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古代医学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盘点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第1张

#头条创作挑战赛#

“脾胃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李杲乘数约在公元1249年共三卷此书引用了大量的(内经)原文来阐述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补中易启堂中易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为临床所习用

“瘟疫论”

瘟疫论的作者是明代“吴又可”中医温病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

传染病 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它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传染病流行时,发病迅速,症状剧烈,波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我国古代的传染病不断流行,使大批人员死亡。特别明清两代更是大量发生。据有人统计,明代276年间发生了传染病大流行64次,而清代266年间发生了74次,可见传染病流行之频繁。我国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视。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医著中都有防治传染病的经验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不系统。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门著作是明代吴有性所作的《温疫论》。

“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的作者是孟诜这本书对多数实物疗效和使用药品合理应用的阐述切合实际。

从现有残存佚文看,有不少条为《唐本草》失载的药物。如荞麦、绿豆、菠菜、白苣、胡荽、鲈鱼、鳜鱼、石首鱼等,都是本书首次记载。所录波斯石蜜、高昌榆白皮等,能反映亚洲中部地区使用食疗药的情况。

至今仍有高价值食疗,专著一共3卷成书有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涉及了260种食疗品,充分顾忌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区性为唐代系统全面之食疗专著。

“温热论”

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的奠基性著作,全篇文章十分简短仅仅只有4000余字,有师傅叶桂口述,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的是师徒间的问答授课,但为温病论学说奠定了基础内容提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辩证体系,该书并论述了卫气营血相应的治疗方法,通过对舌苔、皮肤斑疹及验齿的观察来诊断病情。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是藏医药百科全书别名“医方四续”作者:宇妥宁玛云丹贡布。

敦巴辛饶是最早的藏医,象雄是藏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也是藏族原始本教的发源地。象雄位于今天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一带。这个地方是雍仲本教创始人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的诞生地。根据本教的传说,他诞生有一万多年。他从小就开始学习本教等文化知识并长期精心从事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4种元素:即土、水、火、风这4种最小的分子。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这4种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后来他写出了《宇宙从蛋生》、《藏医九显论》、《五行历算》、《天文历算》等一些理论著作。

这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藏医药学术权威工具书,也是藏医药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论体系。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被称为是中医药的百科全书,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历经30年色医学著作,此书所含药物数量超过了古代任何一本医学著作。

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洗冤集录”

看名字就知道这本医学著作就不简单了,世界上首部法医学著作。

宋朝法医“宋慈”所著他总结了历代医学的经验详细记录了人体解刨和尸体检验等内容。

中国古代地大物博 人杰地灵 出现了很多非常伟大的任何物,他们留给后代许多经典及价值不可估量。

《洗冤集录》主要成就有:尸斑的发生与分布;腐败的表现和影响条件;尸体现象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系;棺内分娩的发现;缢死的绳套分类;缢沟的特征及影响的条件;自缢、勒死与死后假作自缢的鉴别;溺死与外物压塞口鼻而死的尸体所见;窒息性玫瑰齿的发现;骨折的生前死后鉴别;各种刃伤的损伤特征;生前死后及自杀、他杀的鉴别;致命伤的确定;焚死与焚尸的区别;各种死亡情况下的现场勘验方法等。第 52 目"救死方"下,收集了自缢、水溺、暍死、冻死、杀伤及胎动等抢救办法及单方数十则,都是通过经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璀璨夺目。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文物修复,古籍整理都属于考古系,一般是文理兼招的。

考古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考古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实际工作的考古学高级专门人才。

查论文的网站有哪几个?相关内容如下:

一、查论文的网站:中文文献查询网站;

常用的中文文献查阅网站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全国图书馆论文搜索网、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超星等等。

中国知网的论文文献收集数量以及收集质量毋庸置疑,对于大部分本科阶段的学生使用知网这一个查论文的网站基本上可以满足论文对参考文献的要求,万方相较于知网其收集数量会偏少,但也涵盖了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期刊、科技报告等7600种科技类全文,也是一个大型的网络数据库。

当然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部分的文献是需要付费才能正常查阅下载的。

二、查论文的网站:外文文献查询网站;

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OALib、谷歌学术、HighWire 斯坦福学术文献电子期刊、Pubmed等等。其中Web of Science是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综合性论文检索网站,搜索引擎高级,不仅可以限定文章的学科,还能限定作者的国籍单位等等,不过非查阅文献需要收费。

OALib则一个提供论文免费查阅下载的网站,该网站涵盖了数学、人文、工程、生物、材料、医学和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

现阶段内容非常全方位,专业知识量丰富多彩的的茶书籍是我国茶学专业大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研究所长陈宗懋小编的新中国第一部茶学专业作品《中国茶经》。尽管这一部书籍是陈宗懋小编,可是参加编写的专家教授专家学者达50余名,帮助协助适用的人大量,内容涵盖面广,是一部技术专业茶学专业巨作。

《中国茶经》内容按类别分成一一茶史篇一一茶分篇一一茶系篇一一茶技篇一一喝茶篇一一茶道文化篇。绕弯子,引经据典,是一部难能可贵的茶学专业茶道文化专业书籍。针对想深耕细作茶学专业,喜爱茶道文化的人,这一部书难能可贵,不愧是挚爱珍宝。自然,图书市场上也有许多茶学专业,茶道文化之类的书,更有目的性,应用性,如茶学专业高手林治小编的《中国茶艺》、《中国茶道》,很有可能更合适初入茶道文化的爱茶人员。

红茶之书》这也是近期刚上线的一本书,作者是矶渊猛,一位来源于日本的绿茶高手,与此同时也是麟麟饮品的产品咨询顾问,以前著有40多本绿茶有关的书,足见其对绿茶的激情。写的物品范畴十分普遍,从绿茶的趣史、冲调技巧、茶树游览等领域下手,文本尤其朴实,没有一丝矫情娇情显摆之意。

《无我茶会》是一代茶艺大师蔡荣章着作茶书,蔡是华人世界闻名遐迩的茶道文化科学研究权威专家,曾任中国台北陆羽茶道核心创立经理,读过许多相关茶道的书。这本书内容数据量非常大,从茶会所店加盟的方式、场所、联谊会、煮茶等层面讲解了怎样办一场精美的茶会所店加盟。

1、杭州图书馆的详细地址在哪里2、杭州市可供自习的图书馆有哪些?3、杭州有没有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4、杭州图书馆在哪里5、想看书,但不是学生,图书馆对外开放吗?杭州下沙杭州图书馆的详细地址在哪里

杭州图书馆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详细地址是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58号市民中心J楼,为杭州图书馆了避免旅行期间找不到此景点,最好提前规划路线,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通方式。

开放时间杭州图书馆:大厅周一-周日8:00-21:00杭州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9:00-20:00杭州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音乐分馆、**分馆、自修区杭州图书馆:周一闭馆,周二-周日9:00-21:00;专题文献中心,周二-周日9:00-17:30(其中古籍阅览时间为周二-周五9:00-17:30)。另有分馆开放时间可参考官网。

杭州市可供自习的图书馆有哪些?

杭州市可供自习的图书馆有杭州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拱墅区图书馆、西湖区图书馆、江干区图书馆、杭州高新区(滨江)图书馆。

1、杭州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位于杭州市江干区,中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浙江省图书馆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图书馆,2018年5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成立于1958年7月1日,原名杭州市图书馆,1961年5月改现名,1963年成立杭州图书馆儿童分馆,2008年10月杭州图书馆新馆落成正式开放。

2、浙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国内创办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定的“一级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浙江省分中心、长三角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

3、拱墅区图书馆

杭州市拱墅区图书馆成立于2007年9月,2015年12月30日迁址于拱墅区北城街55号(拱墅区人防大厦B座)投入使用,成为拱墅区图书馆北城街馆,并于2016年12月23日全面对外开放。

4、西湖区图书馆

由西湖区人民政府拔款设立的公益性、综合性、现代化、开放式的区级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一楼设有办证大厅、少儿活动区。二、三楼设有图书借阅区、盲文借阅区、报刊阅览区、电子借阅区、读者自修区。四楼设有培训教室、多功能厅等。

5、江干区图书馆

开馆时间:周2-周日,早上9:00到晚上9:00,周一闭馆。馆内实行开架外借、馆内阅览、电子阅览等多种阅览方式,开架外借和馆内阅览区总占地面积达1180平方米,内容包括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等。

-杭州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拱墅区图书馆

-西湖区图书馆

-江干区图书馆

-杭州高新区(滨江)图书馆

杭州有没有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

杭州的图书馆都是对公众开放的,不知道你哪里方便。杭州比较舒服的图书馆是位于钱江新城市民中心的杭州图书馆。2008年10月新馆在钱江新城落成,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其中新馆438万平方米),新馆是目前国内外开放比例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将近90%的面积用于对接待读者。馆藏文献达210余万册,其中古籍善本4481册,已初步形成以文史哲、艺术、法律、旅游、教育及电子为特色的藏书体系。现为副省级公共图书馆,2003年成为国际国联成员馆。\x0d\ \x0d\“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因此就有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人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x0d\ \x0d\浙江图书馆也不错,在黄龙洞那边,环境很好,安静。根据你自己的需要以及方便选择吧。

杭州图书馆在哪里

杭州图书馆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

杭州图书馆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58号市民中心J楼。

杭州图书馆成立于1958年7月1日,原名杭州市图书馆,1961年5月改为现名,1963年成立杭州图书馆儿童分馆,2008年10月杭州图书馆新馆落成正式开放。截至2018年12月,杭州图书馆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有3942个阅览座位,设有16个机构部门,在编职工186人;馆藏文献5863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32万册,报刊文献33万件,视听文献647万件(套)。

杭州图书馆的形象标识以鲜红色为主色调,整体设计由“指纹”、繁体“图”与“西湖涟漪”图形元素经过艺术变形组合设计而成。繁体“图”字巧妙地融合在指纹图形元素中,一轮“涟漪”,一座杭城。西湖水涟漪荡漾,“涟漪”体现了杭州图书馆地理专属性,并以水的动态表现出来杭城历史文化底蕴。

想看书,但不是学生,图书馆对外开放吗?杭州下沙

杭州市图书馆对外开放,可办理图书卡进入馆内,咨询电话:0571-86021000。杭州图书馆位于杭州市江干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是浙江省图书馆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图书馆,2018年5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办理条件:

1、杭州市户籍居民可凭市民卡或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享有文献借阅服务。

2、非杭州市户籍但持有杭州市社保卡的居民可凭社保卡或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享有文献借阅服务。

3、企事业单位可凭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证书复印件到馆(杭州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办理团体借书证,每证收取押金视借阅数量而定,分别为2000、6000、10000元。

扩展资料:

杭州图书馆拥有各类文献资源280万册(件),载体有图书、报纸、杂志、特藏专藏、视听文献、数据库资源,内容涉及各门学科,已逐步形成了以文史哲、艺术、法律、旅游、经济、教育、音乐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其中馆藏古籍、民国图书达4万余册,包括善本古籍634种,5058册;碑刻拓片1400余种。2007年,我馆藏品种有29种善本古籍进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此外,拥有杭州地方文献,近万余册/件,载体形式有图书、古籍、期刊、报纸、拓片、光盘,内容涉及杭州发展的各个方面,已逐步形成杭州地方文献专藏,同时建有“杭州文化”数据库、编辑出版杭州文化期刊《文澜》(季刊)为杭州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文献参考服务。

杭州市图书馆官网-办证指南

-杭州市图书馆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前身为1984年6月成立的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室;1985年6月改建为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是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委员会在吉林省设立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协作体;1999年9月北华大学组建后,于12月成立北华大学古籍研究所;2004年5月,改建为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2007年1月,被评为吉林省第一批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郑毅,男,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省级重点学科历史学学科带头人。  主攻学术领域为中日关系史、日本外交政策史,在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主持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外交政策”(08BSS004)一项,项目成果被同行专家评定为优秀等级;主持承担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05JA810001),在该学术领域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填补了从中国人视角考察研究日本战后对华外交政策形成的关键节点和关键性人物,对丰富中国日本史学界具有引导性的学术地位与价值,对于国人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战后对华外交政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  郑毅教授现为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历史学科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理事、中国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教育厅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吉林省社科院客座教授、吉林省社科联委员。2011年1月被评为吉林省第11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12年12月被评为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二层次人选。

担任主编的大型地方文化丛书《长白丛书》,2014年已出版了108部,5000余万字,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极高的学术影响力,在整理以及传承地方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1)《长白丛书》

从1985年开始对东北文献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发掘和整理研究,编订出版了大型地方文献《长白丛书》,现已出版108部,5000余万字。以其鲜明的地方性、多姿的民族性、浓郁的边疆性和强烈的国际性,斐声海内外。被专家誉为“东陲文献,重放光华”、“东北文献荟萃、关东文化精华”,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中心主任厉声研究员评价:《长白丛书》的研究成果与西北整体研究同居全国地方史研究首位,在国内外史学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长白丛书》全套曾获省社科二等奖。

《长白丛书》的整理与研究已由东北地区扩展到东亚区域,出版了《同文汇考中朝史料》、《东北亚经济圈译丛》、《霍尔瓦特与中东铁路》等一批成果,使《长白丛书》的成果更加具有国际化视野。

(2)学术论文

2008年至今,发表学术论文133篇,其中在CSSCI索引源期刊发表论文31篇。共出版学术专著14部。

(3)获奖

《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获全国古籍出版一等奖1项,《同文汇考中朝史料》获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破解困局的智慧——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权利利益平衡吉田茂政治思想体系研究》获吉林省教育厅一等奖、获省社科三等奖2项、获得省市社科成果奖15项。

(4)科研项目

中心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分别为郑毅教授的“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政策观研究”,已于2011年底结项,项目成果被评为优秀;刘国石教授结项的“中朝疆界与民族关系研究”,结项成果被中央政治局所采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郑毅教授的“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李善洪副教授的“清朝和朝鲜朝贡关系文书研究——以《同文汇考》为中心”、赵文铎副研究员的“民国时期东北基层权力结构研究(1911—1931)”。国家古籍整理项目2项、中外合作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20项,项目经费115万元。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学术机构的合作,是活跃学术氛围的重要方式。中心先后与韩国庆南大学、岭南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韩国建国大学亚洲移民研究所、韩国汉城教育大学韩国学教育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中心多次邀请美、日、韩等国和港台地区学者来访。中心成员均参加过国际或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会议,在交流的频度和密度方面,都是非常突出和有实效的。

2007年以来本学科主办或合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10次。(截止于2012年12月)  其中国际学术会议4次,  2007年8月召开的东北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9年召开的近代东亚的接触空间——以中国东北地域为中心;  2010年召开的东北民俗——以火炕文化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召开的中韩近代东亚地区人口流动及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  国内学术会议6次,  2007年7月召开的吉林省历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  2010年大陆、台湾“孙中山和谐思想”学术研讨会;  2011年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学术研讨会;  2012年1月召开的吉林省省级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专委会第一届理事会;  2012年7月召开的吉林省省级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专委会第一届年会;  2012年10月合办的人本思想与公正社会的构建学术研讨会。  10次学术会议与会国内学者515人,国外学者47人。  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对提升东亚中心的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提高研究素质,引领研究方向都有重要意义。 北华大学高度关注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专拨南校区院系办公楼二层1000余平方米作为中心的研究室和资料室,投资20余万元进行改善,使中心成员都有独立的研究室和校园网络。为扩大影响,资料室现有国内外图书近5万册,长期订阅期刊60余种。中心还建立了独立的域名的网站能便捷地与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交流合作。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前身为成立于1985年的北华大学古籍研究所。根据原古籍研究所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经北华大学校长办公会通过,于2004年5月成立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 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学术队伍建设合理得当,阶梯结构合理,且每人都有自己相应稳定的研究方向,可完全适应当前中心学科队伍建设的需要。

根据研究领域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下辖四个研究室。分别为东北文献研究室、东北经济研究室、东北民族研究室、东亚区域史研究室。研究室主任分别由教授、副教授担任,设有办公室和资料室。研究中心研究领域特点鲜明、成果突出,在省内和国内较有影响。

中心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 自1985年以来,一直以开发乡邦文献、宏扬地方文化为宗旨,面向东亚,依据深厚的文化积存, 在全方位、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的基础上,编订《长白丛书》文献整理与东亚文化研究两大系列, 现已出书108部,总计5000余万字,内容包括史料、方志、档案、人物、诗词、满学、农学、 边疆、民俗、金石、地理、东北亚、专题论集等13个子系列,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涵, 向世人展示了一方文化宝库。

在编订《长白丛书》的同时,中心的学者还独立或与学术界相关学者合作,独立撰著学术著作近30部, 担任主编、副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30余部,成果可谓丰厚。

学术论文是中心科研成果表现的重要方式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心学者先后发表国家级文章200余篇,省级文章400余篇,市级文章200余篇。很多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资料中心》、《高校文科期刊文摘》等全文转载、部分转载或收入目录,在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科研立项是中心科研能力的突出表现。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合作项目、 国家教育部青年项目、省社科项目等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心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也是北华大学唯一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中日合作交流项目3项,211工程项目子项目1项,全国古籍出版项目1项,全国古籍整理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青年项目2项,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中心项目2项,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项,吉林省教育厅项目近20项,学校校管项目50项。且《长白丛书》为全国高校古委会的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文化)研究所组织机构

顾 问: 刘乃中 刘厚生 张璇如 曹保明 富育光(满族)

所 长: 郑 毅

副所长:刘国石(离休),刘厚生(接任)

成 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孔艳波(满族) 刘军臣 张 志

李德山 赵文铎(满族) 赵兴元(满族)

侯立红 费 驰 宫健泽

胡黎霞(满族) 崔子科 戴克良

推动对满语言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在北华大学成立 本报2007年10月26日讯(记者龚保华)由北华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与东北师大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联合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文化)研究所在北华大学剪彩。成立仪式上,北华大学领导向刘乃中、张璇如、富育光、曹保明、刘厚生等专家和学者颁发了客座教授、学术顾问证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在会上做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主题发言。  据东北师大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厚生介绍,满语文在清代通行300余年,其自身发展水平很高,具有丰富而生动的词汇和准确严格的表达手段,可以说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堪称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著名的汉文典籍如《四书》、《五经》、《左传》、《三国演义》等均曾被翻译成满文。然而,作为我国第3大民族的满族,人口已超1000万,但会说满语的却为数寥寥。满学界专家痛心地说:“一种语言的消亡,绝不亚于一个物种的消亡。如果再不对其进行抢救挖掘,满语口语就有可能从历史上消失。”刘厚生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东北师大开设满语文课程,并出版了《满语文教程》、《简明满汉辞典》和《汉满词典》等学术专著,培养了多名从事满学研究的研究生,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据悉,研究所成立后,将建立图书信息资料中心;编辑出版东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概览;并进行科技立项,申报省社科项目。在满语文科研教育方面,将编写《满语文教程》;为满足社会各界要求学习和了解满语言文化的愿望,在2007年面向社会开办满文进修班(初级班),2008年办高级班还将在北华大学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中开设满语文课,并在吉林地区做一次满语言文化的普查。  来源:中国吉林网-吉林日报2007年10月27日(责任编辑:贾国湘) 本学科设有东亚国际关系史、中日关系史、中朝(韩)关系史、东北地方史、东北边疆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社会史六个研究方向。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在读博士5人。

本学科一直以开发乡邦文献、弘扬地方文化为宗旨,编订大型文献丛书《长白丛书》。截止2014年5月,《长白丛书》已经出版108册,总计5千多万字,为专门史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备,研究成果丰硕,学科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26项。发表国家、省级论文260余篇,部分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或转载。

以专门史研究为平台,东亚中心先后与韩国岭南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教学人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东亚中心拥有独立资料室,藏书近4万册,期刊70余种,为专门史教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保障。2007年至今,招收硕士研究生50余人,就业率达100%。 本学科是北华大学重点扶持学科,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在读博士3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本学科教师研究方向稳定,学术成果丰厚,世界史方向的教师2008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18项,出版专著、译著、整理类著作、教材20余部,在《光明日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历史教学问题》、《社会科学战线》、《东北师大学报》等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篇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或转载。 专业代码名称研究方向人数考试科目复试科目加试科目备注0602L3专门史01东亚国际关系史10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3、313历史学专业基础或628世界近现代史 国际关系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   02中日关系史       03中朝(韩)关系史       04东北地方史       05东北边疆史       06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社会史     060300世界史01世界近现代史6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3、313历史学专业基础或628世界近现代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   02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03东亚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04东亚政治与文化史研究     北华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东亚中心 (学制三年) 咨询方式:(0432)64602765 联系人:郑春辉 专门史与世界史公用必备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王文泉、刘天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专门史:

《国际关系史简编》刘陵、洪育沂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  世界史: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以上资料截止于2013年8月)

原则上,即便是普通的一些其他阅览室内都不允许拍照;

但实际上确有人在那里拍照,通常都不会大张旗鼓,一般工作人员也就不会制止;

个人建议:对于特别想保留的部分页面和资料,可以在每个楼层提供复印等服务的柜台进行咨询和相应付费操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