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人民文学哪个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人民文学哪个好,第1张

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翻印的古书比较好,有些版本利于收藏;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主流出版社,通常来说书的内容质量不错,文学类的书为主,这类书这个出版社很专业;黄山书社、线装书局主要是翻印古籍为主,不是权威出版社,逊于中华书局。

硬要排名的话:(我认为)

中华书局约等于人民文学>上海古籍>线装书局>黄山书社

有哇,古代叫携镌、覆版、或者翻版。

唐代有个人叫冯宿,文宗时担任东川节度使。任职期间,他曾经给皇帝上表请奏,“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於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唐代的历书都是由钦天监逐年发布,以备农时。结果没想到政府还没公布呢,盗版历书已经在安徽和四川等地满地都是了。朝廷对此事很紧张,盗版分利是小事,万一里面印错了日子耽误了农时,那可就是大麻烦了,立刻下令禁毁缉拿。

冯宿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到了僖宗朝,盗版历书果然闹出乱子来了。

僖宗那会儿,朝廷权威已经给毁得差不多了。黄巢一来,他只能逃往四川。在这时候,江东一带的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盗版历书,错谬百出,连大月小月都搞错了。当地人一人拿一本,日子对不上,打了起来闹去衙门。官员居然回答:“尔非争月之大小尽乎?同行经纪,一日半日,殊是小道。” 他觉得一月大小,差一天而已,有毛好争的,纯粹浪费时间,全给撵出公堂去了。

可见这盗版之害,从唐代开始就是有的。

宋代出版业发达,所以这样的事就更多了。

北宋有一位大儒叫李觏,是盱江书院的创始人,一生著述不少。在他编写的《皇续稿序》中,这位读书人不无郁闷地留下这么一段记载:“庆历癸未秋,录所著文曰《退居类稿》十二卷,后三年复出百余篇,不知阿谁盗去,刻印既甚差谬,且题《外集》,尤不韪。”

翻译成白话文很简单:”我的书不知被哪个王八蛋给盗了。”

别说李觏,就连苏轼这样的文坛超级偶像,也要为这种事头疼。

苏轼有一次给朋友陈传道写信说:”某方病市人逐于利,好刊某拙文,欲毁其板,况欲更令人刊耶……今所示者,不唯有脱误,其间亦有他人文也。” 苏轼的书被盗版不说,还粗制滥造,脱字漏字,甚至还把其他人的文字掺杂进来——也难怪苏轼气得恨不得亲自去毁版,盗文事小,欺名事大,把旁人著作搁到他的名下,赚钱的是盗版书商,挨骂的可是苏轼。

这些宋代的盗版商人胆子超大,不光盗印名人著作,连政府公务员用书都敢盗。庆历年间杭州曾经出过一个案子,有一个当地官员把宋代的刑法全书《刑统律疏》偷偷改了个名,叫《金科正义》,然后偷偷刻版往外卖——你说这得有所猖獗。

这些盗版书商甚至把主意打到了朱熹头上。朱熹曾经写过一本《论孟解》,结果被建阳书商给盗了版,全国卖的十之八九都是麻沙本。朱熹特别郁闷,给朋友写信说:“《论孟解》乃为建阳众人不相关白而辄刊行,方此追毁,然闻鬻书者已持其本四出矣。” 语气里充满了深深的无奈。

好在宋代官府在版权保护方面颇有作为,很快捉住了建阳的盗版商,毁掉了盗版,然后下文说只许朱家自己翻印刻版。

不光是朱熹,就连朱熹的表侄子都因此受益。朱熹有个表侄子叫祝穆,也是他的弟子,喜欢旅游,后来写成一本书叫《方舆胜览》,结果立刻被人给盗版翻刻成了《节略舆地纪胜》。祝穆大怒,效仿老师告去官府。官府连忙发布公告:“据祝太傅宅干人吴吉状:”近日书市有一等嗜利之徒,不能自出己见编辑,专一翻版,窃恐或改换名目,或节略文字,有误学士大夫披阅,实为利害。……两浙路转运司状,乞给榜檄约束所属,不得翻刻上件书版,并同前式,更不再录白。”

宋代总体来说,对盗版的打击还是挺给力的。罗璧《识遗》一书说:“宋兴,治平以前,犹禁擅镌。“ 如果你刻的是经书,得提请国子监审查。如果你刻别的书,也得先刻一本出来,给有关部门审核,别是抄别人的。

宋人出版书,还发明了牌记,就是版权声明。宋刻《东都事略》上有声明:“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 这个覆版、携镌,都是盗版的古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