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时期的传说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黄帝时期的传说故事,第1张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最好是有关黄帝、炎帝和蚩尤的!!~

解析:

炎黄二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黄河和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要揭开这个谜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资料外,还要利用古籍记载的许多远古神话传说。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便可帮助我们探明黄河及其儿女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某些轨迹。

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在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那时候,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互争雄长,经常发生战争。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发动掠夺财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战争。这种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氏族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习惯法此时又已丧失作用,对此显得无能为力。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部落便互相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进而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炎、黄两大部落这时也都使用武力征讨四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怀来)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貔、貅、、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落杀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惨败,只得缴械投降。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

后来,定居在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扩展势力范围,又引发了与炎帝部落的战争。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族。传说蚩尤领有9个部落,81个氏族,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同妖魔,这可能是出自炎黄子孙对其他部落首领的故意丑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他率领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西进豫东,进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尽失。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寻求援助。黄帝于是率部迎击,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这场战争进行得极其惨烈,据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之“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他们才得以冲出大雾。黄帝在困境中还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东海神兽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在战斗中擂响,声闻500里。战斗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冀州进行决战。黄帝派应龙向蚩尤进攻,应龙蓄水,摆下水阵。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冲垮水阵,使黄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黄帝又请来天女旱魃阻止风雨,使天气突然转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黄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蚩尤和他请来的风伯雨师都投降了黄帝。黄帝便进入东夷活动的地区,他“驾象车而六蛟龙,毕言(兆火鸟)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顶大会鬼神,并演奏了他亲自作的一支激越悲凉的《清角》乐曲,以纪念涿鹿之战的胜利。蚩尤后来被杀,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黄部落联盟,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蛮之中。

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

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弓弩,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也将一些创造发明的功劳算到他的身上,并称他为神农氏。在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这些发明当然也是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创造。

尽管炎黄二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也都是远古时代黄河儿女智慧的结晶,但是他们作为华夏民族先祖的象征和中华文明奠基者的化身,还是受到后人的无限尊崇与怀念。因此,在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之外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流传着许多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同他们有关的名胜古迹。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和宝鸡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山东曲阜的景灵宫,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济源的王屋山天坛,灵宝荆山的黄帝陵,河北涿鹿的黄帝城、黄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黄帝祠、轩皇台,盐亭的嫘轩宫、嫘祖墓,安徽黄山的黄山轩辕峰,湖南岳阳的轩辕台,浙江缙云的仙都鼎湖峰,甘肃平凉的问道宫,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庙,随州的神农祠,山西高平的神农城、神农井,河南淮阳的神农五谷台,郑州炎黄二帝塑像,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等等。这些源远流长的传说和名胜古迹,对于增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1,《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

2,《宋词三百首》,朱祖谋(上彊村民)编,曾强注析。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3,《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4,《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宋词毕竟是我们的老祖宗在一千多年前,吟出口中写在纸上的,是正儿八经的古籍。所以对当今的青年朋友来说,想通过阅读进入宋词这座古香古色的殿堂,必然会遇到一道道门槛。首先出现在眼前的第一个门槛,就是语言文字。所以,首当其冲的,必须要挑选一个普及型的 版本,作为入门的台阶,依靠它,一步一步地跨过去。

上面那四种,最适合入门的,就是最后说的《唐宋词选》。因为它是作为“中学生文学阅读必备书系”的“高中部分”,就是针对大多数青年朋友的文化水准,和相应的阅读能力,进行选编的。

不妨先找出一首词看看。就选李清照那首《声声慢》。整首词,一共加了8个注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句,注解为:“黄花:指菊花。谁:何,什么。堪,一作'㐸'。以上三句说,地上开着一丛丛菊花,都已憔悴了,现在还有什么可摘的呢?”不错吧,既有单词解释,又有类似白话的翻译,应该不会再有不明白的地方了。

最后还对整首词做了归纳分析,摘录几句看看:“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词中写一个秋天黄昏的景物:秋雁、菊花、梧桐、细雨、晚风,这些无不触动了她的思绪。这里所写的愁,有着国破家亡的具体生活内容,不同于无病呻吟。”随后又说“词的艺术特色是把情感活动和自然景物、生活细节结合起来写,刻画入微,语言也有新颖独到之处。”这样的阐释,很简洁,很通俗易懂,为理解词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由此可见,这个选本,应该是青年朋友这个阅读群体,把它当作入门读物的最佳选择。

发自简书App

《宋词三百首》,与刚说过的这本,大体上比较接近,也容易阅读。可它的注解,相对而言,就少了点,简单一点。比如那首《声声慢》,这本对“黄花”只是这么解释:“憔悴损,指满地菊花枯萎凋谢的样子。”也没有“翻译”,可基本上还能扫清阅读障碍,也足够了。

顺便说一句,《宋词三百首》在选择作家作品方面,太倚重编者个人的审美情趣。像吴文英的自然是少不了的,可竟然选了25首。在所有人选的词人中,其数量远远超出苏轼辛弃疾这些大家,

彝族的忌讳是什么?

彝族民间禁忌很多,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表现,且各地有别。

日忌彝族人的禁忌传统中有特定的一天可干可不干哪件事的习俗,称为日忌。巍山一带的彝族忌火把节次日下地干活,以防触怒火神带来不祥;正月初一忌串门,忌泼水吹水,以防财运丢失。

食忌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因这些动物与人类同源出于雪;是雪的子孙;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进屋,否则鬼魂会附其上;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会使家境贫困;禁平日反向推磨,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忌推磨时磨心突断,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诸上种种禁忌涉及到食物品类、饮食方式、食品制作、饮食主体,这些饮食禁忌习俗直接影响到彝族饮食文化结构。

行为忌如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忌讳女客上楼。妇女不能上房顶。忌讳触控男子的“天菩萨”,犯忌者要宰牲,打酒谢罪赔礼;解放前等级低下的犯忌者,还有被断臂、处死的危险。如果被妇女抓摸了“天菩萨”,此男子将终身不吉,事后“天菩萨”必须剃尽,否则死后不能鬼归祖界。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俗信认为妇女的生育魂“格非”最爱附在这些物件上,若送与别人,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日常生活中,忌舀汤时反手用木勺,忌和燕麦面时顺时针方向搅动,忌人出远门便扫地,因为这些都是丧葬时的习俗。忌讳言死,而称“老了”。忌讳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会为此报复报复。禁止在放置祖筒的祖灵箐附近鸣枪行猎,或砍树烧荒。禁止在焚场或墓地打猪草、放牧。参加祈雨仪式时,禁止男子戴帽、女子打包头。禁止有 污的妇女制做祭祖的祭品和接近祖灵灵位。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锅庄石。

服饰忌服饰在彝族人看来,具有神圣性,在穿戴时,禁忌被人触控,彝族男子头上的“天菩萨”,严禁他人特别是幼辈触动,假如被人触控过,就会冒犯神灵,“护身符”避祸求吉的功效,便也随即失去了。

家居忌彝族禁忌在室内吹口哨,大声喧哗,尤其是夜间在别人家里。

为什么彝族忌讳客人把食物带走

泰国、缅甸、印度、马来西来、印尼和阿拉伯

蒙古族的忌讳是什么?

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程序中,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民族禁忌了,下面我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蒙古族的八大禁忌。

1、火 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溼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菸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2、水忌 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3、病 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4、产 忌 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客人见标志即不再进入产房。

5、忌蹬门槛 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6、忌摸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模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利。

7、忌打狗 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在蒙古族中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

8、作客忌讳 牧民虽好客,但作客的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著袖子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著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另外,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菸、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彝族的图腾是什么?

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物件。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他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了,用什么补呢?天神们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然后他们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

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远古先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彝族人称虎为罗,许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称罗罗,即意为虎族。他们自认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过虎节,日期从农历正月初八的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结束。虎节期间,全族人共同欢乐,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灾。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

许多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还流传着"人死一头虎,虎死一只花"的俗语。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过去就通行火葬,他们认为遗体火化之后便可返祖为虎了。

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应以虎来为其命名。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由于虎被他们奉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著虎形辟邪,墙壁上挂著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称心如意、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

彝族的习俗是什么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

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意义

火把节期间举行的祭祀、文艺体育、社会交往、产品交流四大类活动是彝族文化体系严整、完备的集中体现。彝族火把节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资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火把节作为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都有现实作用。

彝族的彝是什么意思

释义:1 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器。~鼎。~尊。2 常理,法理:~训(指长辈对后辈的日常训诲)。~伦。~常。~章。3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和贵川省

彝族的乐器是什么

彝族传统乐器 铿锵震耳大三弦

彝族大三弦用椿木或松木制做,琴长140厘米、筒长40厘米、筒径35厘米,

筒前口蒙以羊皮,筒后敞口。琴头顶端呈卷书状后弯,中央镶嵌小圆镜为饰,两

侧设三轴。琴杆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张三条粗丝弦或牛筋弦。缚弦上串

挂有若干小铁片或小铁环,可随跳乐动作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演奏时,背带挂

于颈项,琴杆横于腹前,琴筒置于右胯部,左手扶琴杆、手指只按外弦,右手执

拨片弹弦发音。音色浑厚、音量洪大。扫弦是常用技巧,以增强节奏

感和欢快气氛。

节日的夜晚,明月高悬,在彝家村寨外的空场上,燃起高高的火堆,小伙子

们一边弹著大三弦一边同姑娘对舞,舞步刚健,节奏明快,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彝族的民族历法是什么

远古彝族发明使用的是"十月太阳历",主要内容是把一年分为365天,其中又分为10个月,每个月36天,剩下5天作为"过年日"不列入任何月份"十月太阳历"至今已近4000年的历史

如今的彝族人和其他民族一样大多使用公历和农历

彝族的资料,彝族的资料!

1、彝族源起与称谓

彝族自称“诺泼”、“诺苏泼”。汉晋文献中称“夷”,唐代称“东爨蛮”,宋以后称“乌蛮”或“夷”。元开始,多以“罗罗”为族称,其后又称“倮倮”或“倮夷”。彝语中“罗”意为虎,“罗罗”为“罗”叠称。最初,彝族自称“罗罗”,自命为虎族。在盘县淤泥河一带彝族老人中,有将“罗罗”说成“撸罗”,意为龙虎。“罗罗”还有“卢鹿”、“倮倮”等别译。由于封建王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有封建文人将“罗罗”写成“猡猡”或“裸罗”,极伤民族感情。建国后,党中央和中央人民 确定以鼎彝之“彝”作为各地区各支系彝族的统一名称。

盘县境内的彝族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东汉、三国之际,彝族便是贵州西部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民族。贵州彝族先民,有的学者认为是夜郎“夷族系统”的夷人演变而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是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昆明”支系。按彝文古籍记载,东汉后期,彝族先人笃慕俄娶妻三人,共生六子,世称“六祖”,即史慕雅枯、慕雅怯、慕雅赛、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其子孙又繁衍为六个系,分别为:武系、乍系、糯系、恒系、布系、默系。有研究认为,市境内的彝族主要为布、默两系的后裔。早期入住的彝族先民少,被当地濮人同化,至今水城县仡佬族中,还有被称为“彝仡佬者”,其语言习俗,有一部分与彝族相通。

盘县境内彝族现有龙陇姬安陆(卢、禄),班沙高李武、唐谢王张管、余孔姚石胡、毛顾甘赵杜、柳苏兰支普、万车尹周金、海田杨黄刘、耿董毕邓等40余个姓

2、彝族人口与分布

盘县境内彝族呈小聚居、大分散状态分布,1992年撤区并乡以前,其聚居区主要有9个彝族乡,分别为:坪地彝族乡 、四格彝族乡 、松河彝族乡 、鸡场坪彝族乡 、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 、保基苗族彝族乡 、淤泥彝族乡 、 普古彝族苗族乡、马场彝族苗族乡、彝族人口96101人,另外,板桥镇、玛依镇、滑石乡、羊场乡彝族村寨也较多。

(二)民俗

1、婚俗

彝族的传统婚姻独特而风趣。婚姻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一种是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结成的婚姻。一般婚姻都有以下四个过程:介绍人(彝语译音“福纠”)、提亲(译音“妻纠”)、定亲(译音“阿曲祖”)、送财礼(译音“肘合”)、嫁娶(译音“阿买妻”、“妻客”)。

提亲。彝族男女青年在公共场合或经介绍相识后,常相约到野外对歌(译音称“曲谷”)或单独幽会互吐爱恋之情。直到谈婚论嫁,彼此对婚事都无异议后,男方的父母就要请介绍人到女方家试探。介绍人几经试探,觉得婚姻有望,便正式告之男方及其父母,男家于是准备好酒、燕麦炒面等与介绍人一同正式到女方家提亲。父母包办者,首次提亲女方父母不受礼,介绍人须三番五次上门,费尽口舌,方得允诺。盘县坪地乡一带还有所谓“投石落地,一言为定”习俗,即丢个石头看到落地,表示答应亲事。

定亲。由男方家择定吉日,介绍人领着男方及其父亲、叔、伯等,带一升燕麦炒面、两瓶酒和两段布(给女方及其父母)到女方家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吃订亲酒。是时,女方家要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象征阴阳相配)宴客,并邀族中长辈陪席。席间由主人分雌雄鸡头、鸡翅、鸡腿等,按宾主分食。饭后主人将宾主吃剩下的鸡骨进行仔细占卜,分析判断婚姻的吉福。然后将四支鸡卦(鸡股骨)雌雄搭配成对,用五色彩线捆扎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作为订婚凭证。

择日。两家经过反复协商同意后,由男方家择定送财礼的吉日。到时,介绍人带领男方及其至亲叔伯等(人数必须为双数),携带商定好的钱物、婚嫁吉日帖(结婚日期)到女方家。次日,女方家杀鸡宰羊招待,并请族人至亲作陪,酒过三巡后,送礼人拿出聘金及布匹等,交给女方父母为女儿置嫁妆。

嫁娶。此俗历时三天,分为发亲、接亲、迎亲、回门等程式。第一天晚上新娘梳辫子(古代彝族妇女以独辫表示未婚,两条辫子为已婚),先由嫂子或妹妹梳三下,后新娘自己梳成两条辫子。第二天晚上请女伴唱酒令歌、跳酒令舞。第三天,在起居室铺床,新娘及女伴相聚诉别情。亲友聚齐后,等待接亲客到来。发亲时,新娘要盖“吾薄”(盖头巾),由其兄或弟背到门外上马。之前,新娘骑的马要先由别人试骑跑三趟,以马不再排便为吉利。接亲当晚,男方家要根据女方家陪嫁妆奁的多少,组织相应人数的队伍前去迎娶(迎亲队伍人数不限,但只能是单数)。迎亲时,男方家早已在寨外对着大路口处用剥了皮的五倍子树枝搭起“迎亲门”,新娘到达时,“布摩”先念“退老神经”,然后杀一只未孵过鸡崽的母鸡抛越“迎亲门”,意即“驱鬼除邪”。整个婚娶间的仪式内容颇多。

2、丧葬习俗

历史上,彝族人去世后,实行火葬,葬礼隆重,明末清初才逐渐实行棺葬,葬礼场面也渐小。

彝族老人去世后,一般都要举行斋祭活动,按祭奠规格的大小可分为:做斋(彝族:“数挣”),打嘎(彝族“吉赶”)。是时,要请毕摩(彝语译音,经师)择吉日,设斋场,装饰灵房,诵经指路,送葬抬灵。斋祭活动少则三天,多则几十天。斋祭期间,悲歌哀号,跳脚舞贯穿整个过程,礼俗繁杂,首先 请毕磨看日子

开路那天先扬大裙扬大裙要一棵方杆,一般是十多米高的莎树松树,砍来时所有孝子都要去跪接,树稍朝西,树脚朝东,毕摩在旁边念经。大裙的台数由亡人年龄而定,一般是天一台地一台,十年又一台,而且一般不要单数,即七十岁的按理是九台,但一般人家只要八台!再搭丧房

然后行白孝子在大裙批麻戴孝

在接待前来烧纸的家门及亲朋好友老后家小后家

到天黑在接待姑娘家

姑娘家要耍马舞海马舞狮马鹿象锣鼓喧天歌声振四方鞭炮齐鸣礼花冲破夜空场面最为壮观

然后给老小后家各姑娘家送火把

在请老小后家各姑娘家来烧纸

毕磨正式诵经打羊孝子洒水

最大的场面是转场,到了晚上选个地势宽敞的地方,上祭的人都聚在一起,把姑娘家和堂家外家拉来的牛都杀来上桌,升上大火,有几家烧纸就有几笼火,每家一笼,转场时由毕摩带着一家一家的转,一般都两三小时,转完还放烟花,各后家姑娘家有时还斗海马斗唢呐!死人下葬后还要进行合灵仪式,彝话叫邹欧,即演饰人类的生殖过程,还要会声会色的唱山歌!

法事完毕后根据定的时间起棺一般都在天刚亮

最后是发丧路好的地方孝子搭桥棺材抬走孝子身上过

到坟地后孝子跪下换衣服

老小后家各姑娘家倒酒发香烟答谢所有帮忙的在邻一家一家的洒水果 小糖 糕 在场的都抢好生热闹

主要为:

(1)接气洗丧

彝族忌人死在床上,故老人临去世之际,亲人迅速将其抱到堂屋的桌椅上为其穿衣。临亡之人脚踏装有粮食的升、斗,孝子扶其左右,并在临亡者口中含置一块硬币,为其洗脸、手、脚、剃发等。同时杀一只公鸡,谓之“引路鸡或接气鸡”。老人断气后即在门外鸣炮三响报丧,以通告寨邻族人,并将亡人收拾入殓,及时派两人带上酒、米等物品前去请布摩。布摩根据亡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的时间择定安葬吉日,主持祭祀活动、为亡者念诵《指路经》,让其沿迁徙的路线返回发源地与祖先团聚。

(2)打嘎

据传,打嘎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彝族祖先为其父母斋祭而发明的一种祭祀习俗。“打嘎”是为亡故的人祈祷解冤,以尽孝尤,是彝族丧葬祭祀活动中最隆重且最具特色的悼念仪式。由于此俗较为繁杂,且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一般条件的人家难以承受,故现代六盘水境内许多地区彝族已丧事从简,甚至汉化。

打嘎分为热嘎和冷嘎。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人家,在老人去世后即时请布摩做嘎,谓之“热嘎”。经济比较困难的人家,先安葬死者,待积攒起相当的资金后再请布摩择吉日做嘎追念,谓之“冷嘎”。

3、节日

彝族年,是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一日。过节前,各家各户都要酿咂酒,大扫除,搞卫生,并用新鲜树枝、木板在堂屋后壁中央处搭一神龛(彝语称“腊头顶”),用以摆放祭祀祖先的物品。神龛前用木杈支起一横梁,供奉的物品必须从木杈下越过才能摆放到神龛上(表示清净)。供奉前要打“醋炭”,供饭时先叫周围几座大山名,再按辈分依次叫亡故祖先,直到将本支至亲先故祖先一一供奉完为止。节日一般为三天,每天至少要如此供奉一次。第三天一早搞卫生,清理神龛(彝语称“腊头雅),将装饰物等拿到野外烧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彝族年已逐渐被淡化而改为过春节了,但特有的彝族礼俗仍不变。

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举行节日仪式时,以寨为单位,杀牛羊等敬神,燃火把于田间,意为“驱邪除害,盼五谷丰登,保生灵平安”。火把节传统文化内涵厚重,民族特色浓郁。近年来,此节日成了有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参与的规模浩大的节日活动。节日当天,早餐后,便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如斗牛、斗羊、荡秋千、赛歌等等。至夜幕降临,男女老少点燃篝火,打着火把,手拉着手围着篝火翩翩起舞。最后,姑娘小伙子围坐篝火旁唱歌跳舞,饮酒作乐,通宵达旦。彝族火把节已渗入了现代社会气息,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彝王遇害,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在牛角上绑火把战胜敌人,又说是为了纪念火把驱除虫害等传说。

彝族过的其余节日多与其他民族相同,有的节日内容略有差别。

(三)民居

彝族喜居有山有水的半凉山区,住房一般坐北向南。建筑用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均就地取材。如居住于石山地者,多为石墙房屋;居于林木多的地方,则多为木屋;居于多竹地区者,多为木柱,竹编织物围护四檐的房屋;亦有夯土墙房屋者。屋顶多盖瓦,间有盖茅草者。贵族传统建筑多为三重堂,即两进四合院式,一重堂为护院家丁住所,二重堂为伺从人员居所,三重房为主人居室。房屋大致分为长三间或长五间。

近现代六盘水境内彝族居民建筑多与汉族建筑相同。

(四)服饰

六盘水境内彝族服饰制作精细,款式独特,可分为头饰、身饰、首饰和脚饰等。头饰有包头、毡帽、额箍、耳环,以及儿童的巴巴帽、鱼尾帽、瓦水帽、兔耳帽、虎耳帽、珠珠帽、银饰帽等,身饰有右衽大襟长衣、右衽大襟短衣、围裙、腰带、披毡、大裤脚及儿童的叉叉裤等。首饰有戒指、手镯。脚饰有绑腿、手工布鞋(布底鞋、钉子鞋、绣花鞋、钩钩鞋等)、布耳草鞋等。

盘县地区彝族披毡,男穿羊皮背心,女著长裙的传统穿戴一直沿袭到建国以前。如今男女均包黑色或白色的包头。女性包头内要戴银制额箍,耳戴“C”形耳环。男女服装均为衣裤制,尚青、蓝、白色。男装,上穿对襟短上衣,下穿大裤脚长裤。女装,上穿立领直裾右衽,窄袖紧身长袍,下著普通长裤。领口、前襟、袖口下䙓均镶花边。腰系挑花围腰,腰带于两侧自然下垂,长尺余。脚穿绣花鞋。手戴银戒指、手镯。节日盛装,衣裤边沿均绣花。背披“过朵”(无汉语称谓)。

六枝水城彝族服饰较接近。清初改土归流后,男性雉发结辫,头包长帕,衣有长短二式,普遍戴笠,披毡者渐少。民国年间剪除发辫。现代服饰各地亦有异同,如水城玉舍一带,男女均为衣裤制。男装,上衣为立领对襟,窄袖平摆,左右开短衩,布结扣,长覆胯,色尚白。下装为宽大的长裤,色喜黑或深蓝,头戴青帕。喜披毡或着白布“褡褡”,“褡褡”披在最外层,为立领、对襟、无袖,前襟短如上衣,后䙓长过膝弯,布结扣,前摆左右各有两个平行的衣袋,有花边或细碎挑花,人称“东方燕尾服”。女装,上衣为直裾右衽,窄袖紧身长袍,布结扣,肋衩深尺许,大弧摆。领、袖口至裾均有以石榴花、卷草、涡纹、云雷纹为主的贴花图案,环肩、摆缘、衩缘也饰有相同图案的宽幅贴花或挑花,多为二方连续构图。贴花、挑花色尚红、绿、黄、黑、白五色,一般以黑、蓝色为底。下装为大裢脚长裢,脚口边缘饰贴花或挑花。女盛装还有云肩,云肩用大块云勾贴花,对称布置。有串珠流苏,以红、黄、绿三色为主,白布束腰。平常亦著“褡褡”。头帕黑色,以长帕围成盘式,前部上翘,呈“V”形装饰。现多从商店买丝帕或红花围巾包头。脚穿船形鞋,鞋帮贴花,头尖有统,鞋底用布或皮革。

彝族服饰花纹多以虎、太极、云勾、三角等图案为主,辅以花、鸟等图案。今六盘水境内彝族穿本民族传统服装者以中年以上者居多,青年以女性为多。男青年除彝族聚居区和少数偏远地区著传统服装外,其余多著普通装。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历史人物: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

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扩展资料: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保存较好。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坪(大致相等)”。

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

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参考资料:

-大理崇圣寺三塔

以游安徽全椒三塔寺为题写一篇作文

全椒旅游景点 吴敬梓纪念馆 位于全椒县城西北隅。

始建于1959年夏,原址在全椒县城荷花塘畔。

1964年闭馆后改作它用。

现馆为1984年10月重建,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

建有东西展厅及古朴回廊,198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大厅前立有吴敬梓一尊铜像,高45米,重500千克。

馆内收藏有《儒林外史》的各种版本以及吴敬梓的其他著作,如迄今发现最早的刻本《卧闲草堂本》、民国时期的《增补齐省堂本》以及《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还有其七言古诗手迹《奉题雅雨大公出塞图》的缩小件(原件大约长2米、宽1米,是我国一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等。

东西展厅还陈列了中外专家学者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成果和其故居的部分文物、石刻以及国内著名书画家的作品。

神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全椒县以西20公里处,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

属北亚热带低山丘陵,最高峰海拔395米左右。

山名由来无考,但唐神山寺建中年间,滁州刺史韦应物有《寄全椒山中道士》诗、山上所存神山寺,可证明1000多年前,佛道均在此争建庙宇道场,颇有“神仙气”。

神山群山环抱,林深水秀,九座山围绕神山主峰,故称“九龙盘珠”。

兼之涧壑幽深,石嶂奇竣,溪水绕山而过,甘泉破石而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融秀水、奇石、溶洞、古寺为一体,是一独特而幽雅的森林公园。

其森林覆盖率达90%,植被多为天然阔叶林与人工长绿针叶混交林,各种树木有400种之多。

主要景点有白石泉、神山湖、览胜塔、御溪桥。

仙人洞、团山洞、龙洞、青牛洞等,还有充满象形神山石的黑石芤和距今已存1200多年的神山寺。

碧云湖(黄粟树水库) 建于一九五九年,是安徽省十大水库之一。

也是全椒杰出的自然风光优美的旅游度假区。

正面库堤长270米、高322米、集水面积262平方公里,总库容量3亿立方米,常年水面168平方公里(约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

这里风景秀丽,交通便利。

距县城仅二十公里。

柏油路直通。

整个湖面坐落群山环抱之中,碧水蓝天,一年四季乌语花香。

常年气温比县城低3-5度。

两岸群峰争秀;混交的阔叶林和常生的针叶树郁郁葱葱,湖水清澈透底。

龙山寺(宝公庵) 位于全椒县西35公里,龙山西麓,管坝境内,沿合宁高速公路大野道口两公里直达寺龙山寺院。

古寺山峦重叠,林郁景奇,苍松翠竹,黛色参天,岩山幽洞,瀑洒千峰,小桥流水,终年不息,冬暧夏凉气候宜人。

殿宇亭榭,清磐悠钟,千古胜地。

迎驾桥,积善桥,放生池,宝公亭,一线天,石林、塔林,撑腰石、仙人洞,龙洞,龙井,夕阳照、母子檀、百子檀、龟驮姐妹树、连理枝,五龙宫、美人山等三十六景。

遥相呼应,自然成趣,尤为主峰娘娘顶,远眺长江如带,美景庙宇,浑然一体,置身其间,如入仙境。

古有诗云:林深无熟径,树老不知年。

瀑洒千峰雪,岩开一线天。

明刘瑜诗云:爱此西山矗矗青,几来马首轧须停,从谁乞得愚公力,移得南窗作画屏。

又有清吴国缙诗:林深无熟径,树老不知年,瀑洒千峰雪,岩开一线天。

三塔寺 省级重点保护寺庙,江淮名刹。

在全椒县城西北18公里处六镇东北侧。

创建于隋大业(605—618)年间。

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在寺前建塔三座,因名“三塔寺”。

明洪武年间,因谒泗、凤两陵,取三塔之砖造毛坦桥,塔被毁。

天启年间重修。

抗日战争期间,寺门被日本侵略军毁坏,后又险被国民党军拆庙以建碉堡,经住持僧力保才得以幸免。

解放前夕,该寺房产被利用兴办“全椒县农业职业初级中学”。

文革中,寺庙建筑被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寺庙重修,佛像重塑,香火再振。

现有殿宇五进,廊房回曲,规模宏大,是全椒规模最大、佛像最多的寺庙。

寺内大悲楼下有千年黄杨一棵和绝世牡丹百余株。

每年花开之时,有文人雅士来做“牡丹诗会”。

明进士吴国龙《三塔寺》诗云:“偶过萧关息,悠悠爽到秋。

鸟为松子下,我以树香留。

冗底观松简,嚣余觉寺幽。

更欣新再足,恰称小溪流。

”清有白衣道人方定国居此,杭州知府薛时雨有《白衣道人行》行世,三塔寺遂更知名。

小学一年级写大理三月街的作文100个字左右

我的老家在大理洱源,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就是大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

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爷爷奶奶带我回老家大理赶过一次三月街。

三月街在大理古城三塔寺旁边,过节时街上有很多人在卖土特产,还会有精彩的特色表演。

表演开始了,节目有唱歌、赛马、跳舞、弹大三弦和打霸王鞭。

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看,三月街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边看边想着,这么好看的节目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看到,所以好想多看一下。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陆续有人回家了,爷爷奶奶也要带我回家。

可是我很不想走,心情很激动,直到回到家里脑海中还记着那表演的热闹场面。

唉,不知道下次的农历三月十五三月街的表演又会是些什么内容呢?

石竹山 作文

我曾经游览过美丽的湄洲湾,壮丽的赤壁瀑布,风景宜人的张家界。

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算古木参天、鸟语花香的石竹山。

正月初九,我们一家兴冲冲的来到了这片神气的土地。

快到大门了,我们加快了脚步,进了大门,一阵清新的空气扑而来,舒服极了。

路旁栽满了竹子,也许,这就是石竹山名字的由来吧。

我门走呀走,不知不觉我门来到了山林间,山林里松涛滚滚,美丽极了!有铺青叠翠的参天古木,也有树影婆裟的白桦,树下还有色彩斑斓的小野花竞相开放,有红的,白的,紫的,蓝的,它们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

石竹山可真会打扮自己啊:古木为衫,白桦为裙,野花作绣花鞋。

山林见还是鸟的天堂,静下来听,还回听到鸟儿门在窃窃私语呢。

我爬上台阶,忽然看见了一可小松树扎根在悬崖峭壁上,让我想起了郑燮写的一首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不禁哼了起来。

是啊,它有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我往下一看,哇,石竹湖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晶光闪耀,美丽极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见太阳就要下山了,我门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石竹山。

鸡足山游记作文700字

鸡足山,多么美的名字啊!原来是:鸡足山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形如鸡足,故名鸡足山。

是佛教五大名山之一。

游鸡足山呀,你可别忘了登上金顶看日出。

鸡足山看日出要赶早!我们头天晚上就登上金顶住下。

第二天凌晨4点,人们就陆陆续续的起床。

5点左右,金顶寺门口就已经人山人海了。

四周一片漆黑,万籁寂静,人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日出。

过了一会儿,对面山顶浮云中露出一片鱼肚白,而且不断升腾、扩大,上部渐渐泛出了淡淡的红 。

随着那红色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大,把整个东方都变成了浓浓的红色。

顿时人生鼎沸,太阳出来了。

山顶像是一双巨大的手拉开了天边的帷幕,比红色的云雾更火红、更光亮、更鲜艳的大火球露出了一条边弧,并缓缓上升。

圆弧的底部好象拖着一根系在山顶的粗大红线,随着“火球”不断上升,那根红线越来越细,直至扯断。

太阳终于露出了她圆圆的、红红的脸盘,光芒四射,映红了天地江河、映红了山峰树林、映红了金顶观日出的你我他…… 金顶观日出的人们沉浸在拍照摄像的欢乐之中,我也为登上金顶观日出而感到自豪。

鸡足山日出确实是一幅难得赏见得绝妙图画。

振风塔作文400字

振风塔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安庆市这一座秀丽的小城,在长江北岸有一座雄伟、壮观的振风塔。

据说振风塔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明代以前,安庆文风凋弊,一些星相学家觉得应建一座塔来重振文风,振风塔建成后果然文风昌盛、人才辈出。

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大书法家邓石如等。

振风塔共八角七层,各悬铜铃,风起时“沙沙”作响,像是在唱一首古老的歌谣。

塔有三个特点:一大,二高,三妙。

传说抗日战争时期,安庆市一些资料就放入振风塔的第三层,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拿出来时依然完损无缺。

塔呈圆锥形,从外面看,像是龙宫里的定海神针,插入云霄。

里面层层都有门,168级台阶盘旋而上。

我和爸爸登上了第一层,我欢快地叫着,向塔下的妈妈挥手,我又开始向上登爬。

四岁的我一手抓住栏杆,一手紧紧地抓住台阶,爸爸在后面托着我。

到了第四层,我怎么也不敢再往上爬了,只是往塔下瞟了几眼,整个安庆城尽收眼底,长江水滚滚向东流去。

振风塔一年一年地看着家乡的变化。

我爱振风塔,更爱我的家乡。

游月山寺作文

周六,我很早就起来了,因为爸爸妈妈说要带我去月山寺。

刷刷牙,洗洗脸,吃完早饭,我就开始准备东西,需要带什么呢?对,我要带趣多多、巧克力、金丝猴牛奶糖、面包、香肠、牛肉……都准备好了,出发!来到集合地点,哇,好多人呀,还有十几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

在车上,小朋友们有的在吃东西,有的在看书,还有的在玩耍……你问我在干什么?告诉你吧,我在思考月山寺是什么样子的。

到了月山寺,爬上高高的108级阶梯,就到了“转山渠”。

沿着渠边的小路,我们很快就见到了月山寺四大奇景之一——“柏抱椿”。

苍翠的柏树根部冒出了一棵高大的椿树,它们的树干底部紧紧地靠在一起。

听导游阿姨说,“柏抱椿”是自然形成的,可能是很多年前有一颗椿树种子落在了小柏树根部的泥土里,慢慢地,椿树种子发芽了,和小柏树一起长成了今天的“柏抱椿”。

月山寺的第一座大殿里供奉着汉白玉弥勒佛,他笑嘻嘻的,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进殿之前,导游提醒我们说:“庙的门槛就如同佛的肩膀,所以一定要跨过去,女的迈右脚,男的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