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改和窜改的区别是什么?
主要区别是,意思不同、侧重点不同、引证解释不同,具体如下:
一、意思不同
1、篡改
用作伪的手段对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
2、窜改
指改动,删改。
二、侧重点不同
1、篡改
用手段对经典等进行改动。
2、窜改
改易,改动。
三、引证解释不同
1、篡改
巴金 《“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不管怎样,历史总是篡改不了的。”
2、窜改
郭沫若 《雄鸡集·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书上有些比较可靠的民间歌谣,虽然不多,但很可贵。因为他是第一手的资料,纯粹的资料,不是经过窜改的。”
-篡改
-窜改
清代曾三次编修《一统志》。
一是康熙《大清一统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敕修,徐乾学、韩菼、蒋廷锡、方苞等先后主其事,历三朝六十八年,至乾隆八年(1743年)始成,凡三百五十六卷。“自京师达于四裔,为省十有八,统府州县千六百有奇,外藩属国五十有七,朝贡之国三十有一。”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图、表,次述分野、建置沿革、形势、职官、户口、田赋、名宦。诸州府又各立一表,次述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等二十一门。
二是乾隆《大清一统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敕修,后由和珅任总裁。乾隆四十九年告峻,历二十年,凡四百二十四卷。较之康熙志,“门目仍其旧,而体例加详”,修订讹舛,增补内容,反映版图扩充及政区变迁、职官汰增等变化。
三是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嘉庆十六年(1811年)敕修,道光十六年(1836年)又敕续纂,以穆彰阿主其事。历三十一年,道光二十二年成书,凡五百六十卷。内容增辑至嘉庆二十五年,绘“皇舆全图”于卷首,新增税课等门,边疆地区改动增补尤多。嘉庆志“旁搜博采,确切参稽”,是清三部一统志中最完善的一部,亦为我国古代地理总志的总结之作。
"篡改”与“窜改”都是动词,都有“改动”的意思,表示对某些既成的东西作错误的改动,都含有贬义,但两者的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一、“篡改”多指精神实质方面的改动。“篡改”的对象一般是历史、经典著作、理论、学说、政策、指示等。用作伪的手段对某些理论或精神实质进行改动或曲解。
二、“窜改”指改动、删改。“窜改”的对象一般是文字、词语、成语、文件、古籍、账目等,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里的字句。
三、付标题的问题回答如下:平常用到“可见一斑”。这里的“一斑“ 解释:指可以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这里如果用“一般”就是错别字了。
“可见一斑”这句成语由“时见一斑”变化而来,可单独使用,表示由此推及其他,当与“管中窥豹”联用,则表示所见所闻不很丰富,或比喻学识较少,推及其他也可想而知。
扩展资料:
篡改实际运用:
1、南京大屠杀是铁的史实,历史是任何人也篡改不了的。
2、这项政策要原原本本贯彻,不得随意篡改。
3、他的说法篡改了这篇讲话的精神。
窜改应用举例:
1、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窜改。
2、这份文件的关键字句被人窜改了。
3、当年的会议记录,后来被人暗中窜改了。
“可见一斑”出自于《晋书.王献之传》 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有个儿子叫王献之,王献之小时候上学塾时,不少同学以为他既然是王羲之的儿子,就应该比别人懂的要多。但事实却并不是如此,王献之对樗蒲之戏就不懂。
于是有一个同学便批评他说:“你的学识不多,就象一个人站在豹子的身旁用一根空心的管子来窥看,只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些斑点,却看不到豹子的全身。”
本文2023-08-06 10:34: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