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盗墓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古代人是如何盗墓的?,第1张

盗墓贼古今有之,东汉末年,曹操为筹集军饷特设“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官职,一度给这个“土里的手艺”镀上了一层官方的色彩。“寻龙点穴”、“奇门遁甲”等文学作品又让其蒙上了一层浪漫和英雄主义色彩。

其实哪有什么神秘和浪漫,不过是求财的勾当,有人暴富,有人丧命,更加危险和刺激倒是真。

这次,给各位看官说一件古代盗墓贼的故事。

土山汉墓,徐州博物馆的组成部分

秦末,刘邦、项羽等起义军群雄逐鹿时,刘邦阵营人才济济,反观“霸王”项羽阵营,出名的谋士就其亚父范增。

《史记·高祖本纪》:“……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范增七十反秦,在鸿门宴里差点“报销”刘邦,刘邦甚为忌惮,终于用陈平离间计,使得范增被项羽猜忌,落得个辞官归里,途中病死的下场。

范增的墓葬位置说法不一,其中之一是在彭城(徐州古称)。

《魏书·地形志》、《水经注》及地方志等记载徐州土山为亚父冢、范增墓,当地也有“拘土城山”的民间故事(范增深得士民爱戴,其死后,民众自发拘土、背土掩埋他,以至成为了山丘)。

相关古籍对范增墓和土山关联的介绍

元代资深盗墓贼贾胡也是这么想的。

根据记载、传说以及个人多年经验,他判断土山下面肯定有宝藏,于是开始行动。

这家伙先在土山上盖了一个房子用来掩护,然后开始……

挖!

当时盗墓可没有什么机器、炸药,只能用人力,工具仅限铁锹、簸箕,而土山是高等级墓葬上的封土,质地十分坚硬……

挖过了封土,又凿透了石板……

这一挖就是整整二十年!!!

终于找到了棺椁,贾胡喜极而泣!

想想自己吃过的苦,提心吊胆不说,白天做工赚钱,晚上还得加班挖土,熬夜熬的头发掉了一大把。

用锥子开棺怎么能发泄心中的狂怒和气愤,当然是直接上斧子,墓主人尸身,出来吧您呐!被拉出来丢弃在荒野。

贾胡一夜暴富,据史料记载:棺内有宝剑与汉代男子随身佩剑,墓内的金玉混杂。

不料,好日子没过几天,得意之下,估计嘴里也没把门,竟让官府知道了,辛辛苦苦二十年,享受了几天被抓进了大牢,真是乐极生悲!

范增墓实为东汉彭城王墓葬,至今仍在发掘

1969年,当地民众在土山取土时重新发现土山汉墓,至今过去了半个世纪了,土山汉墓仍在发掘中……

目前,上千块盖板石已全部运出、修复,按计划对主墓室进行发掘。

这里要说一下原因:主要是考古发掘是分阶段进行的、封土中发现了大量其它文物,石材的黄肠题凑(柏木不够,石头来凑,也称黄肠石)很重且需研究其规制、墓室规模很大,最重要的是,土山汉墓是徐州博物馆的一部分,不担心有什么意外。

从出土的文物(玉衣、至少两位被埋葬者)和墓室结构来看,肯定墓主人是诸侯王身份,推测是东汉楚王刘英,或者是东汉第二代彭城考王刘道,最终的结论也许还要等到发掘结束。

闪开,让我来。

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上,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墓葬。

俗语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同理,墓葬多了,什么种类的也都有。

首先我们要定义一下“不一般”。

因为中国历史上大部分墓葬都是挖个长方形的坑,里面埋人。

这个在考古学上叫“竖穴土坑墓”。

这是最为常见的墓,也就是最为一般的墓。

不一般的墓可以理解为“非竖穴土坑墓”。

一、典型墓葬举例:

首先介绍一下在中原地区发现的不寻常的墓葬:濮阳西水坡M45

(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濮阳西水坡》,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

如果看照片不够明显,来看一下手绘的线图:

这是一处仰韶文化的墓葬,距今约 5000年

位置在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隅,这是一片低洼地,雨季雨水难排,俗称“西水坡”。

这个墓里发现了被认为最早是龙的形象,即用 蚌壳摆成龙虎 的形状。

中华第一龙 的称号即从此墓而来。

这在当时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

许多学者投入到了这个墓葬的研究之中。

根据冯时先生的观点,这个墓葬显示的中国古老的天文观。

左青龙右白虎对应着天上的星象。

(见冯时:《文明以止:上古的思想、天文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流域发现的红山文化的大型墓葬:牛河梁遗址用石头堆砌的墓,考古学称之为“积石冢”,它长这样:

先来俯视图:

拉近镜头: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与凌源市交界处区域,这些墓葬由于位置比较突出,他们都在一个山岗的顶部,由外向内高起,形成台阶,然后上封土、积石。

由于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些较为奇妙的东西,如玉猪龙啊,“女神像”啊,这是一种祭坛与墓葬合二为一的一种墓葬。

(传说中的“女神像”)

再加上垒砌的形状有圆形也有方形,经一些学者考证,这可能是我国 最早的天圆地方 观点的体现。

也是冯时先生的考证,这里的一些东西体现了上古的天文观念,古人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 有知识

这个墓葬距今年代也是 5000年 左右!(同见冯时:《文明以止》,插图见   朝阳市文化局:《牛河梁遗址》,2004年)

二、非同寻常的墓葬类型

史前人类由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婴儿的夭折率较高,所以在墓葬上我们就能看到许多婴儿的墓葬。

在我国婴儿有一种专用的墓葬,即用一个大陶罐装婴儿的尸体,然后将陶罐埋于地下,有的与大人的墓在一起,有的分隔开来。

考古学上称之为“瓮棺葬”。

瓮棺葬一般长这样:

如果你有机会去到半坡遗址博物馆,就能看到半坡遗址的瓮棺葬群。

在私有制和一夫一妻制度产生之前,传说中的“原始社会”中,有一些较为大型的合葬墓。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有一些用船作为棺材的墓葬,我们称为船棺葬:

高句丽地区的积石墓(哈哈,是不是很像玛雅的祭坛):

“东方的金字塔”——西夏王陵:

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墓葬种类,如 的天葬,水葬,东北地区的石棚墓,商代的甲字形大墓,汉代的穿山为陵,唐代的带天井和小龛的斜坡墓。

地区的由于宗教原因及其他原因不好获取,可以自行搜索。

后者我有机会会专门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一些“不一般”的帝陵、墓葬。

墓道和甬道都是现代约定俗成的术语,是为了便于在相对统一的尺度下描述墓葬结构,没有混用的情况。但是古籍中叫“隧”或“羡”、“埏”的,不见得会有今人这种区分意识。

2、如果一个洞穴结构的墓既有墓道又有甬道,很容易区分。靠外(远离墓室)的是墓道,靠里的是甬道,

甬道起连接墓室和墓道或墓室和墓室的作用,墓道是为筑墓人取土方便、上下容易,也可作为墓主灵魂出走的通道,所以墓道是一定有的而甬道可有可无;

墓道和甬道的宽度一般不等,甬道会窄一些,墓道底可以是平的、斜坡的或带阶梯的,甬道底一般是平的,

这样在平、剖面上墓道和甬道的交界处都会有明显的界限,如果有封门或墓门的遗迹就更容易分开;

墓道(全部或至少其中的最外部分)是露天开凿,下葬后回填,甬道是横穴式的通道,可以不封填,和墓室一样是完全有顶的空间;

对砖室墓来说,墓道一般不用砖,而甬道的顶、壁、底都很可能与墓室砌筑方式相同。

大家要清楚一件事情,并不是所有的古墓打开之后都是有尸骨的,很多古墓打开之后棺椁里都没有尸骨,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尸骨早就腐烂没了,最多也就是有一些零散的骨头,其余的早就尘归尘土归土,完整的尸体其实还是比较罕见的,至于类似辛追夫人的尸体基本上见不到,只要出土便会轰动世界。

原地回埋

在一些陵墓被发掘之后,受年代及墓葬环境的影响,墓葬主人的遗体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一些保存较差的遗骸,已经不具备科考研究价值了,对于这部分遗骸我们通常在墓葬整体发掘完毕后,进行原地回埋。对于一些呈现腐烂状态的尸骸,出于安全考虑我们通常还要采取一定的消毒措施,特别严重的也可以进行火化后回埋。

封存库房

对于一些保存较为完整的,或有特殊身份的遗骸,考虑到其具有的科考价值,通常会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对遗骸进行登记造册,经解剖研究和防腐处理后,分门别类保存在专门的库室中,以备后期进一步的科考研究。这类古尸在具体的病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一些特殊身份的遗体也可能成为某个特殊时代的实体考证,因此这些遗体更多意义上是作为具有历史价值的研究客体进行保存的。

火化

另外一种古尸不仅没有考古价值,甚至对公众会有危险,这些古尸可能就只有火化这一条路可以选了。在很多艺术作品中都会对古尸有一种非常恐怖的刻画,名叫尸毒。这些尸毒大多情况下会寄生在一些腐烂非常严重的尸体上,一旦被带到社会中,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每次打开棺椁的时候,考古学家都会对环境中的空气和微生物进行鉴定,只有等鉴定结果出来后才会决定下一步的动作。尸毒的产生就是由于墓穴中封闭的环境,外加肉体的腐烂,在如此封闭的环境下,病毒和微生物疯狂繁殖,经过常年累月的变异,具有了非常危险的毒性。

古尸具有的意义

不过也确实有些古尸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其中最大的价值主要有两个: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历史价值来说,根据墓主人的身份不同,相对而言的历史价值也不一样,如果尸体保存完整,通过毛发、骨骼特征、器官状态都可以推算出当时的生活方式。

其中也能窥见当时人们对于尸体的处理科技,这就要提到现实意义。只要是人,无非就是追求肉体的永生和精神的解放,在很多古籍中都记载了很多“驻龄之术”,如果古尸中发现了不腐的科技,难免让人好奇。

不得不承认,古时候的很久高超科技流传至今已经失传,也许在一些保存非常完好的古尸上可以找到一些秘密也说不定。大体上古尸会根据自身价值进行以下几种处理管道,而我们通过发掘的不同情况,也将其细分出大致这样安置的概率。

引言

《五蠹》有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提到秦始皇,或许都大家都不陌生,虽然说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是在很多人看来,秦始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这种暴力统治之下,秦朝也很快就被淹没在历史潮流之内了。

但是,通过我国湖北省挖出的一座秦朝古墓,我们却能够认识到,其实,秦始皇并不像很多史书中所记载的那样残暴无度,在对这座古墓中的文物进行分析了解之后,专家们也认为,我们在此之前应该是错怪秦始皇了。那么,在这座特殊的古墓中,究竟出土了怎样的文物?而在这些文物之内,又对秦始皇有着怎样的描写呢?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的一个施工工地中,工人们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的痕迹,在将这一情况上报给有关部门之后,考古专家们也来到了此地,并对这里的古墓进行了发掘。在专家们对此地进行清理之后也发现,这座古墓应该是来自于秦朝时期,而在这位墓主人的身旁,也遍布着大量的秦代竹简。由于这座墓穴出土于云梦县,因此,这一墓葬也被称为是云梦睡虎地秦墓。

据悉,云梦县睡虎地秦墓所出土的竹简共一千一百五十五枚,其中,残片也数量也达到了八十枚左右,在专家们对这些竹简进行分类整理之后,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包括秦朝律法、秦代编年纪及为官诏令等内容。在对睡虎地秦墓竹简进行分析之后也可以发现,在秦朝时期,整个国家的律法是非常严明的,而在这种律法规定之下,秦朝社会的发展也井井有条。

相比于其他史书上所记载的那些严刑峻法来说,通过这些竹简的描述,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其实,在秦始皇在位期间,他并不是一个暴君,与之相反的是,秦始皇是一个统治能力十分出众的君主。

据了解,在这些竹简中,无论是为官的律令,还是征兵规定,抑或是徭役赋税条例,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在那个年代中,其实百姓们的赋税压力并不是很大,而秦始皇也深刻的认识到了君主与百姓之间的特殊关系。与许多史书中所记载的都不一样的是,通过对这些竹简进行分析,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秦朝时期的百姓是过着非常幸福且安定的生活。

除此之外,在这些竹简中还记录了许多秦朝时期的医学、环保、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从这种记载中也能够感受到,秦始皇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并建立起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基于其自身特殊的政治才能。

在专家们分析出这一情况之后也认为,从前应该是错怪秦始皇了,毕竟他并不是一个昏庸的暴君,而对于整个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来说,秦始皇所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如果说没有他的帮助,那么我国律法方面的完善与发展也将受到一定的阻碍。

虽然说在许多历史典籍中都认为,秦始皇所制定的律法是十分严苛的,但是通过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这些律法是完全能够适应当时社会发展态势的。而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律法的出现,秦始皇才能够对中原地区实行大一统,并推动中华文化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或许对于其他王朝的统治者而言,正是因为秦始皇有着过人的政治统治能力,因此,他们才寄希望于通过史书错误描写的方式,来对秦始皇做出的功绩进行抹杀。由此可见,在研究历史的进程中,如果想要探寻到真实的历史原貌的话,那么也不能过分依赖那些文物典籍,毕竟历史的书写是可以进行美化或变更的。

结语

通过对睡虎地秦墓竹简进行了解,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秦朝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严苛无度,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如此强大的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基于其自身的实力。如果说在最开始的时候,秦始皇就是一个残暴的暴君的话,那么人民也不会支持这样一位君主。

通过此次的考古经历我们能够感受到,在我们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于古籍资料的记载,毕竟在书写历史的时候,主观因素的出现也会使得史实记载出现一定的偏颇。从这一点上就能够看出,之所以我国有关部门会如此重视文物,也是基于其特殊的历史价值。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