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都有哪些书?
曾国藩自己的《诫子书》----------------------------------------------------蒋星德:《曾国藩之生平及其事业(1811-1872)》,商务印书馆,1935年。
胡哲敷:《曾国藩》,重庆中华书局,1943年。
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贵阳文通书局,1947年;岳麓书社,1985年。
汪世荣编:《曾国藩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59年。
六哲:《曾国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全30册。1985年至1994年。
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黎庶昌撰、梅季标点:《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
钟叔河整理点校:《曾国藩家书》,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隋丽娟:《曾国藩》,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
唐浩明:《曾国藩》,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1991年,1997年;岳麓书社,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湖南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冰鉴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朱东安:《曾国藩幕府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教子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萧一山:《曾国藩传》,重庆胜利出版社,1944年;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年。
张辉主编:《曾国藩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
曾国藩著、刘毅政编:《曾国藩日记:求阙斋日记类抄》,金城出版社,1995年。
易孟醇:《曾国藩传》,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伊力编著:《曾国藩智谋全书》(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澧华:《曾国藩家藏史料考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罗绍志、田树德:《曾国藩家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董蔡时:《曾国藩评传》,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曾国藩文集》(4册),九洲图书出版社,1997年。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全注全译,共11册),昆仑出版社,1997年。
钟叔河汇编校点:《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海南出版社,1997年。
马东玉:《曾国藩本传》,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池子华:《曾国藩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成晓军:《曾国藩家族》,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成晓军主编:《名人评曾公》,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史林编著:《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2003年第2版修订本。
徐泰来、罗绍志主编:《学者笔下的曾国藩》,岳麓书社,1997年。
唐河主编:《曾国藩通鉴》,华艺出版社,1998年。
罗益群:《曾国藩读书生涯》,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
曾国藩著、吴樵子注释:《挺经: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
王颖:《官径:曾国藩为官术》,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何贻锟:《曾国藩评传》,正中书局,1937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马道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曾剃头》,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2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最新校译本:曾国藩家书》(3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马道宗编:《曾国藩传世经典》,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著、常鸿慈注释:《曾国藩如是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林世田等点校:《曾国藩日记》(3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童笙:《官品解读:曾国藩为官识人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童笙:《人镜解读:曾国藩醒世书训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家书》(2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王太运、吴运梅编著:《曾国藩智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著、史林注释:《治心经》,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文集》(中国古典文化精华,3册),京华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家训》,岳麓书社,1999年。
《曾国藩传世箴言语录解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心述手记:心镜》,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
张一文:《曾国藩》(中华名将系列),军事出版社,2000年。
董丛林:《曾国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岳贵书、张鑫主编:《曾国藩全书》,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全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
陈国庆编译:《曾国藩家书》,西安出版社,2000年。
唐汉主编:《曾国藩日记》(3册),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曾国藩日记》(3册),京华出版社,2000年。
唐汉主编:《曾国藩语录解读》,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
史林编著:《曾国藩成功学全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
张国华主编:《大变局时代整合社会资源的大师:五博士解析曾国藩》,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
刘跃儒:《曾国藩成就一生的49个方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王俯民:《历史罪人曾国藩:曾国藩滥杀媚外纪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成晓军:《曾国藩的幕僚们》,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伊力编著:《曾国藩智谋全书》(千古奇谋系列,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全集》(16册),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
刘学慧:《曾国藩》(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唐陵编著:《中兴名臣曾国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周翠玲译注:《曾国藩谋略》,广州出版社,2001年。
伍志洪,余正平译注:《曾国藩家书》,广州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挺经》,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反经:曾国藩反败为胜的八大策略》,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史林:《曾国藩教子经》,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家书》,昆仑出版社,2001年。
朱东安:《曾国藩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钟叔河选编:《曾国藩与弟书》,岳麓书社,2002年。
钟叔河选编:《曾国藩教子书》,岳麓书社,2002年。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2册), 岳麓书社,2002年。
林之满主编:《曾国藩全书》(4册),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含《曾国藩大传》、《曾国藩成功秘笈》两种。
马道宗主编:《曾国藩全书》(4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经典人生大全》,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日记全集》(12册),京华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最有影响的家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操纵人生全书》,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仕途三部曲》(3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吴江、袁敏琴等编著:《曾国藩成功学精华:成就大事的 36 字诀》,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吴江、袁敏琴等编著:《曾国藩成功人生 33 个楷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史林译著:《曾国藩宦海密谈录:与心腹幕僚赵烈文的九十九次倾心交谈》,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掌控人生三十六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通经:曾国藩八十一个忠告》,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智谋人生全经》(4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反败手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制人攻心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迟双明编著:《曾国藩决断大事的 66 金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用人管人十大手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天舒:《人镜: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家训》,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
马道宗:《曾国藩正经》,台海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人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上官觉人解译:《曾国藩与孙子兵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外藏内敛百忍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成金编著:《成就曾国藩一生的八大学问》,金城出版社,2003年。
《经史百家杂钞》(3册),西苑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掌控超常人生全书》,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
朱东安著:《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华文出版社,2003年。
《变经:反经谋胜的应变学智慧》,长安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名贤集》《千字文》《格言联璧》《长者之言》《菜根谭》《围炉夜话》
类似大范围的还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千家诗》
《诗经》《楚辞》《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颜氏家训》《朱子家训》
《小窗幽记》《围炉夜话》《荆园小语》《幽梦影》《幽梦续影》《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鬼谷子》《论语》《孟子》《庄子》《老子》《忍经》《劝人百箴》《周易》《金刚经》《坛经》《呻吟语》《闲情偶记》《笑林广记》
前面的同志们已经回答得挺好了,既然是同好,姑妄答之,就算是交流吧。
1、关于历史中的史料和事实。资治通鉴中的汉史部分绝大部分来自于史记和汉书。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就是现在的人再来编通鉴这样的大书时,也不可避免。因为史记和汉书已经做得足够的好了,重新现写没有必要,效果肯定也不会好。通鉴里头史料价值最好的是唐史。这和编者的水平很有关系。另外,通鉴覆盖的时间很长,但是与二十四史相比,还是挺短。像楼上介绍的“记事至五代,北宋史可读《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史可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 ”很支持楼上的这种观点。另外,明史和清史稿,对于真正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不得不读。因为明清是中国的末法之世,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何以堕落至今天的天地,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比如说汉武帝时期,经常有十几万规模的骑兵,而明末清初时,明朝方面居然基本上没有骑兵,骑兵的质量还不及满清的新兴的比较粗放的骑兵。明朝与汉朝相差近两千年,人口经济是汉时的不知多少倍,最后到这般田地,为什么?很值得思考。因此,明史和汉史对于现代,更加有历史意义。建议在读完史记和通鉴后精读。
2、对史实很熟悉之后,可以选择多读一些史论的书。像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不知你看的通鉴中是否有胡三省的注。胡注里头有很多观点还是很独到的。另外,像王夫之,有专门的《读通鉴论》,四分之一通鉴后吧。很值得一读。另外,除了臣光曰之外,司马光也引了很多别人的评论,像扬子法言,基本也是一部史论,还有裴子野,其书我还未读,但从引的论来看,也是很有见地之人,可以找找他们的书看。
3、关于兵法和政治、外交的书籍。通鉴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政治和外交。因此,像胡翼林的读史兵略,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和通鉴及其他历史,都有莫大的关系,也推荐一读。像国语、战国策之类的,更应该读。
4、史志中有很多志、书之类的,基本上是涉及经济、财政、人口之学。因此,有十通之书可以一读。其中最值得一读的是杜佑的通典。我认为必读。毛主席当时在贵州时得知一地主有一套三通,费尽很多手段才要到了手里,一生都引以为至宝。
5、历史的魂,是诸子百家学说,可以多读诸子百家。
6、读史的目的是为了鉴今。如果史学水平达到了一定,就可以开始研究研究近代史,研究研究当代的事情。
胡乱说了一通,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看了看楼主的补充,值得鼓励啊!不过看书不建议看打印本的。书上的空白处可以自已做批,容易保存,重读之时,还可以重新印证斟酌以前的想法,极有益!像岳麓书社和中华书局的书都很便宜,像史记二十多,通鉴一百多,汉书也就五十块钱吧!不过如果打印不花钱,又当别论。
郑伯享赵孟于垂陇,七子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子展赋〈草虫〉。赵孟曰:“善哉!人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印段赋〈蟋蟀〉。赵孟曰:“善哉!保家之主。吾有望矣。”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乐而不荒。乐以安人,不以使之,后亡,不亦可乎?)
《汉书》曰:“高祖立濞为吴王。已拜,上相之曰:‘汝面状有反相,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非汝耶?天下一家,慎无反。’”
(《经》曰:“眉上骨斗高者,名为九反骨。其人恒有包藏之志。”又曰:“绕天中,从发际通两慕,其两眉下各发,其中正上复有直下鼻者,三公相也。若下贱有此色者,能杀君父。”
《春秋左氏传》曰:
楚子将以商臣为太子,访诸令尹子上。子上曰:“是人也,蜂目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弗听。后谋反,以宫甲围成王,缢之。
又曰:
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人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后果反,攻王,楚王鼓而进,遂灭若敖氏。
又曰:
晋韩宣子如齐,见子雅。子雅召其子子旗,使见宣子。宣子曰:“非保家之主也。不臣。”(杜预曰:“言子旗志器亢也。”)后十年,来奔。
周灵王之弟儋季卒,其子括将见王而叹。单公子愆旗闻其叹也,入以告王曰:“不戚而愿大,视躁而足高,心在他矣。不杀必为害。”王曰:“童子何知?”及灵王崩,儋括欲立王子佞夫。周大夫杀佞夫。”
齐崔杼帅师伐我,公患之。孟公绰曰:“崔子将有大志,不在病我,必速归,何患焉?其来也不寇,使人不严,异于他日。”齐师徒归,果弑庄公。
晋、楚会诸侯而盟。楚公子围设服离卫。鲁大夫叔孙穆子曰:“楚公子美矣,君哉!”(杜预曰:“设,君服也。”)此年子围篡位。
卫孙文子来聘,君登亦登。叔孙穆子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今吾子不后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叔曰:“孙子必亡。为臣而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后十四年,林父逐君。
初,郑伯享赵孟,七子赋诗,伯有赋〈鹑之贲贲〉。享卒,赵孟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
魏时管辂相何晏、邓扬当诛。死,辂舅问之,曰:“邓扬行步,节不束骨,脉不制肉,起立倾倚,若无手足,谓之鬼躁。何之视候,魂不守宅,面无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枯木,谓之鬼幽。鬼躁者,为风所收;鬼幽者,为火所烧。自然之符,不可蔽也。”
宋孔熙光就姚生曰:“夫相人也,天欲其圆,地欲其方,眼欲光曜,鼻须柱梁。四渎欲明,五岳欲强。此数者,君无一焉。又君之眸子,服服如望,羊行委曲而失步,声嘶散而不扬。岂唯失其福禄,将乃罹其祸殃。”后皆谋反,被杀之矣。)
由此观之,以相察士,其来尚矣。
故曰:富贵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
(《经》曰:“青主忧,白主哭泣,黑主病,赤主惊恐,黄主庆喜。凡此五色,并以四时判之。春三月,青色王,赤色相,白色囚,黄、黑二色皆死。夏三月,赤色王,白色、皆相,青色死,黑色囚。秋三月,白色王,黑色相,赤色死,青、黄二色皆囚。冬三月,黑色王,青色相,白色死,黄与赤二色囚。若得其时,色王、相者,吉;不得其时,色王、相若囚、死者,凶。”
魏管辂往族兄家,见二客。客去,辂谓兄曰:“若此二人,天庭及口耳之间,同有凶气,异变俱起,双魂无宅,流魄于海,骨归于家。”后果溺死。此略举色变之效。)
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经》曰:“言贵贱者,存乎骨胳;言修短者,存乎虚实。”
(《经》曰:“夫人喘息者,命之所存也。喘息条条,状长而缓者,长命人也;喘息急促,出入不等者,人也。”又曰:“骨肉坚硬,寿而不乐;体肉软者,乐而不寿。”
《左传》曰:
鲁使襄仲如齐,复曰:“臣闻齐人将食鲁之麦。以臣观之,将不能。齐君之语偷。臧文仲有言曰:‘人主偷,必死。’”后果然。
郑伯如晋拜成,授玉于东楹之东。晋大夫贞伯曰:“郑伯其死乎?自弃也已!视流而行速,不安其位,宜不能久。”(杜预曰:“言郑伯不端谛也。”)六月卒。
天王使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吾闻之,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为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堕,弃其命矣。其不及乎?”五月,卒于瑕。
晋侯嬖程郑,使佐下军。郑行人公孙翚如晋聘。程郑问焉,曰:“敢问降阶何由?”子羽不能对。归以语然明,然明曰:“是将死矣!不然将亡。贵而知惧,惧而思降,乃得其阶,下人而已,又何问焉?且夫既登而求降者,知人也,不在程郑。其有亡衅乎?不然,其有惑疾,将死而忧乎?”明年,程郑卒。
天王使单子会韩宣子于戚,视下言徐。叔向曰:“单子其将死乎?朝有着,定会有表,衣有襘带、有结。会朝之言,必闻于表着之位,所以昭事序也。视不过结、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言以命之,容貌以明之,失则有阙。今单子为王官伯而命事于会,视不登带,言不过步,貌不道容,而言不昭矣。不道不恭,不昭不从,无守气矣。”此冬,单子卒。
公享昭子,晏饮乐,语相泣也。乐祁佐,退而告人曰:“今兹君与叔孙其将死乎?吾闻之: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此年,叔孙、宋公皆卒。
邾隐公来朝,执玉高,其容仰;鲁公受其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皆有死气。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此年,公甍。
哀七年,以邾子益归,卫侯会吴于郧。吴人藩卫侯之舍。子贡说太宰嚭而免之。卫侯归,效夷言。子之尚幼曰:“君必不免。其死于夷乎?执焉而又说其言,从之固矣。”后卒死于楚。
鲁公作楚宫,穆叔曰:“〈泰誓〉云:‘人之所欲,天必从之。’君欲楚也夫,故作其宫。不复适楚,必死是宫。”六月辛巳,公甍于楚宫。
晋侯使郄犨送孙林父于卫。卫侯飨之,苦成叔敖。卫大夫宁子曰:“苦成家其亡乎?古之飨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故《诗》云:‘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今夫子敖,取祸之道也。”十七年,郄氏亡。
齐侯与卫侯会于商任,不敬。叔向曰:“二君者必不免。会朝,礼之经也。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不立,是以乱也。”二十五年,齐弑光。二十六年,卫弑剽也。)
言性灵者存乎容止。斯其大体。
夫相人先视其面。面有五岳四渎(五岳者,额为衡山,颐为恒山,鼻为嵩山,左颧为泰山,右颧为华山。四渎者,鼻孔为济,口为河,目为淮,耳为江。五岳欲耸峻圆满,四渎欲深大,崖岸成就。五岳成者,富人也,不丰则贫;四渎成者,贵人也,不成则贱矣。)、五官六府(五官者,口一,鼻二,耳三,目四,人中五。六府者,两行上为二府,两辅角为四府,两颧衡上为六府。一官好,贵十年;一府好,富十年。五官六府皆好,富贵无已。左为文,右为武也。)、九州八极(九州者,额从左达右,无纵理,不败绝,状如覆肝者为善。八极者,登鼻而望,八方成形,不相倾者为良也。)、七门二仪(七门者,两门,两阙门,两命门,一庭中。二仪者,头圆法天,足方象地。天欲得高,地欲得厚。若头小足薄,贫贱人也;七门皆好,富贵人也。总而言之,额为天,颐为地,鼻为人,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天欲张,地欲方,人欲深广,日月欲光。天好者贵,地好者富,人好者寿,日月好者茂。上亭为天,主父母贵贱;中亭为人,主昆弟妻子、仁义年寿;下亭为地,主田宅奴婢、畜牧饮食也。)、
若夫颧骨纔起,肤色润泽者,九品之侯也。
(又曰:腰腹相称,臀髀纔厚及高视广走,此皆九品之侯也。夫色须厚重,腰须广长。故《经》曰:面如黄瓜,富贵荣华。白如截脂,黑色如漆,紫色如椹,腰广而长,腹如垂囊,行如鹅龟,此皆富贵人也。凡论夫公侯将相已下者,不论班品也。)
辅骨小见,鼻准微端者,八品之侯也。
(又曰:胸背微丰,手足悦泽,及身端步平者,此皆八品之侯也。夫鼻须洪直而长,胸脾须丰厚如龟形,手足色须赤白,此皆富贵人也。故《经》曰:手足如绵,富贵终年。手足厚好,立使在傍也。)
辅角成棱,仓库皆平者,七品之侯也。
(又曰:胸厚颈粗,臂胫佣均,及语调顾定者,此皆七品之侯也。夫颈须粗短,手臂须纤长,语须如簧及凤,此皆贵相也。故《经》曰:额角高耸,职位优重。虎颈圆粗,富贵有余。牛顾虎视,富贵无比。天仓满,得天禄;地仓满,丰酒肉也。)
天中丰隆,印堂端正者,六品之侯也。
(又曰:脑起身方,手厚腰圆,及声清音朗者,此皆六品之侯也。夫人额上连天,中下及司空,有骨若肉如环者,名曰天城。周匝无缺者大贵,有缺若门者为三公。夫声者须深实,大而不浊,小而能彰,远而不散,近而不亡,余音激澈,似若有篁,宛转流韵,能圆能长,此善者也。宫声重大沈壅,商声坚劲广博,角声圆长通彻,征声抑扬流利,羽声奄蔼低曳,此谓正声也。)
伏犀明峻,辅角丰秾者,五品之侯也。
(又曰:颈短背隆,乳阔腹垂,及鹅行虎步者,皆五品之侯也。夫人脑缝骨起,前后长大者,将军二千石,领兵相也。出发际,为伏犀,须耸峻利,公侯相也。不用宽平,有坎者,迍剥;有峰者,大佳。宽平者,犹为食禄。夫腹须端妍。故曰:马腹庞庞,玉帛丰穰也。)
边地高深,福堂广厚者,四品之侯也。
(又曰:头高而丰,长上短下,及半顾龙行者,此皆四品之侯也。边地,在额角近发际也;福堂,在眉尾近上也。夫头须高大。故《经》曰:牛头四方,富贵隆昌。高峙,富贵无比。象头高广,福禄长厚。犀头律崒,富贵郁郁。狮头蒙洪,福禄所钟。虎行将军,雁行大富也。)
犀及司空,龙角纤直者,三品之侯也。
(又曰:胸背极厚,头深且尖,及志雄体柔者,此皆三品之候也。司空从发际直下,次天庭是也。龙角在眉头上也。)
头顶高深,龙犀成就者,二品之侯也。
(又曰:头角奇起,支节合度,及貌桀性安者,此皆二品之侯也。夫容貌慷慨,举止汪翔,精爽清澄,神仪安定,言语审谛,不疾不徐,动息有恒,不轻不躁,喜怒不妄发,趋舍合物宜,声色不变其情,荣枯不易其操,此谓神有余者,主有贵位也。)
四仓尽满,骨角俱明者,一品之侯也。
(头颈皆好,支节俱成,及容质姿美,顾视澄澈者,此皆一品之侯也。)
似龙者为文吏(似龙者甚贵。龙行者为三公也。),
似虎者为将军(虎行者为将军。驿马骨高,为将军也。),
似牛者为宰辅,
似马者为武吏(似马亦甚贵也。);
似狗者有清官、为方伯(似猪似猴者,大富贵。似鼠者,惟富而已。凡称似者,谓动静并似之。若偏似一处,乃贫寒者也。)。
天中主贵,气平满者宜官禄也。
(天中,近发际,发,上入正角,至高广,参驾迁刺史牧守。如日月,在天中左右,侍天子也。出天中,圆大光重者,暴见天子,经年及井灶,有功受封,恒有黄气,如悬钟鼓,三公之相也。又发黄气如龙形,亦受封也。四时官气发天部,如镜光者,暴贵相也。)
天庭主上公,大丞相之气(天庭直下,次天中,有黑子,主死。)。
司空主天宫,亦三公之气(司空直下,次天中,色恶,主上书,大凶。)。
中正主群寮之气,平品人物之司也(中正直下,次司空,色好者,迁官转职,若司空中正发赤色而历历者,在中正为县官,在天庭为郡官州县、兰台尚书,各视所部也。)。
印堂主天下印绶,掌符印之官也(印堂在两眉间,微下眉头少许,次中正。发赤色,如连刀,上至天庭,下至鼻准,为县令;直阙庭,发色者,长吏也。如车轮与辅角相应者,大贵。印堂一名阙庭也。)。
山根平美,及有奇骨伏起,为婚连帝室,公主婿也(山根直下,次印堂,亦主有势无势也。)。
高广主方伯之坐(从天中横列至发际,凡七名,高广位在第三。高广忽发,如两人捉鼓者,将军相也。)。
阳尺主州佐之官(横次高广,位在第四。阳尺亦主少出,方伯有气,忧远行也。)。
武库主兵甲典库之吏(横次阳尺,位在第五。)。
辅角主远州刺史之官(横次武库,位在第六。骨起色好,主黄门舍人之官也。)。
边地主边州之任(横次辅角,位在第七。有黑子,落难为奴也。)。
日角主公侯之坐(从天庭横列至发际,凡八名,日角位在第一。平满充直者,宜官职。)。
房心主京辇之任(横次日角,位在第二。房心左为文,右为武。骨起宜做人师。见房心,上至天庭,为丞令。直见房心而光泽者,召为国师也。)。
驿马主急疾之吏(横次,位在第七。驿马好色应印堂上,秋冬得官也。)。
额角主卿寺之位(从司空横列至发际,凡八名,额角横次,位在第一。色红黄,大吉昌也。)。
上卿主帝卿之位(横次额角,上卿跃跃,封卿大乐。)。
虎眉主大将军(从中正横列至发际,凡九名,虎眉横次,位在第二。发青白色者,应行也。)。
牛角主王之统师小将(横次虎眉,位在第三,亦主封侯食禄。成角者,更胜于肉也。)。
玄角主将军之相(横次,位在第五。无角者,不可求官。凡欲知者得官在任久不,先视年上发色长短,发色长一分主一年,二分二年,以此消息,则可知也。有恶色间之者,主其年有事。白色遭丧,赤色弹夺,黑色病,青厄。天中有气横千者,无官也。然官色既久,忽有死厄色间之者,代人死也。若年上有好色,如连山出云雨,处处皆通,则无处不达。发际有黄气,为已得官;若黑气,未也。有黄气如衣带,发额上,迁官益禄也。)。
夫人有六贱:
头小身大,为一贱(又曰:额角陷缺,天中霪下,亦为一贱。《经》曰:额促而窄,至老穷厄。蛇颈薄曲,糟糠不足。蛇头平薄,财物寥落。貉头尖钝,穷厄无计也。)。
目无光泽,为二贱(又曰:胸背俱薄,亦为二贱。《经》曰:陷胸薄及猴目,皆穷相也。)。
举动不便,为三贱(又曰:音声雌散,亦为三贱。《经》曰:语声喷喷,面部枯燥,面毛戎戎,无风而尘,皆贫贱相也。夫声之恶者,尘浊飞散,细嗄聊乱,声上则若尽,往则不还,浅乱涩细,沉浊痿弊,舌短唇强,蹇吃无响,此恶相也。夫人不笑似笑,不嗔似嗔,不喜似喜,不畏似畏,不醉似醉,常如宿醒,不愁似愁,常如忧戚,容貌阙乏,如经痫病,神色凄怆,常如有失,举止慞惶,恒如趋急,言语涩缩,若有隐藏,体貌低摧,如遭,此并神不足也。神不足者,多牢狱厄。有官隐藏而失,有位贬逐而黜者也。)。
鼻不成就,准向前低,为四贱(又曰:眇目斜视,亦为四贱。《经》曰:人中平满,耳无轮廓,皆贫贱相也。)。
脚长腰短,为五贱(又曰:唇倾鼻曲,亦为五贱。《经》曰:蛇行雀趋,财物无储。鼻柱薄,主立诺。鼻头低垂,至老独炊。摇腰急步,必无所使。腰短者则被人夺职也。)。
文策不成,唇细横长,为六贱(又曰:多言少信,亦为六贱。《经》曰:口薄,人不提携,僻侧,为人所毁。口如炊火,至老独坐。舌色白,下贱人也;舌短,贫贱人也。凡欲知人是贱者,贵处少而贱处多,多者广也,少者狭也。六贱备具,为仆隶之人也。)。
此贵贱存乎骨胳者也。
(论曰: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文王四乳,然则世人亦时有四乳者,此则驽马一毛似骥也。若日角月偃之奇、龙栖虎踞之美,地静镇于城堙,天辟运于掌策,金槌玉枕,磊落相望,伏犀起盖,隐辚交映。井宅既兼,仓匮已实。斯乃卿相之明效也。若深目长颈,颓颜蹙额,蛇行鸷立,虾喙鸟啄,筋不束体,面无华色,手无春荑之柔,发有寒蓬之悴,是则穷乏征验也。
昔姑布子卿谓子贡曰:“郑东门有一人,其长九尺六寸,河目而隆颡,其头似尧,其项似皋陶,其肩似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儡然若丧家之狗。”河目谓上下匡而长也。颡,额也。汉高祖隆准而龙颜。准,鼻也。颜,额颡也。两角为龙角,一角为犀角。言高祖似龙两眉,颡骨高而鼻上隆。魏陈留王丰下兑上,有尧图之表。陈宣帝颈缜,貌若不惠。初贱时,杨忠见而奇之曰:“此人虎颈,必当大贵。”后皆果然。此贵贱之效也。)
夫木主春,生长之行也(春主肝,肝主目,目主仁。生长敷荣者,施恕惠与之意也);
火主夏,丰盛之时也(夏主心,心主舌,舌主礼。丰盛殷阜者,富博宏通之义也);
金主秋,收藏之节也(秋主肺,肺主鼻,鼻主义。收藏聚敛者,吝啬悭鄙之情也);
水主冬,万物伏匿之日也(冬主肾,肾主耳,耳主智。伏匿隐蔽者,邪谄佞之怀也);
土主季夏,万物结实之月也(季夏主脾,脾主唇,唇主信。结实坚确者,贞信谨厚之礼也)。
故曰:凡人美眉目、好指瓜者,庶几好施人也。
(肝出为眼,又主筋,穷为爪,荣于眉,藏于魂。《经》曰:凡人眉直而头昂,意气雄强。缺损及薄,无信人也。如弓者,善人也。眼有光彩而媚好者,性识物理而明哲人也。眼光溢出睑外,不散不动,又不急不缓,而精不露者,智惠人也。睑蹇缩,精无光者,愚钝人也。眼光不出睑者,藏情人也,加以睑涩盗视者,必作偷也。若[修以矛易心]睮(因茂)[目交][目聂](而菜切)者,蛆嫉人也。急[目亟](侧夹切)者,不嫉妒则虚妄人也。盯(竹耕切)雎晊血者,恶性人也。[目蛮][目延](时间切)矘晃者,憨[口贺](呼个切)人也。[目占](丁念切)[目兼](馨念切),[玉民][目秦](时巾切)者,人也。弥[絅以言易纟]蒙瞺者,诈人也。[水应]澄[手勾](乌巧切)[目效](胡巧切)者,掘强人也。羊日[日江](乌江切)瞳(敕江切)者,毒害人也。睢盱[目夹]烁者,回邪人也。精色杂而光彩浮浅者,心意不定,无信人也。精清光溢者,聪明人也。精沉光定者,大胆人也。上目眦下眦中深厚,气色秾厚者,有威武亦大胆人也。气色飘眇,浅薄人也。土地不洁者,无威、怯懦人也。精紫黑而光彩端定者,刚烈人也。精洁白而端定者,好隐遁人也。精多光而不溢散,清澈而视端审者,直性人也。精黄而光彩澄澈者,慕道术人也。点精近上者,志意下劣人也。怀嫉妒,蝼姑日心难得,夫指者欲纤秾如鹅,有皮相连者,性淳和人也。指头方怼者,见事迟人也。妍美者,嘱授人信之;恶者,人不遵承也。)
毛发光泽,唇口如朱者,才能学艺人也。
(心出为舌,又主血。血穷为毛发,荣于耳,藏于神。《经》曰:野狐鬓,难期信;羖[羊历]鬓,多狐疑。唇急齿露,难与为友;唇宽端正,出言有章;唇口不佳,出言不信。口边无媚,好扬人恶;口啄如鸟,不可与居,恶心人也。急缓如鸟,言语撮聚者,此人多口舌。缓急不同,少信人也。)
鼻孔小缩,准头低曲者,悭吝人也。
(肺出为鼻孔,又主皮肤,又为气息,藏于魄。好鼻者,有声誉。鼻柱薄而梁陷者,多病厄人也。鼻无媚,憨蠢人也。蜣蜋鼻,少意智人也。)
耳孔小,齿瓣细者,邪谄佞人也。
(肾出为骨,又主髓。髓穷为耳孔,骨穷为齿,藏于志。《经》曰:耳孔深广者,心虚而识玄。耳孔丑小者,无智而不信神理。耳边无媚,鄙拙人也。耳孔小而节骨曲戾者,无意智人也。老鼠耳者,杀之不死。又云:鼠耳之人,多作偷盗者也。)
耳轮厚大,鼻准圆实,端净,颏颐深广厚大者,忠信谨厚人也。
(脾出为肉,肉穷为孔,又主耳轮,准鼻梁、颏颐等,藏于意。《经》曰:夫头高大者,性自在而好凌人。头卑弊者,性随人而细碎。故曰:鹿头侧长,志气雄强;兔头蔑颉,意志下劣;獭头横阔,心意豁达。夫颈细而曲者,不自树立人也。若色斑驳或不洁净者,性随宜而不坚固。夫手纤长者,好施舍;短厚者,好取;舍则庶几,取则贪惜。故曰:手如鸡足,意智褊促。手如猪蹄,志意昏迷。手如猴掌,勤劬伎俩。夫背厚阔者,刚决人也;薄者,怯弱人也。夫腹端妍者,才华人也。故曰:牛腹婪贪,财物自淹。腹者,懒人也。夫腰端美者,则乐而能任人也。蜥蜴腰者,缓人也。夫臂髀厚广者,可倚任,安稳人也。夫蛇行者,含毒人也,不可与之共事。鸟行跄跄,性行不良,似鸟鹊行也。鹰行雄烈。豺狼行者,性粗觅利人也。牛行,性直也。马行,猛烈人也。)
此性灵存乎容止者也。
(范蠡曰:“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
尉缭曰:“秦始皇,隆准长目,鸷膺豺声,少恩信,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不可与之久游。”
叔鱼生,其母视之曰:“是虎目而豕心,鸢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厌也。”
晋叔向欲娶于巫臣氏,其母不欲,曰:“昔有仍氏生女,黠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娶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婪无厌,忿类无期,谓之封豕。有穷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且三代之亡,皆是物也。汝何为哉?天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叔向惧,乃止。
魏安厘王问子从曰:“马回梗梗亮直,大夫之节,吾欲为相,可乎?”答曰:“长目而豕视,则体方而心圆。每以其法相人,千万不失一。臣见回非不为伟其体干,然甚疑其目。”
平原君相秦将白起,谓赵王曰:“武安君之为人也,小头而锐下,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锐下者,断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
王莽大口蹶颐,露目赤精,声大而身长七尺五寸,反膺仰视,瞰临左右。或言莽所谓鸱目虎啄,豺狼之声,故瞰食人,亦当为人所杀。后篡汉位,后兵败归,果被杀也。)
夫命之与相,犹声之与响也。声动乎几,响穷乎应,必然之理矣。虽云:以言信行,失之宰予;以貌度性,失之子羽。然《传》称:“而戚,忧必及之;无庆而欢,乐必还之。”此心有先动而神有先知,则色有先见。故扁鹊见桓公,知其将亡;申叔见巫臣,知其窃妻。或跃马膳珍,或飞而食肉,或早隶晚侯,或初刑末王。铜岩无以饱生,玉馔终乎饿死。则彼度表扪骨,指色摘理,不可诬也。故列云尔。
赵子曰:夫云雷世屯,瞻乌未定。当此时也,在君为君委质治人,各为其主用职耳。故高祖赏季布之罪,晋文嘉寺人之过,虽前窘莫之怨也,可谓通于大体矣。昔晋文公初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祛。及反国,吕、郄畏逼,将焚公宫而杀之。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汝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汝为惠公来,求杀余,命汝三宿,汝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惟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罪,岂惟刑臣!”(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也。)公见之,以难告,得免吕、郄之难。
(韩子曰:“齐、晋绝嗣,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也。后世之君,明不能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以不忠之臣,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子罕、田常之劫;知之,则因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其仇而时不能烛多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惑,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
陈轸与张仪俱事秦惠王,惠王皆重之。二人争宠,仪恶轸于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善于秦而善于轸,轸为楚厚而为秦薄也。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之?”王乃召轸而问之。轸曰:“臣愿之楚。臣出必故之楚,且明臣为楚与否也。昔楚有两妻者,王闻之乎?”王曰:“弗闻。”轸曰:“楚有两妻者,人挑其长者,长者骂之;挑其少者,少者复挑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为挑者曰:‘为汝娶少者乎?娶长者乎?’挑者曰:‘娶长者。’客曰:‘长者骂汝,少者复挑汝。汝何故娶长者?’挑者曰:‘居人之所,则欲其挑我;为我之妻,则欲其骂人。’今楚王明主,昭阳贤相。使轸为臣常以国情输楚,楚王将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臣何故之楚?足以明臣为楚与否也。”轸出,仪入问王曰:“果欲之楚否?”王曰:“然。”仪曰:“轸不为楚,楚王何为欲之?”王复以仪言谓轸,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行道之人尽知之矣。子胥忠于君,而天下皆争以为臣;曾参、孝己爱于亲,而天下皆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必善妇也。今轸若不忠于君,楚亦何以为臣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将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厚待之。惠王终相张仪,轸遂奔楚。
(张仪初恶陈轸于惠王曰:“轸犹善楚,为求地甚力。”左爽谓陈轸曰:“仪善于魏王,魏王甚信之,公虽百说,犹不听也。公不如以仪之言为质,而得复楚。”轸曰:“善。”因使人以张仪之言闻于楚王,楚王喜,欲复之,轸乃奔楚也。)
韩信初为齐王时,蒯通说信,使三分天下,信不听。后知汉畏恶其能,乃与豨谋反。事泄,吕太后以计擒之。方斩,曰:“吾悔不听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汉高祖自将,伐陈豨于钜鹿,信称疾不从,欲于中起。信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书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诈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也。)
高祖归,乃诏齐捕通。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耶?”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夷之乎?”上怒曰:“烹之!”通曰:“嗟乎!冤哉烹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弛而维绝,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聚。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犬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求者甚众,故力不能耳,又可尽烹耶?”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也。
(貂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人也。且今使公孙子贤,而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固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哉。”安平君曰:“敬闻命矣。”任之于王。后田单得免九子之谗,貂勃之力也。)
初,吴王濞与七国谋反,及发,济北王欲。公孙玃(俱碧反)谓济北王曰:“臣请试为大王明说梁王,通意天子。说而不用,死未晚也。”公孙玃遂见梁王,曰:“夫济北之地,东接强齐,南牵吴越,北胁燕赵,此四分五裂之国。权不足以自守,劲不足以扞寇,又非有奇佐之士以待难也。虽坠(坠,失也。)言于吴,非其正计也。昔郑祭仲许宋人立公子突,以活其君,非义也。《春秋》记之,为其以生易死,以存易亡也。向使济北见情,实示不从之端,则吴必先历齐,军济北,招燕赵而总之。如此,则山东之纵结而无隙矣。今吴楚练诸侯之兵,驱白徒之众,西与天子争衡,济北独抵节坚守不下,使吴失与而无助,跬行独进,瓦解土崩,破败而不救者,未必非济北之力也。夫以区区之济北,而与诸侯争强,是以羔犊之弱,而捍虎狼之敌也。守职不挠,可谓诚一矣。功义如此,尚见疑于上,胁肩低首,累足抚襟,使有自悔不前之心(悔不与吴西也),非社稷之利也,臣恐藩臣守职者疑之。臣窃料之,能历西山,径长乐,抵未央,攘袂而正议者,独大王耳。上有全亡之功,下有安百姓之名,德沦于骨髓,恩加于无穷,愿大王留意详维之。”孝王大说,使人驰以闻,济北王得不坐,徒封于灾川。
陈琳典袁绍文章,袁氏败,琳归太祖。太祖谓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祖父耶?”琳谢曰:“楚汉未分,蒯通进策于韩信。干时之战,管仲肆力于子纠。唯欲效计其主,助福一时。故跖之客可以刺由,桀之狗可使吠尧也。今明公必能进贤于忿后,弃愚于爱前。四方革面,英豪宅心矣。唯明公裁之。”太祖曰:“善!”厚待之。由是观之,是知晋侯杀里克,汉祖戮丁公,石勒诛枣嵩,刘备薄许靖,良有以也。故范晔曰:“夫人守义于故主,斯可以事新主;耻以其众受宠,斯可以受大宠。”若乃言之者虽诚,而闻之者未譬,岂苟进之悦,易以情纳,持正之忤,难以理求?诚能释利以循道,居方以从义,君子之概也。
《国语》,《战国策》《 菜根谭》,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
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齐策》中记颜斶见齐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还滔滔不绝地论证了国无士则必亡,故“士贵耳,王者不贵”的道理。《秦策》中赞扬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却使得“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这当然是夸大的,但这夸大中显示了策士们的自信,也是平民中优异人物的自信。
《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多位义侠之士的豪情壮举。
“侠”也是一种游离于统治集团、不受权势拘勒的人物。他们以自身的标准、个人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重义轻生,感情激烈,显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所以“侠”总是为放任不羁的人们所喜爱。
总而言之,《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完全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说话。由于《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当然从历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虽然也能传神,毕竟过于简单。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心。易水送别的一节这样描写: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部分,经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万行,一万一千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十一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十六章,是佚书。这部大约编成于秦汉之际,类似后来刘向重编许多纵横家言为《战国策》所根据的一种被埋没的纵横家言的辑本。其中佚书为司马迁、刘向所未见,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保存不少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决定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这时候,春秋时代所讲的礼法信义,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从容辞令的行人,不得不变为剧谈雄辩的说士。所以《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而其时许多谋臣策士的游说和议论,也是春秋时代行人辞令的进一步发展。
《战国策》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例如苏秦起初本是以“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乃转而以“合纵”说燕赵。陈轸先仕秦而后仕楚,既仕楚而又贰于秦,朝秦暮楚,立场不定。但也有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也有意在收买人心、焚券“示义”的冯谖(齐策四),虽然他是为统治阶级效劳,却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颜斶的直叱“王前”(齐策四)。而后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头。此外书中还从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女性固宠的斗争和宫闱的丑行,如郑袖的谗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后欲以魏丑夫殉葬(秦策二)表现了她们的阴险与无耻。以上这些虽然只作客观叙述,但也反映了战国时代各种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最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苏秦说赵王(赵策二),张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并秦策一),虞卿斥栲缓(赵策三)等,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们估计形势,分析利害,往往细致准确。如苏秦劝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个可能的结果(齐策三);齐索地于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楚策二)。虽然《战国策》记述事件的后果不尽可靠,但作为纵横家论事的本身来看,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如苏秦说秦不行及相赵归家,前后颓丧和得意的情状,以及庸俗的世态人情(秦策一),鲁仲连的俶傥奇伟,慷慨慕义,“不诎于诸侯”的精神,无不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特别是燕策中用全力写刺客荆轲,是一篇完整的侠义故事。例如易水送别一段:
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在一种悲壮淋漓的气氛中,把一个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分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
至于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论者的说服力,甚至有时还可以节省文辞。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对楚宣王(楚策一),苏代以鹬蚌相持说赵惠王(燕策二),苏秦以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齐策三),庄辛以蜻蛉、黄雀说楚襄王,汗明以骥服盐车说春申君(并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个特点。特别像邹忌讽谏的方法更为巧妙。他拿亲自体验的生活琐事来启发齐王,小中见大,步步进逼,使齐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围的危险,不得不下令大开言路。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事实而非虚构,但借来作为一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依然带有寓言意味,可谓别开生面。
中华智谋故事全集
作者:(明)冯梦龙
本书是一部浓缩中华民族五千年谋略智慧的经典之作。 取材于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智囊》一书。本书对中国自古以来有关智谋韬略的经典理论、历史案例和著名故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编撰,甄选了数百个最具典型性的智谋故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诸多领域
目录
上智部
卷一·见大
太公孔子
使马圉
诸葛亮
汉光武帝
燕昭王
王猛
范文正
屠枰石
张耳
狄武襄
杨士奇
《二十四史谋略通鉴》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从社会谋略大师老子的《道德经》,到兵圣孙武的《孙子兵法》;从经济政治两用人才管仲的《管子》,到脍炙人口,战场商场皆可通行的《三十六计》,谋略在中国人的眼中已经不止是决胜疆场,兴邦治国的王者之道,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的经验,成为了人们对事物高瞧远瞩、曲折复杂的一种认识。它可以是韬光养晦的政治权术,可以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奇谍、可以是人尽其用的伯乐智慧,可以是安家存身的处世哲学。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谋略无处不在。
《中国帝王谋略》
成大事者,须有大谋略。本书集中国历代帝王之大成,汇集王霸谋略
无论做官、做人、做事,都值得一读。该书内涵深厚,涉及君王的任人、察势、立身、霸略、权变等诸多方面,夹叙夹议,史论结合,虽历千年,亦杂有封建权术之糟粕,但仍不失为一部可以借鉴的领导学专著。
尤其是对那些心怀大志、追求卓越的***来说,无论奉上御下、结盟御敌、公关游说还是为人处世,均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鬼谷子》
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 竹简鬼谷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此书,是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因此可以说,《鬼谷子》的智慧也就是一部“治人兵法”。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
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尉缭子》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对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是战国晚期论述军事、政治的一部著作,共五卷二十四篇,南宋刻行的《武经七书》本最早。《汉书·艺文志》杂家收录了《尉缭子》二十九篇。唐朝初年的《群书治要》中节录了《尉缭子》四篇。
《战国策》
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2023-08-06 10:52: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