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小肠经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小肠经简介,第1张

小肠经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简称。手太阳小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I。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火。本经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与督脉在项部大椎穴处相交,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缺盆(锁骨上窝)沿颈旁向上至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听宫);另一条支脉,从颊部分出,行至眶下,到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颧髎)。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颔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图32)。《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手太阳小肠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图32(图出自《中医大辞典——2版》)

详见百科词条:小肠经 [ 最后修订于2015/9/11 9:50:50 共51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膻中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元沉穴的定位 9 元沉穴的取法 10 元沉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元沉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元沉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元沉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元沉穴研究进展 161 对心脏功能的调整作用 162 对催乳素分泌的影响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元沉 1 拼音

yuán chén

2 概述

元沉为经穴别名,即膻中穴。出《循经考穴编》。《针灸大成》作元见。《针灸甲乙经》作元儿。

穴位 膻中 汉语拼音 Danzhong 罗马拼音 Shanchung 美国英译名 Middle Altar 各

号 中国 CV17 日本 17 法

国 莫兰特氏 VC17 富耶氏 VC17 德国 KG17 英国 Cv17 美国 Co17

膻中为经穴名(Dànzhōng CV17,RN17)[1][2]。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别名元儿(《针灸甲乙经》)、胸堂(《备急千金要方》)、上气海(《类经图翼》)、元见(《针灸大成》)、元沉(《循经考穴编》)。属任脉[1]。膻中是八会穴之气会穴;心包的募穴;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的交会穴[1][3][4]。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1]。膻中穴主要用于心肺及 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胸闷,气短,咳唾脓血,肺痈,乳痈,呕吐涎沫,瘿气,呃逆,少乳,支气管哮喘,乳腺炎,胸闷塞,心胸痛,噎嗝,食管狭窄等。

3 膻中穴的别名

元儿(《针灸甲乙经》)

胸堂(《备急千金要方》)

上气海(《类经图翼》)

元见(《针灸大成》)

元沉(《循经考穴编》)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5 穴名解

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1]。

膻,同袒。《说文》:“肉膻也。”中,指胸中,指方位言,并有内义。膻中,心包络名。《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穴在玉堂之下,两乳中间。《难经》有:“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考膻中为心之外围,代心布命,居于胸膜之中,因名膻中。[5]

6 特异性

膻中是八会穴之气会穴[1][4][3];

膻中是心包的募穴[1][4][3];

膻中是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的交会穴[1][3][4]。

7 所属部位

胸[6]

8 元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膻中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 连线的中点[3]。

膻中穴位于胸部,横平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上。约当两 连线的中点。仰卧取穴[1]。

膻中穴位于胸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或于两 连线之中点取穴(《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4]。

9 元沉穴的取法

膻中穴位于胸部,横平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上。约当两 连线的中点。仰卧取穴[1]。

膻中穴在两 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仰卧取穴。

仰卧位,男性于胸骨中线与两 连线之交点处取穴;女性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取穴[7]。

10 元沉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大肌之间→胸骨体[1]。

皮肤→皮下组织→胸骨[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8]。

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和 内动、静脉的前穿支[4]。

膻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主要布有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11 元沉穴的功效与作用

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作用[1]。

膻中穴具有理气止痛、生津增液的功效。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又是心包募穴,位于胸部,邻近心肺,因此具有宽胸理气、调理心肺、行气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肺及胸部病[9]。

膻中穴近于 ,对局部有行气、活血、通络之功,故可治疗乳汁不足和乳痈[9]。

膻中穴治疗气机郁滞所致胸闷、胸痛效果为佳。针刺时,若属上胸痛,针刺膻中透华盖;属下胸痛,针刺膻中透中庭;属胸痛,针刺膻中透向患侧;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9]

膻中穴系心包络之募穴,任脉与脾、肾、小肠、三焦诸经之会。有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之功,主治胸痞气喘,噎膈呃逆,产妇乳少,哮喘,咳逆。[5]

盖古时称君主所居为宫室,故由中庭再进而臣使在焉。在人身而喻臣使者,即心脏外卫充盈之气,俗称心气,又名中气。倘中气有所减损,则人体各部之气,均来填补。犹诸侯之会师勤王者,故称膻中为气会,又称为上气海,以诸气有时来归也。有因此中气之伤,致人体全局之气,因之削弱,即此理也,故本穴能治一切气分之病。由此宫城再进则玉堂、紫宫矣,盖古人寓言取譬者也。[5]

12 元沉穴主治病证

膻中穴主要用于心肺及 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胸闷,气短,咳唾脓血,肺痈,乳痈,呕吐涎沫,瘿气,呃逆,少乳,支气管哮喘,乳腺炎,胸闷塞,心胸痛,噎嗝,食管狭窄等。

膻中穴主要用于心肺及 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及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疾患等[1]。

膻中穴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8]。

膻中穴主治胸闷,气短,胸痛,心痛,胸痹,心悸,心烦;咳嗽,气短,气喘,咳唾脓血,肺痈;乳少,乳痈;噎膈,呕吐涎沫,瘿气[7]。

膻中穴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呃逆,噎膈,少乳;以及心绞痛,支气管哮喘,乳腺炎等[4]。

胸闷塞,气短,咳喘,心胸痛,心悸,噎嗝,咳唾脓血,产妇乳少,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食管狭窄,肋间神经痛,心绞痛,乳腺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针尖向下平刺03~05寸[1]。

沿皮刺03~05寸[4]。

平刺03~05寸[8]。

平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前胸部[7]。

《类经图翼》:禁刺,灸七壮,刺之不幸,令人夭。

本穴主治颇关要害,故《针灸大成》示人禁针。但实证可以浅刺,虚证则灸之。[5]

132 灸法

可灸[1][7]。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4]。

药物天灸[7]。

强身保健宜用温和灸[7]。

14 元沉穴的配伍

膻中穴配天井治心胸痛[1]。

膻中穴配丰隆、列缺治支气管哮喘[1]。

膻中穴配合谷、曲池治乳腺炎[1]。

膻中配华盖,有理气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短气不得息,咳喘。

膻中配厥阴俞,属俞募配穴法,有宽胸利气,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失眠,怔忡,喘息。

膻中配大陵、委中、少泽、俞府,有通经活络,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胸痛。

膻中配少泽,有通经活络,益气养血的作用,主治乳少,胸胁闷胀。

膻中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治肺疾[7]。

膻中配少泽、乳根,治乳少[7]。

膻中配委中、少泽、俞府、天宗、阿是穴,治乳胀、乳痈[7]。

膻中配中脘、气海,治呕吐[7]。

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治吐血[7]。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膻中主之。

《难经》: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纳而不出,其治在膻中。

《肘后备急方》:救卒尸厥……灸膻中穴二十八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如塞,可灸七七壮,今附疗膈气,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

《针灸大成》:主上气,短气,咳逆,噎气,膈气,喉鸣喘咳,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风痛,咳嗽,肺痈唾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

《玉龙歌》: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著艾便安康。

《百症赋》:膈痛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

《行针指要歌》: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普济》:膻中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散令。膻中主气,以气有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后;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

《针灸大成》: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16 元沉穴研究进展 161 对心脏功能的调整作用

膻中对心脏功能有特异性调整作用。有人以膻中为主穴,向下透鸠尾穴,进针25~28寸深,并配用内关、足三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显效率为478%,总有效率为892%,硝酸甘油停减率达936%。对578例冠心病患者,观察针刺前后其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显示好转率达532%。有人以超声心动图观察冠心病患者针刺前后的变化,发现针后左心室后壁振幅及每搏输出量较针前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说明针刺膻中可改善心功能。针后脑血流图也有显著改善(P<0001)。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到针刺对左心功能有良好改善,与非针组有显著差异。对微循环,发现针刺后有明显扩张(P<001);血中cAMP针刺前后无明显变化,而 cGMP针刺2h后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以上均说明针刺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每搏输出量,改善心功能。[7]

针刺膻中穴,能改善冠状动脉和脑循环,改善左心室功能[1]。

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证实,膻中穴对心脏功能有特异性调整作用。以超声心动图观察针刺前后的变化,结果针刺后左室后壁振幅及心搏量较针前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针刺膻中穴可以改善左室功能。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艾灸膻中等穴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球结膜微循环障碍。[5]

162 对催乳素分泌的影响

针刺“膻中”可使催乳素分泌增加,有实验证明,电针“膻中”可使非受乳大鼠催乳素分泌增加,血浆中催乳素增高,与其他穴相比,膻中具有相对特异性。[7]

为认知丹参,有必要读一读清代医学家赵瑾叔写的一首诗——《丹参》:“赤参色合丙丁奇,独入心家听指挥。胎任死生俱有赖,血随新旧总堪依。排脓止痛功偏速,长肉生肌效可期。一味古称同四物,妊娠无故不相宜。”

要把这首《丹参》理解透,需要先了解“四物汤”:四物汤是古人治妇人病的传统药膳,由当归、地黄、川芎、芍药四味药材熬制而成,具有补血调经、减缓女性经痛的功效。

现在,这首诗就很容易理解了,大意是说,丹参能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堕死胎,能够止痛、排浓、除瘀血、生肌肉;诗中强调了“一味古称同四物”,即一味丹参具有“四物”(当归、地黄、川芎、芍药)的功效;“妊娠无故不相宜”,赵瑾叔最后告诫大家,丹参擅长行血、活血,孕妇不宜服用。

现代医学专家对赵瑾叔的这首《丹参》非常推崇,现代医学对丹参功效的概括,与这首诗的意思大致相同:丹参能增加心肌血流量,扩张心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降低血糖、血脂的作用,能够有效防治“三高”、心绞痛、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避免猝死、中风等意外。

丹参,是保护心脏和心脑血管的好药材。一起穿越古今,对丹参进行寻微探秘。

一、丹心圣药:一味丹参一片丹心

很久很久以前,在东海之滨的一个岛上,有一个百十户人家的渔村,村民世世代代以打渔为生。其中,有一个男人出海打渔时,遇上了台风,葬身海底,留下了孤儿寡母。孤儿名叫阿明,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阿明很小就很懂事,努力学本领,练就了一身好水性,跟父辈们一样,打渔养家,孝敬母亲,人称“小蛟龙”。除了打渔,阿明还跟一位老和尚学习中医,决心长大以后,凭自己的医术,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让母亲健康。

母亲由于生阿明时,得了产后瘀血症,长期腹胀腹痛,脸黄肌瘦。这一年,母亲的妇科病越来越严重,常常带下崩漏、下血。终于有一天,母亲连续几天发高烧不退,昏迷不醒。阿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一筹莫展。

正当绝望之际,和尚老师傅想起一件事:以前曾听说大陆上有一种花开紫蓝色、根呈红色的药草,能治产后瘀血症、带下崩漏,具体叫什么记不清了。阿明一听,喜出望外,立即动身前往大陆。当时,正是暴雨时节,水流湍急,往年这个时候谁都不敢离岛前往大陆,此时欲往者十有九死,老和尚和村里的人都为阿明暗暗捏了一把汗。

也许是孝心感动了天地,阿明冲破了无数惊涛骇浪,越过无数林立暗礁,终于登上陆地、进入大山,按照老和尚的描述,采了满满一筐紫蓝色花、红色根的药草。返回渔村后,母亲已经奄奄一息,阿明立即熬制草药,一剂喝下后,母亲醒过来了。阿明每日按时侍奉母亲服药,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后来,阿明发现此药不但能治母亲的妇科病,对胸痛、心慌、失眠、心烦和关节疼痛等也很有效果,于是经常往返陆地挖采此药,为渔民们治病,普度患病乡亲。村里人对阿明冒死采药为母亲治病、为乡亲免除疾患非常感佩,把此紫蓝色花、红色根的药草称为“丹心”,意指阿明对母亲、对乡亲的一片丹心、赤子之心。只是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就变为“丹参”了。

二、武则天用丹参养颜,朱元璋以丹参救命

女人长寿不算什么,长寿而且美丽,才是优雅女人,武则天就是这样的女人。武则天活了81岁,年过花甲,她的头发依旧浓黑茂密,脸色红润,皮肤白皙富有弹性,演绎女人不老的神话。武则天驻颜有术,其中就有丹参的功劳。据典籍记载,唐代著名养生大师,六朝御医叶法善给武则天献上了一个养颜秘方:以丹参、三七、铁皮石斛为主要药材,按照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精心研制而成。此方重在养血与滋阴并重(丹参、三七养血,石斛滋阴),武则天服用该方达50年之久,即使到了暮年也依旧美丽,容颜不老。

在朱元璋的政治生涯中,刘伯温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在朱元璋的人生生涯中,刘伯温同样是举足轻重的,刘伯温曾用丹参泡酒,把朱元璋从死神身边夺了回来。公元1359年,鄱阳湖,朱元璋与老战友陈友谅、刘伯温并肩作战,与元军周旋多日,战斗失利。朱元璋心力交瘁,经常胸闷、心悸、头晕,在军营中多次晕倒,有一次还晕了一整天,差点死过去。刘伯温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他查阅很多古籍医书,在一本医书中找到了丹参入酒的方子,便让军医按照方子泡制药酒,朱元璋每天服饮丹参酒,不出几天,就康复如常。

三、中医论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

丹参为什么能够帮助武则天养颜,为什么能够救朱元璋的命!因为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之功效,对于这些功效,历代中医经典名著多有记载。

丹参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入心、肝二经。具有活血去瘀、凉血消火、宁心安神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认为丹参不但破瘀血、生新血,还能益气、养神。

《本草新编》记载:“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与文章开头“一味古称同四物”是同样的意思)。

《本草经疏》记载:“丹参久服利人益气,养血之验也。”养血,是中医治疗血虚证的重要方法,养血能使脏腑组织得到血液的充分濡养,使脏腑组织的功能恢复正常。

《本草求真》记载:“丹参,入心包络破瘀。”心包络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百病皆由瘀生,瘀被“破”了,病就好了。“入心包络破瘀”短短六个字,道尽了丹参的神奇功效。

《别录》:“丹参,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药性论》:“丹参,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日华子本草》:“丹参,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破宿血,补新生血。”《别录》、《药性论》、《日华子本草》除指出了丹参的养血功能之外,都强调了它治疗四肢关节疼痛的功效。丹参为什么能治四肢关节疼痛,其机理就在于它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本草纲目》对丹参的记载:“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疝痛,就是疝气所引起的疼痛,多指腹绞痛,患胆石症、肾脏结石症等疾病时常会发生腹绞痛(疝痛)。由此可见,丹参除了对心血管疾病有效,对腹绞痛(疝痛)也有疗效。

四、现代医学:丹参是救命药,最好的心脑血管药

心脏不好的病人,口袋里都有“救命的小瓶”。“救命的小瓶”除了硝酸甘油以外,还有丹参滴丸。救人无数的丹参滴丸,当然是用丹参提炼的,丹参滴丸是许许多多家庭必备的救命药。

现代医学认为,丹参是最好的心脑血管药,具有促进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具有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作用,具有保肝、改善肝微循环的作用。丹参对心脑血管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活血液 :丹参中的丹参素能够强心,加强心肌收缩力,激活心脏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度,可明显改善胸闷气短、头晕头痛四肢无力等症状。

2 、溶血栓 :丹参中的丹参酮,能够提高纤溶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并能调节血脂、清理血瘀,从源头上防止血栓的形成。

3 、通血管 :丹参通过活血、溶栓,能够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流量;扩张外周血管,血流增加。同时修复受损血管壁,防止血管瘀堵、破裂。

医学专家作过统计,丹参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并发症、心脏疾病处方中,使用比例高达638%!原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卫生部心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洪昭光教授统计,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中成剂超过600多种,含丹参的制剂400多种。含丹参的药剂(含其他剂型)年销售达200亿以上,稳居心血管用药榜首!

只要涉及心脏类疾病,必有丹参,而且丹参就是主药!全国心内科医生用药中,没有用过丹参的医生几乎不存在!

五、丹参的副作用及禁忌

即使再好的药,亦有利、有弊,服用丹参也有许多禁忌:

1、很多人爱用丹参煲汤喝,一些老年人特别喜欢用丹参泡水当茶喝。如果没有其它药材加减化裁,长期吃丹参,有可能会得低血钾症,建议服用丹参一段时间后,停服一段时间,间隔服用比较好。

2、无论是煲汤喝还是泡水喝,都不宜过量,每天3-5克为宜,如果过量会出现出现食欲不振、口干舌燥、恶心呕吐等不良的反应。

3、丹参忌同时食用牛奶、黄豆以及藜芦,少吃一些具有刺激性或者是生冷、油炸的食物,否则会降低丹参的药用价值。

4、丹参不可和阿司匹林一起服用。丹参和阿司匹林都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如果将两者一起服用,容易导致出血。同时,丹参也不宜与以下药物同时服用:①心得安;②阿托品;③维生素C注射液;④维生素K;⑤维生素B6、B1;⑥钙剂,如氯化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

5、孕期、月经期的女性,一些过敏体质的人,不适合服用丹参。

六、丹参家庭调养实用方

1 、治血瘀型月经不调

丹参30g,切片,用纱布袋扎好,放入酒罐中,倒入白酒1斤,浸泡15天后服用,每次一小盅(约20-30毫升),每天2-3次。白酒通经活血,与丹参同用共收祛瘀止痛之功效。

2 、治女性痛经 :

丹参15g,郁金6g,用水煎服,每天1剂,分两次服用。痛经是因为经络运行不畅,此方对女性痛经有较好效果。

3 、治慢性肝炎:

丹参9g,郁金9g,板蓝根9g,茵陈15g,用水煎服,分2-3次服用。适宜慢性肝炎、体虚肝郁患者。

4 、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丹参30g,土茯苓30g,金银花30g,赤芍30g,当归15g,川芎15g,用水煎服,分2-3次服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5 、治胃脘疼痛

丹参30g,檀香3g,砂仁3g,用水煎后服用,分2-3次服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疼,可治胃脘疼痛。胃脘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

6 、治神经衰弱症

丹参15g,五味子30g,用水煎服,分2-3次服用。对神经衰弱、失眠、头痛、头晕等症状均有一定疗效。

7 、治贫血

丹参10g,黄精10g,绿茶5g,共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后服用,每日1剂。黄精补脾、润肺、养阴生津,与丹参共同作用,可治贫血。

8 、治冠心病和“三高”

丹参粉6g,三七粉6g、山楂粉6g,饭后用温水冲兑服用,适宜冠心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者。

9 、治脑血栓(中风):

丹参30g,黄芪20g,川芎10g,三七5g,水蛭5g,用水煎服,分2-3次服用。活血化瘀、补气通络,可治脑血栓中风和中风后遗症。

《中医大辞典》·水苏水苏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鸡苏、香苏、望江青、天芝麻。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水苏StachysjaponicaMiq的全草。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及华东地区。性味归经辛,微温。入胃、肺经。功能主治疏风下气,止血消炎。1治感冒,咳嗽,百日咳,肺痿,头风目眩,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吐血,衄血,血崩,血淋。煎服:9~15g。2治带状疱疹,鲜根捣敷。《辞典》·水苏出处《本经》拼音名ShuǐSū别名芥蒩(《本经》),鸡苏(《吴普本草》),香苏、龙脑薄荷(《补缺肘后方》),芥苴、劳蒩(《别录》),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朋头草、陈痧草(《湖南药物志》),水鸡苏(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水苏的全草。7~8月采收,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茎直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棱粗糙。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心脏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皱缩,脉具刺毛。花数层轮生,多数集成轮伞花序,顶端密集成头状;萼钟形,5齿裂,裂片先端锐尖刺;花冠淡紫红色,简状唇形,上唇圆形,全缘,下唇向下平展,3裂,具红点;雄蕊4,2强;花柱着生子房底,顶端2裂。小坚果倒卵圆形,黑色,光滑。花期夏季。本植物的根茎(水苏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生境分布生于田边、水沟边等潮湿地。我国南方各地均有野生。性味辛,微温。①《本经》:"味辛,微温。"②《别录》:"无毒。"③江西《草药手册》:"酸涩,微温,有小毒。"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②《本草再新》:"入肺经。"功能主治疏风理气,止血消炎。治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口臭,咽痛,痢疾,产后中风,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损伤。①《本经》:"主下气,辟口臭,去毒,辟恶。"②《别录》:"主下气,杀谷,除饮食。主吐血、衄血、血崩。"③孟诜:"熟捣生叶,绵裹塞耳疗聋;又头风目眩者,

详见百科词条:水苏 [ 最后修订于2015/12/5 14:40:33 共13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内养功为气功功法名,为静功基本功种之一。在操作中强调腹式呼吸,呼吸停顿,舌体起落,意守丹田,配合默念字句等内容。常取姿势有侧卧式、仰卧式、平坐式及壮式四种。常用呼吸法有吸停呼、吸呼停、吸停吸呼三种。其意守部位以下丹田、膻中、脚趾三者为主。其作用主要是静心宁神,培补元气,调和气血,协调脏腑,适用于消化道疾病、神经衰弱、风湿性心脏病以及手术后康复等。

l947年由传人刘渡舟传予刘贵珍,建国后公开发表,1953年后经唐山气功疗养所传授推广流传全国,对慢性病有显著功疗。系采取一定呼吸法,并配合默念词句的一种气功功法。如果说放松功是气功锻炼中的基础功、入门功,那么,内养功则是气功锻炼中的核心。古代一些调息功、静坐、卧功等都属于内养功这一范围。内养功除了姿势和意守训练外,着重呼吸训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掌握了呼吸的锻炼,特别是缓慢、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和停闭呼吸后,亦即初步掌握了内养功。

详见百科词条:内养功 [ 最后修订于2015/11/5 13:55:01 共281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