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图书馆场所分布一览吴江图书馆地址查询
吴江图书馆场所分布一览
一.各楼面读者公共活动区
一楼读者公共活动区设置电子咨询机,读者可利用电子咨询台自己检索馆藏资源。
二.自然科学借阅室
位于一楼西部,面积450平方米,开架陈列书刊10000种。
三.少儿书刊借阅厅
位于一楼东部,面积350平方米,开架陈列少儿、幼儿书刊3万册,借阅一体,有适合儿童阅读内容的电子阅览处,门外还有300多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平台,并通过小桥与周边绿化带相连。
四.书刊借阅大厅
位于二楼,面积1400平方米,由新书借阅区、图书借阅区两块组成,开架陈列书刊10多万册,书架边上有阅览桌,借阅一体。
五.电子阅览室
位于二楼西南部,总面积近300平方米,电脑56台。有100M光缆与Internet相联,既可以阅览馆藏电子文献,又能利用网络资源。
六.文献检索室
位于四楼,开架陈列馆藏的重点工具书,内设资料书库。这里有《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全国年鉴全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还可以通过因特网,利用上级图书馆和兄弟图书馆收藏的大型数据库。设有电子咨询解答台,与公共活动区中的电子咨询服务机相连,可接受读者各种口头、书面、和音视频实时咨询。
七.专题阅览室
位于文献检索室内,六个专题阅览室根据专业读者的要求,不定期汇集特定专题的书刊资料,可在不受干扰的良好环境下潜心研究。
八.古籍阅览室
位于三楼中西部,收藏古籍六万余册,有《四库系列全文数据库》、《吴江五百年古代地方志》等数字资源,均可提供阅览服务。
九.自修室
位于一楼东南部,有座位114个,可为各种读者提供良好的自学场所。
十.培训室
位于四楼南部,4个各150多平方米的培训室可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开设知识讲座。
十一.盲人阅览室
位于五楼中东部,拥有可供盲人使用的电脑四台以及上千册盲文书籍、音像制品。
十二.展览厅
位于四楼东北部,40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4米高的展板,可承办各种中、小型展览。
十三.报告厅
有座椅221席,配备良好的音响设备,可举办各种中、小型学术报告会,开设知识讲座,承办中、小型会议。
十四.吴江学者著作陈列室
位于三楼中北部,展示了吴江籍学者的部分著作。
十五.亲子阅读绘本馆
位于三楼南部,专为0-12岁儿童提供专业、丰富的绘本阅读资源和亲子活动场所
十六.服务中心
位于一楼进门处,办理办证、退证、充值等工作。
中国古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古籍保存又受温湿度、酸碱度、空气污染、光辐射、生物危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古籍主要收藏机构的图书馆,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原因,并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更好的保护图书馆的古籍。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古籍保存;影响因素

国家标准《古籍著录规则》(GB/T37927-2008)对古籍文献的定义是:“1912年以前在中国书写或印刷的具有中国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可见距我们最近的古籍文献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古籍文献是祖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历史传承的载体和见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参考价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古籍文献藏量至少在4000万册,有10余万种。它们大多收藏于全国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古寺庙等单位,也有个别在私人收藏家手中,其中图书馆是我国古籍文献的主要收藏和保护机构。古籍文献的纸张多是用含植物纤维高的麻、树皮制成,使用寿命较短。由于古籍文献的流传时间较长,并且面临着环境、气候、光线辐射、昆虫和微生物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和破坏,破损和老化程度日趋严重[1]。因此,古籍文献的保存和维护已成为各地古籍文献收藏机构尤其是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2]。
1 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因素
11 温湿度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在环境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图书馆存放古籍文献的库房及阅览室的环境直接决定了古籍文献的保存寿命和保存质量。研究表明,在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中,古籍文献可保存600年左右。由于古籍文献的纸张原料大部分是天然植物纤维,属吸湿性物质,怕干燥,所以对文献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较严格要求。古籍文献纸张的寿命随着保存温度的提高而降低。温度越高,纸张的老化速度越快,纸张变脆、开裂、皱缩,耐折度降低。温度越低,纸张的老化变质速度也越慢,古籍文献的保存时间也越长。在温度不稳定的情况下,纸张的收缩与膨胀交替进行,对纸张的损坏更大。据试验资料显示,温度超过常温10℃时,古籍文献纸张的酸碱杂质产生的破坏作用会增加3倍,而温度每下降10℃,纸张的寿命会增加2-3倍。因此,保存古籍文献的书库和阅览室的室温应控制在14℃-18℃,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把珍贵的古籍文献放置在低温冷藏库保存。
相对湿度是影响古籍文献保存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由于纸张的吸湿性,当纸张的含水量低于它应有的比例,纸张就会酥脆、断裂变形,一般纸张的理想含水量为7%。纸张的相对湿度过高,不仅会滋生微生物(如霉菌),也会导致纸张内部结构的破坏或腐蚀。而且纸张的高纤维素大量快速地吸收水分,导致纸张纤维潮湿、间距增大,加速纸张的化学破坏作用。因此,图书馆必须把古籍文献存放场所的温度和湿度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按照四季温度的不同,古籍文献书库的室温应控制在16℃(冬季)-22℃(夏季),相对湿度控制在45%(冬季)-60%(夏季),并且日温差和湿度差应保持稳定,日温差≤2℃,相对湿度差≤5%。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而图书馆室内的温度、湿度会随着室外气候的波动而不断变化,季风、降雨、日照、读者流量等因素都影响着室内气温和湿度。因此存放古籍文献的场所要想获得稳定适宜的气候环境,仅仅依靠自然环境的调节是不行的,图书馆还必须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和经费,因地制宜,采取技术措施,配备相应的设备,来调节控制存放古籍文献室内的温湿度,改善古籍文献书库的小环境。
12 纸张酸化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古籍文献纸张的酸化主要原因是由于造纸过程中残留在纸上的硫酸、明矾、氯漂白剂等酸性成分,经过长期的化学反应开始腐蚀纸张,使纸张的pH值低于56,偏酸性。我国古代传统造纸工艺是使用草木灰、石灰水处理植物纤维,因此古籍文献纸张大多偏碱性,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古籍文献纸张的酸化。不过,受当前环境、大气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古籍文献纸张的酸化呈加速和扩大趋势。因此,如何遏制古籍文献酸化是古籍文献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13 空气污染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空气中除了氧、氩、氖、氦、氙、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外,还有占空气总量0001%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氢化物、氯氢化物、硫氧化物、尘埃、臭氧、微生物、虫卵等。虽然这些空气污染物所占空气比例很小,通常对古籍文献的破坏很微弱且难以察觉,但随着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进行,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直接危害着图书馆古籍文献的保存。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燃烧煤炭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四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不仅破坏地球的臭氧层,使紫外线辐射增强并形成酸雨,而且使大气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这也是图书馆古籍文献纸张酸化、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空气中的尘埃也是危害古籍文献的重要污染物,尘埃不仅改变了古籍文献的外观色彩,而且尘埃中的酸碱性微粒、微生物孢子和虫卵,还会腐蚀古籍文献,以及滋生霉菌和害虫。
图书馆古籍文献除受到空气污染物影响外,还会受到图书馆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古籍文献存放的设备材料等有害挥发物质的影响。如陈列书籍的书架、书柜使用的化学纤维材料、装饰涂料中的有害气体,在室内小环境中浓集,也会危害古籍文献。
14 光辐射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古籍文献纸张的基本成分是纤维素,被红外光照射后温度会升高,产生内应力,会出现翘曲、龟裂现象。而光辐射中的紫外光可使纸张的有机化学键断裂。因此,古籍文献如果长期遭受光辐射,会使古籍文献局部温度升高,湿度下降,导致纸张纤维素聚合度和机械强度下降,使纸张变脆,从而影响纸张的耐久性。纸张在光的照射下还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易碎的氧化纤维素,使字迹褪色。光辐射对古籍文献的破坏作用是渐进的过程,光照停止,但破坏作用仍在继续。
15 有害生物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在古籍文献的保存环境中,有害生物对古籍文献的危害主要来自各种微生物和害虫,如各种霉菌、螨虫、毛衣鱼、烟草甲、鳞毛粉蠹、黑皮蠹、白腹皮蠹、黄斑皮蠹、档案窃蠹、书虱、白蚁,还有老鼠等。这些有害生物大多繁殖力极强,具有喜温畏寒、喜湿畏干、喜暗畏光的生活习惯,可以长期寄居在古籍文献书库,造成古籍文献的霉烂、蛀蚀、残损,对古籍文献的破坏性很大。
2 保护古籍文献的对策
21 控制温湿度[3]
211 装空气调节设备
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安装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系统。如果条件暂时不允许,可以单独使用调温调湿设备。如柜式恒温恒湿空调机、挂壁式空调机、加湿机、干燥机、去湿机、冷热风机、通风扇和换气扇等,保证存放古籍文献的室内温湿度恒定在标准范围之内。
212 减缓室外不良气候的影响
古籍文献管理人员应该熟悉和掌握室外气候规律,在气候不宜的季节,古籍文献书库和阅览室应当关闭窗户,并以窗帘遮蔽光线,减少空气对流和光照辐射。在室外气候适宜的季节,可以开窗通风降温散湿。
213 控制书架和陈列柜的小环境
古籍文献摆放在普通书架上供读者借阅,室内外空气对流对古籍文献的危害是难免的。为了控制好微小气候环境,应区别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在古籍文献书库撒水、放置干燥剂、种植花草等方式来辅助调节温湿度。如果古籍文献存放于陈列柜中,应尽可能将柜子封紧闭严,保持柜内温湿度的稳定。
214 使用可调节湿度的材料
将具有吸湿性能的变色硅胶、无水氯化钙、生石灰、木炭等吸湿剂,放置在书架或古籍文献周围,可以有效改善古籍文献的湿度环境。
此外,还要在存放古籍文献的书库和阅览室放温度计、湿度计等,随时监控室内的温湿度,并全年监测和记录温湿度变化情况,掌握室内气候变化规律,不断调节古籍文献的温湿度环境。
22 纸张去酸化处理
221 采取水溶液法
用水冲刷洗涤,可以除去纸张的部分酸性物质
222 采用酸碱中和法
用小苏打水溶液浸泡纸张,达到去酸,也叫做去焦,也可用低浓度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镁溶液浸泡纸张,达到中和纸张酸性的目的。
223 采用非水溶液法
使用甲醇镁溶液、甲氧基碳酸镁溶液等有机溶剂为浸泡液,使纸张酸性中和为碱性。224采用气相法
以二乙基锌为气相脱酸剂,对纸张做脱酸处理。以上方法多是通过化学反应达到脱酸、去酸的效果,但对古籍文献也有损害。因此,作为图书馆应对古籍文献酸化采取早发现、早防治的措施。如使用pH值在75-105的无酸材料制作的函套、书盒、箱、夹板等放置古籍文献,或在封闭容器内放除氧脱酸剂,都可以有效减缓古籍文献酸化。对古籍文献中的孤本和珍贵善本,可以采取集中存放,然后充氮气封存,阻止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对古籍文献的危害。
23 保证良好的内外环境
231 保持古籍书库的密闭性
由于存放古籍文献的库房、阅览室中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室外,所以,要求存放古籍文献的室内有良好的密闭性,还应该安装空气过滤和净化设备,滤除空气中的灰尘、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232 选用环保的建筑装饰材料和设备
书库修建或装修时,要选用无毒、中性或弱碱性的建筑材料和涂料,因为环保的图书馆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古籍文献存放的设备材料可保持清洁的室内环境。修建或改建完成后,要经充分通风后才能使用。
233 重点保存好珍、善本古籍
对珍贵的孤本、善本和借阅使用率低的古籍文献采取密封库房或陈列柜保存,或密封除氧充氮保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古籍文献。
234 做好进入人员的防护
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在古籍书库门口处设置洁净设备,清除进入人员身上尘埃,并穿鞋套进入。整理和阅读古籍文献尽可能戴手套,以防汗液污染文献。应给古籍文献制作书盒、函套、夹板等保护装具,阻止空气中灰尘的破坏。
235 保持地面、墙面清洁
古籍书库的地面、墙面要有防尘、除尘的设备,要保持古籍书库和阅览室清洁卫生,打扫地面时应洒水加湿,最好采用吸尘器清除。
236 绿化古籍文献书库和阅览室的小环境
树木花草不仅具有抗污染、吸附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灰尘以及净化空气的功能,还有调节空气、检测污染、杀虫灭菌的作用。因此,可在古籍书库室外种植树木、草坪,也可在室内种植些花卉。这也是减少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还应在古籍书库和阅览室安装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设备,定时监测室内灰尘和有害气体浓度,并参照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及时做出调整和处理。
24 避免古籍文献受强光辐射
光辐射对古籍文献的破坏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图书馆应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
241 合理选择光源
存放古籍文献的书库和阅览室照明应主要靠自然光源采光。如果用人工光源应采用瓦数低、无眩光的日光灯、白炽灯和荧光灯,灯具与古籍文献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05m,并设置节能型自动开关,减少光线对古籍文献的照射,其室内的照度标准应≤50勒克斯。
242 选择好的存储空间
古籍文献应尽可能存放在密闭式书库中,屋顶和四周墙壁涂刷反射系数大的白色材料,减少吸收太阳辐射能。窗户不宜过大,并配备百叶窗、遮阳板、厚窗帘、夹层窗帘、凉棚等遮光设施。也可在玻璃窗外,加装较厚的木板窗,涂上油漆,使书库光线变暗,门窗和书柜玻璃最好选择吸热性和防紫外线较好的玻璃。
243 防止光辐射
光辐射中的紫外线对古籍文献的破坏最大,因此必须消除或减轻紫外线对古籍文献的危害。人工光源应使用无紫外线的灯具。如果使用荧光灯,需加装紫外线过滤装置,如紫外线滤光片。也可以在室内的玻璃、地面喷涂紫外线吸收剂,如羟基二苯甲酮类、芳香族酯类、三嗪-5等。古籍文献书库照明光源的紫外线相对含量应为≤75微瓦/流明。
244 防止受潮
古籍文献受潮时,不要在阳光或灯光下暴晒,要放在阴凉通风处自然晒干。限制读者用照相机翻拍古籍文献,不使用热光源的扫描机或静电复印机复制古籍文献。
245 光源监测
古籍文献应尽量减少光照时间,控制光照强度,减少光辐射对古籍文献的破坏。古籍书库及阅览室应安装照度计和紫外线检测仪,随时监测室内紫外线强度。
25 古籍文献保存的生物防制
251 阻止虫源发生及蔓延
古籍文献库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防止虫卵随空气进入室内,在无人时要注意关紧书库门窗,防止虫鼠进入。一旦发现虫害,应及时去除,防止虫害扩散和蔓延。制定规范严格的古籍文献书库管理制度,进出古籍文献库的工作人员和读者要尽量穿鞋套、戴手套,对借阅率高的古籍文献要定期消毒。提醒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确保古籍书库不发生虫害。
252 消除有害生物滋生条件
害虫生长需要适宜的温湿度环境,适宜温度为22℃-32℃,相对湿度为70%-90%。因此,调节古籍书库的温度、湿度,可消除各种有害生物滋生的条件。将古籍文献书库的温度控制在14℃-22℃,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之间,既可以有效防止霉变和虫害,又能延长古籍文献的寿命。
253 配置书库防虫害设施
古籍文献书库要保持干燥通风,通风孔道要设置密纹纱窗或空气过滤设备,书库的地面、墙壁、天花板应平滑无缝。书架宜采用全香樟木柜,珍贵的古籍文献善本、孤本应放入樟木书盒中。木制材料和设施应经常作消毒杀虫处理,并定期对古籍文献书库、阅览室及书架等古籍文献配套设备进行消毒杀虫。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设专门的古籍文献消毒室和杀虫设备。
254 适时翻晒古籍文献
根据古籍文献的保存情况,选择适当时机翻晒古籍文献,这是一种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且有效的传统杀虫灭菌法。但翻晒古籍文献时一定要频繁翻动,且翻晒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因光辐射影响古籍文献的保存。
255 杀虫方法
对已经受到虫害的古籍文献,要在不损伤古籍文献本身的情况下进行杀虫处理。
2551 药物驱虫杀虫
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防蠹常用方法。古人使用的杀虫防蛀药物有芸草、莽草、烟草、灵香草、胡椒、狼毒、银杏、山矾、乌鞭草等天然植物杀虫剂,以及铅丹、白矾、雄黄等矿物杀虫剂和麝香等动物杀虫剂。这些药物中的生物碱、挥发油、有机酸、甙类等成分对危害古籍文献的微生物和害虫具有显著的杀灭作用。可将这些杀虫剂夹放于古籍文献中或置于古籍文献周围,以达到驱虫杀虫的目的。
2552 物理驱虫杀虫
通过改变温度、辐射量及含氧量等物理手段创造特殊环境,破坏害虫的生理机能,使害虫不育或死亡,达到灭虫的效果。它具有杀虫效率高、无残毒、无污染、方法简便等特点。物理杀虫法主要有低温冷冻杀虫法、高温杀虫法、缺氧杀虫法和高能射线辐射杀虫法等。
2553 化学驱虫杀虫
用化学药剂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害虫将其杀死。由于成本低、使用方便、收效快,因此化学药剂应用较广,是目前图书馆古籍文献杀虫中的主要方法。但是有的化学药剂会污染环境并危害人体健康,对古籍文献也有副作用,长期使用会使害虫产生耐药性。所以,应慎重使用化学药剂杀虫,优先使用高效、低毒性药物,并注意产品的更新换代,以防害虫出现耐药性。目前用来驱杀古籍文献害虫的药物有樟脑丸、卫生球、萘、水杨酸、环氧乙烷、对位二氯苯、溴甲烷、甲醛、硫酰氟、磷化氢等,其中以樟脑丸和磷化氢使用最广泛。此外,用磷化氢熏蒸杀虫的技术已经问世。
2554 生物驱虫杀虫
主要采用植物药剂杀灭害虫,它是利用植物中的活性物质对害虫的中枢神经细胞进行干扰,以扰乱昆虫的生理状态和内分泌激素的平衡,使害虫绝育或死亡。目前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中使用广泛的植物性杀虫剂是银盐胶片防霉剂和灵香草杀虫剂。这两种药剂搭配使用不仅可以杀虫,还可以防霉菌,对人体无伤害,驱杀虫效果明显。
26 古籍保存的其他对策
261 防火
古籍文献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决定了它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图书馆古籍文献管理中,必须把防火放在第一位。首先,古籍书库和阅览室等建筑应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耐火等级为一级),并符合防火设计。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在古籍文献库与相邻的其他书库之间修建隔离防火墙,书库门采用甲级防火门。其次,古籍书库管理人员应接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有较强的防火意识和责任感,能处理突发火情。第三,古籍书库应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及消防栓,关键位置放置灭火器。第四,杜绝将火源带进古籍书库,严禁在古籍书库内吸烟、烤火、用电炉,违者严肃处理。
262 防盗
古籍文献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不同于一般书籍,图书馆必须加强防盗措施,以免古籍文献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因此,应派专人看管保护古籍文献,书库内要安装自动防盗报警系统,书库入口和库内关键位置应设置电视监控录像设备,安装保温隔热的防盗门和防盗窗栏,珍贵的古籍文献孤本、善本还应放入带锁具的书柜或书箱保存。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将古籍文献书库单独设置、自成一体,库内不设置其他用房及通道,减少人员流动,消除对古籍文献的潜在威胁。
263 防震
古籍文献保护中还应考虑到书库的防震,一定要符合抗震标准。地震是影响图书馆古籍文献保存的潜在危险因素,它的破坏力更强,恢复更难。因此,在选择存放古籍文献的书库时必须考虑到书库的防震效果,并在存放古籍文献的书柜垫衬棉花或者塑料泡沫。
264 古籍文献的数字化
要使图书馆古籍文献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除对已出现残损的古籍文献要及时进行修补(纸浆修补机)和装订加工外,还应重视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和保护,建立古籍文献数据库,不仅可以相对真实、稳定地保存古籍文献原貌和内容,而且可以使古籍文献退出流通借阅环节,入库封存并得到长期保存,为读者提供更为便利、快捷的古籍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可以说,古籍文献数字化是当前古籍文献保护和利用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方式的革命。
总之,影响图书馆古籍文献保存的因素很多,图书馆一定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宗旨,做好古籍文献的防火、防盗、防震、防潮、防虫蛀、防霉、防酸化、防污染、防光辐射等工作,延长古籍文献的寿命,使古籍文献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博物馆干1986年10月14日建成对外开放。陈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戏曲文字资料、照片,珍藏有多种昆剧明刻本、戏曲原碑拓片以及昆剧、苏剧、评弹各种珍贵的清代手抄摺子和清代评弹名家马如飞,近代三大曲家吴梅、俞粟庐,王季历等人的手迹、遗物;还有各类戏曲实物展览,如各类乐器和各行当服饰,异彩纷呈,绚丽斑烂。 一部分是昆曲、苏剧、评弹等各类戏曲节目演出,使其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古今结合,成为其最大的的特色。戏曲演出安排在参观路线的最后,使其既是参观的尾声,又是参观的高潮。
馆内现辟有昆队评弹、苏剧和古典民族乐器四个陈列室。一件排实物、史料,一张张、说明,充分反映出苏州是昆剧等中国古典戏曲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你可以着到明刻本《还敢记》 《即《牡丹亭助,清乾隆年间的手抄本《牡丹亭·游园》,神采飘逸的犯人“江湖十二色”,精雕细琢的红木戏船,镇玉嵌宝的灯彩昆曲堂名担,西汉宣帝墓葬中出土的说书涌(复制品),马如飞的说书笔记《梦史》,”琵琶王薛拉卿曾使用过的琵琶。蒋月泉的红木三弦以及“先辈图”、“道训”,古籍珍本《白雪道音》、《文星榜传奇》等,还有《醉归》与《荡湖船》两级戏文模型,一套24只的古代宫廷乐器双音编钟,一套37面的云供,以及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乐器同观(仿制品)等等。同时,馆内还藏有多种昆曲明刻本、戏曲原拓片以及清代手抄摺子和清代评弹名家马如飞,近代三大曲家吴梅、俞票庐、王季历等人的手迹、遗物等。馆内珍藏有多种昆剧明刻本、戏曲原碑拓片以及昆剧、苏剧、评弹各种珍贵的清代手抄摺子和清代评弹名家马如飞,近代三大曲家吴梅、俞粟庐、王季历等人的手迹、遗物,还有反映江南一带坐唱形式的红木镶嵌玉宝的灯担“堂名”。
以铜奔马、医药简、礼仪简、木雕、墓志石刻为代表的汉唐文物,以西夏碑、木缘塔、木板画、金碗为代表的西夏文物,以凉造新泉、西夏银币为代表的货币文物,以明清瓷器、牌匾、水陆画为代表的明清文物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发展武威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其中汉代简册──王杖诏书令,对研究汉代尊老养老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唐弘化公主及其慕容氏墓志铭、西夏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元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等,则是研究吐谷浑、党项、回鹘民族历史和文字的珍贵实物,价值极高。此外,该馆还藏有古籍善本图书和比较完整的明版大藏经一部,也极其珍贵。
其中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已经成为我国的旅游标志;汉代简册──王杖诏书令,对研究汉代尊老养老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唐弘化公主及其慕容氏墓志铭、西夏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元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等,则是研究吐谷浑、党项、回鹘民族历史和文字的珍贵实物,价值极高。此外,该馆还藏有古籍善本图书和比较完整的明版大藏经一部,也极其珍贵。该馆目前,武威市博物馆下辖文庙、西夏博物馆、大云寺、文物复制厂四个单位。
现有藏书125万册(其中古籍45168册,地方文献4800余册,居浙江省县级馆之首),年购进新书约3万余册,开放部门有:全开架图书外借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古籍资料室(义乌籍人士著作陈列馆)、少儿阅览室,实行365天开放制度,图书外借免收年借阅费,少儿阅览室、报刊阅览室、资料室等免费对外开放和查阅资料。
1、图书外借室
义乌市图书馆(新馆)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藏书27万余册,包括马列、宗教哲学、社科、政治法律、经济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环境卫生、天文航空等各个门类的图书。开架借阅,位于馆舍三楼。
义乌市图书馆(南门街老馆),共藏书5万余册,位于馆舍一楼。
2、少儿借阅室
义乌市图书馆(新馆),共藏书3万余册,位于馆舍一楼。
义乌市图书馆(南门街老馆),共藏书2万余册,位于馆舍一楼。
3、报刊阅览室
义乌市图书馆(新馆),现有杂志600余种,报纸300余种
义乌市图书馆(南门街老馆),现有杂志200余种,报纸100余种
4、义乌籍人士著作陈列馆
义乌籍人士著作陈列馆自1986年开始采集,已收藏有438位义乌籍人士著作2510种3695册(件),是义乌最具特色的地方文献室库之一。
5、古籍资料室
古籍资料向来是我馆的镇馆之宝,我馆有古籍近5万册,这在全省市县一级中是名列前茅的。古籍资料室位于我馆四楼,周一至周五开放。
天一阁现在是国家藏书单位,除了善本还有孤本,还有部分当代作家的手稿。如果你指翻那不现实,故宫也不会给翻,而且曾经也有各种原因遗失部分藏书的。书太多能陈列的自然不多,但也只是给人瞻仰下。不是学古文或考古一般也用不着看古籍,有些古籍的现代影印本就要好几千。
温州钟书阁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地址是温州市鹿城区钟书阁路99号。钟书阁是温州著名的文化景点,建筑风格独特,内部陈列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和书画作品,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市博物馆现有陈列《文明之光照连云——历史文物精品陈列》、《彦涵美术作品展》、《千古之谜——凌惠平》、《西游记文化艺术展》、《情系雷锋车——江苏省新浦汽车总站先进事迹陈列》、《碑林景观陈列》等基本陈列。 连云港地区自古为“东海名郡”、“江左要区”,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她是镶嵌在黄海之滨的璀璨明珠,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发现证明,从第一批先民拓荒开发这片土地至今,已经有了近两万年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细石器文化。斗转星移,日月流逝,东夷先民在这里又创造了以稻作农业为特色的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诞生了继往开发、风采焯灼、足以与中原早期文化相媲美的东夷文明。秦汉时期,作为帝国东门的连云港大地,人文荟萃,在齐楚文化影响下,成为道教的发源地和佛教最早的流布区。隋唐时期,这一地区成为我国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的制盐产业,使连云港地区一跃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区,而文坛巨擘的接踵而出,给后世留下了闻名遐迩的两部文学巨著——《西游记》、《镜花缘》,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中耸立起两座令人仰止的丰碑。
《文明之光照连云——历史文物精品陈列》从不同的侧面再现了连云港地区古代文化的卓越和辉煌。陈列分为:洪荒郁洲、东夷文明、秦汉雄风、唐宋风采、明清神韵五大部分。展出文物包括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的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金银器、漆器、简牍等历代文物精品,以全新的姿态向人们展示连云港地区沧桑巨变的历史景象。
彦涵是连云港籍当代著名版画艺术家,是中国当代在新兴木刻艺术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著名版画家之一。他是一个有全面修养、多才多艺的画家。他的水墨画、书法、文学插图、速写以及他的美学理论,不仅有着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总是站在浪头险滩中成为保守势力的叛逆者,在花甲之年,呈现了个人艺术的复兴之势。写实的、抽象的、半抽象的彩墨画,引领我们进入他那极其自由奔放的绘画世界,具有极强的运动感、形式感与力的美感,显示了他对生活的现代审美意识和抽象的表现性。
彦涵作品在风格上有的含蓄深沉,有的优美恬静,有的豪放强烈,有的清新淡雅,有的夸张变形,有的抽象新奇;在刀法上,有的长于线刻,有的追求块面,有的富有金石韵味,有的则用平刀碎刻,既十分注重材质本体的特点,又强烈地提升了插图的艺术品位,使插图与文学作品融为一体,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彦涵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家乡做贡献,先后将其艺术作品300余幅捐赠我馆,彦涵美术馆即为展出彦涵捐赠本馆的部分作品所建。展览展出彦涵战斗的一生机捐赠市博物馆的部分版画、油画、书法作品及彦涵部分生活用品。
2002年7月7日,连云港市区西南城郊约7公里的海州区双龙村花园路基建工地上,惊现一座古墓。该墓葬时代为西汉晚期,出土文物80余件。尤其令世人震惊的是,该墓葬还出土了一具保存基本完好的汉代女性湿尸。这是我国继湖南马王堆女尸、湖北荆州男尸之后发现的第三具保存完好的汉代湿型古尸,在长江以北地区属首次发现。出土女尸身长160米,尸身皮肤基本完好,肌肉牵拉有弹性和韧性,神经和内脏器官保存基本完整。随古尸出土的龟钮铜印,印文清晰地表明墓主人为“凌氏惠平”。
为了将保护和利用更好地结合,2008年度,我馆打造了“千古之谜——凌惠平”专题陈列。该陈列以双龙汉墓出土的文物为主线,以汉代古尸“凌惠平”的展示为核心,以本地出土的77件其他汉代精品文物的辅助陈列,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连云港汉代时期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不同生活侧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以文物为载体,延续至今。在涌动的历史长河中,“凌惠平”不朽不腐,来到今天,带给我们太多的千古之谜,至今无法破解。陈列也将以揭开这些谜团为目的,广泛吸取社会各界人士的宝贵意见。
随着女尸保护和研究工作的逐步展开,“古墓丽影”的千古之谜有待人们进一步地探索和发现。
连云港是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地,《西游记》中美猴王的老家就是连云港的花果山,西游记文化是连云港地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为了更好地弘扬西游记文化、宣传连云港,连云港市博物馆、市社科联于2008年度,联合打造具有连云港地方文化特色的展览——“西游记文化”陈列。该陈列于2010年元旦正式对外展出。
“西游记文化”陈列是全面展示西游记文化及其相关研究的精品陈列,陈列内容分为:“千年源流归大海”、“吴承恩的海州情怀”、“石头里蹦出一个孙悟空”、“《西游记》艺术品展示”四大部分。展览通过对“玄奘西行”、“吴承恩的家世”、“《西游记》成书背景”、“吴承恩与连云港”、“《西游记》与花果山”等相关资料的论述,以与实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翔实描绘与展示,充分阐述了西游记文化的渊源及影响,展示了吴承恩与连云港、《西游记》与花果山的历史渊源和密切关系。
“西游记文化”陈列预展期间,展出了《西游记》古籍版本100余册、《西游记》现代版本600余册、《西游记》连环画260本、《西游记》电话磁卡120张、《西游记》烟标220张、《西游记》邮票100余张、《西游记》宣传画70余幅,另有《西游记》工艺品及其它相关展品100余件。展馆内还设有**版《西游记》视频播放,《西游记》动画片投影播放,并专设观众互动阅览区,设置开放式书架供观众自由阅读书籍。
“西游记文化”陈列以展示《西游记》成书的起源为序,首先向观众介绍了西游记文化的千年之源流——玄奘西行,让观众了解到《西游记》的成书背景及西游记文化的深厚悠长。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则通过展示西游记文化研究学者们及《西游记》研究机构的丰硕成果,阐述了《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与连云港、名著《西游记》与连云港千丝万缕的关系。《西游记》中所描写的花果山原型一一被呈现在观众眼前,故事情节的验证,地点人物的吻合,严谨的学术论证……诸多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连云港是《西游记》成书的背景地,西游记文化源自连云港。最后陈列通过对大量西游记相关工艺品、艺术品、书籍、西游记文化产品等实物的展示,让观众进入了一个神奇浪漫、异彩纷呈的西游世界。
为了展示、挖掘连云港地区的碑刻等石质文物的文化内涵,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连云港市博物馆于2012年底开始打造碑林陈列,并于2012年7月建成并对外开放。
碑林景观广场占地约3000平方米,位于市博物馆东侧广场。展出石碑、画像石等文物278件套。在内容设计上,突出石质文物特色,充分挖掘连云港地区的历史文化,使之具有文化鉴赏和大众休闲的功能;在形式设计上运用现代设计手法,融合古今连云港石质文物元素,将陈列艺术、景观艺术融为一体,展现山海文脉,进行历史解读。
广场分为碑廊区、民俗区和景观艺术区三个区域。
碑廊区主要以碑廊的形式展示连云港市博物馆多年来收藏的汉画像石和碑刻。汉画像石是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它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以石为材图画天地,装饰神道、宗祠、地宫,形成了一个时代艺术形式的代表。古代碑刻是研究传统书法艺术和史料的珍贵资料,连云港地区有着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迹,古代碑刻就是其中一部分,步入其中我们将体会到汉画像石和碑刻的不同艺术风采。民俗区利用古老的民俗石质构件,复原了一个古色古香的院落场景,主要展示的是民俗类的石质文物,比如额枋、磨盘、供桌、碾子等,步入院落,将体会到青砖黑瓦给我们带来的古老感觉。景观艺术区充分利用博物馆收藏的石质文物及构件点缀其间,结合景观艺术,融合到以圆形广场为中心的景观艺术区,是整个广场的制高点和观赏点,有石翁仲、牌坊、钟亭、石梁、门阙等。徜徉其间,将感受到历史文化与景观艺术的完美结合。
本文2023-08-06 11:22: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0969.html