哲学思想。隋唐之后,形神 关系的争论依然存在,时有交锋。正是在上述思想论证中,“生”、“死”、“形”、“神”等概念逐步成为 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仅此可见鬼魂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四)鬼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对包括文学创作、美术、雕塑、音乐、舞蹈、戏曲等在内的中国古典文化艺术 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方面讲,一方面随着丧葬、祭祀等鬼事活动的进行,出现了与之有关的墓志铭、祭文、吊文等文体 ,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学士以民间鬼故事为基础创作了大量鬼神志怪作品,诸如:《搜神记》、《灵鬼志》、《 幽冥灵》、《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作者在其作品上借鬼事言人事,以辛辣的笔锋对世 态炎凉,人间善恶给以淋离尽致的揭露。不仅如此,诸如“鬼哭狼嚎”、“鬼斧神工”、“神使鬼差”等鬼文 化名词,也早已融入我国文化的大血脉中。从艺术方面讲,鬼文化对中国的美术、雕塑也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钟馗捉鬼图》、《张天师骑虎镇邪》,民间年画中广为流行的《镇宅门神图》都是鬼文化观念的反映。敦 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的有关鬼文化的雕塑更是不胜枚举。除此之外,中国的许多音乐、舞蹈都直接 来源于上古人类巫祝祭祀鬼神的仪式活动。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鬼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既有社 会经济的原因,也有认识论、心理学的依据。它一经形成,受传统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便呈现出与其它地域的 鬼文化的不同的诸多突出特点。又在上述种种特点的作用下,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产 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122年,西汉使者到滇国(今云南省),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而当时汉朝皆以夜郎称呼西南各国,夜郎国因此得“夜郎自大”之名。从此“夜郎自大”就成了自以为是、骄傲自大者的代名词。实乃千古之冤。这里的夜郎到底指哪儿,史书并无详细记载。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随风直到夜郎西”中的夜郎又指哪儿?

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夜郎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人文价值正在为世人看重。一段时间以来,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都在抢“夜郎”。夜郎国究竟在哪里? 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前后约300年。之后古夜郎国神秘消失。这个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赫章可乐“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发掘,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开了辉煌的一角。可乐距毕节赫章县城西58公里,这里具有乌蒙高原的旖旎风光,富饶的农林牧矿资源,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被考古学家们称为贵州考古的圣地,夜郎文化的“殷墟”。它历史悠远、厚重,散发着浓郁而古老的文物气息;它神奇、魔幻,在历史长河中曾经显示过繁华而双悲壮地衰落沉没。可乐四周群山拱卫,中间为一坝子,乌江北源的麻腮河、可乐河于坝中交汇后向东流去,坝子周边属缓坡丘陵地起伏延伸至远方山麓,海拔1788米到1890米之间。在这起伏的缓丘陵地上,埋藏着成千上万座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古墓葬,他们依山傍势,按地形组成14个群体,分布在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墓葬之密集,延续时代之长,实属贵州乃至西南地区之最。夜郎民族墓葬中随葬的器物如铜鼓、立耳铜釜、鼓型铜釜、铜扣饰、铜锄及铜戈、剑等兵器都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格,如云雷纹柄青铜剑,卷云纹柄铜柄铁剑,蛇头型柄青铜剑,无胡铜戈等均是典型的夜郎青铜文化的代表。到西汉晚期,夜郎民族墓葬中出土的有汉文化特点的铜釜、铜带钩、陶罐、铁剑等应是民族矛盾缓解,汉文化与夜郎文化相互影响与交流的产物,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汉文化与多种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流、融洽、结合的历史现象。

中华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当汉文化在中原大地崛起时,边疆也出现了多民族文化,“西南夷”便是其中之一。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志》中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西南夷在历史上泛指云贵高原与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

据负责可乐墓葬考古发掘的贵州省博物馆研究员梁太鹤介绍,自1958年在赫章县可乐民族乡发现第一批出土文物以来,考古部门先后进行了9次发掘,但再次引起国家和考古界关注的还是2000年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及历年调查有几方面值得重视,一是可乐墓葬分布面大,涉及范围达3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墓葬高密集中,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墓葬80多座,其中有不同时期的墓葬叠压在一起,为省内考古罕见;三是延续的时代长。战国、西汉、东汉时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现;四是反映的文化底蕴丰厚。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独特的夜郎民族文化,以及秦汉时期的汉文化与夜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可乐”以其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文化属性,荣获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可乐遗址·古墓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以史书记载及考古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后,夜郎国在贵州已成为不争的史实,但夜郎国的都邑究竟在哪里?梁太鹤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可乐“西南夷””墓群的发掘,对探究古夜郎族属和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可乐,彝文古籍称为“柯洛倮姆”,意为“中央大城”,史志记作“柯乐”,后演变为“可乐”。今天杂居可乐的彝、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中,彝族人最多。当地人说,彝族最先进入可乐,他们将这批“西南夷”墓葬叫做“莕人坟”或“莕人洞”。

一直生活在“柯洛倮姆”的百姓们,哪里想到他们捡回家去砌猪圈、盖茅厕的砖瓦,竟是秦砖汉瓦;那些从“莕人洞(坟)”挖出来,认为带有邪气而随手扔掉的坛坛罐罐,竟然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今天,人们无不惊喜慨叹,贵州这片一直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土地上,竟然沉淀着厚重的古老文明。

宋世坤说,可乐地处滇、黔边界,交通发达。据文献记载,这里曾是进入贵州的彝族默部(黔西北彝族水西始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贵州何处是夜郎

夜郎国的疆域究竟有多大?有专家分析,夜郎在建邑可乐时,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夜郎王为了扩展地域,先后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多处建立城池,由于夜郎王在这些城池都有过短时间居住,便成了后人争夜郎古国的理由。

梁太鹤说,从可乐“西南夷”墓群看,只能说明可乐当时的繁荣,夜郎的都邑究竟在何处,疆域有多大,发掘才刚刚开始。除了可乐遗址外,在周边地区发掘的遗址中,还陆续出土一批夜郎时期地方特色的重要文物。

梁太鹤感慨地说,夜郎文化与周边发掘、研究成熟的巴蜀、滇、楚和南越文化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但由于经费、人才紧缺等问题,使古夜郎文化的发掘、研究进展迟缓。

贵州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学家们因此殷切呼吁,希望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对夜郎历史文化发掘的力度,这不仅对贵州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为填补中华民族文化的完整。 夜郎古国沉睡“沅陵”

由中科院长沙土地构造研究所和湖南考古研究所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湖南沅陵窑头村一带的地质地貌进行了调查和测试,初步确认位于沅陵县城南窑头村的古遗址,就是秦代古黔中郡故城遗址。那40余座大型古墓中,大的墓穴规格为40米×40米,一般的在20米×15米左右,远远超过了当年震惊世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20米×17米的规格。

有专家认为在古墓没有开启前,尚无法完全确定窑头村就是古黔中郡郡城所在。

但古书记录表明,这一带的确就是古黔中郡中心地区所在。沅陵县古称辰州府,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西有酉水河,沅水贯穿全境,构成大小910多条复杂的河汊水系。

历史上,这里就是文化昌盛之地。这一带在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间,曾产生过史载的以“五溪蛮”苗人势力为主的夜郎古国,当地土著力量的辖区也大致和古黔中郡的治所范围重合。此发现有望揭开“夜郎文明中心之谜”。

沅陵考古专家夏湘军告诉记者,黔中郡辖现湘西沅水、澧水流域,鄂西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贵州东北部地区。沅陵与贵州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而沅水是大西南通往长江的必经之路,是兵家必争之地。传统上认为古夜郎主要在贵州境内,但是据史书记载,夜郎当时有10万精兵,这么庞大的队伍,需要一个广阔的领域来支持,不排除有这种可能。同时他又指出,唐代这里曾叫过“夜郎县”。据考证,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的方位就在沅陵。 “竹崇拜”能道出夜郎古文明中心吗

熊宗仁所长告诉记者,据《后汉书》记载“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溪,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

长养有才武,遂雄长夷狄,以竹为氏。”这是来自民间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夜郎的建国经过。夜郎在西汉后期逐渐建立政权。而“竹崇拜”则成为夜郎的一种标志。

夜郎文明中心,当然与“竹崇拜”有紧密的联系。“贵州长顺县广顺镇”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说法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广顺坐落在天马山下,左有美女山,右有郎山、夜合山。金竹夜郎时的金竹夜郎王府就坐落于郎山、夜合山、摆脱山、金竹大坡怀抱中。当地老百姓称古城池为夜郎王府、旧府、竹王府、金王府等。贵州民族学院王子尧教授告诉记者,现场还可看到残墙断壁旧址。古城池内为2平方公里,是目前发现最大的金家遗屯。周围山峰环绕,仅有4个出口。内有2道城墙,分成内外城墙,用土石筑成,金氏族人长期居住。

郎山西侧山下有被官兵杀害的全族人的万人坑,东边南湖有箭厂及营地等。解放后民间在耕地时挖出的金剑、方印、青铜匙等多种文物,曾为村民所目睹,杜鹃湖在基建时也挖出多处古夜郎的坟墓,保存完好,均是历史的见证。

夜郎家族(金氏家族)自汉始祖夜郎王至今,完整的族谱还保存着。除前几年住镇宁的金氏家族为写延续的族谱取去一本外,现广顺还有金氏族谱。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为姓,所以金竹夜郎后裔大都姓金。

据史书记载,永乐十一年第6任土司德珠病故后由长子金庸赴京承袭安抚使职,次子金鉴分袭后苑土司(今贵阳金筑镇),三子金铎分袭谷通土司(今罗甸)、四子金钧分袭扬义司(今福泉)。在当时社会里长子应掌管中心统治区,其他后裔分袭其他边疆之地,可见当时广顺是处于政治中心地位的。

夜郎县在今府治左右

著名学者莫友芝告诉记者,据清朝著名史学家郑珍认为,夜郎县在今府治左右。

古都城外东面1公里处的九龟下滩处还有大批集中安葬的古墓群。专家们认为整个古都城的布局与设置,都与史书记载的十分吻合。但此处是否是古夜郎的惟一都城,还有待进一步研考。 夜郎水运的起点是夜郎王国的首邑吗

熊宗仁说,贵州的牂牁江被中外专家誉为“夜郎都邑之乡”,木城郎岱古镇被誉为“夜郎国都前宫”,很多的学者都认为这里是夜郎国的首邑。牂牁江区境内的老王山原名叫郎山,因山崖上形似月牙般的月亮洞中埋有夜郎老王和王妃而得名。茅口九层山的来历,就与夜郎国兴起来的牂牁国都有关。相传,夜郎王希望选择有100座山峰的地方建都,因他看到牂牁江打铁关一带山峰重重叠叠,云遮雾绕,恰似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非常有帝王基业气势,于是夜郎王站在中央山头上数山峰,数来数去只有99个,哪知他竟将脚下站着的一个漏数了,为此他只好非常遗憾地将夜郎国都建在美丽壮观、气势磅礴的牂牁江畔。

从这一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特神秘的牂牁江、大补王寨、古驿道、古驿站、牂牁古国的女阴图腾、牂牁江畔硕大的王子坟、古烽火台、“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的古石碑,无不显示出夜郎王侯的气势和风度。

另外,茅口一带的老百姓发现的西汉时期的青铜酒杯、青铜手镯、银质针线盒,月亮洞中发掘的夜郎王、王妃遗骸和陪葬的陶釜都证明了茅口是夜郎古文明中心所在。茅口古镇的老百姓修房挖屋基时发掘了连片铺道路的大青砖。不难想象,如果茅口不是夜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中心,绝不会用在当时算是高档豪华的大青砖来铺道路。贺国鉴先生告诉记者夜郎王国的首邑也可从水道进行对照考察。

据《安顺府志》,月亮河在(今六枝)城北20里,流到安南(今晴隆)属而入茅口河。郎岱、镇宁、归化(今紫云)之西北,盖属夜郎。由此可得出郎岱即古之郎山,夜郎由此而得名。由此看来,夜郎国的首邑在今六枝特区月亮河流域,并根据“夜郎临牂牁江”的文献记载,茅口是夜郎水运的起点。

凭面相能认定夜郎王室后裔

据熊宗仁介绍,茅口的河塘城村有一支夜郎王室后裔。木城村坐落在雄山奇水之间,右傍老王山,左临牂牁江,依山傍水。这个村有100多户人家,村口有一棵千年石榕,密密匝匝裸露在地面的根须有8.5米长。

这里民风淳朴,好客热情,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媳妇,端庄大方,言谈举止优雅得体。更令人惊奇的是,牂牁江一带属亚热带气候,海拔低,日照强,这一带的人们肤色黝黑,而惟有木城村的姑娘五官端正、粉脸桃腮,身段优美,长得十分漂亮。尤其是姑娘们柳眉杏眼,水灵动人,白玉般的牙齿和仙桃般的红唇再配上浅浅的酒窝,一颦一笑气度不凡,大显王室遗风。

旅游开发专家汪朝阳先生经多次实地考察认为,这里三面环山,惟有险峻的打铁关地势险要。牂牁江解决了古代水运和生产生活用水,两岸土地肥沃,盛产甘蔗、水果、蔬菜、花生,的确是利用天险屯兵建都的好地方。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牂牁江就是六枝的月亮河,从各方面情况看,这一带具有建立都邑的条件。再说这里的姑娘,长相气质与牂牁江其他地方的人大不一样,这可能是遗传基因和宫廷遗风形成的。这里的人可能是夜郎王室的后裔。

夜郎古都一直在变

贵州民族学院的王子尧教授告诉记者,从研究来看,夜郎的国都好像到处都是,除了沅陵、广顺、茅口等3个地方,牵涉到贵州省境的还有安顺、镇宁、关岭、贞丰、桐梓、贵阳、石阡、黄平、铜仁和云南省的宣威、沾益、曲靖,以及湖南省的麻阳等地方。于是有的学者就独辟蹊径,指出:既然在各地都发现有相关文物,证明该地为夜郎古都,这是否说明夜郎都邑处在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

王教授认为,夜郎国时期战争频繁,疆域不断变动,其国都也不可能长久地固定于一地,应该是不断变迁,经常变化的。

失落的文明——“夜郎”

我们所指的夜郎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战国秦汉时期的夜郎;二是指上溯与它有关的古柯,下延至夜郎灭国以后汉晋直至当今。

夜郎是我国秦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或曰部族联盟。西汉以前,夜郎国名,无文献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并县),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常琼《华阳国志·南中志》)

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其存在的上限似难确定,下限则被认为是在汉成帝河平年间(约公元前27年)。这一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这朵古代文明的奇葩尽管过早地凋谢了,而它的影响却历久不衰。

安化云台山旅游景点大全

1、云海

云台山山巅的云海是不可错过的美景,漫无边际的云如大海的波涛般上下翻涌,苍翠的树林,连绵的峰丛,蜿蜒的公路,优美的田园民居若隐若现,宛如仙境,舒展缭绕于群山峻岭间,犹如蓬莱仙境般朦胧神秘。

2、茶园

走进云台山的茶园,只见一排排茶树如同列兵一般,守卫着不远处的英雄公园,春风拂过,茶树翩翩起舞,仿佛如同云台山茶旅集团的又一群舞女,从远处看,成片的茶树像无边无际的绿色的海洋。

3、龙泉洞

有着“长宝第一洞天”之称的龙泉洞风景区,位于安化县马路镇,是云台溶洞群的一个支洞,龙泉洞形成于2亿年前,洞内已发现大小厅堂数十个,最大的可容纳千余人,洞内最大高差达80多米,层数最多处达六层,洞内钟乳石、晶锥、海石花等岩溶凝集物,千奇百状令人目不暇接。

扩展资料

云台山风景区位于安化县马路镇,距离县城29公里,终年云雾缭绕,山顶一块9平方公里的精美盆地,有“高山之台”和“高山上的平原”美称。景区以险为奇、以秀见长、以幽为美,拥有“山、水、洞、茶、道、云、文”等七大资源载体。

景区现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7个主类。有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大型斗牛场、空中玻璃桥,有富含浓郁文化色彩的梅山文化雕塑、神仙满岩、雪峰湖地质公园、龙腾湾苗瑶建筑群等。

焦作云台山景点介绍

焦作云台山景点介绍如下:

1、红石峡(又名温盘峪),位于子房湖南,全长2000米,峡谷深藏于地下68米。由红岩构成,属中国丹霞地貌峡谷景观,崖壁呈赤红色,故称“红石峡”。

2、潭瀑峡(又名小寨沟),处于云台山北部略偏西,是子房河的一个源头。潭瀑峡长2000米,南北走向。潭瀑峡内一条溪水叫小龙溪。

云台山景点

云台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和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交界处,景区面积280平方公里,含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青龙峡、峰林峡、子房湖、茱萸峰、猕猴谷、叠彩洞、百家岩等主要景点。

园区地形复杂,气候随海拔与山势山形变化各异、上下差异明显,原始次生林覆盖了整个山峦,各种树木和奇花异草种类达五百多种。云台山主峰茱萸峰海拔12976米,有落差314米的云台天瀑,在景区泉瀑峡的尽端,是中国发现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

园区内地质遗迹丰富,30亿年来,形成了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多次的构造运动,尤其是2300万年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水蚀作用的深度下切。

海上云台山的景点有哪些?

海上云台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宿城街道,是江苏沿海著名的旅游名胜地。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海上云台山的景点有哪些。

1、 万寿谷:万寿谷是一条长约2公里的深峻山谷,因峡谷南有万寿山而得名。峡谷内悬崖峭壁、碧水长流、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生态原始,并有九寿镜谭、倒崖、佛光崖、沐佛台等十几处自然景观分布,其间青山、碧水、栈道、幽谷、古树、奇花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寻胜探幽、避暑养生的最佳去处,游客到此,定会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2、 云台石林:云台石林,占地300亩,这里怪石林立,突兀峥嵘,姿态各异。有万卷经书石、雷劈石、仙桃石、卧佛石、观音石、卧虎石、神龟石、罗汉洞、听经台等名胜,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怪石间生长着华东最大的原生态楸树林,树龄多在百年以上,参天蔽日。每至花期,繁花满枝,如雾似云,景区500米践道,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怪石花海、争奇竟丽。眺望树隙浮云,倾听鸟啭虫鸣,移步易景,禅意山水,如入灵山胜境、游者莫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原中国佛教协会长赵朴初老闻此,欣然挥毫命名“云台石林”。

3、 悟道庵:悟道庵,又名三教寺,俗称悟正庵。地处北云台山南麓黄茅顶中部,海拔323米,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早在唐宋时代就有寺庙,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建悟道庵,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更名“三教寺”。庵坐北朝南,山门与正殿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两边各配一间厢房,略呈正方形。正殿面阔12米,进深10米,整个建筑占地约200平方米。1938年遭侵华日军轰炸,损毁严重,仅存山门、大殿、中殿等几处墙基。悟道庵遗址周围树木成荫,修竹掩映,清泉流水,环境极为幽静,是海上云台山景区中最具历史底蕴、人文内涵和环境价值的精品景点。

4、 楸林花海:楸树,落叶乔木,树干通直,寿命长,有较强的消声、除尘、吸毒的功能,能净化空气、其“材”貌双全,自古素有“木王”之称。唐代韩愈《楸树》诗赞道:“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谁人与脱青罗帐,看吐高花万万层”。悟道庵楸树林为全国罕见的原生态楸树林。楸树又称小叶梧桐,传说是凤凰飞落的地方。树龄多在百年以上,高大挺拔,姿态俊秀、枝繁叶茂,花形若钟,花多盖冠,红斑点缀白色花冠,如雪似火,每至花期,繁花满枝、香气浓郁,随风摇曳,令人赏心悦目,素有“楸林花海”美誉。

5、 醴泉:醴泉,就是甘美的泉水,似有酒味。古代典籍《礼记》说:“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古人还说凤凰“非醴泉不饮”。《瑞应图》说:“常饮醴泉,令人长寿”。明代嘉靖年间,涟水人杨珊开凿。史载:“杨珊号碧溪,少孝父母,乡里颇有贤名”。后“心目中隐隐跃跃,似有所悟”,遂“了彻方外宗旨”,“憬然猛省,顿成惠业”。于嘉靖末年来东海,于此结庵悟道,广收徒众,以渡众夫,人称了空大师。圆寂四十年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海州知州杨凤、同知吴自修等人为其修建“悟道庵”。醴泉井,水质清甜甘冽,400多年从未干涸。以其泉水泡制云雾茶,回味无穷,延年益寿。

6、 海天一览:海天一览观景台,建于山崖顶上。依山面海,凌空壮观,气势恢宏,与悬空栈道、悬索桥、云中漫步廊桥相连,总长1180米,直通二桅尖山峰。游客在此,极目海州湾,一览港岛城,山海奇观,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有诗赞道:“山居有大观,图画入眼帘。旷目千里远,怡心数缕烟。岛峰浮雾海,帆影接云天。海上长虹落,银鸥舞蹁跹”。

7、 蓬壶仙境—二桅尖:蓬壶仙境—二桅尖位于后云台山北麓,隔鹰游海峡与连岛对峙,紧邻大桅尖,海拔5037米。这里山势雄峻、重峦叠嶂,山海相连、峰高海阔,海波与山色相映,水汽岚光、变幻莫测,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是展示连云港东方大港、山海风光的精华所在。主要景点有:“海天一览”、“一线天”、“迎曙峰”、“凌空踏浪”、“云中漫步”、“云台神鹰”、“神龟探海”、“云台冰瀑”、“铁血峰台”等。其中,“云台铺海”、“曙峰旭照”、“海市蜃楼”等独特景观,久负盛名。景区容“雄、奇、险、幽、秀”于一体,集“山、海、港、城、岛”于一览,被誉为江苏省独一无二的“山海奇观”。

8、 法起寺:法起寺,又名法溪寺,亦名鹫峰寺,因取“佛法起源”之意而命名。寺院始建于汉代,如从“楚王崇佛”算起,迄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创建之初,西域康居国僧人在此翻译经典、弘法布道。东吴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康居神僧会尊者(康僧会)来此挂锡,并留“饮泉留仙”石刻为记。康僧会成为法起寺历史上第一位过化高僧。

以上就是关于海上云台山的景点有哪些的内容介绍了。

云台山风景区(河南省焦作市云台山)详细资料大全

云台山风景区,又名云台山、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含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青龙峡、峰林峡、子房湖、茱萸峰、叠彩洞、猕猴谷、百家岩、万善寺等主要景点。

云台山风景区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年云锁雾绕而得名。云台山主峰茱萸峰海拔1308米,有落差314米的云台天瀑,在景区泉瀑峡的尽端,是中国发现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

云台山风景区地质遗迹丰富,已经发现34亿年前的岩层。30亿年来,形成了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多次的构造运动,尤其是2300万年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水蚀作用的深度下切,造就了云台山双崖对峙的峡谷群和各种动态的瀑、泉、溪、潭,共同构成了“云台地貌”景观。

2004年2月13日,云台山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5月8日,云台山风景区被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1月,云台山风景区被列入资源型城市重点旅游区自然风光旅游项目。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云台山风景区 地理位置 :中国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 气候类型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 占地面积 :240平方千米 开放时间 :夏季:06:00-18:00冬季:07:00-17:00 景点级别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 :120元 著名景点 :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青龙峡、峰林峡、子房湖、茱萸峰 节庆活动 :中国云台山国际旅游节 景区分类 :风景名胜类 适宜游玩季节 :夏秋季 所属城市 :河南省焦作市 建议游玩时间 :2天 所属国家 :中国 节日 :中国云台山国际旅游节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景点美图,历史发展,历代称谓,景区建设,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主要景点,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青龙峡,峰林峡,子房湖,茱萸峰,百家岩,猕猴谷,叠彩洞,万善寺,地方特产,所获荣誉,旅游信息,门票,交通线路, 历史发展 历代称谓 据神话传说,黄帝陶正之官宁封子授黄帝御龙飞云之术。自焚则随路五色之烟上下升腾,其骨骸葬于“宁北山”中。此宁北山即今修武县北云台山。修武县古称为“宁”。后来,神话传说中称盘古山、女娲山、五行山。 东汉泛称太行山。末代皇帝刘协禅让帝位于魏王曹丕,封山阳公,死后葬于云台山南麓,后人称这里为古汉山。魏晋时期,云台山因“竹林七贤”在此相与友善,但古籍仅有"竹林"称谓。东晋始称云台山,唐代亦称覆釜山,金代称云台山,清代称小北顶。当代称云台山,恢复云台山固有称谓。 景区建设 云台山风景区于1984年完成考察论证,1986年开始进行深度开发。1987年12月,云台山风景区被评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89年4月,成立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局,为正科级单位。1994年,按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准,编制了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7年3月,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局升格为副县级事业单位。2001年投资220万元,邀请国家旅游局、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部门和高校的60多位专家,对景区重新进行了定位。2002年后又编制了云台山《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深度开发规划》。2003年10月,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局升格为正县级事业单位。 2005年,云台山风景区投资1亿元兴建了停车场,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拥有停车位5000个。同时,还建成了集主体山门、售验票大厅、多功能游客服务中心、购物中心于一体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添置了150辆观光巴士。投资15亿元兴建了数位化监控中心。 2006年11月,焦作市整合资源,将原由焦作市水利局管理的峰林峡纳入云台山统一管理。云台山风景区对景区周边的农村进行了整合。将位于云台山风景区出口处的岸上乡的5个自然村,改造成了5个旅游综合服务区,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和交通服务。在旅游道路沿线,规划建设了4个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分别是占地2000亩的林果观光园、畜禽养殖园、万亩核桃园、农产品园。 2009年,云台山风景区投资9亿多元,对景区进行硬体建设。景区道路全面硬化,景区卫生间均达到三星级以上,休息设施的外观、颜色、造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对景区、电力、通讯、广电等线路进行挖沟地埋。 2015年11月4日,公示了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编制的《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2030) 》。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云台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地处北纬35°25′1978″, 东经113°25′1007″。距省会郑州西北80千米,总面积240平方千米。 云台山 地质地貌 云台山风景区在元古时代是一片汪洋,随着世纪的流逝,地壳的变动,逐渐升起抬高形成平原。在十几亿年前造山运动时期(奥陶纪和震旦纪),地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下,又使山区激剧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峡谷。其后,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对岩石进行溶蚀,再加上其它风化营力的影响,就造成如今的山、石形态。 云台山风景区处在华北陆块新生代东亚裂谷系的华北裂谷带与西安—郑州—徐州近东西向裂谷转换带的交汇部位。受太行山前深大断裂控制,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过程中,于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地层中形成了一系列“之”字形、线形、环形、台阶状长崖、翁谷、深切障谷、悬沟等地形组合的“云台”地貌,构成了区内峡谷幽深、群山耸峙、飞瀑清泉的太行景观,对研究新构造运动和裂谷的演化具有意义。 云台山风景区内有形成于距今约14亿至3亿年间的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地层,出露系统而完整;有太古界—早元古界基底、还有典型的构造遗迹,诸如基底太古界片麻杂岩构造,早元古界表壳岩的底僻穹窿构造,盖层的超覆构造,韧性剪下带构造,韧-脆性变形构造,脆性断裂构造,单面山构造,以及盖层中的垮塌构造,滑坡构造等。 气候 云台山风景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寒。由于北部太行山系的屏障作用,背风向阳。平原为豫北高温少雨区。山区地形复杂,气候随海拔与山势山形变化各异、差异明显。 主要景点 红石峡 红石峡(温盘峪),位于子房湖南,全长15千米。由红岩构成,属中国丹霞地貌峡谷景观,崖壁呈赤红色,故称“红石峡”。红石峡里分布有“白龙潭”、“黄龙潭”、“青龙潭”、“黑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构成“九龙溪”。还有“幽瀑”、“穿石洞”、“相吻石”、“双狮汲水”、“孔雀开屏”、“棋盘山”等景观。红石峡南端有一狭窄的峡谷称为“一线天”,有瀑高50余米的白龙瀑布。 潭瀑峡 潭瀑峡,处于云台山北部略偏西,是子房河的一个源头。潭瀑峡长2000米,南北走向。潭瀑峡内一条溪水叫小龙溪。主要景点有渡仙潭、情人瀑、金龙卧波、丫字瀑、清漪池、水帘洞、碧玉潭、试剑石、蝴蝶岩、龙凤壁等,呈现出飞瀑、走泉、彩潭和山石景观。因潭瀑峡“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故称“潭瀑峡”。 泉瀑峡 泉瀑峡(老潭沟),长约3千米,沿沟上行400米,是亚洲最高大瀑布——云台天瀑,落差达314米。云台天瀑最宽可有十多米宽的瀑面。是云台山风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青龙峡 青龙峡,长约75千米,总面积108平方千米,又称“云台山第一大峡谷”,集峰、崖、岭、巅、台、沟、涧、川、瀑、洞等地貌于一体。主峰青龙峰海拔高达1323米。主要由青龙峡、净影峡、影寺盆地、双庙、猕猴谷、马头山和大山脑七大游览区组成,主要景点有望龙瀑、倒流泉、七彩潭、溶洞景观(共有大小溶洞20余处,主要有青龙洞、黄龙洞、两亲家洞、三官洞等)等100多处。 峰林峡 峰林峡,由峰林地貌景观、河湖景观和人文景观三大景观资源组成,以翡翠湖为主体,融山水为一体。主要景点有小孤山、天然毛主席像、大坝、老君滩、葫芦岛、天王岩、睡美人、三潭映月等。小孤山高10余米,长30余米,宽10米。天然毛主席像是199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发现的纯天然侧面石像,高12米。峰林峡大坝建造于1971年,坝高1005米,为中国第一高砌石拱坝。三潭映月集线瀑、帘瀑、潭水于一景。峰林峡景区内有植物1836种、陆生脊椎动物267种。 子房湖 子房湖,又叫“平湖”,因汉代张良(字子房)在此隐居而得名,是云台山风景区东区最大的湖泊水体景观。湖水面积05平方千米,全长约4千米,最深处约70多米。湖的北端,有一座山峰酷似大佛。2002年6月,子房湖内首次发现了桃花水母,桃花水母与野马、大熊猫被共同列入国家濒危野生动物红色名录。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之一,最早诞生于55亿年前。因形状如桃花花瓣而得名,桃花水母对水环境要求极高,桃花水母的发现对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无疑是一个最有力的肯定 。 茱萸峰 茱萸峰,俗名小北顶,又名覆釜山,因其形貌似一只倒扣的大锅由而得名。海拔13千米,峰顶有真武大帝庙、天桥、云梯。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隹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即于此峰有感而作。峰腰有药王洞,深30米,直径10米,相传是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的地方,药王洞口有古红豆杉一株,高约20米,树干粗达3人合抱,枝繁叶茂,树龄在千年左右。另有“厨灶洞”、“阎王洞”、“黄泥洞”等10余个洞穴。2015年9月20日,玻璃栈道正式对游客开放。 百家岩 百家岩,高170米,东西横跨1千米,是中国山水园林文化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发祥地,汉献帝刘协曾在此避暑纳凉。魏晋时期,史称“竹林七贤”的刘伶、向秀、山涛等七位名士曾隐居百家岩竹林20余年,并先后结识孙登、王烈等隐士,留下了“孙登啸台”、“王烈泉”、“刘伶醒酒台”等遗迹。唐代诗人钱起在此怀念孙登的诗中写道:“崖石乱流处,竹深斜照归。主人卧巨石,自涤清晕。春雷近作解,空谷半芳菲”。主要景点有天门赤壁、二乐台、嵇康似淬剑石、刘伶醒酒台、王烈泉、孙登啸台、汉献帝避暑台、孝女塔等。 猕猴谷 猕猴谷于1998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_猴自然保护区,有数量众多的野生_猴群落在景区内分布。太行_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太行_猴善于攀缘,喜欢跳跃,行动敏捷,模仿性强,在云台山风景区群居著1000多只太行野生猕猴。景点内有免费_猴表演,每天6场 。 叠彩洞 叠彩洞,以“拥有最多螺旋上升U形穿山人工隧洞的隧洞群”,于2014年9月27日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理事会理事查民华颁发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叠彩洞是通往云台山主峰茱萸峰的修陵公路隧洞,沿途共分布大小隧洞19个洞,纯洞总长48千米,曲洞连环,首尾相连,每百米路程平均升高5米坡度,上下高差912米。最主要的是一连7条U形隧道在同一山体内,一连七次180度大转弯,并由低到高螺旋攀升一气爬上150米高的悬崖绝壁。叠彩洞从1965年开始规划设计,1978年至1986年历时10年开凿洞而成 。 万善寺 万善寺,座落在阎王鼻山峰下面,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相传是朝廷为了镇治此处帝王风脉而建,寺名也属御赐。主持方丈为中国金刚法大师--释海空。寺内放置的2米高铜佛(价值60万元),系泰国华侨所赠。还有一线泉、聚宝盆、枯井、仙家洞、敬德试鞭石、望亲台等景观。 地方特产 云台山风景区地方特产有人参、灵芝、四大怀药(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以及茱萸、连翘、天麻、当归等200多种。另外,还有修武黑山羊、武陟油茶(秦朝称甘缪膏汤,汉称膏汤积壳茶)、海蟾宫松花蛋、闹汤驴肉等。 所获荣誉 2004年2月13日,云台山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2007年5月8日,云台山风景区被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07年5月,云台山风景区与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结为姐妹公园,成为中国第二家中外姐妹公园。 2008年,云台山风景区荣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 2010年,云台山风景区举办的中国云台山国际旅游节荣获“2010年度最佳旅游节庆”奖,在重庆第三届“节庆中华奖”荣获“节庆中华·区域拉动奖”。 2011年7月11日,云台山风景区在“中国旅游百强景区”排名第22位。 2011年11月7日,云台山风景区在“20大最受关注国内景区”位列第五位。 2012年2月,云台山风景区获首批筹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称号。 2012年3月23日,云台山风景区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2年7月,云台山风景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2012年11月,云台山风景区入选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景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