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秦始皇陵秘密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3收藏

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秦始皇陵秘密的?,第1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他生前是天下的君主,想着在死后也成为阴间的君主,所以把自己的陵墓制作的相当宏伟。秦始皇为了让自己的陵墓关卡严密,防止有人进行盗窃,就把所有参与修建皇陵的人给杀了。既然修秦始皇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为什么司马迁可以详细描述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呢?

那咱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秦始皇陵,历史上秦始皇陵墓的修建开始时间,是在嬴政13岁成为秦王的时候,从这个时间到嬴政去世,秦始皇陵墓已经修建37年,但依然还没修好。

秦始皇去世后,由于陵墓没有修建好,只好把秦始皇的尸体运回咸阳,秦二世即位后,开始安葬秦始皇,依然用2年的时间对秦始皇陵进行最后的完善。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墓前后一共用了39年,才修建完成。

咱们接着再来看看司马迁对秦始皇陵是如何介绍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很是详细,大概是这样讲述的:秦始皇刚即位,就命人在骊山凿洞,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把七十多万的劳力送到骊山,把隧洞一直挖到有水的地方,用铜封固,再把棺材安置在里面,其中有很多仿制的宫殿和各种珍奇宝物。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让工匠们制作机关,用来防备盗墓贼。用水银制作成山川河流和江湖大海,再用机械将这些水银互相流通。墓中上面是日月星辰,下面是千罗万象,里面的蜡烛都是由人和鱼的脂肪制造的,以确保很长时间不会熄灭。

看到这儿,您肯定会觉得奇怪,就是司马迁作为一名西汉的史学家,他为何会对秦始皇陵墓知道的那么清楚?他究竟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民间广泛流传着两种说法,一个就是由于建造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另外一个就是参与修建的人数也实在是太多了,因此无法保证这其中没有漏网之鱼。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两个原因,首先咱们说这第一点,就是秦始皇陵墓建造时间是在是太长了。陵墓建造时间一共用了39年,这期间参与的人有设计、监督、建造等很多职业的人,这些人总是换了一批又一批。

就算秦始皇再严加保密,这么久的时间,很大的可能会有人把陵墓资料记录下来,泄露出去。秦始皇陵修建复杂,设计图也一定有很多,其他资料更多,那这些东西是很有可能用各种方式被保存下来的。

当然了,对此也有人猜测,秦始皇有专门设置修建秦始皇陵墓的部门,里面存有设计图和施工图。在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这些图纸可能流落到外面,后来被萧何收集走。既然这样的额话,被萧何收集走的图纸就会成为汉朝的藏书,然后一直流传下去,司马迁作为太史令自然可以看到一部分。

其二,就是因为参与建筑陵墓的人数太多。秦始皇陵墓的修建需要提前查勘、规划、设计等很多步骤,一共修建39年,估计是因为设计师换了一批又一批,不断更改方案才拖延了完工时间。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往骊山送去七十多万的劳力,修建陵墓39年,这些人全都被杀死了么?这可是七十多万人啊,根本不会被杀的干干净净。由于参与的人数过多,总会泄露出来一些关于陵墓的资料,然后通过司马迁的收集,才被写进史记。

毕竟当时秦始皇陵墓的修建是公开的,无法保证陵墓内的资料能确切保密,大量的资料泄露出来应该也是在所难免的。相信司马迁作为史官,很是严谨,如果这些不真实的话,他不会写入史记的。

1、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锦里)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2、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3、永陵:

永陵博物馆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年)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2006年前叫做王建墓,后期改名永陵博物馆),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城区的金牛区主干道永陵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

成都永陵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称“永陵”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发现于1940年,发掘于1942年,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1990年成立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地上皇陵。

墓内石刻精美绝伦,出土玉器、银器巧夺天工、堪称文物精品。前后蜀灿烂历史文化在承唐启宋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成都永陵也成为反映中华文明盛世辉煌的重要代表遗存之一。

4、望江楼:

望江楼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内,望江楼公园位于成都市东门外九眼桥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积1765亩,主要建筑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起来的。

2006年05月25日,望江楼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5、文殊院: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文殊院占地20余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乃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

参考资料:

-武侯祠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永陵

-望江楼

-文殊院

 《迷航昆仑墟》改编自天下霸唱同名小说,其中以五门的恩怨纠葛为主线,讲述了民国时期以天官为首的五门之间纠葛不断恩怨难了,海外归国学子丁云齐和热情纯真的无双在重重迷雾中相伴而行的故事,根据小说中的内容,猜测五门分别为: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天官、摸金校尉、观山太保。

《迷航昆仑墟》五门介绍

 《迷航昆仑墟》电视剧讲述了民国时期以天官为首的五门之间纠葛不断恩怨难了,海外归国学子丁云齐和热情纯真的无双在重重迷雾中相伴而行;作为可以开启昆仑墟宝藏的唯一传承人,丁云齐一踏进上海便成为多方势力关注的焦点,杀机四伏,敌友难分,外有政府要员、军阀的威逼利诱,内有五门叛徒的图谋暗算,丁云齐多次遭受迫害身陷绝境,但每一次死里逃生之后都更加坚定了他保护昆仑墟免落贼人之手的决心。

 在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小说中,提到过五大倒斗门派:发丘天官、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观山太保。

 搬山道人: 专指那些以盗墓为业,擅长生克制化之术,行踪隐秘难寻,许多年来很少与外人相通,但他们所做只为求取“丹珠”不为财物。拜伍子胥为祖师,盖因掘墓都不为钱财。

 发丘天官: 起初,发丘这一门的祖师爷是一个叫做不了的道人,这人俗家姓柳,身材矮小,祖传的缩骨功练的是炉火纯青,全身筋骨关节柔软如棉,伸放自如随心所欲。

 汉末三分魏蜀吴,天下大乱,不了道人偶见曹操,以为英雄矣,遂遣两名弟子追随侍奉,自己则入山隐居,后来见及陈琳檄文,料想二名弟子定然已做了发丘摸金的行当,惊扰鬼神,人神共愤,便将二名弟子逐出师门。

 自此以后,这二名弟子又各录门人,奉曹操为祖师爷。因为缩骨功练之不易,是故发丘天官大多为身材矮小者,武功虽然不怎么样,缩骨保命的功夫却是练得当世一流。

 其下墓时用洛阳铲所打的盗洞,洞口之小几乎连孩童也是难以钻下,他却能像土拔鼠一般穿来倏去,轻松自如。和摸金校尉都奉曹操为祖师,后发丘印被毁,和摸金校尉也就基本混为一谈。

 卸岭力士: 卸岭之辈或散布天下,或聚啸山岭,敬关帝,并尊西楚霸王为祖师,逢有古墓巨冢,便蜂拥而起,众力发掘,毁尸平丘,搜刮宝货,毫厘不剩,专效仿昔时赤眉义军的作为。

 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是中国古代一个盗墓者的门派,也是小说主角所属派系。据史书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当时魏军的领袖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用。

 摸金校尉盗墓主要依靠观风水、辨气象,以《易经》为宗旨,以定位古墓的穴位。摸金校尉应属盗墓门派,并未有详细的正史记载。

 观山太保: “封氏”为地方上极有名望的豪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巫山棺材峡。那峡中地形险恶剥断,藏有无数“悬棺”,封氏先人就曾经在“棺材峡”中**过许多“天书异器”,借此发迹,习得了许多失传已久的巫术,进而痴迷“炉火之术”。

 到了元末明初,传到封王礼这辈,自称“棺山太保”,仗着精通“棺山指迷术”。在各地秘密发掘古冢山陵,实际上封家有得是钱,其辈盗墓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那些藏在墓中的古卷古籍。

 不得不提因观山太保对大明皇帝进言毁摸金符和发丘印断绝发丘摸金传承,又镇压卸岭群盗,以保大明皇陵不被盗。发丘印被毁,以及最后摸金符只剩三枚,都是观山太保造成的。

建国以来全国各地发现的三国至明代墓葬,概括起来可分为历代帝后陵墓、官宦贵族和平民墓、地方民族墓葬三大类。

(一)历代帝后陵墓

除前蜀王建墓、辽庆陵建国以前已被发掘外,所有1949年~1985年调查、清理的帝后陵墓,诸如河南洛阳西晋帝陵,江南六朝陵墓,山西大同方山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和孝文帝万年堂,河南洛阳北魏帝陵,陕西西安地区唐代十八陵,五代的四川成都后蜀孟知祥墓,南京南唐二陵,广州南汉刘晟墓,杭州吴越王钱氏墓,河南巩义北宋皇陵,浙江绍兴南宋六陵攒宫,宁夏银川西夏王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以及建于安徽凤阳和江苏泗洪县的明皇陵、祖陵等,已写入《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等书中,对各陵的形制、布局、陵园制度甚至墓室结构、随葬器物等也都做了简要的阐述,由此不难看出各代陵墓制度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自那以后有关历代帝后陵墓的新发现,约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调查勘探隋文帝泰陵并发掘了一些亟待清理保护的帝后陵墓,如北魏宣武帝景陵、北周武帝孝陵、唐僖宗靖陵和五代十国之闽国王审知墓等。

隋文帝泰陵(注:姜捷:《陕西隋唐考古述要》,《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5期。),是杨坚与独孤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陕西扶风县东南的王上村旁。由调查和勘探得知,其陵园东西756、南北652米,四面陵垣中部设门,四角建有阙楼。陵园内墓葬封土尚存,整体呈覆斗形,底部东西166、南北160、残高274米。在陵园东南的陵角村和陵东村之间,旧有隋文帝祠庙,废墟上曾有倒卧螭首圭额石碑一通。

北魏宣武景陵,是洛阳北魏诸陵中唯一得到全面清理的一座(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考古研究所汉唐宋元考古二十年》,《考古》1997年第8期。)。通过勘探和发掘,取得了有关该陵封土形制、规模、神道石刻以及墓室结构的科学记录,结合文明太后永固陵和孝文帝万年堂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形成了关于太和以后北魏帝后陵寝制度的初步认识。

北周武帝孝陵,是宇文邕同武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咸阳市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米处,地上既无陵前石刻,也无封土和寝殿遗迹,是因被盗而清理的(注:姜捷:《陕西隋唐考古述要》,《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5期。)。它是一座长斜坡墓道的单室土洞墓,有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全长684米。甬道内平置“孝陵志石”,还出有武德皇后志石1方,天元皇太后印1枚,随葬器物主要是150余件陶俑、一些陶模型器和陶器,另有不少金、铜、玉质小件器物和装饰器。资料显示,孝陵的营建、葬埋是遵照武帝临终“丧事资用,须使俭而合礼,墓而不坟”的遗诏行事的。

闽国国王王审知墓,位于福州北郊莲花峰下,东西二冢并列,墓后土坡中央树有明万历十三年重修闽王墓碑,墓前神道两侧依次排列石人2对,石虎、石羊、石狮各1对。发掘表明,其墓系凿山为陵,由斜坡墓道和墓室组成。墓道长88米,两侧有石砌排水沟;东、西二墓室皆作长方形,长近8米。因多次被盗,随葬品仅存墓志和瓷器、玻璃器、铁器碎片(注:福建省博物馆等:《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夫妇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第5期。)。

这些帝后陵墓的调查和发掘,填补了历代帝后陵制度研究资料的缺遗。

其二,对业已多次调查之帝陵如唐乾陵(注:姜捷:《陕西隋唐考古述要》,《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5期。)、北宋皇陵(注:杨育彬等主编:《20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的陵园做进一步的考察,除一般意义上的地面建筑调查、实测外,还对陵园之各类主要建筑遗存开展较大面积的发掘,取得了关于唐宋帝陵门阙以及宋陵封土、下宫建筑形制和结构的新资料。在北宋皇陵,更考察了与皇陵密切相关的寺院遗址。从而使有关帝陵的考察资料变得更加准确、完备和充实。

其三,发表了一批唐朝廷追尊之陵墓的考察报告,诸如河北隆尧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李熙建初陵和第三代祖李天赐启运陵、咸阳市后排村唐高祖父李昞兴宁陵、河南偃师唐高宗太子李弘恭陵、陕西蒲城县唐玄宗之兄让皇帝李宪惠陵等。这些虽是与帝后陵墓有所区别的另一类陵墓,但作为其时陵墓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学术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其四,对一些已经发掘的大型墓葬,学者们经过仔细甄别提出,它们有可能是尚未能够确认的帝陵遗构。比如蒋赞初的《南京东晋帝陵考》(注:蒋赞初:《南京东晋帝陵考》,《东南文化》1992年第3、4期。)一文认为,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可能是元、明、成三帝陵墓中的一个;幕府山2号墓应是东晋穆帝的陵墓。又比如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墓,形制、结构与洛阳北魏宣武帝景陵近似,墓内既有1500余件随葬陶俑和其他随葬品,更有气势宏伟、内容丰富的壁画(图版柒,1),发掘者认为它应该属于帝陵一级,近年更有推测其为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被追尊或谥为文襄帝的高澄或文宣帝高洋之墓者(注:参见宿白:《关于河北四处古墓的札记》,《文物》1996年第9期。)。此外,根据在山西右玉和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发现的10余座较大北魏墓葬,有人认为,它们在地理位置上与北魏前期的皇陵——金陵应有密切关系(注:李清俊:《北魏金陵地理位置的初步考察》,《文物季刊》1990年第1期。)。

(二)帝后陵墓以外的各类墓葬

对于1985年以前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等书已做过分区分期的阐述,一些重要墓群、家族墓地和墓例,还被列为专条和专题作了重点介绍。此后公布的新资料甚多,连篇累牍,不胜枚举。限于篇幅,这里拟从中归纳出以下几点,以概略揭示其学术价值。

其一,新发现的墓葬中,包含大批纪年墓,且形制、结构完整、随葬品丰富者占绝大多数。纪年墓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几乎遍布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王朝。其中有的还是当地乃至全国某一朝代少见的纪年墓。这些,无疑为历代墓葬编年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科学依据。

其二,又有一些关于重要家族墓地的新发现。这类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已知家族墓地补充了新资料,另一种是将一批新的大家族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南京尧化门、甘家巷及麒麟门地区曾是南朝萧梁皇族聚葬地,建国以来已先后在这一带清理出可确定或推测属于王陵的墓葬4座,即安成康王萧秀墓、南平元襄王萧伟墓、桂阳简王萧融墓、桂阳敦王萧象墓,1997年又在栖霞区白龙山北麓发掘了一座凸字形大型砖室墓,墓主可能是临川靖惠王萧宏或其家族(注:南京市博物馆等:《江苏南京市白龙山南朝墓》,《考古》1998年第12期。)。多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南京戚家山为六朝时期以谢鲲为代表的谢氏家族墓地,而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区谢珫墓、谢温墓等7座墓葬的发掘结果显示,司家山地区当是谢氏的另一处墓地(注:南京市博物馆等:《南京南郊六朝谢珫墓》,《文物》1998年第5期。)。属于新发现的大家族墓地有:安徽南陵县麻桥东吴萧氏墓地、山东临淄北朝清河崔氏墓地、陕西长安县韦曲镇唐韦氏墓地、广西钦州隋唐宁氏墓地、内蒙古科尔沁族辽耶律羽之家族墓地、河北宣化辽张氏家族墓地(图版捌,3)、河北石家庄市郊元史天泽家族墓地、南京雨花台明徐达家族墓地、四川平武明王玺家族墓地、广东东莞明罗亨信家族墓地等等。这些大家族墓地,都是各该历史时期强宗豪族的族葬地,规模大,墓葬数量多,延续时间长,排列严格有序,墓室建筑讲究,多有墓室壁画,随葬器物丰富且不乏珍贵文物,并有一定数量的墓志出土,不仅对恢复各宗族的世系和埋葬习俗是绝好的实物资料,而且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也有重要价值。这里还应该提到的是,在内蒙古赤峰市宝山主峰阳坡,发现一处由茔墙和墙内10余座大、中型墓组成的契丹显贵家族墓地。1993年~1996年对其中的两座墓进行发掘,二墓皆为砖石结构或石筑的壁画墓,1号墓并有“天赞二年(公元923年)”墨书题记,是为早期辽贵族墓中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例。虽不能肯定其墓主为谁,但不排除是耶律阿保机嫡亲墓地、甚至先茔的可能性(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1期。)。此外,在吉林省双辽县还曾清理出一处与上述大家族墓地形成强烈对比的辽代平民家族墓地。

中国是1987年首批申报成功了6项世界遗产,具体是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因本世纪二十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尤其是1929年发现了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为止,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根据对文化沉积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在龙骨山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1973年又发现介于二者年代之间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续和发展。

2、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3、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专家在泰山考察时发现,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学价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神奇大山。

4、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

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36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 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顶部略平,高55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9000多间,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金扉朱楹,白玉雕栏,宫阙重叠, 巍峨壮观,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

秦皇陵规模巨大,修建时间超过37年,施工人数最多时达到70万人,因此要估算当时花了多少钱是十分困难的。修建秦皇陵的工人都是征发的,管饭不给工钱,有的人连饭都得自己管;另外工匠大部分是皇室自有的,也从国内征召了一些其他工匠,这些人是拿俸禄的。秦皇陵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粘土、石柱、铁件等等,材料费用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那时还没有工程机械,人们能使用的动力只有牲畜,也就是马、牛,这笔费用也不好计算。下面笔者大致计算下秦皇陵的建造费用,计算不精准也无法精准,大家参考参考而已,不用认真计较。

秦皇陵前后修了约37年之久,平均每年按30万人计算,工资标准按建筑工地上的小工工资的计算,人工工资180元每天,生活费20元每人每天,每人每天的费用为200元。则一个工人每年的费用为72万元,往返的交通食宿费用平均按08万计算,则每个人每年费用为8万元。秦皇陵的工人费用为8000030000037=8880亿元,技术管理人员费用取1%,则人工费为89688亿元。如果只管饭,不付工资,那么费用为7992亿元,秦朝统一后,各国犯人都被发配到秦陵修陵,只管饭,不给工资。因此人工费取800亿元较为合适。

秦皇陵的大部分砖、石、土、木、铁、铜等材料就近取材或者国库领取,没有人敢去收取材料费,因此这些土建的材料费不计入,运输需要的人工费都计入上面的人工费中了。制造牛车、征发牛马、牛马的饲料大部分是无偿使用,少部需要买,按人工费的5%取,约为40亿。秦陵里的水银确定是付了钱的,因为做水银生意的寡妇清富可敌国,按40亿计算水银费用。兵马俑现在一个值400万美元,有的特殊兵马俑更贵,秦朝制作一个兵马俑按现在的成本价一万元一个计,则11400 个兵马俑值114亿元。材料费合计40+40+114=8114亿元。

秦始皇陵里陪葬品数量多,且十分珍贵,这就无法去估算他的价值了,再说修墓也不能考虑陪葬品的价值。有人估算慈禧太后的陪葬品价值高达白银一亿两以上,折算成人民币则值数百亿元。秦始皇作为始皇帝,他的陪葬品可能没有慈禧太后多,但是宝剑、古籍、珠宝、金银等是少不了的,因此秦始皇陵的陪葬价值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最终估算建造秦皇陵至少需要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陕西省2017年GDP为219万亿元,拨个零头就可以再建一座秦皇陵;陕西省1993年的GDP为678亿元,需要两年的收入才能再建一座秦皇陵。

可能是富可敌国的金银财宝,是许多让世间惊叹的古文物!《史记》中对秦始皇陵的记录也是只言片语:“穿凿了三层地下水,棺椁用铜水浇铸,奇珍异宝堆积如山,水银做成江河大海,顶棚画满天文景象,东海鱼灯长明不熄。”

庞大的兵马俑坑只是陵墓外围的小小一部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搜罗来的奇珍异宝全部埋葬于地宫之中。秦始皇陵墓地宫中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地宫顶棚刻有日月星象图,有可能绘有比较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让秦始皇躺在地宫中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仍然可以统治一切。现代科考验证了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说法。

司马迁用了一句“奇器珍怪徙藏满之”的话来形容秦始皇地宫中的宝物。还有“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这些都表明秦始皇地宫中的宝物肯定不会少,从地宫西侧发掘出土的大型彩绘铜车马,其造型之精致,装饰之精美,都是世所罕见。因此地宫中的随葬品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