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斥巨资搜20年古籍,最后结局如何?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
这首出自张元济之手的诗,用以与一同奋斗在商务出版社的同仁告别。短短四句,却道尽他终生的信念——以书籍提学识,以教育启民智。这绝非冠冕堂皇的空话,他几乎用尽自己的一生去为之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元济曾花费了几十年的心血搜集万册古书,却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被一颗炮弹将一切毁于一旦。顷刻之间,大火肆虐在商务印书馆中,浓烟密布,纸灰飘舞,万册千年古籍化做没膝高的灰烬……或许在动荡的年代,战争本就就该是频繁之事,可后来日寇的一番话,却足以证明这一切都是早有预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日本人的处心积虑,又到底是为了什么?
1867年,张元济于书香世家出生,从小他便受到学识的熏陶,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他一心想要考取功名,望以光宗耀祖。寒窗苦读十几载,十八岁考中秀才,二十三岁高中举人,二十六岁竟又成了进士。后来,他便入了翰林院任职,又任刑部主事。
如此年轻便考的这番功名,在当时已经算是天才。一时之间张元济可谓风光无限,他的仕途一片光明,众人皆觉他将有一番大作为。但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聪慧与通透,张元济轻易便看清,那时的清朝其实已是强弩之末,若再继续腐败发展,终将走向灭亡。
因此,在光绪皇帝单独召见时,张元济毫无保留发表自己对维新变法这一改革的意见。后上奏变法足四十条阐述自己观点,且请求圣旨,望能大力发展实业。谁料就在次日,慈禧太后便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刚满百日便荒唐地落下帷幕。
或许将希望寄托在毫无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又或是寄托在袁世凯和西方列强上本就是个错误,但这一运动终究是前卫的,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的发展。虽有意义,可当时与之相关联的大臣们却遭了殃,张元济更是直接被革除职位,慈禧还表示“永不再用”,至此,张元济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在张元济穷途末路之时,李鸿章不忍他的才华被埋没,为他引荐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一职,主要负责翻译国外优秀作品。在他的管理之下,严复翻译的《原富》(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得以顺利出版,这一经济学经典著作得以问世。
无疑,张元济的能力担得上这一份“香饽饽”,只要安稳地做下去,既能够保一家衣食无忧,又能圆他心中育人强国的理念。但时过三年,张元济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毅然决然辞去了南洋公学译书院的职务,选择加盟商务印书馆。
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只不过是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印刷工场,与南洋公学译书院相比可谓云泥之别,他的这一举动也引起了众人的猜测,后来人们才从他的告别诗中得知,他早已把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教育的现代性变革连接起来。张元济迫切地想要培养更多的西式人才,望以此普及教育,强国壮国,而南洋公学院几乎已经定型了的规模是一定难以满足他的目标的。
为了祖国的强盛,有人抛头颅洒热血奋战在前线,有人走上仕途为官为民,还有人奋笔疾书将民族之魂刻成一字一句……而张元济则是选择了出版。他呕心沥血搜集整理校对了大量流落民间的古书,参与了商务印书馆里所有的出书计划,聘请了一大批有教育之志的人才,组织翻译了大量的国外著作,还编写了从小学至大学的全套教科书……
在张元济的努力之下,1926年,商务印书馆从当初的小厂变成了远东最大的出版商,分馆遍及全国,成为了晚清以来,普及、传播新知新学的文化重镇。
张元济在编书出书之余,花费最多心力的便是搜集古书。当时政局动荡,许多宝贵的藏书颠沛流离,不知去向。他担心自己错过藏书,便在自家门前竖起“收买旧书”的招牌。他对古书的搜集、编辑排版、影印等都事必躬亲,为找到合适出版的版本,不仅会找公私藏书家借印以求达到完美,还专门在报上刊登了收购古籍的广告,向广大群众以高价购买古籍善本。
曾有一次,张元济得知极其珍贵的宋版书“皕宋楼”藏书即将被日本人收购,他毫无犹豫,立即动身前往藏书家后人陆氏处,想方设法要留住这珍贵的国宝,哪怕需要当时商务印书馆五分之一的资产,他都慷慨予之,但这依旧与陆氏要价的“十万”差上两万。
眼看藏书就要落入日本人之手,张元济心急如焚,劝说管书大臣荣庆拨款收购,但后者却不予理睬。万般无奈,张元济只得四处借钱筹款,可最终藏书依旧被日本人买走了,每当想起这件事,张元济都愧疚万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今悔之无及,每每追思,为之心痛。”
张元济劳心劳力,将精力心血全部放在书籍之上,虽经商如此成功,却过着拮据节俭的生活,大量钱财都用以搜集古书。从他最开始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时,他每年不领工资,只拿红利,并且要求自己的红利分成比别人低。不仅如此,他也从不大摆筵席、不铺张浪费、不贪图便宜,甚至连别人帮他洗相片写电报的的钱也要分毫不差的还清,最终,他的工资全部作为了教育基金给了有需要的人。
就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的收书、校勘、注释之中,涵芬楼(东方图书馆主楼)所藏古籍善本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家图书馆,也被称为了亚洲第一图书馆。后来,张元济在涵芬楼的基础上建成了著名的东方图书馆向公众开放,他毫不吝啬,始终不曾忘记自己的初心,期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古文献,能够领略学识的魅力。
可谁又料到,花费了他几十年心血的古书,竟在日寇的炮火之下毁于一旦。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中,一颗炸弹落在油墨仓库里,转瞬间,熊熊大火如同血盆大口吞噬了商务印书馆。尖叫声、痛哭声、慌乱的脚步声……声声不绝于耳,溶化的铅字在地面蔓延流淌。紧接着,日本侵略者还在东方图书馆又点燃一把大火,那些花费了张元济二十年心血搜集而成的古书,随着大火化成灰烬,浓烟四起,纸灰四处飘散。
大火熄灭之时,商务印书馆失去了80%的资产,而东方图书馆46万册藏书,更是全部毁于一旦,烧出的纸灰甚至埋到了膝盖。这46万册藏书中,包含善本古籍3700多种、35000多册,这些仅存不多的中华文明的瑰宝,就此消失在人世间不复存在。见此,张元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廿年心血成铢寸,一霎书林换劫灰。”
后来张元济还对他的夫人说:“这是我的罪过!如果我不将这些书搜罗起来,不是集中保存,仍然让它散存在全国各地,岂不可以逃过这场浩劫!”
其实张元济也是气昏了头,如果散存在全国各地,指不定全给列强买走了!但结果却是如此,确实令人悲痛万分。
后来日本侵略者放言:“我炸了你一条街,明天就可以修复,但是我炸毁了商务印书馆,你就永远也恢复不了。”而这也证明,这场无可挽回的民族灾难,其实是侵略者的早有预谋。他们不仅想侵略中华民族的土地,还想剥夺中华人民的思想,让人民永远活在愚昧之下,永远沉睡。
可他们却没料到,中华民族强大的韧性,在这个民族里,有着像张元济愿意为了普及教育燃烧自己一生的英雄。在商务印书馆遭遇大火之后,接下来的几十年,张元济都奔波致力于复兴工作。
张元济和家人
眼见日本侵略者越来越嚣张,八年抗战拉开帷幕。张元济坚守底线,绝不为日本人服务。即便生活艰辛,甚至到了需要卖字维生的地步,他也不曾犹豫动摇。1941年,张元济和叶景葵倾家荡产,居然又办起了一座图书馆,直到新中国成立,这座图书馆里的藏书竟达22万册,这在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是如此地难以想象!
1959年8月14日,张元济去世,享年93岁。他留下一句诗歌:
“好副臭皮囊,为你忙着过九十年,而今可要交卸了;这般新世界,纵我活不到一百岁,及身已见太平来。”
张元济将此生的全部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书籍,他的一生都在为国之崛起而努力。即便日本侵略者用炮弹、火焰吞噬了几十万册藏书,但他们却永远都无法扼杀一名爱国者忠贞的热忱!
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中的主导力量,使日军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地位是配合正百面战场作战,主要作用是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对维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扩展资料:
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尽管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
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TOP1: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96 年,是我国西南地区藏书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馆舍总面积6,3100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550万余册,并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拥有阅览座位9682个,其中包括6个多媒体阅览室。TOP2:浙江大学图书馆全馆拥有馆舍5座,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5282个。 图书馆馆藏丰富、门类齐全 ,藏书几乎覆盖所有学科领域,尤以机械工程及仪表、电力、电子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医学、农业、生物科学、地方文献、敦煌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收藏较具特色。TOP3:山东大学图书馆目前馆藏文献307万多册,其中,外文书刊37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5000种。在山东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古籍善本占有重要地位,现有古籍22万余册,其中珍善本数万册,金石拓片尤为丰富,特别是本馆收藏的书目文献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易学文献、线装古籍、明清版本的州府地方颇具特色。 TOP4:北京大学图书馆至2005年为止,拥有藏书600余万册。馆藏中以150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20万册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此外,外文善本、金石拓片、1949年前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国内图书馆前茅,为研究家所珍视。TOP5:武汉大学图书馆至2005年底,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达704万册,其中印刷型文献571万余册,电子书刊132万余册,线装古籍20万册,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各类报刊累计达到21478种。学科覆盖面广,遍及文、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其中尤以我校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最为完整。TOP6:郑州大学图书馆图书馆现有各类图书资料 531万册。中外文报刊 18516 种,其中纸质报刊3516种,全文电子期刊 15000 种,另有 音像资料11119件。TOP7:西南大学图书馆馆舍面积约67万余平方米(含规划中的中心图书馆),拥有藏书438万余册,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其中尤以古籍善本、抗战文献资料及教育学、心理学、农业经济管理等藏书为特色,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出版物为海内外珍本。TOP8:吉林大学图书馆现有各类纸质书刊69246万册(截止2006年7月底)。在纸质图书中,有40万册古籍文献,其中6000余部为古籍善本。地方志与谱牒、古文字文献的收藏在高校图书馆中名列前茅。这些珍贵文献与亚细亚文库、满铁资料一起成为吉林大学图书馆的特色收藏。TOP9:南京大学图书馆至 2007 年底,总藏书量达到 49170 万册(含院系资料室)。馆藏古籍线装书近 40 万册,其中善本古籍有3000余种、 3 万余册。地方文献、古代目录学文献以及丛书的收藏已形成特色。古代地方志共收藏有 4000 余种,近4万册,在全国各大图书馆中处于领先地位。本馆收藏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语种的期刊,尤以物理、生物、地学、数学为特色。1949年以前的中文社会科学书刊与自然科学收藏也比较丰富。 TOP10:中山大学图书馆至2007年12月,中山大学图书馆纸质馆藏总量达51975万册(件),其中,古籍图书近40万册;中文纸本期刊4396种;外文纸本期刊2142种;年新书刊资料增长量为15余万件。中文电子期刊23万余种;外文电子期刊23万余种;中文电子图书9098万册;外文电子图书311万多册;光盘及网络数据库300多种;多媒体光盘资源35000余片。
朱自清生平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祖母吴氏。父亲名鸿钧,号小坡,母亲周氏。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该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他的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风,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
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日战胜利后,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http://zhidaobaiducom/qword=%D6%EC%D7%D4%C7%E5%B5%C4%BC%F2%BD%E9&ct=17&pn=0&tn=ikaslist&rn=10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0年秋,创办《诗刊》。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回答者:多情♂无情 - 童生 一级 3-16 13:27
--------------------------------------------------------------------------------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祖母吴氏。父亲名鸿钧,号小坡,母亲周氏。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回答者:shihang7422166 - 魔法学徒 一级 3-16 19:19
--------------------------------------------------------------------------------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苏教育(末出齐)
陇右都督
摘要:伪军,就是指抗战时期由日军在占领区扶植建立的汉奸伪政权的军队。 历史 上伪军的数量最高峰时高达210万,而且还分属很多派系,装备训练都参差不齐。那么伪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是不是真的像影视剧里那样不堪吗?
伪军,就是指抗战时期由日军在占领区扶植建立的汉奸伪政权的军队。 历史 上伪军的数量最高峰时高达210万,而且还分属很多派系,装备训练都参差不齐。那么伪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是不是真的像影视剧里那样不堪吗?
伪军其实是一个统称,具体情况纷繁复杂,仅从所属系统来看,就可以分为好几大系统:
第一个系统就是伪满洲国军,也就是在东北溥仪伪满洲国的军队。
伪满洲国军总兵力大约有30万人,官兵素质上,除了有日军顾问外,伪满还有自己的军官培养体系,有10所军事院校,关东军也希望提高伪满军的战斗力,所以在1939年就创办了伪满洲国陆军军官学校。这是完全按照日式军校进行教育,培养了大量军官,主要是伪满军官,也有一些朝鲜人,比如后来曾经当上韩国总统的朴正熙。所以伪满军的军官基本上都是经过专业军官培养的,素质还是不错的。不过,伪满军的兵员素质就要差一些了,骨干主要是当年收编的东北军士兵,还有收编的土匪武装。后来伪满洲国强行征召东北老百姓入伍,1940年4月,伪满洲国颁布实施《国兵法》,开始实行征兵制,治安部成立兵事课,各军管区兼征兵管区,下设若干的征兵区。每年春天招集20万名20岁至23岁的男性,服役期三年。
伪满军装备也比较好,武器来源除了大部分是缴获张学良东北军的武器以外,还有日军提供的日制武器。再加上中国规模和技术水准都是一流的沈阳兵工厂就在东北,可以制造大量武器弹药,用来满足伪满军的需求。而且,伪满军不但有炮兵,还有坦克部队,除了陆军,空军、海军也都一应俱全。
伪满军的铁石部队是精锐部队,1944年日军从伪满、伪蒙军中选调精锐组成的,下辖铁血部队、铁心部队和直属部队,铁血部队是从伪满军中挑选出来的精锐组成的步兵部队,铁心部队则是从伪蒙军中挑选出来的精锐组成的骑兵部队,而直属部队中还有战车部队的铁虎部队,总兵力约16万人,装备精良,各级军官里还有不少日本人,所以战斗力非常强,是伪满军中的精锐,可以说是所有伪军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
1945年1月期间,铁石部队就入关进攻华北根据地,与八路军交战。日本投降后这支部队被国民党军收编,在四平之战中曾经与解放军展开过一场恶战。
所以,综合而言,伪满军的战斗力是所有伪军中最强的。实际上,东北抗联在中后期,主要就是和伪满军作战。比如著名的抗联***赵尚志,就是在偷袭伪满军的哨所时,遭到叛徒偷袭牺牲的。伪满军不仅仅是在东北对付抗联,在抗联基本失败后,也曾多次被日军调到关内,参加华北地区对国军和八路军的作战。
第二大系统是华北治安军,也就是俗称的“皇协军”,是王克敏伪政权的军队,华北治安军的首脑是原来的北洋军阀齐燮元。到1942年最高峰时总兵力约9万人。齐燮元也成立了自己的军校来培养军官,但没有伪满军这么有系统性,所以也不算很正规,军官的素质也并不高。兵员初期主要来自投降的军阀部队士兵,后来也强召当地人。武器装备也比较差,基本都是缴获而来,五花八门,没有系统的来源和补充。
所以,华北治安军的战斗力比伪满军差多了,加上华北治安军有很多都是当地人在本地当兵,除了极少数铁杆汉奸外,大多不敢肆意妄为,尤其不敢随便屠杀百姓。因为基层官兵都是本地人,乡里乡亲,不愿意把事情做绝,更怕会遭到国军和八路军的报复。所以,很多时候华北治安军私下都会和国军、八路军有联系,对八路军的行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更是成了白皮红心,暗地里向八路军通风报信,配合八路军的行动。
华北治安军尽管战斗力不强,但名气却很大。我们看到的经典抗战片《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里的伪军都是华北治安军。这也是因为华北治安军主要是在华北,和八路军打交道最多。
华北地区的伪军,除了华北治安军,还有殷汝耕伪政权的冀东政府军,以及由投降日军的晋绥军改编的兴亚黄军。但这两支伪军和华北治安军并不是属于同一系统,规模和实力。
第三大系统是伪和平建国军,也就是汪精卫伪政权的部队。可以算是最正统的伪军,因此受到日军的重视和大力扶植。到1944年最高峰时,总兵力达到了6个方面军40万人。只是伪和平建国军的成分极为复杂,主力是成建制投降的原国军中的杂牌部队,还有收编的地方武装和土匪。也因为这个原因,伪和平建国军的战斗力也是参差不齐,有些前身是国军部队成建制投降的,战斗力就强。而地方武装和土匪改编的,战斗力就低得多。整体而言,战斗力还是不如伪满军。
伪和平建国军中的精锐是汪伪首都警卫军,下辖3个师,总兵力约2万人。在苏中、苏南曾经和新四军多次交手,被日军称为“清乡专家”。抗战胜利后这支部队大部分被国民党军队收编,也得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较高评价,国军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就曾经在补充兵员的时候,收编了不少汪伪首都军的士兵。
第四大系统是伪蒙疆军,是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的部队。在各大系统的伪军中,蒙疆伪军战斗力是最差,因为这支伪军部队一部分是蒙古王爷的私人武装,兵员大都是牧民,他们自然没有受过什么军事培训,充其量也就是给王爷看家护院的。还有一些如王英这种土匪改编的,战斗力也好不到哪去。
此外,还有台湾兵。由于台湾在甲午战败后就被割让给了日本,所以到了抗战时期,已经被日本殖民统治了四十年,长期殖民教育,使得他们甚至对日本有相当的认同感。日军将台湾人直接征召入伍,和日本士兵混编。这些台湾人在日军部队中,穿着日军军服,说的又是一口日语,所以很难把他们和日本人区分开来。
另外,日军也将台湾原住民集中组建成“高砂义勇队”,所谓“高砂”就是日文古籍中对台湾的称呼。这支部队其实就是台籍日军。1942年3月“高砂义勇队”和日军一起参加了菲律宾巴丹半岛的战役,给了美军以重创。但是严格来说,“高砂义勇队”不是伪军,因为是隶属于日军作战序列,而不是伪政权的部队。
很多人还会提到中国战场上的重藤支队、波田支队,其实就是同一支部队,是日军将台湾守备部队整编成的支队参战后,根据部队长的名字而名称不同。里面有台湾人,但大部分军官和士兵都是日本人,只有在预备役人员不足时,才由台籍人员负责一些辅助性的二线工作,所以本质上就是日军部队。
综上所述,在各路伪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就是铁石部队,这是精锐中的精锐。其次就伪满洲国军。再次就是汪伪的和平建国军,接下来再是齐燮元的华北治安军,主要负责协助日军维持占领区治安,上不了正经战场,因为带着这帮伪军的日军,本身都是日军中的二线部队治安混成旅团,都不能算是正经的野战部队。这支伪军也就是日本人带着欺负一下占领区老百姓,也是八路军主要缴获的来源,抗战时期的运输大队长。最后垫底的就是伪蒙疆军。
所以,伪军也并不全是抗战影视剧里的那种只会欺负老百姓,毫无战斗力的弱鸡部队,其中还有一些也是有一定战斗力的,要根据情况区别来判断。
本文2023-08-06 10:47: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