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最早出与什么时代
出自我国
间谍,是指遣往它国或地区的人员,主要进行窃取、刺探、传送机密情报及进行颠覆、破坏等活动。在中国古代文著《左传》中,就曾有夏朝利用间谍战胜敌军的记载,这说明至少在夏时,中国已经产生了间谍。春秋末期,孙武更是在《孙子兵法》中对间谍做了详细的阐述。
因为间谍要从事窃取、刺探、传送机密情报或颠覆、破坏的活动,所以间谍的综合能力要强。在中国的历史上,各朝的封建帝王都十分重视间谍的使用。他们投入了大量金钱,精选了各种人才,并设置了专门的训练、管理机构,通过使用各种手段,为他们进行向外扩张或巩固政权服务。春秋末期的著名军事、政治家孙武,在其著述的《孙子》兵法中阐述了间谍的作用和间谍的分类。他认为可以将间谍分为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这五种间谍方法都有它们各自奇妙的功用,是国君实现其政治目的的一大法宝。孙武还提出进行间谍活动要任用具有高智商的亲信,如果高明的君主或者贤能的将军可以做到这一点,一定会获得成功的。他还强调要极端秘密地运用间谍手段,这可以说是最机密的事情了。那么中国的间谍究竟起源于何时?
据《战国策》记载,郑武公在讨伐胡族之前,通过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麻痹了胡人,从而使他一举袭击胡族成功。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郑武公打算讨伐胡族,首先让他的儿子娶了胡族女子为妻。并且当着她的面故意问他的臣子说,我打算出兵了,我们应该讨伐谁?大夫关思其建议讨伐胡族。武公听了之后大怒,下令处死关思其,并说道:我国与胡族是兄弟关系的国家,你说要讨伐他们究竟是为什么呢?胡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郑国看成友邦国家而不加防备,这样郑国偷袭胡国获得成功。
据说,西周的太公吕望,就曾为西周做过间谍。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博闻强记的吕望曾在殷朝做过官,他知道商王朝的许多机密,但是纣王这个昏君胡乱治理国家,所以到各诸侯那里进行游说,并率领他们归顺了周国。到了西伯那里之后,他根据自己掌握的商朝情况和天下的形势,提出各种有效的建议并制定了各种正确的决策,使商朝的诸侯、重臣叛变纣王,投归西伯,有效地瓦解了殷王朝的统治基石。所以孙子在《孙子兵法》中认为吕望在殷朝的间谍活动是造成殷商灭亡、西周兴起的原因。
其实在吕望之前还有更早的间谍活动。《吕氏春秋·慎大览》记载,商在灭夏前,曾经派间谍伊尹两次去夏朝进行间谍活动。伊尹原来是有莘氏的媵臣,作为陪嫁的一名奴隶随着有莘氏的女儿嫁到汤家做厨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他受到了汤的赏识,于是汤两次派伊尹去夏王朝了解情况,进行间谍活动。为了使伊尹不引起夏桀的怀疑,汤编罗了一些罪名给伊尹并由汤亲自射伊尹,造成他负罪潜逃的表面现象。伊尹到夏后,一方面积极宣扬汤的仁德,消除夏王与汤之间的嫌隙;另一方面调查中原的地形,积极刺探夏的机密,并通过以重金收买夏朝重臣等手段,离间夏朝君臣之间以及夏王朝与各方国、部落的关系,并使一些有影响的臣子也在他的间谍活动下背叛了夏国而投奔到商国来,等等做法都孤立了夏王,削弱了夏朝的实力,为商朝覆灭夏王朝的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更早的关于间谍的记载在《左传》、《竹书纪年》中。据记载,夏朝少康时,为了攻打过、戈两个方国,了解情况,查明地形,汝艾和季抒被派遣到了这两个国家去进行间谍活动,收买重臣,为消灭两国创造有利条件。
以上这些都可算中国早期的间谍史的传说,虽然都有一定的古籍的记载,但是究竟哪一个是真正的历史事实,我国使用间谍的鼻祖到底是什么时候呢?这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查证才能得出结论的。
原文:甲寅日 乙丑时,春贫,秋贵,冬富,夏火制金神,吉。
甲辰日 乙丑时,主富厚有财,通火气年月,贵。
甲午日 乙丑时,金神入火局,身弱贫夭。寅戌会火,是一木叠逢火位,不吉。若单寅单戌,或申酉亥月,四五品贵。
注:甲寅日乙丑时,木旺逢劫,故木月生夺财,金
月生主贵,冬月生泄金气。只富不贵。夏月金神遇火同上断。甲辰日乙丑时,土多主财厚,生于夏月,金神入火乡,贵。甲午日乙丑时,若全会火局,则主弱又见日时相害,木少火多,不吉。半会则见金水字。中贵。
指南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它利用了差速齿轮的原理,运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安装的木人来指示方向,形成了“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的运行状态。
指南车是如何实现其指南的效用的呢?
原理很简单,其车厢内部设置有一套可自动离合的齿轮传动机构。当车子行进中偏离正南方向,向东(左)转弯时,东辕前端就会向左移动,而后端则向右(向西)移动,即将右侧传动齿轮放落,使车轮的转动能带动木人下方的大齿轮向右转动,恰好抵消车辆向左转弯的影响,使木人手臂始终保持指向南方的状态。当车子向西(右)转弯时,则左侧的传动齿轮放落,进而影响大齿轮向左转动,以抵消车子右转的影响。
而车子向正前方行进时,车轮与齿轮呈现分离的状态,以保持木人手臂所指的方向不受车轮转动的影响。利用这种原理,不管车子朝哪个方向运动行驶,车上木人的手臂始终是指向南方的,这就起到了指示方向的作用了。指南车的自动离合装置显示了古代机械技术的卓越成就。
指南车的起源很早,曾历经数代重置改进,但均未有具体资料留下,直至宋代才有了比较完整的制作资料和详细记载,因此,关于指南车确切的产生时间,一直众说纷纭:在西晋崔豹所著的《古今注》及《志林》等古籍中,认为黄帝与蚩尤作战时,蚩尤作大雾,黄帝造指南车为士兵领路;在《古今注》及《鬼谷子》等古籍中,认为因“越裳氏”来进贡迷失了归路,周公造“五乘”指南车,为他们引路;在刘仙洲所著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中认为指南车的发明应以古籍《西京杂记》记载的资料为据,定为西汉时期发明;而在王振铎所著的《科技考古论坛》中则指出“创造指南车者,当以三国时马钧为可信”,并引用《魏略》所记来加以佐证。
当然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与事实相矛盾的地方。从现有的资料来分析,我们可推测出指南车的构造原理与指南针的指向性无关,利用的是机械的定向性。翻阅古籍可知,中国齿轮体系出现的最早时间,大约是在战国到西汉之间,从宋代的指南车记载上来看,其依靠的就是齿轮传动系统。由此可以论证,指南车不可能先于齿轮的出现而产生,所以黄帝、周公造车论显然是没有足够的理论依据的。以此类推,可知刘仙洲的西汉造车说是有一定的史实基础的,而王振铎的三国造车说则更为保守妥当。
指南车最初主要是皇帝在隆重的场合时使用的,是皇帝的仪仗队中不可缺少的。指南车的规格很高,车身高大,装饰华美,雕刻着金龙、仙人。行走时前呼后拥,所用“驾士”众多,有记载的如《金史》中说有12人驾驶,而《宋史》则说原有“驾士”18人,后增至30人。在《南齐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南北朝时的刘宋平定关中后,得到一台只有外形、不具备内部构造的指南车,于是皇帝出行时,只能命人躲在车内操纵,可见指南车在皇帝仪仗队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等到了宋代后期,指南车的使用随着政局的动荡及狼狈战败等原因,不再受到重视。到元灭宋建立王朝后,由于少数民族不重视汉族文化,就不再有指南车地出现了。
从古籍记载还可以看出,由于指南车的崇高地位与特殊作用,一般前朝灭亡之后,指南车也随之毁坏。各种屡废屡制的局面,造成历史上研制过指南车的人相当多。在古籍记载中,有确切姓名和制造时间的就有15人之多。这些人所研制的指南车在外形上具有继承性,但其内部结构及原理都各不相同、甚至是有很大出入的。因为指南车的内部结构常被认为是重要机密,避免让人知道,这也许是历史上很少有古籍记载指南车的内部结构的原因。
仿制还原的指南车
指南车
本文2023-08-06 10:26: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