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的颉读音是什么?
仓颉 拼音:[cāng jié]。
人名。生卒年不详。相传为黄帝史官,我语文字的创造者。然文字不可能是一人所独创,应是先人逐渐积累而成,故仓颉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而有名者。汉.许慎〈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
仓颉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一些文献记载仓颉为黄帝左史官,为造字圣人 ;另有文献记载仓颉为部落首领,曾自立为帝拜受洛书。
造字圣人
仓颉,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左史官,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据历史记载:轩辕黄帝兴起之后,黄帝的史官仓颉、沮诵受鸟兽足迹的启迪,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难于辨识。后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_绣岭_西安
父亲,刘承平,曾是商洛学院中文系教师。他执教42年,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父亲离开我们二十七个春秋,可我仍常梦见父亲,音容笑貌宛在,他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父亲幼年丧母,青少年却品学兼优。194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大学,学习中国文学专业。读大学二年级时,却因出身地主家庭,不能享受公费,又恰遇继母分家。他与奶奶另居,生话十分困难。孀居的曾祖母没有支付学费能力,父亲只好大学肄业,在家务农。
1950年,柞水县中学成立。柞水县的第一任县长闻知父亲境况(当时,柞水唯一的大学生却埋没于乡间)。于是,县长登门聘请我父亲为柞水中学教师。
父亲曾先后工作、任教于柞水县中学、洛南县中学、商洛师范学校、柞水凤镇中学、柞水县教育局教研室、商洛师专、商洛学院。曾参加过干部下乡劳动,在凤镇肖台党台锻炼了一年。
父亲一生从事崇高的教育工作。他热爱教育,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育桃李,得意门生满商洛。父亲有许多学生是商洛地区的优秀教师和中学的校长。如,原商洛学院校长张兴华读高中时,就是父亲的得意门生。他后来又是父亲的校领导。此外,父亲有好多学生是商洛各级行政部门的领导,如县长、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乡、镇长等等。
父亲,1951年调往洛南县中学,在那里任教十四年,多年担任高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学。父亲任课班级每年高考,语文成绩都很优秀,升学率较高。父亲被公认为洛南中学语文权威、优秀教师。
1964年,父亲被调往商洛师范学校。担任语文教学并负责学校的语文教研工作。
八十年代初,成立了商洛师范专科学校,父亲就进入商洛师专任教,并担任中文科、中文系的文学课和古代汉语课的教学,长期兼任中文科、中文系的副科长、副系主任。他主持决策中文系工作20多年。1982年,父亲成为商洛师院最早的讲师。1987年父亲成为学院的首批副教授。
父亲学问精深,博学卓识;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深入钻研教材,常备课至深夜。父亲常寒、暑假在家备好一个学期的课程,写好教案。父亲讲课却不照本宣科,不看教案,因为,他把讲授的内容熟记于心,所以,讲课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没有废话;条理清晰,有吸引力,有趣味性。父亲经常批改作文至深夜。父亲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为子女树立榜样。
一位大专函授的学生回忆父亲讲课情景:“我在函大学习时,最难忘的是刘承平老师的一节文学课。那节课,刘老师讲授汉魏六朝诗作,一节课他充满激情,充满感染力。讲到回文诗时,他顺手在黑板上写下一段回文诗。当时我想,一般老师是不会把回文诗当回事的。然而,刘老师却写出例子,并郑重其事地讲解。他的教学态度是那么认真、严谨,工作热情是如此高涨,工作态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使我至今难忘!”
父亲重视教研教改,倡导教书与育人并重,德育与智育并重,言教与身教并重的教育理念。他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父亲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他经常帮忙青年教师备课,听青年教师讲课,并给予指导与肯定。常有中、青年教师来家里向父亲请教学问。父亲乐于帮助他们,研讨学问,答疑解惑。老教师称赞父亲是“商洛的活字典”。
父亲热爱学生,乐为人师。家里常有上门求学者。对于好学者,父亲总是有求必应、孜孜不倦、耐心细致地讲授辅导,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有位身体瘫痪的电大学员石惠英,曾常由丈夫推轮椅来我家求教,请父亲为她辅导课程。她身残志坚、勤奋好学精神感动了父亲。后来,父亲带病,每周末由母亲陪同,步行二三里路,上门为她辅导课程一次。有一次,我回家了,我就陪父亲去给石惠英辅导课程了。石惠英感激地对我说:“刘老师患有重病,还经常跑远路来给我义务辅导,一讲就是几小时,我非常感动!”她说着流出了感激的热泪。
父亲安慰说:“我虽然有病,还能行走,你行动不便,出门很费力。我很高兴尽微薄之力,帮你解决学习困难”。
父亲日记中曾写到:“教师就是将生命转化为后代人的聪明才智,转化的愈多,生命价值愈大。”父亲就是不断把生命转化成后人的聪明才智的。他如同蜡烛,燃烧完自己,照亮了后人,父亲生命是有价值的!
父亲的工作常受到各级教育部门表彰。任教40多年中,父亲经多次被评为各级优秀工作者和模范教师。仅1978至1987年,在商洛师专任教的九年间,就有七年被评为地、县级和学校的模范教师和优秀工作者。其中,三年被评为地市级先进、模范教师。人们称父亲是“商洛教育界的楷模"。
父亲曾经是商洛地区教育理事会成员。
退休后,商洛学院古代汉语老师缺乏,父亲接受学院返聘,继续担任中文系古代汉语教学和顾问。
父亲几十年来是民主人士。1982年当选商县政治协商会委员。
1983年父亲当选陕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4月27,在西安市参加了陕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在担任省六届人大代表的六年中,父亲多次视察商洛地区工农业生产,特别是教育工作,并及时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呼吁各级教育部门,解决山区教育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山区中、小学和幼儿教育问题、提高和解决中、小学教师待遇、尤其是民办教师工作及待遇问题。他的提议,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1984年,商洛地区出台的为教师办的十件好事,其中就有几项,就是父亲提议的,解决了山区教育的实际问题,为广大教师办了实事,极大的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父亲读大学时,正值西安率先解放。他积极接受党的教育,思想进步。1948年,就读西北大学的父亲,写信给家里,要求祖父将自己的全部土地及部分财产上交农会。祖父听取了他的建议,成为一位开明地主。
父亲青年时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成分高,父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漫长考验。 1984年,父亲终于加入了中国***。父亲十分珍惜党员称号,病危时,他郑重其事地告诉儿女:“我是1984年10月25 日,加入中国***的!中国***英明、伟大,你们都要热爱党,听党的话!”。父亲把加入党组织,当作人生的一件大事!父亲临终前,不忘教育子女热爱中国***。
1985年至1986年7月,父亲与牛树林老师共同接受商县地方志办公室邀请,欣然接受特殊、复杂而艰巨的《康熙续修商志注》的编写任务。这是对文言地方志《康熙续修商志》的校注本编撰。
《康熙续修商志》,是清朝王廷伊所著的商县志书。此书已在商洛和陕西遗失。全国仅上海图书馆有《康熙续修商志》一书,已是孤本。
这本志书,上海图书馆只可借阅不可借出。 商县地方志办公室派工作人员,前往上海借阅,并用相机对孤本页面进行拍照,带回了近千张胶片。
县志办公室把胶片作为恢复原著依据,把一堆杂乱无序胶片,交给我父亲和牛老师去完成恢复原著的工作。这堆胶片有很多缺页,就是有漏拍。缺页需要增补。还有许多胶片空白或字迹模糊不清,需要分辨修补,任务艰巨,工作量很大。
不仅要修补、恢复原著的编撰,他们还要为原著编写、增添注释(原文为文言,要增加注释)、给原著断句,添加标点符号,使原著更加完善易读。这就是一部《康熙续修商志》的校注本《康熙续修商志注》。
在编写过程中,对残缺的页面、不清晰的内容,需查找古籍,或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古迹、地理及人文历史变迁。他们手工书写了21万7千余字。父亲负责完成该书的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和第十卷(共五卷)的编辑。其余五卷,第一、六、七、八、九卷是牛树林老师编写的。他们夜以继日,用近一年时间写作,才完成了这艰巨而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工作。他们为商洛,为商州县志填补了志书空白。为恢复遗失的珍贵地方志著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编写这部志注,正值父亲化疗期间,在输液间隙,父亲以顽强毅力征服病魔和化疗带来的痛苦,以渊博深厚的古代汉语知识和拼搏精神,在病床上进行编写。这种忘我精神,是我们的榜样。
1978年,教科书缺乏,父亲为学校组织教材的编写。父亲主编了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他对教材所选的古代文学作品,篇篇作注、有简析、有译文。这本教材成为当时商洛、汉中、榆林等地师范院校的使用教材。
父亲经常撰写教学论文。如《关于文言虚词使用规律》、《谈转注》、《古代汉语动宾结构的多义性》等等。
父亲在患病期间,撰写一部近四万字的中篇小说《林海轶事》,未修改完毕,父亲就与世长辞了。
父亲还是《红楼梦》爱好者。撰写过很多红学研究论文。
1984年,父亲患胃癌做了切除手术。出院仅一周,他重返讲台。领导劝阻他在家修养一段时间。父亲感慨地说:“我是活第二世人了,是党和人民给我了第二次生命。我就应该为党多做一些工作!”,父亲坚持带病上课。1992年,父亲胃癌肝转移,病情恶化,他才离开三尺讲台。他顽强与病魔抗争,带病工作了八年,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身为副教授,父亲一生却家贫如洗。他宁肯过清贫生活,却不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任何好处,总带头响应不利于个人的政策。
单位有什么活动,对职工不利的事,父亲总是带头响应。有好事呢,父亲不是揽给自己,而总是推让给同事。
例如,1958年国家号召家属下放居民户口,下乡务农。父亲带头响应,踊跃报名参加了首批家属下放农村。母亲和孩子回乡下务农,使我们全家历经了几十年困苦。
再以提升工资为例,过去调升工资指标总是很少,尽管,校领导提出优先我父亲,但父亲几次都把调资指标推让给别的同事。他退休时,月薪才165元。我们说父亲很傻!父亲说:“小孩子懂啥?我是系领导,应该发扬风格!”
因为工作,父亲经历了许多艰苦。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父亲踊跃报名将家属户口下放农村。母亲和孩子回乡下务农。以后,只寒暑假他才可回老家看望孩子们。那时不通车,完全是步行,单程都需走路两三天。他千里迢迢步行回家,历尽辛苦。他每次到家都拄着木棍,一走一瘸,双脚磨出好多大水泡,母亲用针挑破水泡,我看得十分疼心。
1979年春节,父亲由商州回柞水,大年夜还步行在途中。在离家三十多里的村子,正值吃年夜饭的时候。遇见熟人万医生,见我父亲离家还远,恳请他去家吃了年夜饭。父亲不肯留宿,坚持摸黑回家。他却是大年初一的凌晨4点多,才回到家里。原来,父亲爬山抄近路回家。谁知大年夜,没有月光,山上漆黑一片。父亲看不清山路,在高山上迷失方向,山上没人家,无人问路,他黑摸找不到归路。天亮时分,才找到回家的路。父亲叙说,让我十分心酸。母亲哽咽着说:"深更半夜,在山上幸好没有遇到野兽,否则,家里人都知道你是咋回事!",这让我们感到后怕,我和母亲伤心地哭了起来。然而,父亲在家仅住了三天,过正月初三,就返回单位去参加教师会了。这样的辛苦,父亲经历何其多!
父亲有八个子女。尽管工作很忙,但他不忘子女教育。我小时候,几乎每周都收到父亲的来信。父亲信中鼓励、教育我们,努力学习,学会做人,学会自理帮助母亲干家务等等。父亲寄给我所有书信,至今保存完好。我常翻阅儿时父亲的来信,谆谆教诲就回响耳际,犹如父亲在遥远的地方,还惦记着我们。在父亲教育影响下,有四个子女选择了教师职业。孙子辈已有两位教师。
父亲曾经指导我们备课、传授教学经验、帮助我克服工作困难。我初任中专语文课教学时,很害怕教古文,把困难告诉父亲。暑假里,父亲专程指导我备课。他让我先熟悉整套教材,了解各章节的内容、重点及联系,帮我处理教材的难点。他编写了示范教案,让我模仿。我闯过了教学难关。父亲要求我们热爱教育,认真工作,做合格教师;要求我们爱学生;教导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文化素养;要言行一致,为人师表……。这些教导我们将永远铭记于心。
父亲离逝,他好友原商洛师院牛树林教授这样评价:“砥砺治学,皓首穷经。仰之弥高,精益求精。通谙古典,执教杏坛。谆谆不倦,化育群贤。誉满商洛,口碑载德。廉洁正直,高风亮节。白粉一手,清风两掖。与之交往,信义忠厚。诚以待人,鄙薄权术。积劳成疾,不泯壮心。抱病登台,气魄凌云。”这是对我父亲一生的概括!
父亲辛勤执教,为社会进步,文明传承,做出了贡献。 父亲是儿女的楷模,是儿女的骄傲! 我们永远缅怀父亲,父亲精神千古!
作者简介:
刘灵秀,女,网名,绣岭。1952年生于教师家庭。曾是西安航天工业学校语文高级讲师。退休后喜欢写作,先后在、报刊与多家公众平台发表文章,近三百篇,共计39万字。2020年出书《秀岭走笔》。文章赞美山水,描绘自然风光;怀念祖辈,热爱故乡;赞扬勤劳、褒扬善良;记录经历,精彩生活。
微信号 绣岭xiu5279
邮箱:2230237872@qqCOm
长女
2019615
商洛核桃,据说是西汉张骞从西域带回植于京都长安,然而“龙凤之地”不适核桃生长发育,便被发配到商洛山中。岂知,核桃却因祸得福,寻到了安家落户、发家兴族的宝地,从而繁衍成为一个旺族。其分布之广,株数之多,产量之巨,品质之优,品种、品系之丰富,甲于全省,冠于全国。
商洛核桃,历史悠久。据《洛南县志》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汉代。就为当地百姓辛勤种植。唐代已是“果之甚者,莫如核桃”。北宋《本草衍义》中记有:“核桃风发,陕、洛之间甚多”。《直隶商州志》也有:“商洛果之最甚者,无如核桃”的记述。可见其历史之久远了。
核桃,外形似桃,食用其核仁,故名。古名胡桃、羌桃。相传原产于伊朗和阿富汗。核桃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公元前3世纪,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和《名医别录》等古籍中云:“此果出羌胡,汉时张骞使西域,始得种还,植秦中,渐及东土,故名之”。“羌胡”,即今青海、新疆一带。可见,我国西北是核桃的原产地之一。张骞是第一个将核桃引入中原的人。以后,遍及全国各地。独有商洛生长最佳,故称商洛核桃。考古学家在山东省临晌县城东20里的山旺村,发现的山核桃、核桃化石,说明远在1500万年以前,核桃已是生长于我国的古老树种。至今我国西北、东北、西南各地以及陕南秦巴山区还生长着不少野生核桃。尤其是新疆,在伊宁、巩留南部的前山峡谷中,生长着成片的核桃林。
商洛核桃虽历史悠久,但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得到真正的发展。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商洛每户种一升核桃”的号召后,商洛人民大力发展核桃生产。全国16省市代表云集商洛山中,在丹凤县召开了全国核桃生产现场会,并颁发了由周恩来总理代表国务院亲自签发的锦旗和奖状。1974年全国11省市又在洛南县召开了核桃生产现场会,大大鼓舞了商洛人民营造核桃林的勇气和信心。年年栽培,岁岁抚育,已成为全国有名的核桃出口生产基地,年出口200多万公斤以上。除供应国内各地外,远销日本、法国及意大利等国和港澳地区,颇有声誉。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 历史 地图集》。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与鄂豫两省交界。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始名于汉朝,指上雒(县)和商(县)的地域合称。 历史 上商洛道(亦称商於古道)为秦驰道的主干道之一,为“秦楚咽喉”,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其他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商洛的商字源于商山,最出名的有“商山四皓”,还有卫鞅被秦孝公封“于商十五邑”即后称商於之地,后人称之商鞅。商於之地是“商”和“於”两地的合称,商为商密,鄀子国国都。黄帝封其次子昌意于若水为诸侯建立昌意国,号鄀国,又称若国,得名于若水。若水在河南的汝水。“汝水”得名于8,000年前的“女娲”,女娲为女帝,居于“汝水之阳”。古籍中若、汝二字古音同义相通,若水即汝水;另外,汝水无论在史料还是考古发现中皆可印证属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之。自商中期到西周至春秋均有鄀国文物出土,古籍中也有鄀国相关情况的记载。商武丁时期至商末,鄀国一直是商王朝畿内(古称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政治地位较尊、经济实力较强、文化水平也较高的方国。其首领多在商王室任要职,从出土的鄀国铜器铭文看,如《若癸鼎》、《若父己爵》等,鄀部族首领“亚若癸”、“ 亚若父己”均世服于商王室(注,“亚若癸”之“亚”为职官或爵称在商周王室中具有较高的权力和地位;“若”为族名或国名;“癸”指鄀之首领或国君)。鄀国经济或与商王朝息息相关,商王时常问卜鄀的年收成情况,甲骨文卜辞有“若受年”的记载。商朝后期,鄀国的活动范围,以它和商王朝的关系,当距王朝的政治中心相去不远,或许仍在汝水流域一带。周朝初期,鄀国臣服于周,并受到周王室的册封,迁徙到汉水上游支流丹水流域一带。鄀国有自己的纪年与正朔(鄀正),不用周正,不奉纪周王统年,仍奉商,将自己的国都用商命名。因此可论证商洛的商源于鄀国都商密。
据考古发现,早在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商洛市境内就有先民活动。花石浪遗址,是距洛南县城北3公里之县河、石门河、洛河三段交汇的尖角村东坪组花石浪。在花石浪东面的山坡上,有一个高约4米、宽约2米,洞深88米,面积约20平方米,洞内堆积有3层古人类居住面的石灰岩裂隙。花石浪龙牙洞洞穴遗址最初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遗址范围包括龙牙洞内部以及洞外附近南洛河及其支流石门河二级河流阶地坡积物部分。70年代末期,西北大学薛祥熙发现洛南猿人牙齿化石。花石浪龙牙洞遗址是一个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遗址,填补了秦岭山区旧石器时代的空白,对中国乃至世界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早期先民的经济和生活类型以及第四纪以来的生态环境变迁等课题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商州东龙山遗址、紫荆遗址均为新石器遗址群。东龙山古遗址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紫荆古遗址为省级保护单位。东龙山古遗址是陕西东南丹江上游商州境内众多古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其文化内涵包括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以及汉代遗存(以墓葬为主)。紫荆古遗址是我省面积较大、保存完整、文化堆积较厚、文化类型复杂的聚落文化遗址,为考古界认识研究南北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重要考古学资料;被考古界誉为陕西建国以来史前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为研究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与江汉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交流、影响、融合提供了重要信息和考古学资料。
夏、商属梁、豫二州。西周属若方即鄀子国。山阳县短暂有过丰国,也称酆国,为西周姬姓丰国,也是商周众多丰国中的一个。“丰国,侯爵,始封文王子。”说到丰,我们会想到丰镐,丰镐分为丰京和镐京两地,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沣河两岸,有丰镐遗址。沣河,即沣水,古籍记载文王邑丰,武王迁镐,成王营雒。户县之丰为西周都城,不可能另封,姬姓丰国当采别地。《后汉书》载有“析地”,即楚之析县,县西设武关,有丰乡城。《左传·哀公四年》中有“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的记载,当时丰地属楚,说得是前491年,楚国北上,司马调动丰地、析地与狄戎等地的兵卒,兵临上洛。此丰地即析县丰城乡,经专家考证,丰乡城在今陕西山阳县,古称丰阳县。丰作为文王之子封国,是武王克商后第一批分封的侯国,也是地位最显赫的一批。因此,丰国常作为周边异姓国家寻求政治联姻的对象。陕西宝鸡弓鱼国墓地竹沟园七号墓出土西周早期铜器“丰公鼎”,有学者认为此丰器属姬姓丰国器物,也只有文王之子丰侯配得上“公”字。此丰器出现在弓鱼国,当为早期丰国与弓鱼国政治联姻的见证。上世纪六十年代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葬群出土了数件带铭丰器,有丰伯戈、丰伯剑、丰伯爵,推测这些丰器也应属于姬姓丰国。这些丰器出现在东都贵族墓地,有可能跟姬姓丰氏族人在东都任职有关。丰国虽贵,但它跟其他姬姓宗国的命运有些不同,丰国的存在时间很短,可以说是最早消亡的国家,从立国到亡国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它的亡国经历有些特殊,它并不是被周边的国家吞并或蚕食,而是被周王废黜的。西周之初,周人为了吸取商纣酒色亡国的教训,颁布禁酒令,还令周公旦撰写《酒诰》,散发到天下各国。丰侯我行我素,视法令如儿戏,日夜酗酒,在这当时是很严重的事件。《今本竹书纪年》载:“(成王)十九年,王巡守侯甸方岳,召康公从。归于宗周,遂正百官,黜酆侯。”十九年,周成王巡游天下,了解诸侯国情民情,召公和康公作为随从。成王一回到宗周便召集百官,宣布废黜丰侯的诏令。说明周王在巡视期间了解到了丰侯无视禁酒令的违法行为。东汉《三礼图》载:“丰,国名也,坐酒亡国。”
春秋属上鄀、晋上雒及楚商地域。公元前635年,秦国及其盟国晋国两大国联合讨伐鄀国。而秦晋此时的对手楚国派军队助鄀国。商密人向秦师投降,楚师将领被秦师俘虏,于是秦师回国,楚人追赶不及。 公元前622年,鄀国在亲近秦国还是楚国的问题上来回摇摆,这也是朝秦暮楚成语的由来。秦国攻入鄀都商密,其国土为秦国占有。鄀国人就此迁徙至今湖北省宜城市,被称为上鄀。迁徙之后,鄀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不知何年最终社稷灭亡,完全被楚人同化。战国属秦国和楚国。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卫鞅大破魏军,获大胜。俘公子卬,秦王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商君”,遂称“商鞅”,封地名商邑。前337年更商邑置商县(治今古城村),辖今商州区及丹凤、商南、山阳县大部。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设上雒、商(县),包括今商州区、丹凤县、商南县、山阳4县。属内史南境,治所设咸阳,为京畿地。
西汉上雒和商(县)沿用了秦朝的设置,增加了秦代属三川的华阳(今洛南)县。地界上雒至秦岭为界,以下商地约从商地至现商南、丹水县部分。商县以下和上雒以上的两县地域,即大体相当于今商洛市辖地域。其两县地仍属弘农郡,隶司隶部,郡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上洛之名,因居雒(鄀)水之上故名,春秋为鄀水战国为雒水,秦朝为丹水。“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东汉上洛改设为上洛侯国,封王遵为侯,治所辖地仍旧在古上洛即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建武十五年(39年),划上洛侯国归京兆尹管辖”。地属京兆尹,仍隶司隶校尉部,辖区相当于今关中平原西安以东、渭南及商洛地区。尹治设在长安,仍领10城,其中上洛、商两县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区大体相当。山阳设丰乡城,属荆州刺史部。
三国地属曹魏之雍州京兆郡,正始五年(244年)设,治所在长安。商洛地区仍设两县,一为上洛县,魏文帝曹丕又将上洛的“雒”字改为“洛”字,辖地包括今商州区、洛南两地。一为商县,辖地包括今丹凤县,商南县。今山阳县境属荆州魏兴郡平阳县,魏兴郡治西城县,今安康市。
西晋泰始二年,晋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这是商洛地、市一级建制在此地设置之祖始。其治所在古上洛(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领上洛、商、卢氏三县(卢氏今属河南省),属司州,司州治洛阳。商洛地区再次属于京畿地。
十六国时期历属前赵,前秦,东晋,后秦、魏。南北朝时期,中国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乱。郡县朝设夕废,统属复杂。由东晋开始的南朝,在辖区的北部侨设了上洛的州、县,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迁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北魏属洛州。太延五年(439年)于上洛城设荆州,太平真君二年(441年)上洛县北部划设拒阳县,太和三年(479年)将荆州迁往卢氏。太和十一年(487年)又迁往襄阳,撤上洛郡,于上洛城设立洛州,领5郡,其中3郡属今商洛:上洛郡,领上洛、拒阳2县;上庸郡,领商(今丹凤)、丰阳2县;苌和郡,领南商1县,即今商南。西魏属洛州和雍州管辖。洛州治所设上洛(今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领上洛郡(今商州区)、拒阳郡(今洛南县)、上庸郡(今山阳县西北部、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商县(今丹凤)及山阳漫川、商南县。柞水西北部属雍州管辖。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洛州为商州;治所设上洛(即今商州城)领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阳、丹凤;商南4县及镇柞部分地域);拒阳郡(今洛南地)。此时的商州新城距古上洛城30千米。新城的诞生和郡、州一级治所均迁移至新城。
隋代开皇三年(583年)撤上洛、上庸两郡,保留商州;大业三年(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治所仍设上洛,领上洛县(今商州区)、商洛县(商洛即从前的商县至今丹凤县一带,隋文帝改称商洛)、洛南县、丰阳县(今山阳、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5县;大兴县东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仍属京兆郡管辖。据《隋书·地理志》载,商洛之名源于商山洛水。 历史 上曾有上洛、商州等称谓。历代设州置县,或州县同设,交替沿革复杂。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改上洛郡设商州,贞观元年(627年)划归山南道,开元二十五年归山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年)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758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今商州区)、商洛县(今丹凤、商南两县)、洛南县(今洛南)、丰阳县(今山阳)、乾元县(今镇安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今柞水县西北部,属京兆府。五代十国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于分裂割据,各国疆域均不辽阔,道一级遂废,为州(府)统县的二级制。后梁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乾元、上津5县;洛南县改属华州;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汉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上津4县;南县仍属华州;乾佑县(949年改乾元县为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周时,商州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
北宋时,为商州。初属陕西路,后属永兴军路(治长安),州治设上洛,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北宋淳化二年(991),名臣王禹偁因论庐州妖尼道安诬徐铉事,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金时,属京兆府路商州。金贞元二年(1154年)将商洛、丰阳两县降为镇,并入上洛、洛南两县;咸宁县东南部属京兆府;旬阳县西北部(今镇安县)属金州。金元光二年(1223年)五月改属河南路。领上洛(今商州区、丹凤、商南、山阳4县及柞水县南部),至元元年(1264年)废上洛县,以州代县,由州直辖,定名商州。这是以“雒“地所命名的”上洛县、郡、建制“名称历经1269年后终止(2013年算起)。辖地包括今商州、丹凤、商南、山阳及柞水县南部,并统领洛南县地。
元代为商州,先属安西路,陕西行省,后属奉元路管辖。元代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建制,商州下领洛南县,原来的上洛为在郭,仍不另设县,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辖的地域和今境域大体相当。
明代地属陕西布政司西安府,时称商州,辖地包括今商州区、丹凤县两地。明洪武七年(1374年)五月,降商州为县制。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月复升为州,领洛南、商南、山阳、镇安4县。天启元年(1621年)为避明光宗朱常洛名讳,又改“洛”为雒”。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闯王军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称永昌元年,派鲁大儒为商州牧,给山阳也派了县令(其它各县不详)。永昌二年正月,大顺政权结束。
清初沿袭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升为直隶商州,直属陕西潼商道,领商南、雒南、山阳、镇安4县。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析咸宁、蓝田、镇安3县之地置孝义厅,属西安府,为柞水县前身。
洛南县博物馆(文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洛南县博物馆位于洛南城关中甫街37号文庙院内,是依托文庙建筑群而建立的一座历史类综合性博物馆,隶属于洛南县文物旅游局。
洛南县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是从洛南县文化馆分离出的一个新单位,前身为洛南县文化馆文物组,1984年4月依托文庙古建筑群成立洛南县博物馆。全馆占地面积3115平方米。洛南县博物馆成立之初,接管原文化馆所藏各类文物千余件,初步形成了馆藏体系。同时,博物馆对全县各地分东、西、北三路展开了广泛的调查与重点征集工作,征集文物2000余件。
洛南县博物馆藏品门类广泛,涵盖化石、石器、铜器、铁器、陶器、古钱币、古字画、古籍版本、革命文物、杂品十大类别。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总数4455件。其中化石124件、石器248件、铜器272件、银器137件、陶器443件、古钱币1836件、古字画337件、古籍版本608件、革命文物16件、杂品334件。重要藏品有商代父辛爵杯、宋代黑釉盏、清代蜀绣贺幛十屏等。
旧石器藏品作为该馆一大特色藏品,数量400余件,品类齐全,数量丰富。包括砍砸器、尖状器、渔网坠、石球、石核、刮削器、骨针、研磨器等,较全面地反映了史前人类的生活状况,是研究史前社会的真贵实物资料。
洛南博物馆所在的文庙,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呈纵轴式对称布局,由南至北纵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神道、月台、大成殿、东西厢房,以戟门为分界,分前后两个院落。
1993年以来,该馆先后举办了“洛南县出土文物展”、“馆藏书画精品展”、“毛泽东像章展”等多个展览并在各乡镇巡回展出。在世纪之交举办的“20世纪洛南书画名家作品收藏展览活动”,共征集展览20世纪洛南书画名家作品87幅,此展因设计独特、构思新颖、展品丰富,而成为该馆一大特色展览。
在考古发掘及科研工作方面,洛南县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院)、商洛地区文管会以及来自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等多家博物馆联合,通过持续9年的旧石器遗址调查及发掘工作,在洛南盆地南洛河及其支流两侧二级以上不同高度的阶地上共确认旷野类型地点268处,总计获得各类石制品13579件。同时,通过1995—1997年连续3年对洛南花石浪龙牙洞遗址系统的考古发掘,还获得20余种哺乳动物、鸟类和水生动物化石以及包括人类生活踩踏面、灰烬层、烧石、烧骨和77000余件石制品在内的大量人类文化遗迹和遗物。此外,博物馆还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院)、商洛地区文管会合作编写了《洛南盆地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研究》一书。
景区地址: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中甫街文庙内。
乘车线路:洛南县城内可步行,或打车前往至中甫街即到。
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据传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曾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预示着时代的兴盛、事业的成功。河不出图:据记载,伏羲氏时代曾在黄河中出现过一条龙马,背上有一张图,这就是后来伏羲氏画八卦时所根据的“河图”,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面世。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辛苦奔波了一生,晚年回到鲁国,看到理想的实现似乎已经化为泡影,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据《周易•说卦》上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子对于圣世的期许是用“凤鸟”、“河图”等符号的出现来表征的。孔子的感叹,一方面说明他对太平盛世、理想 社会 的渴望,以及对于这种渴望不能实现的痛苦和哀叹;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对时局的深刻见解,孔子通过观察当时 社会 的现象,深切地觉察到,要出现太平盛世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想到,孔子一语中的,他去世后几百年,仍然是战乱频仍、干戈不息,天下一片混乱,直到秦灭六国,才出现天下一统的局面。“吾已矣夫”,表达了孔子对当时 社会 深深的失望。
透过孔子的感叹,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教育家的孔子那种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怀。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似乎与政治没有太大联系,但在国家危难之时,教师既要关心国家大事,又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政治立场,不可能只顾埋头教书,不问政治,否则就会在处理各种事务时陷入迷茫。生当乱世的孔子,一生抱定自己的德政的理想,虽到晚年明知道这一目标不能实现,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为时代培养人才,并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学生身上,这是一个真正教育家的情怀。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谢谢题主。我来试着回答。
其一,“凤鸟至”、“河出图”是什么时代?《易·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上古伏羲氏时,黄河出龙马,马背有图符,称龙图,即“河图”,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之源。
伏羲为中国上古三皇之一,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伏羲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即距今约5000左右。
其二,“凤鸟至”、“河出图”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教育无关凤鸟指凤凰,上古时代传说的神鸟,是吉祥如意、繁荣昌达的象征,也象征着着时代的繁荣兴盛。《论语•子罕》云:“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出自。大意是凤鸟不来,黄河中不出卦图,我这一辈子就什么都没有了。《皇帝录》载:“黄帝坐于元扈之阁,凤衔图至。”元扈即元扈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地,说文字就是这个“凤”衔来的。
“河图”“洛书”一直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滥觞,亦即“河洛文化”。河,黄河;洛,洛河。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源镇,流经近800公里于河南省巩义市汇入黄河。
《易·系辞上》所载“河出图,洛出书”,“洛出书”,即传说夏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河,龟背上有裂纹,形如文字,大禹便取法而作《尚书·洪范》“九畴”。
在《汉书·翟义传》中,是这样来记载河图洛书的:“河图雒书远自昆仑,出於 重壄 ……此乃皇天上帝所以安我帝室,俾我成就洪烈也。”
河图洛书是中国个阴阳五行术数的源头。由河图而衍生的《周易》、由洛书而衍生的《洪范》两书,神秘、神奇、博大精深,直到现在人们都在解读其奥秘,它们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独有的、极为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还是在数学、美学、文学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更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力,是无可辩驳的中国文化的渊源,其功大焉,独一无二。
因此,河图洛书与中国文化有关,与教育无关。
再次感谢。
“凤鸟至”,“河图出”是说明时代?与教育有关吗?
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森屿屿,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问题我认为提问者是想问“凤鸟至”,“河图出”这句话最早出自何处。
“凤鸟至”,“河图出”的出处
凤鸟是中国传说的神鸟,也被称作凤皇。凤凰最在是在孔子时期的《尚书·益稷》中:“《萧韶》九成,凤皇来仪。”凤鸟在战国时期现在《山海经》南次三经:“五采而文,名曰凤皇。”《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按此记载,我们可以把五采鸟都可认为是凤凰属之鸟)其次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也有记载:“孟鸟在貊国东北,其鸟文赤,黄,青,东乡。”另外,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上述文献中记载的皆为凤鸟的早期出处。
河图最早是出自先秦文献中的神话传说“河图洛书”。而河图洛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被国人认为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称其为“宇宙魔方”,也被人们认为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的起源。其中河图本意是指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河图中的河实质“星河”也即为银河,宇宙等。这也足以说明河图其寓意极多极广,炫妙无穷,深奥无尽。而洛书主要指天地空间变化的脉络图案。
河图洛书相传最早收录于《尚书》中,随后在《易传》中,以及诸子百家也多有论述,但实际考证却很难找出具体时间。
由此我们可知,凤鸟与河图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且二者所代表的意向皆为祥瑞的征兆,
考究其出处,我们不难发现孔子说的“凤鸟至”,“河图出”其实是与教育无关的而“凤鸟至”,“河图出”二者一起出现则是因孔子在其《论语·子罕》中提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孔子的话大意为:凤凰不出现,黄河中也未曾出现八卦图,我已经没有希望了。
根据语义理解,孔夫子说的凤鸟即凤凰,帝舜时和周文王时都出现过,凤凰预示时代的兴盛和事业的成功。河图据传为伏羲氏时期曾在黄河中出现的一条龙马,背上有一张图。后被伏羲氏画八卦时用的即为此图,在古代这也被隐喻为圣明君主出现的征兆。由此我们可知,孔子的这句话是在感叹政治,尽管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但此言论与教育并无关联,是孔子对时局的失望亦是对自己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慨叹。
这也说出孔子在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道心却未完成的无力感,让人不禁感叹孔子的圣人之仁,一生都在周游列国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未果才投身教育。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翻阅了很多古籍资料,究竟"凤鸟至"、"河出图"产生于什么时代?但遗憾的是,目前所查阅的文献资料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记载,只是停留在许多的猜测阶段。
"河图" 、"洛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巜尚书顾命》。日:"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又见于《论语子罕》、《管子小匡》、《墨子非攻》 、《礼记礼运》以及《周易系辞传》等先秦古籍中。
从这些典藉的记载中有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无论什么时代,只要"凤鸟至"、"河出图"便会有一位圣人出现。
比如伏羲、黄帝、帝尧、大禹、文王等时代都曾出现"凤鸟"、"河图",而这几位都是 历史 上的圣人。他们的出现预示着一种天命,总会在他们那个时代出现天下太平,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祥瑞景象。
而在《论语子罕》中载:"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说这话的时候正处乱世,他急切的希望能出现一位圣人以安定天下大乱,能有一个太平盛世。这也反映了孔子作为一代教育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所以从这些 历史 典藉中我们也可以推断:"凤鸟至"、"河出图"代表的是一种天命,或者说是一种使命与责任。对国家来说是一种祥瑞、太平和安定。至于和教育方面好象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教育工作者具有孔子先生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却是要提倡的。
《尚书•顾命》篇中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凤鸟至,河出图,古人谓乃圣人受命而王之兆。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凤鸟:指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祥瑞的象征。传说舜帝时和周文王时都曾出现,出现就是表示天下太平,预示着时代的兴盛、事业的成功。
河图:传说伏羲氏时代曾在黄河中出现一条龙马,背上有一张图,就是后来伏羲氏画八卦时所根据的河图。黄河就出现图画,是圣明君王出现的一种征兆。
洛书: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图象,象征意义同河图。传说后来大禹治水,河伯献河图,宓妃献洛书,使得大禹终于战胜了洪水。
孔子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千古慨叹。
他是将凤鸟与河图的再现看做是圣王出现的象征。然而,孔子的思想主张亦难以实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孔子的这一声感叹,发生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此时孔子年七十有一,回到鲁国也已经三年了。
这三年,孔子序书传礼记、删诗正乐、作春秋、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等,一心整理文化。
孔子已知其心中王道理想不能实现,故托求在文化教育事业上,接续传统文化,教育弟子,以待后人开创新的局面。
据《左传》记载: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意思是:鲁国西狩于大野时,叔孙氏的驾车人子鉏商捕获到了一只麒麟,由于不识麒麟,居然认为其很不吉利。
《孔子家语》记载说,“折其前左足”,看来是伤害了这只瑞兽,可能还致其死亡。孔子听说后,前去观之,一眼就认出这是麒麟。
麒麟来的不是时候,又凄惨死去。
这使孔子更加哀叹“吾道穷矣”,这一声感叹,正是孔子当时这种心绪之体现。
当时,诸侯争霸,连年征战,致使民不聊生。对于孔子这样一个坚持了一生梦想的垂暮老人的打击是无比残酷的。
终其一生,孔子的思想未能得到当时 社会 统治阶层的采纳,致使孔夫子在感叹和伤痛中逝去。
但后世却沿用其思想长达二千余年,孔夫子知道后,也许会甚感欣慰吧。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
凤鸟至河出,是三皇时代舞钢,一元开起头,不信到舞钢市,你管你满意
此话出自孔子的《论语》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意思是:孔子说:“凤凰鸟不飞出来,黄河里不出现祥瑞图,看来我是没有办法了!”
这话属于个人牢骚,但这也是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发出的感叹。
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据传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曾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预示着时代的兴盛、事业的成功。
河不出图代表“无贤无圣”。
据记载,伏羲氏时代曾在黄河中出现过一条龙马,背上有一张图,这就是后来伏羲氏画八卦时所根据的“河图”,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面世。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辛苦奔波了一生,晚年回到鲁国,看到理想的实现似乎已经化为泡影,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周易·说卦》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孔子对于圣世的期许是用“凤鸟”、“河图”等符号的出现来表征的。
孔子的感叹,一方面是对于他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伤心,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太平盛世、理想 社会 的渴望,以及对于这种渴望不能实现的痛苦和哀叹;最后一方面也表明他对时局的深刻见解,孔子通过观察当时 社会 的现象,深切地觉察到,要出现太平盛世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真的有“圣人”降世。
没想到,孔子一语中的,他去世后几百年,仍然是逞战乱频仍、干戈不息,天下一片混乱,直到秦灭六国;“圣人出”,才出现天下一统的局面。
“吾已矣夫”,表达了孔子对当时 社会 深深的失望。
透过孔子的感叹,可以看到作为教育家的孔子那种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怀。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似乎与政治没有太大联系,但在国家危难之时,教师既要关心国家大事,又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政治立场,不可能只顾埋头教书,不问政治,否则就会在处理各种事务时陷入迷茫。生当乱世的孔子,一生抱定自己的德政的理想,虽到晚年明知道这一目标不能实现,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为时代培养人才,并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学生身上,这是一个真正教育家的情怀。
原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讲的是舜在世时有凤凰飞到宫廷里,周文王时凤凰在岐山鸣叫,伏羲时龙马背负“河图”从黄河中出现,伏羲根据图上从一至十的数字画出了八卦图。如果国家有圣明的君王,那么天地间就会变得平和安详,所以祥瑞才会像这样响应。春秋时期,没有圣明的君王,孔子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感慨说:“我听说有圣贤君王的朝代,凤凰和河图都会出现,如今凤凰不飞来了,就不是舜和文王那样的时代。黄河中不出现八卦图,就不是伏羲那样的时代。没有圣明的君王,谁会重用我呢?完了,我的抱负不能够实行了啊!”从这可以看出,圣人的进退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春秋时期,有孔子这样的圣人,却没有被重用,这就是周朝衰弱并且难以振作的原因啊!
风乌至,河出图,不仅仅是教育,而是直接与天下国家的命运有关。
风乌,河图,吉祥物。风乌、河图出现,国家兴旺,风乌、河图不出现,天下国家衰亡。如《中庸》所曰;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之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故《论语子罕篇》孔子很失望,曰;“凤乌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不过,《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的不同:“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论语》里有“风乌”无“洛书”,《史记》里有“洛书”无“凤鸟”。也不知哪一句是孔子曰的真话。
不管孔子怎么曰的,风乌,河图,洛书,都是吉祥物,直接关系到天下国家命运。
凤乌没出现过。河图、洛书,宋代出现了:黄河里跳出一匹背上刻着符的马,河图。洛水里爬出一只壳上刻着符的龟,洛书。道教画的,驱邪镇妖的符箓。
可惜,孔子死的早,没见到宋代的河图洛书,辨别一下真伪。
凤鸟,凤凰。其实与龙一样,子无虚有。不过,凤,鹏,同韵,凤鸟即鹏鸟。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朋通假鹏,说通假悦。朋,不是朋友之朋,而是鹏乌,有鹏鸟从远方飞来,孔子才高兴。古代交通不便,书上也没有孔子在远方结交过什么朋友。
“凤鸟至”,“河出图”是指古代帝舜时和周文王时。该词语原出自《论语•子罕》,原文为: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以矣夫。白话译为:孔子说,’凤凰不飞来了,黄河中没有出现图画,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隐语是讲,当下缺少象舜、文王这样的圣君明主,我生不逢时,无人赏识,没有用武之地。
本文2023-08-06 10:25: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