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药王”的人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药王”的人是谁?,第1张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药王的人是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的医药学家,因为他在医学和医药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人们尊称他为药王。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出生于一个非常普通的百姓家庭。孙思邈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医学的,他的家里也没有医学方面的人才带他入行。他能够成为一代医药大师,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

孙思邈从小就非常的聪明,他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神童。可惜的是孙思邈体弱多病,他小时候经常的生病。这么说吧,他去医馆的时间比去学堂的时间都长,他吃的药比吃的饭还要多。而且他的家庭条件也比较的一般,看病抓药几乎花光了他家的所以积蓄。就这样,孙思邈久病成医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

神童就是神童,不管干什么都非常的厉害。孙思邈18岁立志学医,20岁时便出口成章,并且可以为邻里百姓治疗病痛。随着孙思邈的医术越来越高,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北周的杨坚想要召孙思邈入朝为官,孙思邈则对此丝毫不感冒。他认为做官有非常多的约束,太过拘束。所以孙思邈并没有接受杨坚的的邀请,只是一心研究医术。

后来天下大乱,孙思邈则干脆隐居深山。他一边潜心研究古代的医学著作,一边深入人间治病救人。孙思邈也是在这个时候慢慢得到了人们的敬仰,甚至有些地方称孙思邈为神仙。后来孙思邈用自己从古籍中获得的知识和从民间收集来的药方,再结合自己的经验编制了著名的《千金要方》

孙思邈的《千金方》在整个中医历史上都非常的重要,这是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这本书直到现在都有借鉴的意义,这是是孙思邈药王的来源之一。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1-9]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孙思邈 1 拼音

sūn sī miǎo

2 英文参考

Sun Simia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孙思邈(581~682[1])为唐代著名医学家[2]。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2]。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孙思邈为京兆华原(今陜西耀县)人[1][3]。他拒绝唐太宗等要其任国子博士的聘请,长期居住民间,生活朴素,采种中药,研究医学,为人治病,淡名利,精医学,通百家之言,为人治病,著书立说,撰著《备急千金要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等书,系统总结我国唐以前医学发展的丰富经验[1][3]。

在学术上,孙氏重视民间医疗经验,总结出用动物甲状腺防治甲状腺肿大;用动物肝防治夜盲;应用葱叶作为导尿管,为尿闭病人施行导尿术;记录流传的下颌脱臼整复法,一直沿用至今;他使用的硫黄伏火法则是我国最早的火药配方[1]。在针灸方面,两书均有专篇,强调针药并用,收载不少奇穴,提倡预防灸法等,对后世颇有影响[3]。此外对采药、炮炙并用经验等,都有一定的贡献[1]。尤为可贵的,孙氏对鬼神致霍乱、服石长生等持批判态度,正确论述霍乱的病因和养生之道[1]。孙氏治学精神不墨守成规,出色地发展了仲景学说[1]。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 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简介

1、孙思邈简介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

2、孙思邈的生平简介孙思邈是唐朝初期的著名医学家,后世尊其为药王。孙思邈据说寿命很长,有人说他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的,所以许多人把他当神仙。孙思邈身处的年代是比较动乱的,隋唐末唐朝初。

3、简介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医圣,神医,药圣,药王分别是谁

1、医圣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阐述的“辩证论治”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所以后人尊他为“医圣”。

2、孙思邈——药王;张仲景——医圣;李时珍——药圣;华佗——外科圣手;扁鹊——神医。

3、医圣是万密斋,被康熙皇帝嘉封为“医圣”万密斋(1499—1582),原名万全,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与李时珍齐名。生于罗田(今属湖北)大河岸,被国家中医管理局评定为明清时期30位著名的医学家之一。

4、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手”和“外科祖先”。后人称他为神医华佗,称赞他是“华佗转世”、“元华重生”的杰出医生。明代医圣李时珍:李时珍(1518-1593),字“洞壁”,晚年生于湖山附近。

5、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药王是谁

被称为药王的是孙思邈,他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道士,被后人称为药王。孙思邈的学习经历孙思邈出生于西魏大统7年,但他本身并不是出生于什么豪门贵族,也不是什么医药世家,而是普通的农民家庭。

扁鹊,洞晓医源深明医理,传黄帝《素书》即与扁鹊论脉法,后世祀为药王。又战国时渤郡人有姓秦名越人者,精于医学,在齐、赵行医,人亦以扁鹊称之,祀为药王。

药王是孙思邈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汉族民间信仰之一。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

药王指孙思邈。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之一。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还有神农,春秋时期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河北安国邳彤等。

药王一般指孙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药王的人是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的医药学家,因为他在医学和医药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人们尊称他为药王。孙思邈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出生于一个非常普通的百姓家庭。

典籍里的中国李桓英的扮演者

1、典籍里的中国李桓英扮演者是张国荣。李桓英是明代戏曲《西华山传奇》中的女主角,因为其形象美丽清丽,形神兼备,广受喜爱。而张国荣在**《霸王别姬》中饰演的程蝶衣,即为李桓英的扮演者。

2、李桓英。《典籍里的中国2》节目戏剧末尾,“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孙思邈穿越1300多年,遇见了当代百岁医者李桓英,在剧中的李桓英扮演者就是李桓英。

3、杨青。根据查询《典籍里的中国》演员表得知,李桓英扮演者是杨青,中国著名演员。《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文化类节目。

4、李桓英,1921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一年后留学美国名校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1950年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第一批官员,1958年世卫组织又对她提出续签5年合同的聘请,但她却依然选择了回国。

孙思邈(581~682)为唐代著名医学家。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孙思邈为京兆华原(今陜西耀县)人。他拒绝唐太宗等要其任国子博士的聘请,长期居住民间,生活朴素,采种中药,研究医学,为人治病,淡名利,精医学,通百家之言,为人治病,著书立说,撰著《备急千金要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等书,系统总结我国唐以前医学发展的丰富经验。在学术上,孙氏重视民间医疗经验,总结出用动物甲状腺防治甲状腺肿大;用动物肝防治夜盲;应用葱叶作为导尿管,为尿闭病人施行导尿术;记录流传的下颌脱臼整复法,一直沿用至今;他使用的硫黄伏火法则是我国最早的火药配方。在针灸方面,两书均有专篇,强调针药并用,收载不少奇穴,提倡预防灸法等,对后世颇有影响。此外对采药、炮炙并用经验等,都有一定的贡献。尤为可贵的,孙氏对鬼神致霍乱、服石长生等持批判态度,正确论述霍乱的病因和养生之道。孙氏治学精神不墨守成规,出色地发展了仲景学说。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

详见百科词条:孙思邈 [ 最后修订于2016/9/3 15:20:40 共153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国古代被誉为药王的人是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孙思邈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等等。

扩展资料

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伤寒禁忌十五条,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循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千金要方》三十卷,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

-孙思邈 (唐代医药学家)

圣人体大道而不为;贤人知大道而不逆;达人取其性命而不求生;信人秉其忠信而自守其诚;仁者持其仁而廉洁严谨;士人谨慎行事而谦恭有礼;凡人不通义理而行事颠倒;愚人由于其愚昧而无所畏惧;小人反于常道而无所不为。

福,是积善的后果;祸,是不善的积累。鬼神,不能害人,也不能令人生福,只能依照世人的善恶而定其命数。

富贵的人,若是以不堪的手段得到财富,是非分之行;贫贱的人,由于贫穷而偷盗,也是非分之行。这些事神灵都在暗中记录于案,只是人们不知道罢了。

神灵们的记述,是有阴籍可查的。按照《黄庭内景》所说:人身中有一万多个神灵,主宰三尸、九虫,有善恶童子记载后,奏报于神灵。

老天对人们的惩罚,不会因为一两件错事,而令其死亡,有的人被人诽谤,或是遭到贬黜,或是削其名录,或是令其生病,这都是因为身中之神辅助不足的结果。

也有些人的身中之神辅助不足,但是却能够不死,这是由于他命中的寿禄未尽;有些人的身中之神辅助充足,可是却死了,这是由于他命中的寿元已尽,不得不死。

所谓贫者多寿,富者多促(促:死亡),是因为人会由于贫穷自困而神不足,不可以再扣除他的寿命;富者多促,是因为人会由于享受有余而神充足,所以要折其寿算,这就是所谓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有些人贫贱、受饥饿之苦、死后无处可葬,是因为他的心不吉,德不足,所以贫困;心气不足的人,之所以会死,是缘于老天虽不杀他,可他会自取其命,这种人不适合呆在人间,承受天地的恩惠,被日月所光照,他们本不该留在世上。

这世上有官爵之非分、车马之非分、妻妾之非分等,我认为都是因为不仁之非分所造成的。

还有屋宇之非分、栗书之非分、货易之非分等、我认为是不俭之非分所造成的。

这些事神灵都会在暗中记录下来,无论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也不会消除。如果消除的话,也就是此人的死期到了。

官爵之非分——巧取而谋之,贿赂而得之,德薄而居之,或是急切的想要升迁,因为急切而强行谋取,这些都是非分的事,定然会有灾祸。这种人或病,或死,神灵会暗中记之,只是人不自知而已。

车马之非分——在买马时吝啬出价,马要吃水草时而没有及时喂养,鞭打过度,令其长期奔走而不懂得爱惜,不知道马儿在奔走时的疲劳,不知道长途跋涉的辛苦,不管险阻的道路……畜生是不能言语的,它们只得在长久的辛劳中默默死去,这就是车马之非分,神灵会暗中进行记录,人不自知。

妻妾之非分——一个人对妻妾的爱意越浓,所费的银钱越多,那么这种荒*之道所引起的,必然是骄奢无度。所谓金翠(饰品)有余,兰膏(古代发油)有弃,恶贱纹彩(刺青),饮其珍馐,这些在别人眼中的难得之物,可他却认为来的十分容易;在别人眼中是辛苦的事,他却认为是快乐的事,这就是妻妾之非分,神灵暗中记之。

童仆之非分——一个人以良为贱,以是为非,见到仆人们受苦而不知怜悯,见到其欢乐便心生厌意,见到他们受寒暑之侵而不念其辛劳,见到他们老、病儿不怜其疲惫,凌辱他们而不问亲疏,这就是童仆之非分,神灵暗中记之。

屋宇之非分——一个人家中的人口不多,却偏偏要建筑琼楼广厦,价格给的不公,而且还要克扣工人们的工钱。这种人得不义之财,居无端之所,所住的地方一定要装饰的极其豪华,全然不顾他的房子堵住了通行的道路,不明白那些穷苦人家的陋居之苦,这就是屋宇之非分,神灵记之。

栗帛之非分——一个人田地无数,收获极广,雇工众多,得利丰厚。他把粮食储存起来,等到了灾荒之年,宁可被盗贼抢去,被雀鼠吃掉,也不愿意分发给穷人,而且还要向佃户们追讨旧债,这就是栗帛之非分,神灵记之。

衣食之非分——一个人家中的衣服、食物很多,可是却还要购买不停,以至于衣箱、厨房常常堆满,被老鼠们把衣物撕烂,那些食物也自行烂腐,而不愿将衣、食赠与贫寒之士,不念他们受风寒之苦的惨状。这就是衣食之非分,神灵记之。

饮食之非分——一个人吃饭定要大鱼大肉,吃饭时定要有弦歌伴奏,吃的不多,浪费的却多。他全不念那些贫困者连粗粮都吃不到,而嫌弃自己家中的美食,纵容家人随意浪费。这就是饮食之非分,神灵记之。

一个人计算货易的丰厚与否,不算是非分,但和别人一起坑害自己的合伙人,这是非分的事。

一个人能获得非常丰厚的利润,是十分吉祥的事。但小人是不能轻易获得的,因为他所贩卖的东西往往都很便宜,可是要价却很高,欺负老实人,耍弄奸计——贼而得之的生意,是定然会招来灾祸的;幸而得之的生意,也会招来灾祸。

人们做生意,懂得分而得之,是福;懂得屈而得之,也是福。人的死亡,非命数所依,非病症所致,而是取决于他所作的坏事,神灵暗中夺其性命。

一个人能够幡然悔悟,苦思旧过,而广施仁德,此心必能下达幽冥,增寿延命,可以长存。但他往日所犯下的过错,还是不能逃脱于神灵的惩罚。如果他依然故我,则其祸日增,其寿日减,虽然金银满室,可福气已终,还有什么用呢?

以上种种,对我来说不过是浮云而已。人若能奉阴德而不欺人,不自欺,则圣人知之,贤人护之,苍天爱之,他人悦之,鬼神敬之。

这样的人,自然能富贵长绵,灾祸远离,寿元不损,不遇刀兵之险,不伤水火之中,必能保生而全天寿。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