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水苏简介
《中医大辞典》·水苏水苏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鸡苏、香苏、望江青、天芝麻。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水苏StachysjaponicaMiq的全草。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及华东地区。性味归经辛,微温。入胃、肺经。功能主治疏风下气,止血消炎。1治感冒,咳嗽,百日咳,肺痿,头风目眩,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吐血,衄血,血崩,血淋。煎服:9~15g。2治带状疱疹,鲜根捣敷。《辞典》·水苏出处《本经》拼音名ShuǐSū别名芥蒩(《本经》),鸡苏(《吴普本草》),香苏、龙脑薄荷(《补缺肘后方》),芥苴、劳蒩(《别录》),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朋头草、陈痧草(《湖南药物志》),水鸡苏(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水苏的全草。7~8月采收,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茎直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棱粗糙。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心脏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皱缩,脉具刺毛。花数层轮生,多数集成轮伞花序,顶端密集成头状;萼钟形,5齿裂,裂片先端锐尖刺;花冠淡紫红色,简状唇形,上唇圆形,全缘,下唇向下平展,3裂,具红点;雄蕊4,2强;花柱着生子房底,顶端2裂。小坚果倒卵圆形,黑色,光滑。花期夏季。本植物的根茎(水苏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生境分布生于田边、水沟边等潮湿地。我国南方各地均有野生。性味辛,微温。①《本经》:"味辛,微温。"②《别录》:"无毒。"③江西《草药手册》:"酸涩,微温,有小毒。"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②《本草再新》:"入肺经。"功能主治疏风理气,止血消炎。治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口臭,咽痛,痢疾,产后中风,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损伤。①《本经》:"主下气,辟口臭,去毒,辟恶。"②《别录》:"主下气,杀谷,除饮食。主吐血、衄血、血崩。"③孟诜:"熟捣生叶,绵裹塞耳疗聋;又头风目眩者,
详见百科词条:水苏 [ 最后修订于2015/12/5 14:40:33 共13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由来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春节习俗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汉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食俗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并开展娱乐活动。据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唐宋元明清时期春节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据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春,“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春节各地食俗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
“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
“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
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准备主食,发面,在过去没有速效发教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搁, 发面不爱坏, 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 ,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也有二十七把面发出来了,二十八这天开始蒸枣花就是蒸带枣的,这些带馅的。按着老理儿说,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老北京人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由于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所以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
年菜中的蒸食除了馒头外,还有另外一些面食。金世宗后裔完颜佐贤在《康熙遗俗轶事饰物考》中列出的满族年菜中的蒸食就有:蒸馒头、蒸喜、蒸花卷、蒸枣泥方圃、蒸豆沙圆包、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等。春节时候的馒头,上面都要用胭脂点上红点,以示吉庆。现在由于没有那么多的禁忌,春节期间想要吃馒头,随时可以买到。
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事给一一避开。虽说这发面蒸馒头的事有点麻烦,但是还有不少人仍然愿意坚守这老辈传下来的年文化。
回答者: 癫道士 - 初入江湖 二级 10-2 21:48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肝掌是什么样呢肝掌外观主要表现为:手指根部、手掌根或手掌面发红明显,或呈现粉红色成一片一片的大块或小块胭脂样斑点,压之退色,久者可形成紫褐色,这种与正常人不同的手掌称为肝掌。如仔细观察可见许多星星点点扩张连成片的小动脉。肝掌也随肝功能好转而减轻或消失。
1肝掌的症状表现
在大拇指和小指根部的大小鱼际处出现片状充血,或是红色的斑点,斑块状,按压患处后,变成苍白色,解除压迫后又呈红色,掌心颜色正常。仔细观察的话,可看见扩展连片的点片状小动脉,这种情况不一定只有手掌有,脚底也可能出现。
2肝掌是怎么形成的
当人的肝功能下降时,身体中的雌激素代谢灭活功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雌激素在体内积累,刺激毛细血管动脉充血扩张,从而形成了肝脏。
3有肝掌就是得肝病吗
虽然说肝掌是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标志,但是出现肝掌并不一定代表就有肝病,临床上发现不少 健康 的人群,过量饮酒人群,类风湿关节炎,营养不良,妊娠期妇女,也有可能出现肝掌现象。
4出现肝掌怎么办
已经出现肝掌的患者,要积极就医进行治疗,平时要注意多休息,待病情有所好转时慢慢增加活动量,如果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可以适当参加一些体力活动,做到劳逸结合。
要想护好肝,必须知道肝脏最想要的是什么。
蛋白质能修复肝脏。鸡蛋、豆腐、牛奶、鱼、鸡肉等“高蛋白、低热量”的食物,是肝脏的最爱。这些食物中丰富的蛋白质就像肝脏的“维修工”,辛勤地修复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食疗养肝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还有利于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而保护肝脏,适合喝药食两用的有葛根、荞麦米、枸杞,如:
葛根是药食两用的植物,被视为解毒剂的时间已超过100年。可以促进肝脏排毒,提高肝细胞活力,修复损伤的肝细胞,。
枸杞中的有机锗等物质能保护肝脏,抑制脂肪在肝脏中囤积,促进肝细胞的活化作用,修护受损的肝细胞。枸杞中所含的甜菜碱有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促进肝细胞新生的作用。同时可防止肝功能紊乱,故而构杞具有明确的保护肝脏、抗脂肪肝的功效。
荞麦解毒养肝荞麦含有的烟酸成分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解毒能力,而肝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多吃荞麦对肝脏排毒有帮助。
可以尝试喝它们的发酵液,通过益生菌的效果更加适合现代人的肠胃,从而提高人体吸收率,像仰甘发酵液,在网上一般热门平台就能买到。
肝脏喜欢绿色食物。中医说:“青色入肝经”,绿色食物能有益肝气循环、代谢、舒缓肝郁。多吃些深色或绿色的食物能起到养肝护肝的作用,比如西兰花、菠菜、青苹果等。
肝不好,百病丛生;肝好一切都好。年轻时拼命熬夜、拼命挣钱,让心肝脾肾超负荷工作,难道真要等老了再拿钱去买命么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平衡点!
人每天做事吃饭都离不开双手,所以它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但手也是比较容易受疾病侵扰的器官,肝掌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么肝掌有什么症状呢?为什么会形成肝掌呢?
肝掌的症状表现在大拇指和小指根部的大小鱼际处出现片状充血,或是红色的斑点,斑块状,按压患处后,变成苍白色,解除压迫后又呈红色,掌心颜色正常。仔细观察的话,可看见扩展连片的点片状小动脉,这种情况不一定只有手掌有,脚底也可能出现。
出现“肝掌”警惕肝病大多数肝病患者都会发现自己的手在大拇指、小拇指的底部区域(即大小鱼际处)充血变红,出现红色的斑块、斑点,当按压之后就会变成苍白色,抬手后马上恢复,这就是“肝掌”。医生介绍,“肝掌”可分为三期:
初期:手掌大小鱼际处已见朱砂样的红点,说明肝已开始变大。
中期:全手掌都有红点,赤色较上更为鲜明,甚至发紫,说明肝明显肿大。
后期:整个手掌和十指已经渐变为紫褐色,这是长期血瘀,邪毒壅结的标志。
通过观察肝掌的颜色,我们可以判断肝病的严重程度。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这一系列肝病都能够反映在肝掌上。如果肝癌患者的肝掌已经出现后期症状,则属于病入膏肓了。
为什么会有“肝掌”
我们知道,无论男性或女性,体内都有雄性、雌性两种激素共同存在。
当两种激素发挥完生理作用后,是需要被灭活的,而这一过程是由肝脏负责。
当肝脏受到损伤,身体里的雌激素就无法被正常灭活,因此雌激素会堆积于体内,从而引起小动脉的扩张,表现在手掌上就是“肝掌”。
其他的肝病信号肝病的表现除了手掌颜色变化之外,还会有其他身体的表现:
1、食欲不振
肝脏受损通常会引起消化系统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厌油、恶心、呕吐等。
这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大量受损,分泌胆汁的功能降低,影响了脂肪的消化。
2、易疲劳
肝脏受损导致的消化不良,会直接导致患者出现能量供应不足,长期以往,患者会出现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昏等现象。
3、黄疸
肝功能出现异常时,胆道会受阻,此时胆红素无法正常排泄,病人就会出现黄疸。
黄疸一般表现为眼睛、皮肤、尿液等发黄。
有黄疸的人,在黄疸出现前数月或出现后一年还可能发生全身性的皮肤瘙痒。
4、出血
肝脏受损时,凝血因子合成会出现异常,此时病人会出现牙龈出血,鼻子出血等一系列出血症状。
一些养肝护肝的小方法1、拍打法
俗话说“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经常按摩足三里穴,能够调理好脾胃,通经止痛,强身定神,从而有利于气血的生化,对于肝郁气结引起的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烦躁易怒、情绪紧张等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虽然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但常按对肝脏也有好处。因为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脾胃调理好,肝血才能够充足,肝气才能够顺畅。所以,经常按揉足三里穴不仅能补益脾胃,还能消除疲劳、恢复活力,对肝脏的养护也是有一定的效果。
2、喝茶法
短梗五加颗粒泡水喝:短梗五加叶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中草药,用短梗五加叶、酸枣仁各2g,茯苓、大枣、百合各1g,红参05g制成短梗五加颗粒,每天冲水代茶饮对养护肝脏、提高身体免疫力都有帮助。
短梗五加叶本身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对预防脂肪肝很有帮助。同时,短梗五加叶有很好的活血作用,可改善肝脏的供血,促进肝脏自我修复。用短梗五加叶辅以红参、百合等强心、提气的补益品,还能安神助眠,对促进肝脏恢复是很有好处的,且常用五加红参茶可从固本扶元,提高身体抵抗力,这也能增强肝脏的耐受力。
蒲公英根茶泡水喝:蒲公英能够清热解毒,去火消炎,特别是擅长排肝毒,修复损伤的肝细胞,对饮酒后的肝损伤修复效果很好。其清肝利胆作用十分好,对肝炎、脂肪肝等都有很好的保护效果。另外蒲公英有尿床草的美称,可以利尿,对增强体内毒素的排泄有很好的作用。
3、捏脊法
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沿脊柱两旁,夹持肌肤,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每次可重复3 5遍。对肝劳之伤有益。
何为肝劳呢?中医古籍解释说因虚成病,也有劳伤之名。也有人直接阐述为精气血之伤。所谓的肝劳也就是肝精气血之伤。明代秦景明所撰写的《症因脉治》中进一步阐述了肝劳的成因:谋虑不决,或恐或怒,肝气怫郁,木火刑金,肺气有伤,而肝虚劳。
什么是肝掌
当患了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变后,在大拇指和小指的根部的大小鱼际处皮肤出现了片状充血,或是红色斑点、斑块,加压后变成苍白色。这种与正常人不同的手掌称为肝掌。肝硬变病人中,大部分易合并肝掌。
肝掌的主要外观表现为 :双手手掌两侧的大、小鱼际和指尖掌面呈粉红色斑点和斑块,色如朱砂,加压后即变成苍白色,解除压迫后又呈红色,掌心颜色正常,如果留意观察的话,可看见大量扩展连片的点片状小动脉,有的情况下不仅手掌有,脚底也有。肝掌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肝掌的病因
其实肝掌的发生原因与蜘蛛痣一样,主要是肝硬化时,由于肝功能减退,雌激素的代谢灭活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雌激素在体内累积,刺激毛细动脉充血、扩张,久而久之形成了肝掌。
雌激素的灭活失衡还可使肝炎患者出现毛细血管扩张、月经失调、睾丸萎缩或男性乳房发育,若病程长久,可造成皮肤细胞黑色素的增加,从而引起肝性黝黑面容。
肝掌认识的3大误区
1有肝掌不一定是肝病
出现肝掌不一定代表有肝病,临床上发现一些 健康 的人存在肝掌。如果出现肝掌,不能盲目的诊断为肝病,还需要结合患者是否有饮酒史、代谢病史、体格检查、肝功能检查、B超、肝脏扫描等多项检查。
2不能完全相信检查单
不要把临床上的症状表现和肝功能检查绝对化。没有症状不代表肝功能正常,转氨酶水平正常也不代表肝脏没有损伤。肝功能检查实际上只是数学意义上的概念,不能作为最终的诊断依据。过量饮酒,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饮酒,对人体都是有害的。长期饮酒的人,因为肝脏的损伤,需要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
3容易和肝掌混淆的疾病
一些疾病也很容易与肝掌相混淆,比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头痛、疲乏、耳鸣等症状。患者皮肤、黏膜呈现显著红紫,常常会被误认为是肝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病,一些医生可能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将其误诊为肝病。
肝掌虽然是肝病的一种表现,但是没有肝掌等症状并不代表肝脏 健康 ,很多肝病患者,比如酒精肝患者临床表现并不明确。症状只是“酒精性肝病”诊断的一个方面,它仅在某种程度上与肝病的发展程度一致。
没有症状,也需要提高警惕。尤其是长期饮酒的人,饮酒量越大,饮酒时间越长,肝脏的损伤程度,一定越重。
预防肝损伤,日常喝点护肝排毒的茶水,非常有必要
尾参茶泡水,减少肝细胞毒害,补益五脏
尾参又叫玉竹,《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皆将其列为上品。男女老少皆宜,其补益作用可与人参、黄芪相比。是国家卫生部首批公开的30种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物品之一。
尾参提取物对免疫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减少对肝细胞的毒害作用。并且尾参含有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多种甙类和氨基酸、锌、锰等营养物质,具有保护心脏、血管,清理体内垃圾,延缓衰老等作用。
尾参具有“补益五脏,滋养气血、平补而润,兼除风热”之功效,《中药大辞典》记载现代临床应用尾参强调其:"滋阴润肺,生津止渴,养胃之功"。
蒲公英根茶泡水,排肝毒,预防肝损伤
蒲公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种野菜,尤其是北方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蒲公英的根茎就是保肝护肝佳品,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曾报道,可清肝毒,修复损伤的肝细胞,包括肝炎引发的肝损伤,特别是喝酒以后造成的肝损伤,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蒲公英根中含有的营养价值的高,其中包括蒲公英素、蒲公英醇、胆碱以及有机酸和菊糖,除此之外还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这些在进入身体之后都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 健康 。
蒲公英根部,对于保肝护肝排毒有大大的作用。可保肝,清肝毒,预防肝损伤。最常用在需要去肝毒的病患身上,是在许多预防C型肝炎中最重要的天然营养品。
蒲公英根对动物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蒲公英可拮抗内毒素所致的肝细胞溶酶体和线粒体的损伤 ,解除抗菌素作用后所释放的内毒素导致的毒性作用 ,故可保肝,且能增强肝脏再生能力。
玉兰根泡水,加速肝细胞修复,护肝保肝
玉兰菜长得很像娃娃菜,但是味道和营养却大不同,玉兰菜经常用来做沙拉,很多高级西餐厅都有玉兰菜的沙拉,味道清新淡雅!而玉兰的根茎却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玉兰根,药用价值很高,有很好的保肝作用,其可其加速磷脂合成的胆碱存在,因而可加速细胞修复速度,对肝脏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玉兰根根提取物中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对化学性或酒精性肝损伤均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如果有发现自己手上有这种症状也不要惊慌,到医院作个仔细检查,配合医生好好治疗,注意喝酒过度也会引起肝脏问题,也会出现肝掌。谢谢,个人不是专家,有问题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去检查。
肝掌(liver palms)典型特点是手掌的大小鱼际处出现片状充血发红区域,用力按压后褪色,不按压时则复现。仔细观察发红区域可有片状或点状的小动脉。多见于急慢性肝炎后期、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也可见于少数 健康 人、长期饮酒者、类风湿患者等。
肝掌发生机制是由于肝脏疾病导致肝功能减退,因而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过多的雌激素蓄积在体内,从而刺激局部毛细血管充血扩张,长期则形成肝掌这种现象。过多的雌激素还可以出现蜘蛛痣、月经不调等现象。
出现肝掌表现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肝功能、乙肝五项、肝脏彩超、激素水平等)综合分析判断,以明确病因。如果是由于肝脏疾病引起肝掌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给予去除病因、保护肝细胞、维持肠内营养、防治并发症等措施;如果是由于雌激素产生过多而引起的,应积极查找雌激素产生增多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如果是由类风湿等疾病引起的,应积极应用抗风湿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改善病情,减少疾病活动次数,延缓病情进展等,且有助于减轻肝掌症状;如果排除了相关疾病,肝掌可能就是极少数人的生理现象,不是由肝脏等疾病引起,这时就不用惴惴不安了,戒除不良嗜好,安心生活。
本期答主:吴苏 医学硕士
欢迎关注杏花岛,了解更多有趣的 健康 知识!
肝掌是慢性肝炎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肝硬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在肝硬变后,在手掌大拇指和小指的根部的大小鱼际处皮肤出现片状充血,就像是孩子脸上的高原红,这其实是手掌及指腹毛细血管扩张后,出现了明显的充血潮红,或是红色斑点、斑块,加压后变成苍白色。
肝脏除了是代谢器官以外,还起着对人体性激素的调节作用,尤其是雌激素的代谢必须通过肝脏进行。如果肝脏的功能下降,雌激素的代谢也会发生障碍,容易在体内大量堆积,这样就会刺激毛细血管充血、扩张,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肝掌。
肝掌出现的地方一般是在掌心,就是在食指和中指的底端连接处,时间长了,还会出现比较硬的斑块,颜色也会渐渐呈现白色的状态,而且肝掌不光会出现在手心,也有可能出现在脚底。
不过,有了肝掌不一定就都是肝病,还常见于少数的 健康 人,比如生育年龄女性和长期饮酒的人,所以,要做好辨证,确定病因,才是消灭肝掌的理想途径,同时,也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
肝掌就是跟“肝”有关系吗?那你就理解错了,那么,肝掌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我来给大家解释。
肝掌,是指当肝功能障碍时,出现的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及指腹出现的红斑,形成肝掌,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肝功能障碍导致雌激素灭活减弱,进而雌激素在体内蓄积导致末梢血管扩张,形成红斑。但是,有肝掌就一定是肝功能有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
不可否认,如果患有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影响肝功能的疾病,出现肝掌的症状发生率是很高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患者虽然会出现肝掌的症状,却没有肝功能障碍,这部分患者我们必须要特别警惕,要仔细排查是否患有冠心病、脑血栓、糖尿病等疾病的可能。
以上,我们就肝掌的这个单一症状给广大朋友解释清楚了,但是,在临床上,医生不可能只以肝掌就要下定论你有哪些问题,而是要通过系统的视触叩听等体格检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来综合评判,最后医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来综合来诊断到底是什么问题。所以,单独谈论某一症状,容易出现以偏概全,自己吓唬自己的嫌疑。
现代的网络很发达,信息纷繁复杂,很大一部分人也习惯了上网咨询病情,但是,这样很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所以,还是劝告广大患者,有任何问题要咨询专业人士,不要轻信网络传言,以免耽误病情。
肝掌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肝硬化时,肝功能减退,雌激素的代谢灭活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雌激素在体内累积,刺激毛细动脉充血、扩张、久而久之形成的肝掌。
有很多 健康 的人也有肝掌,所以不能看到有肝掌就当成肝病患者,我们要去医院检查,通过比超、扫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等各项指标的检查,才能下结论!
01应邀。人患了慢性肝炎、肝硬变后,在大拇指和小指的根部的大小鱼际处皮肤出现了片状充血,或是红色斑点、斑块,加压后变成苍白色。这种与正常人不同的手掌称为肝掌。
02肝硬变病人中,大部分易合并肝掌。肝掌的主要外观表现为~双手手掌两侧的大、小鱼际和指尖掌面呈粉红色斑点和斑块,色如朱砂,加压后即变成苍白色,解除压迫后又呈红色,掌心颜色正常,如果留意观察的话,可看见大量扩展连片的点片状小动脉,有的情况下不仅手掌有,脚底也有。肝掌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03正常男女的肾脏上方各有1个略呈三角形的分泌人体激素的腺体,称为肾上腺。这个腺体不断地产生雌性激素,与机体产生的雄性激素保持相对平衡的正常水平,从而保证机体在这方面的正常生理生化代谢功能。女性卵巢也产生此种激素。由人体性器官分泌的雌激素,必须经过肝脏后才能使功能减弱或使活性消失。
04但当肝脏出现急慢性炎症或其它疾病时,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明显下降,结果造成雌激素在体内大量堆积,以致引起体内小动脉扩张。蜘蛛痣就是皮肤粘膜上的小动脉扩张的结果。由于小动脉扩张后酷似蜘蛛网,用铅笔尖压住“蜘蛛体”,网状形态立即消失。此痣小如小米粒,大的有2 3厘米,数量少的1 2个,多则数百个;多见于胸部以上,面颈及上肢手背等部位。
05急性肝炎患者蜘蛛痣的发生率约1%左右,而慢性肝炎可达54%左右。蜘蛛痣的出现常和肝功能状态相平行。当肝功恶化时,蜘蛛痣可急剧增多。肝功好转后,此痣可由原来鲜红色变棕黑色,继而消失。雌激素的灭活失衡还可使肝炎患者出现毛细血管扩张、月经失调、睾丸萎缩或男性乳房发育。长此以往还可造成皮肤细胞内黑色素的增加引起肝性黝黑面容。
06出现肝掌不一定都有肝病。临床上往往见到不少 健康 人也有肝掌,经多年后的观察,肝脏功能一直正常,从未出现过肝脏病变。因此对于出现肝掌者,应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B超、扫描等多项检查后并经过综合分析判断,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单丛茶还是很好喝的,味道很醇厚,很耐泡的。我本人就是十分喜欢喝茶的,前些年喜欢喝毛尖,后来也是听朋友提起过单丛,才喝来试试,感觉挺不错的。
刚刚查到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凤凰单丛是与武夷岩茶、安溪观音齐名的乌龙茶三大品系。以香味特点来说,武夷岩茶香气醇厚,回味悠远;安溪观音香气馥郁,甘醇清滑;凤凰单丛香气霸道,气味浓烈。乌龙茶这三大品系的气味是如此地迥然不同,以致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只会偏爱其中的一种而已。
产于粤东凤凰山区的单丛茶,通常细分为产于潮州的凤凰单丛和产于饶平的岭头单丛,但两者实际是同源的。以地势论,坪溪岭头只能算是凤凰山的余脉,两地历史上长期同属饶平县管辖,而且岭头白叶单丛茶是1956年从凤凰引进的实生茶苗变异而来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第一次上凤凰山的时候,就惊异于乌岽顶上那一片活生生的古茶树林。许是终日云雾缭绕的缘故,所有茶树的枝干都长满了苔藓。而且与常见的灌木型低矮茶树不同,那些茶树都是两三人高的小乔木,要用椅子甚至梯子才能采摘到茶叶。后来通过查找资料才知道,凤凰山上的这片茶树林,是国内发现的树龄最古老的人工栽培茶园,树龄大多200年以上,最长的有600年左右,当地也一直有“宋茶”和“宋种茶”的说法。
凤凰山是畲族的发源地,这在畲族的史诗和祖图中都有提及。地方古籍对凤凰茶的最早记载是明嘉靖年间的《潮州府志》,里面说饶平县每年须贡“叶茶一百五十斤,芽茶一百八斤三两。”清顺治的《潮州府志》则说“今凤山茶佳,亦云待诏山茶,可以清膈消暑,亦名黄茶。”凤山就是凤凰山,待诏山即是今天的大质山。
到1950年全国茶树品种普查登记的时候,凤凰茶被正式定名为“凤凰水仙”。据此传统凤凰茶又按茶叶的优劣分为三个档次,分别是单丛、浪菜和水仙。在计划经济时期,当地流行过这样的笑话:“部长浪半斤,干事头四两。”意思是部长级的干部来时能供应半斤“浪菜”,干事只能得到四两“茶头”,也即茶叶的枝梗。但因为“浪”与俗语所指的男性器官同音,所以这实际是一句与食色有关的笑话。
至于为何将最顶级的凤凰水仙称为“单丛”,实际是有特殊原因的。在过去,凤凰山上的茶树一直沿用茶籽育苗这种有性繁殖的方法,这就造就了多种变异的茶树类型。正如《中国名茶志》所指出的,凤凰水仙种是一个资源类型复杂、熟期迟早不一、叶片形态各异的地方群体品种。即使相邻的两株茶树,采制后都有可能产生很不相同的香味,比如一株是姜母香型,另一株可能是玉兰香型。因此,“单株采制”成为凤凰茶很特别的一种生产方式。
一株茶树,经过茶农几代人的培育之后,被确认为有独特优异香味,这株茶树于是被单株采收、单株制作,那么,这株茶树就称为单丛茶树,所采制的茶叶就称为单丛茶,而凤凰单丛则是这众多优异单丛的总称。
为了对这些单丛茶树进行识别,各株单丛都被冠上名称。有按叶片形态命名的,如山茄叶、桔仔叶、金丝仔、柿叶、柚叶、竹叶等,据说达25种之多,但更多是按香味特征来命名,这就出现了黄栀香、桂花香、玉兰香、芝兰香、蜜兰香、杏仁香、肉桂香、柚花香、米兰香和姜母香等所谓十大香型。
到了近年,随着无性繁殖技术的应用,白叶单丛和黄栀香单丛等名丛被大量克隆种植,出现了单丛的“品系”和“品种”。原来的单丛母树于是被称为“老丛”,从母树所采制的茶叶也成为最高值的单丛茶。
凤凰单枞属乌龙茶类,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一个奇特品种。独特的潮州“工夫茶”,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形成很有特色的潮州茶文化。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盛行于闽粤港台地区,但其影响早已遍及中国,远及海外。
凤凰单枞产于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凤凰山。凤凰山高约海拔节1500米,成年云雾漫山,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在20℃左右,年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深厚,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茶树的发育与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质。凤凰茶得天独厚,吮吸名山胜地的灵气与日月精华,无任何污染。
凤凰单枞其外形条索粗壮,匀整挺直,色泽黄褐,油润有光,并有朱砂红点;冲泡清香持久,有独特的天然兰花香,滋味浓醇鲜爽,润喉回甘;汤色清澈黄亮,叶底边缘朱红,叶腹黄亮,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称。具有独特的山韵品格。
潮州凤凰山的产茶历史十分悠久,当代学者已将潮州的产茶史追溯至唐代。民间盛传宋帝南逃时路经凤凰山,口渴难忍,侍从们从山上采下一种叶尖似鹪嘴的树叶,烹制成茶,饮后既止渴又生津,故后人广为栽种,并称此树为“宋种”或叫鹪嘴茶。明朝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初稿》记载:“茶,潮之出桑浦者佳”,当时潮安已成为广东产茶区之一。清代,凤凰单枞茶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列入全国名茶。
凤凰单枞茶的采制,以特早熟种的白叶单丛最先开锣,在春分前后陆续开采,这是一种蜜兰春型的高档茶,有岭头单丛茶、乌东蜜兰香单丛、金奖工夫白叶茶等品种。毛茶制成后,再经过有10天的精制,即4月初可上市。清明前后早熟种单丛采摘,有肉桂香单丛、金玉兰、蛤股捞等。单丛茶采制旺季在清明至谷雨期间,大部分老名丛茶都在这段时间采摘,有宋种1号、黄桅香2号、芝兰香及各种特殊香型茶。
凤凰单枞茶千姿百媚,丰韵独特的品质,是历代茶农沿用传统的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在传承工艺的历程中,不断的认识、改良、创新、向前迈进。凤凰人总结出一套有别于其他茶类的、独特的单株采制经验。这是一个经历了漫长的沉淀积累,凝聚着古今一代代茶人聪明智慧的优秀作品。
在凤凰茶乡,茶农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传授 “制茶经”,如何制好茶,卖出好价格……将成功喜悦感与他人分享。纵观凤凰单枞的产制全程,我们可见,从单株培育开始,为单株采制奠下分类基础;单株采制的独特工艺,又为单株鉴定品质提供了机理保障。这是一个从优化良种开始,发展名优茶的良,性循环产链。
凤凰单枞茶的采摘初制工艺,是手工或手工与机械生产相结合。其制作过程是晒青-晾青-做青-杀青-揉捻-烘焙6道工序。其中环环紧扣相关,每一工序不能粗心随意,稍有疏忽,其成品非单丛品质,而降为浪菜或水仙级别,品质价格相差甚远。
凤凰单枞既是传统名茶,又是历史名茶。近年来,凤凰茶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的茶叶评比会上,屡获殊荣;仅在18次国家级、国际级评比中就获得金杯9个、金牌8块和银杯4个及其他15个奖项(其中国际级8项),博得与会者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和赞扬。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品尝凤凰单枞茶后,结论是“比美国的花旗还要提神。”国家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品味凤凰单枞茶后说:“喝了凤凰单枞茶,其他茶就不想喝了。”日本茶叶博士松下智先生说“凤凰单枞茶是中国的国宝。”
近年来,凤凰镇被授予“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凤凰单枞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意味着,凤凰单枞茶在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的道路上迈上更加喜人的一步。凤凰镇按照“科技提升品质、文化提升价值、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来发展名茶生产,使全镇的茶产业实现了跨跃式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经济效益显著增强。目前,全镇共有名茶园近6万亩,年产茶叶800多万斤,创产值3亿多元,绿油油的茶园成为凤凰茶农致富奔康的“乐园”。
刮 痧
中医疗法
基本介绍
刮痧来历
刮痧疗效
“痧”的概念
手法详述
历史发展
一、中医疗法
基本介绍
刮痧(Skin scraping) ,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胀玉衡》一书,完整地记录了各类痧症百余种。近代著名中医外治家吴尚先对刮痧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来历
“刮痧”这个“痧”字也就是“痧症”。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刮痧疗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适应病种非常广泛的自然疗法。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话,就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的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象发急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须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皿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象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也就是病毒)随即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刮痧疗效
刮痧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施术于皮部对机体的作用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作用。
一、预防保健作用
刮痧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脏》)。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二、治疗作用
刮痧疗法的治病作用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络
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临床经验得知,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又势必疼痛。它们常互为因果关系,刮痧治疗中我们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主要机理有:
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二是在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
三是紧张或痉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十二经循行分布为依据的,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有各自的分布区域,因为经脉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为十二,手足六经相合则称为六经皮部。
经脉的分支为络脉,皮部又可说是络脉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之经络的关系对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府藏也。 ”指出病邪由外入内,经皮呻络呻经呻腑挛的肌肉通过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作用下得以舒展,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
(四)信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
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据之一。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内关穴,输入调整信息,可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电图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脉流量和血氧供给等。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足三里穴,输入调整信息,可对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调整肠运动等作用。
(五)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六)行气活血
气血(通过经络系统)的传输对人体起着濡养、温煦等作用。刮痧作用于肌表,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则瘀血化散,凝滞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气血通达无碍,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
本文2023-08-06 10:48: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