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陈其的科研成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9收藏

韩陈其的科研成果,第1张

韩陈其教授,善于融会贯通,古今比较,研究内容涵容古今汉语的各个领域:羡馀现象论;语义结构论;音义关系论;文字训诂论;语法词汇论;《史记》语言论;《马氏文通》论;中国语学论;中国语史论;语言研究方法论。国学大师徐复教授《中国古汉语学·序》评曰:韩陈其“于语言文字各部门,均所擅长,凡有所陈,无不惬心贵当,卓然有所树立” 。

韩陈其教授目前在主持国家语言文字“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当代社会流行语综合研究》(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一)科研概况(语言学类成果共约830万字)

[1]、韩陈其《古代汉语教程》上中下三册以及与其配套的韩陈其编写的《古代汉语练习》一册和《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一册(凡共五册)作为徐州师范学院内部使用出版的文科教材——约100余万字。

[2]、韩陈其主编《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第七辑,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别于1995、1997、1999、2000年出版,共约150万字。

[3]、主编(及主要撰稿人)《古代汉语自学指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撰写其中20万字。

[4]、至2009年发表语言学论文112篇,其中16万-7万的单篇论文约10余篇,共约为100万字。

[5]、古籍整理,约为100余万字。

[6]、正式出版独力专著七部(约310万字):

八十年代一部——韩陈其《古代汉语自学练习》,廖序东《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统一书号:7346·498 ;字数26万字。

九十年代以来六部,书名详下,共约为284万字。

(二)九十年代以来的独力语言学专著六部(约284万字)

[1]、韩陈其《中国古汉语学》(上下册),徐复《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版——约82万字

书号:ISBN 957-17-1386-4(一套:精装)

ISBN 957-17-1387-2(上册:精装)

ISBN 957-17-1388-0(下册:精装)

ISBN 957-17-1389-9(一套:平装)

ISBN 957-17-1390-2(上册:平装)

ISBN 957-17-1391-0(下册:平装)

[2]、韩陈其《汉语借代义词典》,徐复《序》,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版——实际约66万字 。书号:ISBN 7-5406-3201-1(精装、平装)

[3]、韩陈其《中国语言论》,徐复《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

版——约50万字。书号:ISBN 957-17-1628-6(精装),ISBN 957-17-1629-4(平装)

[4]、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研究》,徐复《序》,许惟贤《代序》,齐鲁书社2001年版—约22万字

书号:ISBN 7-5333-0991-X

[5]、韩陈其《汉语词汇论稿》,徐复《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实际约43万字

书号:ISBN 7-80643-732-0/H27

[6]、韩陈其《语言是小河》,于根元《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实际约21万字

书号:ISBN 7-5017-6700-9/G1243

(三)八十年代以来的单篇语言学论文112篇(约100万字)

1981年

1-A.韩陈其《词的借代义》,《徐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江海学刊》1982年第2期有评介

2-B.韩陈其《现代汉语词语中的古义》,《教学与进修》198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C 韩陈其《报刊病句评改》,《语文教学之友》1981年第6期

4-D 韩陈其《谈汉语成语中词的活用与词义变化》,《语文教学园地》1981年第4期

1982年

5-A 韩陈其《“境壤界”是一个词吗》,《天津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6-B韩陈其《试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中国语文通讯》1982年第4期

7-C韩陈其《〈说文解字〉义训条例举隅》,《盐城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

1983年

8-A.韩陈其《〈史记〉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

9-B.韩陈其《〈汉语成语词典〉读后》,《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0-C 韩陈其《从〈史记〉看介词“于”在古汉语补语中的有无》,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6期

1984年

11-A韩陈其《几种“所”字结构之间的层次关系分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5期全文转载

12-B 韩陈其《再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

13-C.韩陈其《谈谈古汉语中的分数表示法》,《中国语文通讯》1984年第2 期

14-D.韩陈其《谈汉语成语中的数词》,《教学与进修》1984年第3期

15-E.韩陈其《古今同形的双音形式辨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9期

16-F 韩陈其《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11期

17-G韩陈其《汉字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一》,《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18-H韩陈其《探求词的古义途径》,《语文教学》,1984年第6期

19-I 韩陈其《论“修饰成分+人称代词”》,《内蒙古师范大学》1984年第4期

20-J韩陈其《关于〈史记〉名词性补语的句子特点及其影响》,《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

1985年.

21-A韩陈其《论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层次》,《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6年第5期全文转载

1986年.

22-A韩陈其《三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汉语学习》,1986年第1期

23-B 韩陈其《汉语词汇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6年第5期

24-C韩陈其《典型的望文生义》,《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

25-D 韩陈其《古代汉语中与“月亮”同义的语词系列》;《大学文科园地》,1986年第1期

26-E韩陈其《试论介词“于”字在〈史记〉名词性补语中的分布规律》,《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27-F 韩陈其《是芭蕉,还是蜡烛》,《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28-G 韩陈其《古汉语单音假设连词之间的音韵关系》,《中国语文》1986年第5期

29-H 韩陈其《错误百出的〈语言文字理论新探〉》,《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

30-I 韩陈其《古代汉语单音假设连词的形式特征》,《赣南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987年.

31-A 韩陈其《〈上古音与通假字〉质疑》,《中文自修》,1987年第2期

32-B 韩陈其《论古代汉语中与“月亮”同义的语词系列》,《新疆师范大学》,1987年第1期

33-C 韩陈其《四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

34-D韩陈其《语文随笔三则》,《汉语学习》1987年第3期

35-E韩陈其《汉语语法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六》,《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36-F韩陈其《百期纪念,读者评刊》,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7年第10期

37-G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述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研究》1987年九总第九期

1988年.

38-A韩陈其《论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源类辨证》,《徐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8年第6期全文转载

39-B韩陈其《训诂零札两则》,《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

40-C韩陈其《古汉语单音程度副词之间的音义关系》,《徐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41-D韩陈其《试论汉语语词的讹变现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教学研究》,1988年第4期

1989年.

42-A 韩陈其《从“所”字结构看语言发展的本质特征和言语使用的经济原则之关系---汉语羡馀现象综合研究之八》,《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43-B 韩陈其《试论文言名词充当动词性谓语时的语义结构程式和语言环境形式》,《徐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

44-C 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综论》,袁晓园主编《中国语言学发展方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12月

45-D 韩陈其《话是如何被“砍”出来的》,香港《普通话》1989年第2期

1990年

46-A 韩陈其《从香港故娘说开去——街头语法站谈之一》,香港《普通话》1990年第2期

47- B韩陈其《论文言今译的科学原则和基本方法及现状》,《徐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1年第1期全文转载

1991年

48-A 韩陈其《我的他:他是谁?——街头语法站谈之二》,香港《普通话》1991年第1期

49-B 韩陈其《佳丽的家族》,香港《普通话》1991年第2期

50-C 韩陈其《论<说文>会意字》,《徐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

51-D.韩陈其《论文言判断句的历时层次》,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1年7月号

52-E.韩陈其《以今通古掌握词义》,《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1期

53-F.韩陈其《比较<刘氏语通>与申小龙“新说”》,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1年第32期

1992年

54-A.韩陈其《说“老”道“子”——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2年第1期

55-B.韩陈其《苹果树、女人街及其他——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2年第2期

56-C.韩陈其《数字的文化色彩》,《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4期

57-D.韩陈其《论<史记>复音词的意义特点》,《语文研究集刊》第一辑,语文出版社1992年

58-E.韩陈其《对文的比照和词义的推求》,《中文自学指导》1992第2期

59-F.韩陈其《五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1993年

60-A.韩陈其《男驴?女驴?——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1期

61-B.韩陈其《牛奶与情话之类——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1期

62-C.韩陈其《数字的文化意义》,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2期

63-D.韩陈其《试论古代汉语同义句式繁化的规律性倾向——汉语羡余现象综合研究之十四》,《徐州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994年

64-A.韩陈其《汉字的男女文化》,《学习》(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期

65-B.韩陈其《新婚贺语的文化随想》,香港《普通话》1994年第1期

66-C.韩陈其《论连语的演变》,《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67-D.韩陈其《透过古音洞察文言虚词》,《语文之友》1994年第3期

68-E.韩陈其《人名与文化——汉语专名文化要览之一》,香港《普通话》1994年第1期

1995年

69-A.韩陈其《论“所”字结构》,《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70-B.韩陈其《同名互指的历史文化义蕴》,香港《普通话》1995年第1期

71-C.韩陈其《街名与文化》,香港《普通话》1995年第2期,1996年第1期

合刊

1996年

72-A.韩陈其《论语词组合关系历时变化的理据》,《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1997年

73-A.韩陈其《街名与文化》(署名:晓丹)《语言研究集刊》第五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1999年

74-A.韩陈其《初读<马氏文通>》,《镇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第33——47页)

75-B.韩陈其《试论汉语词义:结构单位选择性》,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9年总第59期

76-C.韩陈其《〈经义述闻〉平议》,《语言研究集刊》第六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87——642页)

2000年

77-A.韩陈其《论〈马氏文通〉语法观--〈文通〉百年,乡人评说》,载《〈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4——83页)

78-B.韩陈其《〈经义述闻〉评介》,载《中国典籍精华从书语文名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22——187页)

79-C.韩陈其《〈马氏文通〉与中国语言学》,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七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页)

2001年

80-A.韩陈其《论〈史记〉统括性范围副词》,载《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期(第197——206页)

81-B.韩陈其《汉语词汇学引论》,《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65——76页)

2002年

82-A.韩陈其《汉语词缀新论》,《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

2003年

83-A.韩陈其《论循境求义》,《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4-B.韩陈其《论汇比求义和文本诠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85-C.韩陈其《论〈经义述闻〉的语义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86-D.韩陈其《关于汉语史研究现状的若干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徐州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87-E.韩陈其《论〈经义述闻〉的语法观》,《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88-F.韩陈其《汉语四方方位词的成词理据》,《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004年

89-A.韩陈其《论汉语诗歌语言的语学释读原则和释读途径》,《徐州师大学报》2004年第2期

90-B.韩陈其《论因声求义》,《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91-C 韩陈其《论比喻义和借代义的释义》,《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3期

2005年

92-A.韩陈其《论诗歌语词的语义关系和语义关系网络——“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新释》,中国人民大会中文系编《语言研究的务实与创新——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版

93-B.韩陈其《浅谈“ 几乎”类语词的形式联系和语义强度》,《汉语学习》2005年第5期

2006年

94-A.韩陈其《中国诗歌语言的语学释读欣赏系列研究苏轼词释读欣赏(之一)》,《文教资料》2006年第31期

2007年

95-A.韩陈其《韩中语言文化比较漫谈——2004年11月韩国湖西大学大学院演讲稿》,《庆祝廖序东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96-B.韩陈其《论中国诗歌语言的词汇-语义的视听类具象和感知:以苏词为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97-C.韩陈其《论苏轼词的词汇- 语义的视听类具象和感知—— 从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苏轼词之一》韩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总第7期,首尔出版社2007年5月

98-D 韩陈其《关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7 年总第13期;又载韩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总第8期,首尔出版社2007年10月

99-E 韩陈其《语言人视域内的关於韩中语言文化教育内省和外思的若干感性比较认识和理性认同思考纲要》,韩中建交15周年纪念, 第9次韩中文化论坛2007年8月

2008年

100-F韩陈其 立红《论中国古代诗歌的语学释读》,韩国汉阳大学主办《第一届中国地域文化与语言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韩国李光哲 吴秀琴主编《中国北方文学与文化》,第131---180页,韩国文化社2008年2月19日第一版

101-A韩陈其《关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新乡学院学报》2008 年第3期;又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2期说明:本文与韩国版同名文章, 同名异实

102-B韩陈其《尔雅》名义考论新说:尔雅=明义,《辞书研究》2008年6期

103-C韩陈其《论汉语词典编写的理论原则和规范条例》,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8 年总第15期

104-D韩陈其《中华汉族鼠文化研究》,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8 年总第17期

105-E韩陈其《同义对称结构四字格所映射的词化现象》,《汉语学习》2008年1期

106-F韩陈其《视野高而邃发掘深而精<文通>真知音---序刘永华博士<马氏文通>研究》,载刘永华《马氏文通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3月

107-G韩陈其《关于<尔雅>研究的后瞻与前瞻的若干反思与正思》,载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语文论集》(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009年

108-A韩陈其《关于华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9 年总第20期关于《华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作者的启事,刊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9 年总第20期

109-B韩陈其《古诗文言意传输的最新最佳的尝试-----序仲济民等<高中古诗文新课标导学>》,载仲济民等《高中古诗文新课标导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110-C韩陈其《论苏轼词的“词汇-语义”的触觉类、味觉类具象及其感知》,《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11-D韩陈其《苏轼词的词汇—语义的联觉具象和感知及其变化和转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12-E韩陈其《中国现行教育的“度”、“量”、“衡”》,《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四)九十年代以来的其它语言学成果(约120万字)

[1]、《古代汉语常识百问百答》(约20万字),载《古代汉语自学指导》(韩陈其主编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全唐文》点校本第794卷——900卷审订(约100余万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五)九十年代以来的语言学成果以外的部分散文创作

[1]、韩陈其《人:男人·女人》

[2]、韩陈其《花·人·街》

[3]、韩陈其《文身——图腾文化的映现》

[4]、韩陈其《服色与身份》

[5]、 韩陈其《壬申双春喜话猴》

[6]、韩陈其《汉字中的男女文化》

[7]、韩陈其《乡音的魅力和语言的势利》

[8]、韩陈其《花名与名花》

[9]、韩陈其《鸡:人化、神化和文化》

[10]、韩陈其《鸡子·孩子·君子》

[11]、韩陈其《山水咏叹调》(托名)

[12]、韩陈其《读书耦谈》

[13]、韩陈其《父母眼中的子女》

[14]、韩陈其《我的老师》

[15]、 韩陈其《人名与民风》

[16]、韩陈其《景名与游兴》

[17]、韩陈其《酒名与诗歌》

[18]、韩陈其《店名与社会》

[19]、 韩陈其《姓氏——古老文化的大厦》

[20]、韩陈其《新婚贺语随想》

[21]、 韩陈其《三“韩”缘——游韩咏叹调》

[22]、韩陈其《淑明“美”思——游韩咏叹调》

[23]、 韩陈其《韩国教育观“花” ——游韩咏叹调》

[24]、韩陈其《韩中女子名异同谈趣——游韩咏叹调》

[25]、韩陈其《秋色赋——游韩咏叹调》

[26]、 韩陈其《千禧之爱——游韩咏叹调》

[27]、 韩陈其《梦溪乡思》

[28]、 韩陈其《狗头狗脑----狗年的遐思和祝福》

[29]、 韩陈其《乡人赛珍珠墓前的祭思》

[30]、 韩陈其《华盛顿的樱花世界》

[31]、 韩陈其《三游美国费城》

[32]、 韩陈其《美国“牛友”麦乐尼》

[33]、 韩陈其《游祭美国葛底斯堡古战场》

湖州的私人藏书起步于南北朝时期,沈膦士七旬抄书数千卷,一直被视为佳话;而沈约则以“都下莫比”的两万卷藏书,被公推为“浙江私藏第一人”。湖州私家藏书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南宋时期。先是沈思“千金散尽为收书”,继有叶梦得贮书石林精舍,再是陈振孙结撰私人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又有周密“书种”、“志雅”两堂藏书殿于宋末。后三者藏书的规模足可与皇家藏书相媲美。

明清时期,由于藏书之风的盛行和藏家们对版本的讲求,贩书业应运而生,湖城东郊织里一带的“湖贾”驾起一叶扁舟,罗致旧家藏书,再贩给新藏之家,来往于藏家与刻家之间,这扁舟也就有了“书船”之名。江南的条条水道,在他们的穿梭之下,成为星罗棋布的城镇间的书籍之路。可别小瞧了他们,明代著名小说家的名作“二拍”就是这些书商在看了其《初刻拍案惊奇》后,大为欣赏而促成的,其敏锐眼光绝不逊于今日的出版经纪人。

湖州同时也是当时重要的出版地之一。湖州的雕版印刷始于北宋时期的佛像佛经刻印。见于史籍或有实物存世的,有北宋《思溪藏》、《唐书》、《五代史记》等一批书籍。南宋、元、明雕版印刷常盛不衰,嘉靖以后,更与湖州书船业兴旺同步,进入极盛时期。据《明代版刻综录》统计,一百多年间湖州刊刻书籍多达四五百种,为历代之冠,而晟舍凌、闵二氏的套色印刷,是当时印刷技术的顶峰,其精印版本为近代藏书家所珍视,价值不亚于宋刻精本。清代盛行考据之学,编纂丛书渐趋高潮,湖州刻书印书持续红火,大多为家刻本和书院刻本。

湖州的私家藏书得地利之便,数百年间绵延不绝。茅坤、茅元仪、许宗彦、严可均等藉万册书而著述等身;刘桐、沈登瀛出秘籍以助友朋治学;徐献忠、董斯张、汪曰桢等则收集湖州地方文献修撰史志;臧懋循、沈节甫、姚觐元等汇刻丛书流惠后人;陈霆、周中孚、丁杰、张鉴等则编撰目录,订正古籍,条别源流,他们为文化的保存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清末民国初的南浔富商如刘承斡、庞元济、张钧衡、蒋汝藻等,广购天下名本,不数年间便聚成数十万卷巨藏。

千百年来,湖州的私家藏书此消彼长,不绝如缕。藏书家竭尽心血保存了祖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促进了古籍整理各学科的发展,许多人藉藏书在史学、文学、经学等方面开展了卓有建树的研究工作,以汇刊丛书的方式使一批稀见古籍得以广泛流传。

湖州的藏书史又是湖州学术史的一个缩影。湖州的学术传统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苕溪两岸,桑林如廊,湖州的蚕桑之盛甲于天下;金盖山之东,湖荡池沼遍布,菱湖的淡水鱼养殖闻名全国。湖州没有凛烈的朔风,没有狂暴的海涛,没有险峻的高山,没有无垠的平原,有的只是舟车之利、鱼米之丰、蚕桑之盛。生活于此的百姓衣食无忧,谋生有道,菱湖之鱼、辑里之丝、练市之笔、双林之绢、织里之湖贾,正应了“湖民慧柔”、“性敏柔而慧,厚于滋味,急于进取,善于图利”(明《吴兴续志》)的评价。没有严竣的社会危机,没有激烈的生存冲突,湖州文人耽于安乐,勤于著述,拙于论辨性理,长于考订源流,不善玄思天地哲理,稔于辨析事物规律。因而,湖州文人的撰著与文化贡献,集中于史学、考据学、医学、算学、农学、水利学等领域。

推究湖州的史学传统,可以追逆到沈约撰著的《宋书》。在沈约以后武康姚察、姚思廉父子的《梁书》、《陈书》,也都是断代史的名著。一套“二十四史”,湖州人的著作就占去了其中的三部。地方志的修纂也在此时开其端绪。自山谦之《吴兴记》、张玄之《吴兴山墟名》之后,湖州历代方志修纂相沿成习,见诸文字记载的共有72部各类方志,诸如《[嘉泰]吴兴志》、《吴兴备志》、《[同治]湖州府志》、《南浔镇志》(汪志、周志)等堪称中国四千余部方志中的佼佼者。

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雠、辑佚,又称考据学、朴学,因其朴实无华,不发明性理,只考究事物源流。在沈约《四声谱》之后,又有颜真卿来修《韵海镜源》,考据之学也渐成湖州的一大学术传统。唐有徐坚汇辑类书《初学记》,道宣撰佛典目录《大唐内典录》;宋有赞宁撰《内典集》于前,陈振孙著《直斋书录解题》于后;元赵孟頫作《老子注》、《庄子注》;明有董斯张《广博物志》、闵齐仅《订正六书通》。到了清代,考据学大盛,湖州学者在各个具体门类均有重要撰著,如舆地有胡渭的《禹贡锥指》,目录有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陆心源的《皕宋楼藏书志》,文字有严可均的《说文校议》,金石有吴云《两轩彝器图释》,史考有沈炳震的《二十一史四谱》、《新旧唐书合钞》、施国祁的《金史札记》,校笺有郑元庆的《石柱记笺注》、戴望的《管子校正》。清晚期的俞樾则是考据学史上高山仰止的人物,其《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和《古书疑义举例》堪称博大精深。其它领域则有:明茅元仪《武备志》首创军事百科全书;沈家本《历代刑法考》考古改新,……

山水清远,自有诗文相伴;人杰地灵,别具清隽格调。湖州历代文学创作,恰是一幅忠实纪录湖州社会生活风情的画卷。今天的武康前溪依然溪水清澈,林木葱茏,景物幽胜。不知度《前溪曲》的车骑将军沈充,为何手握重兵,却落下满纸离愁别绪。《前曲溪》,在中国古代的音律中属清商调,其清商婉约的风姿,也影响湖州后世的文学创作。《沈隐侯集》中沈约五言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描写细致,一句“白水满春塘,旅雁每回翔”,思乡情溢于言表。吴均的写景散文清竣峭拔,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春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柳恽的《江南曲》“汀洲采白菇,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且言行路远。”引来历代无数文人的感怀,小小的白苹洲也因此与一系列的文化名人挂上了干系。入唐以后,钱起的《钱考工集》工致清丽,孟郊的《孟东野集》孤寒奇险,皎然的《杼山集》禅隐清淡。唐张志和《渔父词》后,湖州在宋代涌现了一批婉约词人:张先有《张子野词》、叶梦得有《石林词》、沈瀛有《竹斋词》、周密有《草窗词》等,姜夔居湖州白石洞天十年,自号白石,其《白石词》中名篇也多写于湖州。明代文人喜好相与标举,喜好结社联络,文学主张不断翻新,文学流派层出不穷,在文坛的这番热闹之中,湖州文人虽然不坐摇旗鼓吹的头把交椅,位列前茅的份还是有的。“明初四杰”中有客于湖州的张羽、徐贲,“后七子”中有长兴的徐中行,“唐宋派”中有归安的茅坤。要论对后世的影响,还是明代湖州戏曲小说的创作。凌蒙初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红拂三传》,董说的《西游补》,茅绅的《凌霞阁杂剧》、《凌霞阁传奇》,王济的《连环记》,姚茂良的《精忠记》、《双忠记》等流传至今,选人各种文学读本或搬上银屏。明清两代,湖州藏书楼遍布市邑乡镇,编纂文学总集的条件得天独厚,臧懋循《元曲选》,共收元人杂剧一百种;徐倬《全唐诗录》一百卷,康熙写序;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收集详备;朱孝臧《疆村丛书》,广收历代词集。

至于本篇的主人公,也是著述等身。陆心源曾将自己的 900余卷撰著汇刻成《潜园总集》;又将藏书中的部分珍贵湖州地方文献,刊刻为《湖州丛书》。

  郑笺

  老郑东都一钜儒,未知柟树与梅殊。

  平生博识犹如此,何况儿曹不读书。

  1、汉·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郑玄兼通经今古文学,他以《毛传》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说,加以疏解。他作《毛诗笺》,谦敬不敢言注,但云表明古人之意或断以己意,使可识别,故曰笺。书出后,《毛诗》日盛,三家诗渐废。宋·梅尧臣《代书寄欧阳永叔》诗:“问《传》轻何学,言《诗》诋郑笺。”

  2、泛指对古籍的笺注。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之十二:“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郁达夫《和刘大杰<秋兴>》:“满城风雨重阳近,欲替潘诗作郑笺。”

  3、《郑笺》的训诂研究郑玄首先是一个训诂学家,他对毛诗的笺注不仅训释字词,贯通诗义,而且开创义例,垂范百代。因而这方面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这方面黄焯的《毛诗郑笺平议》是一力作,此书是作者用平生精力所著,对毛注与郑笺综合前代意见,出以己意,其中有许多新见与发现。

  作用和影响

  《郑笺》训诂主要是字词句的训释,这是学者研究《郑笺》的重点,但《郑笺》也涉及整体内容的训释,关于这点历代学者没有涉及。从分析篇章结构、补释文题主旨、说明史实典故、解释名物制度看《郑笺》整体内容的训释,《郑笺》从总体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的关照与把握,这对后世注释之学是极大的启发。

  张舜徽先生说:“郑玄一生心思才智,已尽瘁于注述。”郑笺的注述对后代影响深远。历代学者多从具体释例、具体训诂方法出发对《郑笺》进行研究,因为《郑笺》主要涉及具体字词的训诂。但《郑笺》也对《诗经》篇章结构、文章主旨、史实典故、名物制度总体内容进行揭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