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有哪十重门?
第一重门:“被盗门”。 5月9日斋宫展品被盗案暴露出故宫博物院闭馆清场、报警设施设置、重大作案预判及相关措施等关键环节出了问题。教训极为沉痛,院领导班子都做了深刻检查,对分管院领导和各级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按规定分别做出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和开除、留院察看的处分,以此教育、警示本人和全体干部职工。 第二重门:即“错字门”。 5月13日故宫赠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锦旗出现错字,声誉受到严重损害,事情发生在具体部门和承办人,根源还在院领导。在错别字出现和当事人回应已经成为媒体热点,演变为突发公共事件后,如果立即公开诚恳承认错误,会有助于社会的谅解。由于纠错不够及时果断,又强调责任在下属,引起社会各界广泛批评。 第三重门:“会所门”。 5月14日爆出所谓建福宫办会所的事情,故宫方面已进行了调查并向社会作出澄清。故宫博物院领导班子从未有过在故宫开办任何会所的动议,一直将在火灾废墟上复建的建福宫花园主要用于举办新闻发布会、小型展览、公益文化活动和接待国家重要贵宾。鉴于合作方北京故宫宫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严重违反双方协议,我院已经责成其停业整顿,终止并将修改协议书。由于我院对合作的公司平时监管不严,对其违反协议私下酝酿会员制的行为没有及时察觉,特别是在已成网络和媒体热点的情况下没有在第一时间查明情况解释清楚,以致质疑扩大发酵,并与展品盗窃案、锦旗错别字事件相互叠加,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 第四重门:“哥窑瓷器受损门”。 7月4日一件国家一级乙品“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受损,原因已经查明并公布于众,这个事件的教训是,事先文物保护实施方案不够周密、预判性不足,人员培训针对性不强不细,致使珍贵文物损坏。事后没有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对此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 第五重门:“文物损伤瞒报门”。 8月2日网友“龙灿”微博爆料故宫曾经有过4起文物损伤。 一是关于“扔废弃木箱时将10多件佛像一并扔掉,由外单位送回”的情况。2006年6月9日,宫廷部两名职工在处理北五所寿药房库内存放的装运文物的木箱时,由于漏检,造成存于木箱最底层苯板下的黑漆描金小石编磬一组16片(未定级)连同箱子一起被集中至院内古建修缮中心。当时在岗的故宫博物院修缮中心职工孙会生发现后,对文物进行了妥善保护,并及时通知了有关部门马上取回。经过彻底核查,确认无其他物品遗漏,16片石编磬也均未出现任何新的伤况。根据《故宫博物院藏品管理规定》,对主要责任人给予了处罚。 二是关于“2006年前后明代一级品法器人为损坏”的情况。经查,故宫博物院祭法器类文物无一级品。扩大调查范围,2004年5月27日和9月6日,宫廷部两名职工在整理核对文物时,分别造成清代黄釉盖登(未定级)的盖部和绿地粉彩八宝之“鱼”(未定级)底座的损伤。这两起事故均是由于当事人违反文物操作规程导致的。博物院根据有关规定对当事人给予了处罚。 三是关于“2008年佛堂旧址二级品佛像损坏”的情况,经查,故宫博物院多年来未发生过原状佛堂内文物损伤事故。 四是关于“任万平主任的胳肢窝没夹住那件沉重的历史,碎了”的情况。2009年,宫廷部搬运一对晚清时期的玻璃花插(未定级),后发现其中1件花插的1根玻璃枝杈断开。院方研究认定,宫廷部工作没有违反操作规范,但预案不够细致,考虑不够周密,被责成作出检查说明交院备案。 第六重门:“挂屏水泡门”。 2011年6月15日,宫廷部工作人员将紫檀嵌玉花鸟图挂屏一件(未定级)送文保科技部综合工艺科漆器镶嵌室除尘修复。该器物本身存在伤况。7月25日早晨,工作人员发现,自来水管接口处有一小的裂缝致使挂屏上覆盖的棉垫被部分散落的水珠打湿,并渗透到挂屏上。相关专家到现场查看了这件文物,一致认为该件挂屏未因遇水而出现新的损伤,同时建议仔细检查松动的嵌件,对因胶粘剂老化出现的嵌件松动现象进行加固处理。 第七重门:“私分票款封口门”。 2009年7月中旬,故宫博物院纪检监察办公室接到举报信,反映故宫午门工作人员与社会上不法导游勾结,利用工作之便私放旅行团进入故宫参观游览,从中牟取非法利益,并且声称有影像资料作为证据,可以协助故宫将此人抓获,但要求故宫给予举报奖励15万元,否则不提供证据。院方为了尽快查清问题,不给国家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经反复协商,应允如证据属实可对举报人予以奖励8万元。经保卫处、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门分局驻故宫派出所联合行动,2009年8月11日上午在举报人的配合下,在故宫午门东门洞中间检票口截获一使用过期票进入故宫的130余人的旅行团,抓捕了相关当事人并起获赃款7660元人民币。由于举报人提供证据信息属实,并配合院方和公安部门抓捕成功,参照院方的查补逃票奖励规定,从该项资金中付给举报人举报奖励费。 第八重门:“宋人书札牟利门”。 1997年,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上拍五通宋人书札。当时,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曾致函上级主管部门建议收购,经履行论证程序后,我院遂与拍卖公司接洽,当时媒体对此有所报道。动用这一数额的经费征购文物必须向上级部门申请,由于未获批复,此项收购未实现。故宫博物院2005年出版的《故宫博物院八十年》一书和官网“院史编年”栏目有此项收购的记载,现查明,这是由于当年整理院史大事记查阅公文档案时,误以当时上报申请经费文件为依据,没有核对所申请经费并未批复和未能购买的最终结果所造成的。 第九重门:“故宫图书馆丢失古籍门”。 故宫在过去长达7年的清理古籍过程中,要求发现的疑点都必须记录在案。到2009年的阶段性统计,约20万册书籍中,还有100多册不能完全对上账(其中有普通古籍,也有一般线装书和印刷品)。由于涉及1950年以来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遗留问题,情况比较复杂,当时决定作为阶段性存疑记录在案,继续清查,至今仍未停止,尚不能做出丢失的结论。但是一旦清查清楚确认丢失和责任人,将依法依规处理。 第十重门:“端门外西朝房展览逃税门”。 端门区域过去不属于故宫管理,这些商户举办的展览已经存在了多年。目前故宫方面尚在办理收回这些商户所用房屋的过程中,明确在全部完成接收后将改造成售票、咨询、疏导等观众服务区,不再举办展览。
一、征字释义:
1走远路(多指军队):~途。长~。
2征讨:出~。南~北战。
3政府召集人民服务:~兵。应~入伍。
4征收:~税。
5征用:~地。
6征求:~稿。~文。
7证明;证验:文献足~。信而有~。有实物可~。
8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候。象~。特~。“徵”
二、相关组词:
征衣 远征 特征 征途 征兆 征募 征候 病征 征集 征兵 征战 征购 征召 长征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正”是“征”的本字。正,甲骨文(囗,城邑、方国)(止,即“趾”,借代行军),表示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
造字本义:动词,中央朝庭派兵长途行军,讨伐不义之地。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用“_”代替“彳”。古籍多以“征”代替“”。
“征”是为了纠正一方错误而动武、出于正义而兴师问罪,褒义;“伐”是为了解决利益冲突而进兵杀戮,中性。《汉字简化方案》用笔画简单的“征”合并笔画复杂的同音字“徵” 。
文言版《说文解字》:,正行也。从_,正声。,征或从彳。
白话版《说文解字》:,为正义展开的行军。字形采用“_”作边旁,“正”作声旁。,,“征”的篆文异体字采用“彳”作边旁。
二、词组释义:
1、征候[zhēnghòu]
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病人已有好转的~。
2、病征[bìngzhēng]
表现在身体外面的显示出是什么病的征象。
3、征集[zhēngjí]
用公告或口头询问的方式收集:~资料。
4、征购[zhēnggòu]
指国家依法向生产者或所有者购买(农产品、土地等)。
5、征召[zhēngzhào]
征(兵):~入伍。响应~。
-
问:文物包括哪些范围?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3·历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槁、古旧图资料等;
5·反映历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推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
问:文物出境有什么管制?
答:按规定,珍贵文物禁止出境,一般文物限制出境。旅客携带和个人邮寄文物出境,必须事先向海关申报,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鉴定,并发给许可出口凭证。准许出口的文物必须经由指定口岸运出。对经鉴定不能出境的文物,国家可以征购。
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除经国务院批准运往国外展览的以外,一律禁止出境。
问:哪些是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及其它禁止出境的文物?
答:珍贵文物是指国家博物馆馆藏一、二、三级文物;其它禁止出境的文物,是指有损国家荣誉、有碍民族团结、在政治上有不良影响的文物。上述以外的,为一般文物。
问:什么是文物出境鉴定及其范围?
答:文物出境鉴定是指对申报出境的文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及国家规定的文物出口鉴定标准,进行鉴定、查验,决定其能否出境。
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和外国制作、生产或出版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及其它金属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种质料的雕刻品,雕塑品,家俱、书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资料、织绣、文化用品、邮票、货币、器具、工艺美术品等J949年以后,我国已故近、现代书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作品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都必须进行文物出境鉴定。
问:私人携运出境的文物在何处申请鉴定?
答:根据规定,旅客携带旧存文物出境,应事先报经文物管理部门鉴定。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福州等口岸设有鉴定机构。
问:个人携运文物进出境,怎样报关?
答:入境旅客带进文物,数量不受限制,海关准予进口。如需要复带出境的,应在入境时向海关详细申报,内容包括品名、数量、年代、规格、质地、款式等,必要时要提供照片,经海关核查无讹后,登记备核。复带文物出境时,海关凭入境时的申报登记核放。
携带、邮寄、托运个人家存文物(含已故现代书画家的作品)出口,必须向海关申报,并交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发的《文物出境许可证明》,海关凭证明文件核查文物上钤盖的鉴定标志放行。
已向海关申报,但不能交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开具的《文物出境许可证明》和铃盖的鉴定标识的,不准出口,应予退运。并于3个月内(来往港澳地区的旅客限:个月)由当事处理。
携运、邮寄文物出口,不向海关申报,不论是否藏匿,海关都将依法处理。
问:在指定文物商店购买的文物可否携带出境,是否还要报鉴定?
答:入境旅客在指定的文物商店用带进的外汇购买的文物可以携带出境,不需要再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鉴定。
旅客携带文物出境时,要向海关申报,海关凭“文物古籍外销统一发货票”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钤盖的鉴定标志查验放行。
问:携运建国以来制作的文物仿制品、复制品,是否准予出境?
答:建国以来制作的文物仿制品和复制品,不属文物范围。携出文物仿制品和复制品,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在自用、合理数量范围以内的准予带出。
问:对个人携运现代书画作品出境,海关有什么规定?
答:已故现代书画家的作品,除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鉴定准予出境的外,不准携运出境。
对一般现代书画作品,旅客携带出境的,在自用、合理数量范围以内,邮寄的在规定的限值内,海关准予出口。
问:使领馆和使领馆人员携运文物进出境的报关手续?
答:使领馆和使领馆人员运进属于中国法律和规章禁止或者限制出境的珍贵文物,应当向海关提供物品清单,办理申报登记手续;复运出境时,海关凭原入境时的申报放行。
携运文物出境,必须向海关申报。对在中国境内指定商店购买的文物,申报时,要随附指定商店出具的“文物古籍外销统一发货票”,海关凭发票和中国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钤盖的鉴定标志查核放行;对在中国境内通过其它途径得到的文物,要事先报请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鉴定。经鉴定准予出境的文物,由鉴定部门发给许可出境凭证,海关凭许可出境凭证和坚定标志查核放行。
“籴粜”这两个字,应是常听字。
广东•海陆丰地区河洛语:
籴(拼音:di,第二声)→河洛话注音:dia,第4声;义:买入(米);
造句:问:周六周日干什么呀?答:还能做什么,籴米买菜就是啦!(义指过日常日子);
“籴米买菜”日常用来表示过基本日常必需生活。
“籴米”→注音:dia3 bhi4;数字为声调。
粜(拼音tiao,第四声)→河洛话注音:tio,第3声;义:卖出米;
民谣:粜米换“油尖”,“油尖”可舂粿→义:把米卖出,换来“油尖”米,这“油尖”米可以舂成米粉制作“粿”(如:粿条、发粿什么的)。
摘要孟子的惠民富民经济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不仅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也涉及到封建社会的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和法令。其主要内容包括: 制民恒产, 实现小康; 轻徭薄敛, 取民有制; 鼓励交换, 保护工商; 提倡恭检, 反对腐败。
关键词孟子;惠民;富民;经济思想
孟子( 约公元前372 年~前289 年) , 名轲, 邹人( 今山东邹县东南)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晚期。这个时期, 各诸侯大国先后通过变法和改革, 已经相继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随着封建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巩固, 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奴隶制社会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 而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已经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趋势。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整合时代的孟子,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思想家, 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发展封建经济, 开创繁荣、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的实际出发, 高标“仁政”、“民本”两面旗帜, 在全面创立王道政治学说体系的同时, 提出了一系列的“贵民”、“爱民”、“惠民”、“富民”的经济思想和主张。
一、制民恒产, 实现小康
孟子一向主张实行“王道”政治, 反对“霸道”横行。孟子对“王道”和“霸道”作了如下界定:“以德行仁者王”, 即以德服人, 实行仁政就是王道;“以力假仁者霸”[1]52, 即假借仁义名义为号召, 凭借武力征伐就是霸道。“制民恒产”, 这是孟子构想的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也是孟子主张实行王道政治的重要施政纲领。
所谓“制民恒产”, 就是通过国家法令, 规定授予黎民百姓一定数量的产业。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 老百姓最重要的产业就是土地。孟子认为:“民事不可缓也”, 就是说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拖不得, 必须当作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黎民百姓有一个基本情况:“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1]82 这段话的大意是: 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黎民百姓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会干得出来。非常难能可贵的是, 亚圣孟子在这里用中国古代的朴素辨证思维讲述了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怎样“制民恒产”呢 孟子首先提出“制民恒产”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1]17 即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 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 好年成, 丰衣足食; 坏年成, 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把他们引上善良的道路, 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其次, 孟子提出实行“制民之产”的具体办法: 每户农民分得“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 分得“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这样“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1]17- 18 最后, 孟子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1]18 即使整个社会的老年人都达到“衣帛食肉”的小康水平, 一般人都达到“不饥不寒”的温饱水平, 这样就实现了王道政治。
孟子还注意到在积极建设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其具体办法是:“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1]5 即办好各级学校, 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开导青少年一代。在日常生活中,“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1]7。加强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孟子反对农民贫困化, 他非常尖刻地指出:“今也制民之产, 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 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奚暇治礼义哉”[1]17 这样每个人为了拯救自己还怕来不及, 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义呢
二、轻徭薄敛, 取民有制
民本思想是孟子的王道仁政学说体系的核心内容。孟子认为, 诸侯有三样宝贝:“土地、人民、政事。”[1]256要实现天下“定于一”[1]9, 即实现天下统一, 安定和谐,统治者必须实行“保民而王”[1]10 的基本国策。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黎民百姓的真心拥护,“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1]9 保民的具体措施就是轻徭薄敛, 取民有制。
孟子主张, 统治者应该“膏泽下于民”[1]136, 即造福于全国黎民百姓, 把好政策落实到每个老百姓身上。“膏泽下于民” 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易其田畴, 薄其税敛, 民可使富也。”[1]234 就是说, 要调动农民种好地的积极性, 就必须实行惠农政策, 减轻农业方面的税收, 使百姓真正富起来。孟子提出了几种农业税收政策, 提供给统治者施政参考。一是“耕者助而不税”[1]55的农业税收政策, 即八户农民为一个基层单位, 共同种植一百亩公田, 全部上交公粮; 而私人的每户“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就不再上税了。二是“耕者九一”[1]26的农业赋税政策, 即农业的税率是九分抽一。三是“野九一而助, 国中什一使自赋。”[1]85 即郊野用九分抽一的“助法”, 城市用十分抽一的“贡法”。农业税减少, 农民才能富裕起来。富裕起来的农民, 其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出现“乡田同井,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百姓亲睦”[1]85 的新气象。富裕的农村才会出现“文明的村社”。
孟子主张, 国家应该减轻人民的徭役负担。各地政府征调农民服徭役应当做到“不违农时”[1]5, 即不在春播、夏锄、秋收的大忙时节征调农民服徭役, 保证农民在农忙时节把主要精力用在农田上,“不失其时”,通过辛勤诚实的劳动, 用汗水换取了“谷不可胜食”( 粮食吃不完) 的劳动成果,“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1]5 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了, 养家活口、婚丧嫁娶没有什么遗憾了, 这就是王道政治社会的开端。
孟子主张, 封建统治者应当“取于民有制”[1]82, 即政府的税收一定要按照政策法令办事, 不能乱摊派、乱收费。孟子尖锐指出, 许多诸侯国高税收造成了黎民百姓家破人亡的严重恶果:“为民父母, 使民然, 将终岁勤动, 不得以养其父母, 又称贷而益之, 使老稚转乎沟壑,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1]83 即一国的国君号称是百姓的父母, 却让百姓一年到头辛辛苦苦, 而结果却连他们的父母都养不活, 还不得不借高利贷来交足税款, 终于一家老小抛尸露骨于山沟之中, 这算是哪门子“为民父母”呢 真是揭露得淋漓尽致, 切中时弊。
孟子坚决反对社会严重两极分化。孟子指出:“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 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 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 行政, 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6 即富贵人家厨房里有肥肥的肉, 马栏里有健壮的马, 老百姓却面色菜黄, 荒郊野外有饿死的尸体, 这等于居高位的统治者率领野兽来吃人。兽类自相残杀, 人类且厌恶它们; 而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来主持政治, 还不免率领野兽来吃人, 这又怎么配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这些话把社会上的大小贪官污吏骂得痛快淋漓, 切中要害。
三、鼓励交换, 保护工商
孟子的“惠民”、“富民”经济思想, 除了“制民恒产”、“轻徭薄敛”、“取民有制”等“惠民”思想主张,还有赞成社会合理分工、鼓励产品公平交换, 大力保护和积极发展工商业等思想主张。
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论坛上, 孟子在与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辩论中, 明确提出社会分工理论。在孟子看来, 社会成员划分为从事国家政事管理和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心者”与从事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力者”([1]P89)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没有劳心者, 就没有人管理劳力者; 没有劳力者, 就没有人供养劳心者。孟子的社会分工理论, 主要是指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分工, 同时还包括两者内部的分工。如劳心者内部, 有人分别管理治水、农事、教育、司法等; 劳力者内部, 有人分别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孟子认为, 社会分工是“天下之通义也。”[1]89 即通行天下的准则。如果不实行社会分工,每件东西都要自己制作而自己使用, 就会使天下的人都疲于奔命。这说明, 孟子的社会分工主张, 既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民生的需要, 又是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需要。孟子的这一思想, 是前无古人的。
在社会分工的理论基础上, 孟子又提出鼓励“百工交易”[1]88 的主张。在孟子看来, 实行社会分工, 必然有相互之间的产品交换。譬如劳心者与劳力者之间,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心者”与木匠车夫等劳力者之间, 既具有不同的社会分工, 又具有一种产品交换关系。前者教习礼义可以满足后者精神生活的需要,后者从事生产可以满足前者物质生活的需要, 两者之间体现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交易关系。就劳力者内部的产品交换而言, 农夫“以栗易械器”,“陶冶亦以其械器易栗”[1]88,“以其所有易其所无”[1]74,“农有余栗, 女有余布”, 相互交换,“通功易事, 以羡补不足”[1]102,即将各行各业的产品互相流通, 用多余的来弥补不足的, 通过不同行业的人们之间互相交换产品, 就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在中国思想史上, 孟子第一个从生产力发展与产品交换的层面上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是孟子在这一领域中所作出的重要的理论贡献。
孟子主张国家应该用减少税收的办法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一是,“市, 廛而不征, 法而不廛, 则天下之商皆悦, 而愿藏于其市矣。”即在市场上, 划出空地来储藏货物, 却不征收货物税; 如果滞销, 依法征购, 不让它长久积压, 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 愿意把货物存放在市场上。二是,“关, 讥而不征, 则天下之旅皆悦, 而愿出其路矣。”[1]55 即关卡上, 只稽查而不征税, 不乱设卡, 乱收费, 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会高兴, 愿意从那里的道路通过。三是, 对于城市的手工业者, 只抽什一税, 即所谓“什一使自赋”。[1]85 孟子还主张:“有布缕之征, 粟米之征, 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 缓其二。”孟子认为“用其二而民有殍, 用其三而父子离。”[1]256 即按政府法令要征收布帛的赋税, 征收谷米的赋税, 征收人力的赋税。但开明的当权者应该采取三种中的一种,那两种应该暂时不用。如果同时用其中的两种, 黎民百姓就会饿死; 如果同时征用三种赋税, 老百姓就会饥寒交迫、家破人亡、父子不相顾了。孟子的保护工商的主张, 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实用价值。
四、提倡恭俭, 反对腐败
孟子站在安邦治国平天下的历史高度,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当权者中大力提倡恭俭, 并且倡议各诸侯国君应该首先做到恭俭:“贤君必恭俭礼下。”[1]82“恭”,其原意一为恭敬; 二为敬业。此处是“敬业”之意, 亦即“勤政”。“俭”, 原意为“节俭”, 此处意为“廉政”。就是说, 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敬业、节俭, 勤政、廉政, 礼遇臣下。在敬业、勤政方面, 孟子主张君主要深入实际, 体察民情, 多为百姓办好事, 办实事; 把好事办实, 把实事办好。君主下去视察, 要问民疾苦。“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1]24 就是春天巡视耕种情况, 对贫穷农户加以补助; 秋天考察收获情况, 对缺粮农户加以补助。在节俭、廉政方面, 孟子对当时各国流行的上级到下边巡视, 吃拿卡要, 挥霍民脂民膏穷奢极欲表示深恶痛绝。孟子认为, 这种不顾人民死活的挥霍浪费,“饮食若流”, 挥霍老百姓血汗如流水, 只能造成“饥者弗食, 劳者弗息, 胥谗, 民乃作慝”[1]24 的严重社会后果。就是说, 由于政府的腐败, 使黎民百姓饥者不得食, 劳者不得息, 常年累月在死亡的边缘线上痛苦挣扎, 老百姓人人怨声载道, 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 只能铤而走险, 揭竿而起, 造统治者的反。
在孟子看来,“恭者不侮人, 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 惟恐不顺焉, 恶得为恭俭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1]128 就是说, 恭敬别人的人不会侮辱别人, 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侮辱掠夺人的诸侯, 只怕别人不顺从自己, 又如何能恭敬和节俭呢 恭敬和节俭难道可以靠甜言蜜语和笑容可掬装出来的吗 孟子坚决反对统治者“夺其民时,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 兄弟妻子离散。”“陷溺其民”[1]7 于水深火热之中。对这类昏暴之君, 贤明的君主有权力和责任“诛其君,吊其民”,“救民于水火之中。”[1]105
孟子坚决反对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而劳民丧财。孟子指出: 统治者毁掉民宅, 挖掘人工湖供自己游乐, 使“民无所安息”; 统治者毁坏良田营造园林,“使民不得衣食。”[1]109 沦为难民。孟子坚决反对统治者花天酒地,“流连荒亡”[1]24 的腐败行为。所谓“流”, 就是统治者用公款去游山玩水, 顺流而下, 乐而忘返; 所谓“连”, 就是统治者溯流而上去旅游娱乐, 乐不思还; 所谓“荒”, 就是统治者把打鸟猎兽当作专业行当而乐不知倦; 所谓“亡”, 就是统治者成天聚众喝酒而毫无节制。如果一个国家, 用这样一帮败家子去久安又从何谈起 战国时期, 已经出现了多起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国人”暴动, 孟子从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 腐败是造成社会动乱、政治危机的根源, 因此他大力提倡恭俭, 反对腐败。
孟子的惠民富民经济思想, 是他的王道仁政学说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孟子的经济思想极其丰富, 涉及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 也涉及经济活动中的政府政策和法令。孟子的经济思想, 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其本质上也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王天下”, 即“中天下而立, 定四海之民”[1]232 服务的, 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孟子经济思想的人民性和进步性。西汉以来的开明封建统治者, 都极其重视孟子的经济思想, 他们以孟子为师, 以亡秦为鉴, 制定安国利民的经济政策。西汉前期高、惠、文、景、武、昭、宣七位帝王, 接受秦施暴政二世而亡的教训, 采取了“轻繇(徭) 薄赋, 与民休息”[2]57 的基本国策, 出现了“文、景之治”、“武帝盛世”。唐太宗李世民以“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隋“炀帝恃其富饶, 侈心无厌, 卒亡天下”[3]513 为借鉴, 认为“赋重则民愁, 民愁则国危, 国危则君丧”, 采取了省徭薄赋, 使民衣食有余的“安人治国”的政策, 出现了后世有口皆碑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熙大帝也采取了减轻徭役、宽租轻赋的措施, 营造了“康、乾盛世”。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后人认真总结的,从中汲取对我们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有益的东西,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逢彬孟子[M]杨伯峻注译长沙: 岳麓书社, 2000
[2]( 汉) 班固: 汉书[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3]( 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第三册[M]长沙: 岳麓书社, 2002
摘要孟子的惠民富民经济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不仅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也涉及到封建社会的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和法令。其主要内容包括: 制民恒产, 实现小康; 轻徭薄敛, 取民有制; 鼓励交换, 保护工商; 提倡恭检, 反对腐败。
关键词孟子;惠民;富民;经济思想
孟子( 约公元前372 年~前289 年) , 名轲, 邹人( 今山东邹县东南)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晚期。这个时期, 各诸侯大国先后通过变法和改革, 已经相继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随着封建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巩固, 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奴隶制社会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 而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已经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趋势。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整合时代的孟子,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思想家, 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发展封建经济, 开创繁荣、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的实际出发, 高标“仁政”、“民本”两面旗帜, 在全面创立王道政治学说体系的同时, 提出了一系列的“贵民”、“爱民”、“惠民”、“富民”的经济思想和主张。
一、制民恒产, 实现小康
孟子一向主张实行“王道”政治, 反对“霸道”横行。孟子对“王道”和“霸道”作了如下界定:“以德行仁者王”, 即以德服人, 实行仁政就是王道;“以力假仁者霸”[1]52, 即假借仁义名义为号召, 凭借武力征伐就是霸道。“制民恒产”, 这是孟子构想的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也是孟子主张实行王道政治的重要施政纲领。
所谓“制民恒产”, 就是通过国家法令, 规定授予黎民百姓一定数量的产业。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 老百姓最重要的产业就是土地。孟子认为:“民事不可缓也”, 就是说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拖不得, 必须当作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黎民百姓有一个基本情况:“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1]82 这段话的大意是: 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黎民百姓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会干得出来。非常难能可贵的是, 亚圣孟子在这里用中国古代的朴素辨证思维讲述了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怎样“制民恒产”呢 孟子首先提出“制民恒产”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1]17 即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 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 好年成, 丰衣足食; 坏年成, 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把他们引上善良的道路, 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其次, 孟子提出实行“制民之产”的具体办法: 每户农民分得“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 分得“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这样“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1]17- 18 最后, 孟子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1]18 即使整个社会的老年人都达到“衣帛食肉”的小康水平, 一般人都达到“不饥不寒”的温饱水平, 这样就实现了王道政治。
孟子还注意到在积极建设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其具体办法是:“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1]5 即办好各级学校, 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开导青少年一代。在日常生活中,“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1]7。加强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孟子反对农民贫困化, 他非常尖刻地指出:“今也制民之产, 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 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奚暇治礼义哉”[1]17 这样每个人为了拯救自己还怕来不及, 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义呢
二、轻徭薄敛, 取民有制
民本思想是孟子的王道仁政学说体系的核心内容。孟子认为, 诸侯有三样宝贝:“土地、人民、政事。”[1]256要实现天下“定于一”[1]9, 即实现天下统一, 安定和谐,统治者必须实行“保民而王”[1]10 的基本国策。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黎民百姓的真心拥护,“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1]9 保民的具体措施就是轻徭薄敛, 取民有制。
孟子主张, 统治者应该“膏泽下于民”[1]136, 即造福于全国黎民百姓, 把好政策落实到每个老百姓身上。“膏泽下于民” 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易其田畴, 薄其税敛, 民可使富也。”[1]234 就是说, 要调动农民种好地的积极性, 就必须实行惠农政策, 减轻农业方面的税收, 使百姓真正富起来。孟子提出了几种农业税收政策, 提供给统治者施政参考。一是“耕者助而不税”[1]55的农业税收政策, 即八户农民为一个基层单位, 共同种植一百亩公田, 全部上交公粮; 而私人的每户“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就不再上税了。二是“耕者九一”[1]26的农业赋税政策, 即农业的税率是九分抽一。三是“野九一而助, 国中什一使自赋。”[1]85 即郊野用九分抽一的“助法”, 城市用十分抽一的“贡法”。农业税减少, 农民才能富裕起来。富裕起来的农民, 其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出现“乡田同井,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百姓亲睦”[1]85 的新气象。富裕的农村才会出现“文明的村社”。
孟子主张, 国家应该减轻人民的徭役负担。各地政府征调农民服徭役应当做到“不违农时”[1]5, 即不在春播、夏锄、秋收的大忙时节征调农民服徭役, 保证农民在农忙时节把主要精力用在农田上,“不失其时”,通过辛勤诚实的劳动, 用汗水换取了“谷不可胜食”( 粮食吃不完) 的劳动成果,“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1]5 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了, 养家活口、婚丧嫁娶没有什么遗憾了, 这就是王道政治社会的开端。
孟子主张, 封建统治者应当“取于民有制”[1]82, 即政府的税收一定要按照政策法令办事, 不能乱摊派、乱收费。孟子尖锐指出, 许多诸侯国高税收造成了黎民百姓家破人亡的严重恶果:“为民父母, 使民然, 将终岁勤动, 不得以养其父母, 又称贷而益之, 使老稚转乎沟壑,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1]83 即一国的国君号称是百姓的父母, 却让百姓一年到头辛辛苦苦, 而结果却连他们的父母都养不活, 还不得不借高利贷来交足税款, 终于一家老小抛尸露骨于山沟之中, 这算是哪门子“为民父母”呢 真是揭露得淋漓尽致, 切中时弊。
孟子坚决反对社会严重两极分化。孟子指出:“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 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 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 行政, 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6 即富贵人家厨房里有肥肥的肉, 马栏里有健壮的马, 老百姓却面色菜黄, 荒郊野外有饿死的尸体, 这等于居高位的统治者率领野兽来吃人。兽类自相残杀, 人类且厌恶它们; 而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来主持政治, 还不免率领野兽来吃人, 这又怎么配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这些话把社会上的大小贪官污吏骂得痛快淋漓, 切中要害。
三、鼓励交换, 保护工商
孟子的“惠民”、“富民”经济思想, 除了“制民恒产”、“轻徭薄敛”、“取民有制”等“惠民”思想主张,还有赞成社会合理分工、鼓励产品公平交换, 大力保护和积极发展工商业等思想主张。
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论坛上, 孟子在与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辩论中, 明确提出社会分工理论。在孟子看来, 社会成员划分为从事国家政事管理和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心者”与从事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力者”([1]P89)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没有劳心者, 就没有人管理劳力者; 没有劳力者, 就没有人供养劳心者。孟子的社会分工理论, 主要是指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分工, 同时还包括两者内部的分工。如劳心者内部, 有人分别管理治水、农事、教育、司法等; 劳力者内部, 有人分别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孟子认为, 社会分工是“天下之通义也。”[1]89 即通行天下的准则。如果不实行社会分工,每件东西都要自己制作而自己使用, 就会使天下的人都疲于奔命。这说明, 孟子的社会分工主张, 既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民生的需要, 又是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需要。孟子的这一思想, 是前无古人的。
在社会分工的理论基础上, 孟子又提出鼓励“百工交易”[1]88 的主张。在孟子看来, 实行社会分工, 必然有相互之间的产品交换。譬如劳心者与劳力者之间,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心者”与木匠车夫等劳力者之间, 既具有不同的社会分工, 又具有一种产品交换关系。前者教习礼义可以满足后者精神生活的需要,后者从事生产可以满足前者物质生活的需要, 两者之间体现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交易关系。就劳力者内部的产品交换而言, 农夫“以栗易械器”,“陶冶亦以其械器易栗”[1]88,“以其所有易其所无”[1]74,“农有余栗, 女有余布”, 相互交换,“通功易事, 以羡补不足”[1]102,即将各行各业的产品互相流通, 用多余的来弥补不足的, 通过不同行业的人们之间互相交换产品, 就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在中国思想史上, 孟子第一个从生产力发展与产品交换的层面上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是孟子在这一领域中所作出的重要的理论贡献。
孟子主张国家应该用减少税收的办法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一是,“市, 廛而不征, 法而不廛, 则天下之商皆悦, 而愿藏于其市矣。”即在市场上, 划出空地来储藏货物, 却不征收货物税; 如果滞销, 依法征购, 不让它长久积压, 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 愿意把货物存放在市场上。二是,“关, 讥而不征, 则天下之旅皆悦, 而愿出其路矣。”[1]55 即关卡上, 只稽查而不征税, 不乱设卡, 乱收费, 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会高兴, 愿意从那里的道路通过。三是, 对于城市的手工业者, 只抽什一税, 即所谓“什一使自赋”。[1]85 孟子还主张:“有布缕之征, 粟米之征, 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 缓其二。”孟子认为“用其二而民有殍, 用其三而父子离。”[1]256 即按政府法令要征收布帛的赋税, 征收谷米的赋税, 征收人力的赋税。但开明的当权者应该采取三种中的一种,那两种应该暂时不用。如果同时用其中的两种, 黎民百姓就会饿死; 如果同时征用三种赋税, 老百姓就会饥寒交迫、家破人亡、父子不相顾了。孟子的保护工商的主张, 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实用价值。
四、提倡恭俭, 反对腐败
孟子站在安邦治国平天下的历史高度,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当权者中大力提倡恭俭, 并且倡议各诸侯国君应该首先做到恭俭:“贤君必恭俭礼下。”[1]82“恭”,其原意一为恭敬; 二为敬业。此处是“敬业”之意, 亦即“勤政”。“俭”, 原意为“节俭”, 此处意为“廉政”。就是说, 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敬业、节俭, 勤政、廉政, 礼遇臣下。在敬业、勤政方面, 孟子主张君主要深入实际, 体察民情, 多为百姓办好事, 办实事; 把好事办实, 把实事办好。君主下去视察, 要问民疾苦。“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1]24 就是春天巡视耕种情况, 对贫穷农户加以补助; 秋天考察收获情况, 对缺粮农户加以补助。在节俭、廉政方面, 孟子对当时各国流行的上级到下边巡视, 吃拿卡要, 挥霍民脂民膏穷奢极欲表示深恶痛绝。孟子认为, 这种不顾人民死活的挥霍浪费,“饮食若流”, 挥霍老百姓血汗如流水, 只能造成“饥者弗食, 劳者弗息, 胥谗, 民乃作慝”[1]24 的严重社会后果。就是说, 由于政府的腐败, 使黎民百姓饥者不得食, 劳者不得息, 常年累月在死亡的边缘线上痛苦挣扎, 老百姓人人怨声载道, 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 只能铤而走险, 揭竿而起, 造统治者的反。
在孟子看来,“恭者不侮人, 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 惟恐不顺焉, 恶得为恭俭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1]128 就是说, 恭敬别人的人不会侮辱别人, 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侮辱掠夺人的诸侯, 只怕别人不顺从自己, 又如何能恭敬和节俭呢 恭敬和节俭难道可以靠甜言蜜语和笑容可掬装出来的吗 孟子坚决反对统治者“夺其民时,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 兄弟妻子离散。”“陷溺其民”[1]7 于水深火热之中。对这类昏暴之君, 贤明的君主有权力和责任“诛其君,吊其民”,“救民于水火之中。”[1]105
孟子坚决反对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而劳民丧财。孟子指出: 统治者毁掉民宅, 挖掘人工湖供自己游乐, 使“民无所安息”; 统治者毁坏良田营造园林,“使民不得衣食。”[1]109 沦为难民。孟子坚决反对统治者花天酒地,“流连荒亡”[1]24 的腐败行为。所谓“流”, 就是统治者用公款去游山玩水, 顺流而下, 乐而忘返; 所谓“连”, 就是统治者溯流而上去旅游娱乐, 乐不思还; 所谓“荒”, 就是统治者把打鸟猎兽当作专业行当而乐不知倦; 所谓“亡”, 就是统治者成天聚众喝酒而毫无节制。如果一个国家, 用这样一帮败家子去久安又从何谈起 战国时期, 已经出现了多起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国人”暴动, 孟子从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 腐败是造成社会动乱、政治危机的根源, 因此他大力提倡恭俭, 反对腐败。
孟子的惠民富民经济思想, 是他的王道仁政学说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孟子的经济思想极其丰富, 涉及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 也涉及经济活动中的政府政策和法令。孟子的经济思想, 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其本质上也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王天下”, 即“中天下而立, 定四海之民”[1]232 服务的, 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孟子经济思想的人民性和进步性。西汉以来的开明封建统治者, 都极其重视孟子的经济思想, 他们以孟子为师, 以亡秦为鉴, 制定安国利民的经济政策。西汉前期高、惠、文、景、武、昭、宣七位帝王, 接受秦施暴政二世而亡的教训, 采取了“轻繇(徭) 薄赋, 与民休息”[2]57 的基本国策, 出现了“文、景之治”、“武帝盛世”。唐太宗李世民以“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隋“炀帝恃其富饶, 侈心无厌, 卒亡天下”[3]513 为借鉴, 认为“赋重则民愁, 民愁则国危, 国危则君丧”, 采取了省徭薄赋, 使民衣食有余的“安人治国”的政策, 出现了后世有口皆碑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熙大帝也采取了减轻徭役、宽租轻赋的措施, 营造了“康、乾盛世”。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后人认真总结的,从中汲取对我们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有益的东西,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逢彬孟子[M]杨伯峻注译长沙: 岳麓书社, 2000
[2]( 汉) 班固: 汉书[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3]( 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第三册[M]长沙: 岳麓书社, 2002
本文2023-08-06 10:30: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