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阅读文言文能读懂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人阅读文言文能读懂吗,第1张

1 大多数古人真的也能看得懂文言文吗

其实看古文应该是读书人的专利。只要是读书人还应该是能看懂古文的。可是看懂不代表看得对,为什么这么说,识字简单,明白字词意思也简单。但是明白文章的意义就是很难的了。

有诗说“寻章摘句老雕虫”足见读书明白大意义的艰难。大文学家陶渊明也说过“我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所得便欣欣然”,足见读书的艰难。

文言文最重要的在断句,在读懂大义。不会学习的,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别人怎么读怎么断他就这么记,这种人也叫读懂,但是歪嘴和尚念歪经,把文章都读歪了。

你要学习,就自己揣摩,读好断好意思就出来了,意义就出来了。

现在的文言文都有了标点,但是没标标点的也要细心思考,找到意义去断的。

古人怎么学?先背下来。咱们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那人家都背下来了。肯定要好得多了。剩下的不好的就是听别人讲,好的就是自己讨论探究。

好了。就这些了。

2 怎么样看懂古代的文言文

从你说你能看懂三字经等这些书籍说明你的文言文功底和理解能力是不错的。

至于你说看不懂孙子兵法那也是正常的,兵法者,用兵之习册也。是人家古人学习用兵之道的书籍,既然是学习用的书籍就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就好像现在的医书等专业书籍,那也不是一般能识字的人就能看懂的,因为他里面会出现一些专用名词。

这些名词对一个正常的没有太多涉猎这方面的知识的人自然就有些云里雾里,你看兵书也一样,因为你在古文的知识上就相当于一个正常的识字者。而你涉猎的兵家之事又不多,所以你看不懂。

比如我说敌兵如流失。如果你知道流失这个词是乱箭的意思那么你自然也就知道我是在说敌人的军队很乱。

要是你对这些感兴趣那你只有多多阅读关于古代战事的书以对兵家之事多多了解,那时再看自然就懂了。当然你要看别的具有那么些专业性的东西自然也要像这个一样,就好比道德经,这是一部哲学系的书籍。

要看懂它当然也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在阐述哲学知识方面时的用词和讲述方法等等。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著作。

很难真的读懂。如果要想深入研究那么我建议你先多看看庄子的东西。

庄子是老子精神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因为庄子讲述道理喜欢以寓言的形式所以庄子的东西容易被理解,这也是我推荐你从庄子侧入对道德经的研究的最大理由。

3 如何能学会读懂文言文

初学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焉、哉”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实词要关注动词、副词、形容词等。

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根据我的经验在一个多学期吧),再阅读古文的时候,知道某些生僻实词的情况下一般的阅读不成问题的。多看、多读、多背、多积累,就渐渐变好了。

至于入门资料,课本上的课文是最好了,难度适中,适合初学。而学有所长的时候,可以参考《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三百首》《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等。

祝学得开心! 一、咬文嚼字法。 咬文嚼字,就是仔细地读,研读每一个字词,句子,进行透彻地理解。

咬文嚼字是一件严肃而重要的工作。一般地说,要抓好以下两点。

(一)解释字义、词义、串讲句义。 宋代学者程颢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晓而见意者也。

文义即文字和文句的含义,这是浅层表面的东西。要弄清文义,当先排除词语障碍,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事情。

特别是有些词语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但真正理解起来却又会似是而非,一切不能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尤共对初中生来说,必要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如二册教材一十六课《狼》中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各自译为:少时:一会儿。

径:在,前:前面。此句的含义就为:一会儿,其中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古文观止》。他说:我读古人书沈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字一句也不放过,以求吃尽书中味。

作家孙梨,一部《聊斋志异》读了十五年,仅复吟诵,精心阅读,细心揣摩,无不得其领,达到学以致用。可咬文嚼字的重要与必要。

(二)突破个别文字障碍。 所谓擒贼先擒王,攻克了句中的老大难字词,整个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读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结合课文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做标记,以备质嶷,初中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首先攻破句子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二、朗读吟诵法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学习文言文也离不了诵读的方法。诵读分吟读和朗读两种。

前者是声音较轻有节秦地读,后者也称朗读,是放开声音去诵读。我国的优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其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读。

诵读有利于思索,诵读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 诵读是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言,因而是诵读时要精力集中,不能分心,要做到声入心随,嘴也念,耳朵听,心中想,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容,意境。

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不仅能领略到景色的美好,而且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按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

(一)是读得准确、清楚 所谓正确、合理是指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达到这个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平时随口练习。 (二)是读得流畅 所谓流畅,一是指语句流利,二是指音韵铿锵,如《桃花源记》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可读出对衬感来,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三)是读得有感情 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 诵读,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既要广读,又要精读,正如苏东坡所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在学会以上两法,养成习惯后,可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养成分类整理习惯,把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整理下来,积少成多。 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会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达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中去,为将来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只是“读读背背,不作具体要求”。高中的文言文学习,除了要“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认识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和语句的相关知识。

只有重视文言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有效的培养起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鉴于此,我们该怎样学习文言文呢?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

“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课前预习。

4 怎么读懂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想学习古代文学,目标是可以像古人写作,可以像古人一样看懂文言

如果没有老师,想要自学的话还是很难的。这个很难还仅仅是能读懂文言文,如果是写作那太难了,不仅仅是你要非常熟悉古代字词的用法,而且还要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就比如你现在生活在中国,想要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的话,其实大半的人都做不到。就是因为虽然我们都懂汉语,能说能写汉语,也听过看过一些书,可是并没有这样的素养,没有这样的知识积淀让我们去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何况是古文呢?现在我们连这样的语言环境都没有了,甚至有些语文老师自己都对古文学一知半解的,教导学生也就是半瓶子醋了。

比如一句最熟悉不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有很多种解释,不同的老师也有不同的解说。

所以说我觉得你目前不要以能写作为目的,如果以这个为目的,也许你要花费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时间才能学会,否则你写的东西恐怕只会贻笑大方。

言归正传,如果你完全没基础又没有老师,不妨从先从简单入手,比如你试试买本初中教材辅导书,就是《新课标初中观止读本:古文(第3版)》这类的,选的都是比较容易的文章,里面有重点字词的解析,注音,有释义等等。虽然这些注释翻译等未必真的养养准确无误,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

另外你如果真的要学好古文学,工具书是少不了的,买本《古代汉语词典》吧,商务印书馆的那本最好,如果觉得贵,可以先买个学生版的。

这种情况我也遇到,想必这也是每个学习文言的人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虽然你能大致领会这个段落要表达的意思,但是里面的关键字、词你却不理解,这就导致了你的词穷。

具体来说,不能很好的翻译句子的原因有:

1,有时候古文中的词语会含有一些典故;

2,有时候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3,有时候文言句式的不同;

所以要想翻译好句子,就要从上面三个方面下手。

1,要会给文言句子进行划分,分的清主、谓、宾;

2,了解句子的结构,分清实词、虚词

3,要动手查询具体的字、词意思。虽然有的字你懂,但是同样一个字古今含义可能不相同,而且一个字往往有多个用法,所以要动手查询字、词的意思,要积累、要熟记,下次遇到你就一目了然了。

我也在学习文言的过程中,这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若说为文学,其实不必花那么大功夫在文字音韵训诂上。文字之学,也即古代小学,是为了读经解经用的。这一块属于古典文献学的范畴,虽然同属古代文学,但比之于一般认为的唐诗宋词之类,其实差别很大。章黄两位也是以小学见长,其实文学方面的成就,虽不可抹杀,然终究远不及考据功夫之深。黄侃先生治文选、文心雕龙,仍以训诂为要,并不重文学性的考究。至于鲁迅、林语堂等诸位先生,亦有专攻。鲁迅先生以文学史勾连小学,触类旁通。林语堂先生在语言学上卓有见识,然亦长于现代及西方语言学理论。再如钱钟书先生,小学功底精深,着实是人所不及,然而很少见他考据的功夫。

真要把音韵训诂学通,然后再转入文学,倒也不是不可以。前面几位先生其实在语言学上也不过用力十年左右,便能有所成就。只是这其中的功夫得要多深,而学成之后又要如何再入文学,也颇不容易。所以,楼主所言“无论报考文学类哪个专业,都有学好语言文字训诂和音韵知识的必要”,这个想法,大概是有些言过其实了吧。

真要学,就先说文字吧。读说文,首选段玉裁注。清代说文四大家都可以涉猎,辅助段注的有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近现代对说文的研究很多,主要可以参考的,如张舜徽先生的约注,陆宗达先生的导读之类。丁福保《说文诂林》集清代之前治说文之大成,但卷帙浩繁,加之由剪缀而成,颇难阅读。说文而外,理论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涉猎,裘锡圭先生的著作向来是经典读物。王宁先生所创建之汉字构形学,是近代以来汉字学最为系统的一套理论构架。其他的著作还有很多,如果不是专门学习,可以略过。

训诂方面,十三经注疏看过一遍,基本功便有了。不过这个要求已经很高了,楼主有志向可以尝试。其中比较推荐的基本的必读材料,有诗经、左传、三礼。这几本能扎扎实实读下来,就很不错了。说实话潇雪自己都还没达到这个要求,惭愧。说文也是训诂的大作,另外还有三本最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尔雅、方言、释名。尔雅比较好的本子,可以参考周祖谟先生的尔雅校笺。方言和释名的话,现代的本子好像没有特别权威和经典的,仍用清人注本吧。方言一般以钱绎的笺疏为佳,释名则以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为要。另外,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著作,也十分值得参考。另有十三经清人注疏,可以辅助。训诂理论的著作,以王宁先生的《训诂学原理》为基本,其他如许嘉璐、郭在贻、齐佩瑢、何九盈、李建国等等先生,都卓然一家,可以参考。

音韵最难。以入门读物而言,唐作藩、董同龢、胡安顺先生均有教材。唐先生文字浅近,平易近人,条理清晰,唯论说似不深入,且多主一家,稍失教材应持论公允之意。董先生之书似更繁难,颇为难懂。胡先生之书,介绍较多,基本问题都有讨论。三本书相互补充,大概可以窥见音韵学门径。又有丁声树及李荣先生之讲义,实用性强,易于上手,说理较少,结论较多。然后应读《广韵》及各类韵图,以《韵镜》为佳。广韵较为通行的本子,如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宋本广韵》,余廼永先生《新校互注宋本广韵》。《韵镜》以李新魁先生的校本为佳。李新魁先生的等韵学用力极深,其《汉语等韵学》一书,该算是学习等韵不可或缺之参考。清人陈澧《切韵考》也应阅览,以其首创系联法,为科学研究音韵学肇基。而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之《中国音韵学研究》则将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用于汉语史研究,故为现代音韵学之滥觞。即使这些都读过,也还不够,先秦典籍以上古音而成,这些中古音知识只为入门。

上古音之研究,仍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江有诰、钱大昕等清儒为首,章黄继承而发扬,到现代已有很大成就。韵部方面,一般以王力先生的研究为宗,其《汉语史稿》及《汉语语音史》分别代表了他不同时期的两个主要观点(还有一本《汉语音韵》体系也与前两本不同,不过一般好像以前两本为主)。声母方面,众说纷纭,李芳桂先生的体系似乎解释能力较强,但他的复辅音体系有很多反对的意见。

总之音韵难学,但不通音韵则有时完全无法读懂前人训诂,遑论读说文方言释名等书。

至于如何学习古代文学,这非潇雪能力所及,留待高贤。

当然有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几乎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优秀的文化了,只不过由于近代政治原因及国外文化冲击等人为原因才没落了,学习传统文化对一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广博知识都是非常有用的。

对你说的看书方法的问题,我想说,应该还是先把基础打好,由易入难,逐渐掌握一些古文基础,比如字的常见古义,句型结构,以及段落等问题。所以这个我建议你可以先看一些古代通史,因为史书里的古文是最简单易懂的古文了,而且还可以增加你的历史常识,读起来故事趣味性强,可以先从这方面入手,比如从《二十四史》(当然如果不是从网上阅读而是买书的话这个花费估计不小),《史记》(经典中的经典了),《资治通鉴》等看起来,再辅以唐宋的一些散文杂文以及历代的笔记体书如《世说新语》(这个我最喜欢读了,有味道)、《荣斋随笔》、《梦溪笔谈》这一类的,因为散文来说我觉得是唐宋的最为容易了,先秦及汉代的文字就跟《左传》《易》《论语》等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一样,精而简(读起来即使你查字典也很可能造成囫囵吞枣,难以深入进去的),所以对于新人来说这个困难不小,而到了明清的古文虽然有白话趋势,但我觉得相对于唐宋文反而变得晦涩了,所以优先推荐唐宋文,这个有本《古文观止》选得很好,它里面除了唐宋的部分外也都很不错,初学来说值得推荐。当然你有个习惯非常好,那就是喜欢自己查字典,这对于一个真心要学习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等到自己觉得小有成就了的时候,前面说的通史最起码完完整整看下一两本来,史记基本能翻一遍了这时就可以进阶一部,去阅读下先秦两汉的的典籍了,像《论语》《楚辞》诸子百家西汉文赋这些。

古诗词也是一部分,但相对来说比较独立,而且不难,可以凭个人喜好直接入手阅读学习就好了。

上面这些这是我自己的一些意见,下面这个总结的初高中古文学习方法,还不错,看看吧,尽量去按着这些做一定会有所收益的。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用很大,一是可以看出对这本古籍做注人的思想,对研究做注人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

二是很多人如果要研究这本古籍,但是他自己很多地方不明白,他就可以去参考那些做的注。三是,有些书,它很难懂,一般人是研究不透的,所以有了注就不同了。有些古籍,有时不出名,但是做注的人很出名,往往两者就相得益彰,如虎添翼了。

1、做札记。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多次强调读书要口到、心到、手到,而做札记即所谓的手到。2、抄备忘录。读古书时,会遇到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问题,在查清楚之后,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再次遇到这个字词或者问题,方便查阅。3、做提要。读过一本书的某些篇章之后,可以做一个主要内容的提要,最后将各部分的提要串联起来,一本书的大致内容就了如指掌,对于深入了解文本,也有所帮助。4、记录心得。读书最重要的是有所得,有所收获体悟,将读书时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对于这本书就会有深入的思考,这样在阅读其他同类古书时,就可以带着自己原先的思考去阅读,长此以往,会逐渐参透表面文字背后的深意。5、准备读书工具。在阅读古书时,除了全神贯注之外,还必须要备有佐助阅读的工具,如字典。懂视网www51dongshicom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