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学语文,第1张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苏教育(未出齐) ----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中学任教。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申请英国留学的学生不少,那么英国留学有哪些值得去的书店呢这是很多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和一起来看看英国留学必去的十所书店吧!下面是我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Waterstone's

 位于Piccadilly的Waterstone's是文学爱好者的购物天堂,是欧洲最大的书店。分布在八个楼层以及超过13公里的书架,不只是一个书店,还有一间酒吧,五楼的View餐厅,礼品店和艺术画廊,加上定期由著名作家新书签售的发表会。最近很红的涂鸦本秘密花园也可以在里面买到哦。

  二、Foyles

 是伦敦最著名的书店之一,分布在五层陈列所有您可以想象到的书。这家位于Charing Cross Road 自1906年成立的书店库存英国最广泛的书。还可以在它的Ray’s J 爵士咖啡馆听音乐,或参观艺术画廊。

  三、Stanford's

 成立于1853年。位于Covent Garden的旗舰店是旅游爱好者必造访的书店,库存世界上最多的地图和旅游书。著名客人包括 Scott of theAntarctic, Florence Nightingale 和Ranulph Fiennes。

  四、Grant & Cutler

 是英国最大的外语书店,致力于提供生活语言和文学,从阿拉伯语到祖鲁。广泛库存世界DVD的**。

  五、Bernard J Shapero Rare Books

 位于Mayfair区,是伦敦最著名的古籍书店之一,专精于旅游,自然历史,英语文学和大陆书籍。对稀有的珍本,古老的地图或照片,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店里还提供估价服务。

  六、Oxfam Bookshop

 是欧洲最大的二手书的零售商,不仅库存比大多数商店更广泛的书籍,书价便宜而且可以帮助慈善事业。一举两得,可以浏览现代小说和休闲娱乐以及专业文献。

  七、Southbank Book Market

 位于滑铁卢桥底下的Queen`s Walk,是伦敦保存最神秘的书店之一。就在BFISouthbank的外面,每天开放,风雨无阻,可以浏览任何主题的书籍,包括数以百计的二手古董书籍。

  八、Daunt Books

 位于MaryleboneHigh Street爱德华七世时代的书店。书是以国家别分类,而不是按字母排列顺序的,所以导游,地图,非小说和小说类全部排在一起,是一个独特的浏览经验。

  九、Hatchards

 是伦敦最古老的书店。成立于1797年,出版广泛的小说和非小说类,和特殊的版本。还有专门的宗教书籍。

  十、Blackwell's

 位于CharingCross Road ,是英国领先的学术书店,库存广泛的学术以及普遍关心的标题书籍。

 同学们去了之后一定要去感受伦敦书店之美,弥漫于鼻息之间的书香味,让你流连忘返。

在远离印度次大陆的地方,有一列散落在东印度洋上的美丽群岛——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由于这片群岛离印度本土太远,同时离东南亚反而更近,因此很让人惊讶为什么此地属于印度而不是印尼、缅甸或者泰国。说来也有趣,此处海外“飞地”竟然是曾经的英帝国留给印度的一处意外的“遗产”。

远离印度本土的海上飞地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无论从地理、人种还是历史文化上都与印度次大陆没有多少关系,与近在咫尺的中南半岛倒是颇多瓜葛。

从地理上看,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距离印度本土最近处约为800公里,距离印度大部分地区都超过1000公里(可参考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1000公里左右)。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与印尼苏门答腊岛反而只有约150公里的距离(相当于北京到唐山的直线距离),距离缅甸本土也仅仅250公里左右(大致相当于北京到石家庄的直线距离)。因此纯粹从地理上看,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应该属于东南亚地区而不是南亚地区。

从人种方面看,北部的安达曼群岛原住民属于矮黑人种,使用语言系属未定的安达曼语 ,平均身高12-15米,非常矮小。他们的脸比较大,鼻子比较直,有着漆黑的皮肤和白白牙齿,与非洲黑人很像但也有很多区别。南部的尼科巴群岛的原住民是马来人与缅甸得楞人的混血后裔。尼科巴人成年男子平均身高约160米,身材矮小但十分强壮、长寿。他们有着黝黑的肤色、较高的颧骨和小而平的鼻子,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他们使用的尼科巴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总体来说,历史上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南北部的人种相对比较单一,而印度次大陆上的人种则比较复杂,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及棕种人都有而且一定程度上经过混血,不易分辨和归类。

从历史上看,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被发现较早,古希腊、阿拉伯和中国文献均有记载,由于地处热带以及原始文化,岛上的原住民基本不穿衣服,因此在古籍中被称为“裸人国”。印度大陆由于历史上大多处于分裂状态,少有大一统政权,加上地理距离遥远,因此一直并未对该地实行有效统治。反倒是西方国家在航海时代开始后实际占领并控制了这片群岛。

从语言上看,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原住民使用的语言是南亚语系里非常独特的语言。尼科巴岛上通行的澳斯特罗亚细亚诸语言。原被视为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中的一个语族,更近的资料表示这些向来所知甚少的语言属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分支。而印度本土的语系则非常复杂,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德拉维达语系等。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30%人口使用,英语则作为第二官方语言使用。

日不落帝国留给印度的意外遗产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上的原住民一直处于原始社会形态,大航海时代开启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先后被葡萄牙、丹麦、英国(1857年)、日本(二战期间)占领,大部分时候用于关押罪犯。1945年日本投降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重新被英国接管。由于在二战中大伤元气的大英帝国再也无法维持庞大的殖民地统治,巴基斯坦、印度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15日分治、独立。其中印度接管的部分就有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日不落帝国留给印度的一份意外遗产。

当然,英国留给印度的不止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这样的“优质遗产”,还有宗教问题、克什米尔问题、藏南问题、斯里兰卡等“负资产”,毕竟英国不会乐见南亚地区统一和强大。

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不过无论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历史上属于哪里,目前该地属于印度确实是铁板钉钉的事了。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而重要,因为它是通往印度洋的一扇难以绕过去的大门,无论是马六甲海峡还是未来可能建成运河的克拉地峡,实际上都被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牢牢看住。

由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重要的战略位置,加上有布莱尔港这样的深水良港(水深37-457米),印度近年来已大幅加强在该群岛上军事基地的建设。1999年初,印度海军开始在该群岛组建“远东海军”舰队。21世纪以来印度海军提出“海洋威慑”和“远海歼敌”的战略思想,已在该地建立了印军历史上第一个三军联合司令部。据报道,印度将耗资20亿美元,在岛上增加部署6艘战舰、10架海上侦察机,修建完善其他军事设施。大有将整个东印度洋变成印度“内海”之势。

不过,由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在地质上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很容易发生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如2004年的印度洋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就导致了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岛7000多人死亡,上万人失踪,是整个印度洋海啸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liuxue86com 2012年11月30日 10时讯 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为英国主要汉学研究重镇(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剑桥大学、以及牛津大学)之一。剑桥大学卓越的研究机构、丰富的典藏资源、以及优秀的汉学研究学者,为英国的汉学研究注入了新生命,也充份展现了剑桥大学汉学研究的历史及优良的学术传统。剑桥大学主要汉学相关书籍,分别收藏于以下机构: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Chinese Collec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东方研究院图书馆(Faculty Library, Faculty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及同位于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等等图书馆。本文将重点介绍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要珍贵的收藏。  

剑桥大学图书馆为世界知名大型图书馆之一,而其中的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所收藏的汉学文物,不仅为世界上少有的珍藏,数量上也同样非常惊人。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所收藏的珍贵文物,包含了为数丰富的十三世纪甲骨文、各类善本珍籍、手抄本、手稿、绘图、拓本及其它重要文物。

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所收藏的第一本中文书籍,为白金汉公爵(Duke of Buckingham)于1632年赠与中文部的藏书。之后,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更获得剑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威妥玛(Thomas Wade, 1818-1895)所慷慨捐赠的4,304本珍贵中文书籍。这些中文书籍,为威妥玛教授于中国担任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等等职务时的四十年间,陆续获得的私人收藏。这些书籍主要为历史、法律、外交类书籍,同时也包含了许多宝贵的善本珍籍,如十七世纪《明实录》手稿(Veritable Records of the Ming Dynasty)、十五世纪的《异域图志》(Illustrated Chronicle of Strange Lands)等等。

二次大战后,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的中文藏书为洛克哈特爵士(Sir J H Stewart Lockhart)、阿拉巴斯德先生(Ernest Alabaster)、汉学教授莫尔(Arthur Christopher Moule)、汉学教授哈隆(Gustav Haloun)所拥有的私人收藏捐赠及采购。1952年获得由金璋先生(L C Hopkins)捐赠生前收藏的约八百多片甲骨文。因这些甲骨文皆承载了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目前为剑桥大学图书馆内最古老的典藏文物。  

此外,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的珍贵收藏还包含清德宗于1908年赠与伦敦中国协会(the China Society of London)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Imperial Encyclopaedia)。《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规模最大也最完整保存的类书(注1),由清康熙年间即开始编撰,至雍正四年编成,并开始排印。《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收录了清初以前历代典籍,总数约有一万五千多卷经史子集,除文字记述外,也包含了大量的附图及图表,图文并茂,实为汉学家查询古代文献重要的依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依分类及主题编目,主要结构包含三个层次:「汇编、典、部」。其中,「汇编」分成六大类,包含历象汇编(记天文、历法等)、方舆汇编(记地理等)、明伦汇编(记百官、家族等)、博物汇编(记动植物、农业、医学等)、理学汇编(记经学、文学等)、经济汇编(记教育、经济、律法等)。汇编以下,还分类成32「典」,以及6117「部」。由于分类清楚详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可视为查询汉典古籍文献的百科全书,不仅为汉典古籍集大成之作品,也成为汉学学者经常使用的查询工具,为一优良的索引工具书。

而近年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也持续从国际其它机构得到的许多慷慨赠书,例如于1986年,大陆捐赠4,468册中文书籍。1988年,台湾故宫博物院捐赠了重要古籍-《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Imperial Compendium of Literature)共五百册。《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为撷取《四库全书》中菁华所编汇而成。由于《四库全书》为清乾隆三十八年开始修编,但高宗已届高龄,唯恐生前无法目睹《四库全书》的完成,故下令将《四库全书》中菁华部份(约全书的七分之一)编汇成《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荟要》共有手抄本两部,一部已于英法联军时被烧毁,另一部置放于摛藻堂供高宗阅读,后由故宫博物院典藏,为现存海内外唯一孤本。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收录菁华全书的部份,除了较《四库全书》更加简约菁粹外,也因其本质为「专供御览,毋须钻营于不利清廷之思想着作之芟减汰除,更能保存原书内容之真实性」(注2),至今仍为汉学学者研究古籍的重要参考依据,拥有极高的历史及学术意义。 

综合以上,剑桥大学的中文馆藏涵盖领域相当多元,而其中该校图书馆中文部收藏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善本珍籍及宝贵文物,提供了英国汉学研究学者相当重要的参考资源。除此之外,该校近几十年来也陆续出版了许多的重要汉学着作,为国际汉学研究相当重要的参考依据,强化了国际汉学研究的深度。

注1:根据郑恒雄所述,「类书相当于今日的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是颇具特色的一种工具书」。

注2:请参考徐小燕,〈学问的渊薮〉,第5页。

资料来源: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A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 Mind',  http://wwwlibcamacuk/About/journeypdf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 Collections, http://wwwlibcamacuk/deptserv/chinese/introhtml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The Chinese Collections, http://wwwlibcamacuk/deptserv/chinese/catalogueshtml

郑恒雄,〈钦定古今集成资料库新献〉, http://wwwgooglecouk/urlsa=t&rct=j&q=&source=web&cd=8&cad=rja&ved=0CGgQFjAH&url=http%3A%2F%2F19219213178%2Fbook%2Fbookdoc&ei=ylqdUPLKE-ei0QWe-4GoBQ&usg=AFQjCNEcMZEn-Q9hGKUm_pHDOU9MUpFAFA

徐小燕,〈学问的渊薮〉, http://wwwlibscuedutw/pub/s19/19-1pdf

世界书局,〈四库全书荟要〉, http://wwwworldbookcomtw/web/SelfPageSetupcommand=display&pageID=11333&_fcmID=FG0000002786000004_0_2

 

(wwwliuxue86com)

许多人称15世纪的抄本,俗称“伏尼契手稿”,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书。这本手稿是由一位不知名的作者以未知的笔迹写成的,1912年被珍本书商威尔弗里德·伏尼契(Wilfrid Voynich)重新发现时,它的目的再清楚不过了。手稿在历史上出现过又消失过,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的图书馆到1903年罗马耶稣会的一次秘密书市。这本书的语言难以解读,其精美的插图仍然令人困惑,但它们是美丽的。这是第一次,这个复制,连同精致的折叠部分,让读者探索这个谜的所有令人惊叹的细节,从它的独一无二的“伏尼契”文本,它的插图超凡脱世的植物,陌生的星座,裸女游泳在幻想管和绿色浴缸。

手稿附带的随笔从炼金术、密文、法医学和历史的角度解释了我们对这部作品的了解,但它们几乎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相反,正如《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黛博拉·哈克尼斯在她的导言中所说,这本书“邀请读者加入我们,一起探索神秘的中心。”

写在中欧的最后15或16世纪期间,原点,语言,和日期后的伏尼契Manuscript-named波兰古董书商威尔弗里德·m·沃伊尼克,他获得了1912年——仍在讨论中积极作为其令人费解的图纸和破译文本。被描述为神奇或科学文本的书中,几乎每一页都包含了一个乡土但生动的人物的植物、形象和科学绘图,用充满活力的墨水画出各种深浅的绿色、棕色、**、蓝色和红色。

根据绘图的主题,该手稿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1)包含113种未知植物的绘图;2)天文学和占星术的绘图,包括星象图的辐射圆,太阳和月亮,黄道十二宫符号,如鱼(双鱼座),公牛(金牛座),弓箭手(射手座),裸体女性从管道或烟囱,和宫廷人物;3)一个生物部分,里面有无数的微型女性裸体素描,大多数都有肿胀的腹部,沉浸在液体中或涉水而过,奇怪地与相互连接的管道和胶囊相互作用;4)由九枚精美的宇宙圆形图案组成的阵列,其中许多图案画在几张折叠的对开纸上,描绘了可能的地理形态;用红色、蓝色或绿色的罐子或容器描绘了超过100种不同的药用植物和根的药学图纸,以及6)连续的文本页,可能是食谱,在每一个条目的空白处都有星形花标记。

和手稿的内容一样,伏尼契手稿的所有权历史也存在争议,并填补了一些空白。这份法典属于德国皇帝鲁道夫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76-1612),他花了600金币购买了它,并认为它是罗杰·培根的作品。很可能鲁道夫皇帝从英国占星家约翰迪(1527-1608)那里得到了这份手稿。迪伊显然拥有这份手稿和其他一些罗杰·培根的手稿。

此外,迪伊声称他在1586年10月有630达克特,他的儿子指出,迪伊在波西米亚时拥有“一本书……里面没有任何屁股象形文字,他的父亲在那本书上花了很多时间:但我听不出他能读懂。”鲁道夫皇帝似乎已经把手稿交给了雅各布·霍西基·德·特佩内茨(1622年),根据只有在紫外线照射下才能看到的第1r页上的铭文:“雅可比·德·特佩内茨。”

1666年,克朗兰的约翰内斯·马库斯·马尔西把这本书送给了阿塔纳西乌斯·基彻(1601-1680)。1912年,威尔弗里德·m·伏尼契从罗马附近弗拉斯卡蒂的耶稣会学院购买了这份手稿。1969年,从威尔弗里德·伏尼契的遗孀埃塞尔·伏尼契(Ethel Voynich)的遗产手中买下这本法典的克劳斯(hp Kraus)把它交给了拜内克图书馆(Beinecke Library)。

英国的巨石阵是英国著名的史前遗迹,与神秘的复活岛石像和古埃及金字塔媲美,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大家都惊叹于古代的人是如何建造这样一个超前技术的巨石阵的?并且被因为什么原因而建造感到困惑。

正是因为种种谜团,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有人还将巨石阵与神秘的外星人联系到一起,认为巨石阵是外星人建造的,从而展开了诸多脑洞大开的推测。但是在不久之后,英国人就承认巨石阵并不是古物,巨石阵是假的,这到底是为什么?

早期的考古学家根据计算得出,巨石阵建造于公元前4000年至2000年。这个计算引发了考古界的争论,一直到2008年,一考古小组称他们测量的建造巨石阵的时间在大约公元前4000年至4200年是最为准确的时间。

不过近年来有人多人质疑巨石阵,认为是英国人对世界撒的谎,是伪造的。它的历史并没有上千年,而是只有65年。

巨石阵是由重量达几十吨的大石头组成的,在英格兰威尔特郡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矗立着。它早已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是世界上最为神秘的纪念碑之一。从它的排序来看,有的人认为它是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将其比作秘鲁的“众神之门”。最近有几组巨石阵的照片曝光再次引起民众的质疑。

这一组照片在网络流传。在照片中,人们使用一下现代的运输工具如起重机、拖拉机等来搬运巨石阵中的巨石。似乎都还未完成建造。这一组照片于1954年拍摄,它也确确实实是巨石阵。

照片很明显地显示出巨石阵确实是当时英国人所伪造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界声音开始怀疑英国的麦田怪圈也是当地人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故意建造的。在一些古籍上似乎并没有提到过巨石阵。因此,看过这些照片的人都断言,巨石阵并不是什么古老遗迹,其真正历史仅有65年。

倘若是英国人的目的是为了拉动旅游业的发展而伪造了巨石阵,那么很显然他们做得很成功。每年到达巨石阵参观的游客人数已经超过一百万。当然,还是有人不相信巨石阵的伪造的这一结论。他们不懈努力,翻阅无数资料,找到一些巨石阵在1954年前就已经存在证明。用此证据证明巨石阵不是后人伪造,而拥有几千年的历史。

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都参与到这件事情来,事实上,巨石阵的建造记录确实可以追溯到14世纪,并不是人们所相信的后来才被伪造,确确实实有存在的历史记录。在1986年巨石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不可否定,毕竟如果这是假的,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早已揭穿了英国人的谎言。

而对于网上广为流传的照片,考古学家表示,这只是对巨石阵进行了一项修复工作,类似于大规模的修复在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多次。但是英国并没有对这组照片做出任何解释和发出任何声明,这也引起了网民的躁动。

Necromaner

中译:死灵魔法师、通幽师、神术师、巫师等:

在所有的黑魔法中最为黑暗的毫无疑问的非死灵术/通幽术(Necromancy)莫属!而且也是最丑恶和最令人厌恶的魔法仪式之一。Necroma

ncy一词出于希腊文,意即死亡和超自然的神力。而死灵术本身是指古代与死亡世界沟通的一种方法。死灵魔法可以追述到古波斯、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巫师。死灵术可以分为两个支派:一派召唤和支配鬼魂(死灵派),这派比较常见;一派掌握死尸回魂大法(死尸派),而两派都与被禁的黑魔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死灵派通常以开坛和符咒来作法,而死尸派通过掘尸和盗墓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恐怖黑色魔力。死灵师通常被恐怖的死亡所包围,他们身穿从死人身上偷来的衣服,沉思着死亡的意义……

如果没有在灵魂和死亡的知识上有一定程度的造诣,是不可能明白死灵术的奥秘的,而且如果贸然从事,后果是很危险的。由于在一般情况之下,死人是不会返回人间的(不论是以实体或鬼魂),如果真的发生上述情况,那一定是因为有非常特别的原因。如果一个活人想与另一个世界建立联系,支配灵魂但却不顾死者的请求的话,那就要小心学习黑魔法中有关的知识,以免反倒成为怨灵手下的受害者!

最初,那些与死灵沟通的人多是出于谋利的动机。因为大家都认为死后是可以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见的,所以死灵师召唤死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雇于那些想知道宝藏位置的人,而这些召唤仪式通常都在人死后12个月后才进行,因为民间相信在人死后的12个月内,灵魂一直都在墓地附近徘徊,不能见到活人想见的东西。但太老的尸体通常是不会被选择的,因为就死尸派来讲,太烂的尸体是不能清楚回答问题的。到后来,死灵师开使召唤死灵和尸体用来攻击他人,这些多发生在古埃及和希腊。

由于出于以上的目的,所以通常都要抑制死灵的怨气,而这样做是需要特别的魔法帮助的,这些通常只有很有经验的巫师才能做到。在英国的巫师古籍中曾有死灵师在死尸胸部画上符咒施法的记载。有时,死灵师更需要召唤一些强大的魔神来保护自己或驱使死尸和鬼魂服从自己。在古希腊咒文中记载着死灵师曾召唤过哥尔(Kore)、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厄里斯克革(Ereshkigal)、阿多尼斯(Adonis)、赫密士(Hermes)和托提(Thoth)来保护自己和控制死灵。而在罗马的戏剧中,对死灵仪式的描术还包括烧烙和歃血。在另一些仪式上,死灵师会吃象征着海克特(Hecate——巫师的守护神)的狗肉;还吃未腌过的和未发酵的黑面包、未发酵的葡萄汁,这些象征着腐烂和死亡。

在欧洲大陆,对死灵魔法仪式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仪式的地点通常被小心地指定在一些荒废的十字路口、地下室、废墟、人迹罕至的森林或枯萎的灌木丛中。一但决定了仪式的时间,一些像征力量的同心圆和难以形容的符号便被画在场地中,并冠以神圣的名字。

这些圆圈都是被魔力诅咒过的,而死灵师的助手就站在圈子的中央,并用魔法保护起来。最后,死灵师权仗在手,作法召唤阴间的灵魂。如果作法成功,死灵从法阵中出现,死灵师要面对死灵们无法忍受的尖叫和恐怖且无法听懂的怨语……有时,强大的死灵更加以怪兽的形态在圈中狂啸,威胁着要把死灵师撕成粉碎!当死灵最终屈服在巫师的脚下时,通常会变形为裸体的幽灵,然后回答巫师的提问和要求。

当降灵会结束的时候,死灵通常会消失于硫磺的毒雾之中,而死尸则要由巫师用生石灰烧掉。在这之前,死灵师务必留在圣圈之中,如果非要离开的话,一定要再举行一些其它的仪式才行。死灵师还要在仪式前后除去所有该地的花草,并烧掉它们,再将其灰烬深埋在该地。整个仪式都充满了恐怖的危险,最轻微的失误也会导致死灵师的死亡,甚至灵魂上的永久创伤……17世纪时,名及一时的埃及死灵师和预言家齐严刚及(Chiancungi)就是因为心急离开了圣圈而被怨灵碾得魂飞魄散……

教堂派死灵师,一个黑魔法中很特别的支派。该派死灵师用的是很奇特的黑魔法。相传在午夜时分,该派死灵师会在墓地吟诵黑暗诗篇:“亡灵复活近我身”然后分散进入教会墓地。在召唤时,他们会哭唱:“E

gosumtepetoetuiderequeo”,而在退散时,他们会命令道:“回到神所指定的国度吧”。

以下是史上最伟大的教堂派死灵师:约翰·帝依博士(DrJohnDee)和他的助手:爱德伍德·凯尔雷(Edward

Kelley)的一段描述:当助手用火把照亮了死亡的仪式的时候,博士站在墓地里,手持权仗并同时读着咒语。在火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具刚刚被召唤的死灵在白布中颤抖着……而另外两个巫师则在圣圈中暗吟着保护自己的咒语,隐约听到一些天使的名字:“拉斐尔(Raphael)、拉依尔(Rael)、米拉顿(Miraton)、泰米尔(Tarmiel)、雷克斯(Rex)……”……

另一位史上最著名的死灵师是因达尔(Endor)。在圣经中记载了他曾经为扫罗王召唤死去的预言家撒母尔(Samuel),而预言了扫罗王的灭亡。

另外在1世纪的希腊,有著名的死灵师阿波罗尼俄斯(Apollonius)和泰安那(Tyana)。

16世纪的英国,有上述的约翰·帝依和他的饭桶助手爱德伍德·凯尔雷。

在17世纪的法国,有伟大的埃利法斯·利维(EliphasLevi)。他曾试图召唤伟大的阿波罗尼俄斯,但却被阿波罗尼俄斯的灵魂所震慑!

对死灵师而言,数字9和13是极具意义的。9代表了在古信仰中,灵魂由生到死所要通过9个领域。13则代表了耶苏的最后晚餐及其复活。

在巫毒教中,尸体被复活时是以巴隆·撒麦迪(BaronSamedi,衣衫褴褛的丧尸之神)的形态出现。在海地,死灵尸是以奈布爸爸(Papa

Nebo,死亡之父)的化身来主持仪式的,在仪式中,以白腊滴在尸体的脚、唇,死灵师身穿僧袍,头戴银帽,奈布爸爸的符饰挂在十字架上。当巫师的僧袍和帽子振动时,证明已唤醒巴隆

撒麦迪,仪式也作成功。

之所以死灵魔法为人所唾弃,除了其目的不正之外,最令人法发指的是,在仪式中,多要用死尸来作施法所用之物的原料。而且死灵魔法相信,在暴力中死去或是夭折的死尸是最好的药引!因为他们认为这类死人有更多未用的灵力。在古北欧人的巫术中,最强的死灵师甚至可以令刚死在绞架上的人复活!16世纪的宗教审判官保罗斯·格瑞兰迪俄斯(Paolus

Grillandus)曾记载着:“死灵师用一些烧焦了的死尸碎片,尤其是那些吊死和受辱而死的人……用小块指甲或牙……头发、耳朵或眼睛……肌肉、骨头或鲜肉……”更有一些死灵师有食尸的行为,尤其奢食未受洗的婴儿。所以在当时有很多坟墓被盗。而史上最出名的有关案件是爱尔兰女死灵师—爱丽丝·吉蒂勒(Alice

Kyteler)她因为偷掘和使用死尸的头发和头骨而被起诉,俱说在死尸头上长出的苔草对死灵师是十分珍贵的……

在16、17世纪掀起的猎巫运动中,大量的死灵师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猎的目标。教会高喊他们是魔鬼的仆人,而圣经中有关因达尔的描写更证明死灵师是毁灭的象征。而死灵师们则一直争拗着亡灵和魔鬼的区别。经过几世纪的抗争,死灵师们终于演化成今天的通灵师,从而避过了宗教上的迫害。不仅如此,通灵师们在媒体的渲染下,更进一步被人所崇拜和接纳。近代比较著名的通灵师有乔瑟夫·格兰威尔(Joseph

Glanvill)、法兰西斯·冯·海尔墨特博士(DrFrancisvanHelmont)、亨利·摩尔博士(DrHenry

More)、罗卜特·波伊尔(RobertBoyle)等。而与通灵有关的比较著名的事件有寇克小路的鬼魂(TheCockLane

ghost):一个死去的女人和她死去的姐姐的丈夫徘徊在伦敦寇克小路的旧居里,没人知道为什么,却吸引了无数通灵师来寻找他们还阳的原因。(电视剧X-file有一集就和这件事有关)

中世纪的巫师和魔法师

巫术(Sorcery),来源于法文的“Sor”,原意是指能够经由祭祀或象征的仪式去改变他人命运的人;而“Sors”前缀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遭遇或命运,而巫师最常见的施法形式是下咒语。由此可以引申到所有用咒语来控制爱情、生长、运气、健康和财富等的行为。在大多数社会中,咒语被认为是为邪恶的目的而生,而巫师(Sorcerer

andSorceress,通常是女性)是会用咒语以主观的仇恨去伤害他人的。另一方面,巫师也可以用咒语来对抗邪恶力量,保护自己和他人的。

巫师在一个社会中有很多的功用:他们可以用魔法保护他人,以免受到自然灾害、外来者和敌人的伤害。他们也负责改正错误,衡量对错,操控大自然和解释恐怖的现象等。

巫术是一种低层次的法术,因为它不是一种信仰,但与高级法术一样,也是带有机械性和直观性的。但对比巫毒那种纯邪恶的法术来说,巫术是比较接近一种宗教的了。而且巫术也有仁慈的一面,例如用来保护村庄和部落,抵挡邪恶的敌人和灾害等。但如果被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所利用的话,它也可能是非常邪恶的!虽然巫师主要是使用咒语,但也会使用魔药。不过无论是哪一样,都可以用来夺取他人的生命……

历史上有很多神灵是与巫术有关的,因为巫师会负责传示神谕,解读魔术牌,看相等一些类似的活动。尽管是这样,巫师或更确切一些地称女巫们还是经常被人们与邪恶画上等号……例如在夜间举行的巫魔大会(Sabbat)里,他们会像死灵师一样召唤死灵;像变形族(Metamorphosis)一样变换形体;或吃人肉,或控制恶梦;甚至会与低等恶魔和吸血鬼等发生性行为!

女巫,之所以被认为是邪恶的是因为大多数巫术派别相信,她们天生就是魔鬼的化身,天生就有魔鬼的力量和天生就充满了愤怒和妒忌。女巫们通常在出生时就有一些特别的物理上的记号,例如胎记、体内有异物或阴阳眼(Evil

Eye)。这些都是20世纪人类学家E爱文斯-皮特卡德(EEvans-Pritchard)在非洲Zande地方有系统地研究当地女巫几十年后所得出的结论,虽然这个结论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而且也不适用于西方的新异教巫术文化,但也为该类研究打响了第一枪。

在巫术最简单的形式里,巫术是一种控制大自然力量和意念移物的魔法。在新石器石代的洞穴壁画上,已画有半人半兽的巫师作法召唤森林之神的事迹。到了古希腊,人们相信巫师只是召唤一些介乎于天堂和大地之间的中立魔神(希腊语:daimones),但这些魔神也是很容易就变成魔鬼的,直到后世的柏拉图的学生Xenocrates将daimones彻底定义为魔鬼。

到了中世纪,在天主教的影响下,庞大的猎巫行动开始了,无数女巫葬身于火海之中或死于利箭和断头台之下……女巫从此变得更加邪恶了。但在文艺复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男巫(Sorcerer)成为了饱学之士,如炼金士、医生等的代名词。甚至有人相信这些人的知识是从超自然的来源里得到的。更有很多贵族和主教都争先研究起巫术来。

但直到现在,女巫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太大改变,在大多数的社会文化里,都认为女巫是魔鬼的情人,邪恶的化身。虽然有人试图说服他人女巫并没有想象中可怕,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女巫的资料虽多,但Soceress的就不太多,一来是Blizzard和AD&D等经典游戏把这个巫术支派给捧大了,二来自古Sorcery、Witchcraft、Necromancy和Wizard等都分不开,大家都是类似巫师、妖术等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在各种收藏门类中,古书是最早的收藏品之一。那么古书收藏的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的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的知识

 按照图书所有者性质的不同,中国历史上藏书系统可分为四类:官藏(即国家藏书)、私藏(即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和寺院藏书。

 有确切记载的我国的国家藏书起于周朝,著名的思想家李耳(即老子)是已知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馆长称为“守藏室之史”。到了秦代,国家藏书处称为“石室”。汉代初年,广征图书,并设立六处公藏图书处,即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和秘室。三国魏国设有秘书、中、外三阁国家藏书处,晋沿魏制,国家收藏图书归兰台和秘书两处。到隋唐两宋,国家藏书更加丰富,但却因朝代的更叠或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使国家藏书受损。到元代,先崇道贬佛,后崇佛贬道,将《道藏》大统《玄都宝藏》连书带版全部焚毁,以至今日,元《玄都宝藏》只有一二页残片留于世间。明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一个兴盛时期,不只国家藏书,而分封的各藩王也大多喜藏书、刻书,从属性上讲,藩王藏书也是介于官藏与私藏之间的一种藏书形式。到了清代,才是中国藏书——不论公藏、私藏——的黄金时代,其藏书规模及其藏书研究都远胜于列代。

 书有水、火、兵、虫“四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古的书收藏难度越大,故善本的范畴也随之后延。清末藏书家叶德辉说:“南宋人重北宋本,元明人重宋本,国朝收藏家并重元明本。”从而说明了历代藏书的范畴。

 在中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初,主要用于印刷佛经、字书和历书等。到北宋,印刷书才逐步取代抄本、写本而成为书之主流,于是隋唐五代及其之前的写本就成为宋人眼中的古书了。但宋初距今已逾千年,宋之前的古本流传至今已近绝迹。上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才使得今人可以得见晋唐之珍籍,这些珍本今日仍有机会收藏到,有实力的朋友,当然应当买这些遗珍。

 至明代中叶,宋版书就已经是清中藏书家追求之物了,虽然宋代刻书达数万种,但到这时就稀见难得了。由于宋人刻书态度严肃,刊刻和印刷水平均很精良,所用纸墨也十分考究,再加上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成了明代藏书家珍藏之物。当时官府藏书也大增,明正统六年,杨士奇查勘文渊阁藏书,编出《文渊阁书目》,著录了图书43200余册,7000余种。可惜政府藏书疏于管理,到万历三十三年再查文渊阁藏书时已十不存一了,再加上明末战争,这些藏书基本上全部毁失了。

 私人藏书在明代大为兴盛,明开国之初分封藩王,他们由于不掌兵权,再加上皇帝赏赐大量宋元留下的善本,故多位藩王热心于藏书活动,如周王朱和宁王朱权都珍藏有大量珍籍秘本,尤其朱五世孙朱睦桔收购了山东章丘李开先的藏书,在开封筑万卷堂,成为皇族中最有名的藏书家。

 明代有名的藏书家有数百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也有十余家,尤其私家藏书楼的兴起,使得私家藏书更加规范化,著名的有宋濂的青萝山房,藏书8万卷以上,叶盛的竹堂,以藏有抄本著称,藏书22700卷。叶氏尤其著名的是他的一方藏书章,章文是: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高。子孙子,惟学,借非其人,亦不孝。范钦的天一阁,在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于家乡鄞县建天一阁藏书楼,藏书7万余卷。天一阁至今保存完好,为我国保存至今最古老的藏书楼。明代其它著名的还有胡应麟的二酉山房,祁承邺的澹生堂、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等。

 清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鼎盛时期,无论公藏私藏都发展到了顶峰。清初皇帝对文化事业十分重视,除翰林院、国子监有大量藏书外,内府也分别珍藏了大量典籍,如皇史收藏本朝实录、玉牒与《大清会典》;昭仁殿专收宋、金、辽、元、明的善本;武英殿所刻之殿版书均存于此。尤其为后世藏书家所追求的是“天禄琳琅”藏书。天禄琳琅是乾隆皇帝的藏书处,专藏宋元明珍籍善本,到民国年间,这些书被宣统挟带出宫,有些流散到民间。这些书在宫中都进行了重新装潢,五色织锦封面,宣绫包角,尤其一望便知是天禄琳琅之物的特殊处,因其在每册书的封面和封底衬页上都钤上“古稀天子之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等五方玉玺,称之为“乾隆五玺”。天禄琳琅之书大部分都存在故宫、国家图书馆和台湾图书馆,留在民间的已如星凤,藏书家见之自当珍惜机会。

 清代的私家藏书更是藏书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几百位藏书大家,如吴骞、孙星衍、汪宪、汪启淑、鲍廷博、卢文、朱彝尊、卢址、徐乾学等。尤其著名的大藏书家黄丕烈,他的藏书观点开一代风气之先,经他手批跋之书成为后世藏书家追捧之物。

 清代四大藏书楼的出现,尤其是其藏书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民国藏书无论从藏书方式还是藏书理念,都是清代的余续,也产生了多位大藏书家,如傅增湘、陶湘、李盛铎、周叔等,他们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藏书,但是他们在藏书的分类方式上有许多新观点,可供今日藏书者借鉴。有兴趣深入探求藏书真谛的书友,可读一些他们所著的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方面的专著。

 古今善本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思潮,随着时代的变迁,善本书的范畴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西汉到清末,中国总计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这期间,总计出版了181755部各类书籍,合2367146卷。这些典籍历经各种磨难,留传至今约有不足8万部。又由于历代的翻刻和改刻,又产生出不同的版本,而只有在内容、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皆佳的善本才极具收藏价值。所以首先搞清楚哪些是善本,才是藏书选择的关键。

 朱弁在《曲消旧闻》中写道:“宋次道家藏书,皆校雠三五遍,世之藏书,以次道家为善本。”叶梦得《石林燕语》:“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从以上可以看出,宋人认为精加校雠的书籍就是善本。明代和清代中前期,基本延续宋之善本标准。清末张之洞从读书角度谈出自己的善本观:“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道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缺之本也。善本三义有三:一曰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曰精本(精校精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当时的旧刻、旧抄指的是明嘉靖前的刻本及明蓝格抄本。

 建国以后,国家组织专家编撰《全国善本书总目》,制定了《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收录标准和范围》,将善本标准归纳为“三性九条”。虽然有些专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但对藏书者来说,这种规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录全文如下:凡是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三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应是善本。具体是:1、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2、明刻本和明抄本;3、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刻印的图书;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件,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7、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9、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的)。

清版古书收藏的知识

 传统意义上的藏书以收藏善本古籍为宗旨,善本的概念因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的取舍而有所区别,但基本上仍是指刊刻精美、流传较少、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高等几个方面,但同时善本古籍的市场价格也随之升高,因此追求善本古籍的收藏不但要求有较高的鉴别水平,还需要相当的经济条件。除善本以外,藏书界还将流传较广、年代较晚或者存世量较大的古籍习惯上称为“通行本”。通行本这一称谓的历史也很悠久,大概有了善本一词以后就相应而生了。不同的时代对通行本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明清时期的通行本,今日已成为了善本。近代的藏书界将清代乾隆朝以后刊刻的一些书籍,包括清末的局本,统称“通行本”,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通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据清末张之洞的说法,当属于善本求之难得,退而求其次。实际上清代中期以后有很多藏书家,将私藏宋元秘本翻刻成书,又称覆刻本或者影刻本。这其中相当多的书籍不但内容十分重要,且形式上也保存了宋、元善本的不少风貌,只是生产年代较晚,流传广泛,历来是“通行本”中引人注目的内容。其中如黄丕烈刻宋严州本《仪礼郑注》、翁方纲翻刻本《淳熙隶韵》、阮元影刻《古烈女传》、嘉业堂刻本《史记》等,一直为藏书家所珍爱。清代的翻刻本,目前市场价格大约二三百元一册,价格适中,很有收藏潜力。目前有些拍卖行中经常推出此类拍本,似当引起重视。

 清代中期以后,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逐渐向中国传播,其中西方宗教作品通过传教士途径得以输入。在上海土内湾一带(即今日的徐家汇),开始使用德国海德堡的石印技术,最初是用于印刷宗教宣传品,后为上海点石斋等书肆用来印刷《康熙字典》、《紫光阁英雄谱》等。石印技术是采用近代的油水分离法原理形成的一种新的印刷方法,不仅印刷周期短、生产效率快,而且有的由于采用照相制版,印刷成品也很逼真,且价格低廉,深受当时学人推崇,很快得以风行。清末刊行的石印书籍,大部分采用手工纸,单面印刷,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开本很少。这类书中如《点石斋画报》、《芥子园画谱》等印制精美,艺术价值并不低。值得一说的还有清末曾用石印技术印刷过一批开本较小的微型书籍,如《四书备旨》、《五经》等,大不盈寸,可握于掌中,十分有趣。晚清的石印书由于产量大,且历来为藏书家所不取,至今价格仍然很低,不过二三十元一册。但其中有些使用了很白很细的宣纸印刷。制作精良,有些内容也很有参考价值,加之此种石印技术今日也基本废而不用,估计此类书籍今后升值空间乐观,一般初入藏界的书友,不妨从此入手。

 清代刊刻发行的古籍存量非常大,但究其主旨,主要是官刻本、私刻本和书坊刻本三大范围。坊间刻本是民间书坊业的出版物,此类作品由于刊刻者的水平不一,因此同为坊刻但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坊间书业大部分以逐利为目的,所刻书籍一般粗糙者较多,且彼此翻刻、校对不精,因此历来不为藏书界所重。但坊刻本中也有一些上乘之作,如南京、苏州等地有些书坊,工匠水平较高,其中如苏州江氏又曾于清晚期开设文学山房,用木活字排印书籍,被称为清季活字版收山之作。又如天津文美斋于宣统时曾刻有《文美斋诗笺谱》,套色丰富,刀法精妙,是为清代版画的终结之作。

 官刻本是封建朝廷的地方官署出版物,其中殿版自不必说。以地方官署而言,由于行政设置不同,又有府、州、县各衙门的不同,清代中期以前,地方官署刻本,常注有“本衙藏版”的特别说明,此表示其地位的特殊。此类刻本多为“官箴”或者“则例”、“章程”三类,内容主要是涉及地方行政、居官心得和地方制度。但由于各地物料不同,组织各异,作为研究清代地方出版历史,颇具文献价值。关于清代晚期的“局本”,其中就有官方组织的,当属官刻本的延续,乃由清朝地方官吏,冀图振兴经义,讲求国文传统,访求造书,详加精校,刊刻成书以为惠取士林。此种官书在清末仍有数十家,在清代的出版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另外还有一些“书局”,则为地方新兴出版机构,有些介之于官民之间,有些全系民间出版机构,如北京的开智书局、四川的锦江书局、上海的同文书局等等,这类书局,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书坊,成为了中国近代新兴出版业的前身。由于书局的情况复杂,对“局本”的评价历来也很有区别,但目前市场“局本”书籍价格仅为每册二二百元,加之其中有很多是内容详实、校勘精到之作,初入藏界的书友如果对此“局本”多有留意,或者会有不少收获。

 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兴起,清代政府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这一时期,各地翻译引进了大批的西方政治、法律、科学、文化作品。最初由北京同文馆发端,由西洋传教士主持,中方人士协助,由官方组织出版了大量的国际法学作品,如美国传教士丁冠西翻译的《万国公法》、《公法会通》等,此后上海的制造局,在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持下翻译了《法律医学》、《化学鉴原》、《英国水师章程》等等。此后外国政治、法律和科技书籍的翻译出版形成一种热潮,举国上下纷纷效仿。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严复主持翻译的《法意》、张相文翻译的《契约论》等。甚至还出现了林琴南翻译的《黑奴吁天录》等一批文学作品。这期间大量的西方近代科技书籍被介绍到中国。在所谓“格致救国”的口号下,北京和上海还陆续出版了一些以宣传西学为宗旨的杂志,其中以在北京出版的《中西闻见录》和上海格致书局出版的《格致汇编》最有影响。这类书籍不但宣传了西方的科学与文化,而且印刷制作也有很多更新之举,其中有以传统技术雕版印刷的,也有采用石印技术印刷的,甚至还出现了铅活字排印和铜版插图技术。但可惜这些出版物印刷量一般不多,而且又因其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百年以来,被各种公私图书馆网罗了大半,但近来市场上也偶可见到,其价格也在二三百元左右,但往往一露面即为藏界必得之书,可见识货者颇多矣。

 除了通行本之外,还有一些地方的书坊、刻字店、学校、寺庙甚至私人还刻印了大量的学生识字、讲评经义、唱本小曲和一些阴阳数术及劝善公德之类的书籍。有人将此统称为“俗本”,此类书籍内容俗败,刊刻粗糙,收藏价值不大,目前在各地旧货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此类“俗本”,往往已经无数淘选,几成书渣。对于这种“俗本”,初涉收藏的可选来作为“样品”,但随着藏书经验的丰富,对“俗本”的认知也会逐渐改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