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壹的《非草书》对丰富和建立古代书法理论体系有什么重要贡献
在汉晋以前书法批评史中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特例,这就是赵壹的《非草书》。我们要专门来讨论它,以期把握整个书法批评史的重要脉络。
赵壹的《非草书》在书法理论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反对当时张芝、罗晖、赵袭等人对草书如痴如醉的追求。赵壹认为这些草书家没有去研究圣人之道和治国之道,而来研究一个 “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的 “小技”——草书,这一举动有悖圣人的教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赵壹的 《非草书》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篇反书法的文章,可是历代众多的书法论文选本都把这篇反书法的文章摆在第一。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就赵壹的文章不反文字,只反书法,虽然对文字与书法的界限,赵壹没说,但他对一心只追求书法 “小道”表示非常不理解。像这样一篇反书法的文章,从书法发展角度看,是与历史进程完全背道而驰的,本来我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我想对它置之不理对于研究书法批评史来说并不是个好现象。原因就在于如前所述,我们研究书法批评史一般强调两个目标,一个是研究批评内容,另一个就是研究批评方法。从研究批评内容来看,赵壹反书法的现象从总体上说当然不可取;可是如果研究他的批评方法,《非草书》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难得的范例。
首先,从汉赋演化而来的众多的书赋,给我们留下的是纯粹欣赏的印象。这种印象对于一个研究书法观念形态的学者来说,他会感到很高兴,因为这表明古人开始把对书法的艺术欣赏用文字表达出来,形成文献。可是对于真正从事书法创作的艺术家来说,这种欣赏却是一种形象化的、拟人拟物化的比喻,对书法创作没有直接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特别是从书法本身的角度来看,拟物拟人化的比喻实际上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完全根据欣赏者个人的看法偏好,其欣赏的意见可能完全相异。比如对一根线条,你认为它像万岁枯藤,我可以认为它像两蛇相交。你可以认为一个点像一只蹲熊,我也可以认为像块石头……。对同一个对象,不同的人,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事物的不同熟悉程度,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具象结论,而这些结论又分别具有不同的解释。这使得欣赏可以多样化,而研究却因差异太多而显得无法把握与确定,这一点为后来的书法发展证明在实际上是并不可取的。这是当时众多书赋给我们留下的基本印象。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于是,真正的书法理论的崛起,应该需要这么一个过程:首先是对抽象的书法作品作很具体的观照,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步。如果只停留在此,很可能导致书法的具象化、绘画化这样一种险境。所以,书法理论在走向描绘性欣赏的同时,又亟待有一些很实在的真正的批评理论的出现,以期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赵壹的 《非草书》恰恰就是这种批评理 论的最理想的模式。这里有个矛盾,作为批评内容来说,赵壹的 《非草书》非常令人失望;但作为批评方法来说,它又恰恰是当时的书法理论迫切需要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个较理想的批评方式。我们可以把这三种关系整理一下,如下式:
六书理论 《非草书》 书赋
文 字 —— 批评内容错误 —— 过于具象的观照
(实用的) 批评方式正确 态度(审美的)
《非草书》的批评内容错了 (反书法),它的批评方法却具有进步意义。批评方法的进步是相对于书赋、书势过于具象的观照态度来说的。《非草书》和书赋相比,从批评方法来看哪一个更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肯定,《非草书》是一种判断、评价;而 “书赋”之类只是一种泛泛的个人感受。故相比之下,《非草书》的方法显得进步,而 “书赋”显得落后。再从批评的内容来看,它们之间又恰好相反,赵壹的批评内容是反对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艺术对治国之道无用,所以他主张文字是应用性。相比之下,书赋的内容又显得进步。这两大类文章,所牵涉到的批评内容与批评方式之间,恰好构成了一组矛盾:两者各有落后的一面,也都有先进的一面。赵壹并不取审美立场,而是取文字应用的立场。而这应用的立场却自有其丰富的历史含义。
《非草书》、“书赋”,还有当时的六书文字理论之间
《非草书》、“书赋”,还有当时的六书文字理论之间,由于立场、方法、内容的不同,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关系。过去我曾为大家画过一个关系图 (实用——审美),一根欣赏的轴线,一根应用文字的轴线。在六书文字理论与书赋之间,出现了 《非草书》。它选择批评内容的立场靠近实用的文字理论,而批评的方法却靠近书法艺术理论迫切希望的思辨立场。我们之所以说 《非草书》是一个里程碑,其意义也正在此。它的批评内容与批评方法之间有个非常奇怪的绞合,而这种绞合在一起的现象,我们在当时找不到第二个例子。作为一个研究家来说,历史现象越统一,表面逻辑的承启关系越鲜明,对他来说越无意义。相反,矛盾越多,里面所透出来的信息也就越多,据以猜测或推断古代人是怎么想的,在当时是个什么样的观念形态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以,越矛盾的现象,对后代人进行研究来说,其价值就越高。
我们来具体分析赵壹的 《非草书》。他认为草书的本来目的是为了 “易而速”,而今反 “难而迟”,所以他认为 “失旨多矣”。他说,草书技能 “盖技艺之细耳”,认为草书在雕虫小技中也是最不足挂齿的,“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艺,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过去从地方至中央选拔人才,确实注重书写能力,但均与草书无关,草书写得好坏,对于政绩、对于治理国家也无关紧要。这一组排比所用的方式是一种非常有逻辑性的排列。
关于赵壹 《非草书》文章的逻辑结构,我们可以大概划为三段:
第一部分:阐明草书不足学的观点。
第二部分:说当时学的人也不配学,没能耐学好。
第三部分:阐明学了也没有用的理由。
我们用以上三句话可以概述 《非草书》的基本观点。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 “书赋”。“书赋”用了很多排比、形容,但能否如赵壹一样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 “链”?“书赋”对书法的欣赏实际上都是平面的。而 《非草书》有一个前后的逻辑:草书不足学——学的人不配学——学了也无用。因此,我们可以将 《非草书》与汉晋的 “书赋”在研究方法及思辨性特征方面拉开距离,并与当时一般的书法理论拉开距离。如果说书法理论的标准是以具有思辨意义为前提的话,那么可以说赵壹的 《非草书》是第一篇符合这个标准的论文。所谓思辨性即有论证过程,有趣的是这第一篇有关书法理论的正规论文,目标居然是反书法的。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但可以肯定,这第一篇文章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 《非草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一下:
第一,它的方法特征是专论式的批评方法。请注意,是论而不是叙述、描绘。汉晋 “书赋”基本上是描述性的,描述与专论应区别开来。描述的方法就是我只告诉你它是什么,现在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如何,这叫描述。而专论,是我证明给你看,它为什么是这样,它的原因与结果。前者和后者的区别就在于后者需要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的支撑。专论式批评文字的出现,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在书法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将决定今后书法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
第二,《非草书》反映了当时的理论走向实践的一种趋向。我把它归结为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在这篇文章里,赵壹非常具体地谈到了当时人写草书的状况。如对张芝、崔瑗、杜操等辈写草书,有如下记载:
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
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
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
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
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缀。
这样一种对草书的狂热之情,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实际上勾画出草书刚刚兴起时
这样一种对草书的狂热之情,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实际上勾画出草书刚刚兴起时,一大批艺术家对它的狂热心态。在汉晋书赋之中,所有对书法的欣赏只是限于个人的感受。如认为它是蹲熊、狡兔、飞鸟走兽,主观随意性极大。而赵壹的《非草书》却开始反映当时学习书法的真实的史实,尽管他持反对态度,但至少这篇文章因保留了这些珍贵的史料而具有实践意义。如果没有这篇文章,我们也许还根本不知道当时人是如何写草书的。后世有人说,张芝写字时 “池水尽墨”。可我们根本不知道在当时,居然张芝、崔瑗、杜操等人对书法也有如此狂热的追求。正因为 《非草书》详细提供了当时这些艺术家写草书时的痴情狂态,所以我们说这篇文章具有实践的意义。考察一下年代,赵壹与张芝是一同时期的人,赵壹既是在叙述同辈人的做法,也许我们有理由推测他曾亲眼目睹过,不然何以写出如此生动的戏剧性场面,又何以会有如此大的愤愤不平?光看汉晋书赋无法窥知当时写字人的情态,而赵壹却形象地告诉我们了,这个功劳了不起。
第三,当时发生这些现象背后的观念、背景,也是较为重要的研究题目。赵壹之所以认为 “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就因为当时刚刚出现了 “草书”与 “草稿书”的区别,草书在最早的时候不是纯艺术的,是作为一种实用的草稿书的形式而出现的。比如,张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匆匆不暇草书”。这句话的标点不一样,含义也就截然相反:第一种标点是 “匆匆,不暇草书”,太匆忙,没有时间写草书,意味着草书应该写得慢;第二种标点是 “匆匆不暇,草书”,是说很匆忙而无时间,所以写草书,意味着写草书应快。两种标点,带来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这是古籍不加标点给后人带来的麻烦。到底写草书是快还是慢呢?实际上我们今天谁也猜不出来,因为古代没有作出标点。而这种快与慢,恰好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草书观点。如果是 “草稿书”,应该是 “匆匆不暇,草书”,它与正统的草书艺术相对,如同我们今天的潦草字;如果是 “匆匆,不暇草书”,那显然草书是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而不是潦草快速。由于我们不懂古人当时在什么情况、场合下讲这番话的,因此无法判断究竟是哪种标点对。同样,后代有许多人在作总结时,由于不了解草书艺术与草稿书 (潦草书)两者之间的区别,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解释。这两种书体在当时处于并列状况 (同时存在),因此极易产生混淆,这种情况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意义。张芝等人写字时 “领袖如皂,唇齿常黑”,他取的是 “草书艺术”。而赵壹对张芝的批评是立于哪个立场?“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显然可以看出,赵是站在 “潦草字”即 “草稿书”的立场反对“草书艺术”的,那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即赵壹是在用 “匆匆不暇,草书”来反对 “匆匆,不暇草书”?
第四,在当时的批评方法中还产生一种观念的规定,赵壹写 《非草书》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很可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关。在文学史上就有这么一种现象:即文学的趋向到底是 “尚美”的还是 “尚用”的?汉赋是尚美的,因为汉赋是采用一种雕凿的、排比精当的、对偶成句的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文字技巧。汉赋在东汉后期逐渐走向鼎盛期,但就在这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的艺术家或文学家看到了它即将走向衰落与僵化,开始发出呼吁,强调文学的 “尚用”功能:抒情达意,诗言志。比如扬雄有句话常被后代所引用,叫做 “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实际上扬雄这句话在当时并非指篆刻,指的就是汉赋的形式美被过分强调。把汉赋的精巧形式斥为雕虫小技,志在青云的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是不屑一顾的。扬雄有此看法,而到赵壹时,实际上是将这种看法用文学的形式给表达出来。赵壹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是个著名文学家,传世赋作很多。他有一篇 “赋”文,叫 《刺世疾邪赋》,在文学史上也很有名。大家想一想,“赋”这种文体本来是用以歌功颂德的,可是一篇文字精巧的赋居然是被用来 “刺世”、“疾邪”,具不具有一种批评的意识?有没有抨击时事的目的?显然,赵壹是在用赋 (文学)来干预时事。《非草书》的出现以反对骈文体对偶文字作为目的,从批评史的立场看,他所使用的文体实际上是非常进步的文体,摆脱汉赋的对仗、排比、炼字技巧,走向平直叙述。所以 “尚用”相对于 “尚美”来说,在文学史上本来应该是一种反文学现象,而这种现象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对于文学本身来说,却是寻找到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赵壹的 《非草书》,如果放在文学批评史的大背景下来看,实际上是采用了一种非常进步的文体,他用非常进步的文体来作反对书法艺术这样一种特殊工作,虽然我们可以说它在文学史上是进步的,但在书法史上却是倒退的。再进而论之,这种进步与倒退其存在的逻辑关系是不是吻合?是否可以说,因为他是在用尚用的文体宣扬尚用的艺术观,因此在内在逻辑上是吻合的。
文学史与书法史产生了某种错位
文学史与书法史产生了某种错位。文学追求精巧然后又返回尚用,而书法呢?反对书法艺术化的草稿书有没有尚精巧的艺术前提?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文学发展到了汉赋,可以说是文学史第一次完全强调文学形式的独立,让文字施展其才能,然后又走向尚用,这是文学史的发展轨迹。那么书法史呢?有没有一个尚精巧的艺术发展作为前提?尽管赵壹此时也强调尚用,表面上看起来,在文学与书法上两个目标相同,但书法在 “尚用”之前并无文学那样的精巧形式出现过,没有前期的审美准备和弊病。因而在此时提出尚用,实际上是落后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文学的尚用是积极的,而书法的尚用在当时则是消极的,当时的书法恰恰需要尚美。如果不考虑书法本身的需要,孤立地看这两者,觉得它们之间很吻合,很正常:同一年代,同一社会,同一文化背景,同取 “尚用”态度。但如果考虑到书法的存在除了社会性之外,还有一个书法本身的要求,就会发现其间的结论刚好相反。所以,每一门艺术的发展可能有一种社会的规律制约,也有艺术本身 “自律”的要求,如果不尊重 “自律”要求,书法史就很可能是非常简单而概念化的。比如我们过去所看到的很多书法史著作,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根本没有史观,只有一些原始材料;另一种是有一定的史观,可这种史观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社会前进艺术就前进,社会倒退艺术也倒退。这非常可笑,你怎么知道社会倒退了艺术就一定倒退了呢?说不定艺术在前进也未可知,怎么能如此简单幼稚地对待这完全不同性质的研究对象?关于赵壹,我们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讨论其价值,希望大家尽量做到对 《非草书》文章的内容比较熟悉。因为它是了解整个有形的中国书法批评史的一把钥匙。无形的批评是散见于各种各样的史料和零星记载中,而有形的,是见诸文字且形成文献的单篇文章。如果赵壹跟着书法潮流走,也强调尚美,可能就很难成为一把典型的钥匙,对于我们来说意义也就不大。正因为他反书法,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进一步探究、推测、判断、整理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考虑为什么他反对书法?也可以考虑他反书法的背景,比如书法本身的背景,书法与社会背景的关系等等。这就是我们对赵壹 《非草书》作为批评史上最重要文献的一个认识和价值把握。
一、“吴”的草书写法
二、“吴”的字源演变
“吴”是“娱”的本字;“吴”是“吴”的异体字。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妖”的本字,表示女子妖娆起舞。吴,甲骨文=(口,吟唱)+(夭,即“妖”,女子妖娆起舞),表示唱歌跳舞,助兴娱乐。
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夭”(妖,妖娆起舞)写成“夨”(侧着头部),表示侧首而歌。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夨”写成“夭”。
隶书承续篆文字形。俗体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夨”(夭)写成“失”。有的俗体隶书误将“失”写成“夫”。而俗体楷书则误将隶书字形中的“夫”写成“天”,导致面目全非。
古籍多以“吴”代替“吴”。当“吴”的“吟唱娱乐”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女”另造“娱”代替,强调女子与歌舞的关系。
造字本义:动词,且歌且舞,助兴娱乐。
扩展资料
“吴”的组词
一、吴语 [ wú yǔ ]
汉语方言之一,分布于上海、江苏东南部分和浙江大部分地区。
二、吴歌 [ wú gē ]
吴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
三、吴下阿蒙 [ wú xià ā méng ]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四、吴头楚尾 [ wú tóu chǔ wěi ]
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像首尾互相衔接。
五、宋画吴冶 [ sòng huà wú yě ]
宋画,指宋元君的画。吴冶,吴人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用以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
-吴 (汉语汉字)
古籍就是汉字
现在的汉字都是从古籍汉字中一步一步演化过来的,汉字演变的过程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蚊子。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也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中华文化博大精神!
卫俊秀
人物经历
介绍
特色和成就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介绍
人物简介
人物经历
4特色和成就
艺术特色
艺术成就
著述
5参考资料
卫俊秀(1909—2002),字子英,笔名景讯、若鲁,山西省襄汾县景村人。幼爱书法,擅行草、大草,中国当代学者型书法大家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博士考试委员会委员,被公认为鲁迅、庄子研究专家。有《傅山论书法》、《卫俊秀书法集》等行世。
2002年5月29日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93岁。[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卫俊秀
出生日期
1909年
去世日期
2002年5月29日
出生地
山西省襄汾县景村
国籍
中国
展开全部
介绍
人物简介
卫俊秀(1909—2002),字子英,笔名景讯、若鲁,山西省襄汾县景村人。幼爱书法,擅行草,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博士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深荷硕望学者型书法大家,被公认为鲁迅、庄子研究专家。
人物经历
卫俊秀1909年1月生于山西襄汾,自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喜爱语文、书法。1914年入小学读书,始习字,每天写仿16字,后于字间增添小字。其书法习作颇受校长师维铎先生表扬,多次获奖。1925年7月考入六年制的太原国民师范学习。课外读《老子》、《庄子》、《荀子》、《诗经》、《左传》等古籍。在高师阶段广泛学习西方哲学,恣情披阅从古希腊到19世纪末诸大家包括费尔巴哈、黑格尔、恩格斯的著作。
书法受名家常赞春、田羽翔指授,习何绍基、黄山谷、傅山诸家书。每天写字10张,从无间断。1932年考入山西教育学院,改读鲁迅著作、苏联文学及严复译作等。饱读社会科学,钻研鲁迅、《庄子》,立志著作。1933年撰写研究鲁迅和《庄子》的书稿。1936年获山西省作文竞赛第一名。193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学院中文系,1954年任陕西师范学中文系讲师。1943年冬在重庆将自己撰写的《庄子与鲁迅》一文呈郭沫若先生指教。“承回信、指示,语多赞许”。1944年在黄埔军校七分校任教官,受郭沫若《蒲剑集》影响,萌发撰写
卫俊秀
《鲁迅(野草)探索》动机。勤奋搜集资料,钻研不已,集10年工夫(书成后由上海泥土出版社1954年12月出版)。其专著《傅山论书法》1947年在西安出版。这期间一直是治学与书法活动双管齐下,二者相得益彰。事实上,学术生涯为他后来成为一位学者型书法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书作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上升到一般书法家难以企及的美学境界。1954年调入陕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55年以“胡风分子”罪名被拘留校内,失去自由,受到多次严厉批判。1956年两次遭抄家,《庄子与鲁迅》及笔记、日记、信件和书籍数百册被没收。1957年初问题查清,遂被释放,又登台讲课。1958年春经西安市雁塔区法院审判,以 “历史反革命”罪名,被判劳动教养3年,到陕北富县铜川煤矿,从事农活。1962年释放后,回原籍襄汾县景村从事农业劳动。1979年年逾70岁时获平反,回到忍痛阔别的陕西师大,历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山西师范大学与山西教育学院名誉教授,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民盟盟员,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博士生考试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1980年为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民族馆作“神游古国”榜书,被列为永久性展品。这是他的书法艺术在家乡劳动时已臻成熟、攀上高峰的重要标志。其书法属雄强一路,以草书见长。有评论家评其成功地解决了草书的碑化问题,称其与于右任、王蘧常、林散之为20世纪草书四大家。2002年5月29日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93岁。
特色和成就
艺术特色
卫俊秀是驰名中外的一代书法大师,其作品气韵高古,笔势磅礴,或如瀑布飞渡,一泻千里,或如珠落玉盘,温婉俊逸。放处不凝滞,收处不佻靡,密处势荡气摩,疏处空灵可人。
卫俊秀极为重视临帖功夫。从幼时起,在张维汉先生指导下,开始学习何绍基书法,后来对傅山书法偏爱尤甚。同时遍临二王、怀素、黄山谷、于右任书。并致力于教育事业,教学之暇,又临魏碑、汉隶、秦篆。极“左”时期,坚持临写《集王圣教序》,为了不被扣上“思想不正”的帽子,他故意将文字写得不成句读。他认为“艺术即上帝”,不论是临习古帖还是进行创作,一点一画都可以看出心中的那份虔诚。他最喜傅山书法,注意从中汲取气势连贯、奔放自如的襟度,又认识到傅山书法过分盘曲、“劲节”不足的弱点,择其精华,化为我用,独创自己风貌。他所著《傅山论书法》一书几度再版,其在傅山书法研究中的地位有目共睹。看他的作品,使人如听一曲黄河交响曲,陶醉其间,物我两忘。鲁迅精神,对卫俊秀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卫俊秀在书法艺术创作道路上,除天资外,环境、机遇与先生无缘。不论境遇如何,总是洒落自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使是在受到胡风事件的株连、身心饱受摧残的日子里,仍读书作字,精神不倒。卫俊秀光明洞达的心胸融汇于笔墨之中,更显雄伟壮阔、豪迈深沉。他的作品深受书法界的推崇,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更受到世界艺术界的重视。1992年9月,卫俊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书展,中国书协专门召开了理论研讨会,对卫俊秀的人品与书品都作了极高的评价。1994年,他的一副草书对联被中南海收藏,并纳入《中南海珍藏书法集》。《中国书法》杂志在“现代名家”栏目中发表了先生的文章与作品,称其为“高标独树的一代大师”。
卫俊秀在耄耋之年,仍临帖不止,作书更勤。先后出版了《卫俊秀书法选》(1989年)和《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集》,以寄托情怀。卫俊秀在艺术上不甘止步。他认为,不论什么艺术,在不同的时期,都应该有不同时期的艺术语言,书法也要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和形式,以满足时代的需要。他特别注意在传承古人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与时代相符的艺术风貌,达到“心手双畅”的境界。
艺术成就
卫俊秀先生书法作品
卫俊秀自幼酷爱书法,曾得太原常子襄、田羽翔指授。学书从柳公权、何绍基入手以 至魏晋汉隶无不精研。擅长行草,深得傅山书法三昧,所作用笔使转自如,清健洒脱,别具风貌。作品入选全国第一、二届书法篆刻展览,1981年纪念中好条约缔结五周年“中日书法联展”,1984年“中日·新加坡书法交流展”,1985年郑州“国际书法展”,1986年“长安国际书法年会”等,在多种专业报刊发表,被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碑刻。1980年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民族馆所写榜书“神游古国”被该馆列为永久展品,1983年、1986年和1987年分别在汉中市、太原市、西安市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均获好评。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师范大学书画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西安军队分校名誉校长,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山西省教育工作者书法协会顾问,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名誉教授,山西教育学院书法名誉教授。
著述
卫俊秀出版有《傅山论书法》、《鲁迅〈野草〉探索》、《卫俊秀书法》、《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卫俊秀书古诗十九首》、《当代书法家精品集卫俊秀卷》、《卫俊秀碑帖札记》、《居约心语》、《卫俊秀学术论集》等,为海内外学术、艺术界所称道。
参考资料
[1] 卫俊秀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引用日期:2020-09-27]
免责声明
本词条由网友眯眼扒视界、爱美食爱生活的杰妈参与编辑。
头条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头条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service@baike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头条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意见反馈
©2020 baikecom
一、“元”的草书写法
二、“元”的字源演变
元,甲骨文=(二,即“上”)+(人,世人),表示人之上的混沌太空。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儿”。
在古籍中,“元”和“原”都有时空上起始、最初的意思:“元”侧重于抽象、整体的起始;“原” 侧重于个体、具象的起始。古籍有时将“元”与“原”相互假借。
造字本义:名词,天地之始,混沌太初。
扩展资料
元的组词
一、元旦 [ yuán dàn ]
新年的第一天。
二、公元 [ gōng yuán ]
国际通用的公历的纪元,是大多数国家纪年的标准,从传说的耶稣诞生那一年算起。我国从1949年正式规定采用公元纪年,同时继续保留使用农历。
三、元首 [ yuán shǒu ]
对国家最高***的一种称呼。
四、解元 [ jiè yuán ]
唐代诸州县送举子赴京应礼部试称解,州县试称解试,名居第一者称解元。宋代沿用此称。明清两代用以称乡试第一名。
五、元素 [ yuán sù ]
1要素。
2在代数学中组成联合的各个部分,如723和312中的7,2,3,1。在几何学中构成图形的各个部分,如构成三角形的边和角。
3化学上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如氧元素、铁元素。
-元 (汉语汉字)
解放后,公石先生调天津市政府、市工商联工作。1958年支援大西北,公石先生调宁夏青铜峡县,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日子里,公石先生的处境可想而知了。在县文化馆管过图书,公社教过小学生,供销社站过柜台,养牛场收过牛草。尽管各方面条件极其艰难困苦,但公石先生心中始终坚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总会有灿烂的明天。在那二十余年的日子里,公石身边始终珍藏着一本薄薄的书,没有封皮,没有作者,也没有书名,这就是于右任先生编著的《标准草书》千字文。那个年代,公石先生没有纸笔,只能在心中千万遍地书写着标准草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焕发起公石先生的艺术青春。
1983年5月,宁夏区党委任命公石先生为宁夏自治区文史馆馆长。在公石先生的带动与领导下,宁夏书法家协会、宁夏书画院的同仁们积极开展书画创作,使宁夏的书画艺术焕发勃勃生机。1984年,公石先生得到宁夏区党委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屈武先生的支持,经中央统战部批准,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在北京恢复成立。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标准草书事业,服务于统战工作,将起到积极作用。公石先生的书法艺术,在海内外很快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1985年,公石先生编著出版了《标准草书字汇》,这是公石先生几十年来苦心于标准草书研究的结晶,进一步完善了标准草书的体系。至今《标准草书字汇》已六次再版。在公石先生生前的日子里,他以标准草书事业为己任,始终遵循于右任先生倡导的标准草书“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之利器”的宗旨。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宁夏、兰州、西安、南京、上海、杭州、台湾等地及日本、新加坡等国,举办个人标准草书展览,组织举办中外草书展、海内外书法展、中日书法展、于右任流派展等,使标准草书得到广泛的宣传与推广。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造反派将胡老定为“封建主义和国民党的残渣余孽”,他受过冲击,挨过批斗。六七十年代,胡公石先生一直在宁夏图书馆古籍组做古籍整理工作。后来,又将他发落到新馆建筑工地上看门房。胡老相信“严冬过后尽春蕾”,他没有颓丧,没有消沉,在建筑工地这个三不管的地方,他故梦重温,搞起了《标准草书字汇》的整编工作。他在建筑工地上的三间平房里,白天上班,晚上和星期天的时间全部用到编著《标准草书字汇》上。他搜集了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怀素、张旭、文征明、何绍基等等历代书法大师的大量的碑帖,按符号逐个选字,然后用极薄的纸勾摹出来,再剪贴整理成书稿。家里的床上、柜上、桌上,甚至案板上、地上到处都摆着书帖、勾摹本书稿。过去6个人的工作现在得由他一个人干,而且由1000字扩充到8000字,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精力全部投入到《标准草书字汇》的编写中。这简直是愚公移山哪!
70年代以后,胡公石同于右任草书风格略异,于书得益于魏碑,气势刚健磅礴,胡书得益于二王,偏于秀美劲妍。
标准草书学社出版的《标准草书字汇》的序言中评道:“公石先生在书法艺术实践中以行草驰名,尤精于草书。其草书的主要特点是:法度严谨,劲妍相济,能将质厚洒脱并收腕底,于雄浑凝炼中时见流丽,兼有‘骏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之境界。”
经部 | 十三经 | 十三经注疏 | 易经 | 经学史及小学类
周易 诗经 论语 说文解字 孟子 尚书 礼记 尔雅 春秋 左传 孝经 周礼 仪礼 大学 章句 易传春秋 公羊传 周易正义 论语集注 论语(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春秋左传正义释名孟子集注春秋谷梁传周易注大戴礼记礼记正义韩诗外传周易参同契东坡易传春秋公羊传注疏中庸章句尔雅注疏大学章句集注论语注疏尚书正义中庸章句集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周礼注疏孟子注疏孟子字义疏证
史部 | 正史 | 编年 | 纪事本末 | 别史 | 史评 | 诏令奏议 | 传记 | 史钞 | 载记 | 时令 | 地理 | 职官 | 政书
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水经注旧唐书战国策后汉书汉书宋史文献通考唐会要唐律疏议大唐西域记清史稿明史史记三家注读通鉴论新唐书晋书读史方舆纪要魏书元史三朝北盟会编北史北齐书宋书续资治通鉴长编通典隋书续资治通鉴南史中华民国史事日志晏子春秋集释越绝书常用古籍版本目录唐六典周书南齐书国语梁书
子部 | 儒家 | 释家 | 道家 | 法家 | 兵家 | 农家 | 杂家 | 术数 | 医家 | 科技 | 艺术 | 谱录 | 类书 | 蒙学
三命通会道德经三字经管子幼学琼林厚黑学韩非子百家姓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千字文洗冤集录天工开物鬼谷子齐民要术伤寒论孙膑兵法二十四孝千家诗弟子规菜根谭唐诗三百首九章算术茶经朱子语类了凡四训庄子神农本草经颜氏家训本草纲目葬书备急千金要方梦溪笔谈六韬(注释本)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撼龙经墨子白话今译黄帝阴符经墨子
集部 | 总集 | 别集 | 楚辞 | 词 | 诗文评 | 曲 | 小说
全唐诗水浒传全唐文全宋词红楼梦乐府诗集三国演义西厢记楚辞文心雕龙古文观止西游记窦娥冤山海经镜花缘说唐前出师表桃花扇杨家将传孔雀东南飞中山诗话昭明文选醋葫芦隋炀帝艳史曾国藩家书王维诗集三刻拍案惊奇离骚太平广记聊斋志异漱玉词貂蝉艳史演义沧浪诗话平水韵部文忠集神魔列国志初刻拍案惊奇古诗源己亥杂诗词论
专题 | 书法 | 绘画 | 诗词 | 四库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苏轼诗全集李白诗全集(唐)孟浩然诗全集(唐)杜甫诗全集(唐)欧阳修词全集(宋)王安石诗全集图画见闻志毛泽东诗词选纳兰性德词全集仓央嘉措情诗选孙过庭书谱及其释文曹操诗全集笔阵图钱钟书全集六体书论牡丹亭(明)白居易诗全集(唐)隶书体苏曼殊全集评书药石论(含今译)杜牧诗精选鲁迅旧体诗选二字诀王维诗全集(唐)草书势秋瑾诗词选刘长卿诗全集(唐)纳兰性德词选辛弃疾词全集(宋)龚自珍诗词选法书论李叔同诗选笔髓论北碑南帖论[节录]四体书势白居易诗精选(唐)黄景仁诗词选王昌龄诗精选(唐)袁枚诗选
最新发布的古籍
书品潜夫论潘子求仁录辑要湘学略治世龟鉴河南程氏遗书汰存录纪辨汉学师承记汉学师承记正蒙正学隅见述樵语校雠通义枫山语录朱文公政训朱子读书法朱子论定程董学则朱子学的曾子晁氏客语明道编明水陈先生文集明本释日知录集释日知录之馀新语校注新语新学伪经考搔首问挺经慎言思辨录辑要心经张载集摘张子正蒙注弘道书延平答问崇正辩居业录少仪外传
备注:以上是我根据楼主要求自己百度的 借鉴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06/18/1430145_258613243shtml 共勉 建议采纳 呵呵 具体两个字的上面有 可以自己筛选
本文2023-08-06 10:43: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