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的简介
在56个民族融合的大中华,中国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出现在人们眼前,对于这些民俗活动,人们有哪些关注呢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多民族的大国,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绚丽多彩、例如在考古文物和古籍中即可找到不少我国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图腾信仰。生殖崇拜、抢婚习俗等民俗事象。民俗,是人类创造、享用并在群体中流行的文化事象,具有传承性、民族性、社会性、地域性、变异性等特征。
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都是民俗活动的表现。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七夕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在我国不同的地域,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对待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往往被看做是对待这个民族的问题。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具有敏感性,需要慎重对待。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每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人们都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儿,三十晚上吃完饭,归置好灶台,就可以等着灶王爷回家降吉祥了。祭灶的风俗自先秦时期就有,节日重要性仅次于中秋节。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民以食为天,当然重视灶王爷了。关于灶王爷的姓氏,众说纷纭,人们常说:灶王爷本姓张,骑着大马挎长枪。姑且就姓张吧,传说玉皇大帝也姓张,叫张百忍,看来神仙也有用人唯亲之嫌。灶王爷的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简称灶君,他是玉帝指派来的“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有着专事监督人间善恶的特殊身份,是人与神沟通的使者,也是我们的一家之主。明天就二十三了,您有空还是祭拜一下灶王爷,多摆点糖瓜贿赂贿赂他老人家,帮您在玉帝那美言几句,保佑家人们明年幸福安康!
民俗“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你知道民间说的灶王爷姓什么吗?
在没去北方读书之前,一直以为过小年都是在腊月24日。因为在我们这边的习俗是腊月24日过小年,而在腊月二十三当天灶王爷就要上天言好事了。所以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会当天在灶王爷像前面摆一些 美食 ,让灶王爷来品尝。小时候听爷爷说,这个就是“贿赂”一下灶王爷,毕竟吃人家的嘴软。当时也问了到底灶王爷是谁呢?在民间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具体也没人说得清楚。
农夫记得,当时爷爷说过,灶王爷在民间常说中有多个版本,有的说灶王爷是炎帝,有的说是祝融,他是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颛顼的儿子,是火神。还有的说是皇帝,从这些民间传说来看,这些灶神都是大有来头的。不过,在民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灶神原本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这也是大家比较接受的一种说法。
民间常说灶神原本是个烦人,名字叫张万仓,他娶了个媳妇叫郭丁香。可是婚后几年,他的老婆一直没有怀上孩子。于是张万仓把郭丁香休掉了,另外又娶了一个媳妇。然后毅然还是没有怀上孩子,而且因为张万仓平时又花天酒地的爱好,很快就把家产败光了,并且沦落成为了一个乞丐,靠着乞讨为生。有一天他乞讨到了一户人家,发现这是自己的前妻家。了解得知,前妻被休掉后选择轻生,可是很幸运的是被一个砍柴的樵夫救下来了。并且郭丁香还嫁给了樵夫,剩下了一儿一女,生活过得非常的幸福。看到前妻的日子过得如此红火,张万仓是羞愧难当,于是就一下子钻进了灶膛里面,然后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玉帝知道这个事情之后,感觉张万仓已经回心转意了,又是在灶膛里面烧死的,所以就封他为灶神,专门看守灶门,主管饮食之事。所以,从这个传说来看,灶王爷是一个男性,并且其本性是和玉皇大帝同姓的,都是弓长张。
民俗“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你知道民间说的灶王爷姓什么吗?
不错,又是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又到了灶王爷辞灶上天言好事的日子了。民间说法,家家都有个灶神,在人间监视着人的举动,特别是有没有浪费食物的举动,但到了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回天宫开年终总结大会的日子,天宫的事情多,所以天宫的年终总结要一个星期,灶王爷要一直住到年三十才能重归人间。灶王爷的年终总结,就是向玉皇大帝回报人间的善恶及是否浪费粮食,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回报,决定对每家每户的赏罚。所以,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家家户户这天要祭灶,给灶王爷供糖瓜,让甜甜的糖瓜粘住灶王嘴,能说的话都是甜言蜜语,玉皇大帝就会对人们光赏不罚了,所以腊月三十这天,灶王爷就带着玉皇大帝的奖赏,重新降临人间,“下界降吉祥”了。
那么,你知道民间说的灶王姓什么吗?
其实关于灶王,古籍上有些零星的记载,但说法不一,比如《淮南子》中记载灶王爷为炎帝,《礼记》上又说灶王爷是祝融,但到《庄子》中称“灶有髻”,变成了美女。正由于这些记载不一,才导致了民间传说的流行。在民间,普遍公认的灶王爷,原来是个负心汉,来自于张郎休妻的传说。
这个张郎,有的地方流传为张单,有的地方说叫张奎,也有的地方说叫张腊月,尽管说法不一,但共同的传说还是张生,所以,民间的灶王,实际上就是这个负心汉张生。话说这张生娶妻丁香,为人贤惠孝顺,有理有节。张生外出做生意,丁香在家照顾张生年迈的父母。不曾想后来张生发了财,又鬼混了一个叫海棠的女人,于是回家休掉糟糠之妻丁香,丁香只得外嫁邻村。但是张生新娶的海棠,生活挥霍奢侈,不会料理家务,两口子很快将家产败尽,又突遭一场天火,家里被烧个精光,海棠弃家而去,张生急火攻心,竟然瞎了双眼,只能靠乞讨度日。
这张生的原配丁香,改嫁的也并不是太远,由于她勤劳持家,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话说这年腊月二十三,张生要饭竟然要到了丁香的家里。这丁香认出张生,也听说过张生的下场,心里自然又疼又恨,就给张生下了一碗面条,面条里放上自己的长发。这张生从面条里吃出独有的味道,又吃出一根长长的头发,感觉出面对的是自己休掉的前妻,自然羞愧难当,悔恨交加,一头碰到前妻的灶台上身亡。
丁香的男人也是个生意人,正在外收账,丁香只好偷偷葬了张生,为了进行祭祀,丁香找人画了张生的画像,又怕自己男人看到,只能贴于灶后,日日供奉。丈夫来家过年,见到画像,丁香只能说,这是灶神。这张生做鬼后也知道报答前妻,因此保佑的丁香家日子越加红火。因为腊月二十三是张生的忌日,丁香每年腊月二十三为他重新换一张画像,旧像烧掉。于是民间仿照丁香家做法,灶后贴上张生的画像,也会在腊月二十三更换新的。就这样,张生慢慢演变成了灶神。腊月二十三成了辞灶的日子。
所以啊,灶神本姓张,羞愧触灶亡,感念前妻恩,人间降吉祥。各位朋友,晏子的解释,不知和你们当地的传说吻合不?欢迎留言交流哟!
民俗“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你知道民间说的灶王爷姓什么吗?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又到了腊月二十三了。这一天是胶东农村传统的小年的日子,家家户户辞灶,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农村有句俗话叫“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说的就是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在人间督导了一年的灶王爷要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年来的工作的时候,做一下年终总结。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对各家各户的奖赏。那民间所说的灶王爷姓甚名谁呢?
在我们胶东农村,听到的是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为啥这样说呢?胶东民间有歌谣为证,“灶王爷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由于灶王爷官位在天界中很小,但在民间却常年受人香火供奉,特别是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准备好糖瓜,为的就是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汇报工作的时候多说好话,以便得到上天的恩赐。
据传,张子郭出生在一个财主人家,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娶妻丁香。丁香勤劳有加,奈何张子郭看她不顺眼,后来张子郭的父母去世后,在一帮狐朋狗友的撺掇下,一纸休书将丁香休了。后娶了一妻海棠,这两口子可倒好,好吃懒做,真是“一担挑到渤海也不偏沉”。就这样,没多久祖上留下的家业就被败落一空。海棠看看这家没了油水,不知所踪。而张子郭因欠下赌债,被迫将房产抵押给人家,落得个无处安身的下场。
张子郭在急火攻心之下,瞎了双眼,无奈只好以乞讨为生。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他乞讨到一农户家中。恰好这农妇的丈夫外出未归,瞎了眼的张子郭哪里知道他讨饭的这家主人竟然是丁香。丁香认出张子郭后,擀了面条做给张子郭吃了,并在面条里加上了自己的头发。张子郭吃着这熟悉的味道,感觉出此人正是曾被自己逐出家门的丁香,羞愧之下,一头撞在锅台上身亡。
看着前夫撞死,丁香只好匆匆淹埋了张子郭。并找人按照张子郭的样子画了画像,贴在锅台后不显眼的地方,上供祭祀。外出归来的丈夫发现了张子郭的画像,问其故,丁香只好称此像是灶王爷,专司人间之事。后来,每逢张子郭的祭日,丁香都会摆供祭祀。时间久了,街坊邻居也信以为真,纷纷模仿,慢慢这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就传了下来。
到了现在,人们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将在家一年的灶王爷好好打点一番,要用黄裱纸粘五只口袋,一个钱袋,将旧的灶王爷画像一起烧掉。在锅灶处放上麸皮,以供灶王爷喂马用。而锅台后要摆上贡品和糖瓜,糖瓜是要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回到天庭不要乱说。这才有了“灶王老爷本姓张,骑着马,扛着枪,拿着糖瓜当干粮。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少带是非口舌,多带五谷杂粮”的民谣。你们那里的传说有没有不同?欢迎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灶王爷本姓张,家住京东张各庄。”众所周知,“灶王爷”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人物,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美好憧憬的体现。
传说,在顺义张镇贾家洼子东南的红山上,发生过一场牛虎大战。后来,由于天降雷电引发了山火,牛和虎都烧死了。偶然间路过此地的几个人,第一次吃到了熟食。熟食的美味,激发了其中一个人的灵感,提出要保藏火种,今后可以用来烧找来的食物。
于是,为了留住火种,他们动手挖了坑,把余火引到坑内,这就形成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灶”。提出保留火种的人,自然而然地担负起照看火种的重任,他就是后来人称的“灶王”。
那为何灶王爷姓张呢?因为这个人身高体长,而且善于射箭,于是便用了弓与长结合而成的“张”。那么灶王爷叫什么名字呢?灶王爷叫张单,字子郭。名单,是因为他单独一个人尝试保留火种;字子郭,是指红牛山上人是“灶王”子民之意。后来,玉皇大帝亲自封张子郭为“灶神”。
顺义区张镇“灶王爷”传说已于2007年列入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说名录,祭灶传统在顺义张镇传承至今。
民俗“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你知道民间说的灶王爷姓什么吗?二十三也是小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灶王爷要在今天去天庭回报工作,玉皇大帝张友仁会将全年工作报告听取后,做一个总结,并且将新的任务发放给灶王爷,灶王爷会在天庭逗留很久,处理我们一年的日常表现,灶王爷会在大年初一上班后回来我们家中继续工作。我们熟知的灶王爷姓什么呢?
对于灶王爷姓什么?民间也是众说纷纭,其中最多的说法是,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在北京顺义地区,被认定为灶王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说法是灶王爷,本姓张,家住顺义张各庄,对于灶王爷姓张的传说更是多的数不过来,出处也是很多,有人认为玉帝也姓张,灶王爷也姓张,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联系,其实虽然都姓张,灶王爷和玉帝还真的没有什么连续,稍微靠谱一点的说法灶王爷姓张来自于封神榜,而玉帝姓张也是来自于封神榜。
话说姜子牙作为封神榜的主要执行官,是具有很多的权利的,什么差事比较好,什么官大,姜子牙是了如指掌的,其实姜子牙也是有私心的,他想把玉皇大帝的位子留给自己,从而那个位子一直不念,一直空着,诸神纳闷不禁都问姜子牙为啥玉皇大帝的位子没有人呢?姜子牙又不好意思明说是给自己留着的,只好迎合寒暄说这个位子有人坐,却不料话音刚落,张友仁立马就坐下去了,并且说到道:友仁谢谢丞相。这姜子牙有苦说不出打掉牙齿肚里咽啊,这封神榜宣布就不能收回的,只好让张友仁当上了玉帝,被封的还有张奎和高兰英两人,是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这里指的灶王爷姓张是指的张奎。
民间传说还有灶王爷姓张名单的传说,而且还有故事流传,说这个张单是一个负心汉,把妻子休掉之后自己最后穷苦潦倒,讨饭要到了前妻门前,看到前妻之后羞愧难当之后,看尽了人间冷暖一头撞死在了灶台上,玉帝念及尝尽世间百态幡然醒悟后来给封为灶王,这些都是民间的各种各样的说法,但不论灶王爷到底姓张还是姓李,我们每年都是还要照常祭祀的,对于灶王爷姓什么?你的老家有什么说法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又到小年了,每年的小年供灶王爷的人家就要祭灶。祭灶时要供上灶糖,也就是用麦芽做的糖外面粘上一层芝麻,然后嘴里还要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为在这一天守在灶底的灶王爷是要升天的并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一年的好事,坏事。玉皇大帝就根据他所报的来进行奖赏或惩罚。供上灶糖就是灶王上天多说好话,嘴甜点,灶糖又很黏,把灶王的嘴粘住就少报告点。据说灶王爷姓张,名生。在世时不务正业,花天酒地,妻子劝说不听又把妻子休了。结果家业败光沿街乞讨,一天要饭要到前妻家门口,前妻不计前嫌给他饭菜,他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下烧死了。玉皇闻知此事,觉得张生良心发现,还没坏到底,就封为灶王,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各家善恶之事,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民俗“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你知道民间说的灶王爷姓什么吗?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传说中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这一天,农民们会给灶王爷供奉糖瓜之类的甜食,就为了让灶王爷能够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几句好话,让玉皇大帝龙颜大悦奖励民间百姓,让大家有好日子过。
关于灶王爷姓什么的民谣有好几个。
灶王爷姓张的农村民谣: 灶王爷本姓张,摇摇摆摆下了乡。
白天吃的油盐饭,晚上喝的烂面汤。
灶王爷姓李的农村民谣: 灶王爷灶王爷你姓李,打理照外全靠你。
阎王爷最有可能姓什么,悠然觉得姓张的可能性更大些,因为大家的争论中,灶王爷姓张不仅仅有民谣可为证,还有一个活龙活现的故事让大家不得不信服。
据说灶王爷张生娶妻贤惠女丁香,小两口日子原本过的红红火火,夫妻俩恩爱有加,可有一年张生外出做生意,头脑灵活的他挣了大钱,和现实生活中一样,男人有钱就变坏。
发了财的张生开始出入那种不检点的场所,遇到一个名叫海棠的女人,海棠年轻漂亮,且懂得男人的心思,俩人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于是三勾两搭,张生便领了海棠回老家,回老家后休妻丁香。
丁香后来另嫁邻村,日子从头过起,因其勤奋,因其贤惠,因其心善,因其淑德,几年以后和现任夫婿又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夫妻恩爱,生活幸福且甜蜜。
而张生整天沉醉于酒色之中,和海棠日日吃喝玩乐,生活极度奢侈,家中做生意积攒的钱没几年折腾光了,夫妻俩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
日子越来越难过,屋漏偏逢连夜雨,一日家中失火,张生被伤及双目,从此失明,而海棠看到张生家中气数已尽,席卷了家里仅剩的没几样值钱物件离开了张生。
张生沦落街头讨饭为生,后讨饭丁香门前,那天正好是腊月二十三。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丁香对张生又疼又恨,做了饭给张生吃,张生吃完饭知道这是丁香,羞愧难当撞死在丁香家的灶台前。
丁香把张生埋葬后,画了像贴在灶台边上,别人问她,她言说是灶王爷,以后每年二十三张生忌日时,丁香都会再画张生画像贴在灶口处,农民们看到也跟着学画并贴画。
从此民间有了灶王爷,有了灶王爷本姓张,上天言好事的说法。
民俗“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你知道民间说的灶王爷姓什么吗?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北方过小年的日子,以前经常在这一天过小年形成了习惯,后来上网才了解,原来南北方风俗习惯不同,一般北方多在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多在二十四过小年,这也算是南北风俗差异不同了。
北方二十三过小年,意味着过年的大幕真正慢慢开启,年味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开始为过年而忙碌着,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最主要吃的是两种食品,饺子和灶糖,而这个灶糖的由来便是和腊月二十三这天最主要的风俗活动相关。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要祭灶,民间相传人们常用的火灶也有神在保佑,这个就是灶神。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要把家里的灶神烧掉,送上天,同时还要摆上供品,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灶糖。意思是说让灶王爷上天的时候吃糖甜嘴,可以上天言好事,来年才能入地保平安。 关于灶王爷具体姓什么,这个问题还真没有人具体研究过,人们从古代就开始了祭灶的活动,关于灶王爷的出身说法也很多。有的说是祝融,因为祝融在传说中被称为火神,最早的人们过着吃生肉的日子,直到火神祝融教会人们使用火,才让人们摆脱了吃生食的日子。所以后来变成了灶神。
人们在祭拜灶王爷的时候,不仅有灶王爷同时还演化除了灶王奶奶的说法。也就是说灶神是男女都有。其实如果真从人类使用火源的 历史 来看,应该是古代的猿人从森林山火中发现了或火种。所以保留下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随着现在的厨房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使用了各种先进的电器,估计不久的未来,人们也很少会在自家的灶头上挂上一个灶王爷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也就会慢慢淡忘了。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知道民间说的灶王爷姓什么吗?
这个传说我打小就听过,是一老者给我讲的,说过年锅灶前贴的“灶神”叫“张奎”。灶王奶奶叫“高兰英”。一个是“七煞星”,一个是“桃花星”。
原本是没有“灶神”的,因“土地爷和土地奶奶”,也就是《封神演义》里的“土行孙、邓禅玉”夫妻俩是被张奎、高兰英夫妻俩打死的,封神后,土行孙夫妻为了报仇,就追着张奎夫妻俩打,张奎夫妻无处逃,就躲到人家灶台底,土行孙追到人家里,张奎不得已就从烟筒里跑了。
张奎夫妻逃出升天就告了土行孙一状,于是玉帝就让“张奎”夫妻专门监察人间一年的家庭善恶琐事,并一一记录,然后到腊月二十三到天上做汇报。
可土行孙了,原本封的就是土地神,地上哪里都可去的,于是就在院子里守着,就不让灶王从正门走,灶王不得已,年年升天都走烟囱,土行孙了也就成了人家院子里的土地。
在说“灶王爷”在人家里,人家的小善小恶,自然也知道的一清二楚,所以在灶王爷上天的时候,也就是“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吃麻糖,只说好的,保留赖的,所以腊月二十三就给灶王吃糖糖。
因灶王奶奶是“桃花星”也管男女之事,所以我们了解的“命理八字”,也就是“算命”批八字,命里有桃花,指的就是“桃花星”,命八字里犯“七煞”七煞就是指的烂桃花,都和灶王爷、灶王奶奶有关系。
所以我听到的说民间灶王爷是姓“张”。
一、春节
1、春节的由来: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2、春节习俗: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包括贴门神 、贴春联 、接灶 、贴福祈福 、置天地桌 、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接神、祭祖、接财神、隔年饭等。
二、清明节
1、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为人们祭奠先祖和亲人的亡灵、寄托自己的哀思,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2、清明节习俗: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
三、端午节
1、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端午节习俗;悬菖蒲挂白艾、驱五毒、挂钟馗象、龙舟竞渡、香袋和兰草汤沐浴、粽子、饮雄黄酒。
四、中秋节
1、中秋节的由来: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2、中秋节习俗:中秋祭月、吃月饼、赏桂花、猜谜、饮桂花酒、食田螺、文人赏月、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玩花灯、舞火龙等。
五、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上至炎黄,下至明清,中国古代优秀的经典古籍着实数不胜数,在浩瀚古籍烟海中,除了我们熟知的四书五经,四大名著,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古书,下面这份书单囊括了诗词散文、诸子百家、明清小说,历史人文,值得借鉴。
《诗经》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它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许多凄美的故事仍然为后人所传唱,并成为了人们文学创作的源泉,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有深远的影响,对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也有着重要作用。
《周易》
《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周易》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可以媲美西方国家《圣经》。
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仍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语句。
《史记》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其史实丰富,文采斐然,享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史记》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包含,比如它很早就提出的经济学观点领先了西方国家百余年,其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名句在今天仍有指导性作用。同时,它也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所以,有的学者把《史记》视为“全史”是很有道理的。
《孙子兵法》
孙子是我国古代兵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觉察无际的军事哲理思想、博大精深的古典军事理论体系、辞如珠玉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雄杰对其研究的丰硕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为“兵圣” 。
他的著作《孙子兵法》的历史意义早已跨越时空,超出国界,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荣膺“ 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雅誉。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材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鲁迅先生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由于现世只流传下来的曹雪芹原著只有前80回,因而在现市面上流传的120回体的《红楼梦》的后40回乃是后人所续,故所交代的结局与原著的前80回所隐射的结局大相径庭,人物的性格描写以及思想行为都有所偏差,不可一概而论,因而后40回的故事并不能代表红楼梦的原著。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书中描述了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至今为人所传颂。
《聊斋志异》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郭沫若曾评价它:“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一部纵横交美的古代散文选集,成书于清代,编者按历史的流程将一位位最优秀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依次编录,读之如同漫步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长廊,沿波讨源,因枝求叶。
《古文观止》几乎收存了我国古代文章的各种样式和各类内容,《古文观止》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代散文大观,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发展历程,是一部不得不读的文学著作。
1;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
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自己选吧!
2;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本文2023-08-06 10:51: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