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十大好吃的山海经异兽,最后一种直接吃灭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盘点十大好吃的山海经异兽,最后一种直接吃灭绝,第1张

文 编 |  侯    年

美 编 |  七    川

责 编 |  洪 菇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一锅炖不下。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需要两个烧烤架。一个秘制,一个麻辣。来瓶雪花,带你勇闯天涯。”

——来自不知名的网友

上古吃货的食谱

现代人提到吃,就如一名老饕客一般,什么糖醋里脊、红烧牛肉、清蒸鲤鱼、油爆大虾等等,每道菜都能说上个一二三四五来。没错!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对于吃货帝国的大种花家,没有什么是不能吃的。而这一吃货基因,其实不是现代人独有,而是从古至今继承而来。

就比如这本《山海经》。小时候我们听过很多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女蜗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记录在《山海经》中。也因此很多人认为《山海经》就是一部讲神话传说的古籍。

其实,中国流传下来的古籍有很多种,例如《吕览》、《韩非子》、《管子》等。在众多古籍中,只有《山海经》被称为“百科全书”。但随着众人越发地深入研究,却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发现。

《山海经》一共记载了469种奇珍异兽,但是最为常见并且广为人知的只有75种。有趣的是,在描述这些珍禽异兽的同时,却始终不离“食”这个字眼。书中记述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在哪个地区的哪座山上有一种动物,它的样子是怎么样的,它的习性又是怎样的,如果吃了它会有什么作用……

在《山海经》中,植物、神兽甚至是矿石都是可以吃的,甚至有些还贴心得说明了味道和医疗效果,活脱脱的一本上古吃货指南啊。只要跟着书上的找,不仅能吃遍世间所有山珍海味,还能包治百病,你说有不有趣?

我们不禁质疑,难道《山海经》还是一本汇集华夏先民饮食文化的食谱?带着这样的疑问,海绵菌为大家翻遍了整本《山海经》,特地挑选出其中最好吃的十种异兽,请大家笑纳~

盘点十大好吃的异兽

1、九尾狐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用来象征祥瑞。

它的样子是一只长着九条尾巴的狐狸,浑身雪白雪白的,毛发非常柔顺。吼叫的声音与婴儿啼哭相似,能够吞食人类, 但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气,也就是百毒不侵 。没想到吧?九尾狐的肉竟然有这等妙用。

2、肥遗

英山中有一种鸟类,形状像一般的鹌鹑。长着**的身体,红色的鸟嘴,名称是肥遗。 如果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麻疯病,还能杀死体内寄生虫 。

困扰人类历史多年的麻风病,吃了肥遗就能治愈。哈哈,看来有了它,现代医学的那些病中就没寄生虫什么事儿了!

3、cháng fū

《山海经》里还有这么一种鸟,名叫尚鸟(cháng)付鸟(fū)。如你所见,这是一种连名字都打不出来的怪鸟,原谅我只能这样拼字。它的外形和鸡差不多,只不过有三只头,六只眼,六只脚,还有三个翅膀。

长得虽然怪异,但肉却是脆脆嫩嫩的,咬一口还有鲜美的汁水,颊齿留香,跟现代的烤鸡差不多。不错, 如果人吃了它的肉,就会精神得睡不着觉。 这么提神,哪里还需要什么红牛啊!

4、羬羊

说完了鸟,我们再来说说羊。钱来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羊却长着马的尾巴,名称是羬(xián)羊, 羬羊的油脂可以护理治疗干裂的皮肤 。

这个倒是没什么特别,整体和烤全羊也差不多。油滋滋,肥嫩嫩的,吃得满手满脸油光锃亮。吃完以后也不用擦手摸嘴巴,就当摸了护肤霜,简直不要太好哦!

5、虎蛟

《山海经》世界有一种叫虎蛟的异兽,形状像普通鱼的身子却拖着一条蛇的尾巴,脑袋就和鸳鸯的脑袋一样。 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痈肿疾病,还可以医治痔疮。

这可是现代人的福音啊!被痔疮困扰的大人们,不知道是它好使,还是马应龙好使呢?

6、狌狌

在南方的招摇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猕猴但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既能匍伏爬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名称是狌狌(xīng xīng)。

它可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动物,相反它很聪明,学识也很渊博,传闻它通晓过去的事。最为奇特的是它的肉质, 传闻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健步如飞,走得飞快。

腿脚不便的那些人一定很想吃到它,可惜这狌狌一看就像金刚一样不好惹,不知道要怎么办呢?

7、类

在另一处亶爰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长着像人一样的长头发,名称是类。它可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也就是一身具有雄雌两种性器官。有科学家认为,它可能是如今的猫科食肉动物兔狲。别称洋猞猁,乌伦,玛瑙,玛瑙勒。

传闻吃了它的肉就会使人不产生妒忌心 ,也就是无欲无穷,变得越来越佛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如果来份类的肉,会不会让人心境平和呢?

8、鯥鱼

鯥(lù)鱼就有点傲娇了,说是鱼偏偏长得像牛,叫起来也是哞哞声,却又长着蛇的尾巴,还是种两栖动物。翅膀长在腰上腋下,胸上带翅膀的鱼不仅是长得傲娇,脾气也不小。喜欢冬天睡觉,到了夏天才苏醒活动。

传闻人吃了可以不生痈肿疾病。 这是一种什么病呢?其实就是毛囊或者皮脂腺发炎,可以出现红肿疼痛,皮肤破损等症状,有点儿类似出痘痘。

这物种要是尚存于世,应该毫无争议稳坐最受女性欢迎食物的宝座了。现代人动辄成千上万的贵妇级化妆品、医美都不一定能调理好皮肤,在上古不过就是吃点肉的事!

9、龙

说到《山海经》中最好吃的异兽,世人都有一个共识,俗语说:“地上驴肉,天上龙肉”。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自古以来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龙毕竟是神话传说中的生物,虽然遥不可及,难以追寻,但它还是有真实存在的原型。 普遍认为龙的原型是鳄鱼。 长江地区的扬子鳄就叫“猪婆龙”。

传说在尧舜时期,曾经有一个氏族“御龙氏”,能够饲养和驯服龙,这里的龙十有八九就是鳄鱼。近几年,我国考古学家在陕西神木的石峁古城中,发现了鳄鱼的骨头,说明早在夏朝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在养殖和食用鳄鱼了。

10、横公鱼

《山海经》还记载了一种叫“横公鱼”的异兽,长七八尺,长得像红色的锦鲤。生活在石湖中,以石块为食,从这些石头中吸收灵力,非常凶猛。它白天为鱼身,晚上则幻化为人身上岸游荡。

虽然这种鱼味道鲜美,但砍不动、煮不死,除非在锅中放入两颗乌梅混煮才行。 人吃了可以抵抗各路妖邪的侵袭。 “横公鱼”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原型,可能因为味道太鲜美,早早就被吃绝种了吧。

在上古那个蛮荒的时代,人类还远不是今天所谓的"灵长"动物,他们也不过是众多异兽中的一种,人吃动物,动物也吃人,这其实是生态圈的闭环。

  清代小说为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高峰阶段。乾隆年间问世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扫之前文学作品中以个别情节和零散篇章讽刺儒林丑态的面貌,代之以通篇极尽讽刺之能事。到清末,它开创的讽刺艺术,已超过了儒林范围,而成为针砭时弊的武器,派生出一系列富有讽刺性的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之类,他们“为学步者,无以为后继者”,[1]“鲜有以公之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2]《儒林外史》不愧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其讽刺技巧达炉火纯青之境,方式灵活多变,把讽刺艺术推向颠峰,诸多评论家对此推崇有加,笔者就吴氏因何选用讽刺之法,如何讽刺、讽刺意义何在三方面斗胆汗颜再言之,诚望大家斧正。

一、讽刺之成因――明末清初思潮与政治氛围交媾而生的特殊产物

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礼崩乐坏”,进步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都以自己的著述深入解剖古老衰朽的封建社会,有识之士猛烈抨击腐朽不堪的科举制度。康乾时代,大兴文禁,文化呈颓靡之态,乾隆曾颁诏“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这一特定的时代思潮和政治气候交媾,滋生出含蓄,委婉刺世的讽刺艺术,此其首。

其次,吴氏敬梓少习举业,成秀才,之后其父辞官病死,敬梓不谙生计,生活坠入贫困之境,其间目睹了官僚豪绅徇私舞弊,膏粱子弟平庸昏聩,举业中人利欲熏心,“名士清客”招摇撞骗之象后,察觉到“上层士人”翻云覆雨的嘴脸。“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而窘步”,思想上开始唾弃功名富贵,不愿成为功名道上的殉难者,对社会的庸俗生活厌恶至极,加之他“灌夫骂座之气”的直率、倔强性格,难容阶级社会的势利观念,促成其对八股取士制度的不满,因统治集团在思想文化领域威慑天下,他只能“戚而能谐,婉而多讽”[3]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二、讽刺方式灵活多变――笑迂、唾色、谑邪、恶愚、刺伪、讽虚、软骨、丑态、假善

《儒林外史》艺术成就很高,最为突出的则为讽刺,其讽刺形式灵活多样,种类众多。

其一、运用白描手法进行讽刺――笑其迂。

《儒林外史》不事议论,抒情,但凭客观的述事、描写,主观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虽无尖刻、辛辣的讽刺,可诙谐婉讽凸现其中。

在“范进中举”中,作者以客观的态度,描写人物言行,展示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其中对范进“疯态”的描写,最为典型。初听邻人报喜,他道为哄他,嘲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央求邻居“莫误了我卖鸡”,几十年的科场困顿,贫困潦倒形成了他卑微猥琐的心理,他不愿再受人难堪的奚落,当他回到家看到报帖“已升挂起来”,心灵由此震颤。不看便罢,看了之后一发不可收拾。那种似梦刚醒,如痴如醉的神情,包含着多么丰富的酸苦感受。接着,自己拍了一下手,笑了一声,并道:“噫!好了!我中了!”说后,跌倒不省人事,灌水过后,复又醒来,又拍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随后往门外飞奔,掉进泥塘复又大笑,至此,他的确发疯了。小说中反复写他拍手、大笑,笔锋曲折深刻,活活画出其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作者以白描的手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把一个醉心科举的腐儒描画出来。作者将主观感情融于客观叙事之中,虽无一贬词,但却能使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怜、可悲、可鄙。从而不露声色,不着笔墨的鞭挞了八股取士制度的罪恶和整个封建社会的腐朽,因此,全篇的讽刺力量更加显得深刻感人。

其二、运用对比手法,在不经意中强化讽刺效果,让读者体味、感悟蕴含其中的艺术魅力。下面,就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1见风使舵,首鼠两端(用同一人物前后截然相反的语言行为进行对比――唾其色变)。

周进在馆为先生时,梅玖以“老友从来不与小友序齿”讥讽周进;在周进因长斋而不动荤时,便嘲笑说:“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当周进举业成功后,周进责罚梅玖文章无长进时,他便哀告;“看老先生面子开恩,”称周进为“国子监司业周蒉轩先生,讳进的”。梅玖初交周进,自尊为“老友”,蔑视周进为“小友”,笑他呆,戏弄其年龄已长,进学实乃做梦。后来称其为自己的先生,连名字也不敢直呼,通过这一人物言行的前后变化,把一个见风使舵,满脑子等级观念的受举业毒害者梅玖,活活的画出来,一副变色龙的嘴脸就浮现于读者之面。

王玉辉身中八股之毒,又深受理学之害,他在“饿死事小,失节礼大”的宋儒教条的熏陶下,居然鼓励和赞美自己的女儿自杀殉情。及女儿饿死,他劝说孺人不要哭,并道:“女儿已成仙”,且大笑“死的好,死的好”!他的笑声里充满了凄绝和惨痛,当“制主入祠,门首建坊”时,他因伤心借故出游,山光水色触目,他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看到船上妇女,他心里哽咽,热泪盈眶。他前前后后的矛盾冲突,实为良心与礼教的对撞,小说讽刺他的虚伪、变态。究其实质,则为八股要义所使然。王玉辉行为、语言的变化,就不留情面的嘲讽科举考试、扼杀学人的真情,泯灭士人的本性。“鼓励自己女儿殉情”是对封建礼教最致命的一击。

小说中写“范进中举”一节,通过胡屠户两次“贺喜”的对比,勾画出他势利的小人嘴脸。第一次“贺喜”带“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挖苦范进为“现世宝”、“穷鬼”,回家时“横披衣服,腆着肚子”,一副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的庸俗样子;第二次“贺喜”则在范进中举发疯时刻,当众人要他打醒范进以治其疯病时,这个平日百般侮辱女婿的他却惶恐不安,以有钱为荣、以富为贵的他,头脑中则是中举者为“天上的星宿”的宿命认识,在众人怂恿、劝说下,他喝酒壮胆后才颤着手打了女婿一下,接着手隐隐作疼,而且巴掌也弯不过来了。同是“贺喜”,态度前倨后恭,截然不同,有天壤之别,这样一比较,就轻松画出屠户庸俗、势利的市侩小人面孔。

2批乌捣亢,一语破的(让反面人物一出场,就一本正经的讲大话或讲假话,然后轻轻一点,就露出蛛丝马迹――谑其奸邪)。

严贡生对范进、张敬斋二人讲高要县汤公“为人廉静慈祥,真乃一县之福”,接着就说汤公到住那日,该县搭彩棚迎接,锣鼓喧天,伞扇蔽日,吹手、夜役一队又一队,如此浩大声势,铺张浪费,“廉”在哪里?“静”在何处?他接着讲“汤父母不喜会客,却凡事关照”他家的二小子进学后,他紧接着叫到后室攀问师出哪门,其矛盾昭然若揭,“凡事关照”戳穿了“不喜会客”的逻辑,“叫到后室攀问”道出了官场的黑暗;严贡生靠“厚贿”巴结权贵,汤“廉静”(汤公)借“问”故在笼络人心,织纺关系网。严贡生边讲边自驳,嘲讽力量入木三分。不信,我们再听听:“汤父母一年下来私敛到手的银两才八千,而前任潘父母却能敛到一万。”只此一句,封建社会官场上的腐败被暴露无遗,严贡生心目中的父母官,就是能接纳他的贿赂,且帮他办事的敛财高手,搜刮民脂民膏成性的贪官,这就是他“廉静”的面孔,“慈祥”的嘴脸。小说采用剥竹笋的方式,一环套一环的扬其“善”然后轻轻一点,漏洞既出。

3弄巧成拙,捉襟见肘(按反面人物的思维逻辑和价值取向推动情节发展,结果闹出笑话,弄出官司――恶其愚)。

权勿用热孝在身,又经不住权势诱惑,急匆匆赴宴,因囊中羞涩,用粗布孝服当了五百钱,又被杨执中的儿子偷去,权杨二位淡薄名利的“名士”因此小事而结下深仇,还不及出游莺腔湖,权勿用因奸拐尼僧而被缉拿归案。娄三、娄四本非名士,却慕贤若渴,其门客清士实为乌合之众:结为至交的张铁臂为骗子;能吟咏歪诗几行的权勿用却是道貌岸然的*邪之徒;杨执中又为伪君子。这一帮“志同道合”者咏诗评价天下道德,闹出许多笑话后不欢而散。牛浦郎因冒名吃官司,牛玉圃逢迎讨好时弄巧成拙被疏远,他便怪罪“世孙”浦郎,把他毒打过后抛入荒无人烟之境,他们这群人,表面上斯文有加,道德文章天下通,心底里实在奸邪不堪、愚蠢有余。

4言不由衷,表里不一(让反面人物的违心行为与真实感情形成矛盾――刺其伪)。

范进“先母见背,尊制丁忧”。他在酒席既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牙箸,必换了“白颜色竹子筷子”才肯,以此表示孝子情状。但吃起来,却毫无丧母之忧,抢先“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在官方理学规范下的虚情假意,伪善肮脏,令人恶心欲吐,其讽刺力量可透纸背。

再诸如那些嘴脸五花八门的假名士,本来热衷科举,是势利之徒,但碰壁后转而清高起来:利欲熏心者装作不计名利;趋炎附势者却伪装不攀附权贵;不学无术者满嘴诗词文章,借此装潢门面。这些群丑遮遮掩掩、欺世盗名,“总不免有新娘子怕羞”的味道,娄三、娄四便为典型。

5正反对照,伪情毕露(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与一些名士清客格格不入,时时冲突、碰撞――虚其名)。

书中一开始就出场的人物王冕,他重操守轻名利,不慕功名利禄,一心孝敬父母,安贫乐道,坚守母亲临终的嘱咐,终生不仕。这样恬淡平和的人生态度,与虚伪做作等劣性十足的范进老爷的“孝母”情状形成鲜明的对照,又与热孝在身却当掉粗布孝服准备宴游的权勿用形成强烈反差。企求科举者,人格尽失,道德沦丧,人性泯灭;不慕功名利禄者,人格尊贵,身心康健,品行端庄。正与反两类人物在小说中交锋碰撞、冲突,美与丑不言而喻,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不点自明。

其三、夸张变形,讽刺之功效力透项背――软其骨。

《儒林外史》采用夸张的手法写科举制度对举业中人的毒害至深,以至于使其精神失常,神经分裂,灵魂扭曲,以此极尽讽刺之能事。小说开篇不久就描写了年过花甲,屡试不第,受尽折磨、屈辱,精神失常的周进。他苦读、应举、落榜;再苦读、再应举、再落榜。周而复始的痛苦折磨他,单调乏味,令人生厌的生活情调耗费掉他的青春,英年早暮,满脑子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发生强烈碰撞:他愈是急于跨进科举的门坎,举士考试的结果愈使其大失所望,当他到省城要看剧院,“方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及看到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贡院”“号板”寄托了他的满腔希望,凝聚着他的心血,难怪他“只伏着号板哭个不住”,“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这种百感交集,完全丧失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实属愚拙、凄楚。更让人哑然失笑的则是“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一回,范进历尽艰辛,终成大事时竟喜极发疯,他在科举道上,不惜以生命作为赌注,二十岁到五十四岁忍气吞声,唯唯诺诺,过着清贫苦寒的日子。三十多年的折磨、煎熬、打击,使他的灵魂已陷于囹圄,呈现憔悴、痛苦的麻木愚钝状态,一旦孜孜追求,朝思暮想的希冀变成现实,他已无力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惊喜,心理丧失了平衡,导致其疯癫,这种含笑的喜剧夹杂着带泪的悲惨。小说写这两个人物,皆用夸张的手法,让人物扭曲变形:一个“大哭”不止,一个“大笑”不停;一个“吐出鲜血”,一个“吐出白沫”;一个“撞死在地”,一个“昏厥”不省人事。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毒害如此深重,其痼疾就被摆到光天化日之下,作者不做评论,让读者揣情玩味自说是非曲直。

其四、通过细节与个性化语言的描写,让人物的本性见山露水――讽其贪迂。

书中的马二先生是为举业而空耗终生的悲剧人物,为迂腐儒生的典型。他把举业看成人生的光明大道,不仅自己孜孜以求,而且逢人便讲举业的事:言孔子的举业观,以至孟子、汉人、唐代、宋人的为官论,道出举业做官的实质。马二先生资助匡超人,并教导文章作法,讲“举业为政事,中举,中进士,即刻光宗耀祖,像《孝经》所言:‘显宗扬名’,才是大孝。那害病的父亲(匡超人的父亲有疾)睡在床上,没有吃东西,果然听见你念文章的声音,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不难过,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他如此无聊,精神空虚,性格迂腐,思想僵化,本身不觉悟,还要以此毒害别人,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就把这个醉心功名,形容寒酸的儒生刻画得淋漓尽致,以其言揭其弊,讽刺寓于其中。

严监生骂他哥哥时说:“像我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在熟肉店里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家兄寸土也无,人口也多,过不得三天,一买就是五斤,还要白煮的稀烂。”这些话,如怨如诉,骂的是严贡生,主要表现的却是严监生自己。这个临死还为了两根灯草直伸着指头不肯断气的细节,就活灵活现的刻画出他守财奴的性格,在他的言语中亦跃现了出来,为了让小妻扶正能拿出重金贿赂王家弟兄,平日竟买四个钱的肉哄小儿子,其吝啬本性在只言片语中就一览无余。

其五、通过外形描写达到讽刺的目的――丑其态。

周进“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无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开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这寥寥几笔,连用三个“旧”字就已写出人物生活的困顿,着一“破”字,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举业道上苦苦扎挣者“四体不勤”的特性。“红”“黑”“花白”三个词描写色彩,惟妙惟肖的勾画出周进不伦不类的衣着特点及委靡,颓唐的精神状态。

范进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衣服也烂了,又跌跌撞撞的扯破了好几块,这些外貌形态描写,画出醉心功名者狼狈不堪的丑态,作者的好恶感情融入其里。

其六、侧面烘托,实为揭露与鞭策――假其正。

关于科举制度的虚伪性,作者从侧面给以深刻的揭露,最突出的是对“优贡”的描写。被学政“题了优行贡入太子肆业”的,却是一个在赌场中抽头,替人当枪手,替人造假文书,并且忘恩负义,反复无耻的匡超人。另外还有一个哄吓诈骗,无恶不作的严贡生,也恬不知耻地对王家弟兄自称“前任学台举了第一优行又替弟考出了贡”。作者把书中最恶劣的两个人同“优贡”这个名目联系起来,这个制度的虚伪就窥一斑而见全豹了。以上两人因何举业有成,科举考试的弊端便不言而喻,鲍文卿受向知县委托巡场时所见就能揭示其本质。考场上“有替人代笔的”,“有传递作弊的”,“有丢纸团的”,“有装作出恭而在墙上挖洞接文章的”。这几句描写出童生参试的场面,暴露出科场考试的混乱与黑暗,从侧面揭露了科举取士如同虚设,难怪乎地痞,恶棍亦能跻身士人行列,像潘三找匡超人为别人替考索取银两之事就不足为怪。

三、讽刺意义及其影响――谑群儒、刺科举、针砭社会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盖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终乃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5]这段文字高度概括的写儒林人的穷形尽相,表明作者憎爱分明的情感:全书戏谑那些“媚人”“骄人”“下人”和“傲人”;歌其“地上一层”为社会中坚。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应为一体,“功名富贵”致使诸人相去甚远、千差万别。作者笔锋直指科举制度,用娓娓道来的深沉加以讽刺。

在科举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文人读书人跋涉在科举的漫漫征途上,人格受到扭曲,形成卑劣、猥琐、虚伪、变态、迂腐、麻木、愚钝的精神状态。范进、周进等受害者只是个案,他代表着许许多多文人共同的命运,造成的原因为社会。“秉持公心,指�时弊。”[6]其讽刺不再是针砭某个人,而是对整个社会的揭露。

书中极力张扬官僚缙绅蛮横粗暴、飞扬跋扈的本性。王惠为官后就迫不及待地吸膏吮血鲸吞若噬,掠脂斡肉;汤知县披上“廉静”的外衣,谋官敛财。手段残忍至极;地方缙绅严致中“卖猪”“霸猪”的行径极为野蛮,更令人义愤填膺,鄙夷不屑的是他嫁祸船夫,赖掉船资的做法。官绅勾结,鱼肉百姓。作者批判的利剑直指封建统治秩序。

《儒林外史》就是通过描写那些追逐名利,丧失天良,道德沦丧的人物,折射一个时代的罪恶,抨击物欲横流导致道德失范,精神虚无的社会现实。这种讽刺批判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清代后期问世的四大谴责小说,就是例证。讽刺笔法遂成为针砭社会的武器。

注释:

[1]郭预衡・古代文学史[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鲁迅全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15。

[3]清・吴敬梓・移田赋[A]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讽刺小说[M]

[5]清・闲齐老人・《儒林外史序》[M]

[6]中国文学名作欣赏,科学出版社,2000。

贾永新,中学教师,现居甘肃静宁。

1 收集关于山海经的古文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的内容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

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

《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

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

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目录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大禹 第一卷 《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 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 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 狌々,食之善走。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 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 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 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 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 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 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鲑,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 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 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犭尃訑,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 足三翼,其名曰 ,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 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 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

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 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

汸水出焉,而 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

其神 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 席。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

英水出焉, 西南流注干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 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 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 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

2 《山海经》这本书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山海经》,其中最着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参见诺亚方舟)、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鲁迅还专门写有一篇《阿长与〈山海经〉》,记叙了家中仆人长妈妈为他买来一本《山海经》,给他带来的那份惊喜,还两次特别提到"九头的蛇"《山海经》18卷分别如下: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 -------------------------------------------- 第十八卷 《海内经》,共四篇;内容是记海内神奇事物,如昆龙景象、建木形态、巴蛇、雷神等。

3 山海经白话文主要内容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人给皇帝贡献了一只奇异的鸟,拿各种食物喂它,但它都不肯吃。

著名文人东方朔看见这只鸟,就说出了它的名字,又说它应当吃什么。一试验,果然就像东方朔说的。

皇帝问东方朔怎么知道的,他说《山海经》中有记载,看了自会知道。到了汉宣帝时,上郡某地的一个石室塌陷,有人发现里面的石壁上刻画着“反缚盗械人”的图像,传说开来,但无人知晓何意。

大学者刘向却指出这是“贰负之臣”。皇帝问他怎么知道的,刘向也回答是从《山海经》上看到的。

皇帝大惊,朝臣哄动,于是出现了一股阅读《山海经》的小热潮。到了东汉明帝时,有一位水土工程专家叫王景,因治理河渠有功绩,得到皇帝的赏赐,礼物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经》。

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却折服于《山海经》,曾一口气写下《读 十三首》诗,留传至今。其中的第一首诗就表达出他读《山海经》后快乐兴奋的情绪和通晓天下的效果:“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产生于明代的章回小说《封神演义》和清代的长篇小说《镜花缘》,读者往往被其中的神奇故事所吸引,从而对作者的丰富想象力佩服不已。但可知道,书中的故事素材和艺术构思,不少是取自《山海经》的,而作者的想象力也多受《山海经》的启发。

如此等等,《山海经》的魅力自当不言而喻。那么,具体的魅力何在呢?在于《山海经》丰富而神奇的内容,举凡当时人,能听到的、所能见到的、所能认识到的、所能想象到的一切事物,无不记载。

如大大小小的山丘河流,形形 的花草树木,神里神气的半人半神,怪里怪气的半人半兽,瑰丽多彩的金石矿物,奇形怪状的禽鸟野兽,变化莫测的神话传说,各种各样的国家人民,神秘的祭祀,古怪的装束,奇异的病症,灵验的药物,味美的食物,毒人的野味,超乎常理的日月,高出常情的工艺,上古帝王的世系,传闻不一的古史……简直就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就因为《山海经》是一部综合各种知识而显得庞杂的古籍,所以,自古以来对它的性质众说纷纭,而对它做的目录学分类也不统一。

西汉刘歆在《上 表》中论其性质说:“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看作是地理书。

此后的历代史籍目录颇有同其说者,如《隋书·经籍志》等,就把它列入地理类。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山海经》归入数术略形法家之类,看作是巫卜星相性质的书。

此后,不乏同其说者,如《宋史·艺文志》就把它列入五行类。明朝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说:“《山海经》,古之语怪之祖。”

看作是神怪之类的书。清朝官修《四库全书总目》在辩驳了诸家的说法和归类后,认为“核实定名”,应是“小说之最古者”,又看作是小说性质的书。

清末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把《山海经》列入古史类,则看作是史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山海经》称作“古之巫书”。

就《山海经》的性质及其成书来说,鲁迅的论断是确定不移的。《山海经》确是古代的巫书,是一代一代的巫师把所见所闻通过口耳相传,积累而成。

很早以前,巫史不分,是具有世袭性和专业性身份的一群人。他们是那个时代学识广博的知识分子,主持山川神灵的祭祀典札,接触各种人物,相互交往频繁,享有交流吸收各种文化知识的优越条件,负有传递保留各种文化知识的重大责任。

他们的社会地位较高,主要充当氏族首领、部落酋长和奴隶主的高级顾问。为了让一般的人信服自已、崇拜自己,巫师们就要尽量表现得见多识广。

于是,他们努力积累文化知识,采掇奇闻异事,使掌握的文化知识代代地增加。后世的人把巫师们口耳相传的知识加以整理记录,就成为《山海经》所依据的原始资料。

到了战国时期,有人把这些性质相似而杂乱无章的资料编撰成文,《山海经》就产生了。到了汉代,又经人增删润饰,就成了现在所看到的《山海经》。

现存之《山海经》共计十八篇,从其外壳结构看,大体可区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而联系到它的内容,又可划分得更为详细。

即《五臧山经》五篇,地理范围是华夏之地,内容多记山川地理,奇异的动物、植物、矿物,祀神的典礼和祭品、祭器,有时亦写诸山山神的形貌、职司和神力;《海外经》四篇,地理范围较《山经》为广,内容多记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也记载了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刑天断首等;《海内经》四篇,不仅杂记海内的神奇事物,如昆仑景象、建木形态、巴蛇和贰负等状况,同时兼记一些国家和民族,还写帝王的世系,器物的发明创造,如帝俊的后裔番禺发明舟,吉光发明车,晏龙发明琴瑟,又均是最早的锻工,炎帝的后代鼓延发明钟,并且作了乐曲等等。古时学者大都认为《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作,今天看来此说纯属无稽之谈。

无论是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上看,还是从各篇成书时间早晚不一上看,《山海经》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是集体编述而成。因为《山海经》的内容非常广泛,是民间个人无力完成的,即使一个氏族部落的领导集团也只能编成其中。

4 谁能告诉我山海经里的文言文故事

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

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精卫填海 发音 jīng wèi tián hǎi 释义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示例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治理改造大自然,要有~的顽强精神。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

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

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

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

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

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

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

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参考资料:

/zibu/zhajia/sanhaijin/shjml。

5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 文言文+注释

原文: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6 谁能告诉我山海经里的文言文故事

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

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精卫填海 发音 jīng wèi tián hǎi 释义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示例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治理改造大自然,要有~的顽强精神。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

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

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

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

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

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

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

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魏真人自序

会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栖迟僻陋,忽略利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宁,宴然闲居,乃撰斯文。歌叙《大易》,三圣遗言,察其旨趣,一统共论。务在顺理,宣耀精神。施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为历,万世可循。叙以御政,行之不繁,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长存。配以伏食,雄雌设陈。四物念护,五行旋循。挺除武都,八石弃捐。审用成物,世俗所珍。罗列三条,枝茎相连。同出异名,皆由一门。非徒累句,谐偶斯文,殆有其真,砾硌可观。使予敷伪,却被赘愆。命《参同契》,微览其端,辞寡意大,后嗣宜遵。委时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寥廓,与鬼为邻。沦寂无声,化形而仙。百世而下,遨游人间。敷陈羽翮,东西南倾。汤遭厄际,水旱隔并。柯叶萎黄,失其华荣。吉人相乘负,安稳可长生。

乾坤坎离章第一

乾刚坤柔,配合相包。阳禀阴受,雌雄相须。偕以造化,精气乃舒。坎离冠首,光耀垂敷。玄冥难测,不可画图。圣人揆度,参序立基。四者混沌,径入虚无。馀六十卦,张布为舆。龙马就驾,明君御时。和则随从,路平不陂。邪道险阻,倾危国家,可不慎乎?

君臣御政章第二

御政之首,鼎新革故。管括微密,开舒布宝。要道魁柄,统化纲纽。爻象内动,吉凶外起,五纬错顺,应时感动。四七乖戾,誃离仰俯。文昌统录,诘责台辅,百官有司,各典所部。原始要终,存亡之绪,或君骄溢,充满违道;或臣邪佞,行不顺轨。弦望盈缩,乖变凶咎。执法讥刺,诘过贻主。辰极处正,优游任下。明堂布政,国无害道。

发号施令章第三

发号出令,顺阴阳节。藏器待时,勿违卦月。屯以子申,蒙用寅戍。六十卦用,各自有日。聊陈两象,未能究悉。在义设刑,当仁施德,逆之者凶,顺之者吉。按历法令,至诚专密。谨候日辰,审查消息。纤芥不正,悔吝为贼。二至改度,乖错为曲。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纵横,不应漏刻。风雨不节,水旱相伐,蝗虫涌沸,山崩地裂。天见其怪,群异旁出。孝子用心,感动皇极。近出己口,远流殊域。或以召祸,或以至福,或兴太平,或造兵革。四者之来,由乎胸臆。动静有常,奉其绳墨。四时顺宜,与炁相得。刚柔断矣,不相涉入。五行守界,不妄盈缩。易行周流,屈伸反覆。

坎离戊己章第四

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引验见效,校度神明,推类结字,原理为证。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坎戊月精,离己日光,土旺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裹万物,为道纪纲,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离没亡。

晦朔合符章第五

晦朔之间,合符行中。混沌鸿蒙,牝牡相从。滋液润泽,施化流通。天地神明,不可度量。可用安身,隐形而藏。始于东北,箕斗之乡。旋而右转,呕轮吐萌。潜潭见象,发散精光。昂毕之上,震出为徵。阳炁造端,初九潜龙。阳以三立,阴以八通。三日震动,八日兑行。九二见龙,和平有明。三五德就,乾体乃成。九三夕惕,亏折神符。盛衰渐革,终还其初。巽继其统,固际操持。九四或跃,进退道危。艮主进止,不得逾时。二十三日,典守弦期。九五飞龙,天位加喜。六五坤承,结括终始。韫养众子,世为类母。上九亢龙,战德于野,用九翩翩,为道规矩。阳数已讫,讫则复起。推情合性,转而相与。循环璇玑,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难以察睹。故无常位,为易宗祖。

卦律终始章第六

朔旦为复,阳炁始通。出入无疾,立表微刚。黄钟建子,兆乃滋彰。播施柔暖,黎蒸得常。临炉施条,开路生光。光耀渐进,日以益长。丑之大吕,结正低昂。仰以成泰,刚柔并隆。阴阳交接,小往大来。辐辏于寅,运而趋时。渐历大壮,侠列卯门。榆荚堕落,还归本根。刑德相负,昼夜始分。夬阴以退,阳升而前。洗濯羽翮,振索宿尘。乾健盛明,广被四邻。阳终于巳,中而相干。姤始纪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为蕤宾。宾伏于阴,阴为主人。遁世去位,收敛其精。怀德俟时,栖迟昧冥。否塞不通,萌芽不生。阴信阳诎,没阳姓名。观其权量,察仲秋情。任畜微稚,老枯复荣。荠麦牙孽,因冒以生。剥烂肢体,消灭其形。化炁既竭,亡失至神。道穷则返,归乎坤元。恒顺地理,承天布宣。玄幽远渺,隔阂相连。应度育种,阴阳之原。廖廓恍惚,莫知其端。先迷失轨,后为主君。无平不陂,道之自然。变易更盛,消息相因。终坤始复,如复连环。帝王承御,千载常存。

性命根宗章第七

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息后末,当虑其先。今所秉躯,体本一无。元精流布,因炁托初。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性主处内,立置鄞鄂。情主营外,筑垣城郭。城郭完全,人物乃安。爰斯之时,情和乾坤。乾动而直,炁布精流;坤静而翕,为道舍庐。刚施而退,柔化以滋。九还七返,八归六居。男白女赤,金火相拘。则水定火,五行之初。上善若水,清而无瑕。道无形象,真一难图。变而分布,各自独居。类如鸡子,白黑相符,纵广一寸,以为始初。四肢五脏,筋骨乃俱。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饴。

养己守母章第八

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旁有垣阙,状似蓬壶。环匝关闭,四通踟蹰。守御密固,阏绝奸邪。曲阁相通,以戒不虞。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阴阳之始,玄含黄芽。五金之主,北 方河车。故铅外黑,内怀金华,被褐怀玉,外为狂夫。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进退分布,各守境隅。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炼为表卫,白里真居。方圆径寸,混而相拘。先天地生,巍巍尊高。可以无思,难以愁劳。神炁满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动静休息,常与人俱。勤而行之,夙夜不休。伏食三载,轻举远游,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长乐无忧。道成德就,潜伏俟时。太乙乃召,移居中洲,功满上升,膺籙受图。

日月含吐章第九

坎男为月,离女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体不亏伤。阳失其契,阴侵其明,晦朔薄蚀,掩冒相倾,阳消其形,阴凌灾生。男女相须,含吐以滋,雌雄错杂,以类相求。金化为水,水性周章,火化为土,水不得行。男动外施,女静内藏,溢度过节,为女所拘。魄以钤魂,不得*奢。不寒不暑,进退合时,各得其和,俱吐证符。

流珠金华章第十

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金华先倡,有倾之间,阳乃往和,情性自然。解化为水,马齿阑干,迫促时阴,拘蓄禁门,逐相衔咽,咀嚼相吞。慈母养育,孝子报恩,严父施令,教敕子孙。

三五至精章第十一

五行错王,相据以生,火性销金,金伐木荣。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子当右转,午乃东旋,卯酉界隔,主客二名。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贪并,荧惑守西,太白经天,杀炁所临,何有不倾。狸犬守鼠,鸟雀畏鹯,各得真性,何敢有声。

四象归土章第十二

丹砂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处,木火为侣。四者混沌,列为龙虎,龙阳数奇,虎阴数偶。肝青为父,肺白为母,肾黑为子,心赤为女,脾黄为祖,子午为始。三物一家,都归戊己。

阴阳反覆章第十三

刚柔迭兴,更历分布。龙西虎东,建纬卯酉,刑德并会,相见欢喜,刑主杀伏,德主生起。二月榆落,魁临于卯,八月麦生,天罡据酉。子南午北,互为纲纪。一九之数,终而复始。含元虚危,播精于子。

以类相况章第十四

不得其理,难以妄言。竭殚家产,妻子饥贫,自古及今,好者亿人,讫不谐遇,希有能成。广求名药,与道乖殊。如审遭逢,睹其端绪。以类相况,揆物终始。

父母滋禀章第十五

五行相克,更为父母。母含滋液,父主禀与,凝精流形,金石不朽。审专不泄,得为成道。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岂不灵哉!天地至象。若以野葛一寸,巴豆一两,如喉辄僵,不能俯仰。当此之时,虽周文揲蓍,孔子占象,扁鹊操针,巫咸扣鼓,安能令苏,复起驰走?

姹女黄芽章第十六

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物无阴阳,违天背元,牝鸡自卵,其雏不全。夫何故乎?配合未连,三五不交,刚柔离分。施化之道,天地自然,火动炎上,水流润下,非有师导,使其然也。资始统正,不可复改。观夫雌雄,交媾之时,刚柔相结,而不可解,得其节符,非有工巧,以制御之。男生而伏,女偃其躯,禀乎胞胎,受炁之初,非徒生时,著而见之,及其死也,亦复效之,此非父母,教令其然。本在交媾, 定置始先。

牝牡相须章第十七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蟠虬相扶,以明牝牡,意当相须。假使二女共室,颜色甚姝,苏秦通言,张仪合媒,发辩利舌,奋舒美辞,推心调谐,合为夫妻,敝发腐齿,终不相知。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两参差,失其纲纪,虽太乙执火,黄帝临炉,八公捣炼,淮南调治,立宇崇坛,玉为阶陛,麟脯凤脂,把籍长跪,祷祝神祗,请哀诸神,沐浴斋戒,妄有所冀,亦犹和胶补釜,以硇涂疮,去冷加冰,除热用汤,飞龟舞蛇,愈见乖张。

后序孔窍章第十八

惟昔圣贤,怀玄抱真,伏炼九鼎,化迹隐沦,含精养神,通德三元,津液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炁长存,累积长久,变形而仙。忧悯后生,好道之伦,随傍风采,指画古文,著为图集,开示后昆,露见枝条,隐藏本根,托号诸名, 覆冒众文,学者得之,韫椟终身。子继父业,孙踵祖先,举世迷惑,竟无见闻,逐使宦者不仕,农夫失耘,商人弃货,志士家贫。吾甚伤之,定录此文,字约易思,事省不繁,披列其条,核实可观,分两有数,因而相循,故为乱辞,孔窍其门,智者审思,用意参焉。 徐从事传文序

《参同契》者,辞寡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