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将古韵分多少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3收藏

段玉裁将古韵分多少部?,第1张

段玉裁(1735—1815)

他认为八卦就是文字的萌芽

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市人。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二十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经10年,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段玉裁在京时,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1743~1796) 、姚鼐(1731~1815)等学者。 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1744~1794)、金榜(1735~1801)等人相交。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乾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学、训诂学方面的贡献极大。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所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 《 说文解字注 》及《经韵楼集》等书。 《六书音均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 (1681~1762) 《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说文解字注》积30余年的功力写成,体大思精,为前所未有。他先为《说文解字读》,每字之下博引群书,详注出处,晚年才删去繁文,简约成《说文解字注》。嘉庆二十年(1815)五月全书刻成,风行一时,大为学者所称赞,《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说文》段注的主要特点是:①比勘二 徐(徐铉、徐锴)本,刊正传写和刻本的谬误。②阐明许书著作的体例。③引证经传古籍,解释许说,推求许说所本。④在许慎训解之外,说明字义的引申和变迁;指出字有古今,义也有古今。⑤阐发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根据谐声声符说明音义相通之理。与同时学者桂馥、朱骏声、王筠并称《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注《 说文 》的成就极大。他不仅贯串全书,详加注释,把《说文》在考订文字、声音、训诂三方面的真实价值阐发无遗,而且创通许多研究词义的方法,对汉语训诂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门径。尽管书中不免有偏执武断之处,可是其中精粹之处终不可没。其后钮树玉作《段氏说文注订》,徐承庆作《说文段注匡谬》,王绍兰作《说文解字段注订补》,徐灏作《说文段注笺》,虽各有发明,然成就不大,且有以不谬为谬者,转增烦扰。段书旧有经韵楼原刻本,后又有苏州书局翻刻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原刻本影印行世。惟原刻本误字不少,苏州局本稍胜。学者可参考冯桂芬《段注说文考正》,冯将原书误处均已校出。

段玉裁不但在整理文献的实践中作出了不朽的业绩,同时他总结实践经验,又提出很多卓越的见解,诸如“改字”问题、误校问题、分别作者之是非与本子之是非等,卓识宏议,发人之所未发,至今为学者所称道。其在《经韵楼集·与黄荛圃论孟子音义书》中有论:“凡宋版古书,信其是处则从之,信其非处则改之,其疑不定者,则姑存以俟之。不得勿论其是非,不敢改易一字,意欲存其真,适滋后来之惑。” 关于“改字”问题,总的说来,他是主张“勇改”的,认为当改则改,知错不改反而会留下后果。但是他同时又反对妄改、擅改,因为妄改、擅改会造成更恶劣甚至难以挽回的后果。他说:“转不若多存其未校订之本,使学者随其学之浅深以定其瑕瑜,而瑕瑜之真固在。古书之坏于不校者固多,坏于校者尤多。坏于不校者,以校治之;坏于校者,久而不可治。”(《经韵楼集·重刊明道二年国语序》)甘苦有得之言,发人深省!段玉裁校书不迷信古本,而是主张依靠自己的学识,善加判断。他分析经书的“疏”与“经注”本来都是各自单行的,各家所守的“经注”以及单行的“疏”受授不同,其字其说龃龉者多,自《十三经》合刊注疏音释,学者能够识别其源流同异的并不多。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古本来校勘经书的文字,已不能够解决问题,最后只有凭借自己的学识作出抉择。《十三经注疏·释文校勘记序》指出:“顾自唐以来,而徒沾沾于宋本,抑末也。”可见段玉裁不独鄙视俗本为不足据,就是通常以为的精善宋本,也亦去其积误而探其义理以定是非,这就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其分析为:“读书有本子之是非,有作书者之是非(按当指立说),本子之是非,可雠校而定之,作书者之是非,则末易定也……仆以为定本子之是非,存乎淹博,定作书者之是非,则存乎识断、审定。”(《经韵楼集·与胡孝廉世琦书》)这些议论,给校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力和扎实的基本功。段玉裁在校勘方面的绝诣,有很多校例已为当代发现的敦煌写本、阜阳汉简所证实,不能不令人叹服。其所著《古文尚书撰异》勘正今本误字甚多,当时无别本可参,仅凭理校,今与敦煌写本对校,每多合者。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云:曾以《尚书》残卷《益稷》、《禹贡》两例“持与段氏《撰异》对读”,其中段氏所定“脞字从肉”、“繇字不从草”等例,“今照此写本,段君之言为定谳矣”。又如段玉裁在《诗经小学》中判断《诗经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的“讯”为“谇”之误,近年,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的《诗经》竹简正作“歌以谇之”,证实了他的判断完全正确。

段玉裁生平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古文尚书撰异》、《经韵楼集》、《毛诗故训传定本》、《诗经小学录》、《戴东原年谱》等。段玉裁高足弟子之中,长洲徐頲、嘉兴沈涛、女婿仁和龚丽正较为知名,长洲陈奂尤其得其学识真传。

网上资料,希望有所帮助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529353htmlsi=2

一、词调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有自己的乐谱,写词必须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填写,要做到“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有时还要区别四声,所以称之为填词又叫“倚声”。词调同宫调有密切的联系,填词必须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宫调。

宫调由七声十二律构成,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其中任何一声都可以构成一种调式。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合称“宫调”。乐音的音高标准称“律”,分六律(阳律):黄钟、太簇、姑冼(xian)、蕤宝、夷则、亡射(wu

yi);六吕(阴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合八十四宫调,但在唐及北宋实际应用只四声二十八调。即宫声七调:正宫、高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商声七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商调、越调;角声七调:大石角、高大石角、双角、小石角、歇指角、商角、越角;羽声七调:般涉调、高般涉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羽调。到了南宋时只用七宫十二调,即角声七调完全不用,商声七调除去高大石调,羽声七调除去高般涉调。

二、词牌

词调的名称叫做词牌。词牌代表一定的词律格式。但有不少词牌是有别名的即调同名异,如《念奴娇》又称《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赋〉等;也有的词牌名称相同却不是同一词调即调异名同,如有〈忆江南〉别名〈步虚声〉而也有〈西江月〉别名〈步虚声〉。

三、词谱

现存最早的词谱是明·张延的〈诗余图谱〉,比较完备的词谱有清·万树的〈词律〉和康熙时期陈延敬、王奕清奉敕编撰的〈钦定词谱〉简称〈词谱〉。清

·舒梦兰编〈白香词谱〉四卷,选录历代名作一百首,附注平仄声调,适合初学者填词参考,还有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简明适用,而潘慎主编的〈词律辞典〉是迄今收罗最完备的词谱。

四、词韵(略)详见〈词林正韵〉

五、词律

词牌中有所谓的添字、傩破、减字、偷声等这里作一下解释。添字、减字单指字数的增减而已。添字后引起句式的变化,一句破成两句,称“傩破”。偷声与之反。

一首词的下阕起头句式不同于上阕这样的下阕起头处称“换头”,又叫“过变”常见的有:〈忆秦蛾〉、〈贺新郎〉等。

三段的词叫三叠词,前二段句式完全相同又比第三段短的称“双拽头”常见的有〈瑞龙吟〉等。非双拽头的词有〈兰陵王〉、〈夜半乐〉等。而四叠的词仅有〈胜州令〉、〈莺啼序〉两调。

词句常常使用领字,即在一句开头一个字、两个字(如:莫是、还又、哪堪等)、三个字(如:最无端、更能消、又却是等),语气上稍作停顿又不点断,语义上领起下文。领字中最主要的是一字豆(又作“逗”、“读”)一字豆多数是虚词,如:正、但、又、更、况、且、方、应、甚等,如:但目送芳尘去(贺铸·〈青玉案〉)。也有些是动词:望、问、怕、料、想、看、叹、念等,如:问江路梅花开也未(程垓〈酷相思〉)。

六、对仗

词的对仗没有具体的规定,相连两句字数相同,就可以构成对仗,一字豆后面的句子也可以对仗,如:快酒兵长俊、诗坛高筑(辛弃疾·〈满江红〉)。不限平仄相对,也不忌同字相对。

七、韵式

词的韵式从整体上看具有不规则性,用韵没有固定的位置。但就一个词调来说却有严格的规定。词的韵式有平韵式、有仄韵式,仄韵中上、去可通押,入声韵单押。还有平仄转韵式、平仄同协式。韵字也不避同字。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1.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方法是系联法。

  A 系联《诗经》入韵字。把诗经各章里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入韵字串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从而得出若干个韵部。

  B 系联上古其他韵文中的入韵字。

  C 系联谐声系统。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音的,一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2.研究上古声母的的材料和方法

  主要是谐声字,并参照古籍异文,古籍注音和声训。

  A 谐声字。造字时代,谐声字的声符相同,其声母也相同,由此可以推知上古声母的大致情况。如:悲B,绯F;篷P,逢F等,有相同的声符,可以知道它们的声母是相同的。

  B 古籍异文,指同一语音,同一概念的字在古籍中的写法不同,如:

  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说之。

  陈骈贵齐。

  田骈就是陈骈,可见上古时代,田与陈同音。

  C 古籍注音。如〖说文〗中云:冲----读若动,表明两字同音,声母当然也相同。

  D 声训

  古人用同音字的近音字来注音的一种方法。

  冬,终也,物终成也。

  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二、上古韵部研究

  自宋代就有人进行研究,如郑庠分为六部,但不够科学。清代顾炎武正式把古韵分为十部,奠定了古韵分部的基础。后来,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十七部,章炳麟分为二十二部,王力分为三十部。

  三、上古声母的研究

  上古声母的研究起步较晚,它是从清代钱大昕开始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古读‘负’,如‘背’----古读‘附’如‘部’。”如:

  异文:

  伏羲----庖羲

  扶服----匍匐

  封域----邦域

  汾水之阳,又作盆水之阳。

  谐声字:

  非 辈; 方 旁; 奉 棒。

  方言:

  蚊。负父之命,注作:“负音佩。”方言中多说“负债”为 “背债”。

  现代闽方言里就无唇齿音{F},厦门话里把“房”读为[ ]。

  2.古无舌上音

  《十驾斋养新录》有“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认为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是从上古的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如:直读为特,竹读为笃,陈读为田。又如:

  厦门话里,陈读为[TIN]

  3.娘日归泥说

  由章炳麟提出。认为中古的娘日两纽归入泥母。

  谐声字:而(日纽)---耐(泥纽)

  涅(日纽)---泥(泥纽)

  章炳麟,黄侃,曾运乾,钱玄同,周祖谟等人都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提出了古声母三十二个的说法。

  四、上古声调

  上古声调至今还无定论。顾炎武、江永等认为古四声一贯,实际上认为古无声调。黄侃认为上古有平、入两调。段玉裁认为上古有平上入三声,孔广森认为有平上去三声,王念孙认为有平上去入四声。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A 清阴浊阳。

  清:帮方松精书-------阴平。

  浊:平崇船如狂------阳平。

  B 浊上归去。

  并奉象善旱-----去声。

  C 去声不变。

  D 入派三声。

  全浊:渤族集舌-----阳平。

  次浊:密袜纳-----去声。

  全清,次清----平上去。

  五、反切以前的标音法

  1.譬况

  描写某字发音的情貌和方法。用的术语有“急气”“缓气”“长言”“短言”。

  2.读若

  用近音字来标音。如:

  莠读若酉(淮南子)

  3.直音。用同音字来注音。

  郦食其:服虔注:音历异基。

  直音虽好,但有时找不到同音的字,于是产生了反切。清人陈澧说:“古人音书,但曰读若某,读与某同,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孙叔然始为反语,认二字为一字,而其用不穷,此古人所不及也。”

  4.反切

  六、古音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在古代的书面语言中,有本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就是通假。古音通假实际上就是写别字,由于 先秦时代对文字的使用没有规范,这种别字得到了社会的认承,就成了通假字。东汉训诂学家郑玄作了如下解释:“其始书之也,仑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这种情况和写别字类似,但又和写别字不同,因为它产生以后,别人跟着仿效,相沿成习,就成了合法的了。今天的别字则是不合法的。

  通假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通假:古音的声母和韵母相同。

  辩 辨(借字在前,本字在后)两字古音同属并母元部。辩字,本义在巧言,假为辨。

  言伪而辩。(礼记王制)本义

  两 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

  直 特 两字同属定母职部。直的本义为不弯曲,假借为特。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

  2.近音通假;有如下几种情况,声母相同,韵母相近;韵母相同,声母相近;声母,韵母都相近。

  声母相同,韵母相近;

  时,是。(时,禅母之部。是,禅母支部)时的本义是季,假借为“是”。

  韵母相同,声母相近;

  被,披。(被,并母歌部。披,滂母歌部)。被的本义为被子,假借为“披”。如:操吴戈兮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声母,韵母相近;

  阙,掘。(阙,溪母月部。掘,群母物部)。阙的本义为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阁楼。假为掘,如:“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不明古音通假,难免望文生训,误解古书的原意。如,八月剥枣。“剥”通“扑”,扑打的意义。“归孔子豚”,“归”通假借为“馈”,不是归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