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孟浩然的详细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王维、孟浩然的详细资料,第1张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生平介绍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喑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诗集造诣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旧唐书·王维传》说代宗时王缙编次王维诗 400余篇。又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云编次王维诗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宋楼。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 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卢象、崔兴宗等人作品。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又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今人陈贻□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 诗集内容及著名作品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雪景 传为王维作 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诗集风格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 王维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和直接宣扬佛理的作品。它们的内容多不足道,语言亦多陈词套语,或是枯燥乏味。但其中也有少数名篇佳句,如“云里帝城双风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气象高华,体物细致,亦为人所称道。王维诗《少年行》插图 选自明代万历集雅斋刻本《唐诗七言画谱》。 画作评价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例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及《鸟鸣涧》、《鹿柴》、《木兰柴》等诗,都有体物入微之作。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插图 选自清代光绪刻本《名家画稿》。 后世评价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殷□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若清□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但这派诗歌,往往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 王维诗选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 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 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 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田园山水诗: 维的诗歌描写山川美景,抒发融入自然的喜悦,读来清新自然:孟浩然的诗描写田园风光,表达对农家生活的热爱,读来朴质感人。王孟是盛唐时期的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其中王维的成就最高,王维即使是人又是画家,他能将绘画的原理与技巧灵活的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大的诗充满了绘画的美感,苏轼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附录: 孟浩然诗全集之108 -------------------------------------------------------------------------------- 卷一百五十九 卷159_1 「从张丞相游南纪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孟浩然 从禽非吾乐,不好云梦田。岁暮登城望,偏令乡思悬。 公卿有几几,车骑何翩翩。世禄金张贵,官曹幕府贤。 顺时行杀气,飞刃争割鲜。十里届宾馆,征声匝妓筵。 高标回落日,平楚散芳烟。何意狂歌客,从公亦在旃。 卷159_2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孟浩然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卷159_3 「晚春卧病寄张八」孟浩然 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病。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 狭迳花障迷,闲庭竹扫净。翠羽戏兰苕,赪鳞动荷柄。 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云山阻梦思,衾枕劳歌咏。 歌咏复何为,同心恨别离。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 贾谊才空逸,安仁鬓欲丝。遥情每东注,奔晷复西驰。 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穷通若有命,欲向论中推。 卷159_4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卷159_5 「入峡寄弟」孟浩然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 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 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 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泪沾明月峡,心断鶺鴒原。 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卷159_6 「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孟浩然 桂水通百越,扁舟期晓发。荆云蔽三巴,夕望不见家。 襄王梦行雨,才子谪长沙。长沙饶瘴疠,胡为苦留滞。 久别思款颜,承欢怀接袂。接袂杳无由,徒增旅泊愁。 清猿不可听,沿月下湘流。 卷159_7 「大堤行寄万七」孟浩然 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 卷159_8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孟浩然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 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 卷159_9 「题云门山,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孟浩然 我行适诸越,梦寐怀所欢。久负独往愿,今来恣游盘。 台岭践磴石,耶溪溯林湍。舍舟入香界,登阁憩旃檀。 晴山秦望近,春水镜湖宽。远怀伫应接,卑位徒劳安。 白云日夕滞,沧海去来观。故国眇天末,良朋在朝端。 迟尔同携手,何时方挂冠。 卷159_10 「宿扬子津,寄润州长山刘隐士」孟浩然 所思在建业,欲往大江深。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 心驰茅山洞,目极枫树林。不见少微星,星霜劳夜吟。 卷159_11 「书怀贻京邑同好」孟浩然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 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 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卷159_12 「还山贻湛法师」孟浩然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 卷159_13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卷159_14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卷159_15 「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孟浩然 枳棘君尚栖,匏瓜吾岂系。念离当夏首,漂泊指炎裔。 江海非堕游,田园失归计。定山既早发,渔浦亦宵济。 泛泛随波澜,行行任舻枻。故林日已远,群木坐成翳。 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

记得采纳啊

汉朝的文学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

两汉时期文化科学异常活跃,对外交流意义重大。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

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思想,并且最早开始在京师长安设太学,并且开始儒学中的经学,东汉光武帝时期太学生一度多达三万。

汉代在立国时用无为而治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 ,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大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

武帝乃行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学遂取得独尊地位。于是,五经博士弟子以及用儒生,行夏时即于此时开始。博士儒学参与实际政治,已非文景时具官待闲。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

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

扩展资料:

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书籍 ,通过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发掘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大帝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

-汉朝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江苏自考红楼梦研究教材,江苏自考红楼梦研究2023年真题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

研究红楼梦的经典著作有哪些?百度结果:

一、《红楼梦》文本:

1、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社的《红楼梦》,庚辰底本

2、黄霖校点,齐鲁书社出版社《脂砚斋评批红楼梦》,庚辰底本,汇集脂批于一书。

3、启功、张俊等校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红楼梦》,程甲底本,对程本有兴趣的可读。

4、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可惜只有十六回。

以上是排印本红楼梦。至于影印脂本很多,推荐两个本子如下:

1、甲戌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宣纸影印的《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90元

2、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92年宣纸影印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000元

二、红学的入门读物

1、《红楼梦引论》,曾扬华著,中山大学出版社。这是一本教材,所以观点比较经典,适合初学者打底。

2、《红楼梦纵横谈》,林冠夫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全书有短小精悍的小文章构成,但却是真知灼见,读此书可以快速入门。

3、《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蔡义江著,团结出版社。现在修订版叫《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华书局。这是关于红楼梦诗词的经典的著作也是目前最权威的著作。

4、《红楼梦诗词解析》,刘耕路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可以和蔡义江的书对照研读。

5、《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刘梦溪著,河北教育出版社。这是一本对红学进行梳理的著作,文笔很好,有此一册,多整个红学史就有了足够的了解。

三、关于红楼梦版本的书

1、《红楼梦论源》,朱淡文著,江苏古籍出版社。本书主要阐述了曹雪芹家世以及红楼梦版本间的关系,较扎实。

2、《石头记脂本研究》,冯其庸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书汇集了作者关于脂本的论文,值得一读。

3、《红楼梦真貌》,周汝昌、周祜昌著,华艺出版社。

4、《红楼梦版本探微》,刘世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红楼梦的版本及其校勘》,郑庆山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四、综合性的学术著作

1、《红楼梦新证》,周汝昌著,老版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华艺出版社。这是红学考证派的经典著作,不论同意其观点与否,只要是研究红学,都无法绕过。

2、《红楼探源》,吴世昌著,北京出版社。这是一本全方位的红楼梦考证著作,尽管写作于几十年前,但今天依然精彩。

3、《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刘梦溪编,百花文艺出版社。是建国三十年来红学论文的精选。

五、关于红楼梦人物

1、《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著,团结出版社。几十年前的作品,今天依然精彩。

2、《红楼梦人物谱》,朱一玄著,百花文艺出版社。这是一本红楼梦人物的资料书,以谱的形式收录了红楼梦中所有人物。

3、《红楼梦论稿》,蒋和森著,人民文学出版社,59年第一版,81年第二版。作者用非常客观的视角,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详细分析了主要人物,并从思想与艺术的角度对红楼梦文本进行了研究探讨。

六、资料类

1、《红楼梦资料汇编》,朱一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一粟编,中华书局。

3、《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华书局。

4、《李煦奏折》,中华书局。

红楼梦选读的教材概况该教科书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综合讲座、导读、文选、鉴赏、研究于一体,创新了教材的呈现方式。为使本教科书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编者先后设计了讲座式、导读式、文选式、鉴赏式、研究式等多种方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多次组织有高校专家学者和中学特级教师参加的研讨会,前后十易其稿,在不断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创新了目前采用的综合式编写方案。该方案的主体部分由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组成,分别侧重于《红楼梦》的阅读、赏析和探究。其中,红楼概观的导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又为红楼品鉴提供了基础;红楼品鉴中的解读举隅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赏析,也为红楼研讨提供了示例、范本;红楼研讨中的资料链接既是学生理解原著的参读文献、参考资料,又是学生进行研讨的资料库、资源包。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三个部分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二是突出文本本身的阅读,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名著,红学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红学论著,汗牛充栋,本教科书所选文本资料,大多侧重于《红楼梦》乃至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的研讨,对于《红楼梦》文本以外的作者、版本的考证之类研究,一般不予涉及。我们期望高中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红楼梦》的人物、情节、结构、环境、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评价文学作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获得亲身参与文学研讨的体验;学习用小论文或其他呈现方式表达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学会分享、合作与评价。达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的要求。三是设置自读印象、品读与探讨、研读交流三级台阶,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红楼概观的自读印象、红楼品鉴的品读与探讨、红楼研讨的研读交流,各部分内容的安排既根据小说本身的内容,又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接受程度,也照顾到教师的能力和教学的可能。编者从较低要求到一般要求,再到较高要求,设置了三级台阶,对应阅读的三种类型,适应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除红楼世界外,教师可选教名篇鉴赏中的四至五个片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红楼研讨中的一个专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也使得本课程的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不要替代学生的阅读与表达。本课程的教学要注意四个结合: 读原著与读资料相结合,精读与略读相结合,阅读探究与表达交流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同样是36课时2个学分,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读与自读的比例、品读与研读的比例。本教科书作为“小说与戏剧”系列选修教材,本身就包容了若干可供选择的空间。

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么?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内容差不多,统招的深度要难一些,自考的略微简单点。1自考相对来宽进严出,而国家统招的本科需要参加高考并且分数上线才能被录取~!2自考本科要通过大约33门功课才能拿毕业证!统招生是在学校上学,得上课,有老师教学,统招生的试卷通常都是学校出卷,相对来说好考一些,;3自考生是大都是自己边工作边自学,不用上课,没有老师教,自考的话基本上都是全国统一卷,比较难考

自考用人教版教材可以吗自考教材有什么?自考用人教版教材可以吗自考那要看你是要考成教呢还是自考。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古文观止》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 散文 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下面我整理古文观止 读后感 个人感想,欢迎阅读。

古文观止读后感个人感想1

 季札在鲁国请观周乐时曾说过:“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我猜想,在吴楚材、吴调侯叔侄在成书之时一定也暗叹过“观止矣!”

 《古文观止》,作为一本从两个 爱好 古文的教书先生平日相互切磋研习、为童子讲授古文的讲义到一本经历百年时间沉淀,传世不衰的文集,并不是偶然。它是一部囊括从东周到明末、集百家经典于一身,同时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绝不会因为政治风云变幻而失去价值的文集。

 《古文观止》,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周文、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以及明文。其中以散文为主,间有骈俪文辞赋。皆是历朝历代最富盛名的 文章 ,从这一点看,《古文观止》也可以说是一本中国文学发展史。

 周文卷主要收录了《左传》、《国语》,其中还有《公羊传》、《梁谷传》和《礼记》。《左传》作为古中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对后来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后世的历史编写有很深远的影响。除去各种官方的对《左传》的解释。我读《左传》时,更多的是关注《左传》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对战争精彩的描写。

 在开篇的《郑伯克段于鄢》中,就讲了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在母亲武姜不喜欢自己,偏爱弟弟的情况下,韬光养晦、欲擒故纵,故意纵容弟弟的恶行,等到弟弟终于起兵夺权时,才露出早已准备好的屠刀,砍向自己同母同父的弟弟。同时与怂恿、帮助弟弟的母亲决裂,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庄公在解决弟弟共叔段的威胁后,又用了挖地洞的 方法 ,与母亲在隧道中相见。宫变失败后的武姜,也趁机与郑庄公和好。全文短短几百字,将 故事 中人自私、残忍、虚伪狡诈、腹黑的本性描写的淋漓尽致。

 还是郑庄公,在《郑庄公戒饬守臣》中,郑庄公又化身为一位尊奉礼法,敬畏天命的古代政治家。同时,在这篇文章中郑庄公还说过:“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在这里又可以看到他在表达弟弟的愧疚之情。对比于《郑伯克段于鄢》中他的作为,我们又看见了另一个郑庄公。

 读书最精彩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意图,而是在眼睛离开书本后,脑内小剧场放映的情节。

 相对于过于规整的明文,我更喜欢唐宋文章的灵动和六朝文章的韵律。在这里,我不是故意跳过汉文。汉文卷中,将近一半都是司马迁的《史记》。论谁也不能回避《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光芒。但是,对于我,《史记》更像是一部小说,而不是历史。司马迁用他精巧的笔,将每个历史事件中人物细微的动作、表情完整的复活在他的书中。在读他的《史记》时,却又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换个角度说,将每个人物的细节处理的那么完美,除了猜测司马迁手上有一个可以与明朝东厂媲美的专业特务机构帮他收集情报之外;那就是猜测他根据手上已有资料,虚构了部分历史情节。我想,目前,后面一种猜测更加让人信服些。

 在理科生的眼中,世界可能就是一个个的方程式组成的;而文科生眼中,世界可能就是历史的尘埃中文明的传承。在不同的人眼中的同一个事物是不同的。在我的眼中的《古文观止》,那是我的《古文观止》。抛开一切标准答案,一切评判标准的时候,阅读就变成了悦读。偶尔,也会体会到古人读书时,信手批注时的快乐。

 吴氏叔侄的古文,观止矣。而我的读书,才刚刚开始。

 古文观止读后感个人感想2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与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王勃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对王勃所能说的只是可爱,而之于范老先生却是高山仰止。

 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个人感想3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部书是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两叔侄编选评注的。它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问世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非常广泛。它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上起东周、下至明末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 文化 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古文观止》里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卷一周文中的《子鱼论战》它讲述了宋襄公不听司马子鱼的劝告,使得自己的军队全军覆没。我们在生活也是如此,要多听取别人的建议,然后在自己做决定。《古文观止》中的文言文虽然难读,但是自身蕴含这丰富的文学色彩。是我们所有学生的必须品。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读了一遍《古文观止》,我深深的了解这对于我远远不够,所以我还会更细更慢的咀嚼这部作品,让自己能体会到文言之美,开卷有益古人诚不欺。《古文观止》,智慧的光芒!

 古文观止读后感个人感想4

 这个月我看了古文观止这本书,有着深奥的道理,使我甚至有点看不懂虽然有译文翻译但我只用书下的解释来原文,有时侯看一片需要20分钟那时我看得头都大了,真得想放弃了,但每当我灰心丧气的时侯,妈妈总会送我四个字:聊胜于无因此我坚持在看这本书。

 古文观止这本书运用了许多文焉文,讲述了殷商时期和西周时期的 历史故事 。文中运用了许多《论语》《老子》《孟子》《墨子》……来生动得描古代故事。其中叔向贺贫令我映像十分深刻,使我终身难忘,文章讲述了韩宣子家境十分贫困,叔向知道了他的心思,却向他祝贺这令韩宣子疑惑不解。叔向举了栾武子等人的例子。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凡事只要能传播美德,遵纪守法各诸侯也能归顺于你。

 的确在生活中的贫穷并不代表你的品德贫穷,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有益处的也能交到许多朋友,俗话说得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如果你很有钱但贪得无厌,违法乱纪,放利聚财,为所欲为,人家也不会理你,说不定还会讨厌你,不喜欢和你做朋友。我有一个叔叔,因为住在乡下,那个村很贫穷,盖得都是毛草房,每次下倾盆大雨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但他们有乐观的心态,白天大伙都去干活了,干得满头大汉也不觉得累,因为有了付出也就有了回报,由于多年的操劳手背粗糙得像老松树皮,裂开了一道道口子,手心上磨出了几个厚厚的老茧现在他们都改上了三层小楼。我被他们的行动感动了。心灵美,才能创造家的幸福。

古文观止读后感个人感想5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

 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与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王勃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对王勃所能说的只是可爱,而之于范老先生却是高山仰止。

 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热播的电视剧(剧名我忘记了,只记得是陈宝国主演)之后,明朝一直被除数我认为是一个被奄割的时代。抛开外患不说,统治者的确是足够腐朽。能称上大帝的一个是洪武一个是永乐,但都残暴致极;碰到一个温柔型的,却是个玩主皇帝;玩主过气了,却来了一个不合作皇帝;就这么拖拉地过了几百年,终于迎来一个想励精图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铁骑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夹得他在万岁山翘了辫子。然而在这么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竟然不断出现一批铁骨铮铮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个。最初认识方老先生的时候不是他那写得纵横阖捭的《深虑论》,而是“诛十族”。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面对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虽然灭他十族的的朱棣凶杀成性、冷酷无情,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被老先生视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这么高的造诣。其实老先生的《深虑论》中也写道: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既然是天道,却偏又逆道而为。

谨于公历年月日假座酒家楼厅举行婚礼,下午时恭候时入席,,敬备薄酌恭候光临。

我们的幸福需要您的祝福与见证:诚意邀请您参加和的婚礼——年月日下午18:00,饭店厅。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关爱,期待着您携带您的家人到来!

您好,本人XXX兹定于2009年1月1日中午11点与XXX举行结婚典礼,地点北京饭店二层XXX厅,诚挚希望您携家人参加,谢谢您的祝福。

兹定于何时何分(星期几)在何地为某某与某某举行结婚典礼,敬备喜筵,恭请阁下光临,某某敬邀

佳偶天成、珠联璧合!新郎&新娘X月X日婚礼答谢,诚邀您共同见证我们的幸福时刻!(酒店名称:)报名从速,请于当日x点x分(时间)前到达。

结婚呢,最要紧是开心。你饿不饿?请你来吃喜宴。呐,不要说我没提醒你。在x月x日x时,xx酒店!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通知:本人xx与xxx已水到渠成,xx年x月x日x时于xx酒店,请各位亲友携款钱往,概不赊账。

爱的XXX:明天XX点钟以后,我家就要正式添一口人了,你知道的,多一口人就多一张嘴,为了避免你以后到我家没吃的,明天X点前,赶紧来XX酒店蹭一顿。特此通知!  你来,或不来,我们俩都在这里,你在,或不在,我们俩都有关系,你,看或不看,你看着办。

不要怀疑你的眼睛,本人(XXX)终于决定于XXXX年X月X日在XX酒店,与XXX共同走进人生的另一阶段,没错就是结婚,现通知你:到时一定要准时参加,不然本人将发动身边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必把你请到现场,呵呵,所以请祝福我吧。

婚礼主题**“结婚来了”即将上映,主演:xxx 与xxx,诚邀您以VIP嘉宾出席,上映日期:x年x月x日x时,上映地点:xx酒店xx厅。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论语八佾篇读后感,欢迎阅读!!!!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篇一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篇二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开始孔子说,季氏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庙庭中舞之。犹可容忍,还有何人何事不可容忍。因为这里八佾(音易)之礼节是天子才能享有的。季氏这个土军阀竟然“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是雍篇中的两句诗文)。所以孔子引之,以斥责之。接下来林放出现,引出孔子关于“礼之本”的论述,礼,与其奢华,宁愿节俭。丧,与其和易,宁愿哀戚。(林放这个人后来我们福建很多姓林的都追其为祖先)。

 论语八佾第三这篇里主要是讲“礼”的问题。我国素来成为“礼仪之邦”,从论语的记录来看,我国古代是十分讲究“礼”的。但同时已经有人在破坏“礼”这个人就季氏还有他的兄弟仲孙、叔孙都是鲁国的卿大夫号称三家之堂。孔子这样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都孰不可忍受他们,可见礼在我国古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林放的问题倒是我很想知道,可是孔子的回答似乎没有系统地给礼下个定义,那么到底什么是礼乎在这里我也发表我浅薄的看法:1、具体化来说,礼是国家政事与人民日常生活的礼节规范。大的方面包括国家政事外交军事,小到黎民百姓起居生活,婚丧祭庆等。可以说无处没有“礼”无时没有“礼”。2、抽象化来说,礼是规范人类生活往社会性发展的伦理准则。因为人从出生以来具备“自然性”,会索取会吃,会不按规矩来,象动物一样的原始冲动的性质。但当人逐渐成年,就会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与教训,从而规范了人的社会性。这就是礼的抽象化。

 当然学礼最重要的不是象我这样从概念入手。最重要的就要象林放问的“礼之本”。其实这里提出一个标准问题,就是什么是“礼” 什么是“非礼”。孔子讲的十分明白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别以为孔子不着边际的讲到丧事上去。其实孔子的讲的是“礼应该从心而来”,宁俭宁戚不从心上讲能俭能戚乎所以孔子关于礼的标准应该是“孝”。读孔子的书要明白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向天下推广王道与仁政。学到这里就能稍稍的连贯一下,礼的根本是“孝弟”的具体表现,表现在日常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王道与仁政这个政治目标的社会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社会风俗也不断的演变,所以礼也在变化。很多学者认为儒家礼的标准是封建时代的标准不值得提倡因为社会不同了。其实不然,孔子的标准在孝弟,他老人家喜欢从家庭教育说起。其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关于“礼之本”在于人的一颗孝心,赤诚报国之心。孔子虽没明说但也跃然于纸上。所以儒家的礼还是经的住时间的考验的。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 20 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 《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 《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 年), 名丘, 字仲尼 他父亲孔纥, 又名叔梁纥, 曾做过陬邑(今 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

 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 3 岁时, 父亲就死了,17 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 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 颠沛流离 14 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 484 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 苍的 68 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 479 年,孔子去世,享年 72 岁

 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 一书,共 20 篇,计 492 节,合计 12700 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 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 "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 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 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 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 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

 (《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 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 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 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开导说: 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 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 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 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