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书古籍的时间排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求古书古籍的时间排序,第1张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_文学创作 (lamsrscn)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作者:文学创作来源:文学创作发表于:2022-11-07阅读:115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先秦文学的重要文学家及文学作品:

1《山海经》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 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口”、“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它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3《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 就是"上古的史书"。《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中的文诰都独立成篇,有完整的结构,文字古奥典雅,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4《春秋》

《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春秋》在语言上极为精炼,但又因为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前者以叙事为主, 后两者以解经为主、侧重阐发微言大义。合称"春秋三传"。

5《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左传》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在思想内容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在艺术方面,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6《国语》

《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共 21 卷,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之《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是有所发展和提高的。

7《战国策》

《战国策》,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刘向整理并取名《战国策》,至此成为完整的著作。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汉初的散文家贾谊、晁错和司马迁都受到它的影响,《史记》的某些史料就直接取于《战国策》。

8《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以记言为主。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水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9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孟轲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在后世被列为儒家经典。《孟子》发展了《论语》的语录体。《论语》中单人的语录占总条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对话体不到三分之一;而《孟子》则基本上是对话体。《孟子》文章向以雄辩著称,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10荀子和《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荀况的著作集,今存32篇。荀况,赵国人。《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疑为门人弟子所记。

11《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说《仪礼》的文章选集,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内容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2老子和《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相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所著。传世本《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后世又称之为《道德经》,作为先秦道家的奠基之作。《老子》以“道”为核心,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哲学体系。相较而言,《老子》与《论语》,是先秦王官之学“六经”之外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基本性格的两部著作。

13庄子和《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 杂11篇。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思想观点与内篇有出入。

14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集,为法家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韩非子》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5墨子和《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的言行录,为其弟子及墨家后学所记。《墨子》虽不重文采,整体风格为“意显而语质”,但是在对话体的结构中,每一篇都首尾完备,条理明晰,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在记述有情节有人物的历史故事时,能通过情节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营造出戏剧性很强的叙事效果。

16孙武和《孙子兵法》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春秋末年兵家孙武及其弟子门人所著。《孙子》虽是实用的兵书,可它的散文艺术却不容忽视。其文字简练,多用 排比句进行铺叙,用生动、通俗的比喻解说用兵之道,力求委曲详尽,明晓易懂。

17《易传》

《易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周易》除《易传》之外,还包括《易经》。《易经》部分,除卦名、卦象之外,还包括卦辞和爻辞。《易传》部分,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称之为《易大传》,包括《彖》 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又称《十翼》。《史记》 认为《易传》出自孔子之手,现代多数学者认为《易传》当为战国晚期儒者所作。

18屈原和《离骚》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作于流放汉北期间。面对国家的衰弱,面对楚怀王的 软弱与多变,遭放逐而失意的屈原难平心中的忧愤之情,遂以“离骚”为诗题写下这首名垂千古的抒情长诗。全诗共 375 句,2456 字,可分为八个部分。《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 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完美。

对于古籍的编排顺序

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尚书》(上古时期),《易经》(夏商周时期),《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内经》(战国时期),《山海经》(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礼记》(西汉时期)

古籍校勘是指对传世文献进行校对和修订的一种学术活动,旨在还原文献原貌、排除差错、恢复经典本义。古籍校勘的前期准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收集文献:古籍校勘的前提是要有原始文献,因此首先需要收集各种版本的文献。这包括不同版本的经典文献、传世文献以及各种注释、释义、诠释等。

确定校勘对象:在众多的版本中,需要确定校勘的对象,即选定一种或几种较为重要、代表性的版本进行比较和修订。

确定校勘方法:校勘方法包括比较校勘、考据校勘和辑佚校勘等,需要根据不同的文献性质和校勘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1、四书是《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

2、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经库

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尚书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毛诗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周礼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仪礼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礼记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春秋左传正义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春秋公羊传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春秋谷梁传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论语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孝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尔雅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孟子注疏 十三经注疏阮刻本

经学史:

尚书大传 皇清经解续编本

韩诗外传 明沈氏野竹斋刊本

春秋繁露 抱经堂卢校本悉刻二十二子本

大戴礼记 皇清经解本

六艺略 百衲本汉书

白虎通义 白虎通德论本

五经异义 皇清经解本

周易集解 古经解汇函本

春秋经传纂例 古经解汇函本

周官新义 钱仪吉校补本

七经小传 影宋刊本

大学衍义补 四库全书本

古文尚书疏证 眷西堂本

孟子字义疏证 微波榭本

汉学师承记 国学基本丛书本

经义述闻 皇清经解本

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 皇清经解本

今古学考 四益馆经学丛书本

孔子改制考 朱维铮复校本

经学历史 周子同注释本

国故论衡 国学讲习会原刊本

语言文字:

说文解字注 经韵楼刻本

方言 四部丛刊本

释名疏证补 影光绪二十二年本

广雅疏证 嘉庆元年初刊本

广韵 张氏泽存堂宋本广韵本

中原音韵 讷庵本

经传释词 古书字义用法丛刊本

马氏文通 清光绪三十年本

存目提要(72种)

史库 二十六史:

史记 百衲本

汉书 百衲本

后汉书 百衲本

三国志 清武英殿本

晋书 清武英殿本

宋书 清武英殿本

南齐书 清武英殿本

梁书 清武英殿本

陈书 清武英殿本

魏书 清武英殿本

北齐书 清武英殿本

周书 清武英殿本

南史(一) 清武英殿本

南史(二) 清武英殿本

北史 清武英殿本

隋书 清武英殿本

旧唐书 清武英殿本

新唐书 清武英殿本

旧五代史 清武英殿本

新五代史 清武英殿本

宋史(一) 清武英殿本

宋史(二)清武英殿本

辽史 清武英殿本

金史 清武英殿本

元史 清武英殿本

新元史 天津徐氏退耕堂本

明史(一) 清武英殿本

明史(二)清武英殿本

清史稿(一)关内本

清史稿(二)关内本

清史稿(三)关内本

表(一) 百衲本、殿本、关内本

表(二) 关内本

表(三) 关内本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一) 影鄱阳胡氏本

资治通鉴(二) 影鄱阳胡氏本

资治通鉴(三) 影鄱阳胡氏本

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一) 冯集梧补刻本

续资治通鉴(二) 冯集梧补刻本

存目提要(96种)

通典

通典 中华书局本

通志略 通志略 明汪刻本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一) 清武英殿三通合刻本

文献通考(二) 清武英殿三通合刻本

文献通考(三) 清武英殿三通合刻本

地理:

水经注 世界书局本

大唐西域记 高丽新藏本

海国图志 光绪丙子平庆泾固道署重刊本

地理:

读史方舆纪要(一) 稿本

读史方舆纪要(二) 稿本

存目提要(74种)

杂史

世本 茆泮林辑本

国语 士礼居刻本

战国策 姚宠校本

吴越春秋 随盦丛书本

越绝书 四部备要本

华阳国志 成都志古堂原版印行本

贞观政要 四库全书本

史通 史通通释本

文史通义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本

十七史商榷 丛书集成本

竹书纪年 四库全书本

目录类:

四库全书总目(一) 浙江翻刻武英殿本

四库全书总目(二) 浙江翻刻武英殿本

四库未收书目提要 光绪八年傅以礼校订本

四库撤毁书提要 辑佚本

子库 诸子:

老子 四部丛刊本

庄子 四部丛刊本

文子 守山阁丛书本

鶡冠子 四部丛刊本

列子 四部丛刊本

晏子春秋 二十二子本

孔子集语 平津阁丛书本

曾子注释 皇清经解本

子思子全书 经典集林本

荀子 二十二子本

孔丛子 杭州藏明翻宋刻本

贾谊新书 抱经堂本

至言 玉函山房本

河间献王书 玉函山房本

公孔弘书 玉函山房本

新序 嘉靖翻宋刻本

扬子法言 秦氏仿宋本

新论 严可均辑本

潜夫论 古堂影宋本

申鉴 黄省曾注本

孔子家语 湖北丛书本

墨子 毕沅校正本

随巢子 玉函山房本

管子 二十二子本

商君书 四部丛刊本

申子 玉函山房本

韩非子 四部丛刊本

晁氏新书 玉函山房本

诸子

政论 严可均本

中论 杜思资深堂本

仲长子昌言 玉函山房本

邓析子 复宋本

尹文子 湖海楼丛书本

公孙龙子 严可均本

人物志 影明正德刊本

鬼谷子 陶弘景注本

阴符经 续知不足斋本

尸子 二十二子本

吕氏春秋 毕沅校注本

淮南子 庄逵吉本

论衡 通津草堂本

蒋子万机论 严可均辑本

傅子 丛书集成本

抱朴子 道藏本

刘子 道藏本

金楼子 四库全书本

颜氏家训 影明辽阳傅太平本

中说 四部丛刊本

长短经 丛书集成本

两同书 四库全书本

化书 道藏本

周敦颐集 正谊堂全书本

张载集 康熙间朱轼校刊本

陆九渊集 涵芬楼本

二程本书 康熙间吕留良刻本

朱熹集(一) 影嘉靖十一年本

朱熹集(二) 影嘉靖十一年本

朱子语类 西京清麓丛书本

王阳明集 影隆庆六年刻本

焚书 国粹丛书

续焚书 原刻本

东西均 安徽藏原装本

明夷待访录 指海本

四存编 畿辅丛书本

大同书 中华书局本

仁学 上海图书馆刻本

訄书 东京翔鸾社铅印重订本

诸子平议 春在堂本书本

存目提要(12种)

佛典:

佛本行经 金陵刻经处刻本

梵网经 鸠摩罗什译本

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译本

金刚经錍 鸠摩罗什译本

缘起经 常州天宁寺刻经处集刊本

妙法莲花经 上海佛学局释氏十三经本

心经 上海佛学书局释氏十三经本

维摩诘经 鸠摩罗什译本

无量寿经 魏康僧铠译本

唯识三十论颂 中国佛学刊唯识三十论略释本

大乘起信论 南京佛纪流通处单行本

肇论 北京佛经流通处刻本

三论玄义 金陵刻本经处清二十五年刻本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金陵刻经处刻曹溪原本

金刚 扬州刻经处刻本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原人论 同治十三年鸡园刻经处刻本

辅教编 镡津文集本

弘明集 大正藏本

广弘明集 大正藏本

高僧传 大正藏本

比丘尼传 大正藏本

大宋高僧传 宋碛砂藏本

洛阳伽蓝记 商务张宗祥合校本

求法高僧传 金陵刻经处刻本

景德传灯录 常州天宁寺刻本

存目提要(74种)

道典:

太平经合校 王明合校本

真诰 道藏本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道藏本

道教义枢 道藏本

养性延命录 道藏本

道枢 道藏本

修真十书 道藏本

庚道集 道藏本

中和集 道藏本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道藏本

太上感应篇 道藏本

存目提要(88种)

文史笔记:

风俗通义 影元大德本

古今注 影宋刊本

酉阳杂俎 影赵氏本

封氏闻见记 雅雨堂丛书本

梦溪笔谈 四部丛刊本 学津讨原本

容斋随笔 影宋刊本

困学纪闻 影傅氏元初刻本

南村辍耕录 影潘氏元刊本

焦氏笔乘 明万历刻本

客座赘语 金陵丛刻本

日知录集释 嘉定黄氏西溪草庐重刊本

十驾斋养新录 影嘉庆本

札朴 蒋氏心矩斋校本

东塾读书记 商务排印本

读书杂志 清道光十二年刻本

癸巳存稿 光绪十年刻本

癸巳存高 王藻刻本

日下旧闻考 原刻本

存目提要(20种)

杂记:

西京杂记 影嘉靖本

云溪友议 影明刊本

唐语林 守山阁本

东坡志林 学津讨原本

挥尘录 毛氏影钞本

老学庵笔记 津逮秘书本

云麓漫钞 涉闻梓旧本

东京梦华录 学津讨原本

梦粱录 知不足斋本

齐东野语 丛书集成本

武林旧事 知不足斋本

呈史 影元刊本

青楼集 古今说海本

七修类稿 耕烟草堂本

五杂俎 日本宽文刻本

万历野获编 道光刻本

池北偶谈 康熙文粹堂刊本

板桥杂记 金陵丛刻本

茶余客话 二十二卷本

履园丛话 原刻本

阅世编 上海掌故丛书本

清稗类钞(一) 商务原本

清稗类钞(二) 商务原本

存目提要(98种)

医部

素问 顾氏翻宋刻本

灵枢经 明赵府居敬堂刊本

难经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类经 金阊童涌泉刊本

医经存目提要(17种)

伤寒论 明赵开美影宋刻本

类证活人书 古今医统正及脉全书本

伤寒明理论 明刊本

伤寒论注 马中骅校刊本

伤寒贯珠集 清末广州惠济仓美本

伤寒存目提要(29种)

金匮要略方论 明万历赵开美本

金匮要略心典 清雍正刻本

金匮存目提要(9种)

温疫论 郑重光温疫论补注本

广瘟疫论 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疫疹一得 延庆堂刊本

温病条辨 清嘉庆问心堂刻本

温热经纬 清同治湖北崇文书局刻本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四明林正堂室刊本

时病 论 清光绪 雷慎修堂本

温病存目提要(11种)

脉经 清光绪周学海本

濒湖脉学 四库全书本

四诊抉微 清雍正四年丙午玉映堂原刊本

察舌辨症新法 中医学大成本

诊断存目提要(19种)

神农本草经 问经堂丛书本

雷公炮 论 1932年成都义生堂刊本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中国医学大成本

汤液本草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本草纲目 味古斋重校刻本

本草存目提要(27种)

肘后备急方 明正统道德藏本(影印本)

备急千金要方 江户医学影宋本

千金翼方 明万历三十三年王肯堂刊本

外台秘要 明崇祯十三年程衍道校勘本

太平圣惠方 永正十一年抄本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元郑天泽刊本

圣济总录 清乾隆五十年震泽汪氏燕远堂刻本

普济本事方 清乾隆十五年芸晖堂录宋抄本

济生方 四库全书本

医方考 亮明斋刻本

方剂存目提要(66种)

素问玄机原病式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宣明方论 四库全书本

内外伤辨 明万历吴勉学校刻东垣十书本

脾胃论 明嘉靖梅南书屋刻东垣十书本

兰室秘藏 元刻本

医学发明 明万历刻本

阴证略例 十万卷楼重刻本

十药神书 中国医学大成本

杂病证治准绳 上海科技出版社缩影本

痰火点雪 中国医学大成本

症因脉治 康熙四十五年初刻本

理虚元鉴 清乾隆辛卯年柯氏原刻本

傅青主男科 上海启新书局合刊影印本

风劳臌膈四大证治

血证论 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刻本

内科存目提要(15种)

刘涓子鬼遗方 明万历二十九年刻本

外科正宗 明崇祯四年辛未刻本

外科证治全生 清咸丰十一年武昌节署刻本

疡科心得集 尽心斋刻本

外科存目提要(25种)

理伤续断方 洪武刻本

正体类要 薛氏医案本

骨伤科存目提要(10种)

妇人大全良方 四库全书本

济阴纲目 小酉山房刻本蜩寄藏版

傅青主女科 湖北崇文书局刻本

妇科存目提要(26种)

小儿药证直诀 周氏医学丛书本

万氏家传幼科发挥 万密斋医学全书本

幼幼集成 登云阁藏版(初刻本)

儿科存目提要(21种)

秘传眼科龙木论 明万历乙亥刊本

银海精微 醉耕堂刊本

原机启微 薛氏医案本

口齿类要 明新都吴玄有校刊本

审视瑶函 清扫叶山房刻本

重楼玉钥 清道光苏城喜墨斋刊本

五官科存目提要(20种)

针灸甲乙经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针灸大成 明万历辛丑年刻本

针灸存目提要(19种)

十问 马王堆汉墓帛书

合阴阳 马王堆墓帛本

天下至道谈 马王堆墓帛本

素女经 双梅影 丛书本

养老奉亲书 寿亲养老新书本

内功图说 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养生气功存目提要(20种)

格致余论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医经溯洄集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名医类案 知不足斋本

医贯 三多斋梓行本

医学源流论 半松斋初刻本

医原 留耕书屋新镌本

医案医话医论存目提要(30种)

诸病源候论 丁光迪等校注本

华氏中藏经 清孙星衍校刻本

三因极一病证证方论 宋刊配补元麻沙复亥

医学启源 明正德刊本

儒门事亲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洗冤集录 元刊本

卫生宝鉴 惜阴轩丛书本

丹溪心法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脉因证治 颐生堂刻本

医学纲目 明嘉靖刻本

证治要诀及类方 明正统八年刻本

明医杂著 宋阳山刻本

医学正传 上海会文堂书局本

韩氏医通 邹松如氏藏本

赤水玄珠 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

医学入门 万历三年乙亥刊本

万病回春 金陵周氏刻本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京口大成堂刻本

景岳全书 两广运使署刻本

医宗必读 金相堂本

医门法律 四库全书本

石室秘录 三让堂刻本

辨证录 黄退庵校刊本

医学心悟 中国医学大成本

医宗金鉴 武英殿刊本

医学三字经 南雅堂刻本

医林改错 三槐堂刻本

理瀹骈文 清同治三年刻本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宣统元年天津新华印书局铅印本

综合存目提要(67种)

兵书:

孙子 中华艺术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吴子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司马法 中华学艺术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孙膑兵法 文物出版社1985年本

尉缭子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六韬 中华学艺社宋刻武经七书本

黄帝阴符 经四库全书本

黄石公三略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握奇经 津逮秘书本

将苑 清张澍辑诸葛忠武侯文集本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卫公兵法辑本 清渐西村舍丛刊本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守山阁丛书本

武经总要 明唐福春刻本(影印本)

虎钤经 粤雅堂丛书本

何博士备论 留香室刊本

十七史百将传 翁氏刻隆庆元年耿文光印本

守城录 瓶花书屋丛书本

历代兵制 静观堂刊本

翠微先生北征录 秋浦双忠录本

纪效新书 四库全书本

练兵实纪 四库全书本

武编 徐象标耘曼山馆刻本

阵纪 惜阴轩丛书本

草庐经略 粤雅堂丛书本

三十六计

曾胡治兵语录 1931年青年书店费怒春注释本

存目提要(76种)

小说:

山海经 影明成化刻本

燕丹子 孙星衍校订本

异苑 四库全书本

世说新语 王先谦校刻本

搜神记 津逮秘书本

夷坚志 涵芬楼排印本

太平广记(一)谈恺本

太平广记(二)谈恺本

剪灯新话 董康诵芬室翻刻日本活字本

剪灯余话 董康诵芬室翻刻日本活字本

觅灯因话 董康诵芬室刊本

虞初新志 上海进步书局正印本

聊斋志异 铸雪斋抄本

阅微草堂笔记 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本

三国演义 毛纶毛岗百二十回本

水浒全传 袁无涯原刊本

西游记 明代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本

封神演义 四雪草堂刊本

三遂平妖传 钱塘王慎修刊本

绿野仙踪 上海古籍影印刻本

红楼梦 程乙本

醒世姻缘传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同德堂本

儒林外史 卧闲草堂本

镜花缘 苏州原刊本

海上花列传 初刻石印本

七侠五义 上海广百宋斋排印本

儿女英雄传 聚珍堂活字本

官场现形记 上海世界繁华报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广智书局本

喻世明言 上海古籍影印天许斋刊本

警世通言 上海古籍影印兼善堂刊本

醒世恒言 上海古籍影印叶敬池刊本

老残游记 上海神州日报馆排印本、剪报本

孽海花 真美善书店合刊本

拍案惊奇 上海古籍影印尚友堂刊本

二刻拍案惊奇 上海古籍影印尚友堂刊本

型世言 台北影印本

存目提要(64种)

科技:

周髀算经 南宋鲍澣翻刻秘书省刻本

九章算术 四库全书本

四元玉鉴 丁取忠校本

测圆海镜 知不足斋丛书本

五星占 中国天文史文集(1978)本

星经 丛书集成本

灵台秘苑 四库全书本

乙巳占 丛书集成初编本

新仪象法要 守山阁丛书本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丛书集成初编本

南方草木状 丛书集成初编本

茶经 百川学海本

竹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

笋谱 百川学海本

菌谱 百川学海本

荔枝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

桐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

凤仙谱 昭代丛书别集本

人参谱 梅谷丛书十种本

禽经 百川学海本

闽中海错疏 万有文库本

促织经 康熙乙末年(1715年)抄本

鸡谱 乾隆丁末年抄本

汜胜之书 万国鼎本

四民月令 石氏书(石声汉四民月令校注)

齐民要术发 四部丛刊本

四时纂要 明万历十八年朝鲜刻本

耒耜经 夷门广牍丛书本

农书 知不足斋丛书本

农桑辑要 武英殿聚珍本

农桑衣食撮要 明刻本农桑撮要

马首农言 咸丰五年刻本

营田辑要 同治三年成都枫林黄氏家乘本

湖蚕述钱恂积 步斋抄本

天工开物 明崇祯十年刊本

营造法式 四库全书本

刀剑录 说郛本

陶说 鲍廷博本

景德镇陶录 书业堂刊本

饮流斋说瓷 上海朝记书店铅排本

北山酒经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酒谱 说郛本(宛委山堂本)

文房四谱 丛书集成初编本

云林石谱 丛书集成本

砚笺 亭藏书本

墨史 知不足斋丛书本

蜀锦谱 嘉靖廿年全蜀艺文志本

装璜志 丛书集成本

术数:

宅经 四库全书本

灵棋经 四库全书本

易林 四库全书本

太玄经 四库全书本

葬书 四库全书本

李虚中命书 四库全书本

灵城精义 四库全书本

玉管照神局 四库全书本

太清神鉴 四库全书本

月波洞中记 四库全书本

皇极经世书 四库全书本

六壬大全 四库全书本

遁甲演义 四库全书本

三命通会 四库全书本

卜法详考 四库全书本

协纪辨方书 四库全书本

总集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光绪王刻本

全上古三代文 光绪王刻本

全秦文 光绪王刻本

全汉文 光绪王刻本

全后汉文 光绪王刻本

全晋文 光绪王刻本

全宋文 光绪王刻本

全齐文 光绪王刻本

全粱文 光绪王刻本

全陈文 光绪王刻本

全后魏文 光绪王刻本

全北齐文 光绪王刻本

全后周文 光绪王刻本

全隋文 光绪王刻本

先唐文 光绪王刻本

楚辞补注 影明翻宋本

文选 胡克家翻宋本

玉台新咏 明寒山赵氏小宛堂本

全唐诗 清康熙扬州诗局本

全唐文 扬州官刻本

唐文拾遗 潜园总集本

唐文续拾 潜园总集本

读全唐文札记三种

乐府诗集 毛氏汲古阁本

中州集 诵芬室影元本

彊村丛书(一) 影印民国十一年校补

彊村丛书 (二) 影印民国十一年校补

雍熙乐府 嘉靖四十五年本

明词汇利 影赵尊岳再校本

列朝诗集(一) 清宣统二年神州国光社铅印本

列朝诗集(二)清宣统二年神州国光社铅印本

六十种曲(一) 汲古阁本

六十种曲(二) 汲古阁本

别集

建安七子 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三曹集 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阮籍 清宣统三年(1991)所刊丁氏本

嵇康 四部从书本

陶渊明集 四部丛刊本

谢灵运集 汉魏诸名家集

鲍照集 四部丛刊本

庾信集 四部丛刊本

王维集 清乾隆赵殿成本

李白集 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

杜甫集 仇兆鳌注本

韩愈集 四库全书本

白居易集 那波道圆本

梅尧臣集 四部备要本

欧阳修集 世界书局本

苏洵集 四库丛刊本

苏轼集 四部备要本

苏辙集 四部丛刊初编本

王安石集 明嘉靖三十九年抚州本

黄庭坚集 四库全书本

文天祥集 四部丛刊本

陆游集 四库备要

杨万里集 四部丛刊本

元好问集 四部丛刊本

萨都刺集 四部丛刊本

杨维桢集 四部丛刊本

刘基集 四部丛刊本

高启集 景泰本《大全集》

宋濂集 四部丛刊本

方孝孺集 四部丛刊本

归有光集 康熙原刻本

袁宗道集 刘氏嘉业堂本

袁宏道集 佩芏居四十卷本

袁中道集 珂雪斋前集本

徐渭集 徐渭集本

钟惺集 近圣居本与徐刻遗稿

谭元春集 张泽刻谭友夏合集本

陈子龙集 安雅堂稿崇祯原刻本

牧斋集 四部丛刊本

吴梅村集 四部丛刊本

黄梨洲诗文集 四部丛刊本

顾亭林集 四部丛刊本

王船山诗文集 金陵本

曝书亭集 四部丛刊本

渔洋山人精华录 林佶刻本

通志堂集 徐刻之原本

方苞集 四部丛刊本

小仓山房诗文集 嘉庆随园藏本

龚自珍集 四部丛刊本

惜抱轩诗文集 四部备要本

魏源集 同治九年古微堂诗集刻本

湘绮楼诗文集 湘绮楼全集本

入境庐诗草 能立辛未6月重校再版本

严复诗文集 沈云龙蒋贞金辑本

谭嗣同集 中华书局版

梁启超集 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

王国维诗文集 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印行王国维遗集本

文艺评论

文心雕龙 黄叔琳校本

文则 有正书局文学津梁本

文章精义 正书局文学津梁本

修辞鉴衡 四库全书本

文章辨体序说 罗氏样本

论文偶记 逊敏堂丛本

楹联丛话 道光本

初月楼古文绪论 常州先哲遗书

艺概 同治十三年刻本

春觉斋论文 都门铅印本

论文杂记 刘申叔遗书

文评散篇选编

诗品 明刊说郛本

文镜秘府论 日本京都藤井佐兵卫版行本

二十四诗品 明刊说郛本

六一诗话 四库全书本

石林诗话 清文焕所辑历代诗话本

岁寒堂诗话 丁福保辑订历代诗话续编本

白石道人诗说 白石道人四种清同治十年刊本

沧浪诗话 历代诗话本

滹南诗话 知不足斋丛书本

艺苑卮言 历代诗话续编

诗薮 朝鲜旧刊本

姜斋诗话 清诗话本

原诗 丁福保订清诗话本

渔洋诗话 清诗话本

说话啐语 丁福保所辑清诗话本

随园诗话 乾隆自刻本

石洲诗话 嘉庆二十盾原刻本

饮冰室诗话 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本

诗评散篇选编

乐府指迷 四库全书本

词源 道光戈载校秦恩复刻本

词旨 陈去病百尺楼丛书本

渚山堂词 刘承干吴兴丛书本

词品 嘉靖本

爰园词话 词话丛编本

窥词管见 语话丛编本

古今词话 世德堂刊词学全书本

七颂堂词绎 别下斋丛书本

远志斋词衷 词语丛编本

花草蒙拾 赐砚堂丛书本

皱水轩词筌 词话丛编

金粟词话 别下斋丛书本

古今词论 澄晖堂本

介存斋论词杂著 词论丛编

赌棋山庄词话 词话丛编

蒿庵论词 词话丛编

芬陀利室词话 光绪刊本

白雨斋词话 开明书店铅印八卷本

复堂词话 词话丛编本

论词随笔 词话丛编本

词徵 上海图书馆藏本

人间词话 王国维遗书本

蕙风词话 惜阴堂丛书刊本

海绡说词 词话丛编

词论散篇选编

教坊记 百卷本说郛本

碧鸡漫志 知不足斋五卷本

唱论 新曲苑本

南词叙录 读曲丛刊

魏良辅曲律 诵芬读曲丛刊本

曲律 读曲丛刊本

曲品 1918年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吴梅校本

度曲须知 崇祯原刻本

谭曲杂札 南音三籁本

衡曲尘谈 诵芬室读曲丛刊

远山堂曲品 祁彪佳文稿本

远山堂剧品 祁彪佳文稿本

笠翁剧论 卢前编新曲苑本

乐府传声 正觉楼丛书本

雨村曲话 曲苑本

雨村剧话 函海本

花部农谭 豳杂俎本

藤花亭曲话 藤花亭十种本

词余丛话 坦园丛稿本

续词词余丛话 坦园丛稿本

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

曲评散篇选编

小说论评散篇选篇

古画品录 四库全书本

续画品 四库全书本

唐朝名画录 四库全书本

历代名画记 津逮秘书本

山水赋 四库全书本

笔法记 四库全书本

益州名画录 四库全书本

图画见闻志 四库全书本

宋朝名画评 四库全书本

林泉高致集 四库全书本

德隅斋画品 四库全书本

画史 四库全书本

山水纯全集 四库全书本

广川画跋 四库全书本

宣和画谱 四库全书本

画继 四库全书本

华光梅谱 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

竹谱 知不足斋丛书

古今画鉴 程氏丛刻本

中麓画品 函海本

画说 宝堂秘籍本

明画录 读画斋丛书本

画尘 明陶宗义说郛本

画诀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

画筌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

苦瓜和尚画语录 知不足斋丛书

南田画跋 画论丛刊本

雨窗漫笔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

鹿台题画稿 马克明点校论辑要本

绘事砝微 画论丛刊本

画学心法问答 邈园丛书本

小山画谱 借月山房汇抄本

芥舟学画辑 乾隆辛丑所编琴书阁藏本

山静居画论 知不足斋丛书本

松壶画忆 榆园丛刻本

南宗抉秘 屏庐丛刻本

艺舟双楫 光绪十四年重校本安吴四种本

书谱 四库全书本

法书要录 四库全书本

广艺舟双楫 光绪十九年南海康氏万木草堂刊本

 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那古书的收藏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知识

 古籍的装帧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卷轴装 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图1)。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旋风装 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守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大约盛行于唐代。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是采用这种旋风装。

 经折装 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蝴蝶装 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包背装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凶背装。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线装 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籍的装订有一个发展演进过程。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这一进程,对古籍的年代鉴定十分重要。传世宋版书多经过后人重新装修,或改为包背装,或改成线装,但仔细观察,仍能在版心处发现粘贴痕迹,书页外沿则有磨损痕迹。

 几部古籍版本著作比较谈

 版本学的研究与探讨源于宋代。汉、唐虽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古书校勘、注释、编目,但印刷业尚未形成,零星的版本记载仅限于正经正史的修订。南宋尤袤著《遂初堂书目》开创了一书兼载数种版本的先例;(宋)岳珂著《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被后世称为第一部系统记录版本知识的著作。明代视宋版为珍稀之物,藏书家、校勘家逐步摸索各种版本的特征、优劣,可惜这些版本学史料只散见于笔记、杂记中。清代学者开始罗列诸本、考证源流、登录刻工、详论纸墨。钱曾著《读书敏求记》奠定了古籍版本鉴定的基本原则。《天禄琳琅书目》及它的《后目》已把版本学的核心——善本书的收藏与鉴定推到了极致。清代学者对版本学贡献最大的当属专门记载版本状况的各种题跋记,尤以“顾批黄跋”为最。后人汇集成书的有为顾千里著的《思适斋书跋·书跋辑存》,为黄丕烈著的《士礼居藏书题跋》、《续记》、《再续记》,《荛圃藏书题识》等。

 近现代是版本学集大成的时代。叶德辉著《书林清话·书林余话》是古籍版本学第一部专门著作;张元济著《中国版本学》(1916年)与孙毓修著《中国雕板源流考》(1918年)把版本学从史学中独立出来;钱基博著《版本通义》总结了前人的成就,把版本学列入学术研究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介绍版本知识的书,有毛春翔的《古书版本常谈》(1965年初版,1977年再版)。此书已是收藏品,配有插图,通俗易懂,可惜明代部分较凌乱,清代部分过于简单;陈国庆著《古籍版本浅谈》于版本学名词解释简明扼要,但不全面,适于入门者;魏隐儒著《古书版本鉴定丛谈》(1984年初版),体例较完备,也有实际经验的总结,只是不谈价格,宜专业人员参考;李致忠著《古书版本学概论》、《中国古代书籍史》,刘国钧著《中国书史简编》,曹之著《中国古籍版本学》,张绍勋著《中国印刷史话》等,都是从史的角度论述版本学、目录学、内容系统可靠,又有最新史学发现佐证,惟厚古薄今,实用性差些。

 在谈到版本学专门著作时,不能不谈到两部流传稀少的油印品:一是北京大学陈宏天教授的《古籍版本概要》(1987年讲义稿),其特点是专业性、系统性强,表列详尽,论断精到,清代部分尤为各书所不及;可惜重学术、轻市场,非专业人员不感兴趣。二是北京中国书店编《古籍版本知识》(上、下),1980年油印本。书出于古籍鉴定大师雷梦水、张宗序手笔,在内部流传。笔者珍藏此书初版本,且有雷梦水先生签名,捧读二十年,收益最大。该书列举资料极为丰富,如清代武英殿刻书、官书局刻书、民国精刻本等都是各书所论不及的。关于版本鉴定方面,该书也极富特色,真假俱呈,详辨优劣,特别是从价格上来判断版本取舍,“实战”性极强;当然系统性、条理性就不够了。从价值、价格上判断版本的著作,最具参考性,爱好者也颇关心,但学者们却言之甚少。笔者醉心古籍收藏多年,有几本书在论及版本价格方面很实用,也很具史料价值,一并开列出来,供书友参考:

 《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1983年商务初版,详列1912年至1947年古籍善本收集价格及善本影印、复制印刷史话;

 《艺风堂友朋书札》(上、下),1980年上海古籍初版(中华文史论丛增刊本),详载缪荃孙先生等七十人清末民初收售善本价格及藏书聚散史话;

 《弢翁藏书年谱》,李国庆编,2000年黄山书社出版,详载藏书家周叔弢先生六十年购书、访书、藏书史料,价格精准,详备。

 目前北京中国书店联合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海国拍、上海朵云轩、上海敬花等各大拍卖公司合作整理出版九年来《中国拍卖古籍文献目录》(2002年1月上海书店出版)及《续集》(2002年8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详载百余场(2000年底前)拍卖实况,极具市场参考价值。书中对拍品的断代、提要、说明等都经专家审核、把关,恐怕这就是最新的版本学参考资料了。

 版本目录与鉴定古籍

 我国古代,虽自图书诞生之日起,藏书管理者就开始编制图书目录,但是直到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人们才真正开始重视编制藏书的版本目录。

 所谓版本目录,就是指著录图书的篇目和主要内容,并详细著录图书的作者或编者,以及出版者、出版年代等情况的书籍,是著录和记载版本简况的专用工具书。南宋初年尤袤编制的《遂初堂书目》,被公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本目录。

 明清时期,是著述版本目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公私藏书版本目录,对版本的著述更加详细,不仅记载了图书的篇目、主旨、作者、出版者,还简略记述了版本的特征、源流等情况。但明代的版本目录学术价值不大,而清代的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参考价值。如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于敏中等的《天禄琳琅书目》、纪昀等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著录古籍版本最为翔实,在藏书界影响很大,是权威性很高的版本目录书。

 民国以后,著名版本学家孙殿起所著的版本目录《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是近一内蒙最实用和常用的版本目录工具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专业古籍出版社陆续编辑和出版了《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提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重要版本目录工具书,成为当代图书馆、藏书家及古籍藏书爱好者最好的参考书。

 古籍版本目录的编制,按不同标准有如下分类:一是按国家目录、私人目录、史志目录3种;二是按学术内容分类,有综合性目录和专科目录2种;三是按编篡目的分类,有举要目录、缺书目录、辨伪目录3种;四是按收录范围分类,有丛书目录、地方目录、个人著述目录、善本目录、知见目录等。

 版本目录与古籍鉴定紧密联系。因为从古至今的版本目录,系统揭示了各个时代古籍图书的存佚状况,著录了历代古籍不同版本的源流、特征及概况,成为鉴定古籍版本真伪及其价值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说,版本目录对于古籍鉴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帮助了解古籍概况。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典籍分别著录在历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官修书目、私藏书目等目录中。阅览这些目录,能使我们较清楚地了解到各个朝代古籍的刊流、流通、收藏及存佚概况,从而便于比较、鉴定新近发现和收藏到的古籍。如果你看到一部古籍实物,可先对其外观、纸张等等进行初步鉴定,然后再与相应年代的版本目录进行对照。如果古籍实物与版本目录著述相符,即可做出鉴定结果;如果实物与著录不符,则要进一步查找资料,弄清是非,不能轻易下结论。

 第二,便于识别版本真伪。凡对版本目录了若指掌的人,都能详细了解古籍的书名、篇卷、作者、版刻、函册、提要的等情况,从而可以具体考证和辨别古籍的真伪。如汉代刘向父子所著《七略》,在《隋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两部目录书中均有著录,而在《宋史!艺文志》中却不见著录,说明《七略》一书在唐宋间已经失传。如果在宋代以后发现署名《七略》的古籍,除辑佚本外,其余可判定为伪本。

 第三,公正审定版本价值。当你发现收集到一部古籍时,可通过查阅《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等版本目录,了解该书的递藏、传承等情况,从而可以正确判定其收藏价值;如果该书在以上版本目录中没有著录,则会有两种可能:一是伪书,二是海内孤本。到底属于哪种情况,则需进一步查阅其他古籍鉴定工具书,或请教有经验的鉴定人员协助鉴定。运用各种方法验明其正身后,就可以准确判定其价值。

 历代古籍版本目录有时也难免出现一些讹误。所以,利用版本目录鉴定古籍,还要有清醒的头脑和主见,不可盲从,以免出现错误。

 古籍的收藏与辨伪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藏书的传统,在书房内放大镜置几册古书,既能显示出儒雅的生活情趣,又能体现出藏书者的文化修养。如今太平盛世,收藏风日渐趋浓,继字画、瓷器等收藏品之后,古籍又成为收藏者收藏投资的一个新热点。尤其是在拍卖会上,线装古籍连连拍出令人吃惊的高价后,更是激发了人们对古籍收藏的兴趣,同时,引得深藏民间的古籍纷纷浮出水面。近日,记者就古籍的收藏采访了南昌的古籍收藏家王令策和周海鹰先生。

 哪些古书具有收藏价值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籍拍卖会场场火爆,且价格越拍越高。书价大幅提升是否等于所有古籍都能升值王令策认为,善本古籍和版画古籍的增值潜能较大。

 善本古籍主要指具有历史文物、学术资料和版本艺术价值的版本书。它包括内府刊刻的殿版书,海内外绝无仅有的孤本,内容好、书法精的明清抄本,以及清初以前的精美刻本。年代越久远,书品就越珍贵。往往衡量私人藏书是否达到藏书家水平,也经常以收藏多少善本书为标准。

 宋版书一向被认为善本书之佼佼者,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由于宋版书弥足珍贵,有宋版书的人大都不愿意轻易出手,特别是收藏家手里的宋版书,别说让他出让,甚至从不示人。所以,一旦有缘与宋版书相遇,只要财力允许,下决心买下定是一条增值财路。元版书虽不能同宋版书相提并论,但收藏界一向认为,宋元本同属珍稀善本,爱好者值得关注。现在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年代较近的古书便自然升华,明版乃至清初版本,凡是具有文献价值和刻印精美的古籍,也已步入善本行列。王令策说,目前明清善本尚不难寻,价格也不算太高,但增值潜力颇大,收藏者值得关注。

 王令策告诉记者,善本的古籍有以下9种代表性:

 ①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②明刻本和明抄本(刻印模糊和流传较多的除外);

 ③清代乾隆以前的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④太平天国及历年农民政权所刻印的图书;⑤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⑥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⑦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⑧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⑨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

 版画古籍

 在收藏者关注善本古籍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版画古籍的收藏了。王令策说,从历次书刊拍卖会的图录看,无不将漂亮的版画画面精印拍卖图册中,哪怕书中只有一幅也从不放弃。我国版画古籍很多,诸如《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传》、《晚笑堂画传》、《百孝图说》、《红楼图咏》、《唐诗画谱》、《鸿雪因缘图记》、《三才图绘》、《孔子圣迹图》、《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诗》以及《耕织图》、《棉花图》和《蝴蝶秋斋所藏画册》等。最为精美的要属明末画家胡正言的版画力作《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这两套版画古籍不仅在于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而且还开创了木版水印先河,解放初年,一部明版装裱成册的《十竹斋书画谱》仅售10元,如今它的价值已经超过10万,可见版本好,刻印精美,书品完整的版画古籍,都值得投资收藏。

古书收藏方法

 古书有“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经济)价值”,但不是所有的古书都“值大钱”。李洪啸总结说,总的来说所有藏品的通则是讲究“真、精、新”。因为自古以来,好东西会被精心爱护,很多好的古玩,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除此以外,还有古书收藏的特有原则:

 年代是古书收藏的重要因素,现在宋版书论页拍卖,明版书论册拍卖。明版书普遍刻印较精美,万历前的书少而更珍贵。清光绪之后的受西方印刷技术冲击,书普遍质量下降。带画的书比纯文字的好,多色印的比黑的好。

 同一时代版本的看内容,古书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除了佛教道教带图的经书外,儒家的经类不值钱。“史”多是“够古不够玩”,价值居中。而“子”和“集”中,则不乏珍贵之物。越是冷门,生僻,少见的越珍贵。

 同内容的看印刷,在版本上,初印本最珍贵,一般只有几本,是红色印刷,用来校对和主人自留。其次是蓝本,一般也就10来本,送朋友。最后才是大批量印刷的黑本。黑本里,字迹清晰的版本较好。印刷到最后,版已被磨损,甚至断裂,此时书籍印刷模糊,价值较低。

 此外,特殊内容(如禁书)、知名度高的书的早期印本、精印本及殿刻本、官刻本、名家刻本等较珍贵。名家批校本或收藏本价值高。白纸比黄纸价值高。

如果说古代史最神秘的经典著作,相信很多朋友会选择《易经》。《山海经》虽然也足够神秘,但在古代的影响力一直不高。不像《易经》可以排在五经之列,甚至有古文经学的学者把它列为五经之首。那么,《易经》是怎样的经典?我们知道,古籍的广泛流传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全过程,所以要了解《易经》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