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怎么分类
古体诗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纯粹的古风,一种是入律的古风。
纯粹的古风的平仄基本上是自由的。不过,唐以后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有意避免律句,於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并来。这样就使古体诗的句子有了某些特点。
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这成为古风的特点之一。最后三字除了这种三平调以外,其次就是收尾於平仄平;还有比较少见的两种,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
这就是说,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从全句的平仄看,多数句子的节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叠平叠仄,这就是说,五古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七古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
例如杜甫《岁晏行》: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苦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全诗十八句中,有十五句符合上面所谈的四种三字尾的要求;特别是十个平脚的句子中有七个是三平调,尤其值得注意。符合叠平叠仄要求的有九句。剩下来只有两个律句("今年米贱大伤"和"万国城头吹尽角")。由此可见纯粹的古风的平仄与律诗的平仄有很大的不同。
入律的古风,和纯粹的古风恰恰相反,诗人们尽可能用律句。
入律古风之所以和律诗不同,主要在於:
(1)句数不定;(2)平韵和仄韵交替;(3)常常是四句一换韵。
这种情况,一般只存在於七言古风中。
例如王勃《滕王阁》,句子的平仄基本上都合律,简直是两首律绝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这种仄韵和平韵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
白居易的《长恨歌》基本上就是这种形式,还有他的《琵琶行》和元稹和《连昌宫词》等,都采用这种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元和体”。
阅读文学古籍,也可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结合。古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则是靠记忆和口头传承的艺术或技能,二者往往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在阅读宋元话本的时候,就借助于听书的经验,解决了一些困惑的问题。现存的话本或详或略,或雅或俗,总的说都不会是实况录音的记录。因此有的被认为是拟话本,如鲁迅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宣和遗事》的判断。有人认为话本只是故事的代称,如日本的增田涉等学者。还有人不承认宋元话本的存在,认为都是明代人改写的小说。其实,说话人一般有底本,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北方的评书艺人,把提纲式的简本叫做“梁子”,把语录式的繁本叫做“册子”,但也不会是实况的记录。如现代评书名家刘兰芳播讲《岳飞传》的时候,每天要写上万字的稿本,但还是要加上许多临场发挥。我在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的时候,注意到收藏的弹词话本,一般只有唱篇,没有表白;有的虽有表白,也很简略。也有已整理成书的,一般也不像场上说唱的那么详细生动。
当然,也有老艺人自己整理成比较详备的底本,或徒弟继续加工的繁本,那是很少见的。例如苏州评话老艺人陆耀庭和顾宏伯,都有说《三国志》的脚本,是自己编写的抄本,都把一部分脚本送给了学生王忠元。王忠元自己又整理了一个脚本。2015年5月18日,王忠元遗孀华琦把三种脚本都捐赠给了苏州评弹博物馆,成为一时佳话(何兵《留住名家珍贵史料,三部手稿展现戏痴情怀》,据《古代小说研究网》转载2015年5月20日《姑苏晚报》)。师父整理了自己的底本,最后送给了徒弟,这是曲艺界常有的事,有些话本大概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因此就有了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征,形成了世代累积型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到宋元时期的特定背景,文化重心逐渐下移,特别是元代一度停止科举,文人没有出路,走向民间,出现了不少书会才人。他们为艺人编写脚本,杂剧、散曲是大宗的,都见于《录鬼簿》。但编写话本的只见陆显之《好儿赵正》一例。“腹笥有文史”的朱桂英女士,讲的是“道君艮岳及秦太师事”,则是讲史家(见杨维祯《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但有无话本留传,亦未可知。现存的《宣和遗事》则是收集了许多史料的一部话本,编者掌握不少史传和诗词的资源,文化修养较深,应该说是当时的“才人”。但《宣和遗事》可能并未全部付诸场上演说。我认为这也是话本的一种类型。因此我提出了讲史平话的多样性问题,对古代作品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有些艺术性不强的本子,却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意义,如《宣和遗事》就是。
清代的话本如《清风闸》《飞跎子传》也是艺人自己整理的,但比较简略,又没有才人帮他润色。俞樾虽然对《三侠五义》作了一点修改,但没有仔细加工,所以没能像《水浒传》那样成为杰作。
苏州评弹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许多世代累积型的话本和多种流派的唱腔。我作为苏州评弹的老听客,很关心它的保护和传承。在探讨近体诗的格律及吟诵问题时,觉得苏州评弹在雅化和格律化的过程中,曾深受近体诗的影响,特别是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珍珠塔》和马调系统的唱腔,最能体现传统的吟诵方法。因此写了《苏州评弹与格律诗的吟诵》等文章,希望能以吟诵的方式来扩展传统诗词的传承,包括对诗词格律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希望苏州评弹的艺人,能继承并发展前人的经验,适当借鉴传统诗词的格律,提高评弹的艺术性。反过来,吟诵家也可以借鉴曲艺家的唱腔,适当改进吟诵的音乐性。例如平起式的七言诗,如果结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在苏州评弹里一般都是在第六字上延长行腔,而在第七字时却很快收束,与其他剧种大多在末字上延长行腔迥然不同。我觉得近体诗的吟诵,也可以适当夸张第六字的长音,显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反差。最近在电视上听到上海陆锦花女士指导、培养的小学生,用苏州评弹唱腔吟唱的唐诗,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平长仄短的声调,也很好地给少年儿童传播了古典诗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诗教方式,值得重视和提倡。
“常州吟诵”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赵元任先生的吟诗方法为代表的。在目前百花齐放的吟诵流派中,我认为“常州吟诵”可以代表吴语地区及大多数方言地区的传统吟诵方法,以“平长仄短”的声调和两字节、三字尾为基本节奏,是和近体诗的格律相适应的,完全可以作为“非遗”保护并传承下去。其他流派的吟诵,是否分别列入“非遗”,还有研究讨论的必要。至于以音阶高低为艺术手段的歌唱方法则是在探讨和试验中的创新,同样可以为传统诗词的传播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中华书局)
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注析,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诗经》全注本,如陈子展《诗经直讲》等)
3、《楚辞补注》,(宋)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楚辞》全注本)
4、《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
5、《论语新解》,钱穆注解,三联书店。(亦可用其他《论语》全注本)
6、《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7、《老子校释》,朱谦之校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老子》全注本)
8、《庄子集释》,(清)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庄子》全注本)
9、《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
10、《汉书》,(东汉)班固著,中华书局。
11、《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2、《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3、《六朝文絜译注》,(清)许梿选,曹明纲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4、《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5、《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笺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陶渊明集》全注本)
16、《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校笺,中华书局。(或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17、《搜神记》,(晋)干宝著,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
18、《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大型唐诗选注本,包括沈德潜的《唐诗别裁》,乃至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陈伯海《唐诗汇评》)
19、《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李白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李白诗选》)
21、《杜诗镜铨》,(清)杨伦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杜甫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杜甫诗选》)
22、《王维集校注》,陈铁民校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王维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王维诗选》)刘学锴、余恕诚撰、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商隐诗歌集解》)
23、《唐宋八大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教育出版社。(亦可用类似选本,或高海夫主编、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24、《古文观止译注》,(清)吴调侯、吴楚材选,李国章等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5、《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本。
26、《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7、《宋词三百首》,朱孝臧选编,唐圭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8、《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9、《陆游诗选》,游国恩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30、《稼轩词编年笺注》(修订本),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1、《资治通鉴》,司马光著,中华书局。
32、《全元散曲》,隋树森辑,中华书局。
33、《明诗选》,杜贵晨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明诗选本,如《明诗别裁》之类)
34、《清诗精华录》,钱仲联、钱学增选注,齐鲁书社。(亦可用其他清诗选本,如《清诗别裁》之类)
35、《近代诗钞》,钱仲联编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亦可用其他近代诗选本。)
36、《琵琶记》,(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7、《西厢记》,(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8、《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39、《桃花扇》,(清)孔尚任著,王季思等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40、《长生殿》,(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41、《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版本,以下诸书同)
42、《水浒传》,(明)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3、《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4、《红楼梦》,(清)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5、《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6、《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7、《老残游记》,(清)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8、《孽海花》,(清)曾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49、《中国文化读本》,董乃斌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50、中国文学史,在章培恒、袁行霈、郭预衡主编的三种或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中,任选一部通读。
5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全集》,或单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5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疏证》,王国维著,马美信疏证,复旦大学出版社。
53、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54、闻一多《唐诗杂论》,见《闻一多全集》,开明书店。亦有其他版本及单行本。
55、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56、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57、《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册),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58、《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撰,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文心雕龙》全注全译本)
59、《诗品集注》,曹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60、《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撰,人民文学出版社。
61、《艺槪》(清)刘熙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62、《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此书有多种注释本,均可参用)
63、《经典常谈》,朱自清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4、《经子解题》,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5、《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
66、《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
67、《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68、《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夏志清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历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春秋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竹书纪年
汉纪
后汉纪
大唐创业起居注
顺宗实录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考异
资治通鉴外记
皇王大纪
续资治通鉴长编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资治通鉴纲目
通鉴前编
通鉴续编
资治通鉴补
大事记
大事记续编
元史续编
续资治通鉴
纲鉴易知录
通鉴辑览
明实录
国榷
康熙起居注
东华录
通鉴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
元史纪事本末
左传纪事本末
西夏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
三藩纪事本末
三朝北盟会编
蜀鉴
绎史
平定三逆方略
亲征朔漠方略
逸周书
东观汉纪
建康实录
古史
路史
契丹国志
大金国志
南宋书
春秋别典
藏书
续藏书
尚史
国语
战国策
贞观政要
渚宫旧事
东观奏记
历代小史
边略
荆驼逸史
弇山堂别集
明季稗史
吴越春秋
越绝书
华阳国志
蛮书
南唐书
南唐书
压海
安南志略
倭变事略
蒙古秘史
蒙古源流
十国春秋
国初群雄事略
明季北略
明季南略
十驾斋养新录
晏子春秋
列女传
高士传
安禄山事迹
朱子年谱
金陀粹编
名臣碑传琬琰集
京口耆旧传
唐才子传
元朝名臣事略
东林列传
国朝汉学师承记
国朝宋学渊源记
碑传集
畴人传
王荆公年谱考略
隋书经籍志
崇文总目
郡斋读书志
遂初堂书目
直斋书录解题
文渊阁书目
千顷堂书目
四库全书总目
禁书总目四种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
经义考
集古录
金石录
籀史
隶释
隶续
史通
读通鉴论
考信录
十七史商榷
廿二史札记
廿二史考异
孩余丛考
文史通义
风俗通义
唐六典
麟台故事
通典
通志
文献通考
续通典
清朝通典
清朝通志
续通志
续文献通考
皇朝文献通考
唐会要
五代会要
宋会要辑稿
宋朝事实
宋朝事实类苑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西汉会要
东汉会要
明会典
大清会典
登科记考
历代职官表
翰林志
唐律疏义
唐大诏令集
宋大诏令集
宋刑统
盐铁论
包孝肃公奏议
历代名臣奏议
历代兵制
武备志
语言
史籀篇
三苍
急就篇
尔雅
小尔雅
释名
方言
说文解字
广雅
尔雅注
尔雅疏
字林
五篇
经典释文
一切经音义
说文解字系传
尔雅翼
埤雅
类篇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汉隶字源
六书故
助语辞
通雅
正字通
六书通
字汇
骈雅
康熙字典
尔雅义疏
广雅疏证
尔雅正义
恒言录
通俗编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义证
说文解字句读
说文释例
说文通训定声
草字汇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小学钩沉
助字辨略
虚字说
读书杂志
经籍纂诂
经义述闻
经传释词
古书疑义举例
马氏文通
名原
北堂书钞
艺文类聚
初学记
白氏六帖事类集
唐宋百孔六帖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古今事文类聚
玉海
永乐大典
唐类函
渊鉴类函
佩文韵府
骈字类编
古今图书集成
声类
切韵
唐韵
韵镜
广韵
集韵
礼部韵略
切韵指掌图
七音略
五音集韵
古今韵会举要
中原音韵
蒙古字韵
五方元音
音学五书
古韵标准
六书音均表
诗声类
说文声类
切韵考
修辞鉴衡
文学
诗经
毛诗正义
诗集传
楚辞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楚辞集注
文选
古诗源
玉台新咏
乐府诗集
古谣谚
文苑英华
古文观止
乾坤正气集
古文辞类纂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历代赋汇
四六法海
骈体文钞
六朝文絮
全唐诗
箧中集
河岳英灵集
唐音统签
唐诗品汇
唐诗别裁集
唐诗三百首
万首唐人绝句
全唐文
唐宋八大家文钞
西昆酬唱集
瀛奎律髓
千家诗
千家诗选
宋诗钞
宋诗别裁集
江湖集
古文关键
宋文鉴
全辽文
中州集
全金诗
金文最
元诗别裁集
元文类
明文衡
明文海
明文在
列朝诗集
明诗综
明诗别裁集
清诗别裁集
清诗铎
晚晴簃诗汇
清文汇
皇朝经世文编
敦煌曲子词集
唐五代词
全唐五代词
花间集
四印斋所刻词
强村丛书
全宋词
宋六十名家词
全金元词
全清词钞
花庵词选
绝妙好词
词综
词选
宋四家词选
孤本元明杂剧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曲选
元曲选外编
六十种曲
盛明杂剧
古本戏曲丛刊
杂剧三集
全元散曲
贾长沙集
司马文园集
扬侍郎集
孔北海集
魏武帝集
王侍中集
魏文帝集
曹子建集
阮步兵集
嵇中散集
张司空集
左太冲集
陆士衡集
陆士龙集
刘中山集
郭弘农集
靖节先生集
颜光禄集
谢康乐集
鲍参军集
谢宣城集
沈隐侯集
江文通集
何水部集
阴常侍集
徐孝穆集
庾子山集
卢武阳集
薛司隶集
王无功文集
杜审言诗集
寒山子诗集
王子安集
盈川集
幽忧子集
骆宾王集
沈佺期集
宋之问集
陈伯玉文集
曲江集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孟浩然集
崔颢集
储光羲集
李颀集
王昌龄集
高常侍集
岑嘉州集
李遐叔文集
萧茂挺文集
元次山集
郎士元集
钱考公集
韩君平集
刘随州集
韦苏州集
华阳集
翰苑集
昌黎先生集
河东先生集
刘宾客文集
王建诗集
张司业集
皇甫持正文集
李文公文集
玉川子诗集
孟东野诗集
长江集
李长吉文集
元氏长庆集
白氏长庆集
司空文明诗集
戴叔伦集
卢户部诗集
李益集
常建诗集
洪度集
张承吉文集
追昔游集
朱庆余诗集
刘叉诗集
曹邺诗集
丁卯集
樊川文集
李义山集
温庭筠诗集
文薮
甫里集
姚少监诗集
孙樵集
鱼玄机集
司空表圣文集
香奁集
唐风集
甲乙集
浣花集
河东集
小畜集
林和靖诗集
范文正公集
苏学士集
宛陵集
欧阳文忠集
嘉佑集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元丰类稿
临川集
广陵集
东坡全集
栾城集
山谷集
后山集
柯山集
淮海集
鸡肋集
斜川集
简斋集
岳忠武王文集
于湖居士文集
李清照集
石湖诗集
诚斋集
东莱集
梅溪集
渭南文集
剑南诗稿
龙川文集
水心先生文集
沧浪集
龙洲集
后村大全集
湖山类稿
石屏诗集
文山先生全集
滹南遗老集
遗山集
湛然居士集
牧庵集
道园学古录
雁门集
东维子集
铁崖先生古乐府
揭文安公全集
宋文宪公全集
诚意伯文集
青丘高季迪先生诗集
逊志斋集
怀麓堂集
空同集
何大复先生集
六如居士全集
升庵集
荆川文集
沧溟先生全集
震川先生文集
弇州山人四部稿 弇州山人四部续稿
袁中郎全集
隐秀轩集
陈忠裕公全集
张苍水集
夏节愍全集
顾亭林诗文集
初学集 有学集
梅村家藏稿
壮悔堂集
西河合集
笠翁一家言
吕晚村文集
陈迦陵诗文词全集
曝书亭集
渔洋山人精华录
魏叔子集
湖海集
方望溪先生全集
鲒崎亭集
敬业堂集
小仓山房集
忠雅堂集
瓯北集
惜抱轩全集
文木山房集
定盦全集
春在堂全书
金荃词
浣花词
南唐二主词
阳春集
乐章集
六一词
张子野词
珠玉词
小山词
东坡乐府
山谷琴趣外篇
淮海词
东山词
片玉词
芦川词
石林词
漱玉词
无住词
放翁词
于湖词
稼轩长短句
龙川词
龙洲词
白石道人歌曲
后村长短句
梦窗词
梅溪词
断肠词
竹山词
须溪词
苹洲渔笛谱
山中白云词
花外集
遗山乐府
天籁集
湘真阁江篱槛词
梅村词
鼓棹集
曝书亭词
纳兰词
道授堂词
衍波词
茗柯词
半塘定稿
东篱乐府
酸斋乐府
小山乐府
云庄乐府
梦符散曲
甜斋乐府
花影集
四声猿
墨憨斋定本传奇
笠翁十种曲
古柏堂戏曲集
吟风阁杂剧
关汉卿戏曲集
汤显祖集
文心雕龙
诗品
本事诗
二十四诗品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冷斋夜话
石林诗话
岁寒堂诗话
苕溪渔隐丛话
风月堂诗话
环溪诗话
文则
文章精义
诚斋诗话
沧浪诗话
诗林广记
诗人玉屑
后村诗话
词源
滹南诗话
四溟诗话
艺苑卮言
曲律
唐音癸签
诗薮
姜斋诗话
原诗
带经堂诗话
五代诗话
历代诗话
说诗晬语
词苑丛谈
论文偶记
随园诗话
瓯北诗话
白雨斋诗话
蕙风词话
人间词话
清诗话
清诗话续编
词话丛编
博物志
拾遗记
搜神记
搜神后记
西京杂记
世说新语
续齐谐记
颜氏家训
隋唐嘉话
集异记
朝野佥载
唐国史补
大唐新语
因话录
酉阳杂俎
剧谈录
云溪友议
传奇
封氏闻见记
唐摭言
唐宋传奇集
太平广记
归田录
东坡志林
夷坚志
容斋随笔
醉翁谈录
老学庵笔记
鹤林玉露
齐东野语
剪灯新话
剪灯余话
西湖游览志
少室山房笔丛
万历野获编
帝京景物略
古今谭概
情史类略
陶庵梦忆
池北偶谈
聊斋志异
阅微草堂笔记
春在堂随笔
清朝野史大观
京本通俗小说
清平山堂话本
三国志演义
水浒传
隋炀帝艳史
杨家府演义
西游记
西游补
封神演义
金瓶梅词话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新列国志
古今小说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今古奇观
说岳全传
醒世姻缘传
豆棚闲话
好逑传
红楼梦
儒林外史
镜花缘
西厢记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
琵琶记
宝剑记
浣纱记
鸣凤记
红梅记
牡丹亭
玉簪记
东郭记
清忠谱
十五贯
长生殿
桃花扇
雷峰塔
哲学
易经
管子
论语
中庸
孟子
荀子
易传
孝经
大学
老子
庄子
关尹子
文子
列子
墨子
墨经
公孙龙子
法经
慎子
商君书
韩非子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吕氏春秋
黄帝四经
淮南子
新语
新书
春秋繁露
法言
太玄
周易参同契
白虎通义
新论
论衡
申鉴
昌言
理惑论
太平经
人物志
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
傅子
抱朴子
肇论
弘明集
高僧传
真诰
颜氏家训
中说
摩诃止观
金狮子章
原人论
坛经
广弘明集
续高僧传
阴符经疏
坐忘论
无能子
化书
皇极经世
太极图说
通书
正蒙
梦溪笔谈
二程集
知言
四书集注
朱子语类
伊洛渊源录
近思录
陈亮集
习学记言
北溪字义
大学衍义
黄氏日抄
陆九渊集
慈湖遗书
鲁斋遗书
传习录
困知记
雅述
焚书与续焚书
刘子全书
正教真诠
朱舜水全集
陈确集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明夷待访录
物理小识
东西均
日知录
周易外传
尚书引义
读四书大全说
张子正蒙注
无何集
潜书
四存编
原善
孟子字义疏证
科学技术
黄帝内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方论
中藏经
脉经
肘后备急方
刘涓子鬼遗方
雷公炮炙论
本草经集注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新修本草
食疗本草
本草拾遗
外台秘要
银海精微
经效产宝
颅卤经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太平圣惠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类证普济本事方
本草衍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幼幼新书
小儿药证直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儒门事亲
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
医学发明
医学启源
济生方
妇人大全良方
洗冤集录
针灸资生经
十四经发挥
世医得效方
卫生宝鉴
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
证治要诀
医学正传
濒湖脉学
医学入门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普济方
赤水玄珠
温疫论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
医贯
济阴纲目
针灸大成
外科正宗
万病回春
寿世保元
活幼心法
本草经疏
口齿类要
名医类案
医宗必读
霉疮秘录
审视遥函
医门法律
石室秘录
辨证录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备要
医方集解
汤头歌诀
幼科铁镜
达生篇
四诊抉微
金匮要略心典
胎产心法
医学心悟
外科全生集
医宗金鉴
幼幼集成
串雅内外篇
疡医大全
兰台轨范
临证指南医案
温热论
续名医类案
温病条辨
沈氏尊生书
伤科补要
笔花医镜
医门棒喝
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女科
医林改错
理沦骈文
中西医书汇通五种
厘正按摩要术
血证论
重楼玉钥
衷中参西录
伤寒来苏集
周髀算经
孙子算经
数术记遗
九章算术
海岛算经
五经算术
五曹算经
张丘建算经
缀术
缉古算经
夏侯阳算经
数书九章
杨辉算法
算学启蒙
四元玉鉴
测圆海镜
益古演段
算法统宗
算经十书
天官书
浑天仪注
玄象诗
步天歌
上农、任地、辨土、审时
汜胜之书
四民月令
南方草木状
竹谱
齐民要术
茶经
耒耜经
司牧安骥集
四时纂要
桐谱
洛阳牡丹记
荔枝谱
芍药谱
蚕书
菊谱
农书
橘录
全芳备祖
兰谱
菌谱
种艺必用 种艺必用补遗
农桑辑要
农书
农桑衣食撮要
种树书
救荒本草
便民图纂
甘薯疏
农政全书
沈氏农书
学圃杂疏
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
群芳谱
补农书
花镜
广群芳谱
豳风广义
授时通考
农圃便览
三农记
养耕集
植物名实图考
禹贡
山海经
穆天子传
水经注
水道提纲
洛阳伽蓝记
括地志
大唐西域记
元和郡县志
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
舆地广记
通鉴地理通释
长春真人西游记
河源记
徐霞客游记
河防一览
天下郡国利病书
海国闻见录
职方外记
考工记
云林石谱
营造法式
梦溪笔谈
梓人遗制
天工开物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物理小识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目录
上册
先秦部分
一、 诗歌
《诗经》(四首)
氓[卫风]
七月[豳风]
采薇[小雅]
何草不黄[小雅]
二、文
一历史散文
尚书(一篇)
无逸
左传(三篇)
宫之奇谏假道
秦晋肴之战
郑子产相国
国语(一篇)
邵公谏弭谤
战国策(三篇)
苏秦始将连横
冯谖客孟尝君
鲁仲连义不帝秦
二诸子散文
论语(两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孟子(二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鱼我所欲也章
荀子(一篇)
劝学篇
庄子(一篇)
养生主[节录]
韩非子(二篇)
内储说上[节录]
难一[节录]
三、辞赋
楚辞(三篇)
湘君
湘夫人
哀郢
秦汉部分
一、辞赋
贾谊赋(一篇)
鵩鸟赋
二、诗歌
乐府民歌(五首)
战城南
有所思
陌上桑
十五从军征
焦仲卿妻[并序]
古诗十九首(录三首)
行行重行行
涉江采芙蓉
明月何皎皎
三、文
司马迁文(二篇)
魏其武安侯列传
李将军列传[节录]
班固文(一篇)
苏武传
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
一、辞赋
王粲赋(一篇)
登楼赋
陶渊明辞(一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
鲍照赋(一篇)
芜城赋
二、诗歌
曹操诗(三首)
短歌行
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
[神龟虽寿]
蔡琰诗(一首)
悲愤诗
曹植诗(三首)
送应氏[步登北邙阪]
赠白马王彪
野田黄雀行
阮籍诗(三首)
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嘉树下成蹊]
[洪生资制度]
左思诗(二首)
咏史[郁郁涧底松]
[皓天舒白日]
陶渊明诗(五首)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饮酒[结庐在人境]
[清晨闻叩门]
杂诗[白日沦西阿]
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
谢灵运诗(一首)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鲍照诗(三首)
梅花落
拟行路难[写水置平地]
[对案不能食]
谢脁诗(二首)
玉阶怨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庾信诗(二首)
寄王琳
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
乐府民歌(七首)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
[今夕已欢别]
读曲歌[打杀长鸣鸡]
西洲曲
企喻歌辞[放马大泽中]
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
[敕勒歌]
三、文
诸葛亮文(一篇)
出师表
孔稚珪文(一篇)
北山移文
郦道元文(一篇)
江水[三峡]
四小说
干宝《搜神记》(一则)
李寄
刘义庆《世说新语》(四则)
过江诸人
周处
王子猷居山阴
石崇要客燕集
唐五代部分
一、诗歌
王维诗(二首)
渭川田家
山居秋暝
高适诗(一首)
燕歌行
岑参诗(一首)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李白诗(四首)
蜀道难
峨眉山月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诗(四首)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
新安吏
登高
韩愈诗(一首)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柳宗元(一首)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刘禹锡诗(一首)
西塞山怀古
白居易诗(二首)
上阳白发人
琵琶行
李贺诗(一首)
雁门太守行
杜牧诗(二首)
过华清宫
泊秦淮
李商隐诗(一首)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杜荀鹤诗(一首)
山中寡妇
二、文
王勃文(一篇)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韩愈文(四篇)
师说
进学解
张中丞传后叙
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文
封建论
种树郭橐驼传
三戒[并序]
钴鉧潭西小丘记
陆龟蒙文(一篇)
野庙碑[并诗]
三、传奇
李朝威传奇(一篇)
柳毅传
四、词
李白词(一首)
菩萨蛮[平林漠漠]
温庭筠词(一首)
菩萨蛮[小山重叠]
冯延巳词(一首)
谒金门[风乍起]
李煜词(二首)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
下册
宋金部分
一、词
范仲淹词(一首)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晏殊词(一首)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欧阳修词(一首)
踏莎行[候馆梅残]
柳永词(二首)
雨霖铃[寒蝉凄切]
望海潮[东南形胜]
王安石词(一首)
桂枝香[登临送目]
苏轼词(四首)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大江东去]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秦观词(二首)
鹊桥仙[纤云弄巧]
踏莎行[雾失楼台]
周邦彦词(二首)
六丑[正单衣试酒]
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词(二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张元干词(一首)
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陆游词(一首)
清商怨[江头日暮痛饮]
辛弃疾词(四首)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永遇乐[千古江山]
姜夔词(一首)
扬州慢[淮左名都]
张炎词
解连环[楚江空晚]
二、诗歌
梅尧臣诗(二首)
田家语
汝坟贫女
王安石诗(二首)
河北民
泊船瓜洲
苏轼诗(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
吴中田妇叹
题西林壁
黄庭坚诗(二首)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斑]
[满川风雨独凭栏]
范成大诗(二首)
后催租行
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
杨万里诗(二首)
插秧歌
初入淮河[船离洪泽岸头沙]
陆游诗(四首)
剑门道中遇微雨
书愤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
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
示儿
文天祥诗(一首)
正气歌
元好问诗(一首)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惨淡龙蛇日斗争]
三、文
范仲淹文(一篇)
岳阳楼记
欧阳修文(三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王安石文(一篇)
答司马谏议书
苏轼文(三篇)
留侯论
喜雨亭记
前赤壁赋
四、话本
碾玉观音
元代部分
一、诗歌
刘因诗(一首)
白沟
赵孟頫(一首)
岳鄂王墓
萨都剌诗(一首)
早发黄河即事
杨维桢诗(一首)
题苏武牧羊图
二、文
吴澄文(一篇)
送何太虚北游序
李孝光文(一篇)
雁山十记[大龙湫记]
三、戏曲
关汉卿杂剧(一种)
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
马致远杂剧(一种)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
王实甫杂剧(一种
崔莺莺待月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高明戏文(一种)
琵琶记(糟糠自厌)
四、散曲
马致远散曲(一首)
天净沙[秋思]
张养浩散曲(一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睢景臣散曲(一首)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明代部份
一、诗歌
高启诗(一首)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李梦阳诗(一诗)
秋望
何景明诗(一首)
鲥鱼
王世贞诗(一首)
登太白楼
陈子龙诗(一首)
易水歌
夏完淳诗(一首)
别云间
二、文
宋濂文(一篇)
送东阳马生序
刘基文(一篇)
卖柑者言
归有光文(一篇)
项脊轩志
宗臣文(一篇)
报刘一丈书
袁宏道文(一篇)
徐文长传
徐弘祖文(一篇)
游黄山后记
张岱文(一篇)
柳敬亭说书
张溥文(一篇)
五人墓碑记
三、小说
冯梦龙小说(一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四、戏曲
汤显祖传奇(一种)
牡丹亭[惊梦]
李玉传奇(一种)
清忠谱
五、散曲
王磐散曲(一首)
朝天子[咏喇叭]
陈铎散曲(一首)
水仙子[瓦匠]
冯惟敏散曲(一首)
玉芙蓉[喜雨]
薛论道散曲(一首)
黄莺儿[塞上重阳]
清代部份
一、诗歌
吴伟业诗(一首)
捉船行
顾炎武诗(一首)
流转
吴嘉纪诗(三首)
海潮叹
船中曲[侬是船中生]
[断梗不怨风]
王士禛诗(三首)
秦淮杂诗[年来肠断秣陵舟]
真州绝句[晓上江楼是上层]
[江干多是钓人居]
郑燮诗(一首)
渔家
袁枚诗(二首)
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
渡江大风
蒋士铨诗(一首)
岁暮到家
汪中诗(一首)
白门感旧
黄景仁诗(一诗)
圈虎行
阮元诗(一首)
苏堤春晓
二、词
陈维崧词(二首)
点绛唇[晴髻离离]
醉落魄[寒山几堵]
朱彝尊词(二首)
桂殿秋[思往事]
解佩令[十年磨剑]
顾贞观词(二首)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
[我亦飘零久]
纳兰性德词(二首)
长相思[山一程]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张惠言词(二首)
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
水调歌头[今日非昨日]
三、文
黄宗羲文(一篇)
原君
顾炎武文(一篇)
廉耻
方苞文(一篇)
狱中杂记[节录]
袁枚文(一篇)
书鲁亮侪
姚鼐文(一篇)
登泰山记
汪中文(一篇)
哀盐船文[附序]
四、小说
蒲松龄小说(三篇)
青凤
窦氏
黄英
五、戏曲
洪升传奇(一种)
长生殿[惊变]
孔尚任传奇(一种)
桃花扇[馀韵]
近代部份
一、诗歌
张维屏诗(一首)
三元里
龚自珍诗(三首)
咏史
己亥杂诗[只筹一缆十夫多]
[九州生气恃风雷]
魏源诗(二首)
寰海十章[谁奏中宵秘密章]
[城上旌旗城下盟]
朱琦诗(一首)
关将军挽歌
黄遵宪诗(一首)
下水船歌
秋瑾诗(一首)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二、词
蒋春霖词(一首)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况周颐词(一首)
苏武慢[愁入云遥]
梁启超词(一首)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
秋瑾词(一首)
满江红[肮脏尘寰]
三、文
龚自珍文(二篇)
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
病梅馆记
薛福成文(一篇)
观巴黎油画记
谭嗣同文(一篇)
仁学[节录]
章炳麟文(一篇)
徐锡麟传
梁启超文(一篇)
少年中国说
以上回答均为搪塞。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史,可以读文化史概论之类,但要说到研究,必须先从文献学入手,还有就是必须读哲学。下面我可以把两年来研究中国文化所总结的经典书目罗列出来,仅供参考
第二部分 古典文献举要
第一编 古典文学
第一章 古籍分类
一、经部:1易类;2书类;3诗类;4礼类;5春秋类;6孝经类;7五经总义类;8四书类;9乐类;10小学类。
二、史部:1正史类;2编年类;3纪事本末类;4别史类;5杂史类;6诏令奏议类;7传记类;8史钞类;9载记类;10时令类;11地理类;12职官类;13政书类;14目录类;15史评类。
三、子部:1儒家类;2兵家类;3法家类;4农家类;5医家类;6天文算法类;7术数类;8艺术类;9谱录类;10杂家类;11类书类;12小说家类;13释家类;14道家类。
四、集部:1楚辞类;2别集类一(汉至五代);3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4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佑);5别集类四(金至元);6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7别集类六(国朝);8总集类;9诗文评类;10词曲类。
第二章 诗文总集
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
一、《诗经》:1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1915年虚受堂刊;
2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3南宋朱熹《诗经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
4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5近代吴闿生《诗经会通》,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二、《楚辞》:1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2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3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4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5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6清戴震《屈原赋注》、《通释》,乾隆光绪刻本。
第二节 通代诗文总集
1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附:《古诗十九首》,(先秦至梁初);
2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南朝梁至晚唐五代);
3 梁徐陵《玉台新咏》,(梁以前);
4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魏至唐五代,兼及先秦歌谣);
5 清杜文澜《古谣谚》,(上古至明代谣谚);
6 清沈德潜《古诗源》,(先秦至隋);
7 清王士祯《古诗选》,(汉至唐,也作《古诗笺》);
8 明冯惟讷《古诗纪》,(上起古初,下迄陈朝);
9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至隋);
10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至隋代);
11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
12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先秦至隋骈文);
13 清王先谦《骈文类纂》,(先秦至清末骈文);
14 清许连《六朝文絜》,(晋至隋骈文)。
第三节 断代诗文总集
1 清康熙敕编《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逸》;
2 清董诰等《全唐文》;陆心源《唐文拾遗》,《续拾》;
3 唐代《唐人选唐诗》(十种):
(1) 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2)元结《箧中集》;
(3)殷璠《河岳英灵集》; (4)芮挺章《国秀集》;
(5)令狐楚《御览诗》; (6)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7)姚合《极玄集》; (8)韦庄《又玄集》;
(9)韦縠《才调集》; (10)佚名《搜玉小集》;
4清吴之振等《宋诗钞》;曹廷栋《宋百家诗存》;管庭芬《宋诗钞补》;
5陈焯《宋元诗会》;
6南宋吕祖谦《宋文鉴》,(亦称《皇朝文鉴》);
7清庄仲方《南宋文范》;
8陈述《全辽文》;
9清郭元釪《全金诗》,(亦称《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10清张金吾《金文最》,(收录金代骈散文);
11元苏天爵《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
12清顾嗣立《元诗选》,席世臣补刻《元诗选癸记》;
1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元末明初至明崇祯间);
14清朱彝尊《明诗综》;
15明程敏政《明文衡》,(原名《皇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
16清初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17清卓尔堪《明遗民诗》,附其《近青堂诗集》;
18《五朝诗别裁集》: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清张景星等《宋诗别裁集》;
(3)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4)清沈德潜等《明诗别裁集》;
(5)清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
19清张应昌《清诗铎》。
第三章 诗文评
第一节 《文心雕龙》
1 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
2 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
第二节 诗话
1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书二十八种;
2 近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收书二十八种,(唐至明);
3 近代丁福保辑《清诗话》,收书四十二种;
4 北宋阮阅《诗话总龟》;
5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6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7 明胡应麟《诗薮》;
8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9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10 清袁枚《随园诗话》;
11 清赵翼《瓯北诗话》;
12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第三节 历代诗纪事及其他
1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2 清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附《小传补正》;
3 近代陈垣《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
4 清陈田《明诗纪事》;
5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6 周钟游《文学津梁》,收书十二种;
7 刘大櫆《论文偶记》。
第四章 词总集与词话
第一节 词总集
1 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华连圃《花间集注》;
2 近人林大椿《唐五代词》;
3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
4 近人朱孝臧《强村丛书》;
5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又名《御定历代诗余》;
6 近人吴昌绶、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
7 叶恭绰《全清词钞》
8 陈乃乾《清名家词》;
9 近人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10 清朱彝尊《词综》,清王昶《补遗》。
第二节 词话
1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
2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3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第五章 戏曲与小说
第一节 散曲总集与戏曲丛刊
1 明臧懋循《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
2 明人辑《元明杂剧》;
3 明沈泰《盛明杂剧》;
4 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
5 明毛晋《六十种曲》;
6 明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
7 清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
8 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
9 元高明注、钱箕校注《琵琶记》;
10 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
11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
第二节 戏曲论著丛书
1 近人陈乃乾《曲苑》,收书十四种,1921年;
2 陈乃乾《重订曲苑》(石印本),收书二十种,1925年。
第三节 小说集
1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汉至宋初);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
2 明嘉靖间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话本与古剧》;
3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
第二编 历史要籍
第六章 纪传体史书
第一节 二十四史
1西汉司马迁《史记》,130卷; 2东汉班固《汉书》,120卷;
3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120卷; 4晋陈寿《三国志》,65卷;
5唐房玄龄等《晋书》,130卷; 6南朝梁沈约《宋书》,100卷;
7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59卷; 8唐姚思廉《梁书》,56卷;
9唐姚思廉《陈书》,36卷; 10北齐魏收《魏书》,130卷;
11唐李百药《北齐书》,50卷; 12唐令狐德盏等《周书》,50卷
13唐魏征等《隋书》,85卷; 14唐李延寿《南史》,80卷;
15唐李延寿《北史》,100卷; 1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100卷;
17宋欧阳修等《新唐书》,225卷; 18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150卷;
19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74卷; 20元脱脱等《宋史》,496卷;
21元脱脱等《辽史》,116卷; 22元脱脱等《金史》,135卷;
23明宋濂等《元史》,210卷; 24清张廷玉等《明史》,332卷。
第二节 二十五史
1《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或“前四史”;
2唐人将前四史和《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总称为“十三史”;
3宋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
4明人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
5清乾隆初年修《明史》成,予以合刻,名“二十二史”;
6乾隆四十年(1775)武英殿汇印各种正史,在“二十二史”之外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称为“二十四史”;
71921年,柯劭忞修成《新元史》,遂有“二十五史”;
8民国初年,赵尔巽等编成《清史稿》,但不在“二十五史”之列。
第七章 编年体史书
1 东周孔丘《春秋》;
2 东周左丘明《左传》;
3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4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1977年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
5 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6 南宋胡三省《通鉴注》;
7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
8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高宗朝);
9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
10 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明代);
11 清陈鹤《明纪》,(明代);
12 清夏燮《明通鉴》,(明代)。
13 宋刘恕《通鉴外纪》,(上起伏羲,下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14 清蒋良骐、王先谦等《十一朝东华录》,(清太祖天命元年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第八章 纪事本末体史书
1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
2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取材于《左传》,扩充南宋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3 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两宋);
4 明陈邦
本文2023-08-06 11:22: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