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查看地方志,县志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哪里可以查看地方志,县志等?,第1张

可在各市、县级门户网站查阅。具体操作如下:

1、进入该市、县政府网站,以govcn结尾的网址。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进入百度搜索”湖北省黄冈市政府“,找到该县政府网站,以govcn结尾的网址。

2、进入门户网站后,在页面底部的”导航链接“,查找”地方志“等链接。

3、点击该”市志地方志“,即可看到地方志。

扩展资料

1、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方志等,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2、地方志,是志书及与其有关的方志机构、方志编纂、方志工作、方志事业、方志文化等事项或活动的总称。志书,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文献。

3、管理机构:各级人民政府下辖的地方志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 

4、编修时限: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

5、审核出版: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列入规划的地方志书经审查验收,方可以公开出版。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综合年鉴,经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确定的部门批准,方可以公开出版。

6、备案要求:地方志应当在出版后3个月内报送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备案。 

参考资料:

中国中央政府网-地方志工作条例

方志学家大概就是研究这个的学者吧

方志

方志一词,起源甚早。《周礼》是一部专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原先的书名是《周官》。这部书说,古代有五类史官。其中的“外史”职责是“掌四方之志”(《周礼春官》)。在《周礼地官》中说得更明确:“涌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这可能是我国古籍中最早出现的“方志”一词。

方志,又称地方志。顾名思义,它是专门记述天下四方之事的志书。我国较早的儒家经典《周礼》即出现“方志”一词,而作为志书的方志更是渊源有自。《尚书》就记载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方域、山川、土质、物产、贡赋,可以认为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部全国性的方志。此外出现的《山海经》、《华阳国志》更是其继承和发展。方志分为两类:一为全国性的总志,即记载全国各地的疆域严格、风俗、物产、城镇、人物、名胜、古迹和艺文等,如《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二是地方志,即记载一地(省、府、州、县、镇、寺)等的有关上述名目的书,如《畿辅通志》、《山东通志》、《顺天府志》、《平定州志》、《锦县志》、《乌青镇志》、《黎里志》、《庐山志》、《灵隐寺志》等。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东汉以前的方志早已失传,东汉以后见之于著录的多称为“记”、“图经”等名目,但流传于世的也较少。宋代以后,“志”渐渐取代了“记”、“图经”等名称。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方志数量不断增多,卷帙俞趋浩繁,体制日渐成熟,成为记述一个地区古今事物发展的百科全书。清雍正七年(1729),世宗鉴于全国各地一些新的府、州、县的不断涌现,下诏“天下布政司纂修通志”,于是雍正、乾隆之际修方志之风弥漫全国,并使方志达到了繁荣鼎盛阶段,对于保存和弘扬中华古老文化,其功甚伟,同时也为方志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清中叶,著名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在著述和编修方志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修书实践,又总结了前人修志的成败得失,建立了方志学。他的名著《文史通义》专门立有篇章,集中阐释其方志学思想。著名史学家朱士嘉于1935年出版了《中国地方志综录》一书的第一版,对保存和介绍中国的方志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全国现存的总志、方志约在八千种左右,这在世界各国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我国编纂方志的历史悠久,历代方志约达万余种。江苏人文荟萃,文化发达,方志有千余种,约占全国1/8。江苏和浙江是方志大省。历史上著名的方志学者也以两省最多。

方志应该是历史学、地理学的新型结合,是地方信息的科学。方志应有强烈的独立价值和意义。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也是一门赋予新的内容和概念的学科。从这个角度去考查源头,古籍中许多内容都可能包括进去了。

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有关专载江河湖海、祠庙寺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的著作,亦可归入其内。方志种类大体是:①综合全国情况的有总志和一统志。②地区性方志,如省志、州志、县志、厅志、乡土志等。③专志,指山水禅林、寺庙、书院、游览胜迹、人物、风土方面的志书。方志起源很早。《周礼·春官》有外史“掌四方之志”的说法。到了西汉和魏晋时期,方志一词已屡见不鲜。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尚处于形成阶段。当时,无论是体例内容,方志皆属地理书,其称谓亦多为地志、地记。其内容主要记叙地区的方域境界、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现存的第一部具有比较完整内容的方志书《越绝书》(相传为东汉袁康所撰),就出现在这个时期。隋唐两朝,图经盛行,以志、记为名的方志书也发展起来。所谓图经,开始多以图为主,表示疆域、山川、土地,经是图的说明,是图的附属物。隋唐时期,图经已以经为主,图反成为辅了,更加接近于后来所说的方志的性质。宋代,以记地为主的方志成为史学的一个分支。至此方志书始体例初备,自成一体。明代的方志比较前朝又有发展,数量和种类都有增加。全国有一统志,各省普遍修总志或通志,省以下的府州县亦各多次修志。此外还出现了边关志,以及村镇志等等。对于志书的性质,明代明确提出属于史的范畴。清代是地方志的全盛时期,不但种类全、数量多,在体例和内容方面也更加充实完备。清代朝廷多次下诏促令各省修志,修山水寺庙以及园林胜迹的专志也很多,还修关津志、盐井志、乡村镇里场坊市里等志。清末又新出现乡土志。与清代相比,民国时期方志的编纂,规模要小得多,体例多数亦沿袭旧志,不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如注意记载农工商业的生产情况和人们的生活面貌,还增加了各种统计图表等等。中国的方志,反映地方特点,志书按时修订,包括内容广泛,具有较大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保留至今的志书(不包括山水祠庙等专志),约8500多种,其中清代最多,共6000多种,10万余卷。方志书除分藏国内各图书馆外,在国外也有不少,亦有散存于私家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方志编纂工作由隶属于国务院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领导,到1995年,全国新出版的地方志已达5000多部。

以方志为研究对象的方志学是研究方志的产生和发展、性质和类别、特征和功能、编纂理论以及整理和利用的学科。

史部著作中还有不少独立体裁的典籍,如与地志相关的方志书,可看作是专记一地史实的典籍;与传记相关的谱牒类典籍,是专载一家一族繁衍过程的史书;与典志书相关的职官类典籍,是反映历代官制沿革的专史;还有专记帝王言行动止的起居注、实录;有汇编皇帝诏书、臣子奏章的诏令集、奏议集;有记载各代典藏或著述的目录书。史部典籍范围甚广,数量极多,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对史学家和史籍进行评论的专著——史评体史籍。其代表作是唐代刘知的《史通》20卷,原52篇,亡3篇,现存49篇;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9卷。这两部重要著作对于古代史学的评论和总结,对于古代史书体例的许多论断,至今仍然为史学界参考和借鉴。

如在苏州市方志馆馆藏的4300余种旧志中,《中国地方志集成》就占了一半多。在90年代初期,苏州市方志馆尚未成立,刚开始我们只从书店订购了与苏州有关的府志、县志15册和乡镇志9册,给价最多八五折。 1995年底,随着苏州方志馆的筹建,我们意识到,既然是方志馆,那么最起码本省的志书要买齐,因此,我们直接与江苏古籍出版社发行部联系,希望配全上述两套《集成》,得到的答复是:不拆零,但尚各有两套整的,要么整套买。想想毕竟是离出版时间5年过去了,能够找到全套也实属幸运,再说当时也正好拨下来50万筹备经费,苏州的志书多备一套也是需要的。于是就买来了全套《中国地方志集成》之《江苏府县志辑》和《乡镇志专辑》。

十多年来,光这部《中国地方志集成》,就买了25辑总计1054册2251种,其中包括江苏古籍出版社(后改名凤凰出版社出版)的《江西府具志辑》87册99种,《乡镇志专辑》32册254种,《上海府县志辑》10册22种,《西藏府县志辑》1册19种,《江苏府县志辑》68册109种,《浙江府县志辑》68册123种,《安徽府县志辑》63册88种,《福建府县志辑》40册79种,《湖南府县志辑》86册110种,《湖北府县志辑》67册113种,《广东府县志辑》51册109种,《山东府县志辑》95册180种,《山西府县志辑》70册173种,《黑龙江府县志辑》10册32种,《吉林府县志辑》10册49种,《辽宁府县志辑》23册55种,《陕西府县志辑》57册173种,《甘肃府县志辑》49册104种,《宁夏府县志辑》9册13种,《青海府县志辑》5册16种;上海书店出版的《北京府县志辑》7册17种,《天津府县志辑》6册8种,《河北府县志辑》73册162种,《海南府县志辑》7册18种;巴蜀书社出版的《贵州府县志辑》50册126种。

在这个《中国地方志集成》里,大陆已出版的除了四川省辑(含重庆)因断货未买外,尚有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河南5个省未出版,可以想见,假以时日,苏州方志馆将凭藉这套丛书,收全中国主要府县州的旧志书,那将是一个庞大的地方历史文化记忆载体,内含全国各地的历史信息,可资利用和研究。从已出版的各省府县志辑来看,收录最多的山东辑为95册180种,最少的西藏辑只有1册19种。

两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期,史学在这一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值得关注。

  一、通史著作,成果斐然

  宋代史学著作卷帙浩繁,在大型通史的编修方面,取得了尤为显著的成果。重要的大型通史著作有《资治通鉴》、《通志》等。

  《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撰。司马光与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范祖禹、刘恕等人一起编写了此书,前后历时十九年。全书共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取材丰富,考证详密。修书时依据的材料,除正史外,杂史有322种,一事往往使用了三四种材料编纂而成,保留了大量的史料,史料的真实性胜过许多正史。司马光编写此书的目的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因此该书大篇幅记载了历代治乱成败安危之事,其他方面着墨不多。

  《通志》是南宋史学家郑樵的杰作,共200卷。该书最大的贡献是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所在。二十略概括了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反映了郑樵在文化史方面的独创精神和宏伟气魄。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等五略,为旧史所无。六书讲文字,七音讲语音,更是郑樵的首创。

  《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为南宋史学家袁枢所编,为历史编纂学开创了新途径。在宋以前,我国的史籍不外乎编年体与纪传体两类。编年体以年为经,“或一事而隔越数卷,收尾难稽”,而纪传体以人为主,“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这都给读者带来了不便。袁枢有鉴于此,对《资治通鉴》进行改编,区别门目,以类排纂,分为293目,每事一篇,自为起讫,故名“纪事本末”。

  《资治通鉴纲目》,省称《通鉴纲目》,朱熹撰。朱熹将《资治通鉴》等书,简化内容,编为纲目。纲为提要,模仿《春秋》,朱熹写成;目为叙事,模仿《左传》,由其弟子赵师渊写成。其用意在于用《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该书的史料价值虽然不高,但是创立了纲目体裁,对史书编纂有极大影响。

  二、当代史编修,成就显著

  宋政府设置专门的史官,分别纂修实录、国史、会要等书,内容都比前代详细。《宋会要辑稿》,是清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原书有2200多卷;辑本有500卷,其中十分之七八的史料都是《宋史》中没有的,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制度沿革的重要参考书。宋朝政府设立会要所编修本朝会要,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宋代史学家私人编写的当代史,数量更多,比较杰出的有下面几种。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专记北宋九朝史事,原书已经散佚,现存清人辑本。李焘花费四十年时间,写成此书。《长编》考论详细,把异同诸说附于正文之下,体例上模仿了《资治通鉴》。南宋思想家叶适称它是《春秋》以后第一部由当代人写当代事的历史巨著。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专记宋高宗一朝史事,此书是续李焘的《长编》而作。原书已经散佚,现存辑本。李心传还著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专门记载南宋前期典章制度,名为“杂记”,体例实同“会要”,史料价值很高。徐梦莘的《三朝北盟汇编》,记载了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的战和关系,书中广泛搜罗了当时政府和私人对于宋金关系的言论和记述,按照年月日加以编次。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史料来源于亲历者、当事人的亲手记录,徐梦莘照录原文,使其“是非并见,同异互存”。其中,对于女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至于民情风俗,也多有记载。

  三、方志与类书

  宋代,志书大量出现,编纂体例也渐趋完备,山川、疆域、名胜、职官、建置、赋税、物产、乡里、人物、金石、艺文、灾异等,无不包含。地方性的志书比较出名的有《吴郡志》、《长乐志》、《新安志》、《剡录》、《乾道临安志》等。《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等也都是很有价值的地方史著作。全国性的志书有《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等。

  类书是中国古代分类式的百科全书,类书的价值主要是保留了大量已经失传的古籍资料,为后人辑佚和校勘古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宋编纂的重要类书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和《文苑英华》,号称四大类书,其中尤以《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的史料价值最高。《太平御览》分55部,4558类,共1000卷,引书2579种,今存者不过十之二三。因此,清代以来的辑佚家、校勘家都十分重视《太平御览》。

  四、金石学的成就

  金石学是宋代学者开辟的史学新领域。主要的金石学著作有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以及黄伯思的《金石题跋》。南宋有赵明诚的《金石录》,洪遵的《泉志》,洪适(kuo)的《隶释》。这些为史籍的重新考订提供了新的材料。

  如此巨大成就的背后,是宋朝重视文化的社会风气和国家对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以及发达的物质条件的有力支撑,这对于今天文化事业的发展或许有着一定启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